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7:16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特点与意义,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就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八条对策建议,对在商业银行普及风险导向审计,促进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际上传统的审计方法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但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安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审计失败屡屡显现,这些传统审计方法的缺陷充分暴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理念应运而生。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业的主体,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无不证明银行业是可能剧烈影响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高风险行业,如何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推广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首先兴起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审计界(注册会计师),它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剩余风险,相应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二是风险评估由对审计风险直接评估演变为对审计对象经营风险的间接评估;三是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既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四是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五是测试性化,针对风险不同的企业、企业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六是实行并行作业,坚持白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效率;七是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通过了解企业经营环境,从外部取得大量证据来评价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审计利于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它既可以帮助被审计对象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又可以降低或规避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与责任。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领域和环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而对风险比较小的领域环节缩减审计资源,从而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在商业银行风险蕾理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一性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分类,银行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庞大,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远高于一般工商企业,加之市场变化莫测、管理水平制约、同业竞争激烈、“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矛盾冲突等因素,天然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不有效防范风险,轻则导致银行经营亏损甚至倒闭,重则导致一国金融体系乃至经济、社会动荡。
在商业银行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把风险完全消除,只能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缩减到较小的程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其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以及银行监管当局为实现经济、银行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对银行实施的外部监管活动的总称。它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在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处理四个方面,风险处理的主要方式有风险预防和回避(如放弃高风险的业务品种或贷款项目)、风险分散(如实行业务多样化、资产多元化、客户分散化组合经营等)、风险抑制与转移(如设置信用担保或开展期货、期权交易)、风险的保险与补偿(如提取准备金)、风险自留(即银行以自有资金补偿损失)等。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由四个层次组成: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如央行、银监会、国家审计机关等)的监管;二是社会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及新闻舆论等):三是银行业协会自律;四是银行自我约束(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来实现)。
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加强风险管理,保障经营安全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其次,金融风险的突出存在,要求商业银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再次,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内部审计应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最后,现代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业务种类杂、业务规模大,而内部审计人员十分有限,审计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实施以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的详查法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经济,要求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人手,对风险高的业务与内容加大审计力度,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对症“下药”,精准“打击”,定点“爆破”,把银行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安全、高效、稳健发展的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日益重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了具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围绕风险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审计活动。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与方法还不成熟,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十分巨大。
(一)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大力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3年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后,中国注册会计协会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从而确定了风险导向审计在社会审计中的作用与地位。但是目前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还远没有普及风险导向审计思想,有必要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和各商业银行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修订补充相关条款。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二)以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既是做好风险导向审计、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代国际国内审计制度的规范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2010条规定:“内部审计活动的业务计划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并至少每年制定一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和程度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对每一营业机构的风险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审计每两年至少一次。”结合我国各商业银行实际,我们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应当于第四季度对支行级以上单位(含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发现风险在不同的经营机构、业务品种的分布情况,根据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状况把分支机构划分为一、二、三、四类等不同的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年其他内外部审计及检查情况,对所有营业网点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划分为高、中、低风险网点。在综合评估辖内各分支机构、业务品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包括审计项目、覆盖对象、时间安排等),对高风险的单位和业务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确保审计频率和程度与所在银行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
(三)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再造审计流程。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阐述的三个部分的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第一步是风险评估程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应当重点考虑下列事项:(1)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3)交易的复杂程度;(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百勺重大交易。第二步是控制测试程序。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第三步是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目的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锚报,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四)突出抓好重点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审计。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比重较小,相应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的风险敞口较小,在现行体制下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不太突出,且上述风险主要由外部监管部门(央行及银监会)监管,因而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重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因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2007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206万亿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额24_7万亿元的83%,其中不良贷款12684"fL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6.17%,如果加上历年已核销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总额高达数万亿元。其次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第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但应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所以本着风险导向和重要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突出抓好信贷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审计,确保信贷资产安全,防范信用风险;突出抓好各项业务的合规审计以及业务管理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确保规范经营,防范操作风险。
(五)对风险突出的经营单位开展集中审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点多面广,而审计人员相对较少,以前主要采取审计机构分区域设置、划块包干、抽查审计的方式监督,导致审计力量分散,难以突破重点,难以查深查透问题,导致大案要案及重大经营风险时有发生,甚至长期隐藏未能发现,所以有必要分步推行集中审计方式。所谓集中审计,是指集中审计力量(如集中全国银行系统审计人员审计部分分支行),集中审计时间(连续审计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开展全面深入审计,从而对一个分支行的业务经营状况真实性、合规性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总体评价。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经营风险较为突出的分支机构开展集中审计,及时识别、化解和防范区域性风险。
(六)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先导作用。要通过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识别、衡量、评估分析模型,实现计算机审计系统与柜面、信贷、电子银行等业务系统及相关部门监管系统的对接,逐步实现计算机审计监督的实时化、经常化、全面化。同时,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首审制”,在每个审计项目实施前,都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主要的风险点,并结合其他部门检查资料和现有的审计资料来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单位、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效率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三大支柱;障碍;风险管理
一、引言
为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消除国际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对资本风险和充足率的管理来加强国际银行的稳固性[1],由于此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不断的修改最终于2004年6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Ⅲ》,其形成和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金融体系受到外国巨大的冲击,潜在的金融风险正在加大,长期累积的风险易导致金融危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从《巴塞尔协议Ⅲ》入手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二、《巴塞尔协议Ⅲ》三大支柱
《巴塞尔协议》主要从划分资本、划分风险权重、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以及过渡期安排四方面展开,但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仅涉及到信用风险,忽略了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非信用风险的详细概述;二是风险权重划分不精确,不能反映银行资产面临的真实风险;三是内容核心在于对资本的管理,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为了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片面追求资本充足的状况而忽略银行其他经营目标等。
在整体内容上,《巴塞尔协议Ⅲ》保留了88年协议有关资本的定义,增加了银行市场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非信用风险,同时提出了更具风险敏感性的计算方法等。《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包括三大支柱:最低资本标准、监管审核和市场约束。
1.最低资本标准
(1)信用风险的计算。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业务相对简单和尚未建立内部风险模型的银行使用经过改革的标准化方法,二是对业务复杂和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在符合严格的监管规定条件下使用内部评级法[2]。
(2)操作风险。新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缺乏足够的或失效的内控程序、人为错误和系统故障或是外部事件导致的损失风险[3],除此之外也对市场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做了资本要求。
2.监管审核
监管审核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监管,其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持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监管当局要具备能够评估风险并控制风险能力。
3.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依靠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认为市场具有有效配置资源和控制风险的力量。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要求银行尽可能多的披露信息,披露的信息包括风险种类、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及资本结构相关状况等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求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体系进行监管。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对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不仅提出了具风险敏感性的计算方法,同时也提出了监管审核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足,例如风险识别能力较差,方法和技术落后以及专业性人才较为缺少,因此应将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任务提上议程。
2.对加强市场约束的影响
协议通过规定银行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使经济主体对银行业的经营有清晰的了解,起到对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同时也能避免银行信息不对称对客户造成的损失。我国市场约束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市场约束机制对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对资本质量的要求
协议严格界定资本、特别是核心资本的核算范围,提出了更高的核心资本中普通股占比要求,这对于资本充足率达标但核心资本率不足的我国而言具有指导意义。
四、妨碍《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顺利实施的障碍分析
我国银行业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各种差异,且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对银行的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
1.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着较大信用风险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居高不下,在经济波动与清理融资平台贷款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可避免。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大量违约状况,社会诚信状况并未好转,我国商业银行仍面临着信用风险问题。
2.商业银行资金期限不匹配导致的流行性风险较大
20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加2.38万亿,但经济并未明显提高,5月PMI为50.1%比上月减少0.7%。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受影子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投资额并未伴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增长,且银行业贷款大多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与此同时受实际负利率的影响,我国居民更偏好于期限较短的活期存款,这使得银行业面临资金期限不匹配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3.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日益突出
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放开金融贷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表现,与此同时也会使得银行业博弈加剧,加之我国银行业业务的大量性与复杂性、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日益突出。
4.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有:信息披露途径少,披露内容较浅。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银行年报对外披露信息,且只有上市银行对外公布年报,未上市银行年报只有公司内部网有;各银行年报披露没有规范的形式和内容要求,披露信息不全面,未涉及利率风险及市场风险等方面信息,风险披露不足。
5.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水平落后,风险量化大部分仅注重账面指标分析,忽略了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很少使用现代风险量化技术分析,对VAR、持续期等运用度不高。除此之外,我国并未存在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机构,致使商业银行在不能掌握企业的真实状况下发放贷款,从而增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6.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薄弱,内部风险控制不足
(1)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薄弱。部分银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权责模糊,审批不严,使得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追求利润而放松对贷款对象、有无担保等贷款限制的审核,发展关系贷款或账外贷款等,这种情形的贷款本身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时间长久则会形成呆账坏账,若处理不当会转变成不良贷款。
(2)商业银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这种状况极大地扩大了贷款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建立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但银行内部控制力不足、资产风险统计工作并未制度化,这严重降低了贷款的安全性。
五、《巴塞尔协议Ⅲ》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不良资产额
1.加强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严格执行“三查制度”
搞好贷前调查评估,主要通过风险五级分类分析、财务分析或企业信用分析等,做好贷前审批工作;提高贷款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奖惩机制和责任归属制,提高贷时审查力度;加强银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贷后风险监管体系,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及时发现有问题贷款并采取相应措施。
2.加强对贷款结构的管理
《巴塞尔协议》给予流动性资产较低的风险权重,所以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贷款结构的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增大流动资产比率,改善单一贷款模式,分散贷款额投放方向,同时要努力跟随金融创新脚步,为顾客提供更多种类金融服务,吸引优质投资,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
银行可通过概率分析法和数量统计法等方法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例如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设立预警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能帮助商业银行有效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少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分析预警可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或者市场行业风险等方面进行。
4.加强贷款人信用审核,降低贷款人信用风险
对贷款人信用分析可通过6C原则和信用评级法进行。
(1)6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和连续性continuity。
(2)信用评级法:对贷款人信用状况全面了解是贷款投向正确与否的第一关。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内部评级部门、内部评级程序和规章制度,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在这里贷款人主要指企业,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借用国外评估经验采用5C评级法,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种类型: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
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能够提高银行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的应变能力。通过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比例提取不同额度的呆账准备金,可以在出现贷款损失时及时应对贷款风险,保证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营。
(二)完善信息披露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监管力度,逐步开展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扩大披露信息范围,并做到有针对性的披露,同时要提高公众对商业银行所披露信息的评价能力,逐步做到与《巴塞尔协议Ⅲ》的统一。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1.健全内控机制,要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内审机构审核程序独立性、权威性,建立监督奖罚机制,实现各级、各部门相互监督;2.健全银行内控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护执行力度,同时建立贷款责任制,将贷款责任明确到个人,实行月度或季度考核,按贷款收回状况等级实行奖罚。严格的贷款责任制能有效防范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发生,降低银行贷款风险;3.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有:建立责任归属制和奖惩制度;提拔高文化水平的新生力量;定期进行已有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业务培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等。
(四)应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我国风险量化水平落后,风险管理技术欠缺,且专业型人才较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运用现代风险量化的方法,改变仅仅运用账面财务分析的落后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银行内部高经济水平的员工数量,通过与高校建立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银行内部现有员工文化素质,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7).
[2]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
[3]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4]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5]刘东.浅析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2).
[6]刘丽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迪[J].东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2011(7).
[7]王丽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赵桂娟(1989―),女,山东临沂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商业银行是储蓄转向投资的信用纽带之一,其资本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缓冲银行的稳健经营。但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增长以及各国政府相对不严的监管制度,使商业银行受到了市场供求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外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利率为导向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法。本着这一问题,以利率的市场导向为中心,深刻分析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一、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管理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监管的不严,以及新的资本监管政策的出现,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1.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增加使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难度增大
就目前经济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因为我过目前利率管理的权限在于政府,政府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通过人民银行实行利率的升降,从而可能会出现某些负面影响。比如在低贷款利率高付息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兑换高峰期,则会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降低,使商业银行被动的接受来自降低利率带来的风险。
2.加大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
相关监管机构的变革在对资本质量和规模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改善银行融资的模式和征收逆周期超额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贷款利率都按照相同比例提高,银行的收益和成本都不会增加,但是现在的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就使得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变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加大。并且,各银行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争夺客户资源,银行间必会围绕资金价格进行竞争,这有可能会导致管理出现混乱,从而出现倒闭的现象。
3.受到社会信用和道德风险的挑战
就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来看,多数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这种情况下,为拉拢具有巨大优势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也必会下调一定的优惠利率作为条件,如此一来,利率的市场作用并不能在这种竞争中作出正常的决策,因为利率的市场化也带有政府性质的。另外,商业银行至今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的主体,所以在判别不出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时,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商业银行在无形中会促使投资人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这样反复循环,会使商业银行和投资企业共同面临信用和道德危机。
二、以利率为市场导向,大力推进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体系
1.构建经济资本管理文化,加强资产负载管理
可以借鉴渣打银行的经验,积极推进资本管理理念化的建设。提高各个层面对新理念的认同和资本价值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运用成熟技术准确判断利率风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通过预算管理和风险预测渗透资本约束原则,树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对新的金融产品进行开发,树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不单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依靠先进的风险技术,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风险率较低的产品,从而提高银行股本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建立盈利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相统一的资本资源配置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科学合理确定成本经营,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和贷款风险状况,全面把握企业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以便确定相关服务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以发展为导向,以资本回报为标准进行经济资本的配置,并建立完善的预测流程,不断优化客户结构,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经营效率。同时,要坚持效益的原则杜绝浪费资本的现象,从体制上引导资源向节约资本的方向流动。
3.提升品牌形象,加快金融创新
银行之间的竞争还是在于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一般的客户消费仍然选择的是具有高信赖度的商家,即使是价格高点,但是只要服务好就能够对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服务水平,让这类无形资产保值升值。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风险,加快产品开发,促进金融创新,在竞争中推陈出新,如此也能以创新带来利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利率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涉及到盈利和信用风险,为改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要对资本进行合理化的分配,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同时不断发展中间业务和附加产品,借鉴国外银行资本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均衡风险与收益。在这些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制尤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市场,2011.
[2]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华北金融,2010.
[关键词]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储蓄机构,成为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由于体制不健全、人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暴露出种种风险,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纵观银行的发展史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银行不仅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构建主体,也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科学识别和有效防范风险做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
一、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及几种主要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标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①
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银行声誉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旦失去,银行的业务及其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都将不复存在。②
(二)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确切地讲,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了解自身及市场情况,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设计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不断监测风险管理过程而使银行达到战略目标的决策与行动。③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监控和信息反馈,包括对营销前台的风险监控,控制经营风险的承担范围;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信息支持,经营过程风险的信息分析、整理和反馈。
(三)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面临信用、操作、声誉等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审贷分离、审计稽核、岗位轮换等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意识层面,仍有诸多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偏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很多银行领导及员工过分追求经营规模、看重短期目标,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有的甚至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取利润的绊脚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无法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违规经营,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第二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风险涉及业务经营的全部领域,例如,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存款、票据业务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另外,由于个别员工道德缺失,基层营业网点和柜员也已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发源地。因此,风险管理必须是全面的、立体的,对整个机构、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应当通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形成全面风险管理。④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在风险识别、监测方面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是缺少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⑤健康有序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对每位员工产生深刻影响,引导员工主动发现和暴露风险隐患,使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实践中,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于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政治舆论宣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全局性工作。目前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在方法上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深入和细化。
在长期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新的思潮和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新型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银行员工缺乏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工作,对政策、法规置之不理;在待遇、报酬方面盲目攀比,以自我为中心,心态失衡;法律意识淡薄,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触犯法律,将发放贷款的“权力”视为对别人的恩赐,借机谋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需要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提高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好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协调思想、统一行动、增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有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新形势,银行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网点布局、完善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投身公益活动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当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凝聚共识、激发活力,促进银行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防范风险是每位员工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员工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特定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支持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影响业务经营工作开展的负担。银行应当在经营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与单位发展和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风险防范。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导入符合经营管理要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银行在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各种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员工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使这种意识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广大员工防范金融风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上下得到有效落实。
(二)关注员工举止,重视员工个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员工群体庞大,内部人员容易引发风险。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用人关口加强把控,严格审查员工背景。在录用新员工时,除注重学历、能力之外,还要对员工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解,以防范道德风险。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管理,开展员工行为排查,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对重要岗位定期不定期开展岗位轮换,以防范操作风险。
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常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需求,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采取适当形式,说服、教育员工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增强员工风险管理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和了解风险管理的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去。
(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教育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银行各级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发展目标。银行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文化层次去认识,构建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方法,自觉投身到防范风险工作中,使风险管理植根于员工脑海,落实于员工行为,引导其主动发现和披露风险隐患或问题。
在实践中,有些员工不配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推行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此,银行应当完善职工教育考核制度,通过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工具,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队伍。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注释:
①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L倡议建立的一个由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为成员的委员会,被广泛视为银行监管领域的首要国际组织,其制订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建立了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②宋清华.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9.
③殷洪良.银行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3.
④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3):80.
关键词:温州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意义 基本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抢滩登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全球化发展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强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表内表外风险。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温州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温州银行成立以来,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温州银行经营的环境和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演变。由原本客户违约风险为主的单一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的多元风险发展,同时,风险的复杂性、防范难度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总体处于风险控制阶段
针对风险日益突出的矛盾,温州银行启动了内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权授信、审贷分离、民主决策、责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实现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一次飞跃。但是,总体比较,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银行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温州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风险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还存在兼容现象,亟需构建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温州银行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阶段
2008年末,温州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管理架构,初步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向,正式进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阶段。与此同时,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三方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启动。针对操作风险,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出台包括《专项审计管理规定》、《非现场审计管理规定》、《信贷业务合规监督管理规定》等自律监管规章制度,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市场风险,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经济资本考核办法引导分支行对利率风险等的规避。在这个阶段,温州银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详细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进而指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
全面风险管理,既是巴塞尔资本新协议的要求,也是温州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温州银行实现长远经营目标规划了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温州银行管理层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弹性适应,并以此来理顺风险管理体系内外各种关系,增强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减少乃至避免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温州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力保障
经营地域的限制对于温州银行而言,存在诸多弊端:区域规模过小,仅仅定位于本地市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借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温州银行应当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迅速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将盘子做大。温州银行目前在异地已开设三家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区域性经营的跨越。根据银监会《评级内部指引》的要求,温州银行要巩固跨区域经营的成果,扩大跨区域经营的规模,必须在加强消化历史不良资产基础上,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上市经营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温州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满足《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上市条件外,还应满足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资产风险指标尤其是不良资产指标,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经营的重要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以后,温州银行在IT水平、风险内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但不良资产的比重偏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是其谋求上市经营的首要瓶颈。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又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资产,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根本要求。
三、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为了构建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温州银行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作为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总体性谋划,对银行体系的运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和保证作用。同时,温州银行需要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确定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经验,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1.战略愿景。在温州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
2.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为温州银行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各项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领域希望实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主要发展指标。为增强可操作性,可以将温州银行阶段性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风险指标,使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实现路径的选择
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保证实现路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温州银行实际,重点关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组织架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个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议和实现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推进,达到与温州银行远期风险管理战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终目标,为温州银行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传统型银行向现代型银行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温州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垂直化、派驻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推行信用风险执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试行该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时机成熟时在面上继续推广,逐步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加强对授信风险业务的垂直管理。
2.探索构建温州银行总分支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和推进温州辖内支行区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对所管辖支行进行管理;并根据新的管理架构适当调整温州银行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3.调整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各委员会的职能。目前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控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现象,采取虚实同步运行,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内控等七个委员会按照相近原则归到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
4.完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并举。一是推进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有章可循;三是逐步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是加强对各方风险进行岗位职能分离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完善。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定价 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定价 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