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范文

时间:2023-09-03 14:47:4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

第1篇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第2篇

一、失分原因的分析

1.学生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块,即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中有很多概念、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因为熟记并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是解答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少学生在哲学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否定“死记硬背”,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哲学知识点只要理解就行,其实,新课程并不否定“记”和“背”的重要性,新课程反对的只是“死”和“硬”,如学习矛盾的不平衡性中的两个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两个原理的内容很多学生一是不能记住,二是经常混淆,试想这样怎么可能在考试中运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呢?因此缺乏必要的识记是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二是认为“背诵万能”。有一些学生认为,哲学的学习就是背课本,于是埋头苦背,最后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而收效甚微。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知识点的主干知识有三句话:“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记住这几句话还不行,更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能在考试中得高分。

2.部分学生对学习哲学知识缺乏信心,不愿下工夫。

一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愿配合老师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哲学概念、原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往往比较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缺乏必要的练习就更难以掌握和运用。如唯物论中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领域所学习的物质概念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世界上各种具体物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又如“矛盾”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就有很大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逐步理解掌握。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练习中,不少学生只喜欢做选择题,对主观题要么不愿做,要么怕做错,所以干脆空着不做等老师讲解直接把答案写上去完事,这样没有经过自身思考所获得的答案,不可能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对已经掌握的哲学基本原理不能加以区分,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考试中,有的题目要求我们用唯物论的原理予以解答,而有的题目要求运用辩证法的原理予以解答。可是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唯物论部分包括哪些原理,辩证法部分又包括哪些原理不能正确地加以区分,导致把辩证法中的内容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当成是唯物论的内容,而又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当成辩证法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考试中失分就是必然的了。

4.不能把所学过的哲学原理与考试题中的材料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解题有的放矢。

一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于材料不能很好地分析,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无法把材料内容与具体的哲学原理联系起来,要么完成不了解题任务,要么是泛泛而谈,得分很低。比如说考察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不能从材料中找出“实际”是指什么?“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哪里?导致虽然记住了原理内容但还是难以完成解题任务。

二.提高主观题的得分对策。

1.坚持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在哲学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对具体的高考知识点要做必要的识记,也就是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要做到准确快速地进行表达。另一方面要做到在记忆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把识记与理解结合起来,做到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多看课本,勤做练习。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每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对待,一定要动笔去做,只有勤做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哪怕是做错了通过老师的讲评也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做错?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向成功的方向发展。除了要做好练习外,还要多看书。要认识到练习是一种检查和评估看书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做题,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另外,还能发挥练习对看书的引导作用,以题目为载体,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带动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3.对于所学的哲学原理要能够加以区分,正确运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授课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加以归纳,并按哲学四大块知识体系予以区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而学生上课要摘写笔记,把老师补充归纳的知识认真地记录下来。如学习矛盾分析法,老师一定会把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一些具体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归纳出来,就一定要记下来。有些同学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政治课的学习根本不需要记笔记,这是不对的,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地把老师归纳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记下来,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将大有裨益。

第3篇

【关键词】高考 生活与哲学 复习方法 探究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爱的感性世界之中。本文以其为主线,通过对哲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具体地、现实地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学《生活与哲学》的高考复习提供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将哲学真正应用于学习提供一点哲理上的启示。

一、哲学范畴复习法是通过对哲学范畴的分类了解来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方法

哲学范畴是哲学里概括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如物质与精神、信息与能量、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对立与统一、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建构、理性与信仰、利己与利他等。在这里我们将其分门别类。主要分为四大块: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掌握哲学范畴的整体思路和框架。

二、关键词复习法

是根据高中《生活与哲学》每单元的小章节关键词理解和扩展记忆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里,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异常简单,如下图就清晰的建立了关键词链接起来的整个学科知识点,学生根据关键词对课程有了详尽的了解,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知识点,在这里就起到了从学习到复习的整个方法和思路。

三、原理复习法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30多个哲学原理构建了《生活与哲学》的整个框架,通过对原理的掌握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方法,这也是哲学课目考试惯常的考试重点。学生具体的理解原理的内容,按照原理的分类了解哲学的整个脉络和思路,从而学好高中《生活哲学》这门课程。

四、利用热点材料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归纳法

这是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主动分析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具体材料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哲学思想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哲学的思维习惯,将来源于生活的哲学应用于生活,从而轻易在考试中取胜。发现生活里的哲学,学习和应用应有效结合。

为什么有《教师法》没有《学生法》?为什么国学热?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教育忘了本,所以速食文化应运而生;第一:舍本逐末,对外来文化激励表彰,跃跃欲试,英语四级六级八级,却看不懂古汉语。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中国深厚经典,有中国人的直接、豪爽、血腥。韩非说法治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还给我们纳岁币着,当时他们的名字还叫蛮夷、异族。庄周梦蝶 《逍遥游》 一辈子学一点点庄子的潇洒,你活得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怡然自得。孔子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活着,追求什么舒服而已。第二:过分的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不出来高精尖人才,领头羊迷失了方向——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是辩证法。聪明的人最早闻到变质的气息。SARS好多人发了财,口罩,大蒜,体温计;汶川地震的时候有照片拍到有人在废墟里捡破烂,他们有两种人,第一种生活所迫;第二种想发国难财,我觉得很合理,他自己愿意冒险,去追求他的利益也不犯法,为什么要谴责,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什么要鄙视。

哲学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神秘的错误观念是学生对其本质的模糊接触造成,对《生活与哲学》的教授,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哲学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发现哲学对生活真切的解析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温和的指引,知识在这个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欲望,考试当然迎刃而解。无论是应试还是学习,《生活与哲学》都是很好的方法论启蒙。

【参考文献】

[1]卢邦柱. 高中生活与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导刊,2010(01).

第4篇

关键词:构建“简约化”;高中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09-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围绕教学目标,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内容抽象,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堂沉闷无聊。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复杂为简约、改呆板为灵动,注重思考,打造简约化政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夯实基础、合理处理教材、恰当拓展知识、简化课堂教学用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精选练习与作业等角度,谈一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简约化。

一、夯实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做到课堂教学简约化,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另外,教师在课前还要精心备课,多阅读相关知识,关注时政热点,从大量的素材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备使用。

二、合理处理教材

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处理教材,就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如果只讲重点,学生就会不理解,无法掌握知识;如果展开分析,详细讲解知识点,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合理处理教材、简化教学内容对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

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科学把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特点等,重新整合教材结构。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我一方面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重新整合了教材结构,梳理教学脉络,理清思路,先讲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然后讲解“如何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样一来,需要教学的内容就不会太多,条理也会比较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恰当拓展知识

简约化教学并不等同于简单化,教师要恰当拓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越好,因而不断补充课外知识,把所有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讲解。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是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讲得越少越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掌握不住重点知识,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恰当拓展知识,合理取舍,适当选择,即使教学内容简约化,又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讲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2、分类知识。在备课时,教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分类。对此,教师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以下几类。

(1)重点且难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知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理论性较强,往往不好理解,如哲学原理等。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并利用习题进行巩固。(2)重点但易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平时都接触过,往往容易理解。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不用精讲,但要在课堂上强调其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进行拓展。(3)非重点但难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很少见到,平时也很少用到,对高考和生活没有什么用处,如美国的总统选举程序。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用具体讲解,可在课堂上借助事例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大致情况即可。(4)非重点但易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教师可简单讲解,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即可。

四、简化课堂教学用语

有些政治教师喜欢夸夸其谈,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糟糕,学生往往一无所获。有些政治原理只需几句话就能讲清楚,但有的政治教师却漫无边际地讲解,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教学效果极差。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简化课堂教学用语,精简语言,避免拖沓。

简化课堂教学用语并不是不说,而是要说到点子上,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用语的练习,学会抓住一段话的中心、重点,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决不用两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些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重复讲解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但如果教师总是重复讲解,学生就无法抓住重点。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进行点拨。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这样就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六、精选练习与作业

第5篇

一、理直气壮地强调记忆和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反复强调背诵记忆环节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论,而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均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能够构建“知识树”,把课本学透、学薄,并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多动脑、动口、动笔,特别强化了学生记忆典型例题的答题方法和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中的记忆目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从前言、标题、摘要到正文认真熟记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每个知识点。重视记忆背诵环节,明确背诵的内容。比如应该记住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准确,有些关键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又如规律不能说成规则,意识反作用不能说成反映。这些基础知识就如同我们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稳,只有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典型”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易混比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与规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真正区别和联系。对照比较法,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进行比较,比较它们所反映的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关键词法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总结。

3.系统记忆法

化繁就简,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个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范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如我用六个字概括辩证法的内容,即联系发展和矛盾,要求学生一提到辩证法就想起这六个字来,就从这六个字里面找知识点、找范围。

4.趣味记忆法

哲学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记起来比较困难,我就把他们编成顺口溜,比如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转变,亦可转为非重点”来概括,这样,学生就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还采用缩句法等,如:规律就是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

5.公式记忆法

我们把哲学的主观题归结为体现型,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公式“观点+材料”;说明型即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说明材料里的现象;原理+方法论+做法(哲学侧重方法论)做法型,即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应该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可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7.动笔记忆法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遭,教师应要求学生动笔整理、积累、作答。

8.反复记忆法

好多学生都会说其实这些题,我们都做过,当时也明白了,就是没记住,考试时就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应注意旧题的重复和再现,好题不怕重复,重点不怕重复,重复到学生一看类似的题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对比联系法

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对比和联系,这比单纯一个个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都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四、多种形式检查,加强记忆效果

第6篇

[关键词]政治创设情境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70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把握情境创设的“度”

不少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平淡、语调平直,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重大时政热点、新颖的命题考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课堂设计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认为每一个知识点必须对应一个情境,而是应科学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综合归纳知识点的联系、衔接。在此,笔者列举必修四《创新意识与辩证否定》中采用的教学情境。该课主要讲授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点,通过手机发展这个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教学,一例多镜,以2分钟的手机发展视频导出,综合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

笔者在讲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时,设置了第一个探究活动:手机之过去。通过探究上世纪80年代移动电话的发展过程,如最初的摩托罗拉3200既笨重价格又昂贵,引导学生讨论在当时“大哥大”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接着总结出辩证否定的含义。

在讲述辩证否定的实质时,设置了第二个探究活动:手机之发展。从传统手机到视频4G手机的发展,引导学生讨论:“大哥大”被淘汰是否意味着对它全盘否定了?从手机的发展历程看,它们有哪些“”与“不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哲学道理?通过三个问题的分组讨论,得出扬弃这个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在讲述辩证否定的创新意识时,设置了第三个探究活动:手机之未来。学生畅想未来手机可能有哪些功能,如何创造出人们喜欢的手机,引导学生得出树立创新意识的方法论要求。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教学课堂,其表现为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灵活便捷。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1.正确制作课件,防止现代化“灌输”。笔者在讲授必修二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后,经过反思发现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制作太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都有材料、图片素材佐证,PPT近40张,淡化了重点,教学过程成了课件放映的过程。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精选情境,小开口、低起点,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的素材,一定要突出重点,适当取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不重点介绍,学生通过讲解仍然无法掌握的知识可以大胆放弃,课堂教学应坚持小而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使用网络交互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本地区中小学教室已全面覆盖交互一体机,网络交互模式一定会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也必将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笔者在讲授必修一第6课《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采用了多媒体网络交互模式。自制的网页课件,以网站形式在网络上,学生在引导下浏览预设网页,探究检索,弥补了教材中相关金融知识的滞后。这样学生既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又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并解决了新的问题。网络交互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3.强化课堂教学信息量。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为一体,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又可以把难懂枯燥的理论特别是哲学原理和经济学基础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吸收。我校在推进此项工作时,专门为教师备课注册了中学学科网会员、金太阳教学资源网会员以及百度网盘、江苏高考信息邮箱等信息资源。笔者在讲授必修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课时,利用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导入,并配以青花瓷图片,从青花瓷的各个角度导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等知识点。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例证艺术 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3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28-02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构建课程模块,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运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或者熟知的生活经验来例证哲学理论和观点。然而,也正是基于“生活化”的考虑,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哲学教学例证素材的时代性、新鲜感,哲学课堂显得生活气息有余,思辨性不强,哲学味儿不足;哲学课堂也因而陷入“课上看材料、玩探究,热闹;课后背原理、做练习,管用”的窘境。因此,将哲学原理置于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借用西方哲学思潮,选择恰当而富有思辨性的例证材料,有助于还原哲学的“智慧学问”本色,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哲学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

一、反观哲学课堂教学例证材料,厘正使用误区

1、过于偏重哲学的科学性,轻视甚至无视不同哲学思想的价值,缺乏包容性

《生活与哲学》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诚然,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它,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1]但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似乎只有哲学才是对的,把“存在即被感知”、“心外无物”等简单地视为、傻瓜式的论断而嗤之以鼻。相反,我们必须把哲学放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全面、系统地加以考究论证,在中西哲学的对比中,凸现出哲学的高明与伟大。

2、过于重视哲学的体系和知识性,忽视哲学思想的衍进过程,缺乏思辨性

囿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哲学课堂缺少了哲学思想的争锋与思辨,更多的是对哲学体系和知识的囫囵吞枣式的记忆。不少老师将整理好的原理方法论印发给学生直接背诵,课前抓学生默写,课堂主旋律也变成了如何抓住关键词、套用原理方法论,选用的例证材料也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完成课堂教学环节的需要。

3、过于突出哲学教学例证素材的时代性和新鲜感,淡化例证素材本身的思辨色彩,缺少哲学味

为提升课堂感染力,不少教师选取例证材料要么提倡“新”,最好是刚刚发生的、具有相当的时效性的时事热点[2];要么提倡选用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成语典故、小故事等作为例证[3]。这样的选择本无可厚非,课堂气氛也较好,但笔者始终固执地认为,与经济、政治、文化课堂不一样,抽象、思辨是哲学课堂的特有标签。实践表明,恰当的富有思辨性的例证材料更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二、巧借西方哲学思潮,提升课堂“哲学味”

1、还原哲学概念衍进进程,在比较中凸显哲学的价值

对哲学中某一概念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必须以对这一概念或问题的范畴考察和历史分析为前提。不少教师习惯性地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证材料,学生大多也只是在例证材料与教材知识之间搭建一种知识上的映射关系,并没有理解教材内容。以“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为例,很多教师会先展示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历史形态代表人物的典型论述,或分组讨论、小组代表点评,或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区分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知识和记忆层面,更不要说对哲学价值的尊崇了。对此,笔者选择了这样一些例证材料:

泰勒斯:他曾将一颗树种放在一个事先称重好的花盆里,不断浇水,待长成树苗以后再次称重,发现花盆重量不变,种子长成了树苗,究其原因,是水。据此得出结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4]

赫拉克利特:物质性的火最能表达宇宙万物的动和变。“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可理解为规律)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5]

拉美特利:人这架机器只不过是比动物机器更加精致、更加复杂而已,没有本质区别。……突然面临一个万丈悬崖,不是大吃一惊,身体机械地往后退缩么?一棒打下来,眼皮不是机械地闭起来么?冬天我们身上的毛孔不是机械地闭起来,使寒气不能侵入内部么?……[6]

通过丰富而直接的“一手”例证材料,再现了唯物主义在不同历史形态的衍进历程,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哲学家们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不懈追求,也更为自然地认可哲学的真正价值。

2、借用数理逻辑方法巧解思维难点,在碰撞中明了哲学基本概念

数理逻辑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巨大的推进力。在哲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数理逻辑研究方法来例证一些哲学概念和问题,既充分挖掘了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数学与哲学互通的窗户,给予学生与众不同的新鲜感。

比如,在讲授量变质变关系内容时,引用了“秃子悖论”。笔者先给出了一个“数学归纳法式”的表述:

(1)当n=1时,只有一根头发,是秃子,满足命题。

(2)假设当n=k时是秃子,则:当n=k+1时,这个人只比n=k的人多一根头发,而n=k的人是秃子(前面命题的假设),那么,n=k+1的人也是秃子。即:当n=k+1的人也是秃子。

(3)综上所述,所有人都是秃子。

学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在数学的确定性和哲学的思辨性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疑惑不解。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数学归纳法本身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你把事物的变化仅仅理解为数量上的变化。其实,从“秃子”到“不秃”,不只是头发数量上的变化,更是秃与不秃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巧用语言分析方法直面思维疑点,在争议中感知哲学思辨魅力

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其倡导者罗素就把真理定义为命题与事实的符合。这与教材中关于“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的表述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真理的客观性”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情境)教师在讲台上放一支普通的白色粉笔。

(师)“这支粉笔是白色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生)对的,因为这支粉笔本身就是白色的。

(师)在“这支粉笔是白色/黑色/红色……”这样的多种表述中,符合讲台上“这支粉笔”自身客观情况的只有一个,也即正确的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说,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

(师)那么,“这支粉笔是方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因为这支粉笔本身就是圆的。

(师)“这支粉笔是白色的”和“这支粉笔是圆的”这两句话都是对的,符合讲台上“这支粉笔”自身客观情况的表述就有两个,这与“真理只有一个”是矛盾的,怎么理解?

(学生一时语塞,教师等候,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我们可以说“这支粉笔既白又圆”但却不能说“这支粉笔既黑又白”或“这支粉笔既圆又方”。这是因为就粉笔的颜色或形状而言,符合其自身情况的正确表述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借用语言哲学分析方法,给学生打开一个不同寻常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感知哲学思辨的魅力。

三、结语

哲学课堂需要回归“生活世界”,哲学课堂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还原哲学本色、富有思辨性的例证素材,让学生直观体悟哲学家思想之深邃,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绽放“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华宝.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中哲学教学应善待不同的哲学思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10)

[2]周海龙.高中政治教师课堂例证教学的策略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07)

[3] 郭翠娟.理论加例证教学法在政治课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