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3:25
序论:在您撰写茶文化的源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顺德方言词 水乡文化 古汉语保留 文化交融
顺德方言属于粤方言系统,具有明显的广府文化特色,而由于顺德古为蛮越之地,自古以来一直是汉族人与众多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且由于区域地理文化的影响,顺德人中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数量较多,因此,顺德方言词汇里一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吸纳了众多外来词汇,这使得其有别于广府片区的其他粤方言。它们经过千年融合发展,已成为地道的顺德话,极大地丰富了顺德本地语言文化,深度彰显着浓重的顺德本土文化特色。然而,“顺德方言研究第一人”陈胜洪曾在《广东顺德方言趣谈》提到,“好多顺德土话,以前大伙常说,现在要问到六十岁以上甚至更老的老人才知道,这些土话正面临失传的可能。”1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顺德经济的腾飞发展,各地文化与顺德本土文化的交融不断加强,许多“新顺德人”已经不能说出正宗的顺德话。若不仔细钩沉索隐,我们甚难辨明这些顺德方言词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故此,若我们将其抽丝剥茧,回溯其演变过程,并在失声顿悟的同时,加深对这些独特文化符号的认识与理解,体悟考察顺德方言词的文化内蕴,亦是人间乐事矣!
然而,实际上,在顺德的十个镇街里,世代相传的顺德话不尽相同,几乎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独特的乡音俚语,基于对方言词考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考虑,兼顾顺德方言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故本文只选取其中典型以及一些如今只能在田间地头或者老顺德人口中方能听到的民间俚语中的方言词,以之为切入点,借以窥探顺德方言词的文化来源。
顺德方言词背后的南国水乡文化
顺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河网交织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古桥是构成顺德水乡文化的的关键要素。顺德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出门过桥、举步登舟,这些都保留在许多以顺德方言词命名的桥梁名字里。据统计,顺德现存的宋桥有4座,明桥4座,清桥8座,均为石桥2。刘禹锡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桥居水上,顺德人为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故多以与古代水中灵物命名桥梁,如杏坛逢简村的“金鳌桥”、古朗村“跨鳌桥”、“引龙桥”、“起凤桥”、上地村“跃龙桥”等。
顺德人世代依水而生,崇拜水中灵物――龙,故顺德方言词里包含了大量与龙、水有关的词语,如“龙舟”、“龙虱”、“龙趸”;“吹水”、“油水”、“捋水”等。据《顺德县志》载:“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斗之日以江身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场地。”由于顺德河网众多,顺德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龙舟文化。龙舟者流,舟身有龙图,亦似龙之形而得名。“龙虱”原始生长于小溪小河中的水鳖虫,而在顺德勒流,则被用于形容一种迷你龙舟。由于其体型小巧,行水速度极快,和龙虱的特点非常相像,所以用“龙虱”来借代这种龙舟。“龙舟”、“龙虱”、“龙趸”等具有顺德本土文化特色的词语无不体现着顺德龙舟文化的精神与气韵。这次词语继承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又兼容了中原文化的内容内蕴了顺德人对于龙文化的崇拜,极具神秘色彩。同时承载了古代依水而生的顺德人对生活和顺、风调雨顺的希冀,更彰显了顺德人自古以来“顺天之德”的水乡文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以顺德方言命名的地名都体现着顺德独有的南国水乡文化特色,如陈村仙涌、陈村石洲、北虻取N颐嵌贾道,北方人习惯把“河”叫“河”,把“溪”叫“溪”。但在顺德方言里,我们顺德人多把“小溪”、“小河”统称为“涌”(读音同“冲”)。据老一辈顺德人的说法,在过去他们认为,“涌”就是“水相冲”,所以读“冲”,后来他们干脆写成“冲”,如今天的小陈冲、冲鹤等。当然“涌”在今天的顺德方言里也还有保留,如“河涌”、地名“仙涌”等。至于北蛘虻摹颉保以前听家里的老人家的传统解释是“小河”。而在现代汉语词汇学里将其解释为“两水相交的水沟”,水相交为“颉保音义互借,于情于理都似乎更为合适。
另外,由于顺德在古代长期呈现汉族人与众多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状态,各民族之间的方言文化互相交融,因此在顺德的方言词里,存在不少单字在壮语中都表示地方,尤其是一些地方名:如大良“云路”的“云”,“都宁”、“都那”的“都”等。
顺德方言词中对古汉语词的保留典型
作为一种古老的方言,在顺德的方言词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但由于时过境迁,笔者发现有不少流传至今被广为用之的词语,我们却不知其源。下面,笔者从茂密的顺德方言丛林里择取其中几个典型以窥探顺德方言词里的文化内涵。
说先,最典型的要数“老窦”。我们顺德人习惯于叫亲切地叫自己的父亲为“老窦”,尤其是在顺德的农村田间,自古以来就称呼父亲为“老窦”,但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来源。《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所谓“窦”者,窦禹钧也。在窦禹钧的教育下,他的五位儿子都金榜题名,他一手创造出了五子登科的佳话,成为古代为人父的典范,因此人们便以“老”尊之。而久而久之,顺德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崇敬,便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老窦。而这体现了顺德人千百年所积淀下来的 “百行孝为先”4的文化底蕴。
再言“潇湘”。在顺德方言里有这样一句民间俚语:“抵冷贪潇湘”,是指年轻女孩子为了漂亮而在寒冷的天气下衣着单薄,以免显得体型臃肿。在今天,即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道的顺德人,也难以说清到底这个顺德方言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许多人都只知其用,不知其源。 有部分研究顺德方言的学者认为,“潇湘”一词乃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在《红楼梦》里“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因住在潇湘馆而得名“潇湘妃子”。而又因为林黛玉“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终日举箸难下,啼咽难停,身子单薄,自然是秀骨珊珊的纤体典范。于是,人们就用“潇湘”来比喻在寒风中衣着单薄为求漂亮的女子。但是,笔者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推测认为,早在清代以前,顺德方言里就已经出现“抵冷贪潇湘”这样的说法了。“潇湘”本是指湖南境内的潇水和湘水,而由于《山海经・中山经》云:“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风,交潇湘之渊”5。“潇湘”亦由形容江水引申为形容如“娥皇女英”这样的美女,故顺德方言词里的“潇湘”应是对《山海经》中的“潇湘”的保留。
三说“心抱”与“臊伢子”(“苏虾仔”)。在顺德一带,婆家就自己的儿媳妇为“心抱”。许多人望文生义,形形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心抱”即“新妇”。那为何“妇”读“抱”?这是因为,在语音学中,根据汉语学家钱大昕的说法“古无轻唇音”,在古音中是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bv]”、“微[w]”这样的发音的。而顺德方言又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因此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顺德方言词。故此,“新妇”在顺德方言里也就读作“心抱”了。除此之外,符合这个“古无轻唇音”的读音规律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母鸡“孵”小鸡顺德话讲“范”;“伏”在地上我们读“bog”;“浮”读“蒲”等等。不一而足,俯仰皆是。
每个顺德人的童年记忆力,都有这样一首童谣:“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6顺德人把小孩子称为“细路仔”,而把刚出生的婴儿成为“苏虾仔”。“苏虾仔”(“臊伢子”),形象生动地指出刚出生小孩身上那乳香便溺混杂的气味,广东人称为“臊味儿”。在最早的时候,顺德一带称婴儿为“伢伢仔”,现今在一些农村里仍保留着这种说法。而由于“伢”与“虾”读音相近,而又因为刚出生的婴儿会有一股“臊味儿”,单靠口口相传的顺德方言就把“有臊味的伢伢仔”便误读为“臊虾仔”。“苏”与“臊”在顺德方言里同音,故又有人把“臊虾仔”写作“苏虾仔”,后来又有顺德学者认为“苏虾仔”的“苏”即新生,是取小孩出生 “新生”之意,于是,“苏虾仔”与“臊伢子”便并行至今。
下一个典型,笔者想谈谈“P痢薄ZP粒蚩之兄弟,好负重背沉。其实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在很多碑碣下都有一只如龟之物沉默地伸头伏地,背负巨碑,这就是“P痢薄R颉摆P痢痹诠糯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里都是终日被石碑重压,看似沉闷压抑,于是,在顺德方言里,人们就借用“P痢崩幢扔鳌坝裘品衬眨忧心忡忡”的境况。人们“P痢倍字在顺德方言里与“闭翳”读音相同。经笔者查阅资料考察认为,顺德方言里的“P痢庇牍藕河锎省氨昔琛笔峭音异义的关系,其所谓“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囚”。顺德方言词里原用“P痢崩幢扔鳌坝裘品吃辍⒁怀锬展”的状况,但由于“P痢倍字较为生僻,故后来许多“新顺德人”在书写顺德方言时,为求方便都直接用“蔽翳”代替“P痢保但“P痢保ā氨昔琛保┰谒车路窖灾械囊馑家恢毖赜弥两瘛
最后,笔者谈谈顺德方言词里的“歙”字。在顺德一带,我们形容别人信口雌黄,无中生有的行为,就多以“乱歙廿四”来形容。《说文》:“歙,缩鼻也。”7 “歙”原为“吸”意,后衍生为“多嘴”,如“歙三歙四”等。喜好“乱歙廿四”的人大多都喜欢“车大炮”。后来更派生出另外的民间俚语:牙菜公――系又歙唔系又歙;“黄绿医生”等。“黄绿医生”的源头相传跟黄巢有关,因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但性格多诈,故而人们称拐骗之辈为“黄六”。由于顺德方言是依靠乡村田间农人以及“老顺德”口口相传的,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及语音记载,所以笔者认为,“黄绿”疑似为顺德方言口音流传过程中的演化。
诚然,笔者对于顺德方言词的思考相较于其纷繁复杂的语言系统而言不过是冰山一角,从语言学的角度考量,顺德方言属于粤方言中的广府片区,但由于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比起在广州市区流行的“广州话”,“顺德话”又显得更加粗犷、平实、直观和简明,语言声调的变化、语汇的激荡交融,无处不彰显着顺德方言词汇的“顺德特色”。虽然,随着顺德经济的加速腾飞,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速率加快,不同方言地区的人们纷纷涌进顺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方言的文化交融不断,同时粤方言系统内部的相互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加强,这一方面丰富了顺德方言的灵动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顺德方言词带领了一定的冲击。粤方言内部各地方言受“广州话”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然而,时至今日,顺德方言仍一直以其强势的姿态在粤方言系统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顺天之德,生生不息。
在水乡深处,在学社之中,在田里乡间,夹杂着众多文化来源的精彩斑驳的顺德方言,就这样顺天之德,代代相融,口口相传……
【参考文献】
[1]陈胜洪:《广东顺德方言趣谈》,中国文联出版社
[2]陈胜洪:《广东顺德方言录》,中国文联出版社
[3]苏新春:《广州方言区汉语规范化中的文化问题》
[4]朱光文:《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5]李新魁:《论广东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广州 : 广州研究1983
[6]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胜洪:《广东顺德方言趣谈》,中国文联出版社.
朱光文:《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清] 董a:《全唐文》,中华书局.
王永彬(清):《围炉夜话》,2001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2001年版,第79页.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来源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Idioms
ZHANG Xiaohong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The language of idiom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and the language essenc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rigi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from several aspects, which helps us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order to learn idioms and use them freel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origi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 习语的概念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Idiom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idiom指习语、成语之意。广义的idiom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将idiom定义为:习用的一组词,其意义不能从词组里的单个词的意义演绎出来。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认为idiom是词组、结构或表达法,在特定语言里被视作习用单位,其结构特殊,或意义有别于其构成词的字面意义的相加。《辞海》将汉语熟语定义为“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①《现代汉语词典》将汉语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熟语或成语与英语的习语基本等同。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熟语或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熟语或习语中淋漓尽致体现出来。②
2 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英、汉习语极为丰富且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其蕴含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出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文化背景对于习语的理解和使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2.1 习语与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所处的岛国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英语习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英语习语与水、鱼、海洋、船舶等有关。如:The old man thought that too many people now let good manners go by the board(这老人认为太多的人现在抛弃了礼貌修养)。 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不知下一步要做什么)。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里的大鱼,意思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英国天气多雾,所以有些习语与雾有关,如:be lost in a fog (如堕烟海,指对某件事感到稀里糊涂)。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很多汉语成语与土有关。如“挥金如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大兴土木”等等。再如,英国人的生活与马有关,英国绅士给人留下的形象就是带着一顶黑色礼帽坐着马车,所以英语习语中表示一个人强壮是as strong as horse, 中国人的劳作与牛有关,所以是“力大如牛”。
2.2习语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许多诗歌、戏剧、小说都以《圣经》为题材来源,《圣经》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习语,对英语有广泛的影响,许多英语习语都来源于《圣经》。譬如“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是指两种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协调的意思。亚当被喻为“人类的始祖”,也被喻为“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因此,习语“old Adam”意思是“原罪”。再如“an eye for an eye”和“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示“彻底的对等报复”,相当于汉语“血债要用血来偿”之意。汉语成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画龙点睛”“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等。
2.3 习语与神化传说
希腊文化与《圣经》一样在欧洲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在使用英语的国家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就有大量的借鉴和引用。如apple of discord意思是“不和的根源、发生纠纷的事端”源于希腊神话:佩琉斯和忒提斯举行婚礼时忘记了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大为恼火 ,留下一个刻有“献给最美者” 的金苹果,引起了雅典娜、赫拉和阿芙洛狄忒的纷争,此事导致漫长的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类似的还有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意思是里应外合,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 (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汉语成语中也有来自神化传说或寓言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诸多此类的英语习语或汉语成语,需要学习者日积月累,才能准确地掌握及运用他们。
2.4 习语与文学作品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也是英语习语的来源。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语习语。《哈姆雷特》(Hamlet)是莎翁的悲剧经典剧作。这个凄惨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习语佳句。如:第三幕第四场中的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petard是早期的炸药箱,在战争中用来炸开城墙;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含量低,拿起炸药箱的士兵常常还没等到撤离,炸药就爆炸了,结果令自己炸伤或者炸死。hoist在这里表示“爆炸”。后来这句台词被加以引申,用来比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反害己。a Barmecide feast(画饼充饥)源于《天方夜谭》,阿拉伯王子Barmecide用自称珍味而实质系空杯空盘的筵席请客。Shangri La(世外桃源)源出英国作家希尔顿(J・Hilton)的小说“Lost horizon”。汉语成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举一反三”出自《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耻下问”也出自《论语》;逃之夭夭来自《诗经》。
2.5 习语与习俗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习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饮食方面,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奶酪(cheese)都是西方人的家常食品,所以在英语习语中就有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之说。大米和面食是中国人的主食,汉语中就有成语“鱼米之乡”,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等。再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同一种宠物的态度不同,那么与此种动物有关的习语就会表达说话人不同的含义。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说某人很幸运是You are a lucky dog,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哈巴狗”、“狗腿子”等。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究了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文化异同,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英汉习语,并运用于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必须勤查多记,寻根问底,切忌望文生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习语这一语言的精髓,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对英汉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河南省2009年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公安部招录体制改革下警务英语的课程定位和发展方略》
注释
[关键词]早期教育;文化;香港研究
本文关注香港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文中主要研究数据和结论均来自笔者和研究生们在香港所做的一系列研究。首先,我们将对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进行概要的介绍;其次,我们将对影响香港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特定情境性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将通过实例展现香港当前主流和新兴的幼儿教育实践,并对多种“文化――情境”因素在塑造香港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世界范围内影响幼儿教育实践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着幼稚园的教育实践,这些因素包括儿童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行为、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幼稚园的办学理念、家长观念和行为以及教育政策。但是,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幼稚园的教育实践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政府负责诸如制定教师资格和班额大小的标准,颁布课程大纲并确定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影响制定幼儿教育政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幼儿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影响着世界范围内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相关研究、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国际会议、对多样性的尊重、对幼儿教育中政府角色的认识、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儿童的渴望。但是,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作用,因此“文化”既调整又调和着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
相关研究
有关人类生理学、早期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早期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人脑在生命第一年中发展最为迅速,与此同时,环境刺激对人脑的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Shonkoff&Philips,2000)。进一步说,研究者对政府投资于幼儿教育与投资于成人教育相比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回报给予了大量关注(Heckman,2004;Lynch,2004)。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考虑提供儿童早期服务机构,以此作为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实现儿童潜能最大发展的有效方式,并将其视作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投资。
与以前相比,我们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知识建构;同时,鼓励教师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向儿童学习和创造性的促进者的身份转变。游戏和学习不再被认为是课程的对立面,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获得了重视和认可。
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
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受国家发展现状的影响。例如,一些国家致力于早期教育的普及;然而另外一些已经完成普及目标的国家则把重点放在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上。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例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大会、消除对妇女歧视大会)体现了对于期教育的关注。国际发展组织(1DA),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已将其所秉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哲学观带到了发展中国家。例如,整合服务、社区参与、赋权、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女童教育等观念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推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化发展的文化正在影响着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区域政策和实践。
多元文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发达国家中甚至在某些民族内部,文化多样性也显著提高,这意味着理解多样性是促进早期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教育事业中政府角色的认识
在某些国家看来,儿童早期养育应当由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免费的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普及。但是,政府通过其他社会政策为家庭提供支持。与此密切相关的便是社会关于母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以及性别平等等观念。
发展和全球化
由于教育政策的起点是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革对各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影响不同区域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也以积极的和不尽如人意的方式影响了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践。对其他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了解和交流的增加,引发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导致传统价值观的消减。在一些地区,全球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例如,当前认识逐步深化的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观念(例如通过游戏学习)和教师直接教学之间的矛盾在――些亚洲国家中仍然非常普遍。
影响香港教育实践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香港的地理位置、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体系已经并将继续影响香港的幼儿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和服务机构(见Rao,Koong,Kwong&Wong,2003)。与早期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关于早期学习的文化观念。过去,在中国,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源泉,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现在,儿童花在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过去,同时教师的直接教学(上课)也大大减少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早期学习的观念已经让位于被认为是优质幼儿教育实践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和教育的观念也同样影响着教育实践。例如,幼稚园一日活动的安排具有高度结构性。这部分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应该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培养其纪律性和行为的适宜性的观念(Rao,McHale&Pearson,2003;Rao&Li,待发表)。
学前教育政策
1.覆盖率和普及率。在香港,学前教育机构属于私立教育机构范畴。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托儿中心和幼稚园。其中,托儿中心接收6周至6岁的儿童,而幼稚园则接收2岁8个月至6岁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接受两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教育统筹局(EMB)负责管理所有接收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社会福利署则负责监督所有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绝大多数幼稚园为半日制,提供上、下午半日课程,各约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个小时;而绝大多数托儿中心则提供全日制课程。绝大多数幼儿进入幼稚园,因为家长认为接受幼稚园教育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所必需的。
在香港,大约95%的3岁以上儿童都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价值的认可。香港政府不提供免费的早期教育,因此提供早期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私立机构或非营利性组织上。但是,政府为了保证早期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一项学费减免计划。这项主要针对贫困家庭的计划旨在确保没有一个儿童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学前教育。政府的这一态度与其自由宽松的幼教政策实际是相吻合的,因为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的主要责任仍然在家庭。
2.学前教育质量。制定、监督和强化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力由香港政府行使,而当前政府的准入标准反映了初次和继续注册幼稚园应达到的最低要求。目前香港没有独立的幼儿教育质量认证机构。一方面,香港关于学前教育机构运作的相关法规极其松散;但与此同时,其他相关政策和促进因素对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整体来说,非常明显的是,香港政府正致力于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政府对教师培训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同时还通过将教师津贴与教师资格挂钩,确保所有幼稚园教师最终都能得到专业训练。
我们(Rao等,2003)进行的针对香港学前教育质量的研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1)由政府执行的结构性评量,如硬件环境、健康/安全、教师资格和师幼比例等;(2)与管理相关的评量,如管理/评价和家园互动等。我们发现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较高质量的幼教机构远远超出了政府设定的标准。结构性和与管理相关的评量能够预测幼教机构的过程质量,其解释率达到27%。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表现指标(学前机构)》等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师幼比例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师幼比例的最低标准作了多次调整。例如,1994年,幼稚园的全日制班级和托儿所(3岁)的师幼比最低标准为1:20;到了2003年,这一标准为1:15;而目前,香港幼稚园的师幼比的最低标准在1:10左右(Wong&Rao,2004)。
3.课程纲要。各国或地区政府一般不要求幼稚园严格地按照一个预成的课程进行教学。香港政府同样也不要求这么做。很多原因促成这一局面的形成,其中包括大家普遍认识到的幼稚园课程应当是一个包含广阔领域的整合课程,应当关照幼儿早期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幼儿是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等理论,也包括大家认识到的幼儿应当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非知识的接受者等观念。但是,基于各国或地区的现实需要,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颁布了较为宽泛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这些大纲能够保证幼稚园课程涵盖儿童发展的主要领域,幼稚园能够实施发展适宜性的教学,以促使儿童达到早期学习发展的特定标准。此外,香港和很多国家或地区一样,幼稚园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资格低于中小学教师,因此制定课程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1996年香港课程发展处出版了《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教育署,1996),这一课程纲要提倡儿童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并体现了当前关于有效的早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观念,同时对促进儿童智力、社会性、个性、身体和艺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香港政府看到,一些幼稚园提供了过于正规的学业课程,他们对6岁以下儿童运用了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此,香港教育署于1999年列出了关于幼稚园教学“要与不要”的内容清单。幼稚园“要”做到:课程内容包括道德、认知、身体、社会性和艺术的发展内容,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组织多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运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优质的幼儿教育课程都体现出上述特点;同时,其中有一些内容也体现了香港的地区特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发展,课程纲要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绝大多数的香港人以粤语为母语,但是家长同时出要求儿童学习英语。香港幼稚园的教学语言通常混合了粤语和英语,但最近发现这种粤语和英语混合的教学实践实际导致了儿童两种语言能力的低下。香港教育署的“要与不要”文件指出,将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分离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文件指出的幼稚园中的“不要”也反映了香港的这一特点:不要求托儿所(3~4岁)的孩子写字,不要让孩子进行机械的重复练习,不要采用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以及不要设计一个对儿童来说难度过高的课程。虽然所有幼稚园和托儿中心都以这一课程大纲为标准,但并非所有的早期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大纲的建议,在小部分幼稚园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幼儿教育实践(Rao,2002)。
4.币资培训和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香港教师的专业训练包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适合于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的教育技能,观察/记录/评价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技能,成功与家长合作的技能,尊重教学专业化的职业态度。
师资培训课程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培训应具有不同的标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师应具备不同的能力,教育者必须能够应对特殊情境带来的挑战。例如,SAKS期间,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及时调整了他们的教学实践。
5.教育改革。香港政府对教育管理工作作了回顾和分析,以提高教育机构的整体办学质量。第一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1999年进行,聚焦于教育的目标。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指出(1999),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1)让幼儿体验幼稚园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幼儿学习好奇心和兴趣的形成;(2)让幼儿体验丰富且愉快的小组生活;(3)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4)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在公开征求意见以后,大家接纳了这些目标。第二阶段的回顾分析则重点考察了如何发展现行的学科结构、课程和评价机制以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第三阶段的回顾分析工作于2000年9月进行,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全盘的教育改革计划,因此它实际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推向了。该计划强调早期教育提供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推进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早期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口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改革监控机制,促进幼小衔接,促进家园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这些改革措施直接或间接对香港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主流和新兴的香港幼儿教育实践
香港的幼稚园都有高度结构化的作息时间表,儿童严格地按照作息时间表从一项活动进入下一项活动。这种做法与儿童普遍只参加半日幼稚园活动有关,因此儿童很少有时间进行自由游戏活动。
1.语言和读写。作为一项关于幼儿中文识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能力发展研究的一部分成果,我们对香港三所幼稚园和一所托儿中心中3叫岁儿童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Li&Kao,2005)。观察聚焦于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并对课堂事件进行现场记录。以下是观察记录的一个片断。
教师B3:请你们保持安静,看白板。[孩子们安静下来并转向白板。活动室后排的几个男孩仍然在聊天,教师停顿了几秒钟以等待他们停止闲聊。他们不再聊天,将目光转向教师。]
教师B3:大家看这个宇,是什么?这是“flower”(花)。[教师读出这个新字,并示范这个字的书写。教师引导孩子注意这个宇中各笔画的位置和书写顺序。接着,教师讲了一个关于这个字的故事,以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
教师B3:下面跟着我,大声地朗读:“flower(花)!flower(花)!flower(花)!”[幼儿反复朗读,全班集体朗读和幼儿单独朗读交替进行。朗读之后,教师组织孩子用15分钟的时间书写他们刚刚在集体教学中学习的汉字。)
上述观察记录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儿童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观念。儿童被要求坐有坐相、保持安静并举止得体。事实上,早期行为和情绪控制学习被认为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需的(Ho,1994)。
对于儿童在幼稚园中学习汉字书写,香港的教师一般会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课后,儿童必须继续练习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汉字抄写就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儿童有专门的练习册进行书写练习。与香港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幼儿园关于书写的教学是被明文禁止的。因此,事实上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实践。
观察中还发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影响着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学习。例如,读写萌发这一概念对于幼稚园读写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幼稚园的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图书。教师会为儿童阅读这些书本,他们也鼓励儿童自己阅读图书并将书中的故事复述给教师听。教师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如通过方案教学(projectapproach)对幼儿进行语言和读写教学;语言和读写活动是方案教学的重要内容。
2.早期数学教学。研究发现,在香港幼稚园中,数学并非是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呈现的,它渗透在幼稚园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结果表明,幼稚园的数学教学与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整合在一起,教师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每日常规”等形式向儿童教授加法概念。教师通常会在集体教学或小组教学环节中向儿童教授与主题或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概念。教师运用多种资源提高儿童学习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实物的直接操作进行学习(Ng,2005)。
教师鼓励儿童通过包含新信息和动手动脑的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不断对他们获得的经验进行解释。与此同时,教师也强调步骤的适宜性和获得正确答案的重要性。纸笔练习仍然是儿童学习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并没有形成一套更为灵活的评价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Ng&Rao,2005)。
观察发现在幼儿的作业练习中有大量的书写和数学学习内容。集体教学中,教师请幼儿完成这些练习,孩子围坐在桌子旁做练习。对于练习的内容或主题,教师和孩子都很少进行深入的讨论。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练习,而教师则给予孩子们指导和帮助,在必要的地方帮助孩子擦去错误答案并更正。孩子们对于铅笔和橡皮的用途非常熟悉,急切希望尽快做好这些作业,并能够令教师满意。在某个班级中,教师允许首先完成练习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变得非常活跃,完成练习后他们就开始聊天(Pearson&Kao,2005)。
观察显示,一些幼稚园中的教师正经历着从教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过程,尽管这一转变进行得非常缓慢。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鼓励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然而,教师的某些行为仍然反映出传统的教育观念;例如,他们强调儿童的计算速度、努力程度、坚持性、适宜行为、自我控制和课堂纪律。
3,社会性发展。作为一项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文化类型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观察了香港三所幼稚园(二个班级)中的儿童。观察的重点放在幼稚园的设施、课程和师幼互动上。结果表明,幼稚园强调幼儿的小组成员身份并表现出集体主义的发展趋势。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强烈的幼稚园认同感有密切的联系。有两所幼稚园,每天清晨孩子们走进园门时,都会奏响园歌。所有孩子都穿着园服,幼稚园要求孩子们保持园服的整洁。幼稚园中绝大多数班级活动都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所有孩子都进行相同的活动(Pearson&Rao,2005)。强调同一性和学业成绩对于香港幼稚园的教学方式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也反映出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师幼互动是具有层次性的,但与此同时,教师面对儿童的时候又带着自己的感彩。
Chen(2004)对香港四所幼稚园中40名平均年龄为52个月的儿童(包括21名女孩)作过观察研究。Chen在其为期10个月的针对幼稚园的235个小时的观察和90个小时对儿童进行的个别访谈基础上得出了她的研究结论。她的主要发现与同伴小组和教师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关。在自由游戏过程中,女孩倾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同性别的游戏小组。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儿童在学年末表现出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一起游戏,喜欢“性别一致”的玩具。然而教师仍然反复强调性别隔离。他们在各教学转换环节里要求男孩和女孩分开排队,小组的划分也往往基于同一性别。教师倾向于对男孩的行为要求更宽容,而对女孩的行为要求则相对严格。教师存有刻板的性别角色概念,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经常会邀请男孩扮演医生或消防队员。在访谈中,教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观念。
Wu(2005)正在对香港幼稚园课程中自由游戏的作用开展研究。她的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进行自由游戏的时间非常少。她发现游戏往往作为儿童完成练习作业的奖赏,而教师不会干预儿童的自由游戏。
香港早期教育的文化:谁的文化?
香港幼稚园课堂教学实践反映了什么?观察研究能够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体系对香港教育改革的影响或反映出香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吗?研究表明,教育政策和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幼稚园教育。相关研究则影响教育政策、课程大纲、教育质量以及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此同时,小学的课程体系和家长对于幼稚园的期望也影响着幼稚园教学。
观察表明香港幼稚园的课堂教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国传统的课堂强调一致性、纪律、行为控制和学业成绩,这些特点在师幼互动中有清晰的表现(Ng&Rao,2005;Pearson&R.ao,2005)。在语言和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强调儿童对新知识的练习。
然而,关于儿童早期教学的研究也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幼教工作者的观念、课程大纲,继而又进一步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改革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例如,香港幼稚园的教师都尽他们的最大努力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儿童进行意义和知识的建构。儿童都参与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
虽然幼稚园不应该超出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们的观察和其他关于香港幼儿教育的研究均表明在幼稚园的高年龄班级中出现了小学教学内容下放的现象。在这些班级中,教师运用了更多正式的、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儿童掌握更多的相对复杂的概念。家长通常把学前教育视为小学阶段的准备教育,因此他们有时希望幼稚园教学中关注幼儿的学业成绩。
“发展适宜性教育”“儿童中心课程”以及“基于游戏的学习”等概念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事实上,香港的教师培训课程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于儿童个体性、儿童中心和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重视。香港的幼稚园教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他们所体验到的为了满足为幼儿人小学作准备的要求和进行儿童中心的教学的矛盾,但是他们的实际行为则通常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Ng,2005;Pearson&Rao,2005)。
【关键词】 电子文献;图书馆发展;需求调查
Survey on Demands of the Electronic Documents in our Libra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chemes
ZHANG Ge.Library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Fanyu, Guangdong 51140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demands of the electronic documents in our library, we know the reader's requirements on the library's development, and make future schemes in accordance with actual conditions.We hop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library will keep pace with the hospital’s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Electronic documents; Library development; Survey on demands
番禺区人民医院是广州市番禺地区最大的一间综合性医院,医院设病床800张,各级医务人员1600人,其中高级职称83人,设15个临床一级科室[1]。与其大批先进临床医疗设施相比,图书馆发展显得很滞后:只有不足3万册藏书,4台公用电脑,可以使用公共网络检索,2个初级管理人员[2],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对图书信息的需求。医院图书馆是专业信息服务部门,理应成为医学信息中心。随着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医学相关的信息量迅速增长,医院图书馆在保持传统服务的同时,要逐步向网络环境转变,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为了全面了解医务人员对电子文献的认识和需求,我们在去年做了一次全院范围的问卷调查,并以此作为依据作出未来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行设计出问卷调查,包括:希望选用购买哪些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最急需购买的是哪种电子文献;在图书馆内喜欢用哪种阅读方式查阅文献。
1.2 方法 共印刷270份,分派到各科室、部门单位内回收,包括代表临床科室35份,代表个人交表49份,合计回收84份有效填写表格,其中科室填写部分都经过讨论,代表了科内多数人意见。
2 结果
这次调查涵盖了整个临床部门,反映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当前需求,统计结果与我们以往掌握的信息基本一致。
从调查数字可以看出:95%的读者希望使用多媒体数字图书馆,要求购买数字图书馆平台,方便阅读,可以在第一时间购入大量科技新书。对传统的纸质图书仍有37%的需求量,这是图书馆的传统项目,关键是我们要做好服务,减少手续。纸质文献是可以与电子文献长期并存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临床医生检索的首选资源,调查占89%。英文文献检索也有33%的需求量。调查结果有些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为经费的问题,我馆已停订外文期刊3年了。随着高学历年轻人不断进院,这方面需求比例仍会不断增加。关于数据库的使用选择,调查结果除了与我馆这几年试用、购买网卡的使用习惯外,和各数据库本身设计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充分有关。73%的人员希望使用CHKD,而中科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是几年前购买的文摘版,这两年已没有读者使用了。
3 发展计划
3.1 电子资源购置 计划在下半年选购一个中文医学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资源,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数据库[3]。根据读者需求调查和我院经费使用限制,结合我院现有网络环境,考虑选用镜像站点为医务人员提供全文服务。在同方、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先选一个购买:同方具有收刊较全、年代久远、更新周期短的优点。缺点是价格最高。万方因为购买了中华医学会近3年的电子版权,所以近5年的资料是最完整的,缺点是5年前的资料缺失,而且价格不菲。维普所存资料最长久,用费最低,但近年的国内资料不如前两者。在今年底明年初争取购入医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利用医院内网,使各病区医务人员可直接阅读;在书库容量减少、工作人员不足的状态下,使阅读书量、阅读时间不受限制。外文文献的需求可以暂用个别电子邮箱传送方式,等以后图书馆经费充足再解决。
3.2 人才资源培养 医务人员电子检索培训在购入数据库后,由数据库公司和网络办共同对医务人员进行使用培训,使大家能顺利、正确地查找出所需信息。在购入数字化图书馆后,通过培训,尽快使职工学会使用资源,满足各学科需要。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在今明两年时间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文献检索培训完毕。希望掌握基本文献检索知识、结合临床需要,协助定题科研信息查找。明年争取专业人才加入提升图书馆管理力量。
3.3 搬迁计划 我们医院正准备整体搬迁新址,图书馆也做好了搬迁准备。在新建成的番禺中心医院,各种设施更完善。我们的新图书馆计划预留20台连接内外网线的电脑设施。在购入数字图书馆和全文数据库后,可以和全院各部门网通。我们计划明年着手建立纸质文献数据库,让库藏书籍电子化管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将逐步加快步伐进行,将和新医院同步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衍浩.广东医院大全.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265.
关键词: 言语社区理论 吉隆坡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 语言使用 语言态度 调查
言语社区理论是当代社会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思考及探索其理论价值及如何丰富、充实、完善这一理论。本研究选定吉隆坡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为研究群体,以言语社区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层次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问卷调查研究言语社区理论所体现关于社区内部一致性的观点,以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完善言语社区理论。
1.社区调查背景
本研究选定吉隆坡大城堡花园(SriPetaling)D区约400户华裔移民为研究对象。大城堡花园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最南部的市镇,离市中心约20千米。它早期是个偏僻的小市镇,上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把此区规划为南部公交及轻快铁交通中枢,并在其附近建设国家体育馆,它就蓬勃发展起来。经过约20年的努力,它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业及住宅区。大城堡花园有15000人口,其中马来民族占70%,华人占25%,其余少数民族占5%。大城堡花园划分为A、B、C、D四区。D区是最多外来人口涌入的地区;主因是D区的建设恰逢是中央政府展开大型发展计划的时期,大批来自外州的人口纷纷涌入D区居住。这些外来人口长期在那里工作并稳定地生活下来,成为所谓的“新移民”。D区现有约900户人家,当中400户是马来民族,近500户是华人,其中约400户为华裔移民,是大城堡花园唯一华裔占较多数的住宅区。
大城堡花园的语言状况也比较复杂,因为多元种族而形成独特的多种语言使用景观。这里占人口大多数的马来民族都使用马来语(国语)进行语言交际,华人除了与马来人沟通使用马来语,对华裔同胞通常都使用华语、英语或当地方言,即广东话。华语是华人社会的共通语,同时是华文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和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的华文课教学语。
大城堡花园D区约400户华裔移民身处多种语言(方言)并存的地区,他们的语言态度自然呈现一种纷繁复杂的状态。这些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附近州属的华人,一般都使用家乡的祖籍方言,如福建话(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福州话等,这与大城堡花园原有通行的广东话(当地话)是完全不同的方言。本研究以华裔移民日常最常用的三种语言,即华语、家乡话及当地话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马来语和英语的语言使用情况。
2.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
2.1调查过程
此调查于2009年12月中旬正式展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收回问卷92份,有效问卷86份,占86%。有效问卷的样本构成为:性别方面,男性52.3%,女性47.7%;年龄方面,24岁以下16.3%,25岁到34岁37.2%,35岁到44岁23.2%,45岁到54岁17.5%,55岁以上5.8%;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3%,初中11.6%,高中37.2%,专、本科41.9%;职业方面,行政人员10.5%,公务员4.7%,教师5.8%,个体老板23.2%,服务员14%,工人25.5%,学生9.3%,家政人员3.5%,其他3.5%;籍贯方面,福建人60.5%,客家人20.9%,福州人12.8%,潮州人3.5%,海南人2.3%。
2.2语言使用
大城堡花园D区语言使用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性别及其日常语言使用情况
表2 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比较
表1显示大城堡花园D区调查对象的日常语言使用情况。在86份有效问卷中,最常使用华语的人有53.5%,而常说家乡话的人只有12人,占总数14%。女性家乡话转用华语和当地话占90.2%,明显高于男性。常用家乡话的12人当中,有8人年龄在45岁以上,初中以下占75%。调查对象的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则常说华语的比例越低。
为了充分了解调查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情况,本次调查涉及调查对象的工作/学习单位,一般公共场所(购物中心及菜市),以及调查对象在家庭中的交谈对象(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及孩子)。以下为调查结果列表。
表3 调查对象在不同交际场合使用语言情况
表3显示工作/学习场合、购物中心及菜市的华语使用率相当高,达74.4%、71%和40.7%。这说明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在公共场合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华语。移民在菜市使用当地话的比例略高于华语(55.8%),从这可看出当地话在某些场合已影响着移民的日常用语。
在家庭环境中,由于交际的对象不同,各种常用语言的使用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交谈时,华语的使用比例相当低,分别是4.7%和5.8%;在与伴侣和小孩交谈时,华语的使用率分别提高到12.8%和79.1%。半数以上的人在和孩子交谈时选用华语作为自己的交际语言。从这项明显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内部家庭语言已有了变化,即由家乡话的使用逐渐转换为华语。虽然在不同交际场合各种语言的使用率出现不同的差异,但总体上看来华语的使用率已逐渐超越另两种用语而趋向日常的主要用语。
为了验证其他造成语言使用转换的因素,这次的调查也分别从调查对象的职业和教育程度着手。调查结果如下。
表4 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比较
表5 不同教育程度的调查对象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比较
表4显示,不同职业的人,使用华语的比例不同。公务员、学生、行政人员、教师的华语使用率为较高,分别是75%、75%、67%、60%;工人的华语使用率较低,即36.4%,而家乡话及当地话的使用率较高,即63.6%。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因为工作/学习环境的需要而使用华语,毕竟华语是华人社会的共通语,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方言使用较为纷繁,华语便成了正规场合的唯一使用语言。此外,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人们使用华语的因素。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使用华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以下的教育程度者。专、本科程度者一般由于职业环境所限,因此使用华语比例为最高,即63.9%。工人一般上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为了方便沟通,因此在语言使用方面偏向说当地话或家乡话。综合表4和表5,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华语的比例越高。
2.3语言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语言态度的问题有两项:一是对语言的功利性进行评价,即华语、家乡话、当地话当中何者“更有用”“更有身份”;二是移民对使用语言的情感指标,即三种常用语当中,何者“更亲切”“更好听、更文雅”。在功利性指标中,69.8%和60.5%的移民认为华语更有用、更有身份;在对语言的情感性评价中,61.7%的移民认为华语更好听、更文雅,35%的移民认为华语更亲切。总的来说,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对华语的使用评价是正面的,且占主流趋势。
3.结语
综合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语言使用方面的调查结果可发现:首先,新移民的语言使用已大不相同于之前在家乡时以祖籍方言为界所属的言语社区。在语言使用的模式研究中,结果显示新移民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时,语言选择可说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正式的场合,面对非家庭成员时华语的使用率较高。相比之下,在非正式场合,尤其是面对家庭成员,家乡话占主导地位。我们可借此说明移民当中大部分人较为普遍地认同华语的权威性和优越性。因此,华语的使用可说是一种外部交际语言,而家乡话则有蜕变为内部语言的趋势。
其次,在语言使用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言语社区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结构体。如在性别方面,男女的语言选用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女性在选择使用华语和当地话上更为积极,这符合女性一般处于语言变化领先地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结论。再如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在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的选用语也表现出了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越高者,使用华语作为交际语的概率较高,而职业的需要也左右着移民选择使用某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最后,在语言态度上,大城堡花园D区移民对华语和家乡话的态度都各具其主流的趋势,但对华语评价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占主流。相对的,对家乡话的态度略为复杂。总体来说,对家乡话的态度呈现两个方向,一是对家乡话在情感上的认同占多数,二是对家乡话的功利性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较高。
总的来说,通过此次调查的结果初步证实大城堡花园D区是一个言语社区。由于本次的调查是采取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还是初步的。唯有更多、更大量地取样本与深入研究,才能证实大城堡花园D区是真正的一个言语社区。
参考文献:
[1]藏宇.关于来粤湖北移民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刘青松.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玲,徐大明.合肥科学岛言语社区调查[J].语言科学.20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703
1 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分别根据旅游、茶文化各自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王京传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孙艳红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地,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2]。姚国坤、高旭晖对茶文化旅游也有不同的认识:将茶文化相关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对其综合开发和全面开发形成新的旅游方式,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游览方式,使游客获得知识的熏陶和内心的愉悦。
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1 历史价值
祥源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中国历史名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颉颃者,举世红茶,唯此两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祁门红茶获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系列关于祁红荣誉和史料记载使祥源祁门红茶文化影响甚广,同时也为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祥源祁门红茶产业迅速发展。至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分为历口茶园、金山茶园为主(图 1);年产干毛茶达6000多t,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自2005年以来举办了多届国际祁门红茶节,举行了大型文艺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祁红文化,提升祁红品牌,促进祁门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发展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3.1 推动祁门旅游发展,提升祁门知名度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祁门要发展旅游,应该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与当代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方式十分契合。同时开展祥源祁红茶旅游能够调整祁门旅游发展结构以及带动祁门县内其他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祁门旅游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祁门,从而提升了祁门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叶销售,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与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游客对该品种茶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使茶叶销售量增加,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收入,又能进一步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3.3 带动祁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随祥源祁门红茶产业园开园,中国祁红博物馆开馆迎客,给当地茶农和连锁景点带来经济收益逐年增加,通过祥源祁红茶旅游的发展拉动祁门县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搭建平台,给企业和农民机遇,自发地投资建房,开办农家乐,推动一产变三产,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4.1 区位优势
祥源茶祁门产业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祁门县境内,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车程均在4 h左右,特别是高铁开通后,黄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为经济发达区域,拥挤的城市和膨胀的人口为外出旅游提供客源保障,为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2 资源特色优势
祥源祁门红茶,祥源祁门红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工艺等在国内众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独秀,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荣誉,祥源祁门红茶拥有1万亩的茶园基地,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祁红博物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现代化制茶工厂,都彰显祥源祁门红茶独特的文化元素。
4.3 产业价值链优势
近年来,随着红茶文化的2次发掘与传播,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的特色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青睐,并且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在皖南区域内有自己的其它文化类景区、酒店、营地、旅行社、商业等资源,可以形成互补和引流,易形成价值链和集群效益。
4.4 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祁门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区内茶文化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祁红节,更是得到祁门县政府的重视,不仅邀请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祁门茶厂、茶园的旅游大巴,这些措施都对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5.1 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压力大
在整个皖南地区,旅游产品基本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主,只有在春季采茶时节,旅行社才会以此作为旅游产品投放市场,由于观光旅游为主,游览时间短,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游市场尚未开拓,与之相对应的周边景区,知名度高,发展成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进入性差是困扰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高度重视区内、区外交通网络的建设;祥源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园目前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人才奇缺,导游人员讲解不规范,厕所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住宿设施资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门红茶周边宾馆和农家乐以及所在地祁门县城酒店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急需提档升级。
5.3 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薄弱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产品处于最低的观光层面,体验不足,附加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2次消费,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由于景区刚刚起步,没有门票收入,线上旅游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旅行社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6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区内旅游资源
祁门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应突出“茶”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以“一圈两翼”(一圈:祥源祁门茶园以及祁红产业园;两翼:牯牛降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精品旅游区)为总体开局,以祥源茶园生态旅游区(金山茶园、沥口茶园)为主要依托开发,辅助开发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大洪古道历史文化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支撑,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工业遗产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4]。
6.2 开发“茶”旅产品,提高参与、体验性
开展茶文化旅游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旅游产品,如茶园生态观光游、制茶车间游、茶文化亲子体验游等。可针对小朋友推出以亲子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游览茶园,学习茶文化知识、茶艺、茶礼,向父母敬茶,并让小朋友到茶场亲身体验一片树叶变成茶汤的过程;对中老年游客,则应以养生度假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品味茶文化、内涵,体味茶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制茶饮品。
6.3 丰富“茶”旅线路,感受徽派文化
开展茶旅专题线路游、生态文化线路游、徽文化线路游,传播祁红文化和徽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茶旅专题游以茶园观光―制茶车间―祁红博物馆―非遗展示为代表,生态文化游以区内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大洪古道遗址、古戏台为主线的2日游,同时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展跨区际旅游线路,包括黄山―西递宏村―祁红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旅游线路。
关键词:西方茶文化;英语文学作品;内涵影响;创作理念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其创作到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都与其所依附的文化体系有很大关系。客观的讲,文化造就了文学作品。当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对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进行有效融入。西方茶文化是在茶及饮茶逐渐融入西方生活之后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内涵,还是价值理念,都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大众理念的体系化融合。而在西方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方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
文化是一种意识理念,其形成基础是物质元素,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社会元素所形成的,西方茶文化也是如此。通过对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文化理念,而其从特点来看,主要分为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以英语作为自身发展语言的文化体系,因此可以说,西方茶文化实际上就是以英美文化为载体的茶文化。西方茶文化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尽管西方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种,但是该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重要差别。虽然两种茶文化都是以茶和饮茶生活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化体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茶文化都是茶与其基础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其差异来自于其文化根源。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来到我国,将茶树种子带到印度,而印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茶叶生产种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从此在印度形成了庞大规模的茶园。这就为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茶叶在很早就已经进入欧洲大陆,但是欧洲大陆人对茶叶太多欢迎。直到茶叶传入英国之后,其与英国文化便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融合,正是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和推崇,加上饮茶习惯和风气不断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茶与茶文化也流传到美国。但是客观的看,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正是其形成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整体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中更多融入了享受、物质元素,整个茶文化极其讲究,充满贵族元素。而对于美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与美国独立之后,此时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整个茶文化中融入更多的是效益与效率,因此,在美国茶文化体系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美国茶文化恰恰是袋装茶的发源地。在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其重要的导火索,而这无疑证实了茶叶在美国的地位。英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物质元素最为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以英美茶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就成为极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整个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社会生活,同时更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研究西方茶文化时,通过研究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就能形成体系化全面认知,尤其是英国茶文化,其实际上就是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内核。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英国人的生活中,饮茶所占的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红茶,更是以英国红茶享誉全世界。西方茶文化作为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体系化融合,研究该文化体系,必然能够为我们全面了解茶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基础。
2.1西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阐述
西方茶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茶与饮食习惯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整个西方茶文化内容中,茶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英国人来说,早晨醒来之时,要饮早茶。其对早茶的精心准备程度,就知道茶叶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式早茶的调制过程中,不仅要精选阿萨姆红茶,同时更要经过对浓度和色泽的把关,从而是其满足早茶的需要。而在工作时间,其在工作间隙中,也会使用上午茶作为调节工作气氛的主要方式,当然上午茶是整个饮茶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而在英国人饮茶生活中,最复杂的则是下午茶,可以说,下午茶就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正宗的英国下午茶,不仅讲究,而且其中充分融入了相关礼仪内涵,在英国下午茶文化体系中,其与社交活动相融合,成为西方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美国茶文化则更倾向于便捷和生活化,在美国饮茶过程中,袋装茶就成为其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2.2西方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分析
通过对西方茶文化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内涵主要包括:首先,其应用属性从药用、生活饮用到一种文化符号。茶叶在传入西方初期,其更多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在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清醒的心情,同时也能对很多疾病形成有效治疗方法。而随着其对茶叶的功能价值属性认知日益成熟,其贵族上层开始品茶,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展现异国文化及生活理念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随着全球交往日益便捷,茶叶正式进入西方大众生活,其不仅实现了饮茶方式和饮茶文化的本土化,同时也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生活习惯。其次,在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内,包含了极显贵族生活特点,内容丰富精致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饮茶习惯从出现到形成,更多是在近代时期,此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物质基础,都实现了极大丰富,因此在饮茶过程中,其应用元素更加丰富。而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一种融入了丰富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元素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标志了该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属性,同时其对整个西方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认知西方茶文化,就必须对其下午茶形成有效认知。最后,在西方茶文化体系内,社会习惯与社会大众意识形成了全面融合。因此,整个茶文化就是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不仅对饮茶内容和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同时其对茶文化体系中的理解和认知也超越了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将现代社会的节奏要求与整个文化相融合,而这正是与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同的行为阐述和理念表现。
3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
文学作品创作实际上是对文化意识的有效阐述和全面呈现。如果想要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全面认知和了解,就需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这一创作进行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体系的核心是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英语语言下的文化体系。在西方国家中,除了英国外,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内涵,其以茶物质元素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无论是其价值理念,还是对创作灵感的激发,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虽然西方茶文化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一样,都是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且都是社会文化与饮茶习惯的体系化融合。但是从根本上看,两者并不一致。我国传统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文化内涵,其根源是传统文化。而西方茶文化形成与近代时期,其根源是近代文明,同时其价值理念中更多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诠释和变革。从文学创作背景来看,任何一种良好的文学作品,其都只植根于一定文化体系之内,因此想要研究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就必须完善探究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体系化研究其具体内涵,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实现对西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表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很多英语诗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喝茶场景的有效描述,诗人拜伦更是将茶成为泪水,其将茶作为阐述和表达一定情感的载体和基础。正是很多描述茶的英语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其次,是该茶文化体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散文写作有着独特特点,比如在整个散文创作过程中,其尤为重视价值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想要创作出经典的散文作品,就必须结合能够有效激发人们价值情感的创作元素,而西方茶文化正是为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小说创作也是整个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内容。西方茶文化不仅为英语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内涵立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西方茶文化情节的有效描述和表达,特别是整个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正是与其融入了文化理念有直接关联。
4结语
茶叶最早进入欧洲大陆时,其并未能得到欧洲大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在18世纪时,茶叶进入英国,此时英国恰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度富裕的物质生产资料,使得茶叶在英国实现了成熟发展,而在英国人逐渐形成品茶习惯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英国人对茶叶的推崇和喜爱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英国茶文化就成为西方茶文化的领军者。随着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和生活元素。而这些内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对英国文学体系的有效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月珍.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125-128.
[2]朱锦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4(17):17-22.
[3]王旭华.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15(12):126-131.
[4]林晓娟.探析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5):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