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7:37
序论:在您撰写心血管病的防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运动量越大越好。现代人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尽量不吃药。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很高时,才可能会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创伤小、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对于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于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以及患有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对肝肾的副作用很大。血脂稍高一点儿,还是不吃药好。其实,就目前最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来说,大多数人对它的耐受性良好,通常只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
高血压没症状不用治疗,只要是降压药都通用。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这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会消失。另外,高血压病因复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深海鱼油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软化”已硬化的血管,要把它作为“血管清道夫”疏理软化已变硬的血管是过分“神奇”的。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千万不能听信广告宣传,将深海鱼油这种保健品当作治疗心血管病的“灵丹妙药”。从营养角度看,每天吃药丸样的深海鱼油胶囊,不如天天食用茶油、橄榄油和鱼。
深海鱼油PK茶油、橄榄油
从营养学角度看,不同的油脂中含有各种脂肪酸,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两种。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等动物脂肪,多食对身体有害,而不饱和脂肪酸即人体必需脂肪酸又分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油主要含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橄榄油主要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那么,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否对身体益处有区别呢?
深海鱼油
100年前去北极探险的科学家发现以海鱼为主食的因纽特人,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病率极低,从而逐步联想到深海鱼油可预防冠心病。
主要成分:研究证实,深海鱼油主要含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由亚麻酸代谢合成的,亚麻酸含w-3脂肪酸。
优点: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缺点:可使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还具有脂质过氧化等不好作用。深海鱼油加工后易受氧化,被氧化的鱼油进入人体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机体衰老和诸多疾病之源。深海鱼油所含的EPA和DHA一般各种植物油及淡水鱼中都也含有。
进口的橄榄油和国产的茶油
研究发现,地中海地区的人群虽然摄入食物含脂肪量很高,但他们的冠心病发病率和血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欧美国家。原来地中海地区以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而橄榄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w-6脂肪酸)。
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就是亚油酸类(含w-6脂肪酸),进口的橄榄油和国产的茶油w-6脂肪酸含量高达75%。
优点:不仅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不会使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也不会有鱼油的促脂质过氧化等不好的作用。
缺点:忽略。
深海鱼油:茶油、橄榄油――1:4~6
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均有益,但现在已肯定人体应摄入一定比例的w-3、w-6脂肪酸。我国调查发现,中国人摄入w-6明显不足。最近,国际上对w-3脂肪酸及w-6脂肪酸定出了合理的配比――1:4~6。茶油、橄榄油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含w-6脂肪酸,而深海鱼油和鱼含w-3脂肪酸。健康饮食,应当常用茶油、橄榄油和食用新鲜鱼最佳。新鲜鱼除了富含深海鱼油的EPA和DHA外,还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远优于深海鱼油胶囊。
总之,深海鱼油可以用作糖尿病、心肌梗死疾病史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就是说那些危险性较高的人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人,长期服用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但是切记:“食补大于药补”,从健
康饮食做起,可能比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同时服用深海鱼油胶囊效果更好。
专家答疑
一、 深海鱼油能降血脂吗?
多年来,国内生产的一种鱼油降脂制剂多烯康,其用量为1.8克/次,1日3次,每天总量是5.4克,临床应用发现仅有轻微降甘油三脂作用,因而已被淘汰使用。国外研究发现,每天服用深海鱼油胶囊4~5克有一定降脂作用,主要是对高甘油三酯有一定疗效。目前,市场上最浓的胶囊一般为1克/丸,就是每天需要服4~5丸。但食入大量鱼油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反胃的鱼腥味常令人难以接受。国外有人主张,鱼油与较强的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同服,有一定的降脂协同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如此大剂量的鱼油用于降脂治疗是不可行的,千万别把鱼油当成降脂药,它只是一种保健品。
二、 深海鱼油能降血压吗?
曾有人对31项国外对照试验进行总结,发现每天服用大剂量鱼油(平均每天摄入4.8克的w-3脂肪酸)对高血压病人有轻度降压作用,剂量增大,血压下降作用会更强些。然而,众所周知,高血压病人应终身服药,而且随着年龄、气候、情绪等变化血压会波动较大,依靠如此大剂量鱼油降压是不现实的,相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道症状及出血倾向等。迄今,已无人提及其降压作用了。
但是,有个别高血压病人就是不相信降压药,只相信深海鱼油。他们发现自己的血压在服了鱼油后可以降到正常范围。殊不知,在不少临床药物应用观察中也发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在服用不含药物的空心胶囊后,有40%的病人血压也会“有效”地降到正常,这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三、 深海鱼油能治疗冠心病吗?
深海鱼油已被不少临床观察证实具有心血管保健作用,尤其在预防冠心病方面。2007年一项国际上对10余项研究作了汇总性综述后发现,长期服深海鱼油大约1克/天,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死亡危险。最近发现,长期食鱼者比不食鱼者冠心病事件要低。澳大利亚和英国推荐每天摄入0.4~0.6克深海鱼油,可能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但是,对已有冠心病者、做了冠脉扩张支架置放术后的患者,服用鱼油并不能减少其再狭窄的发生。因此,长期服深海鱼油对无冠心病者但有一定危险因素者,可能有预防冠心病发生的作用,但对已发生冠心病者,深海鱼油不但不能治疗冠心病,相反,可能带来污染等危害。
国内外资料表明,高血压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是正常血压者的2~3倍,高血压也显著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及外周动脉病的患病风险。吸烟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4倍。血脂异常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超重和肥胖者与正常体重相比,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5~2.0。糖尿病患者与正常血糖者相比,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3.0~3.5,下肢动脉病也大幅度增加。近年在心血管领域治疗技术和新的药物取得很大进展。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但是治疗花费也大幅度增加,而且未能遏制心血管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应当从预防做起,因此全面控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应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目前关于某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为: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机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增加,而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机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根据人群流行病调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300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①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指研究较早,并已有翔实可靠的研究结果的危险因素;②潜在的危险因素,是指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危险因素;③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是指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的危险因素。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和男性性别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预是否能够获益,尚无一致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险性分层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一个人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当不同危险因素在某一个人身上聚集时,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协同,互为因果,从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概念,强调控制“总体危险”,并制定出一整套评估方法。
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和欧洲的高血压指南都提出一种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分类方法,即将血压水平分为5个等级,将高血压以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多少,有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情况,分为5个等级,来评估患者是属于哪个危险等级: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从这一危险分层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被单独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随着血压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大:③即使血压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围内,但如合并多个其他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是明显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肾脏病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属于极高危人群。我国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时,也将高血压作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当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
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欧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险评估。我国根据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省市6万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及3种工具:①评分查表法,②网络直接计算法,③危险评估彩图法。
评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据个体的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情况查表评分,再根据评分总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网络直接计算法适用于能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者,可登陆中国心血管防治信息网,根据个人的危险因素情况查到个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与该年龄段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进行比较而得出该个体发病的相对危险。彩图法则根据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收缩压和糖尿病等6个危险因素绘出方格彩图,应用时根据个人的上述危险因素情况查找在彩图中属于哪个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这些总体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工具对临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工具只考虑了7种主要的危险因素,没有包括其他危险因素,而且分类方法过于简单化,因此它们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确。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预防
通过总体评估确定心血管病危险较低者(10年绝对危险5%,或单项危险(如血压、血脂、血糖等)明显升高,或已有糖尿病,微量尿蛋白,或已有心血管病者,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减重、中等量运动、限盐和平衡膳食等)外,还应开始药物治疗(血压>140/90毫米汞柱者应开始药物降压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0毫克,分升者应给予他汀类调脂治疗,已有心血管病者应给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
防治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病以及2型糖尿病,对已有心血管病者则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降低病残及死亡率。
从一级预防的角度来看,在2型糖尿病发生前的IGT和IFG阶段,采用改善胰岛素的措施,有可能在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的同时,改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IDF推荐的初级干预,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的热量限制(在第1年使体重降低5%~10%);改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双胍类与格列酮类药物分别从不同机制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尿病预防研究(DPP)证实,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用双胍类药物,可以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我国的大庆研究和2型糖尿病预防试验均显示,对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控制和运动)和二甲双胍治疗,可能通过减少体重和胰岛素抵抗而明显减少由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危险性。最近的研究也证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具有IGT和胰岛素抵抗的病人中,具有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虽然格列酮类药物对LDL-C水平没有影响,但可改变LDL的颗粒大小及成分,减少SdLDL水平。并通过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减少脂肪外溢到非脂肪组织,降低血FFA及TG,提高HDL-C水平。类似的研究也显示,可以用阿卡波糖和奥利司他延缓IGT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已发生了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如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存在,在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中首先选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抗糖尿病药物,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将不但能使血糖得到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来减少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出现的机会。在需要采用两种抗糖尿病药物控制血糖的药物联合中,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保留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抗糖尿病药物,将继续起到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从二级预防的角度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虽然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间明确的因果关系有待建立,但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减少微血管并发症所必须的。如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了明显的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还应相应地联合应用降压和调脂等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通过降低每一个相关的危险因子,来全面降低它们对心血管和糖尿病危险性的总的影响。对致动脉硬化的血脂异常的治疗:贝特类可以改善所有致动脉硬化的血脂异常。VA-HIT试验中显示,在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中应用贝特类药物,可以升高HDL-C而同时降低LDL-C水平,并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率[1],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所有包含APO-B的脂蛋白,并使LDL-C和非HDL-C的治疗水平达标(ATPⅢ,2001)。对血压增高的治疗:根据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七次报告(JNC7)的建议,当血压≥140/90mmHg时应接受治疗[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血压≥130/80mmHg时,应开始降压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较适宜,此两种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较其他降压药可以带来更多益处。对低度炎症及凝血异常的治疗:目前尚无直接针对纤维蛋白原及PAI-1增高的治疗药物,间接的措施是抗血小板治疗。无论在一级或二级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小剂量阿司匹林均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学; 心血管疾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 R714.2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99-01
1 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Engene Braunwald的研究表明:预防心脏病学(即心脏病危险因素学说的建立及相应干预对策)的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在近几十年来下降了70%,这其中也与护理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性。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已经将预防心脏病学概括为过去50年来心血管病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1]。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病人和家属能够接受到的指导大多是以口头理论的形式,然而来自护士、医生的指导较少。除此以外,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模式主要是重治轻防,防治普及程度较低。以上这些状况,会阻碍预防心脏病学的实施及心血管病学的防治工作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和肥胖、吸烟以及运动量少。积极干预这些危险因素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此外,能为护理工作者参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明确的方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从社区诊疗中心到大型医疗单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理想标准的体重和健康的心态,尽量在医生的配合下共同干预病人的危险因素,积极合理地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
2 护理学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第16届国际心脏病学大会强调心血管病二级预防“ABCDE防线”概括了预防心脏病学的主要相关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调查统计和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二级预防的有效实施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护理学在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2.1 开展健康教育
根据心血管病的专科特点及病人的需求,应该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指导教育,使用病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主要内容有入院指导、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指导、特殊专科治疗检查的指导、各类相关疾病知识讲解、基本卫生医疗常识指导、出院康复指导[2]。不仅如此,更要重视病人心理方面的健康护理,做好思想工作,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护理疗效。一直以来健康教育就被认为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在上个世纪Herderson就已经提出护士应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进而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但是,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原因有:(1)护理人员不能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足。(2)护理人员力量不足,护士工作任务过重,缺乏足够的时间。(3)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护理学在心脏病预防中应该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以上这些不足阻滞了护理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鉴于以上观点,护理人员应该认清自身的不足,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2.2采用适当的工作方式
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行为是直接影响病人医从性与配合护理的重要因素,患者要求保证基本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人性化的综合服务[3];病人因病住院,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压抑感,这就更要求我们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积极地关怀和鼓励,使病人具有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4]。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病人从开始人院、接受专科护理治疗,直至病人出院整个过程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病人的需求,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给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关怀照顾、更系统的整体护理。方法得当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护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必须积极发挥护理地团队精神,合理的加强沟通和联系。临床上必须重视心理精神护理治疗,在客观了解患者病态心理活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病人的各种反应,时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护理人员应该以耐心、和蔼可亲的热忱态度对待病人,并取得患者的信赖;更要切身关心体贴病人的痛苦,帮助病人消除各种忧虑,从而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战勇气及信心,积极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能早日康复出院。
2.3 确定合适的内容与任务
在宣传上,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诊断指标、心血管疾病的有关分类、治疗方法的意义、防治工作的意义、病人服药依从等一些方面。应该积极合理的指导患者对预防及检测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只有反复的强化健康知识教育和指导,才能提高高危人群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护理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本人认识疾病本身的危害性,进而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及护士护理,使病人自身服药依从性得到提高,积极帮助病人建立健康向上的信念及信心,进而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使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3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相信经过我们的团队的积极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护理学在人类战胜心血管疾病方面会取得卓越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晓媛,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11.
[2] 李春艳,张晶,张晓春.心内科的整体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2,2(12):1884.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40-0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对于外界可导致疾病的因素无法有效地抵御,同时再加上对身体内部各个系统正常状态的破坏,对于老龄人口而言是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当人类慢慢变老之后,身体内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开始衰退老化,同时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造成心血管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最终导致心血管心痛疾病的发生。
1导致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都无法维持原有的健康水平,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因此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对于外界可导致疾病的因素无法有效地抵御,同时再加上对身体内部各个系统正常状态的破坏,对于老龄人口而言是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
当人类慢慢变老之后,身体内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开始衰退老化,同时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造成心血管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心脏的功能衰退,最为突出的是在心脏的内部组织,表现为心脏内部肌肉细胞老化,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心脏局部出现硬化的情况,抑制了心脏原有的健康机能,导致供血不足,因此血压也会在此影响下逐渐的变高。
动脉的硬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当动脉硬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人体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包括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在动脉血管刚开始出现硬化的时候,往往有显著的特征,这个时期人体内就会有斑块慢慢的累积附着到血管壁上,时间久了便会导致这些斑块越积越多,是血管内的血液无法正常流通,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以及治疗措施
2.1主要症状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老龄人群中常发的疾病,通常包括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类型。这里我们提到的高血脂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极易升高所造成的血液中脂类含量增多。而高血压一般表现为人体内的血液收缩压上升,这样一来舒张压便会受到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一个人的脉压差很大,那么便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冠心病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硬化而发生的心脏疾病,通常情况下有两种类型,即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出现心绞痛是因为心肌供氧不足以及血液流通不畅。一旦老年人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通常会有显著的特征,相较于常人,这类患者表现为脾气暴躁,易娇易怒,偏激等性格特点,并且因为精神状态的不佳以及治疗过程的煎熬,最终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2.2治疗措施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点,我们选取的最佳降压药为通道阻滞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是通过阻滞通道来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这类药物尤其适合收缩压上升导致高血压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及避免因为血压下降而导致的脑中风。市面上常见的此类药物有镁心力以及络活喜等等。其次,我们选择的降压药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及避免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下降,尤其适合因高血压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患者。这类药物能够缓解心功能下降的问题,提升心脏供血功能,使心脏所受到的阻力降低,从而达到提高心衰竭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的功效,市面上常见的此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以及依那普利等等。再者,我们选择的降压药物为利尿剂,这类药物在治疗高血压中属于基础类用药,表现为治疗效果良好,以及价格较低等,适应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最主要的功效是可以缓解服用上述降压药物所导致的浮肿问题,同时可以在其他药物的药理基础上发挥出更强的疗效。不管选择哪一种降压药,有效地降低血压并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是最基础的治疗理念。
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
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指控制危险因素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已患病者,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展或急性复发。应采用综合措施,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预防高血压、脑卒中与冠心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基础。控制膳食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过高者,要考虑用药治疗,但应严格掌握指征。控制吸烟、饮酒:吸烟和多饮酒都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吸烟尤其是全世界心血管病和其它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预防高血压的主要措施有控制肥胖、限制食盐量和不饮或少饮酒,体重的控制要靠节制饮食及足够的体力活动。这些预防措施也可有效地用于治疗高血压,对不少轻型高血压可免除用药,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可作为辅助疗法减少高血压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对已病患者的措施包括对危险因素的纠正及针对性药物应用,如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4结语
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尚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须改变策略,要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的研究,切实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保健及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关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之高血压术中的麻醉处理[J].中外医疗,2011,(20):42-44.
[2]朱宁.导言: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2,(02):7.
[3]韩升波,曹珂.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的动态监测在中老年人心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02):110-111.
【关键词】心血管病;中老年人;健康杀手;治疗措施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心血管疾病,也可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复杂,既有先天因素,又跟个人生活习惯相关。
1根据心血管病的病因如下分类
由致病成因而把心血管病分为先天和后天性两大类:
1.1先天性心血管病又叫先心病,在胎儿期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牵连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
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在出生后成活的婴儿中为1.0%,在学龄儿童中约为2.5%,在住院的成人心脏病病人中约占10%,仅次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肺原性心脏病而居第4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及心内膜垫缺损等是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在先心病病例中,95%的患者无明显原因,5%患者的母亲妊娠时有风疹史,有人推测下列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但尚未证实。羊膜病变、胎儿受压、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或患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钙过高症等)、长时间接受较大剂量的放射线、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或居住高原地区等因素均与发病有一定关系。另外,先心病跟遗传基因也有密切的关系,从现有资料看,约有5%的先心病发生于同一家族中,先心病也常与其他先天畸形并存。至于动脉导管未闭者中,部分病例是由于高原缺氧或患肺部疾病导致动脉导管未及时闭合有关。
为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要大力宣传近亲结婚的危害,提倡优生优育,从妊娠早期起即重视防治可能引起先心病的各种有关因素,合理安排生活,注意营养及劳逸结合。
1.2后天性心血管病出生后由于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心脏而致病,也称获得性心脏病。它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应,也就是说出生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心脏病。
后天性心血管病类型如下几种:
1.2.1动脉粥样性硬化常牵连各主动脉、各冠状动脉、各脑动脉、各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引起心肌血供障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1.2.2风湿类心脏病(风心病)在急性期导致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证,应称作风湿性心脏炎;在慢性期主要引起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应称作风湿性心瓣膜病。
1.2.3原发类高血压动脉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增高可影响心脏,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
1.2.4肺源类心脏病(肺心病)由于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引起的心脏病。
1.2.5感染类心脏病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引起的心脏病。
1.2.6内分泌病类心脏病如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甲状腺心脏病等。
1.2.7血液病类心脏病如心脏病的贫血性等。
1.2.8营养代谢类心脏病如缺少维生素B1性心脏病等。
1.2.9心脏神经类病症为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1.2.10另外其他类如各种药物或化学制剂引起的中毒、结缔组织产生的疾病、神经肌肉类疾病、各类放射线、高海拔环境或其他物理因素所导致的心脏病,心脏肿瘤和不明原因的心肌病等。另外,有些遗传性疾病不仅常伴有结构缺损的先天性心脏血管,而且在后天心血管病变也可发生,如marfan综合征伴发主动脉夹层等。
因此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不能简单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综合的考虑,全面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成因,采取适度适合多种形式的治疗成为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有些患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过量饮食脂类,醇类。同时又没有适当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体内脂类醇类物质就会逐渐增多;伴随年龄变大,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降低,引起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变沉积在血管壁,时间长了便使毛血管堵塞,久之,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和脂类醇类物质容易结合,造成血栓。在血管的拐角处容易血栓,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越来越多血栓,造成血管直径变小。心脏要维持供血量足够,就会增加血压,而引起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大了,血管便容易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广大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2.1按时起居按时早起早睡,不宜熬夜,睡前勿看紧张、恐怖的影视或纸媒。另外,冬天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广大中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以防止栓塞。由于冬季寒冷时,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特别容易容易收缩、痉挛,造成供血不足,而可能引起栓塞,因此要十分注意穿衣保暖。
2.2身心愉快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首先要胸怀放宽,保持情绪起伏不大。心绞痛很多是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造成的。因此避免暴怒、惊恐、思虑过度以及大喜。养成下棋、散步、习练太极等良好习惯以养性怡情,控制自己的情绪。
2.3控制饮食油腻、脂肪、糖类过量,会加快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的沉积,容易导致动脉硬化,故不宜多吃。清淡饮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吃,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多餐少食,晚餐量宜少,肥胖病人应少吃,让心脏心脏负荷平稳。另外,我国民间素有进补的习惯,尤其是冬天。但这对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却极不适合。因为冬天在运动少的情况下,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食量不均衡,很容易引起血脂增高,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2.4少酒戒烟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适量饮用可促进血脉流通,调和气血。不要喝烈性酒。造成心肌梗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就是吸烟所以要戒烟。
2.5劳逸适度最好不要重体力劳动或用力突然,不要过度劳累。走路、上楼梯、骑车等要舒缓,否则会加快心率,增高血压,造成心绞痛。不宜饱餐运动。性生活时处于高度兴奋,会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全身需血量,而冠状动脉供血造成相对不足,极易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要严格节制。在心肌梗塞治愈后,宜控制在每月1-2次。
2.6休息适当正常工作,平时但不宜劳累过度。心肌梗塞确诊后,要及时卧床休息,平卧位。在15日内,要安排人帮助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动,绝对严禁病人自己翻身,病人翻身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跳骤停。大小便宜在床上,保证大小便通畅。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正常卧床2-3周后,便可半卧床上,每日3-4次。一周后如果十分稳定,病人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约半小时,再一周后,病人可在卧室内散步。长期卧床对心脏恢复不好,适宜活动是必要的。三个月后可以进行轻便的体力劳动。
2.7体育锻炼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宜运动,减少运动量也会引起血流缓慢,血脂增高。适度安排适宜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冬天要日出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升高,不会因寒冷刺激而发病。运动应因人而宜,量力而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等。但是,由于睡眠带来人体各神经系统还处在抑制状态,活力稍差,晨起时锻炼突然加大,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所以要当心。
2.8治疗积极药物治疗要积极坚持,而对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情都必须服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经学激光治疗仪,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很多,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再借助物理疗法效果会更好。此外,也可选择高压静电疗。它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并复活人体细胞,改善人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高电位能使脂蛋白有效改善,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从而可以维持心血管疾病的良好血流状态,扩张脑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功能和复发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2008年第一期.刘正旭.《浅谈心血管病因及防治》.
[2]《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五期.李晶,王韬略.《心血管疾病的几点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