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47:35
序论:在您撰写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硬件建设 软件建设 网络建设 自身发展
在农村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途径。然而,进行信息化建设,却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完成“普九”任务,才解决危房问题的农村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育就将是一句空话。本文就结合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农村搞好小学信息化建设。
一、硬件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坚强后盾
我校是2004年河北省教育厅远程技术教育立项学校,学校落成后就立即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专业化教室。但在我县像我校这样的项目校毕竟不多,所以如果农村小学存在等着国家投入的话,那么必然要耽搁上好几年,积极的做法是:
1、寻找外援。
走访市区县内的各中小学校,了解掌握这些有能力、有资金对本校进行更新换代的学校更新机器的信息,当这些学校进行换代时,低价购买他们换代下来但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这样积少成多,便能暂时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挖掘内能。
在配置了档次高的机器后,对一些已淘汰的机器应再次重做、升级,这样就尽可能的把机器多用起几台来。
虽然现在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的政策,但对于学生人数少,信息技术起步相对较晚的学校,以上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对于农村小学来说,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最切合实际的、最经济的就是高低搭配、新旧结合。切忌不要对电脑进行盲目的升级、更换,以免浪费资金,
二、软件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提高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县有不少学校都在配备微机室,有的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对于这些新机房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我想要对信息技术教育者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 操作系统要稳定,要实用
日前走访过几个新落成的学校机房,发现硬件配置已经算是中高档,但操作系统有的甚至还是Windows 98。虽然这与教材所使用的系统是一样的,但个人认为Win98已经是过去。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令人咂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一个原始时代的话,哪么我们将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我的做法是:⑴熟悉教材内容,把Win98的知识转化为WinXP传授给学生,学生上课时可以不带教材,但必须勇于动手实践,敢于尝试。⑵为每个机器安装两个操作系统,已被不同的需要。
有的朋友会说,Win7新,你怎么不换Win7呢?个人认为新的不一定是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另外,学校电脑配置也不能胜任对Win7的运行。
2. 应用软件要全面化
学校机房的软件系统至关重要,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电脑是傻子,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机房是瘫子。为每台电脑安装所需的教材内软件之外,还应该安装一些其他常用的软件,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这些软件的操作进行掌握,以便为以后在实际应用中做好铺垫。
切忌避免安装一些实在没必要的软件和具有破坏性的软件(如PQ分区大师、算命软件等等)。
3. 毒软件是必须的
在病毒肆虐的今天,我们学校机房电脑的安全性也应该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杀毒软件要定期更新,电脑要定期杀毒,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把好这一道安全门。
三、网络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信息时代提倡的是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我们有能力的学校可以为机房接入Internet网络,使信息技术学科为其他学科整合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已经接入Internet网络的学校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净化网络空间、文明上网
对于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我们要坚决说“NO”,对一些非法的网站更是不要浏览。学生上机时,我们可以让其浏览一些指定的内容健康的学习类网站。
2. 不要把电脑变成你的游戏机或聊天器
我想每位校领导都不希望本校的教师成天在机房里对着屏幕网游(玩网络游戏)、QQ(聊天),因为建设微机室的初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教师游戏玩乐的。但是个人认为适当的游戏和聊天还是可以的,毕竟教
师也需要娱乐,需要休闲。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者自身水平是教学的关键
电脑买来了,软件装好了,网络连通了,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自身的水平了?这里我建议各位同僚多多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学习,多去一些技术性的论坛、站点,多看一些和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信息,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一定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队伍里的强者,为今后教育教学做好基础。这里我推荐几个专业性较强的网站:
1、eNet网络学院:省略/eschool
2、ezIT学院频道:school.省略/
3、电脑爱好者之家:省略/
4、洪恩在线-电脑乐园:省略/pc/index.htm
也可在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站,另外,一般软件站都有论坛的,其论坛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为我们提供一下必要帮助。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而学校的电脑又不多,使得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所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长此以往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在保证学生的上机课时外,要让学生了解、熟悉电脑、喜欢电脑。
1、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电脑知识讲座,但一定保证形式要活泼、要能互动,即要能吸引学生。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23-02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农村教育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农村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势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对农村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缩小因“时空局限”、“数字鸿沟”而带来的差距,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合理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时,应遵循“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以全球教育资源的运用为前提、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基本思想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国家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与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各种信息化教育系统或设备的教学功能;明确所在地区信息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在近几年的投资渠道与可使用资金。
二、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首先,注重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充分论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当前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各种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制定完整的规划,结合资金的投入能力,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分步实施规划。其次,做到合理分配投资。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不能仅仅把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上,要在硬件建设、教师培训与能力发展、资源建设、运行保障经费等方面合理分配现有资金,保证系统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发挥作用。第三,处理好投资效益比的问题。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在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教育功能,必须充分分析各系统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选择教学效益好的系统进行建设。第四,正确看待运行成本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运行成本应包括系统更新成本(折旧成本)、电费、耗材(投影机灯泡等)、维护成本、教学资源建设成本、教师培训成本等。对于学校来说,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像楼房一旦建成能就够使用几十年,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其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积极争取政府常规性投入
学生寄宿后在校时间加长,所需费用增多,而政府对寄宿学校的投入仍然和非寄宿学校相同,给寄宿学校的运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难以保证。寄宿制学校要保持持续性发展,学校信息化设施要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会被浪费,要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持续性的经费保障最为关键。要积极呼吁地方政府将远程教育等信息化项目所需经费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寄宿制学校也要积极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对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修正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应对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规划,要求教师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变革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一支新型的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体职工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分层分类培训,目前已经得到了认同。如可以将教职工分为四类: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学辅助及管理人员、学科教师、机房管理人员。这四类职工可以通过不同的培训途径、培训内容、培训周期,达到从初学到熟练、从了解到深化的目的。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实施,现代教学技术能否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融洽地相处,关键取决于是否准确地对全体成员进行分类培训,是否真正做到了深化培训。
六、注重远程教育资源的鉴别与选择
目前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以及各种类型的练习题、模拟题。这些内容使得落后的农村地区能够接收国家级优秀学校的教学资源,在一些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限,但也存在问题:由于新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城市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水平与农村学生有很大差别,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农村学校的需要,如果直接使用,可能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冲突,与常规的课堂教学重叠,进而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学校将设备闲置或者浪费。因此,学校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时,应积极引进相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加强校本资源建设
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寄宿制学校不同程度地完成了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购置的任务。资源校本化建设就是将有关的现代教育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适用于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员开展学校管理、办公、教育、教学、通讯、学习、辅导、查询、交流、娱乐等活动的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为例,网络教育资源校本化可以依托本地服务器,对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以提高师生获取网络资源的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教育站点分类链接;二是资源下载,依托本地服务器,下载网上优秀的教育资源并归类;三是资源更新,定期搜索新的教育网站及教育资源,进行链接或下载;对已经链接或下载的资源,依据其使用情况,进行保留或删除。
八、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步伐
引入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观念,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教师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
九、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课外活动,但也减少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专题网站、专题教育影片等形式,让学生及时地了解社会,正常完成社会化的进程。首先,学校应努力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加以培养。其次,学校要彻底改变将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和做法,从寄宿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活动项目为中心,以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树立起健康的伦理道德、审美观。第三,全面开放学校的信息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服务,实施远教工程提出的“使每个农村孩子能够在学校每周看一场电影或文艺节目等”,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未来社会的信息化趋势、国际化趋势、学习化趋势,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农村教育顺应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是农村教育顺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教育最为深刻的变革,必将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的层次和品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杨改学主编.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郭绍青.关于西部中小学信息环境建设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张虹.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高校教学信息化;大学文化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62-01
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紧迫的趋势,这就对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行动上的努力逐渐转变为教学理念的主旨。同时,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更切实地纳入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行动中。这总整体上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更加对促进了高校建设环节中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时代性,从根本上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合格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内容
高校教学活动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资源和组织建设信息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信息技术为高校教学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实现教学现代化,有效配置和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即高校教学硬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信息化,即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电子文献、网络课件等资源素材;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信息化,即教学管理组织、体制等内容,及教员、学员及教学媒介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实质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主要标准。而高校教学信息化又是如何影响高校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呢?首先需要明确大学校园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又受到社会文化的熏染与渗透,同时又能以清醒的态度与纯粹的文化品质辐射社会,在交融中更突出地体现了文化的时代特性。
文化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由具体的构成要素到其功能作用逐步深入整合的过程。具体到校园文化的形成上,其构成要素有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硬件基础设施、校园其他办公设施、建筑物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绿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形态,体现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上,通过外化载体如校牌、校徽、校服,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淮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是这三种形态的内聚与整合过程,核心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三者有机统一整合,使其功能的最大化发挥,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大学校园里,交织碰撞着各种思想文化,可以说,大学校园是对各种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等文化形态最大化包容和创造性吸收的地方。这不仅能够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视野,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多样性及校园文化建设空间的拓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基于前面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内容的界定,可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方面都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推进息息相关。
(一)教学基础平台即教学硬件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成为了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工具,这种新工具的影响力相较于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形式更为深广。演讲、讲座、读书会等形式是大学校园里较为常见的文化传播的传统途经,但这种途经的传播范围受到空间时间制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校园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推广后,只需一网电脑,学生就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同时还能进行沟通交流,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能保证校园文化在最大范围进行传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等,调动学生获取信息地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此外,高校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建设,还加快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它能够有效避免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系凌乱、交叉重复与内容落后等问题,及时了解最前沿最新的各方消息,将校园文化的实时性与时事性充分体现了出来。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将教学内容以各种信息化形式呈现在网络上,网络共享资源等形式使得校园文化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体,甚至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经过教师精心筛选和整理后的各种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获取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也为学生节省了盲目浏览的时间。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品质,教学资源信息化为保持校园文化的精品任务提供了有效地途经。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档案软件;档案规范化;档案技术;档案人员素质
学校档案数量的日益增多和利用者查找要求的提高,对中小学档案管理计算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学校档案工作者,以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业务素质,一流的服务意识为学校增光添彩,是发展所需,形势所求。
1.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档案管理专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在偏远地区仍存在着信息化不够的现象。
1.2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拓展中小学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档案管理归根结底是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在于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效果取决于开发的时效和利用的广泛程度。相比较而言,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也就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1.3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
2.中小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中小学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室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5)中小学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中小学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化了。
3.加快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的对策
中小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其核心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应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之所以把领导的作用放在第一条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领导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真正推动者。学校领导者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是否会进行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为促进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投入,并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本学校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中小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始终要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
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档案工作,为了培养档案管理人才,我们必须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满足时代的需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档案计算机管理。为了保证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中小学档案管理者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一一档案计算机管理及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者都必须及早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否则难以胜任计算机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能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来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因此,必须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是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3)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小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投入。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
(4)采用、制定新的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一方面中小学档案管理要采用适应信息化的新规章、新标准,比如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另一方面中小学自身也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使用,包括电子文件归档、计算机管理和检索各类档案,以及库房的管理等。中小学要将规章制度建设置于中小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重新审查、清理和进一步完善原有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5)确保传统的管理方式向新的管理方式的顺利转变。传统方式向新的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会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在此过程中必须确保日常的档案管理活动仍然能够正常运转,不出现因为过渡影响档案的保存和利用。较为妥当的方法是在过渡阶段采取双轨制,即两种管理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存在,直到新的方式能正常运行。在样做无疑会增加工作量,但为了保证过渡的顺利进行还是必要的。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在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档案管理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学校传统的档案管理在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弊病,这种种弊病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时间较短,其中存在的弊病较多,因此,探究其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实现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指的是以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为基础,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促使档案内容实现数字化,促使档案传递实现信息化。其中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含义有三层:其一,促使档案内容实现数字化,以便于信息的读取与存储;其二,实现档案信息传递、接收、储存、利用的一体化,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三,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增强信息管理的便利性,提升信息的利用率。由此可知,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也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含义是在扫描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以安全性、效益性和规范性为原则,将传统的档案内容转化为电子档案进行保存,从而构成一个有结构、有秩序的档案信息库。第二,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管理机构以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为平台,以网页主页的方式开展档案宣传工作、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型网站,其功能为交流、服务与宣传,其构成内容为机构信息、资源信息、工作信息和服用利用信息等。在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网站建设是重要步骤。第三,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是一种远程获取档案信息的方式,其建设的目的在于促使用户能够以便利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其特点为:在功能方面其中心是存储;在运行方面实现信息存取的网络化;在存储方面以无形的信息方法完成。
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较短,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重视程度较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受到的重视程度本来就比较低,学校相关领导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完善,导致在其中投入的精力不足,投入的经费不够,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最终影响了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第二,人才队伍不健全。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长期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方面已经形成定性思维,对信息化管理这种新型档案管理方式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接受效率比较低。同时,因为相关的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使得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出现固步自封的现象。再加之,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实现有效的引进,人才队伍不健全,最终影响了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第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受到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的影响,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被纳入政府工作体系,所以在学校档案管理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规定,使得学校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最终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三、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升重视程度。首先,教育部门要针对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召集学校领导召开相关会议,促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端正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进而提升全体师生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充足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奠定良好的条件。
第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人才是决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做管理员,更好成为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和“百事通”。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档案管理员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数据库能力,紧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学校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培训,号召全体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并制订定期考核计划,对于未能通过考核的档案管理员对其进行再教育,如再次考核不过关,就予以辞退处理。除此之外,学校档案管理系统还要积极引进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人才,做好信息化档案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工作,带领全体档案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化建设素养,以最终建设一支高素养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以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其产生阻碍的因素之一就是不规范的制度。建设规范的制度,要处理好标准化制度和规范化制度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相互协调,共同进步。首先,要建设一个具有统一性的网络目录标准。因为档案内容较多,形式多样,录入标准和管理标准不统一,导致查阅困难。因此,要完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要统一档案管理标准,以便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和查阅使用效率。其次,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比如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制度、重要场所的进出制度、电子档案系统的安全运行制度等,以实现档案信息的规范管理。
第四,完善数据库建设。首先,要搭建一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以《档案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规范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对学校档案进行分类处理;其次,要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联合学校的其他部门制定档案管理的联合目录,并形成完善的网络系统,以便于实现一体化管理,以便于实现资源共享。第五,完善硬件设备的配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硬件设备,因此,为了推进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实现,完善硬件设备配置是关键。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要将所需的硬件设备进行统计,将其上报给学校领导,学校领导要尽快予以审批、拨款,完善硬件设备的配置,以完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学校档案管理模式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缺陷,不利于实现学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利于提升档案的利用水平。因此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档案网站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程度较低、人才队伍不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提升重视程度、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制度建设、完善硬件配置、完善数据库建设五个方面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静.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问题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4,(9):98.
[2]陈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失范”与相关对策分析[J].卷宗,2014,(5):45-46.
[3]马美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3,(23):95.
[4]李嵘.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3,(22):240-241.
关键词: 信息化 系统平台 网络建设 政策导向
1.引言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来自200多所高校的主要校领导、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及意见。本次大会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牵头、十多位来自全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分析报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基本调研状况,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预测。由此可见,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1]-[2]。
2.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3]-[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信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正日益加剧,并且是深刻、非连续且复杂的,将影响大学功能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办公等),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和文化变革[6]。
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存在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网速缓慢等现状。在国家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议的倡导下,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换新设备,与国际接轨[7]-[8]。将服务器集中管理,采用虚拟化分配资源;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询等业务;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统架构,保证处理业务连续、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数据安全;建立高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用户、数据可信。
(2)加强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据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将分散的视频、音频、资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数据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处理公务、批改作业、回放视频等。既能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3)加强各类型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高校应以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交互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各行政部门、各功能类型的系统软件,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将学习、科研、办公协同融合,提高教学科研办公效率。高校信息化整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4)加强标准、接口等规范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应着眼于现有功能需求,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师生数量、校区建设与系统平台开发等因素,规范现有系统软件接口,着重规范基础信息编码、管理、业务与运维服务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思想、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予以要求,更主要的是各高校领导班子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完整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复杂性、前瞻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要加强高校领导思想导向、理念、广大师生参与热情,集思广益,才能将这项工程做好、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胡晓玲.高校信息化规划基本流程及其绩效评估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4.5.
[3]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2010.1.
[4]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2009.7.
[5]梁培,韩锡斌,胡华,吴庚生.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4.
[6]王婷婷,阳征.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8602
0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当前,各国都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而教育信息化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变化,并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回顾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在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作用,因此,分析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对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范来促进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0年,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及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工作目标和要求\[1\]。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
1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差异明显,投资不均衡
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基层学校发展尤为落后,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信息化建设投资分布不均衡导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差异明显。
越是基层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获取、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越差,更应当投入较多教育经费和资源,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全国基层学校(各级教学点、完全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数量占学校总数的80%以上,教师数量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但是,基层学校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总投资所占比重较小,经费支持总体较少,而且学校自身又无法从其它地方获取经费支持,导致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较差,大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要求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更为关键的是,硬件环境较差进一步使学科教师的能力发展受到制约,教师无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教学资源,自身教学水平较难提高,导致教学质量永远停滞不前。此外,基层学校早期配备的设备已老化淘汰,学校已配备的设备联通性、交互性等方面较差,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学资源获取困难等,都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距。
1.2信息化建设主体单一,未充分调动市场建设力量
目前,高级中学、完全高中由于办学规模较大,办公经费相比较为充足,每年可以有一定规模的自筹经费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则完全依赖上级拨款,建设主体过于单一,没有运用市场机制和充分调动市场力量。从市场视角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它的规模是以千亿来计的,教育信息化或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所带来的市场也非常庞大。一边是教育信息化庞大的资金投资需求,另一边是大多数学校主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拨款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必然引起大多数学校由于缺少经费投入而导致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
1.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较少,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从整体上看,西北偏远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绝大多数地区,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承担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能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类制约因素很多,其中计算机数量和专业对口教师因素尤为重要。
1.4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忽视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大部分学科教师只是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但是将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还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普遍较低。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师,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课程改革的实施等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建议
2.1根据学校类型和规模,制定不同建设标准
基于以上对现有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针对国家“三通两平台”战略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类型和学校规模,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提出适合不同建设标准的建议。
由于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做好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分类指导、分区推进。
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更新教育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改革、关注农村和西部等贫困地区的不利群体,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加强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建立国家基础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国家分级存放基础教育资源库,制作同步课堂和教育资源光盘等方式促进发展。配合课程改革,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国家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各省再根据不同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培训一大批骨干教师,各县(市、区)对所有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大面积进行校本教研,也可通过专家开展网络教研的方式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2.2多元化建设主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议采用不同建设模式,多元化建设主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实施,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深化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市场驱动力,引进信息技术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建设模式。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各学校要转变“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的传统建设方式,由企业投资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学校购买服务获得平台和空间的使用权,促进各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例如,甘肃省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采用“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的格局,促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我省的整体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99.8亿元都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竞争”的方式,让信息技术企业建设,然后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每年向学校收取一定的信息环境使用费用,一定年限后,信息化设备或环境归学校所有,不再上交服务费用。
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种基金会项目投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
2.3加大对基层学校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在建设过程中,应向农村学校进行资金、政策倾斜支持,更加关注基层学校硬件、资源、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加强基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分类、分层、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同时,考虑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县级教育部门统筹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支持信息化的建设费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费用。并且根据学校的学生数,分级进行宽带接入费用的支持,对于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政策就全部承担接入费用,随着学校学生数的增加,逐步减小支持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