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7:33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生德育活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表现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3-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映了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认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当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因为不认真思考很难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人,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可以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较大难度的情况下表现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增强了表现的欲望。此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习题要求对三次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她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进行求解,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这也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的代数课程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由于此题构思较复杂,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而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所以,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析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x=±1,y=-10,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基础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表现作为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排除心理障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严重地阻碍和抑制表现行为及表现效果。
一、初中生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活动
目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的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所以,初中生语文思维活动的主要框架是语文课上学会的,表现出来的思维。
1、思维的形式和水映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语文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顺序性很强,因此对某部分语文知识人认识和掌握,就有相对稳定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过程,这是经许多人长时间探索和研究总结得出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一方面要以这些研究总结为理论依据,对教师教的思维形式和学生学的思维形式都蕴含着某种规定性。这也正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深入挖掘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的规定性,必须有较高的相关。一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尽管已经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其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相关性太低。
2、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形式有明显的模仿性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的重要转折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但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对形象仍有较强的依赖。这表明,初中语文内容对学习者思维水平的规定,与初中生思维年龄特征有较大的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不是一件错事,人的许多经验都有模仿的成分,模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机械的模仿,完全重复性的模仿,当然,初中生在涉及课堂中的模仿并不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也有理解性的和创造性的模仿。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是特别明显的。
首先,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模仿水平,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的思维形式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的规定,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通过模仿进行的学习越有效,越容易产生理解之后的模仿。教师教学中越有创造性思维,学生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模仿。
其次,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模仿水平,还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形成的习惯。一些基础较差、学习惰性大的学习,容易重复性模仿,而学习动机较强,基础较好的学习,思维的模仿往往有创造性和理解性。
3、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较强的直觉性
就初中阶段的语文内容而言,抽象性和逻辑性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对这些内容的认知也应当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但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仍保留有明显的形象成份。因此,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当然,许多初中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思维发展水平。
初中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理解,要比小学生深入。但他们对语文学科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语文活动过程的要求认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所以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注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这些表面形式,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对语文问题的思考,往往直接指向结论而忽略过程,这种思维的直觉性,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典型特征,却又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纠正的。因为这样的思维特征对他们发现问题中的直觉,没有直接益处,只能形成语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二、初中生课外的语文思维活动
学生进行学习的中心活动是课堂教学,但学习的目标达成,根本不可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另外,对知识的理解、领会、运用很难在一单元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主要有预习,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性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语文课前预习的思维活动
提前预习是知识学习中的良好习惯,所以许多教师特别提倡要进行预习。比如,语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解决生字词,中心思想,段落及段落大意等问题,这样教师讲课时省时省力,从而可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因此要强化课前预习,只有这样,初中生的课前预习才能有思维水平活动,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课前预习指导,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思维有较强的调控性。
2、语文课后巩固新知识的思维活动
从理论上说,课后巩固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巩固新知识的活动越及时,巩固的效果真好。所以,每个学习者特别重视这个环节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往往忽视这个环节,往往以完成作业替代这个环节。巩固知识的最好思维活动,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典型的方法是对教师的每一步推导提出“为什么”,准确找到老师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另外,还要对自己听课过程的思维活动进行反省,从而发现个人的不足。可在初中阶段达到这种水平,具有这样思维活动的学生很少,这也是教师需要帮助和指导的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习是否有效、掌握知识是否有深度的最好体现。初中语文中学生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用。因此,初中生完成课外作业中的思维活动,就是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不同水平。
首先,大多数学生做作业中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仿照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作业中遇到问题,总要通过翻书或查资料寻找思路。如果作业与作业题差距大,他们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可以说是最一般水平的思维活动。
其次,有部分学生可以在理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之后,进行问题的分析。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与教师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相似,但却不是机械的模仿,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是相应年龄阶段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1)校内树立典型。发挥教师思想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方向上的主导作用,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2)召开家长会,家长现身说法,发挥家长在家庭的督导指导作用。同时,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及时与家长探讨学生教育问题,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办好校园广播站,编写校本思想政治材料,为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平台。
(4)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利用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周末小结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邀请老同志向学生讲述新旧社会的变化,举行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保持与敬老院的联系与协作。经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7)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学校针对生源的实际,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对后进生进行正面教育,激励教育;加强与后进生家长的沟通,定期对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后进生档案。将德育行为过程化,使后进生的转化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班主任与德育老师联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形成了人人都来关心后进生的良好氛围。
(8)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境。学校在校园布置上处处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校园广播,班级布置等体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心筑伟业,实干续华章。坚持不懈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及课外活动之中,立足创新,因地制宜,注重实践,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来不断提高初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接第245页)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样“非反a.实现体(行为)”与“非a.参照体(关键道具)”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的关系。因为这两者的关系也可以简化为“行为-道具”的关系。通过对“道具”的某种“行为”才得以将“基本叙事层”的人物关系进行剧情的推进。
处于“基本叙事层”的元素几乎都是人物,而处于“深层叙事层”的元素几乎都不是人物(这里要提到的是“非A.旁观体(观测者)”其实是被物化或者说抽象化的人物,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物的特征),怎么将这两个层面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中间四个元素构建的“干涉叙事面”进行联系。
“A.主体(主视角)”和“反A.反对体(对手)”作为叙事文本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矛盾,必须要借助“非反a.实现体(行为)”和“非a.参照体(关键道具)”才能将故事推进,也正是因为故事不断推进,隐藏于“A”下“a”不断浮现出来,成为“a.协助体(助手)”和“反a.阻碍体(打手)”,然后这六个元素的背景“非A.旁观体(观测者)”将整个叙成一个空间,最后照映出“非反A.核心体(主题)”。
注解
① (立陶宛)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结构语义学[M].北京: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
② (立陶宛)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P264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活动课
对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程,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组织,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开展自主形式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生的全面进步。语文活动课的实施,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
一、合理选择阅读和写作的内容
1.对于实践性内容的重视
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实践性的活动课,能够体现课程的活力,使课程更具生机,对传统的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参与、增强观察和认知水平,使整个课堂彰显了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选编自己的作文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曾经比较欣赏的作文,或者满意的段落,将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制作成自己的作文选集。学生对这件事的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整理和参与,彼此参考,既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对作文选集的收集方式,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对于想象性内容的关注
为了使写作更具灵性,需要学生具有合理和丰富的想象,这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在想象力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找到恰当的活动项目、明确开展形式、确定活动流程,在积极参与之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网络等,了解国家的变化,收集家乡发展的资料,对未来进行憧憬,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做好设计,认真书写和绘画。鉴于这个题目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学生热情很高,在报纸上描写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写作灵活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发挥教师对活动的积极引导作用
做好准备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安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避免事无巨细,要给学生自由,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准备。同时,要分析学生的个体能力,找出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安排任务,有效挖掘他们的潜力,形成活动能力。
三、注意形式的灵活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项目设置比较合理,与学生内心和行为相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综上,对于语文活动课,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活动促兴趣,实现思维的开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外活动 实践
一、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
1.英语课外活动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环境,学生在正规的课堂中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另一种是自然环境,学生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是潜意识的习得。课外活动正是重要的自然环境之一,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得到大量语言实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完成语言的习得。
2.英语课外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正规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强调语言知识点的掌握,学习形式较单一,学习行为机械,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相反,英语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的缺失。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更好地为课堂学习服务。
3.英语课外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英语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念等,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原则
1.趣味性与简单性。
兴趣是课外活动的根本所在,倘若学生对课外活动感兴趣,那么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注重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初中生的知识面还相对较窄,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简单可操作性。
2.针对性和层次性。
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英语课外活动则可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在策划课外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层次不均进行分组,活动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3.丰富性和灵活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不拘一格、灵活生动、丰富多彩,不能照搬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要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灵活运用英语,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英语课外活动的设计形式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要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特长,通过课外活动的大量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巩固和加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1.面对后进生,设计基础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内容。
(1)写字和朗读比赛。后进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比较差,字写得马虎。因此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让他们抄写课文中的重点短语,练字的同时可以记忆知识点;也可以让他们朗读课文,教师负责纠正语音语调,为九年级的口语考试奠定基础。
(2)简单的英语小游戏。所谓单词接龙,即看谁接上的单词最多,如apple-easy-year-run-not...学生想要获胜,头脑中的单词量就要多,可以激发学生多背单词。
2.面对中等生,设计知识性和提高性相结合的内容。
(1)结合美术。以八年级上Unit1“Friends”为例,学完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朋友的外貌,之后组内成员按顺序传递自己的画作,描述被传到自己手上的别人的画作。学生通过用短语、句式描述外貌特征及与情景相对应的品质特征等,考察自己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做到学以致用。
(2)结合音乐。以八年级下Unit1“Dream Homes ”Grammar基数词的掌握为例,学生只背单一的数字单词是枯燥的,而且不利于重点和易错单词的把握,叫学生加上音乐背会更有趣味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创造性地给“歌词”加上不同曲风,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必然会记忆犹新。
(3)结合体育。以八年级下Unit2“School life” Grammar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为例,让学生进行各项体育竞赛,然后将自己的比赛结果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说出来。如:“I ran the fastest in the race.I jumped farther than any other boy.”。如此操作,学生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并加以应用。
(4)结合表演。以七年级下Unit6“Outdoor fun” Reading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可以适当增加剧情,再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角色。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并增强英语的运用能力。
3.面对优等生,设计知识性和拓展性相结合的内容。
(1)英语广播。口语较好的学生做播音员,写作教好的学生做编辑。文字内容可以是自己写,也可以是收集校内学生的供稿加以筛选和修改。这样做可以为优等生今后走出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有助于全校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丰富课余生活,营造好的语言环境。
(2)电影赏析。教师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给学生放映英语原声电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写一些跟电影有关的东西,如记录经典台词、撰写影评等,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真实用法,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网上交流。网络是学生最喜爱的交流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博客、微博、朋友圈、QQ空间上写英文心情和叙事等,进行师生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友谊,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出校园积累社会经验。
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得到培养;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 活动教学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1、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我们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数据比对等研究方法对大庄中学一至三年级在校师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指导研究。
学生方面: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我校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如八(3)班张敏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比作快乐的学习乐园,八(1)班吕小洁等同学更把课外体育活动当做一个学习、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将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所带来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项目,如篮球、跳绳、踢毽子、健身操等;了解了许多常用的体育规则,如篮球规则、跳绳规则、踢毽子规则、羽毛球规则、健身操规则等。
第二,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协调、判断能力等。
第三,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第四,培养了一批懂体育、懂规则的体育骨干。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小裁判,让学生体会到了为别人服务是多么快乐,也认识到了工作的辛苦,学会了组织、裁判,学会了与同学团结、合作等。
学校方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研究是我校学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2013年,我校学生代表沂南县参加了临沂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参加了跳绳、踢毽子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展示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2014年临沂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沂南县中小学生运动会都将跳绳、踢毽子、健身操等阳光体育项目纳为运动会的内容,我校将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把这些项目力争做得更好。学校也加强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一个由副校长主管、团委负责检查督促。
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知晓率为100%,支持率为94%,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比率为92%。
学生个人体育技能: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学生有98%。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至两项体育锻炼方法的实现率达100%。
教师调查结果:认为自己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的教师达90%,认为学校应该取消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师为零,对学校创建体育办学特色的认同率由66%提高到100%,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教师有94%。
对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研究对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之一。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符合《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符合《课标》的四大理念,为实践《课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课外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规律。
第三,结果表明,学生、教师、班主任、校领导、学生家长均对此项活动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产生了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