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03 14:47:34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

第1篇

一、会计等式及其扩展等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提及的会计要素有六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前面三要素称之为静态要素,后面三要素称之为动态要素。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1条中要求,“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对以上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会计等式作为借贷记账法和财务会计的核心原理,主要有基本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两种表达方式。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静态等式,是基于某一特定时点的静态会计要素之间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数量关系,它是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现有教科书中的动态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是反映某一时期内的会计动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式。由于利润会增加(若为负数则减少)所有者权益,综合以上静态等式和动态等式,目前在许多教科书上反映为如下扩展会计等式,即:“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现有扩展会计等式的不足

目前国内学界对扩展会计等式尚存在较多的批判。主要观点认为:扩展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混淆了收入、费用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7条,将利润界定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从该条可以看出,收入和费用均采用了狭义的概念。因此“收入- 费用=利润”显然不成立。另外,既然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恒等式,那么在等式两边加上收入、费用或者在等式右边加上利润,则必然会导致“收入=费用”或者“利润=0”的逻辑矛盾,因此,扩展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 费用)”存在着明显的内在逻辑缺陷,是不成立的。基本会计等式是静态等式,其只能反映某一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下静态会计要素间的数量(存量)逻辑关系,而现有的扩展等式又存在以上内在缺陷。因此,在会计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有一个综合静态和动态会计要素在内的综合会计等式。该综合会计等式由于同时涵盖了动态要素和静态要素,经过推导可以作为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变动表的理论依据。

三、综合会计等式的推导

根据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全面收益观以及账户要素的逻辑关系,综合会计等式的推导如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广义-费用广义=利润;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资本投入期初+留存收益期初)(1),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末+(资本投入期末+留存收益期末)(2); 资产= 负债+ 资本投入+ 留存收益(3)=(2)-(1)。留存收益期初+利润=留存收益期末+股利分配, 留存收益=利润-股利分配(4), 资产= 负债+ 资本投入+ (利润-股利分配)(4)代入(3), 资产= 负债+ 资本投入+ (收入广义-费用广义)-股利分配(5)。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 资本投入+(收入广义-费用广义)-股利分配 (6)=(5)+(1)。根据全面收益观,将公式(6)变形为: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资本投入+(收入狭义-费用狭义+利得-损失)-股利分配] (7)。

因此,形成了综合会计等式的最终表达形式: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资本投入+(收入狭义-费用狭义+利得-损失)-股利分配]。综合会计等式是按照全面收益观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所界定的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来表示,因此,除了收入和费用等6大要素之外,还引入了利得、损失、资本投入和股利分配4要素。由于该等式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收入、费用等要素的概念一致,将该等式作为综合会计等式的最终表达式。

四、综合会计等式的作用与意义

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初+[资本投入+(收入狭义-费用狭义+利得-损失)-股利分配]”,既涉及会计基本等式中的三个静态要素,同时又综合考虑了相关动态要素,除既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大要素外,引入利得、损失、资本投入和股利分配要素,综合反映了相关要素的静态存量金额和动态变量金额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来说,综合会计等式有如下作用及意义:一是克服了前文所述扩展等式的逻辑缺陷;二是将会计基本等式中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清晰地反映动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需要引入利得、损失、资本投入和股利分配要素,这也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颁布的SFAC No.6 中规定的要素一致。

第2篇

内在一致性。从而表明,在债务存续期的动态会计等式以外的情况下与传统的会计等式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构建整个财务会计理论及实务基石的会计等式,其实它并不是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无缺,它只反映了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而并没有反映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的财务状况,也没有很好地反映企业在债务到期前(债务存续期) 的财务状况。

本文试图从期权理论的角度对会计等式及企业购并中的商誉和负商誉进行重新认识, 对下列变量作定义:令A 为资产、D 为负债、E 为所有者权益。很显然,会计等式可表述为:A = D E (1)由(1) 可推出: E = A D(2) 式也可用图1 表示如下:

很显然,但A < D 时, E < 0 , 即, 由会计等式可知:当企业资不抵债时,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而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而言,所有者丧失了所有的投资,要把企业所有的投入资本全部交给债权人,其权益为零,即E =0 ,而绝对不可能出现E < 0 的情况。根据期权理论, 企业的股东实际上是拥有一份以公司资产为标的资产,负债价值为执行价格,负债到期日为执行日的看涨期权。这样,在负债到期日,如果公司资产大于负债价值,则股东会清偿债务,行使看涨期权;如果公司资产小于负债价值, 则股东会宣布破产,不执行看涨期权。下面, 笔者从期权理论出发来具体阐述期权估价理论与会计等式之间的关系。为了论述的方便,做出以下假定:

11 企业只有一笔负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21 资产计量真实、可靠,历史成本等于公允价值;

31 企业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41 无税收、无交易成本,即市场是有效的;

51 负债存续期内企业没有支付红利;

61 无风险利率是常数。

一、会计等式的静态观:债务到期日的会计等式根据期权价理论, 有限公司的股权资本(普通股) 可以看作是以负债面值(假设为无息债券) 为履约价格,公司资产为标的资产,负债到期日为执行日的一种买进期权。债券到期时,股东有两种选择:或偿还债务或宣告破产。如果公司资产大于债务价值, 债务将被偿还,即股东行使买权; 如果公司的资产小于债务价值,公司将无力偿还债务, 按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观点,债权人将按受公司的全部资产,或者说股东将不行使期权,此时看涨期权将一文不值(即公司股票价值为零) 。这种关系可以用图2 表示。

从图2 可以看出,股东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权益E)可以看作是购买看涨期权的期权费, 股东购入的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为公司的债券价值D。根据期权的原则,显然可知,股东在债券到期日的损益为( E0 为期初股东权益价值) :π= max ( - E0 , A - D - E0) (3)

(3) 表示的就是实线- E0 CBP 所表示的损益状况。

E = E0 π (4)

把(3) 代入(4) 可得到下式:

E = E0 max ( - E0 , A - D - E0)

E = max (0 , A - D) (5) 公式(5) 告诉我们, 在债券到期日, 股东的所有者权益是0 或( A - D) 中的较大者,即:当A > D 时,股东清偿债务, 行使看涨期权, 把公司从债权人手中买回来,标的资产价格为公司资产价格A ,执行价格为债务价值D ,这时股东所有者权益为: 2003/ 10总第270 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 E = A - D (6)当A < D 时, 股东宣告破产, 即不执行看涨期权,把公司资产交给债权人,这时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债权人的权益分别为:E = 0 , A = D (7)由(6) 式可推出:A = D E (8)公式(8) 即在持续经营情况下的会计等式。由公式(7) 可知, 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 股东的所有者权益E = 0 ,而不象传统的会计等式表示的那样E = A - D < 0 。综上所述可知:图2 中的折线ODQ 就表示期权估价理论下的会计等式。OD 段代表公式(7) , 而DQ 段则代表(8) 式。

二、会计等式的动态观:债务存续期的会计等式期权合约的唯一变量是期权价格, 自从期权交易兴起以来,已出现了许多估价模型,其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是由美国人费谢尔布莱克( Black) 和迈伦期考尔( Scholes) 于1973 年推出的期权价格模型(简称B - S 模型) 。在不考虑股票派息影响的情况下, B - S 模型由下列变量组成:Vc = N ( d1) S - N ( d2) Xe - rT (9)

其中:

Vc 是无红利欧式看涨期权现在价值;N ( di ) 是di ( i = 1 , 2) 的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 N( di) = P(ξ≤di) ;

d1 =〔1 n ( S/ X) ( r δ2/ 2) T〕/δT1/ 2 ;d2 = d1 - δT1/ 2 =〔1 n ( S/ X) ( r δ2/ 2) T〕/δT1/ 2 ;

T 为到债务到期日的时间,以年为单位;S 为公司资产现在价值;δ为公司资产产生现金流的均方差, 由于无红利,等于公司资产年价值变化率的均方差。由B - S 模型可知:当S = 0 时, Vc = 0 , 显然, A =0 , E = 0 , D = 0 ,传统的会计等式A = D E 仍然成立。在公司债务到期前的存续期间, 公司股东的看涨期权的价值Vc (即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E) 始终大于公司资产价值与执行价格现值(债务现值) 之差,用公式可表示为:

Vc > S - Xe - rT (10)

其中, S 就是资产A , Xe - rT就是负债D ,所以(10) 也可以表示为:

E > A - D

A < D E (11)

公式(11) 中, 由于股东的看涨期权存在着时间价值而使得传统的会计等式不再相等。我们可记其差额为Vt ,有:

Vt = D E - A (12)

E = A - D Vt (13)

Vt 就是股东拥有的看涨期权的时间价值, Vt 会随着公司资产的增长而趋向于零。并且依据期权的基本原理可知:当公司资产小于执行价格现值(债务现值)时,股东的看涨期权只具有时间价值, 而为涵价值为零,如果这时股东执行期权, 他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股东宁愿现在借款而不是申请破产。只有当A 远远大于D 时, Vt 才会趋向于零,那时,股东显然要执行期权,这样,公式(13) 就等价于公式(8) 。显然,当S ∞时,看涨期权现在价值趋向于公司资产价值与执行价格(负债价值) 的现值之差, 即有下式成立:

由公式

(14) 可知:当S ∞时, 公司看涨期权的价值为:Vc = S - Xe - rT

(15)把公式(14) 中的Vc 用E 替换, S 用A 替换, Xe - rT

用D 替换,即可得到:E = A - D (16)

(16) 就是公司资产价值趋向于无穷大时的会计等式,它和传统的会计等式是一致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财务估价和会计计量的内在一致性。

三、小结综上所述,传统的会计等式就是图1 中的直线,而在期权理论下的会计等式则又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债务到期日的会计等式,即静态的会计等式,可用图2 中的ODQ 折线表示;债务持续期内的会计等式,即动态的会计等式, 则与其它情况下的会计等式是有

着显著区别的。综上所述,为清晰起见,笔者把不同情况下的会计等式汇总在表1 中。

当然, 表1 中所列的会计等式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它有着严格的假设前提,在实务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放宽假设才能设计出真正对实务有指导作用的会计等式。

参考文献

〔1〕齐寅峰. 公司财务学〔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2〕陈小悦,乌山红. 公司理财学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Aswath Damodaran. 投资估价〔M〕. John Wiley &Sons , Inc.

〔4〕William F. Sharpe , Gordon J .Alexander ,Jeffrey V.Bai2ley, Investments ( Fifth Edition) 〔M〕. prentice - HallInternational,Inc.

第3篇

关键词:借贷记账法 会计等式 账户结构 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作为理论依据,来记录和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借”和“贷”在客观上充当了记账符号的角色,其字本身已无实际意义,仅仅是一种符号。从复式记账方法的发展史来看,十世纪以后的贸易金融中心意大利,借贷记账法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当时出现的从银行借贷,表示清楚的记载存款和贷款“借”和“贷”,随着经济的发展 ,“借贷”就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仅变为一种记账符号,成为会计上的专门术语。

一、借贷记账法概念的讲解

所谓借贷记账法就是以“借”、“贷”两个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要理解“借贷记账法”,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借”、“贷”。

1.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记账符号的讲解

“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是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借”、“贷”不是谁欠了谁,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没有实在的意义。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讲解

借贷记账法的对象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过程和结果,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是主要的会计要素,所以得到了一个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于负债实际上是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权益,因此,可以把会计恒等式写成:资产=权益;公式左边表示资金的占用,右边表示资金的来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可以打个比方,如:你们口袋里的钱是从哪来的呀,无非是从二个方面取得,一是,向别人借的,二是,家里人给的,所以我们得出“口贷里的钱=向别人借的+家里人给的”,然后再说明,口袋里的钱好比资产,向别人借的钱就是负债,家里人给的钱好比是所有者权益,借的钱要还是债权人的权益。家里人的钱让你读书,是为了让你到学校学好本领将来好就业,那当然是投资了,家里人当然要过问你的学习情况等,这是家里人的权益。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恒等式的含义。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的讲解

账户是用来记账用的,可以把每个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借贷记账法是一种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一般来说规定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具体地说,资产的增加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贷方,账户若借方有余额,表示为资产的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在其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在其有关账户的借方,账户贷方有余额,表示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余额。一般资产类账户都为借方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为贷方余额,但其结构是不同的。

二、记账规则的讲解

记账规则,是指运用记账方法正确记录会计事项时必须遵守的规律。记账规则是记账的依据,也是对账的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部分的讲解可以通过具体业务来说明。通过具体业务的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记账规则是怎样体现在经济业务中的。理解记账符号反映的是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加和减少,进而理解“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

三、试算平衡的讲解

试算平衡就是指在某一时日(如会计期末),为了保证本期会计处理的正确性,依据会计等式或复式记账原理,对本期各账户的全部记录进行汇总、测算,以检验其正确性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并可查明出现不正确会计记录的原因,进行调整,从而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准确的资料。讲解中要让学生明白试算平衡是在借贷记账法下,根据借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来进行的,试算平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本期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

1.本期发生额平衡法

本期发生额平衡法是指将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分别加总后,利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来检验本期发生额账户处理正确性的一种试算平衡方法,其试算平衡公式如下: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这种试算平衡方法的原理是:在平时编制会计分录时,都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将其记入有关账户经汇总后,也必然是“借贷必相等”。本期发生额平衡法主要是用来检查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进行各种账户处理时的正确性。为了让学生对试算平衡原理有透彻的认识,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举例,来验证是不是每笔业务发生后,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2.余额平衡法

余额平衡法是指在会计期末账户余额在借方的全部数额和在贷方的全部数额分别加总后,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来检验会计处理正确性的一种试算平衡方法。其试算平衡公式如下: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余额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贷方,由于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所以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应当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余额平衡法主要是通过各种账户余额来检查、推断账户处理正确性的。如果试算不平衡,说明账户的记录肯定有错,如果试算平衡,说明账户的记录基本正确,但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是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如果发生某项经济业务在有关账户中被重记、漏记或记错了账户等错误,并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来发现。但试算平衡仍是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试算平衡

借贷记账法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从日本传入中国。在各种复式记账法中,借贷记账法是产生最早,并在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最科学的记账方法。在我国当代会计实践中,曾使用过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但由于在会计核算中的不足而被借贷记账法替代。目前,我国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记账都采用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会计工作的专用术语和基本记账方法,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纽带。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很多人由于没能透彻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真正含义,而始终不能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即便是干了好多年的老会计,也仅仅是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领会会计这门工作,不能对会计有准确的定位,阻碍了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会计基础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此谈谈在会计基础教学中对借贷记账法的一些讲解方法。

一、借贷记账法概念的讲解

所谓借贷记账法就是以“借”、“贷”两个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要理解“借贷记账法”,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借”、“贷”。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是刚刚高中毕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或者没有会计实践经验的外行,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借”、“贷”记账法,是学好以后的会计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借贷记账法”概念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记账符号的讲解

“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是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借”、“贷”不是谁欠了谁,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没有实在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符号”的意思,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可以问学生,是不是水星上面都是水、金星上面都是金子,或者火星上面都是火,学生都会踊跃回答不是,这时再将学生引导到借贷记账法上面来,学生就能接受“借”“贷”就是符号这一事实。进而理解“借”和“贷”是会计的专门术语,并已经成为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讲解

借贷记账法的对象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过程和结果,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是主要的会计要素,所以得到了一个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于负债实际上是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权益,因此,可以把会计恒等式写成:资产=权益;公式左边表示资金的占用,右边表示资金的来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可以打个比方,如:你们口袋里的钱是从哪来的呀,无非是从二个方面取得,一是,向别人借的,二是,家里人给的,所以我们得出“口贷里的钱=向别人借的+家里人给的”,然后再说明,口袋里的钱好比资产,向别人借的钱就是负债,家里人给的钱好比是所有者权益,借的钱要还是债权人的权益。家里人的钱让你读书,是为了让你到学校学好本领将来好就业,那当然是投资了,家里人当然要过问你的学习情况等,这是家里人的权益。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恒等式的含义。

在学生领会掌握基本会计等式以后,可以将等式进一步扩展,就是说在企业生产经营开始之际(或会计期初),既无收入,也无费用,这时资产总额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关系可用上面那个基本等式表示;在开始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费用,企业取得的收入扣除发生的费用后就形成利润,将上述变化用等式表示,就可以将六个会计要素的关系在同一等式中表示出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将费用移项继续推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三)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的讲解

账户是用来记账用的,可以把每个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借贷记账法是一种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一般来说规定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在账户的借方记录经济业务,可以称为“借记某账户”;若在账户的贷方记录经济业务时,则可以称为“贷记某账户”。在会计实务上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及资产的减少。具体地说,资产的增加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贷方,账户若借方有余额,表示为资产的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在其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在其有关账户的借方,账户贷方有余额,表示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余额。一般资产类账户都为借方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为贷方余额,但其结构是不同的。

好多学生在学习借贷记账法之初,对到底哪些要素记入借方,哪些要素记入贷方总是不太明白,总想追究个为什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借贷就是个记账符号,是世界通用做法,是会计制度硬性规定的。要提醒学生,记住“借”和“贷”的规定使用方法,既然是硬性规定,就应当记牢。

为了帮助学生将会计要素与记账符号很快结合起来记准,可以将会计等式与T型会计账户结合起来记忆。在会计等式和T型账户结合图形中,等式的左边要素增加记“借”,等式的右边要素增加记“贷”,正好和T型账户是一个方向;等式的左边要素减少记“贷”,等式的右边要素减少记“借”,记入T型账户相反的方向。通过这样直观的图形讲解,学生就能很快记忆哪些要素增加记入借方,哪些要素增加记入贷方,为进一步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记账规则的讲解

记账规则,是指运用记账方法正确记录会计事项时必须遵守的规律。记账规则是记账的依据,也是对账的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部分的讲解可以通过具体业务来说明。通过具体业务的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记账规则是怎样体现在经济业务中的。理解记账符号反映的是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加和减少,进而理解“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必须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强调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根据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进行分析,说明“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由于“借”、“贷”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因此,提醒学生有些账户是可以设置既有资产性质的账户,又有负债性质的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比如,“应收账款”是资产,如果多收了,多收部分就转化成应退还给对方的款项,变为负债了,所以“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同样道理,“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也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为了记牢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口诀是“收对收,付对付;资产对债务。”这个口诀的意思是,“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都有一个“收”字,“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都有一个“付”字,而且其中一个是资产类账户,另外一个肯定是负债类账户。在讲解中要提请学生注意双重性质账户的性质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账户余额的方向来判断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性质。如果余额在借方就是资产类账户,如果余额在贷方就可确认为权益类账户。学习中应明白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账户的性质仍是固定的。

三、试算平衡的讲解

试算平衡就是指在某一时日(如会计期末),为了保证本期会计处理的正确性,依据会计等式或复式记账原理,对本期各账户的全部记录进行汇总、测算,以检验其正确性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并可查明出现不正确会计记录的原因,进行调整,从而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准确的资料。讲解中要让学生明白试算平衡是在借贷记账法下,根据借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来进行的,试算平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本期发生额平衡法和余额平衡法。

(一)本期发生额平衡法

本期发生额平衡法是指将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分别加总后,利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来检验本期发生额账户处理正确性的一种试算平衡方法,其试算平衡公式如下: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这种试算平衡方法的原理是:在平时编制会计分录时,都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将其记入有关账户经汇总后,也必然是“借贷必相等”。本期发生法平衡法主要是用来检查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进行各种账户处理时的正确性。为了让学生对试算平衡原理有透彻的认识,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举例,来验证是不是每笔业务发生后,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

(二)余额平衡法

余额平衡法是指在会计期末账户余额在借方的全部数额和在贷方的全部数额分别加总后,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来检验会计处理正确性的一种试算平衡方法。其试算平衡公式如下: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余额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贷方,由于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所以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应当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余额平衡法主要是通过各种账户余额来检查、推断账户处理正确性的。如果试算不平衡,说明账户的记录肯定有错,如果试算平衡,说明账户的记录基本正确,但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是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如果发生某项经济业务在有关账户中被重记、漏记或记错了账户等错误,并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来发现。但试算平衡仍是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借贷记账法的优点

通过对借贷记账法概念、记账规则及试算平衡原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基础记账原理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应用借贷记账法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开始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在同学们兴趣来临之时,适时总结出借贷记账法的优点:

科学地运用了“借”和“贷”的记账符号,充分体现出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这一对立统一关系,记账方法体系科学严谨性。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应用起来十分方便。在编制每笔会计分录时,都能清晰地看出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及时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从而为进一步的会计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每笔会计分录中借贷自求平衡,为日常的会计处理自检和期末的试算平衡提供了方便。试算平衡方法易于理解、方便简单、便于操作。

通过以上内容的全面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就能熟记“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再进行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经济业务具体内容的练习,就完全可以掌握。

参考文献:

第5篇

会计经济观是对权益主体范围及归属的认识,由此设计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相关会计和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观点。传统会计经济观主要有业主权理论、主体理论(称实体理论)和经济理论,其他的会计观包括基金理论、剩余权益理论、投资者理论、企业理论和指挥理论。传统收益计量思想“收入费用观”的显著特点是“面向过去计量”,该思想坚持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属性,以交易法确认收入,很少考虑企业未来的环境变化,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新会计经济准则体系以反映企业全面收益为直接目标,其指导思想部分放弃收入费用观,而大范围使用资产负债观这一收益计量思想,更多考虑企业未来面临的环境变化,充分揭示企业的风险,全面反映和计量企业的收益,以反映企业的价值,“面向未来计量”是该思想内核的集中体现。本文旨在对传统会计经济观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会计准则下的经济形态的转变。

2.文献的搜集和选取

2.1文献数据的来源

本文基于对相关学术期刊的分析,在相关文献的搜集过程中,主要搜索范围为6种会计类核心期刊及5种经济期刊中的相关文献,检索的时间段为1995—2013年。如下表所示。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表中所示的期刊从1995到2013年进行检索,筛选条件为论文名称中至少有一个词为会计观或经济理论、业主权理论,然后对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30篇在会计观方面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研究文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现阶段的传统会计经济观主要分为业主权理论与经济理论(也称实体会计观)。业主权理论的理论来源是复式记账法,认为企业的唯一主体是企业的所有者,基本原理是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这一原理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论基础;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与业主是两个独立主体,业主并非唯一的权益持有人,会计信息以企业为中心,基本原理是资产=权益(债权+所有权)。基于相关学术期刊与文献,现作如下分析:

褚洪生、卜华认为这两种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1起源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是围绕业主权益展开研究的。业主权益理论最初形成于对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出现的复式记账法的解释,复式记账是从业主立场上看待账户的意义,对复式记账的这种解释标志着业主权益理论的形成;经济理论是围绕经济实体展开研究的,企业主体理论产生较早。

3.2企业目标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业主的净财富,主要内容是以业主权益为出发点保持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报表;经济理论下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核心思想是净收益归企业所有,而不是业主所有。

3.3主体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下的主体是单个企业家或股东(即业主),他们通过人经营企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单位是经济利益的中心。企业与业主是不同的实体,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实体,在经济上是独立于业主的。

3.4会计等式与会计要素的含义不同

①业主权益理论下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企业主体理论下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②业主权益理论下会计要素的含义。业主权益理论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业主的净财富,因此对于要素的解释以业主权益为中心;经济理论下会计要素的解释是以企业实体为中心的。

胡红梅认为,在业主权理论下,债务利息和所得税都代表业主的一项费用,应在决定业主的净收益之前予以扣除。企业某年创造的价值就是收入大于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所得税)形成的净收益,即在宣告红利(股利)前公司的全部净收益都是企业价值的增值;在经济理论下,企业赚取的收益是企业自身的财产。利息、所得税及股利都应视为收益的分配而非费用,即是对各种权益持有人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因此,企业某年创造的价值应视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即在支付利息、所得税及股利前的利润额。

业主权理论是一种净财富概念,即代表所有者(业主)拥有的净财富(净价值)。按照业主权理论,收入即为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为业主权益的减少,收入大于费用而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主权益的增长。发放现金股利应视为业主资本的撤出,留存收益则是业主权益的一部分。股票股利仅表示业主权益之间的内部转移,并不代表股东的收益。然而,债务利息代表业主的一项费用,应在决定业主的净收益之前予以扣除。公司所得税在业主权理论下也应视为一项费用,或者说它是股东应纳的所得税而由企业代为支付而已。

总括收益观是基于业主权理论的,因为这时的净收益包括期间内影响业主权益的全部项目,仅排除股利发放和资本交易。业主权理论特别适用于独资企业组织。

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企业的创立者和业主并非与企业的存在相同。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公司组织。

其理论依据的会计恒等式是:资产=负债+业主权益,即资产=权益(负债+业主权益)。根据主体理论,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看,企业赚取的收益是企业自身的财产,只有股利分派部分才代表股东的收益。因此,留存收益应视为“公司自有的权益”。经济理论还为债务的利息应视为收益的分配而非费用,即对各种权益持有人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净收益不被视为直接属于股东的收益,收入和费用并不代表股东权益的增减,这样,收入只是企业的成果,费用就是企业为获得收入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

第6篇

关键词:会计权益理论;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观是对权益主体的范围及归属的认识,并由此涉及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相关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的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观点。会计权益理论不仅影响企业资产计价、权益内涵和财务报表,还决定谁是企业净收益的受益者。

复式记账理论是会计权益理论的的起源,西方对会计观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认为其占有会计理论的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会计权益理论的探讨却很少。然而,对有关会计实务问题若从权益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和操作,则既可以对实务事项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又可以使相关会计实务处理更具严谨性和系统性,也便于对有关实务处理方法的掌握。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即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者与企业是一致的,企业所有者单独享有企业权益,会计活动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而展开,会计是用来反应业益的增减变动的。所有权理论是最早的会计权益理论。

1.基本原理

所有权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益。业理论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以现值为计量属性,资产是业主的私有财产,收入增加了业主的权益,费用减少了业益,业主的所有投资减去业主提取和分派的款项再加上企业累计净收入即为业益,业益实际上就等于企业净值。留存收益被认为是业益的一部分,发放的现金股利则是业主撤出的一部分投资。股票股利不是股东的收益,而是业益之间的转移。业主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决定业主净收益之前应予以扣除。

2.评价

所有权理论对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体来说,所有权理论在企业规模较小并以合伙或独资为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的时期是可以适应相关会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但随着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取代了合伙或独资企业,业理论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出来。从契约经济学角度看,业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所有权理论从应用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SB的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公告,随处可见体现业理论思想的踪迹,包括会计要素的表述、一些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等。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业理论的部分原理也面临创新。

二、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又称实体理论,企业与其业主为两个独立的主体是其主要观点,业主是企业的权益持有人但不是唯一的,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公正和平等地向债权人和股东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会计的主要目的。

1.基本原理

主体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主体理论以利润表为中心,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企业的经营成果被认为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以获得收入为目地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被视为企业的费用,收入减费用代表公司收益,公司收益主要用来分给股东和再投资给企业。严格的主体理论认为利息和所得税也应作为收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

2.评价

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公司制组织形式,以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中心。但主体理论主体概念的不确定和抹杀不同利益主体的区别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所有权理论不同的是,在主体理论中,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被当做收益分配而不是作为费用,这体现了两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关系和契约关系。然而,主体理论对企业经营者与资本提供者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主体理论为会计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会计思路,即以企业为对象来构建会计的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日益被社会所接受,实体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两种理论仍然共同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并没有一贯地遵守业理论或实体理论。例如,利息是费用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当作收益分配,体现了业理论;而合并报表的主体观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整体,权益除包括母公司股东权益外,还包括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为内部管理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及投资中心等,这些都是主体理论的体现。两种理论相互渗透、融合,并对我国当前权益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实务上的具体操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其他理论

基金理论下会计等式是:资产=资产的限制。在基金理论中,资产代表基金或经营单位在未来可以提供的服务,全部的权益就代表来自法律、合同、管理、财务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基金是具有不同目的的特定领域,是由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形成的。不同基金具有独立的会计系统,会计就是为这种不同的基金服务的,资金的流动信息是会计的核心。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引用了基金的基本原理。

剩余权益理论会计等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股东权益是特定权益,剩余权益为普通股股东所持有,普通股股东只对公司剩余资产具有索取权,会计主要为普通股股东提供服务。该理论是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进行了折衷处理。现在会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量就体现了剩余权益理论的观点。

企业理论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会计主要反映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类个体的利益。该理论以增加值概念为基点,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而转移的价值即为企业的总增值。企业理论最适用于现代大公司,但是,在目前,企业理论尚不够成熟,增值的概念是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而当今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导致企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还不大。

指挥者理论认为会计应根据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控制责任权限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或者说应当根据责任会计模式来设置会计报表,借以反映不同控制层次管理者对企业整体利润的贡献。由于企业内部政策是该理论的关注重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被全面的反映出来,因此该理论对实务的影响不大。从其应用看,该理论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只是应用时要将“指挥者”换位为投资者。

四、总结

以上几种权益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问题,并对一系列会计概念和方法进行评价,但它们都强调了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会计信息主要为谁服务、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等。这些理论多是为适应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各理论均对当代会计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有着各自适应的理论基础,且同一经济实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适用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在这些理论中,业理论和主体理论分别起源于复式记帐的实际业主和虚拟业主两种拟人化记帐理论;基金理论则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侧重于资金运动的预算管理;剩余权益理论是为适应公司的产权特征而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折衷处理;企业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价值增值,在范围和应用上缺乏准确界定;指挥者理论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政策,不能全面地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因此,两大传统权益理论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他权益理论也对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论从理论界还是从实务界来看,会计权益理论必然是向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M].第二版.沈阳:辽宁人民大出版社,2006.

[3]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4]褚洪生,卜华.业益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的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8.

[5]刘华斌,申仕阳,孙文璐.会计中的权益理论[J].科技资讯,2006.

[6]谢诗芬,邹立.传统权益理论的特点、缺陷和发展方向[J].财会月刊(会计),2003.

[7]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第7篇

【关键词】武警部队 基层会计制度 会计对象

现行武警基层会计制度在内容上主要对经费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武警基层会计记账方法和会计科目已经采用了现代会计主流的记账方法和称谓,但武警基层会计对象、要素、科目、等式、报表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一、会计对象范围需要扩充调整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主体发生的能以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武警基层会计只把基层掌管经费、代领代报经费、应上交经费作为核算的内容――即会计对象,因而只能提供当期各项经费的预拨、使用、结余、核销情况。显然,武警基层会计忽视了实物资产的计价与核算,排斥到武警基层会计对象之外。事实上,武警基层单位在历年经济活动中,部分经费已转化为实物资产,可以较长时间或跨期为基单位提供各种保障,必然影响到保障期内相关经费的收支。此外,地方单位资助的实物和上级以实物调拨的物资也无法在武警基层会计账簿上得到体现。目前,所设置的“库存实物折款”科目,仅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之间对伙食费当期支出的调整,实质上并不是对实物资产的计价核算。对固定资产、库存物资进行计价核算是武警基层会计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实物管理问题,才能解决会计信息完整性问题,才能对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坚实基础。具体来说,需要纳入武警基层会计核算对象的内容主要有房屋及建筑物、土地、办公用品、生活娱乐设施、执勤训练设施、炊具及库存实物、农副业生产设施工具等。

二、会计要素重新划分及调整

在任何会计单位,在最初必然是“资产=权益”或“资产=债务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在武警基层单位,债务人权益就表示负债要素,所有者权益就是资产与负债相抵之后的净资产。在武警基层会计制度中,只能找到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四类会计要素。这就使得武警基层单位的净态会计等式只能写为“资产=负债”,显然与会计对象表现出来的事实不符。因此,有必要单独再划分出“净资产”一类会计要素,才能对会计对象进行一个完整的划分,没有净资产要素就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反映武警基层单位的净权益,更没有办法在把实物资产纳入核算之后进行合理的反映。

就武警基层单位的具体会计要素的内容来说也有不妥之处,比如资产要素的内容由于受会计对象范围的限制,只包括货币资产、库存实物折款和往来债权项目,没有把房屋及建筑物、办公用品、生活娱乐设施、执勤训练设施、炊具及库存实物、农副业生产设施工具等包括进去,因此所提供的资产信息是不完整的,缺少对一个基层单位整体评价的指标信息。所以,在武警基层对象扩充和要素重新划分的前提下,武警基层单位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划分也要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资产、净资产要素。

三、会计科目设置需要单一化

(一)武警会计科目分类过于简化,双重科目过多,导致同借同贷不正常现象

武警基层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几个大类,但会计科目只划分为资产负债类、经费收支类,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库存实物折款外,其他科目均为双重性质的科目,即可以用于核算两种会计要素的内容。例如,对上往来、暂记两个科目可以既核算债权又可以反映债务,当出现借方余额时表现为武警基层单位的资产,当出现贷方余额时则成为武警基层单位的负债;伙食费科目即可以反映基层单位的伙食费的收入,又可以反映伙食费的支出,也就是说伙食费科目可以用于反映了收入、支出两个性质相反的武警基层会计要素。这种分类方法既与武警基层会计要素的划分不一致,也使得部分科目简单地划为双重性质科目而导致同借同贷现象。

究其原因,武警基层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收入、支出,不需要进行归集费用、核算效益,简化核算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不大。双重科目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不能客观真实反映资金运动。但双重科目是武警基层会计违反“有借必有贷”记账规则的根源所在。设置双重科目也带来了很多好处,减少了总账数量,简化了核算工作。同借同贷问题,归根结底是会计的基本原理与会计工作简化之间的取舍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建议在不过多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应适当减少双重性质的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设置层次不统一,与实务操作不一致

武警基层经费分类是基层掌管经费、代领代报经费、应上交经费,是经费分类的第一个层次,也是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分的第一个层次。然而,武警基层会计把属于基层掌管经费的进一步划分(如“伙食费”)作为总分类科目,却把代领代报经费也作为与此等级相同的总分类科目。如此以来,造成了基层掌管经费的明细项目与代领代报经费、应上交经费作为一个层次的不合理现象。在武警基层会计实践中,大部分武警基层单位直接使用的是“干部工资”、“士官工资”、“党团费”等这些科目,没有使用“代领代报经费”这一科目。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记账时,武警基层账务处理系统却仍然保留了层次不统一的科目设置方法和科目编号方式。为消除这种容易造成混乱的科目设置现象,解决的方案有两个:一是把代领代报经费、应上交经费的具体项目提升为与总分类科目;二是把基层掌管经费的具体项目由总分类科目降为与“干部工资”同级的一级明细科目。

四、会计等式中的会计要素关系有待厘清

会计等式反映的是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及会计要素的性质。而武警基层会计制度把“资产负债类余额=经费收支类余额”作为其会计等式,从数量关系上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但却失去了作为指导业务处理的作用。在企业会计和武警会计中,我们可以根据其会计等式,分析出其业务类型,并进而分析账户结构和记账技巧。而武警基层会计中“资产负债类余额=经费收支类余额”的会计等式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把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会计要素全放在了等式的一边。

如果按照会计原理去设计会计等式,应该是:“资产=负债+收入一支出”或者是“资产+支出=收入+负债”。即使再增加一个“净资产”要素,则会计等变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一支出”或者是“资产+支出=收入+负债+净资产”。这种用会计要素的方式定义会计等式的方法对于指导基层财务人员进行实务操作大有好处,只需知道:如果会计等式两边都变为加号,则等号两边的会计要素性质相反,记账方法也相反;如果会计等式中含有减号,则减号后一个会计要素与等式同边的要素性质相反,与等式对应一边的要素性质相同。因此,用“资产+支出=收入+负债”利于指导实务操作。

五、会计报表需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