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5 01:20:08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发展论文

第1篇

被人们称为商业教皇的布鲁诺·蒂茨说:“一个企业家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对细节无限的爱。”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也曾谦逊地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常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常。”因为一件事情是由许多的细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导致某件事情成败的直接因素,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确太值得掂量了。在经济的发展中,经常出现由一些小事所导致企业全军覆灭的情形发生,大的如“巴林银行”的破产,小的则不胜其数。

细节如此重要,已经越来越引起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近几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诊断非常流行,以至于在有些人眼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断有失片面,应该是关键性细节才决定成败。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许在很多一般性细节上表现并不完美,但还是取得了成功,可见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决定成败。根据笔者的心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细节举足轻重。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有注重细节的意识和抓住关键细节的能力。想在所有的细节上赢得掌声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毕竟有些细节的作用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懂得选择,学会放弃,细心观察,抓住关键细节,才能使你摆脱羁绊、脱颖而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

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耕细作”的时代,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可以反映你的专业水准,显现你内在的修养和品质。细节犹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你能把握它,驯服它,它就能成为你得心应手的坐骑,而你对它不以为然,把握不住,它就可能在你前进路上马失前蹄,让你前功尽弃。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或几个细节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或几个决定性的细节举足轻重。不可否认,企业发展中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但细节毕竟密如繁星,如果你在意每一个细节,想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得出色,都赢得掌声,显然太让人费心劳神,也很难做到。所以,学会对细节进行衡量、选择和放弃,把握关键细节,才能使你摆脱精神羁绊,让你轻松生活每一天。那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哪些关键细节足以决定企业的成败呢?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应着重把握如下关键细节:

2.1产品质量是关键

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较为关注的一般是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安全性与耐用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在产品质量上出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名牌产品,之所以成为名牌产品,除了其他因素外,重要的一点是其产品质量定位成功。比如,茅台酒的质量定位在国酒这祥的极品位置是成功的,北京二锅头把质量定位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是成功的。

2.2技术突破定生死

亚都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何鲁敏对记者表示,亚都之所以能在这个市场屹立18年不倒,核心技术是最主要的一方面,18年来的技术沉淀是一般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的。在产品行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想长期生存下去那是很困难的,因为未来的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

2.3企业战略很重要

企业竞争是战略的竞争。企业实施战略及战略管理,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只要稍稍观察一下中国的市场,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的经营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跟风”经营。一旦有一种产品出现,一旦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销路,不用太长的时间,与之相似的产品就会蜂涌而来,市场马上变得分外拥挤与饱和。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结果只能导致相互模仿,相互模仿意味着恶性竞争。大多数企业只能靠粗制滥造生产大路货,期望靠价格战获得一时的成功。其结果是所有的企业的利润都倾向于零。许多企业觉得现在生意不好做,说到底就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并没有表现出特质,企业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2.4企业目标要合理

企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除了经营业务外,还包括管理、人员和文化等。只有克服企业在管理、人员、文化等方面的磨擦,做到各部门间彼此相容,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有效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只有经过全方位的和磨合,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2.5重视人才的靠拢

人才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会使用人才,谁的企业竞争能力就强,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个公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学技术、人的智能在经济发展或在企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正确的人才战略更是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接班人的培养,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生产骨干和一般员工的培训。

2.6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企业必须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与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沟通,最大程度地消除人们的各种疑虑和担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阻力,克服企业磨擦。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上,要坚持人本管理原则,把人看成是主动的。尊重员工,注意思想沟通,采取思想沟通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去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3提炼关键细节,引导企业走向成功

通过以上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反思和总结,我们认识到,要想将一个企业做好做大就必须做好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提炼。

(1)明确员工个人技术的价值,员工有重大技术创新的,可以技术入股,扩大持股比例。对表现突出,为企业绩效提高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以增大其持股比例予以奖励。对新员工,企业应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快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管理专家,并定期调整其岗位工资,有重要贡献者,给予持股奖励。

(2)加强市场调查,深入研究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目前,企业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中,普遍面临市场压力,可以说都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有人说,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企业,有一定的哲理性。有的企业把困难当作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打游击战,也打持久战,寻找市场缝隙,积极开拓市场。同时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将企业资源向前延伸到市场调查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按照市场需要,实施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反馈、科研开发再到生产的全过程,真正将市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自己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困境中获得生机和活力。

(3)要把握好市场经济规律,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企业在搞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中,要将本企业所服务的市场有效需求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消费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过剩,除了其它原因外,把市场潜在需求也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发展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继续坚持以绩效为中心的人才激励机制。为此,企业应倡导一切人才衡量以绩效为根本标准,在员工提拔、工资晋升、员工进修,坚持以绩效为中心的人才激励机制。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工具,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常常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细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大幅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也提高了企业再造成功的可能性。

关键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对管理者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知道维系企业功败垂成的细节;其次要懂得发动你的部下和员工去做好细节。越是高层领导,越是要跳过一些层面而直接关注运行中的细节。同样一个细节,老板心态的强弱与视野的博窄,往往能引申出完全不同的政策。比尔·盖茨辞去总裁高位,却去担当一个开发总监,这不是个人一时兴趣爱好,而是以技术创新立身的企业,最高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关心细节了,近几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诊断非常流行,以至于在有些人眼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断有失片面,应该是关键性细节才决定成败。文章针对这一诊断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细节关键细节企业成败

参考文献

1金观韬.关键细节决定成败[J].秘书工作,2005(6)

2饶卫兵.细节决定成败[J].审计与理财,2005(9)

3飞扬.职场细节定成败[J].职业技术教育,2005(14)

4胡光元.细节与成败[J].政策,2005(9)

第2篇

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为微型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微型企业也能直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通过电子商务来打破现有的格局。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企业生产周期、减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还有助于拉动就业,全国每增加1%的微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将会给社会带来4万个新增的就业机会。

2、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微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微型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交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都意味着,众多小规模电商网站将从中获惠。给微型企业减免增值税和营业税,将极大改善草根电商团队的创业环境,更多资本不充足的微型企业将进入电子商务行业,增强盈利能力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同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网站的建设和网店的成立,也是大多数企业追求快速发展、体现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最现实的困难就是由企业自身财力、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所以微型企业在这些方面亟待改进。CNNIC报告显示,100人以上的企业拥有的网站和网店比例均超过70%,而大多数中型企业拥有的比例则只有40%左右,7人及以下的企业仅为22.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微型企业的建站意识相当薄弱,有待加强。

3、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微型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问题,因为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无法负担专业人才的薪金费用,这直接导致电子商务模式缺少创新,优势性凸显不出。

(2)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不够,总认为电子商务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存在了许多年,但是大多数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知识尚未普及,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微型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许多传统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对电子商务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微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

(3)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许多微型企业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许多微型企业的计算机网络设施严重落后,信息化水平依然处在低水平。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微型企业就无法开展真正的电子商务交易。

(4)在信用体系方面,全国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证体系。目前中国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信用体系也还不健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被欺骗的事情时常发生,两者的交易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当传统的消费方式还在引起各种纠纷时,消费者又怎么能信任互不照面的网上交易呢?

(5)网络安全也是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一大瓶颈问题。大多数网络用户都注重网络交易的安全可靠性,其中有些人认为安全性和个人信息得不到很好地保护。由此可见,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络安全性。

4、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为了让微型企业积极地、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对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培养和吸引。为加快我国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的步伐,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微型企业要很好地发展电子商务就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商务规则的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针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必须对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应具备的特点进行了解,并依据企业本身存在的优势,对其所培养的人才要准确的定位。从全国企业的发展来看,电子商务人才应具有实战型、复合型和多元化的特征。

(2)深化对电子商务的认知。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人们对微型企业和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电子商务除了可以为营销服务,还能为管理、物流仓储、融资等环节带来增值服务。微型企业需要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同时要结合自身的需求,拓宽应用的范围和水平,充分使电子商务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3)加强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由于本身业务和资源的限制,微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加强基础管理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改善业务流程等,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其次,为了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条件下,成立信息化管理机构并统一进行规划;最后,从企业的已有能力出发,逐步增加企业信息化的投入。

(4)微型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就要创造成熟的、规范的信用环境。信用环境不仅是企业的网站应该遵守的信用原则,更重要的是要为买卖双方建立一个符合电子商务特点的信用形式。要建立一个公正和合理的信用体制;要健全相关责任部门之间的信用共享体制,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服务体系。

(5)加强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研究。要对电子商务系统中使用的安全技术进行研究,就必须拥有一支精干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让他们去研究网络加密技术、安全技术、密钥管理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等以及相关的一些安全协议标准等。通过这些技术的研究,实现安全的网上购物和在线支付,最终让人们增强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度。

(6)合理规范地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一种独立于买卖双方,能够为微型企业提供在线交易、支付、物流配送和信用保证系统等综合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微型企业可以选择淘宝网或国内最大的B2B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他不但可以使微型企业扩大交易的范围,降低交易成本,缩短流通环节,还能提供小额贷款和融资服务。

(7)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体系。应该制定相关的电子货币法,规范金融结算的规程和电子货币的流通过程,为电子交易支付系统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和保证。

5、结语

第3篇

1.1优势

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灵活性。首先,从经营活动来看,大多数中小型货代企业内部没有规范一定的操作模式和要求,所以在处理一些特殊业务情况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现实条件及要求及时对习惯性操作模式加以调整,而无需层层审批,这是一种潜在的竞争优势。其次,从人员聘任的选择来看,由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规模有限,所以在人员选聘中通常都是按需招聘,这就摆脱了大型企业招聘中的学历等标准限制,可以只招聘适合本企业岗位需求的人员,降低招聘要求,缩减工资成本。

1.2劣势

由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规模有限,所以相应的配套设施、经营范围及关系网络等都无法与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及物流公司进行对等的竞争。配套设施不健全,使得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在现场操作中必须借用甚至租用他人设备,无形中便拖慢了装卸、搬运等环节的操作速度,还增加了相应的经营成本。经营范围的限制,使得中小型货代企业在揽货过程中不得不放弃一些高利润的业务活动,货量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关系网络的范围狭小,必然在具体操作中暴露出企业能力的有限,进而影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及长远合作。

1.3机遇

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整个国际贸易行业呈现了出萎靡之象,但大局的动荡必然伴随着新机遇的萌生。首先,动荡的贸易局势必然导致行业内部部分企业的转型甚至倒闭。那么这些企业原有的资源必将被重新分配,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应该及时抓住机遇,适时地利用分流资源扩展自身业务。同时,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地方政府也会适时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利用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发展本地区经济。各中小型国际货运企业也可以通过关注政府政策导向,抓住政策扶植机遇,从而准确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4挑战

目前,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国际贸易总量的大幅波动,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量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量的不稳定。无论是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还是中小型货代企业都面临着间断性的业务量不足,入不敷出的境况。所以,一些鸡肋业务、芝麻业务,原本一些大型企业弃之不接的业务,从前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到手的业务,现在也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拿到。

2对中小型国际货运企业发展的建议

2.1充分发挥灵活优势

虽然大部分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内部存在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缺乏规范等管理漏洞,且这些漏洞按照常规企业管理思路,应该逐步加以完善。但是,恰恰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才体现出了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灵活性。所以,在企业管理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并充分发挥此灵活性。在规范操作程序的同时,赋予操作人员一定的自,以便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变。

2.2尽量弥补规模劣势

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劣势从设备和经营范围等硬件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进,但是却可以从关系网络等软件条件上努力弥补。虽然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上游、下游甚至行业内等关系网络范围,但关系网络的广度和特点反过来也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纬度和空间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深度挖掘利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关系网;同时,以现有外部资源为中心,积极拓展相关网络资源,利用关系网络资源来弥补现有规模劣势。

2.3努力抓住时代机遇

现阶段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时代机遇,主要是资源分流和重组及地方政府的各项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所以,对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来说,要抓住时代机遇就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行业内部动态,及时争夺分流资源以支撑企业的生存发展;二是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企业定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加以规划。

2.4正视迎接竞争挑战

第4篇

(一)财政资金支持

为了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辽宁省设立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扩大其规模。2012年,辽宁省本级专项资金从48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各市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随财力增长适当增加资金额度。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贷款难、担保难成为主要问题。为此,辽宁省市两级都建立了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省本级财政每年安排该专项4000万元。此外,辽宁省还鼓励各市建立创业种子基金,2012年省本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按各市建立的创业种子基金额度10%的比例给予补助。2012年,辽宁省财政安排了1000多万元的中小微型企业“专精特新”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专精特新”项目,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50%。

(二)税费减免

近几年,国家将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国家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辽宁省执行月销售额或营业额2万元的国家规定上限标准,扩大了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此外,辽宁省还将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政策从2012年底延期执行到2015年底。同时,辽宁省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优惠政策。根据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按20%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在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免征印花税。另外,辽宁省还清理涉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免征小微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政府采购

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辽宁省在政府采购中给予了小微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优先考虑。针对小微企业在政府采购中比例不高的问题,辽宁省提高了小微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要求采购预算总额的30%要面向中小微型企业采购,其中不低于60%的比例留给小微型企业。

二、辽宁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尽管辽宁省出台的各项财政政策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且分散

辽宁省虽然不断扩大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但是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辽宁省各级财政对小微企业

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各市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总体规模普遍较小,随财力增长而增加的资金额度各市差距较大,并且随意性较强,难以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另外,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资金进行多头管理,难以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很难形成政策合力,削弱了财政性资金对辽宁省小微企业扶持的力度。

(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较小

辽宁省对于小微企业实施的政策关于融资这个问题涉及较少,目前主要是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现行的优惠政策存在严重的单向性,而缺少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性,很少有政策来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向小微企业提供充分的贷款。虽然辽宁省政府为强化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而专门设立了一些信用担保机构,但是政府对于这些担保机构往往缺乏系统化的长期资金支持,而只是在开始时注入一笔资金。而由于这些机构所扶持的小微企业规模小,贷款额也较小,所以这些机构通过贷款所得的收入相对来说也很少,因而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存,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这些机构在扩展担保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经营风险,而且这些机构由于没有银行实现风险共担,不能将风险部分的传递出去,因而只能够独自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且,担保机构自身也存在很多经营问题,如不规范动作。有些担保机构分工不明确,内部管理混乱,政府与企业交混在一起,因而在日常运营中易受到政府行为的干扰,难以实现自主经营,更难以从根源上帮助小微企业实现融资的目标。

(三)财政补贴力度不够,效率不高

辽宁省财政补贴数额不够高,补贴资金不集中,分散在多个部门。由于这些部门不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因而很难达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而造成政府虽然有所投资,但资金利用效率仍然偏低的现状。另外,财政部门没能够就补贴资金的利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有时候资金已经补贴下来,但是相关部门对于这笔资金的利用没有明确的使用途径并进行很好地规划,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对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链条不完善,很容易在监管方面造成漏洞,从而出现部分官员监守自盗,私自挪用公款,导致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的优惠很少。此外,由于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对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这使得小微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四)政府采购制度不健全

尽管政府采购政策中存在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但是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政府采购进行强制规定,使得政府往往在产品竞标中还是走形式,没能够真正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照顾和公平竞争。此外,由于现行的采购政策对于产品生产商的资质要求偏高,而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往往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也常常因企业自身的规模约束或产品质量约束而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难于执行。

三、促进辽宁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广东省财政在2003年至2008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12年将这一数额提高到2.5亿元。相比之下,辽宁省虽然已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但是规模还是偏小,无法满足需要。因此,辽宁省应当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直接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对于各市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政府应当对其随财力增长而增加的资金额度或比例做出具体规定。同时,辽宁省级财政还应当进一步增加“专精特新”专项资金的拨款数额,要求各市级财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对于创业期的小微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扶小微企业顺利渡过初创期进入成长期。此外,针对辽宁省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存在的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应统筹和整合各项政策资金,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

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辽宁省应当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拨款力度。除此之外,辽宁省应当建立以市级财政为引导和支撑、省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出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层次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要动用各部门力量加快建设小微企业的诚信评级系统,促进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间顺畅交换和使用。同时,要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予以严格要求,并建立相辅助的法律程序,来监督管理这些专门的担保机构。在此基础上,要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严厉监管担保机构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使这些专门建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为了解决下属市级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的后续资金问题,省级财政必须建立财政资金的支持和补充机制,来保证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壮大担保机构的实力,增强担保机构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能力。另外,可以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作为中间机构,帮助担保机构与政府进行流畅的信息沟通,并为小微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信用担保协会应当对所有会员单位进行统一管理,评选优质单位进行鼓励,对恶意破坏行业规章的单位进行管制处理,提高行业的信息流通度,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以及相关信贷担保单位的资信档案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省市两级财政还可以通过补贴担保费或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私募债券、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区域集优等方式扩大融资。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强管理

辽宁省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将资金进行集中处理,统一发放,保证财政补贴能够做到专款专用,使得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从而做到持久稳定地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发挥财政补贴的引导作用,导向性地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和环保低能,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了推动小微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推进品牌建设,培育出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群体,辽宁省财政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专精特新”项目的补贴力度。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展位费和公共组织费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参加各类重点展会,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需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财政补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和考核,否则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打击其他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四)健全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的相关制度尽管我国在鼓励政府选购小微企业产品上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相对实践来说还是比较笼统,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不够细致。因此,辽宁省应当在《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健全政府采购相关制度,扩大小微企业产品在政府采购计划中的份额。可以考虑在满足财政部门自身运转和不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按照不低于预算总额20%的比例面向小微企业进行政府采购。对于一些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政府可以在采购评审中适当给予小微企业不超过10%的价格扣除。考虑到小微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单独竞标往往成功率不高,政府应当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竞标。为了保证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规定,如果小微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占到联合体协议合同总金额的30%以上,可给予联合体5%以内的价格扣除。此外,还可以采用分割招标的方式,对于单个小微企业无法消化的大额订单进行有机分解,使得拆分后的多个订单可以被多个小微企业进行公开竞标,从而使这些小微企业都能获得更多公平的竞争机会。

四、结语

第5篇

在问及企业发展困难时(可多选),选择资金不足的有49家,选择管理水平低的39家,选择人才缺乏的37家,选择市场开拓难的33家,选择招工难的15家,选择企业用地难的13家,选择研发能力不足和的配套设施不全的均为11家。从问卷反映的问题看,资金不足是第一大困难,其次是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和市场开拓难。在问及缺少资金的计划用途时,有些企业选择了两项以上的用途。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有63家,用于技术改造及研发的有43家,选择维持继续生产的32家,选择还欠款的16家。喜的是有63家企业计划用这些钱来扩大再生产,有43家企业计划依靠借贷来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忧的是有32家企业计划靠借贷来企维持日常的生产,有32家打算靠借钱来还钱。因此,虽然杨凌涉农企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目前仍存在资金方面的困难。管理水平低主要是指现有管理人员的水平低,但问卷还包括了其它因素。其中,反映现有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的有45家,现有技术人员水平不足的有35家,现有工人素质低的33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有31家。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一家企业打算用增加福利、提高工资等激励机制来解决。他们提出了加大宣传、拓宽信息渠道、增加招聘场次、提高招聘层级等方法。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培训现有人员,原因是人手紧、成本高、人员流动性强。如果政府免费出资培训,企业选择的培训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请成功人事传授创业经验,有58家选择;请专家讲授基础知识(49家);举办技能训练(42家)。在培训内容上,选择企业发展战略的有49家,选择营销管理的有39家,选择经验交流的有37家,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市场开32家,最后为财税管理、领导能力和沟通公关。

由于有33家选择了市场开拓难,也就是说有40%以上的企业对开拓市场信心不足。在问及企业急需人才类型(多项选择)时,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高级营销人员,占比87%;技术操作人员,占比58%;高层管理人员(顶层设计师),占比57%;研发人员,占比47%;中层管理人员,占比39%;一般工人,占比23%。这里需要分情况加以分析:如果是项目本身问题,需要研发人员加以解决;而如果是项目规划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师加以解决;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技术操作人员加以解决;如果是成本或价格问题,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加以解决;在以上所有问题均加以排除后,如果确实是营销方面的问题,营销人员才有用武之地。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家对开拓市场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大量需要高级营销人员,似乎顺理成章。但实际上也隐藏着即就是项目或产品有纰漏,也要死马当作活马医,把宝压在营销上的盲目心理。由于市场随时间、环境、供给者数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所选择的项目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可能随时随地发生漂移或改变。前几年比较热的项目过几年可能凉了,前几年政府支持的现在不提了。因此,项目的选择和规划依然是当地涉农企业创业的首要问题。根据前面提供的数据,虽然2013年单个企业的平均年产值为434万元,但200万元产值以下的企业56家,占比超过70%;单个企业平均年纳税只有14.4万元,有些企业自从创立以来,所缴税额微乎其微。纳税少就意味着盈利能力差,而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利润,而非产值。另外,单个企业平均吸纳劳动力就业26人,20人以下的企业有57家,占比超过72%。所以,当地涉农企业平均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盈利上不去,发展动力不足是当地涉农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再结合笔者平时的研究与了解,本文认为,杨凌涉农企业的发展现状为:①政府支持,外部发展环境良好;②涉农企业数目多,集群效益初显;③个别大型企业技术力量强,技术专利较多,发展趋势好;④小新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⑤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发展前景堪忧;⑥大约有2/3的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弱,利税空间有限。杨凌涉农企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①初创企业对项目选择及规划方面的困境;②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困境;③管理水平跟不上又难以提高的困境;④融资难的困境;⑤发展动力不足,利税难以大幅提高的困境。

二、涉农企业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形成涉农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还有银行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涉农企业本身的特点;二是市场多变的特点。我们知道,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受气候限制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运输难、保鲜难等特点。所以相关的涉农企业势必要受到影响,比如水果加工企业、奶制品加工企业、肉类加工企业无一可幸免。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与研究,能挣大钱的涉农项目本身就不多,能快速挣大钱的涉农项目廖若晨星。这是由于:一是涉农项目一般要涉及到生物等高新技术;二是涉农项目一般对温度和环境有要求;三是对这些产品的质量要求高,如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投入成本较高。如果涉农项目的销售对象是普通居民,那它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不宜过高。如果涉农项目的销售对象是农民,价格高了农民不愿意购买。所以涉农项目在投入大、价格低的双层压力下,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另外,引起市场变化的因素诸多,如政府的调控政策、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同类或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多少,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政府有时出于某种考虑,偏好在某段时间内推出一些项目。比如无息贷款建蔬菜大棚,由于劳动强度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与收入不成比例,加上人工成本翻番,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了放弃。这些无疑将增加选择涉农项目的难度,提高项目选择的成本。

根据我们去年对杨凌786个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调查,其中把工资待遇高放在第一位有405人,把有发展机会的放在第一位有154人,选择工作环境好的有103人,选择免费提供住宿的有82人。在本次针对已流失人员的调查中,选择因工资低离开的占41%,选择因晋升和培训问题离开的占38%,其它原因仅占21%。由于目前杨凌的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激励竞争机制,企业普遍不重视员工的待遇、发展和培养等问题,招聘难、培养难、留住难的三难困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本次调查中,79家涉农企业只有两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企业管理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前所述,竟有33家的企业把管理跟不上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现有工人素质低。有些企业甚至连他最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责任不清、是非不明的现象见怪不怪。2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认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没必要和执行难的高达89%,这些企业既无工作重心,更无长期规划。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研究管理问题的领导小微企业占比不到一半。明知管理跟不上,又招不来高水平的管理者,还不愿出资培养现有人员,所以形成了管理水平跟不上的困境。关于融资难的问题,有58家企业选择了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有33家企业选择了金融与担保机构门槛设置过高,有29家企业选择了产品销路不好,有15家企业选择了政府非重点支持产业。由于可抵押资产的设置依然属于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门槛过高的问题,所以企业把融资难的原由主要归结到这两家身上。而这两家机构则认为,我们也是企业,也需要盈利并防止风险。政府也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干涉这两家机构,所以融资难的显现并不难理解。这79家企业,依靠银行贷款的有40家,通过民间借贷的有27家,通过风险投资融资的有6家。虽然融资方式占比较正常,但融资金额够用的企业仅占34%。由于杨凌涉农企业的小微企业众多,所以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利税难以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针对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成因的调查结果如下:选择销路不好的企业有32家,选择生产成本高的有19家,选择产品质量不过硬的有17家,选择项目不好的有13家,选择属于管理问题的有10家,选择项目规划有瑕疵的6家。因为没有形成品牌,所以市场销路不好。这两项合计49家,占比过半。由于调查问卷多由企业文秘人员或企业领导填写,文秘人员在递交之前还要请老板过目,因此产品质量与管理方面引起的原因可能被缩水,而成本因素可能被放大。即便如此,产品质量不过硬、没有形成品牌依然是主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前面提到的5个困境中有3个属于管理问题,必须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以解决。但小微企业即便是愿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很有必要建立杨凌涉农企业规范蓝本。之所以叫蓝本,就是一个总体性的框架,只要能反映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准则,包括重要管理环节和主要措施即可。这样,企业好结合自身特点加以修改、补充或完善。当然,规范蓝本可按行业或企业发展阶段或规模加以划分,最好是按照“分类找好典型—建立规范—试行修改—逐步推广”的顺序进行。对于初创阶段的涉农企业,选择涉农项目时必须慎之又慎,既不但要看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前景;既不但要看考虑政策调控因素,也要考虑市场变化因素。政府也不要一窝风式地推广一些政府没有能力长期支持的项目。杨凌涉农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业务培训、技术提高与职务晋升等问题,在用好人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激励竞争机制来吸引或留住本企业所稀缺的急需人才。笔者认为,杨凌涉农企业最缺少的是顶层设计师一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为他们对市场具有一定的研判及预测能力;其次是具有实力的研创人员,因为他们是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接下来才是市场营销人员。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企业管理层需要深入实际、具体研究后再加以决断。对此政府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如可对有突出贡献的上述人员发放奖励薪金,报销交通费用,免费提供住房等。好处有三,一是直接作用到本人,公司无法克扣;二是符合政府奖励人员的数量不多,易行;三是政府激励具有精神奖励的作用。

第6篇

目前我国,!企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追求发展速度为目的的速度型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效益型发展模式。许多人认为,这两种发展模式都无法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水平的变化,即便是效益型发展模式,也是把效益局限在经济效益方面,从而忽视了企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安全效益。由于这两种发展模式对于安全发展来说,都存在缺陷,因此有必要向第三种发展模式---安全效益型发展模式寻求出路。处于加快转型期的地勘单位,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普遍较低,尤其是在扩大地勘产品结构的过程中,许多环境和领域以前从未涉足,安全风险非常突出,不走安全效益型发展之路,就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认知,企业化进程必将难上加难。

一、安全效益型发展模式的特征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有可能出现经济总量增长而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形,也有可能出现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而安全效益降低的情形,还有可能出现经济总量增长而经济效益、安全效益降低的情形。

事实上,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二者虽然都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但经济效益的产出主要以利润的总量或增量显示,安全效益的产出则是以安全工作水平的提高、事故的下降、事故损失的减少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投入为既定值,那么安全生产形势越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说明安全效益越好;反之,安全生产形势越是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事故率越是提高,说明安全效益越差。由于安全工作水平的变好变坏同利润的增减不完全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等同于安全效益,更不能代替安全效益。

安全效益和发展速度也是同样的关系,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安全效益是不一致的,速度快并不意味安全效益好,速度慢也并不意味着安全效益差,反之亦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相比范围更广。安全效益不仅直接与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有关,而且还包含部分社会效益,企业所处社会的生存环境的改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提高都属于社会效益。事故率的下降、事故损失的减少、职工的职业健康得到保障等,都是安全效益。

二、地勘企业呼唤安全效益型发展模式

地勘企业还处于事企转变的过渡时期,以追求发展速度为目的的速度型发展模式和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效益型发展模式在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中都有体现。一方面,为尽快实现集约化发展能力,许多地勘单位都提出了速度型的发展思路,力求通过产业规模的裂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为体现地勘单位产业优势和科技实力,所有地勘单位都提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企业核心价值取向和终极追求目标。

长期以来,地勘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促进了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的有序发展。但随着企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目前地勘单位均处于成长阶段向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乏问题,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企业规模,还是用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单位负责人有时很难选择。从本人近几年在地勘单位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检查的体会来看,尽管各单位都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费用提取办法及其保障机制,但有限的资金主要还是用于发展生产、拓展企业经营规模和开辟市场占有份额上,而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事宜则被暂时搁置到一旁,最终导致安全事故隐患因安全投入的不足时有发生,而且随着地勘单位经营范围和工作地域的迅速扩大,这种状况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从现实状况可以看到,随着地质市场的社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地勘单位工作的外延必将全面拓展,生产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许多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所是我们以前不熟知或者根本不了解的,在此情况下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必然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同时,为了使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得以在全社会得到认可,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研究治本之策,用我们安全生产的良好业绩,为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提供坚定的安全保障。

三、地勘单位实现安全效益型发展模式的途径

安全效益存在于安全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安全的技术设计、安全技术的运作、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因此,提高安全效益要从各个领域和方面入手,才能使人类的总体安全效益得到发展和提高。

1.重视安全的科学技术进步

安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地勘单位长期以来都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许多职工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也对地勘科技的推广应用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总感觉地勘单位没有大型设备和大型基建工程,只要按照已有的生产规程进行操作,就不会发生大的安全事故。但事实却不是这样,随着地勘产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地域的不断拓展,以前我们所不熟知的安全隐患逐年增多,有的单位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说,地勘单位的安全科技研究与应用,必须要提升到我们企业管理的重要范畴,切实抓紧抓好,这对于地勘企业和职工个人长远的安全效益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发展要求的提高,安全科技研究和应用尤其要瞄准前沿领域和我们的行业特色,推广新技术、选用新装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发挥科学技术推动安全管理进步的作用。

2.提高安全技术实施的科学设计水平

安全管理重在防范,“预防为主”要体现在安全技术设计阶段的工作,使安全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方案的选择阶段就得以理想解决。我们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工作,就应该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采用系统工程、优化技术、经济学、决策科学等一般性理论和方法,以及危险分析、安全评价、安全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等专业理论和方法,把安全技术的实施在一开始就置于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确保安全工作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之中。

3.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安全教育是提高安全系统中人为因素的可靠性的基本手段。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安全行为的基础,只有在人的行为符合安全运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安全技术的功能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管理环节不仅对人的要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技术实现过程(设计、制造、运行、监控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是发挥安全系统能力、提高安全系统效能,最终提高安全效益的重要方面。在实现安全效益型的过程中,地勘单位尤其要抓好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操作技能培养两方面的工作。有了牢固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才会得到全员的重视和有效维护;有了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安全预防才会真正见到实效。

第7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市场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战略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不变,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产业并给以合适的定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测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映。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关键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结构战略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适用于产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比较稳定的阶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之间的相对关系不断变化。同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大得多。这种差异显然不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内部要素决定的。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产生了众多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等。它们的概念虽不同,但这些理论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理论界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其中有静态内生论和动态内生论之分。

(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黑箱”,企业之间没有差异。波特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而企业资源基础论突破了这个理论范畴。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

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前提假设之间至少存在以下重要区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和能力(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当某种资源或能力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升,市场上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资源基础论虽然并不否认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供给确实具有完全弹性。但他们认为由于某些资源和能力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等特点,使得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供给无弹性(Barney,Firm,1991)。这就意味着拥有那些供给无弹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供给无弹性就成为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Peteraf,1993)。200多年前的里卡多也研究了此类问题。在肥沃土地的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里卡多通过分析农场的赢利能力,研究了供给无弹性的生产要素是如何影响农场利润的。只不过里卡多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生产要素才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而企业资源基础论则认为凡是满足了上述特点的资源和能力都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即除了土地以外更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供给无弹性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为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6年,Barney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提高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内容,形成了著名的“战略要素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信息;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供给无弹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吸收所有的利润。企业为了获取经济租金,就必须在不完全的竞争性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和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更有帮助。

进化经济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东西。比如,进化经济学中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或能力。如果将能力定义为企业使用资源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才能,那么规则和能力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另外,两者都认同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超额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两种理论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的依赖路径,也即企业的知识拥有状况使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在许多方面相互区别开来,使它能够制定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的战略。而且,企业资源基础论和进化经济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企业绩效论。

与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资源基础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所组成的,而大多数资源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积累,因而企业间才会产生差异;并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

沃纳菲尔特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中提出,资源一般包括品牌名称,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有技能的雇员、贸易合同、高效率的工作程序等。科里斯和蒙哥马利认为(Collis&Montgomery,1997),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在竞争性的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容易购买到的一般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高度差异化的、需要多年积累且很难复制的资源,如品牌。他把资源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资源基础论认为,这些资源必须“是战略性资源”,也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来源。战略资源必须具有4个基本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资源基础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某个产业内的某个企业根据所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不能完全流动,而且资源的异质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有一些资源基础论的代表认为: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取持续的“异质性资源”,就必须对竞争对手可能存在的模仿行为进“行隔离”“或绝缘”。即形成“隔离机制”,通过设置能够组织或缓解市场竞争并能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各种形式的时滞、信息不对称和壁垒,以获取静态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杰伊·巴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巴尼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论为基础的而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从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

虽然资源学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然而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源泉,竞争优势与大多数资源之间不可能都存在因果关系。针对资源基础论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从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源泉,发现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变成抽象的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有3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在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又使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收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它来于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一般逻辑推理也可用于表述与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应当具有:(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该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给最终用户带来新增价值或提供根本性的好处。企业环境的改变会威胁到核心能力的价值性。(2)异质性。核心能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价值的创造还以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其他资源为基础。(3)不能仿制性。核心能力通过两种独立机制阻止仿效,一种是与资源的特殊性质(如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等)有关;另一种是通过采取多种战略措施(如专利、品牌、保护性合同条款、商业秘密等)来保护其有价值的资源。核心能力一旦被仿制,与此有关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会减少直至消失。(4)难以替代性。替代品常常会威胁到核心能力,使企业间竞争优势重新定位。

(四)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时而会出现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核心刚性指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核心能力常常无法随之改变,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非但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桎梏。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企业能力与环境的融合进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能力基础理论所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各种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应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它具有3个特性:一是过程性,如果竞争者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是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是难以模仿的;二是完整性,企业中明晰的知识是与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晰知识,而没有认识到默会知识;三是不明确性,在模仿过程中,竞争对手总希望发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默会知识往往起关键性的因素使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能确切知道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企业知识基础论还认为,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或历史依赖性。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积累的组织或者说知识的集合体,企业间的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企业能力的差异。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实现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所以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企业培植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在企业最终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又具有难以模仿性,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所以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是竞争优势的根源。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五)动态能力理论

当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时,也就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企业知识同样如此。然而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现在拥有的核心能力、知识可能并不适合企业未来竞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隔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核心能力的稳定性和企业资源、知识的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核心能力、知识理论陷入了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蒂斯、皮萨罗和舒恩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公司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整合、重置,使之能跟上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理论旨在企业培育其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便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更新,是一种竞争优势“动态内生论”。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一是开发企业现有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企业惯例中。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而开发新的能力要求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