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01 16:37:40

序论:在您撰写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第1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5-01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疾病谱及死亡疾病的年代变化趋势,为今后儿童疾病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住院儿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资料表明从2005~2008年新生儿肺炎居疾病谱中第1位,占儿科住院总人数的15.3%,占全院死亡疾病的26.43%。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肠炎为近4年来儿科疾病谱中主要疾病。

[关键词]住院病人;死亡原因;疾病谱

我院处于滇东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人口40万,设有250张病床,其中儿科病床35张。近年来由于我县新生儿病死率较高,有必要对我院儿科住院病人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做分析讨论,有助于加强医疗护理工作,为医疗及孕产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方法,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新生儿的疾病构成与病死率高低可反映一个地区的母婴健康水平和诊治水平。本文对2005-2008年的住院新生儿资料作回顾分析,旨在了解新生儿疾病构成和病死率的变化,改进医疗工作,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资料来源于我院统计室2005-2008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资料完整、准确可靠。2005~2008年4年间共收住院人数31895人次,其中死亡140人。按照《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年报表》,对2005年~2008年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儿科死亡病例的病系分布和前五位病系构成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4年间儿科共收治住院病人5215例,占全院同期住院病人的16.35%;其中死亡77人,占全院同期住院病人的55%。

2.2病种及构成:77例儿科住院死亡病例中,新生儿肺炎37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48.05%,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1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4.29%,支气管肺炎9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1.69%,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779%,肠炎5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6.49%,其他疾病死亡9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1.69%,见表1。

3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建设;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55-05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的救治水平大幅提高,新生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33.1‰下降至2011年的7.8‰,降幅明显。但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开放,新生儿科医疗服务资源越显匮乏。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广东省二线城市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区域,医疗机构学科建设颇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开设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全面的现状调查,对其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作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为加强广东省二线城市新生儿病房医疗服务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佛山市南海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包括三甲综合医院和妇幼专科医院,二甲综合医院,一甲医疗卫生院,共有17家。调查时间为2016年11月1~15日,本次调查研究覆盖全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

1.2调查方法

由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医院是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设计《2016年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表》,其内容包括人员设置及培养、开展的技术项目、业务量及技术指标、科研工作等。该调查表的Alpha信度系数与效度KMO系数均在0.8~0.9之间。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数据统计周期为2015年10月~2016年9月,针对各医疗机构新生儿科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才等情况作全面的调研。参与调查的医院指定负责人,对各医院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发放设计好的调查表,由各医院负责人收集、总汇、审核相关资料,并做好填报工作,对有疑问的问卷进行复核。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新生儿专业归属

佛山市南海区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2家(11.8%)、二甲医院8家(47.0%)、一甲医院7家(41.2%),其中开设产科但未开设新生儿科或新生儿病区的有1家(5.9%),设立新生儿科病床但归属于儿科的有11家(64.7%),独立设置新生儿科的有5家(29.4%),其中O置NICU的有3家(17.6%)。

2.2新生儿科(病区)的业务情况

病房收治病种前三位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前三位死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3%)、新生儿重度窒息(26.7%)、早产儿和极地出生体重儿(20%)。新生儿窒息死亡率0.8%。

2.3新生儿病房和NICU开放床位数及年住院量情况

17家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二甲医院、一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4.4%、50.4%、25.2%;年住院总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0.7%、47.0%、22.3%。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NICU床位均数及平均年住院量均明显高于二甲医院(P

2.4人员配置情况

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为125张,而人员配置中,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医护比为1:2.49;新生儿科医师中高级职称占68.3%,住院医师仅占31.7%,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高于住院医师比例(X2=10.98,P

2.5产儿科合作,产房、手术室新法复苏及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空氧混合仪、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见表3。

2.6医疗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配置率最高的医疗设备是温箱、光疗仪、复苏囊及喉镜等基本治疗和抢救设备,佛山市南海区尚未配置价格高昂的一氧化氮治疗仪。见表4。

2.7新生儿科技术开展情况

各项治疗技术的开展率为0%~94.1%,开展率最高的为新生儿气管插管术,各项诊断技术开展率为5.9%~88.2%,最高的为微生物培养。见表5。

3讨论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为儿科学、围产医学最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佛山市南海区的新生儿病房建设初具成效,新生儿诊疗服务已达到一定水平。

调查显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覆盖率较高,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设新生儿科(病房)的有16家,达94.1%,个别二甲医院已建立较成熟的NICU,显示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学科向着独立学科方向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统一的新生儿科分级标准,本次研究也是按照医院级别分层,发达国家已建立较成熟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封志纯也提出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我国新生儿学科的建设和规范发展做出贡献。

规模方面,平均新生儿病房床位15.6张,平均NICU床位1.0张,总体来说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各级别医疗机构间差距较大。从各级医院新生儿床位开放及收治病人数来看,二甲医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级别医院,分别为50.4%及47.0%,这表明二甲医院在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员配备方面,2010年卫生部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指出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1以上。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到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其中,三级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二级医院应不低于0.6:1。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体水平已达到其中三甲医院的要求。但本研究中计算的是新生儿科护士总数与注册床位比,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存在加床现象,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超过注册床位数。因此,如果按照实际开放床位数计算,则护床比的真正比率偏低。医护比为1:2.49,超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对医护比1:1.2的要求,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明显低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按照我国卫生部等级医院标准要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的比例为1:3:5:7,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师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仅占31.7%,低年资医师偏少,后备力量不足。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增加,儿科医生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的基本要素,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仍需增加医护人员配置的投入,在新生儿科医生就业和从业方面给予优惠,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否则将影响本区新生儿科发展。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同时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复苏作为围产医学产儿科配合的第一个切入点,是产儿科医护人员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平稳过渡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质量不仅影响新生儿存活率,而且关联着其生命质量。因此,新生儿复苏是新生儿医学的重要内容,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尽管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新生儿重度窒息仍为新生儿病房主要死因之一(26.7%),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达0.8%。另外,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复苏时使用纯氧会对新生儿产生伤害,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后应降低使用氧浓度,可达到更好的复苏效果,同时减轻高氧损伤。但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空氧混合仪及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说明仍需加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技能培训及和这方面的设备投入。

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科;护理;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主要面对的是出生28天内的患儿,因患儿没有沟通能力,脏腑娇嫩,免疫能力低,所以患病后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甚至引起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影响患儿的一生。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复,不仅由护士担任,日常活动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杜绝用传统的不科学的方式进行护理,是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在护理中开展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06例新生儿患者,包括男婴128例,女婴78例;179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日龄3-28天,平均(17.5±2.6)天;均为单胎;身高(41-55)cm,平均(50.1±0.4cm);体重(2005-4105)g,平均(3455.5±15.2)g;出生时的Apgar评分(7.4-9.6)分,平均(8.7±0.6)分;为便于研究,入选患儿的入院原因均为吸入性肺炎。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1例,在高中以上65例;将患儿和家属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体重、身高、Apgar评分和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的56例家长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150例家长进行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知识,科学护理知识,喂养、洗浴的技巧方法,预防红臀等感染的方法[1]。

1.3 观察要点 比较两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出生后8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情况。健康知识评分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新生儿护理方法的细节出题,共25题100分,分值越高知晓率越高[2];智力评分从适应性、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育、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每项5题,共100分,分值越高智力发育水平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分别用卡方11.0和SPSS12.0分析,用%表现计量资料,用±表现计数资料,用t表示组间差异,如果p

2 结 果

2.1 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比较 具体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期发病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损伤智力[4],加强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但医护人员不能代替家长的职责,为了提高家庭护理质量,对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是有必要的。本次试验的干预组比较,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和执行率更高,患儿恢复快,并发症少,对智力影响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在新生儿科临床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云红,刘晓燕.注重细节在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661-662.

[2] 李燕京,赫光中.儿科护理中健康教育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94-96.

第4篇

【关键词】早产儿 新生儿 疼痛 评估

过去几十年因科技和药物的发展,使得高危险性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因此一些使组织受损的疼痛处置也相对增加,但还是缺乏安全且有效的策略。

早产儿和新生儿尚未具有语言能力,若要评估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就必须依其行为来推论,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应该具备有敏锐的评估能力,并能给予有效减缓疼痛的处置,才能使早产儿和新生儿达到健康舒适的状态。本文将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反应、各种减缓疼痛的措施和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及处理逐一讨论,以期能给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能提供早产儿和新生儿有效的疼痛处置。

1 早产儿与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研究发现表明神经系统在胎儿早期即已开始发展(Wolf,1999),且分布到骨骼及皮肤,怀孕周数28-30周时神经密度已相当于成人。早产儿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例比成人大,且相较于成人有多且浓密的痛神经纤维传递冲动,加上早产儿与新生儿传导痛的神经纤维所分泌的endorphine较少,因此比成人更能感受到治疗过程所产生的微小疼痛。

疼痛会引起他们身体一连串的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的波动、脑缺血机会增加等,会造成脑血流的变动、压力荷尔蒙的产生及行为的改变而影响复原情形(Gibbinsetal.2002)。

2 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措施

目前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处置,主要分成三类,分别为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蔗糖)或葡萄糖;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如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EMLA),以及鸦片类止痛剂常用的Morphine及Demoral。

2.1 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

非营养性吸吮是近年来减轻疼痛的措施之一,而减轻疼痛的吸吮速率必须平均达32次/分钟,才有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Pickler及Reyna(2004)研究指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增加经皮的血氧浓度、减低不安和减低清醒时间的抵抗行为以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蔗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由12,c-25c,葡萄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为24% 0.3cc-30% 2cc皆可达到止痛的效果。Johnston等人(2002)建议以蔗糖止痛应该常规性地用在32周以上的早产儿,建议在扎足跟、静脉注射或当有侵入性治疗、组织损害或预估此医疗处置将会引起疼痛时,给予蔗糖或葡萄糖止痛将会是便捷且无副作用的措施。

表一 以蔗糖或葡萄糖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2.2 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

EMLA 是一种含有 lidocanine 2.5% 和 prilocaine2.5% 成分各含一比一,稳定性高的混合软膏,它可以在执行各种有关皮肤表浅的医疗处置时提供局部麻醉的效果(Kaur, Gupta,& Kumar,2003)。目前有关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 EMLA的研究不多,表二是相关研究报告,其研究皆采双盲随机控制实验的设计,所使用的剂量,覆盖时间和范围之比较。

Gradin 等人(2002)指出瑞典已研究使用EMLA于新生儿是安全的,建议可使用在早产儿和新生儿减缓疼痛的 治疗;但是却不适用于对酰胺类局部麻醉剂过敏者和变性血红素血症者 。但是研究人员建议若一天需多次使用EMLA 或整周甚至几个月连续使用 时,必须常规性的监测血中甲基红血球的数值。

2.3 鸦片类止痛剂

鸦片类止痛剂可以减低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压力,并用在手术后、插胸管甚至放置心肺体外循环机 时的止痛。用于新生儿的剂量一般由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的剂量为每公斤0.05-0.2mg,而口服的剂量为静脉或肌肉注射的3-5倍(Young & Mangum,2001)。

Tibboe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临床实际给予的鸦片类止痛剂剂量并不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若依照给药的准则并严密监测其生命征象,应不至于因担心产生鸦片类止痛剂的副作用而使其成为疼痛治疗的限制。

表二 以EMLA 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3 护理人员的疼痛评估与处置

Warnock和Lander(2004)曾指出评估及测量疼痛是治疗疼痛的基石,特别是确认新生儿疼痛的反应。针对成人疼痛的研究指出除了与自己对疼痛的相关经验外,护理人员解释成人疼痛和决定介入之过程也与工作年资和教育程度有关,而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Mackrodt和White(2001)指出美国儿科学会所提出预防及处理新生儿疼痛和压力的政策,并使用一致性且有效的评值方法。Reyes也认为统一疼痛评估量表是必须的。表三为多个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评估项目包含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表三 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已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

4 结论与建议

回顾所有相关葡萄糖或蔗糖及EMLA减缓疼痛之研究,研究对象若有以下之情况,则排除在收案的条件外,例如:神经肌肉病变、脊椎受损、感染等,但也正因如此,对痛觉的刺激无法产生反应的早产儿和新生儿,未列为研究对象,所以在评估疼痛和使用文中介绍减缓疼痛的处置,其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由文献中可以了解新生儿科护理在美国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且已约莫达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相关医疗处置的疼痛评估,至目前为止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回顾国内文献,极少有以疼痛评估量表评值新生儿和早产儿疼痛程度并依此给予减缓疼痛的措施。

护理人员是照护新生儿及早产儿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应多加强疼痛评估及处理的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从而建议医师何时该给予药物性止痛剂。相信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护理下,可以提供新生儿及早产儿免于疼痛的情境,减少合并症,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进而提高照护品质。

参 考 文 献

[1]莫丽萍,李梦妮.新生儿疼痛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02).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中噪音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生后即在我院NICU住院,并在培育箱或开放暖床上治疗1个月左右的新生儿,培育箱中的1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开放暖床上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发生PVH-IVH和PVL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听力损失46例和轻度听损失34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噪音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集中诊治重症新生儿和对高危儿进行监护的医疗单元,医疗设备多,噪音难免。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和生命支持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新生儿死亡率逐渐下降。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提高的同时,如何减少存活儿的病残率是 NICU 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新挑战。国外文献报道,NICU 中新生儿听力下降的患病率为20%~40%[1]。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200例早产儿,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生后即在我院N I CU住院,并在培育箱或开放暖床上治疗 1个月左右的新生儿,培育箱中的1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开放暖床上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

1.2 以上两组均须符合以下条件:(1)无头颈部发育异常、中耳炎、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病史及耳聋家族史;(2)除外窒息、巨细胞病毒感染、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256.6μmol/L)、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度以上颅内出血等病史;(3)体质量在1~1.5kg之间;(4)胎龄≥28周。

2 方法

观察组用耳罩罩住早产儿整个外耳并固定在婴儿头部固定架上进行呼吸机治疗(根据耳形大小选复苏面罩型号,用实木堵塞复苏面罩进气孔来做耳罩)。对照组则用网罩头部固定气管导管呼吸机治疗,两组常频呼吸机治疗均符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2],其他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均相同。两组间发生听力损失及PVH2IVH和PVL例数结果进行比较,对存在听力损失及脑损伤者予脑细胞保护剂治疗(神经节苷脂20mg+5%葡萄糖注射液30mL静脉点滴),10~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月,持续 9个月。

3 结果

3.1 听力损伤标准 轻度(听阈20~40dB HL),中度(听阈41~55dB HL ),中重度(听阈56~70 dB HL),重度(听阈71~90dB HL),极重度(听阈90dB H以上)。

3.2 超声诊断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提出的早PVH-IVH与PVL诊断建议[3]。

3.3 两组听力评估发现对照组的总听力损失46例和轻度听损失34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

3.4 两组头颅B超检查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发生PVH-IVH和PVL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

3.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Roizen[4]根据在NICU调研的结果,认为耳聋的发生,除去遗传因素、脑膜炎、巨细胞病毒及其他感染外,耳毒性药物和噪音也是其高发因素。Kent[5]等通过研究发现,NICU噪声对新生儿听力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均有损害。改善监护环境降低噪音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改善一方面,使医务人员意识到外界的高水平噪音来自于她们的活动,另一方面,改良技术设备,例如调整机器噪音、隔离门窗、提供环绕小床的门帘及暖箱内放置吸音泡沫材料碎块等。

本临床观察可知,NICU嗓音可造成早产儿轻度听力损伤,还可导致早产儿PVH-IVH与PVL发生率上升,而配戴耳罩可以减轻这些不良影响。改善NICU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可减轻患儿的并发症,降低伤残发生,对新生儿疾病的康复和生长发育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Mehl AL Thomson V.The Colorado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ject,1992-1999;on the threshold of effective population-based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J].Pediatrics,2002,109(1):E7.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56-357.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脑室周围2脑室内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34-36.

[4] Roizen NJ.Nongenetic causes of hearing loss[J].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2003,9:120-127.

[5] Kent WD,Tan AK,Clarke MC,et al Excessive noise levels in the neonatal ICU[J]:potential effects on auditory system development J Otolaryngol,2002 Dec,31:355-360.

第6篇

母乳喂养的4大优点

对一个健康的母亲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得到充足的母乳喂养应该是最理想的营养与喂养方式。

1营养丰富。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与饮料,它含有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

2易于吸收。母乳的质和量会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而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的需要,这些营养成分的比例适当,易于婴儿的吸收与利用。

3增强抵抗力。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以及预防某些过敏性疾病。

4简单方便。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简便、经济、温度合适、且促进母婴感情及婴儿身心健康发展。

母乳喂养新链接

近期公布的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儿科学协作组、外科分会新生儿组、儿科分会新生儿专业学组共同创立的“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对母乳喂养的适应症与感染症均有明确规定。

对怀疑或明确诊断为半乳糖血症婴儿、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病、HIV病毒、CMV病毒感染或正在接受同位素放疗(乳汁含放射性物质)、抗代谢药物治疗,以及母亲正在吸毒、酗酒等,应严格限制母乳喂养。对于肝炎病毒携带者也建议避免母乳喂养。

在上述情况下,专家们建议采用与母乳成分接近的配方乳喂养新生儿。并希望这些婴儿定期做医学检查,以早期发现婴儿的围产感染。

另外,产假休完即将上班的哺乳母亲,担心上班后哺乳不能及时,婴儿营养不能保证充足,这种情况下,建议母亲事先做好上班后的喂养安排,在上班前1个月可逐渐开始混合喂养,选用近似母乳的配方奶粉作为母乳喂养的补充。

第7篇

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 要】目的:对应用肠内、肠外两种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早中期早产儿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39 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对对照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研究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结果:研究组早产儿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营养支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早中期早产儿

随着临床产科围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能力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实际存活率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如何能够保证早产儿从宫内至宫外能够平稳过渡,提供与宫内类似的营养,使生长状态更为理想,成为新生儿科和产科医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1]。本次研究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在我院就诊的早中期早产儿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39 例。对照组新生儿胎龄34-38 周, 平均胎龄(35.1±0.6)周; 男性新生儿23 例, 女性新生儿16例; 新生儿体重2352-2896g, 平均体重(2569.48±246.80)g; 研究组新生儿胎龄34-39 周, 平均胎龄(35.3±0.5)周; 男性新生儿22 例, 女性新生儿17例; 新生儿体重2339-2874g, 平均体重(2562.37±251.22)g。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从周围静脉输入小儿氨基酸注射液,每次剂量控制标准0.5g/kg,每天一次,中/ 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5g/kg,每天一次,葡萄糖,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8g/kg,质量浓度控制在125g/L 以下, 根据微量血糖的实际监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血糖水平保持在7.0mmol/L 以下。研究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应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对早产儿进行喂养, 根据患儿的实际孕周和吸吮吞咽功能对奶瓶喂养或鼻饲喂养方式进行选择[2]。

1.3 观察指标

选择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营养支持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营养支持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喂养能够正常耐受,体重和足量喂养均已恢复正常水平,体质量增长速度在15g/d 以上;有效:喂养基本能够正常耐受,体重和足量喂养的改善幅度超过50%,体质量增长速度在10g/d 以上,但在15g/d 以下;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3]。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 检验。

2 结果

2.1 营养支持效果

对照组早产儿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之后,10 例显效,20 例有效,9 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76.9%;研究组早产儿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之后,22 例显效,15 例有效,2 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4.9%。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

对照组早产儿经肠外营养支持后(11.85±2.38)d 达到标准体重,(13.29±2.64)d 后达到足量喂养要求;研究组早产儿经肠外营养支持后(7.44±1.89)d 达到标准体重,(8.97±1.62)d 后达到足量喂养要求。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采用肠内和( 或)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对新生儿实施营养支持,为其提供机体日常代谢过程所需的足够的热量与营养素,从而达到维持机体代谢能量与氮平衡的治疗目的[4]。早产儿,特别是处于早中期阶段的早产儿,相对于正常胎龄儿体质量水平相对低,机体营养的储备量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外源性营养的实际需求更高,因此,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提倡给予该类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途径方面,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比较,可以对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胃泌素的合成和分泌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早产儿的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为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过程及胃肠道发育成熟提供重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 阳勇, 钱新华, 郭丽珊等. 新生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112-113.

[2] 孙秀静, 华, 宫丽敏等.23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3):250-251.

[3] 早产儿营养调查协作组.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早产儿营养相关状况多中心调查974 例报告[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