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药用品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01 16:37:30

序论:在您撰写医药用品行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药用品行业分析

第1篇

商品条码是商品的“身份证”,能够助力商品流通,实现产品在线销售、产品分享以及食品安全追溯等,并且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信息价值,是市场经济主体发展情况的“感应器”和“晴雨表”,不仅能直观反映市场情况,还能助力市场监管,为相关政府单位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商品条码企业注册数量和产品数量,“微观”的商品条码注册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宏观”的市场发展情况,包括市场主体保有量和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流通情况等,可为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提供参考。全国商品条码各行业保有量分析截至2021年12月,商品种类共有1.5亿多。将商品条码注册企业保有量按行业划分,其中批发零售行业占比35.89%,食品饮料行业占比20.92%,农副食品行业占比10.86%,电工电器设备行业占比4.38%,服装鞋帽行业占比4.10%,建材行业占比3.54%,化学制品行业占比3.06%,医药行业占比3.00%,日杂品行业占比2.73%,文教用品行业占比1.61%,仓储业占比0.02%,其他行业占比9.90%,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见下页)。

从全国各行业商品条码注册企业保有量来看,批发零售、食品饮料、农副食品占比合计接近七成,食品饮料和农副食品合计占比约三分之一,说明批发零售和食品类企业是市场的基础,其中食品是关系“民生”的焦点,食品安全也是市场监管的重点。全国商品条码每月同期对比分析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新注册商品条码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9%,从第二季度开始呈现负增长,全年同期对比累计增长率为-5.67%,增长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基于商品条码数据的市场发展分析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陈震宇蒋芸杉罗雪娟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吕锡源商品信息服务示。

12个月份中,增长率最大的为1月份的34.28%,增长率最低的为4月份的-23.65%。造成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为应对疫情影响,各地推动就地经商办企业,促使2020年全国增长率高达30%,以2020年和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来看,高达10%以上,远远超过我国GDP的两年复合增长率。2021年全国性的注册数据下降,只是在后疫情期间回归常态化的正常现象。所以2021年全年的增长率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市场发展从2021年4月份开始受到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少,市场经营活动逐渐复苏至疫情前的水平,相关单位应及时把握市场波动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保证市场平稳高效增长。各省市和各行业商品条码数据分析2021年全国有18个省市商品条码注册增长率均在-10%以下,各省市增长率情况如图3所示(见下页)。增长明显且全国排名前七位的省市依次是:海南、贵州、宁波、武汉、、青海、新疆。特别是海南和贵州增长率高达30%以上,这与海南和贵州近几年市场规划与发展有关。

2021年,全国各行业商品条码注册企业保有量同期对比增减量如图4所示。其中,批发零售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农副食品行业、医药用品行业增长较大,日杂品与服装鞋帽行业出现不明显的负增长。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疫情影响下,食品与医药行业更为活跃,人们对基础的食物和药品的需求增加;日杂品和服装鞋帽行业发展较弱,体现了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购买日杂品和服装鞋帽的保守态度,以及企业对于生产和销售日杂品和服装鞋帽的动力不足。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充分利用挖掘商品条码数据源,加强条码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拓展商品条码应用领域,开展质量追溯技术研究,为保障食品安全、为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作者:陈震宇 蒋芸杉 罗雪娟 吕锡源 单位: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

第2篇

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巨大的需求量,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卫生纺织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生理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势必须要一个庞大且有序的产业做支撑。然而,就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而言,其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被“利好”政策冲昏头脑,市场发展失衡

据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 “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就被提上规划日程,并明确规定其的研究开发重点为:以我国天然资源(甲壳质、海藻、骨胶原)为原料的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能取代大量进口的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如人工肾、人工肺、可吸收缝合线;医务人员使用的多功能防护服及防护用品等。“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纺织品和其他几种产业用纺织材料一起再次被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并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诚然,医药卫生纺织品产业既是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又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但是,随着人们对医药纺织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国家“利好”政策趋势引导,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医疗纺织品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整个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其发展也相对盲目和失衡。比如,正是由于人们对医药卫生纺织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一次性医药卫生纺织品(如隔离衣,挂帘,手术帽,面罩和鞋套)的需求迅速膨胀,这就导致了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发展的失衡,即医药纺织品市场上一次性(用即弃)产品和多次用(可再用)产品的比例失调。另外,虽然市场上对医药纺织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该市场并没有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据记者从某网站上了解到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全年供应量59.5万吨,到2010年就超过了70万吨。该调研还进一步反馈出,目前国内普遍在使用的一次性医药卫生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差等。

这些鱼目混杂的医药卫生纺织品进入市场后,不仅给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造成困扰,而且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市民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诊所就医时使用完诊所提供的一次性头套后,出现头疼、落发等不良反应,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陈女士表示她对目前的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深感忧虑。

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标准“真空”成为痛中之痛

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较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在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使用率也并不高。

采购与使用的不均衡,导致该产业在生产上出现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扎堆的现状,一些“热门”类别产品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部分企业以牺牲产品质量来换取市场利润。

与此相反,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方面基本依赖进口,产品国产化率极低,市场被外企占领,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中的纺织科学技术多年来并未得到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充分重视。比如,中空纤维膜材料、静电纺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等新型纺织材料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材料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新技术未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及时应用,同时,也缺少了对纺织新材料发展的推动。生物医用材料这类“冷门”医药用纺织用品鲜有厂家愿意花成本与技术去生产,市场一度出现缺货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医药卫生纺织品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的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由此可见,一个为全行业所接受与奉行的行业准则处于完全的“真空状态”,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行业的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此外,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具有从纤维材料到非织造布制品生产的一条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影响了高档民族品牌的创建和成长。据了解,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发达国家占领,很多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沦为国际品牌的材料供应商,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大打价格战。

专家:“打造产需衔接良好的产业链”是行业之核心

“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点组成之一,医药卫生纺织品在振兴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也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任务。打造产需衔接良好的产业链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

第3篇

【关键词】冬虫夏草;开发利用;医药保健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是一种高级滋补品,我国特产。其性温和、味甘,有多重功效,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消炎等。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逐渐增加,冬虫夏草因其保健及药用的价值逐步被关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冬虫夏草生产的经济价值量高达100亿人民币,还在呈上升趋势。本文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浅析,具体如下:

1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冬虫夏草包含的化合物主要有多糖类、甾醇类及核苷类等物质。其中存在200多个活性新结构,部分结构活性程度尤为显著。冬虫夏草的药理功能及滋补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冬虫夏草的诸多功效。冬虫夏草对人体的循环、呼吸、泌尿、免疫等各大系统均有一定的作用,改善心肌供血、降压、镇静、扩张器官、止血、抗炎、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修复肝肾损伤等效能。此外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抗肝癌、抗肺癌等疾病方面也有较好的

应用[1]。

医药保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着较快的贸易增长,被称之为朝阳产业。全球保健食品的贸易量占整个食品贸易量的5%,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保健食品均不断呈上升趋势。有学者对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市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至2013年到2018年,保健食品销售额及增长率呈明显增速情况,见图1。

冬虫夏草作为养生滋补和肿瘤放化疗辅助的免疫调节剂时,其可以直接使用。冬虫夏草药材作为一种生产原料需要进行加工,目前主要用于加工中成药及其制剂和保健品。中成药常见的有虫草清肺胶囊、虫草五味颗粒、参茸虫草胶囊、景天虫草含片等,药物剂型多样,药物产值均较高。保健品市场上常见的有虫草超微宝胶囊、理科虫草王口服液及天狮牌虫草菌丝体胶囊。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冬虫夏草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相关部门调查分析2009年-2012年中国冬虫夏草市场消费规模,结果证实了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量是与日俱增,见图1。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冬虫夏草的人工繁殖,发展冬虫夏草事业。因此,不断加强冬虫夏草相关理论研究,做好冬虫夏草的开发利用,是冬虫夏草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冬虫夏草产品加工越来越会受到市场的关注,加大冬虫夏草的市场份额。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分析冬虫夏草行业市场规模的未来预测将会呈现递增趋势见图1。

近年来,我国在冬虫夏草的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冬虫夏草的资源、分析冬虫夏草的成分、分析冬虫夏草的临床应用以及进行的产品开发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但冬虫夏草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主要有冬虫夏草的的有效成分即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便于开发新药,为疾病服务;冬虫夏草代用品的开发研究,冬虫夏草资源量的有限,供不应求,应解决其资源紧缺的问题,诸如开发人工培育、利用无性型菌株进行菌丝体发酵及克隆编码功能基因进行移植等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基本运行情况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第5篇

1软胶囊介绍与应用

1.1软胶囊介绍软胶囊属于比较灵活的弹性胶囊,其囊壳中含有水、增型剂,这三种物质之间的比例决定了软胶囊体积的大小,最早的软胶囊制剂是维生素A、D胶丸,自1933年旋转冲模包囊机以来,药用软胶囊不但在生产中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产量。

1.2软胶囊应用软胶囊在医药的应用中很广泛,既可以用于口服,也可以外用,其规格不同,颜色与形状也各不相同。除了医用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如食品工业、化学、家化用品等)。因为其密闭性好,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每天一粒,使用以及携带也很方便,所以迅速风靡全球,售价也比普通护肤用品高出许多。

2软胶囊制剂的工艺参数探究与分析

2.1软胶囊制备工艺流程软胶囊在制备工艺中的流程为:溶胶-配料-压丸-干燥-灯检-内包装-外包装

2.2溶胶工艺研究创新软胶囊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步骤是溶胶,它可以决定能否顺利展开下一个步骤,这个过程改变了明胶的性质。胶囊液体作为中间产品,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明胶囊的质量特性。较好胶液的黏度在3.6衅.OE范围内,黏度大小和质量好坏成反比,差质量的韧性会不足也就不适合用于工业生产。故我们对溶胶工艺进行考察是以黏度为指标的。溶胀胶块是取适量水和明胶于常温减压下溶胀3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一些辅料在69摄氏度条件下搅拌溶解,再在0.07——0.08兆帕压力下脱气直至溶液透明且无气泡,等其冷却后就可以适当的保持室温。

测定黏度即取上述胶块758置520毫升烧杯中,加入240毫升水,加热至大约39至49度,保持并搅拌至其完全溶解,等降温到39度左右时取大约210毫升胶液用恩氏黏度计(周围温度40度左右)进行其黏度的测定,用秒表记下胶液流出时间.用同样方法测出240毫升水流出所需时间,两者所需时间之比值则是样品黏度。

(1)在溶胀过程中进行时间的考察把明胶分别与适量的水在正常的温度减压下进行溶胀O,29,59,119mln,然后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在6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直到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没有气泡生成,趁其热度将其倒入烧杯之中,等到冷却之后再取出,并测定其粘度。结果: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粘度有减小的趋势,其中溶胀时间为29min、59min、119min,粘度较接近,omin时即采用热溶法,粘度最大,这可能是由于充分地溶胀使得溶胶时间缩短,粘度相应减小,考虑到生产实际与成本29min即可达到要求。

(2)真空泵压力的考察把适量水与明胶在常温减压条件下溶胀29min,再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在6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分别在0.05一0.06Mpa、0.06一o.07Mpa、0.07一0.08MPa真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至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无气泡,趁热倒入烧杯中,待冷却后取出,测定粘度。结果:随着真空泵压力的增大,粘度有减小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压力增大,使胶液中的气泡较容易脱干净,溶胶时间缩短,粘度相应减小,因此选择0.07一 0.08Mpa为最佳真空泵压力。  (3)对胶皮的厚度考察胶皮的薄厚对胶丸成型及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胶皮过薄,使胶丸耐硬度差,易在净烘时或运输中产生破漏。结果:软胶囊有随胶皮厚度减小,崩解时间缩短的趋势。实际生产中发现胶皮厚度为0.6mm时,胶丸容易破裂,因此选择既能将内容物包封严密,又能有效缩短崩解时间,0.7mm即可达到要求。

(4)对溶胶的温度的分析与考察把适量水与明胶在常温减压条件下溶胀29min,再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分别在59℃、69℃、7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一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至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无气泡,趁热倒入烧杯中,待冷却后取出,测定粘度。结果:溶胶温度为79℃时,其粘度最大,其次是59℃,69℃。这有可能是明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较大,其随着溶胶的温度增加,粘度也随之而增大,与此同时,低温溶胶使得溶胶时间延长,胶液长时间处于受热状态,致使粘度增大,所以选择69℃为较佳溶胶温度。

第6篇

关键词:软胶囊

    1软胶囊介绍与应用

    1.1软胶囊介绍软胶囊属于比较灵活的弹性胶囊,其囊壳中含有水、增型剂,这三种物质之间的比例决定了软胶囊体积的大小,最早的软胶囊制剂是维生素A、D胶丸,自1933年旋转冲模包囊机以来,药用软胶囊不但在生产中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产量。

    1.2软胶囊应用软胶囊在医药的应用中很广泛,既可以用于口服,也可以外用,其规格不同,颜色与形状也各不相同。除了医用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如食品工业、化学、家化用品等)。因为其密闭性好,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每天一粒,使用以及携带也很方便,所以迅速风靡全球,售价也比普通护肤用品高出许多。

    2软胶囊制剂的工艺参数探究与分析

    2.1软胶囊制备工艺流程软胶囊在制备工艺中的流程为:溶胶-配料-压丸-干燥-灯检-内包装-外包装

    2.2溶胶工艺研究创新软胶囊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步骤是溶胶,它可以决定能否顺利展开下一个步骤,这个过程改变了明胶的性质。胶囊液体作为中间产品,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明胶囊的质量特性。较好胶液的黏度在3.6衅.OE范围内,黏度大小和质量好坏成反比,差质量的韧性会不足也就不适合用于工业生产。故我们对溶胶工艺进行考察是以黏度为指标的。溶胀胶块是取适量水和明胶于常温减压下溶胀3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一些辅料在69摄氏度条件下搅拌溶解,再在0.07——0.08兆帕压力下脱气直至溶液透明且无气泡,等其冷却后就可以适当的保持室温。

    测定黏度即取上述胶块758置520毫升烧杯中,加入240毫升水,加热至大约39至49度,保持并搅拌至其完全溶解,等降温到39度左右时取大约210毫升胶液用恩氏黏度计(周围温度40度左右)进行其黏度的测定,用秒表记下胶液流出时间.用同样方法测出240毫升水流出所需时间,两者所需时间之比值则是样品黏度。

    (1)在溶胀过程中进行时间的考察把明胶分别与适量的水在正常的温度减压下进行溶胀O,29,59,119mln,然后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在6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直到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没有气泡生成,趁其热度将其倒入烧杯之中,等到冷却之后再取出,并测定其粘度。结果: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粘度有减小的趋势,其中溶胀时间为29min、59min、119min,粘度较接近,omin时即采用热溶法,粘度最大,这可能是由于充分地溶胀使得溶胶时间缩短,粘度相应减小,考虑到生产实际与成本29min即可达到要求。

    (2)真空泵压力的考察把适量水与明胶在常温减压条件下溶胀29min,再加入处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辅料,在69℃的恒温震荡水浴锅中搅拌溶解,分别在0.05一0.06Mpa、0.06一o.07Mpa、0.07一0.08MPa真空泵压力下间歇式脱气,至明胶溶液澄清透明无气泡,趁热倒入烧杯中,待冷却后取出,测定粘度。结果:随着真空泵压力的增大,粘度有减小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压力增大,使胶液中的气泡较容易脱干净,溶胶时间缩短,粘度相应减小,因此选择0.07一 0.08Mpa为最佳真空泵压力。

第7篇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