时间:2023-09-03 14:47:52
序论:在您撰写工商企业管理的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基层管理人员。为了让学习内容更好地满足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需要,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应坚持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是指课程开发团队在了解企业需求,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具体工作岗位的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职业能力,最后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法律事务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标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即课程以履行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与训练。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即课程在实训教学中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逻辑程序,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能力体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坚持“以法律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工商企业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与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和“学做合一”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力求突出该课程涉法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基于工商企业基层管理职业能力需要设计课程目标
为了使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企业岗位涉法工作能力,我们根据专业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富思特集团、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武集团等中小型企业的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的调查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将上述岗位涉法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职业知识目标。了解经济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掌握公司和合伙企业设立的条件、程序、组织机构等法律制度;了解合同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企业采购和销售等合同的基本条款、合同签订的程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及违反合同的法律责任;掌握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及法律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的构成要件;掌握专利权的授予条件和商标的构成条件,熟悉专利权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以及商标的认定程序;掌握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及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和终止等法律规定,掌握劳动争议的仲裁与诉讼等处理方式;掌握经济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基本法律制度等。
2.职业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司、企业的法律制度知识,协助解决公司、企业在设立、内部机构组建及其运行中的法律事务问题;能够运用合同法律知识解决采购、销售等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相关法律事务以及合同管辖地约定等合同风险防控问题;能够运用市场运行相关法律制度协助处理企业经济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产品质量责任等现实问题;能够运用专利法、商标法的知识协助处理企业专利、商标事务相关问题;具有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等管理能力和协助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具有协助处理企业经济法律纠纷的能力等。
3.职业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形成处理经济纠纷的法律职业素养;形成从事经济法律事务所需要的职业敏感性。
(二)从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设计课程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企业行政管理、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具有运用这些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选取与岗位工作相联系的经济、民商法律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我们据此设计了经济法律关系;公司、企业设立及内部治理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合同法律事务处理;企业不正当竞争和产品质量法律事务处理;企业专利、商标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关系争议法律事务处理;企业经济纠纷法律事务处理七个学习单元。这七个学习单元涉及的经济法律制度有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专利和商标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以及经济法律纠纷处理法律制度,而那些与岗位工作任务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等都没有纳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能力训练情境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个体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教育,应当把“做”变成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根据工商企业基层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的典型涉法工作任务设计了七个课程能力训练情境,即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及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等法律事务的处理;合伙协议的签订;买卖合同的签订;企业不正当竞争法律事务的协助处理;企业产品质量法律事务的协助处理;劳动合同签订及劳动关系管理事务处理;企业经济纠纷的协助处理。在训练情境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境任务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如角色扮演模拟、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不同的训练方式。如“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及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等法律事务的处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情境训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角色扮演,由学生分组模拟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制定公司章程、建立公司的组织机构。具体的训练步骤为: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次会议由组长主持,讨论形成公司的名称和住所、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的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和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以及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议事规则等决议。②第二次会议由模拟出资最多的“股东”主持,讨论股权转让、利润分配、公司分立与合并等事宜。③每个小组根据会议形成的意见拟定公司章程。④把各自选举出来的董事和监事列入公司章程中,并准备报工商局设立登记。⑤小组汇报公司设立情况。整个训练过程完成后每个小组形成公司章程、设立公司的申请书、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公司设立的可行性报告等可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而对“企业经济纠纷的协助处理”教学内容的训练,则主要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其训练方式是教师组织模拟庭审,由学生分组模拟经济纠纷的审理,确定经济纠纷双方公司的诉讼人、法院审判员、书记员等角色,每个学生搜集有关材料,研究有关法律。具体训练步骤为:①选择案例。②确定人选,分配角色。③组织材料(诉讼文书)。④排练(为开庭打基础)。⑤组织开庭(庭审注意衔接紧凑连贯,按照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合议判决的程序进行)。⑥庭审总结。训练完成后形成书、答辩状、庭审记录等可展示成果,最后教师对过程及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上述“做”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经济法律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能力生长的路径,直接体验知识的实践过程,形成灵活适应新情境的反应能力。同时,“做”的成果又是评价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四)基于能力本位的“学做合一”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以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岗位,初始主要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市场营销专员、商务策划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获得的发展岗位群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市场营销主管、商务策划师、客户服务经理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房地产;
4 其他行业;
5 建筑/建材/工程;
6 金融/投资/证券;
7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8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总经理助理;
2 办公室主任;
3 财务总监;
4 副总经理;
5 行政主管;
6 总经理;
7 人事专员;
8 行政经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初步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并处理工作领域内信息的能力;
3.具备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并对调查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5.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我们从历年的工商专业毕业生了解到,有90%的经管类学生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摆在了专业学习这里,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管理能力。谈及管理能力,其表现不外乎是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具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管理能力的获得是长期内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经过经历、反思、提炼不断反复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这个学习规律提出的。
1体验式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青睐的,就业带来的压力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毕业生到底缺少什么,怎样通过高职教育让毕业生成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低、工作态度不端正、综合素质低、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企业在不断“质疑”着高职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力、执行力、领导力上比不上有工作经验但文化层次不高的管理者,难道是教育无用吗?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但教育却落后于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能协助或独立解决企业运营或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具有独特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即便是运用了多媒体、案例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理想化的接受专业知识,少有反思和内化、提炼的过程,这是管理类专业的通病。
笔者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独立性和独特性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在自我经历、自我形成经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绝不是在课堂上理论“填鸭”,“理想化”案例分析,要获得管理的经验、独特的方法就要通过“体验式“的教学。
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事件或事物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情景再现,让学生真实融入情景中主动“试错”,一旦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成为体验式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体验式教学也可叫“试错教学法”。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困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课程约束、创新乏力四个方面。
2.1缺乏实践教学意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将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无疑造成学校对该专业的投入偏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教学任务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外实训资源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大学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企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高,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只能“望洋兴叹”,与社会和企业接触少,实践的意识自然不高。
2.2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要既能教又能做。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而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有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而聘请与专业不符的教师来任教,专业性受到“质疑”。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真正作用。
鉴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可以说企业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资源,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成为各大高校争相追捧的资源,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或者变相为为建实训基地而建实训基地,使用率和适用率低。
2.3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就高职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教育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该专业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评价体系,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企业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4实践教学误区
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错误地认为跟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一样只要上课是操作课就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管理技能的获得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形成,教学的教会并不能让学生领会,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想法才是管理学科学习的目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学生自身的策划力、领导力、控制力、预测力,这些能力要通过管理思维的形成而形成与工科的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就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实习和实训资源,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学校来说,从经济方面很难能够支持建立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很难在校内组建真实团队让学生去培养管理的能力。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辅导,学生实战中“试错”,并获取经验、反思,再到自我提升。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涉及的课程有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协调、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涉及经管类各个专业,以电子商务项目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资源是再好不过;另外电子商务涉及服务和管理,也涉及政府、工商、金融及用户等诸多方面,进入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也是其成为体验项目的原因。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试错”学习阶段;反思、提炼阶段;再实践、检验阶段。
3.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应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体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开始的比例为1∶1,也即一周有两天半的课程开设都是体验课程。在基本课程开设的是工商企业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接下来是开设引导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已有的资源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并形成电子商务项目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调研、项目操作的方式和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算、筹资方式等,让学生团队做一个初期的项目规划,并让学生做项目答辩以及心理素质测试,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最终确定项目。
3.2“试错”学习阶段
当学生完成项目答辩、心理测试,项目就正式启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充当主角,电子商务项目是真实的,并由团队自负盈亏,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当开设体验课程时,学生可将团队的电子商务项目带到体验课程上,实际的上课内容就是学生通过自有渠道去操作电子商务相关的实务,操作媒体可以是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发挥完全靠学生,教师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在课堂上教授。比如在淘宝开店后如何做活动,选择直通车、满优惠、满包邮、聚划算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做活动的方式,并将效果通过文字或图表、图片的方式做记录,以此来评价该活动方式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经营或运行项目各活动或环节,直至“错误”出现,团队自主讨论修正。
3.3反思、提炼阶段
由于操作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反应快,每个决策可直接通过市场数据得到反应,学生通过系统、互联网来评估每个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如消费市场在萎缩、消费者投诉多、无人访问等问题的出现,那只能说明团队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有误,需要学生收集横、纵向数据分析,让团队自己讨论反思,并形成团队的一致整改意见,如果出现分析困难、意见分歧就向教师“求助”,学生团队将过程记录并整理填写入项目报告中。体验课程可开设经营管理、沟通与协调、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4再实践、检验阶段
市场是检验决策、方法最好的手段,鼓励团队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整改,再重新操作电子商务项目,通过反馈数据来检验决策、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如果效果明显、决策正确,可以将该方法总结提炼并作为下个阶段的项目的准备。
四个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循环的闭环,好比在做电子商务项目的质量管理,每一次的循环过后是学生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策划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的提升跟经验的积累,并形成团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提升后的团队可以将项目设定下个更大的目标依次循环。
4结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不像工科类专业有明确的培养标准,可以依托于实物体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技能要求是管理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往往依靠学生不断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再通过反思、“试错”,从而形成自我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逃离“理论大山”,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电子商务的领域,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学会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决策、学会管理各种资源等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因此,开展体验课程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70-02
在我国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如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所谓能力本位,其基本内涵是在人才培养或者人才选拔时,以其本身具有的能力作为第一参考性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力本位是多数企业聘用人才时具有的基本理念。就企业而言,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人才都是理论型,该种人才的知识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其在参与工作后,学历与能力严重失衡。这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表现出能力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很多企业更侧重于人才能力的选拔。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能力本位思想。从某种概念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职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其原本的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不符合其本身的设定。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不少高职为了保证其长期发展也开始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介绍
工商企业管理也就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早期的教育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一种新型专业,该种专业的设置最早是为了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性人才。从我国教育层次的分类来说,本科教育中的该种学科侧重于管理性,也就是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指挥能力。而在高职教育中,相对侧重于该种学科的实践性能,也就是其中的具体实践事项。这就使得我国对于该种专业的定位清晰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际上,企业所需要的这类型人才,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系统的了解,知识相对广泛,熟悉管理的基本技能与科学方法,从而实现管理工作。当前来说,该门学科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在学习中,主要针对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能力。而当前高职所培养的对应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具备这两项能力。
三、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本位思想固化。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思想,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过于概念化。在专业的培养中,其更侧重于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对应的能力本位内容。再者,在我国提倡精品课程的构建时,也忽略了该种意识的应用。从而导致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严重缺乏。
(二)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同步性较差。虽然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了对应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却严重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区分,对于能力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该种状况使得其课程设置的统一性过强,目标得不到保证。
(三)理论与能力的偏差。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应知所占比例过大,导致很多学生都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第一目标,他们能够侃侃而谈,却做不到从容应对。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等,都导致其能力培养受限。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环节缺乏协调性。课程体系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以及广大教师的协调运作,才可以达到设定的效果。然而,从目前的状况上来看,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文件,而没有采取对应的措施。
四、构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该处所说的能力,通常被界定为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通常需要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一)专业能力。这是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出来的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企业管理类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从而使得其整体的知识结构满足合理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可以以情景模式作为基础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全方面去了解该种能力的实用性。
(二)方法能力。这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学习的方法。通常来说,每一个职业的职责实现都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人员可能采取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瑕疵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种方法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对该种方法能力的认知深化,从而保证其培养的正确性。
(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其主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公关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很少会有相关的能力培养,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人才存在能力缺失。因此,在实现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要将其本身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
(四)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教学方式开展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评价系统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确认。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院校本身也不能保证其100%的正确。因此,需要构建对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正确。
【参考文献】
[1]何静.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2013(4)
[2]苑振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33)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1.1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2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2.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2.2课程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实现灵活应用;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①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模拟公司为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替进行各种仿真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测试,每次授课的设计过程如下:第一步,以宁波校企合作企业为背景,先引入一个项目活动,让学生按照布置的工作任务尝试开展业务操作;第二步,教师分析学生操作情况并进行项目活动的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示范操作,再去独立完成项目活动,纠正操作错误和熟练操作步骤;第四步,教师再对这个业务环节的相关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五步,学生根据所学的业务操作和相关知识,进行另一个项目活动的操作,以提高和拓展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②岗位模拟情景教学法。学生以5-6人规模组建模拟公司,在模拟公司背景下开展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一切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完成都以模拟公司为背景,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通过仿真模拟的形式,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实践教学环境,一方面,增强了学习过程的实战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业务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提早体验了岗位的角色任务,强化了他们的工作体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缩短了与就业之间的差距。③团队教学法。参与学习的学生班级以5-6人为规模组成学习团队,以团队形式组成模拟公司,参与课程的学习。根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团队成员具体分工为协调员(负责任务的接受与内部分工)、记录员(负责任务记录、课堂记录与文本撰写)、外联员(负责与其他模拟公司或外班级之间展开合作交流)、发言人(负责每次任务的课堂发言)、资料员(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全面的技能,规定每三周轮岗一次。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均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试卷考核方式,吸纳企业参与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要素,按照企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及效益评价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评价。在核心课程授课后,由企业进行模拟职场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职场考核还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最终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57-02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是热门专业,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由于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高校未根据实际经济需要来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造成就业率过低。学生学习效率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仅仅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便造成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达标,从而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而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便是综合性较强,因此,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特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有灵敏的思维、清晰的分析能力,此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较为广泛、繁多和复杂,并且需要学生具有超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管理工作输送更多的人才。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要求选取内容进行教学,从而避免学生与实际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此外,高校需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不断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从而让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包含的课程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从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就需要及时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认真地学习。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只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深刻分析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到适合此专业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能够让学生的职业能力显著提高。
二、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由于高校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这就使得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较多的知识则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内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目标。目前,由于高校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和具体,这就使得高校教学依然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而一旦教师没有在课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这便会导致学生盲目地学习,而到最后造成学生学得一塌糊涂。此外,由于企业需要综合人才来提高企业效益,因此高校便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由于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后工作时缺乏实践能力,未得到企业认可。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期间我们能够发现,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在完成课堂任务时屡次照搬课本内容的现象日益加重,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便是教师没有合理利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由于地区经济以及社会需求不同,而教科书内部的内容有的是无法适应学生当地的情况,这就使得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从而让学生无法分辨知识的主次。
(三)未体现实践教学重要性
尽管目前高校已经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新形势下所产生的专业,因此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这就使得实践教学无法从根源入手。此外,由于现有教师通常专业素质较高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而学校的设施配备则无法满足这一点,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通道,或是通过企业管理模拟沙盘实训,从而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来完善自身的管理技能。
三、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便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服务。而真正的人才就必须要具备独立完成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明确这一点,争取培养学生成为新一代的社会管理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教师,应该根据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课本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商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知识点,达到具体量化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争取以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在此过程中,(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57页)教师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理论知识过渡到实践教学中,这样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内容教学,争取从学生日后的工作形式、管理实例出发,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共鸣。此外,教师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课程引导,例如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传统的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进步。
(三)深化实践教学和模拟沙盘训练
深化实践教学还需要从四方面入手。首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具备实践的能力,从而让其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投入学习。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挑选适合其实践学习的地点,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第三是进行模拟沙盘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企业中进行大胆经营,体验企业管理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提高各方面工作能力和素质。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投入到实践学习中,而避免出现学生仅仅为观摩的现象。通过这四点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进入实际企业工作中,并最终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累积实践经验。
从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到,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和教学方法不够完善,不能够贴切实际企业要求,这便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顺利的开展工作。而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便是高校还未完全明确和量化具体教学目标到实践教学中。因此,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发生,学校必须对现有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进行改革,从而让学生能够具备完善的实践能力并且丰富自己的阅历以及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宝玉,邵仲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2]张世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2013(08)
[3]仇栋华,吴晓伟,侍曙光,庆光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报告―― 以宿迁学院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