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01 16:37:10

序论:在您撰写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第1篇

1.1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特征,在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对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经营范围与产品销售与盈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综合管理情况的评估,如企业职工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等;要对企业资金信用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资产结构、资金链运行以及资产质量的分析,进行量化财务指标考察,充分反映企业资金自有率和流动比率,对信贷情况、贷款承付率等全面评估;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产品生产、销售、开发、费用核算以及纳税与利润多方面情况考察;另外,对企业发展情景的分析,要对民营企业进行近期考察,对目标实现情况以及长远规划等全面分析,并对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对其目标的制定与措施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避免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评估偏差将会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体现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要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经验,使数据结构构建更加丰富、全面、科学。只有在客观判断和评估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另外,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依照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规定标准进行,避免偏离经济发展轨道,使其适用于民营企业中,被债权人和企业理解和认同。

2.基于相似度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方法主要是指基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完成的等级判定,通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信用评价方式对于信用等级的判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应用,我国多赞同美国做法,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通过定量方式分析量化评估指标具有客观性。而通过定性分析则相对比较主观,需要进行相应的主观判断,可以说,采用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特征。本文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并不做机械性判断,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

2.1定性评估方法

根据分析人员的差异性特征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首先,个性特征分析方法:个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也就是根据因果性原理完成对以表现出来的信用情况以及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形成信用状况信息。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对比类推法,通过结合类推原理将信用状况与相类似的状况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对未来一段时间范围内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其次,集体分析方法:采用个人因素分析方法会受到个人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具有局限性。集中个人形成专业性判断能够极大提升信用评估的质量与效果。这项评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集体讨论方式进行信用评估。最后,专家调查方法:这项评估需要借助于具有专业性能力的专家,通过进行咨询完成相关信用问题的解决。因为专家的专业性能力相对更强,通过借助于他们的专业性知识与能力,可以充分解决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2.2信用评估定量分析

首先,比率分析:也就是采用财务分析方法,这也是信用评估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在进行信用评估时很难通过一项数据内容完成整体评估,因此需要计算比率指标内容,这样就能够进行判断,形成科学性结果。其次,还包括趋势性分析方法、结构性分析方法以及相互对比法。以上三种指标也都是进行信用评估最为主要的使用方式。

3.实际应用研究

结合某食品企业进行实例分析,该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投资金额为3000万余元,公司总人数达800人。主要生产的是花生系列产品,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年生产力能够达到3000吨。当前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扩大再生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41%,创新费用比重为8%,新型技术装备更新率为6%,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原来的28%,资本积累达到4%。

4.结论

第2篇

市场经济是用脚投票的经济,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能够迅速发现市场机会、抓住机会,更能充分利用机会,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和活力源泉。与此同时,信用缺失也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暴露出来,银广夏虚构利润、蓝田股份欺诈上市、新疆德隆违规担保融资、科龙虚假注资和会计造假等失信事件频发。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导致外部投资者对出借资金的各种限制更加严格,加剧了企业的融资困境,信用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阶段,信用风险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硬约束”,如何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增强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Diamond(1991)认为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是企业在借入短期债务时提高信用等级所带来的好处和短期债务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之间的权衡。由于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预期到信用质量低的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信用质量低的企业最终会被驱逐出长期债务市场,而只能发行短期债务。Guedes、Opler(1996)用两个变量作为企业信用质量的变量:一个是描述企业发行的债务是否为投资级别的虚拟变量,另一个是企业收益的波动性,实证结果表明,在包含所有债务的样本中,发行长期债务往往是投机级别的企业,收入变动越大的行业中企业越倾向于发行短期债务。Leland(1998)在权衡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有信用风险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价值随债务比例的增加存在一个最大值,超过这个比例,负债融资带来的信用风险等坏处将超过其带来的诸如避税、增加股东收益等好处,公司价值下降。

国内雷锟(2005)依据权衡理论和成本理论,分别建立了引入信用风险的股东财富最大的资本结构决策模型和成本下引入信用风险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模型,模型均得出信用风险大的企业应该降低负债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同时作者利用张玲(2003)构建的信用评级指标Z值判别模型实证检验得出信用风险与负债比率呈反向变动。陈晓红等(2006)以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认为尽管债务融资会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信用风险,如果企业忽视信用风险隐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过多的信用风险将使企业出现“成长幻象”。刘建勇、朱学义(2008)以家族企业为样本,综合考虑信用风险与控制权基础,构建了家族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融资模型,认为债务融资达到最佳点后,信用风险过大有可能危机到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权衡理论和成本理论假说及国内外学者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发现,信用风险是负债融资的单调递减函数,或者说负债比率是信用风险的单调递增函数,企业当年的信用风险对下一个年度的负债融资起关键作用,信用风险低的企业信用质量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乐意向这样的企业放贷,反之,银行等将控制放贷比例,甚至拒绝提供贷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民营企业特殊的治理结构,信用风险低(信用质量高)的企业愿意将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向市场提供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信号,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控股股东有动机采用高的负债比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以达到实质性操纵企业的目的,在破产清算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由于现金流量权较低,承担的破产风险也较小。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信用风险与负债比率呈“U”型变动,即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负债融资比例较高,而信用风险居中的企业负债比例较低。

Diamond(1991)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的流动风险与债务期限模型,认为与长期债务相比,使用短期债务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如发行成本、频繁发行债务的管理成本以及流动性风险成本等。信用质量高(流动性风险低)的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被清算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在再融资时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信用质量,从而可以继续支付较低甚至更低的利率,相反,信用质量低(流动性风险高)的企业很有可能在项目实施途中被迫清算,并且在再融资时不得不披露自己的高风险而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甚至被拒绝融资。因此,信用质量高的企业倾向于使用短期债务,而信用质量低的企业倾向于借入长期债务。Scherr and Hulbert(2001)在中小企业样本中同样发现了支持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风险等级之间非单调关系的经验证据。但袁卫秋(2008)、何靖(2008)研究均表明,信号传递理论对国内的上市公司是不适用的,上市公司并不利用债务期限的选择来向市场传递其质量。可以看出,信用风险对企业负债融资期限有显著影响,且呈非单调变动,但不同环境及不同性质的企业所受影响程度不同。

假设2:信用风险与负债期限非单调相关。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沪深股市2004~2007年176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为被解释变量,信用风险为解释变量,控制企业规模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ADR=α0+α1QUA+α2QUA2+α3SIZE+α4CYi+?着1 (1)

LDR=?茁0+?茁1QUA+?茁2QUA2+?茁3SIZE+?茁4CYi+?着2(2)

其中:资产负债率ADR=总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率LDR=长期负债/总资产;QUA为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信用风险替代变量;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CY 为产业虚拟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见表1和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信用风险与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均呈现“U”型关系,其中模型1中信用风险指标均在99%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中信用风险指标在95%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转型经济时期,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均使用了较多的负债,信用风险对企业选择外部融资没有形成“硬约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最近几年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平稳发展有关,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融资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信贷市场仍受管制,利息率非市场化,由中央银行决定,而不是由诸如借款者偿还能力、资信等市场力量决定。同时也说明中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破产程序不合理,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和企业破产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资产的替代效应较明显,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肖作平,2005)。从两张表显示的回归结果不难发现,规模在99%水平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产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我国信用评级不完善阶段,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信号传递的作用,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任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信用风险替代变量,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信用风险与负债融资呈“U”型变动,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负债比率均较高,而信用风险居中的企业负债比率则较低,且信用风险对负债融资影响表现不稳定,进一步说明了其负债融资能力较弱。第二,信用风险与长期负债比率并非呈倒“U”型变动,否定了Diamond(1991)的理论,即信用风险高和低的企业并没有选择短期债务,说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并不适用。第三,在我国负债融资以银行为主导的特殊背景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信号传递的作用,对企业负债融资有正向影响,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任程度较高。第四,产业对负债融资影响不显著。民营企业在各行业的分布差异较大,加之各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弱化了行业的影响程度。

转型经济时期信用风险对企业负债融资并没有形成“硬约束”,二者均呈现“U”型变动。因此,提升民营企业信用、优化负债融资对促进民营企业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一是量化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构筑合理的融资结构:三是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增强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信用缺失 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力量,但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服务基础不够理想,长久以来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宏观环境下,融资矛盾和困境更加凸显,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民营企业信用不足,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人们对信用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债务人跑路事件也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用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制度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从社会层面分析,信用文化观念薄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集体,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对基于法制基础的契约精神的培育则存在明显不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动力出现弱化态势,信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企业信用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以至于有可能形成企业失信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扭曲失真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并日趋复杂化。

1.2从企业层面分析,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信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业务流程亟需进一步规范化。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常常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销售和财务部门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企业信用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难以真正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效监控机制,以至于拖欠账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明显滞后,一些企业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而把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讨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控制,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1.3从技术层面分析,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粗放,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信调查评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客户自我介绍,或实地考察以及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而未能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在销售业务管理上,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确定,往往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相互勾结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忽视了企业资信状况的多变性,过分相信大客户、老客户,错误地认为这些公司的信用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以至于盲目授信、放松监控。而一旦出现未能按期支付的警示信号,反映又往往过于谨慎保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处理,结果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困境的内外环境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处不在。民营企业也无法逃脱“信用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扩大信用交易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持续成长中的加速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由相互独立且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企业信用是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产权清晰似乎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背后却潜藏着创业元老、家族成员与技术管理骨干之间利益的纠结和冲突,加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自律机制,企业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而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有可能被忽视或掩盖。

2.2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保证措施明显缺位。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常常片面提高门槛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资金的融通。同时,征信体系作为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信用信息网络化和动态化建设明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征信工作商业化运作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民营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处在较低水平。此外,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系的信用法制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试点性的制度设计也很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民营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致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2.3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信用关系维护面临挑战。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拓展了民营企业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但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繁杂的运营与决策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造成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损害与客户之间的正常业务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发挥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创新信用管理模式,优化信用市场环境,这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基础管理领域,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积极倡导信用观念和信用文化建设,及时弥补信用管理职能上的缺陷,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企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销售与财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力求对企业信用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不同部门在管理目标上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健全有效且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2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这是民营企业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新老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信用不良客户,努力把客户信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内部授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力求实现交易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企业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减少交易人员的主观盲目决策;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管理,定期核查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交易客户业务经营的异常变化要保持充分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账款回收的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3创新信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限制,完全依靠企业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会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咨询和服务指导。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用风险管理的委托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略合作模式,即中介机构与民营企业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二是直接外包模式,即民营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委托给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由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证,能够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水平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3.4优化信用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在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并逐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惩戒管理和约束,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市场及其发展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逐步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施琴.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J].现代商业. 2009(11)

[2]郭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04)

[3]马彩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探讨[J].企业研究.2012(04)

[4]武彦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J].科技信息.2009(35)

[5]姚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李盼盼(1987—),女,汉族, 山东德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包丽馨(1965—),女, 辽宁朝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计财处主管会计,经济师;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多元化趋势的形成,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呈良好上升趋势,有效推进了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对完善地区服务、增强地方就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构成部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种问题造成的原因较多,从企业角度分析,很多民营企业信用状况一般,且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从银行角度分析,部分银行的贷款营销观念滞后,在机构设置以及信贷评级方面无法满足民营企业需要。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方法十分必要。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特征,在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对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经营范围与产品销售与盈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综合管理情况的评估,如企业职工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等;要对企业资金信用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资产结构、资金链运行以及资产质量的分析,进行量化财务指标考察,充分反映企业资金自有率和流动比率,对信贷情况、贷款承付率等全面评估;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产品生产、销售、开发、费用核算以及纳税与利润多方面情况考察;另外,对企业发展情景的分析,要对民营企业进行近期考察,对目标实现情况以及长远规划等全面分析,并对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对其目标的制定与措施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避免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评估偏差将会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体现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要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经验,使数据结构构建更加丰富、全面、科学。只有在客观判断和评估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另外,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依照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规定标准进行,避免偏离经济发展轨道,使其适用于民营企业中,被债权人和企业理解和认同。

3. 基于相似度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方法主要是指基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完成的等级判定,通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信用评价方式对于信用等级的判定具有科学性。

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应用,我国多赞同美国做法,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通过定量方式分析量化评估指标具有客观性。而通过定性分析则相对比较主观,需要进行相应的主观判断,可以说,采用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特征。本文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并不做机械性判断,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

3.1定性评估方法

根据分析人员的差异性特征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

首先,个性特征分析方法:个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也就是根据因果性原理完成对以表现出来的信用情况以及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形成信用状况信息。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对比类推法,通过结合类推原理将信用状况与相类似的状况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对未来一段时间范围内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

其次,集体分析方法:采用个人因素分析方法会受到个人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具有局限性。集中个人形成专业性判断能够极大提升信用评估的质量与效果。这项评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集体讨论方式进行信用评估。

最后,专家调查方法:这项评估需要借助于具有专业性能力的专家,通过进行咨询完成相关信用问题的解决。因为专家的专业性能力相对更强,通过借助于他们的专业性知识与能力,可以充分解决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3.2信用评估定量分析

首先,比率分析:也就是采用财务分析方法,这也是信用评估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在进行信用评估时很难通过一项数据内容完成整体评估,因此需要计算 比率指标内容,这样就能够进行判断,形成科学性结果。

其次,还包括趋势性分析方法、结构性分析方法以及相互对比法。以上三种指标也都是进行信用评估最为主要的使用方式。

4. 实际应用研究

结合某食品企业进行实例分析,该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投资金额为3000万余元,公司总人数达800人。主要生产的是花生系列产品,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年生产力能够达到3000吨。当前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扩大再生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41%,创新费用比重为8%,新型技术装备更新率为6%,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原来的28%,资本积累达到4%。

5. 结论

第5篇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经不住信用社承诺高利率存款回报的诱惑,将1000万元现金存入浙江宁波的农村信用社.存款到期他去取钱,却被告知他的钱已替他人作贷款担保不能取,在他完全不知情情况下,发生了这样的事,急得他直跺脚,尔后走上了诉讼的程序……类似这样的信用风险,或交易中的其他信用风险,许多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经历。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后,随着世界的动荡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剧了企业经营中各种风险的发生程度和频率。信用风险首当其冲,像疫情一样在世界各地出现;2003年,长虹集团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2004年,以温州人经营为主西班牙鞋城被烧……2008年,由美国住房次贷危机引发海啸式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全世界震惊。无数事实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经营、国际经营风险四伏。中国民营企业必须正视现实,把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防范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尚未重视这项工作,或不懂得这方面知识的企业必须要开始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因为,这是每个民营企业的必修课。

综观我国民营企业,泱泱千万户之众,90%以上为中小企业。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发展除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外,凭的是个人的精明和胆识。他们当中有政府工作人员下海的,有从原国有企业出来创业的,有城市居民,也有众多原来的农民。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企业家个人综合能力相对较强,比较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但致命弱点是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水平低下,并滞后于企业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批民营企业涌现时,正值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强化与国际接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原本企业管理落后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越来越强情况下,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关知识,他们大都没有学过,关于信用风险问题,国内专家也仅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远远还没有普及广大中小企业。因此,我国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因为风险管理跟不上夭折在起步的路上,有人评价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平均只有三年”。这种现象是与各类风险管理,尤其是信用风险管理跟不上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企业必须要补上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防范这一课。

信用风险狭义的概念是指信贷风险。广义的是指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若对信用风险进一步拓展理解,则信用风险还包括风险这一层面。风险是指债务人所在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体制不健全或政策多变,导致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何种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中信用风险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信用风险源于信用过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我国不断融入世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后,信用交易规模日趋扩大,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其潜在信用风险问题日趋突出。而信用风险是各类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加之,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客观的、主观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信用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又为企业防范增加了难度。

在国际国内过去长达多年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银行或金融机构角度研究较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管理措施。但关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几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而在经营实践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关于民营企业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还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是由识别、估测、评价、控制和管理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充分体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考虑民营企业的“实战”需要,笔者认为眼下民营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补课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了解风险源,掌握规避风险的基本技巧。风险源是指那些可能导致消极后果的因素和危害的来源。以民营企业“走出去”为例,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一)、投资所在国家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表现在政府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来源于战争、和其他政治骚乱。(二)、政府政策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指影响商业环境的政府政策不稳定。其中包括无法预期的财经和货币改革,价格控制、贸易壁垒水平的变化、国有化的威胁、政府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利润汇回国内的限制等。(三)、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涉及经济活动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波动,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的波动等。(四)、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企业对东道国市场需求的波动,或者由于国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产生阻碍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实际上包含产品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当这些风险发生时,你的原有订单将有可能被取消。除此以外,东道国的自然灾害、人文习俗,信息不对称、行业标准的执行等,都有可能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源。所以要求每个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东道国要有全面的了解,要把“走出去”过程中的每一步棋可能出现的风险想清楚,并制定相应规避措施后再行动。

二、建立起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笔者长期与民营企业打交道,了解到民营企业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这项工作除规模化企业相对做得较好,有专人负责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的,只是在出了问题后,才让财务部门或办公室及有关人员参与善后事宜。对事先、事中、事后环节的监控管理是缺位的。没有企业信用管理组织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自身的风险。

借鉴信用风险管理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企业做法,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有关人员组成,同时聘请熟悉本企业业务和相关法律的业务人员,出口企业还应聘请熟悉国际贸易结算的行家、及有关涉外部门的专业工作者参加,以提高决策质量。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审查批准企业的信用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审批高风险的大额交易事项,以及其他重要信用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等。信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客户的资信调查,分析、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的档案,信用信息系统,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等。企业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是企业信用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执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各项规定,积极配合、支持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并及时主动向信用管理部门报告、反馈有关信息。

第6篇

【关键词】 信用担保; 民营企业; 财务风险

一、引言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系指依法审批设立的、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专门机构,以契约的形式与债权人金融机构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债务时,由担保机构保证承担其债务偿还责任的行为。其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绩效。由于传统金融体系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作为稀缺资源的信贷资金必然流向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从而忽视对财务管理松散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及政府制定的信贷政策制约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获取的根源在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主因则在于民企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内部治理失范。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参与信贷,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及其财务风险控制尚存诸多问题,故有必要剖析民企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诸因素,给出其财务风险控制对策,以建构稳健的信用担保财务管理体系,提升民企信用担保融资绩效。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制失范风险

信用担保融资需依赖法制规范以遏制大量骗贷行为的发生。健全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有助于理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及申请贷款的民企三方权责利关系,在确保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资本安全的条件下,促进民企依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当前我国民企信用担保领域的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无与民企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其中《担保法》未明确规范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而《中小企业促进法》仅从政策导向层面支持县级以上政府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政策缺乏配套实操条款,未有效降低担保机构运营的政策风险。其二,当前民企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的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多以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考量不足,不利于构建我国统一的担保市场体系。其三,缺乏与《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民企信用担保法律规范。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系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契约中的义务而导致担保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机构提供的民企信贷担保服务存在显著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由于多数民企的规模小、实力弱,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信用等级低,缺乏可被金融系统认可的有效抵押品或质押品,因此增加了为其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由于民企的财务信息不完整,并通过贿赂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设立多套账本等方式逃避财税及金融系统的监管,加之多数民企的家族背景有助于企业隐匿关键财务信息,扭曲市场对该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识别,从而增加了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其二,非财务因素引致民企信贷担保风险。民企家对市场风险的预估与市场环境实际变动趋势不相符,以致企业运营不善而导致信贷偿还违约,增加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担保机构还应有效识别民企家的道德风险,以避免因其有意打乱信贷偿还计划而增加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担保机构内控风险

担保机构内控制度存在如下风险因素:其一,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众多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内控机制建设上,缺乏规范性操作程序设计和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例如担保机构缺乏对担保对象的专业化风险识别能力,为招揽客户而轻率地为各类客户提供担保;在经办担保业务中对经办人权力制衡制度设计缺位,缺乏对审批流程的规范和越权经办行为的惩戒。其二,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化解机制可以分解为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三项模块。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未有效实行反担保措施,当债务人因财务状况恶化而债务违约时,将威胁担保机构通过追偿方式弥补债务人违约损失。在风险分散机制上,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强势谈判地位将信贷风险推卸给担保机构,导致金融机构无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协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从而推高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在风险补偿机制上,由于我国再担保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的统筹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缺位,使得担保机构内部风险一旦失控,将会增加担保机构破产概率,推高社会担保系统风险。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金融机构协作风险

围绕民企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面临金融机构协作不利的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担保风险分担权责失衡。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时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只承担信贷责任,而担保风险基本集中于担保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现行担保法律体系偏重于维护现有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缺乏对担保机构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通过收取高额保证金,设置不平等条款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其二,在授信前对民企资信评估方面,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协作。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对客户的科学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对客户企业资信调研多停留于对财务报告分析和现场访问等形式化方面,未能与金融机构协作展开对客户企业资信状况的综合测评。其三,金融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信息,担保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日常经营动态信息,二者在监控债务方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及其日常经营动态方面缺乏有效合作,不能综合双方信息给出客户企业的信贷及担保风险的有效评估,从而增加信贷和担保双重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律体系

其一,完善对民企信用的立法工作,建立与现行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降低担保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立法工作应当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其二,完善《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实情补充《担保法》中关于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关于政府对民企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拓展民企融资渠道。其三,完善民企信贷担保的风险防控法制体系设计。管理当局可通过规范担保客户企业资质审核的相关法律来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风险分担机制,以硬性规定金融机构在担保业务中的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等指标的方式,来减轻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压力;管理当局还应建立持续高效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行政管理便利化,为小额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完善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以提升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民企担保融资的信用风险监控方法

民企担保机构亟需创新其信用风险监控方法,以适应宏观经济恶化背景下的民营经济风险敞口扩大的现实需要。其一,担保机构应重视对民企资信状况的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由于民企的财务报表规范性不足,若采取传统的依据财务报表展开定量分析来制定信贷政策的办法,则可能导致对民企财务安全水平的低估。通过对民企资信状况展开深入直接调研,掌握央行征信系统所无法量化考核的民企信用真实水平,并结合民企的财务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担保政策,有助于控制其风险。其二,担保机构应重视运用动态分析思维来评估民企的远期担保风险。经营方式灵活,发展速度快是民企的显著优点,担保机构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挖掘出有发展潜质的优质客户企业,以获取稳健的担保收益。陈晓红(2007)等借鉴期权定价思想提出的,通过衡量宏观经济的波动对信用转移矩阵的影响而构造的动态信用担保定价模型,对动态分析民企资信水平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要点如下:其一,担保机构应通过完善客户征信制度以控制担保业务开办阶段的风险,优化担保过程风险监控制度,建立担保业务事后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建立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系指从民企申请担保业务起始,直至担保终止并给出担保绩效评估为止的担保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其二,担保机构应建立担保业务关键岗位的权力制衡制度,实施担保业务中诸如担保评估、担保审批、担保执行、担保监督、担保业务记录等不相容职权的岗位分离制度,实现担保业务各岗位间的职权与责任界定清晰,形成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财务安全水平。其三,担保机构应通过制度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担保对象、担保流程,提升担保机构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其四,担保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担保授信审批制度,明确担保业务审批的流程、方式、权限、责任,严肃查处越权审批行为。

四、构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协作风险控机制

金融机构掌握海量的民企信用信息,而担保机构掌握众多非量化的民企信用信息,双方有建构信息协作机制以控制担保融资财务风险的充分条件和动机。其一,明确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职能定位。民企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分散金融体系中的既定风险,而非独自承担风险,以确保金融机构获取无风险的信贷收益。这要求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间围绕债务人的信用基础信息及资信评估、担保方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违约责任界定等要件展开诚恳交流与信息互动。担保机构应当制定与客户资信水平相匹配的担保比例,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合理分担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有动力与担保机构分享关于债务人的信用信息。其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协防民企债务人信贷风险。由担保机构挖掘出难以通过金融机构正规信用评级系统发现的经营机制健康、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民企,并为其提供担保,以增强其获得授信概率。担保机构也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客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增强金融系统稳健性。故担保机构可通过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来帮助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健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邹高峰,左军.欧盟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0-305.

[2] 林海峰.试论现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经济师,2012(7):191-192.

[3] 玄松.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的解决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36-37.

第7篇

【关键词】 信贷配给; 风险释放; 可靠性; 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059-03

一、研究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信用因素被增加,但其所蕴含的风险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地披露、分散甚至释放,市场的参与者获取了不对称的信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金融体系受到冲击之后民营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犹如商品有质量好坏之分,作为市场上的参与者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来甄别这些信息,如何较好地传递、披露与运用这些信息,增强民营企业的信用,使之发挥出良好的放大效应,突破融资难的瓶颈,这个难题已经被学者们高度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城镇居民的就业、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抵抗经营与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差,急需改善与调整民营企业的信用,以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作为变革契机,通过分散与释放信用风险所带来的问题,促使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创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僵局。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发展趋势研究

(一)信用担保融资的界定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关系

信用担保主要是根据双方约定,以信誉担保方式,履行合同约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提供有偿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信用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被担保对象的信用额度,分散其所面临的风险,融通到更多的资金。以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为例,银行有自己控制贷款信用风险的底线,民营企业信用不足,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信用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保险,增加信用资源,使得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贷款的利率随之下降,最终获得贷款融通资金。当然作为担保对象的民营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或者拥有优质资源,甚至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外部效应,通过信用担保使得社会信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在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分散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基础上,摒弃传统的信用担保融资契约模式的弊端,完善与拓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最早成立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与监督下投入政府资金与吸收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成立信用保险公库,再通过全国信用保证协会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帮助民营企业贷款,这种模式其实是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再保险,其中70%~80%无法收回的债务都可以得到补偿,从而分散了信贷风险。欧美国家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作为政府的部门独立存在,重点扶持那些不能通过通常渠道获得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所需资金由政府出资,向与政府协作的银行提供担保把钱贷给民营中小企业。在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也纷纷成立以政府扶植为主导且贷款给拥有较好优质资产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这与盈利为导向的信用担保机构存在差异,无法有效发挥出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机制,政府完全独立承担信用担保机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变革

2007年的金融危机放大了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根据DeMeza和Webb的信贷配给理论:民营企业愿意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银行有足够资金但是不愿意提供贷款。特别是民营企业从银行融通资金的期限较短,往往不超过一年。民营的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地周转与融通,会极大地限制其发展,在融通资金过程中的风险也无法得到释放。因此,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多样性增强信用,加强信息的披露与识别,并引入市场机制变革融资模式。根据产业集群原理,将处于不同产业链的民营企业,依据其经营组织特点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型的信用担保融资体质,并将其风险完全释放与披露。在此模式下,政府只是作为市场监管者,根据民营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三大重要环节形成产业集聚,在这三大产业集群中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可以采用信用、抵押、租赁、交易合同等方式通过担保机构增强信用从银行融通到所需要的资金,为了分散担保风险,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再通过风险投资公司购买保险公司的部分甚至全部保单实现再投保,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通过证券化形成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在这三大产业集群中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以信用担保机构为媒介吸收国内外社会投资者的闲散资金以信托理财等方式将资金投放到民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借助信用担保机构增强实力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金融及其衍生品实现融通资金的目的。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革新模式(见图1)中关键的一环是需要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对信用担保机构获取的民营企业信息以及信用担保机构自身运营情况的信息及时甄别与披露,特别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信息透明、公开,使之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揭示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将不适应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剥离甚至剔除出去,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为,进一步将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风险的可保性推动模式变革

金融危机暴露出信息不对称导致所面临的风险不能有效地披露、分散与释放,而所引入的保险和风险投资机制可以承担部分甚至全部风险,分散与释放风险并弥补风险损失。特别是风险的可保与再投保,使得作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将会承担重大损失的风险,但是保险公司可保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防止损失较大无力承担,保险公司将其相关保单部分或全部卖给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模式,将其风险损失可能所拥有的民营企业经营决策权转让给企业的竞争对手,从而弥补所发生的风险损失。如果风险投资公司无法从风险损失中获得民营企业经营决策权,那么它们仍旧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将风险损失证券化提前收回风险损失。这是由于虽然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是一旦发生风险损失,肯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与地区,保险公司对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保单所准备的保险责任赔偿准备金就可以确定,而风险投资公司从保险公司购买的保单可能面临损失的金额就会确定,那么风险投资公司将确定的风险损失提前证券资本化就可以弥补损失。因此,风险的可保性和释放使得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得到降低,突破传统信用担保银企融资所不能分散与释放的风险的问题,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变革就势在必行。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任何一种融资模式都要考虑到其实际运行中所面临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变革研究充分考虑到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预防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巨大损失,需要通过转移风险,将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损失通过保险公司进行补偿,而保险公司不能承担的风险损失通过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弥补,风险投资公司最终通过转移风险给民营企业的竞争对手或证券化运作将风险损失弥补。这种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完全是借鉴市场运行机制将风险层层分散、传导与释放,极大地降低风险及其损失,并在政府的监管下不断完善发展,突破以往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融资模式。

(一)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本市场失灵。政府为了扶植民营企业发展,成立政府导向型信用担保机构,最终在运行传导机制中所面临的任何风险都由政府来承担,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完全发挥不出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优化配置资源使得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变革的新模式来融通资金,突破以往仅仅从银行融通资金的模式,可以通过相近或相关产业形成区域或跨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传递民营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有效遏制信用风险的同时,引入可保性运行机制分散与释放风险,警示产业集群中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民营企业,严重的可以终止民营企业之间的信用融资,增加违约成本使得信息风险损失降低。

(二)政府角色的转变推动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变革

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成立相关的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融通资金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我国目前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当中干预的力度越来越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担保机构已经逐渐被以市场为主导的信用担保机构所取代,政府由市场的参与者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监管者,创造出一个和谐、宽松与严谨的市场,促使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引入保险、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竞争对手,在资本市场上完全披露与释放所面临的风险,使得信用风险损失在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各个环节层层弥补,同时也分享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实现多赢的局面。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变革的意义

作为一个政府监管下动态的金融管理体系的国家,民营企业通过向银行借贷融通资金是主要的获取资金的渠道。但是民营企业“年轻”,信用记录较少,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银根紧缩,提高贷款融资的门槛,传统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日益增加的融资需求。我们从信用风险传导、分散与释放,风险信息透明、完全披露入手,引入可保性保险机制,借用市场运行机制来革新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借鉴产业集群的融资模式,在不同产业链之间业务关联的民营企业通过信用融资,降低信用风险与损失;另一方面将保险与风险投资机构引入信用担保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风险损失补偿的份额,增加民营企业的信用,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终通过证券市场进一步分散与释放风险,在政府营造的宽松、严谨的市场上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效率,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卫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一个企业能力理论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