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3:17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绿地景观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前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品质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区,更是拥挤不堪,很少可以见到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则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与工商业密集发展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率与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环境品质逐渐恶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在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道路绿化设计
2.1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与道路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复杂,对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统,其景观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道路绿化必须符合不同的道路特点。
(2)与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相适应。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视觉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时要以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依据。
(3)交通功能与生态功能相适应。道路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景观走廊,承担城市内外气流交换等生态功能。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变生态环境。
(4)整体配置与节点造景相配合。在历史古迹、现代地标建筑、道路主干道交汇处等城市景观节点绿化造景,创造有城市特色的绿化景点本文由收集
(5)当地植物物种与引种相结合。在道路绿化选种时,除了应该考虑土壤、气候、风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因此,在选种时应以当地树种为主,选择一些耐阴、耐贫瘠、耐践踏等生命力强的树种,并适当引种一些外来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2.2道路绿化实例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张掖市地处甘肃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较便利。张掖自古因水而闻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湿地,在市区有较好的水网系统,2004年,张掖市定下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地发展理念。构筑内外通达的绿化走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外大面积生态绿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2.1构筑南北通达的楔形绿色廊道
构建“4板与5带式”绿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湿地,在更高的层面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良好绿色生态系统,使生态湿地为城市调节小气候,提供充足的氧气,降低空气粉尘,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滨水绿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内水路,绿化堤岸,体现绿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带绿”不仅会为城市的景观风貌带来亮点,也会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亲水、玩水、乐水的自然情趣空间,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水岸周边地带地产、商贸等其他产业发展。
2.2.3“以绿融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设和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必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在张掖市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各大交通交汇通道建设中央花坛,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体绿化隔离墙等,将各景观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绿化与环境相协调,保证道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的设想、布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广场景观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模适当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来综合考虑广场合适的规模。
(2)地域特色原则。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体现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施工材料等;体现社会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3)功能复合原则。现代城市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活动和心理需要。广场的功能和设施应多样化,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纪念性兼顾。
(4)突出主题原则。虽然现代城市广场功能趋于复合,但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仍要明确广场的主要功能和主题,围绕主要功能,明确广场的主题。
3.2广场设计实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
3.2.1广场概况
南京西安门广场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城东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东路,南至西华门宾馆,东至规划巷道,西至龙蟠路。西安门是明故宫宫城的西门,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门。
3.2.2广场设计主题
西安门城墙遗址是整个广场设计的中心和灵魂,设计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体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规划定位为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整个广场以西安门城墙和莲花座基础为中心。
3.2.3广场空间尺度
西安门广场面积为 1.5 hm2,形状接近正方形,尺度较适宜,中部有明故宫宫城城门的遗址。
3.2.4广场边界过渡
广场的北面和西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和龙蟠路均属于车行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由此沿这2个边界除设置步行入口外,种植自由式的大中型乔木,特别是西北部,以分隔城市交通空间与广场的游憩空间广场东侧紧邻城市巷道,且巷道的东测为沿街商业,沿此界面布置部分坛植花木,其花坛边缘可作为休息之用;南面为西安门宾馆,通过种植灌木弱化界面,或者通过铺装将西安门的空间扩展延伸至边界。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1前言
对于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而言,其必要条件便是“以人为本”,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同时,使人得到精神与文化上的共鸣,达到公共绿地景观与自然生态和人为生态的和谐。因此,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设计要从行为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大众的需求,行为方面主要是指公共绿地景观场所的设计要从功能上满足大众,这需要设计者对景观空间构造及场所特征有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以真正发挥公共绿地场所的功能性;精神方面主要指景观场所的设计不能脱离大众的精神需求而独自存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建造而建造,组织者及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与历史风貌设计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的人文化景观场所,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吸引和支持人们的活动。
2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过程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的设计内容非常广泛,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其设计过程往往被弄错。在实际的建设中,我们发现公共景观场所的建设往往被置于市政设置、道路与其他建筑群之后。城市公共景观场所的建设往往是为了弥补其他建设对自然的破环,这种设计程序实则为本末倒置,在破坏了自然环境之后试图通过公共绿地景观来“填补”环境的空缺,这就无法充分的实现公共绿地景观所实现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实际功能性,以考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初衷。
2.1 场地分析
公共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场地分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同时它又是一个系统、信息量庞大的工作。场地分析工作包括了相关地段的外部条件分析、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因素、文化特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关键的内容是对人的分析,设计之初要详细考察绿地所将面对的服务对象,明确对不同群体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范围,要同时估计人在物质以及精神两个方面上对公共绿地景观的需求。其次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分析,结合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考察,总结出公共绿地景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从中找出能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绿地景观设计方案,从而确定出公园的种类、功能、占地面积、结构布置等设计细节。
2.2 公共绿地的功能定位
对公共绿地的场地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就要对其实现的功能进行定位。准确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所服务群体的活动品质,并充分发挥绿地不同景观的实际功能,以避免不准确的功能定位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在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场地分析和功能定位是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场地分析才能确认场地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功能定位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有了绿地所实现的预期功能的确立,基地分析才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
2.3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
首先结合“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场地的分析,然后确定公共绿地景观所实现的功能,最后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提出总体的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方法,这是典型的景观设计程序。景观规划的设计与最终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其设计的程序与设计方案也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具有极强的延续性,树木的生长、微气候的形成、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整与恢复都需要考虑其中。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沉淀越长,其独有的韵味才能呈现出来。
3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在关注人的需求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人为建设所可能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应以与自然环境相融洽并结合起来为最高宗旨,以形成“自然的场所”,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向着更生态、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方案之前,应充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并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与民风、民史,只有懂得当地人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性,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创造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特点并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公共绿地景观场所。以下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所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3.1 适用性
公共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与适用功能性上应用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并融入其中为准。同时,景观设计在空间上要能容纳众多公共活动,空间宜开阔、明亮,以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各种适与人活动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设施。在满足人们公共活动的同时又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3.2 多样性
公共场所所接纳的人们有着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区别,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偏好需求,为人们创设一个从美学和功能上富有多样性、丰富性的开放性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渴望接近自然、放松心性、舒缓压力的渴求,以最大化的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性。
3.3 延续性
景观设计必须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历史风貌、生态特性相互协调,以使得公共绿化景观在自然环境与当地文化脉络的发展相融合,以便其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得以延续性发展。
3.4 艺术性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将艺术的思想和视觉表现力融合到景观设计之中,使活动在其中的人获得艺术享受。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点
4.1注重用边融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周围生态环境而突兀般的存在,在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周围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布特点,或作为已有环境的延伸,或作为不同生态环境的衔接地带,从而进行具有连续性的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观赏体验。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要注重在特定区域内微气候的营造,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为人们创设一个舒适、惬意的体验环境,通过有层次的实体建筑空间的分割与延伸,使得景观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形成一条延续的“风景线”,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然生态空间,避免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硬与隔离感,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4.2 注重生态性
尊重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而进行适应与延续性的景观设计是点状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传统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法实则忽略了土地本事所存在的生态价值。土地本身的生态价值是由时间和空间这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包含了土地的环境构成因素,如地质、土壤、植物、动物等;又包含了该地区的民俗、民风这一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不同地段的微气候特点和所蕴含的风俗文化来进行设计,使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地区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缩影。
4.3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指对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注、关心,具体在景观中是指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文化氛围上的营造。线性空间景观设计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人文关怀包含以下两个内容:适度的空间感受:公共空间需要满足社会和休闲目的、文化目的、生态和环境目的等各项功能,这一系列功能因素影响人的使用和空间感受。人性尺度:景观尺寸或组成环境部分的尺寸与人的尺寸相适宜,使人产生明晰、安全的感受,使人能够产生对这个环境建立某种联系的感受。
5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才能够有效地、充分地发挥出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配置;高压走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66-02
1 引言
高压走廊是指高压架空线下用地。按照电力设计规范,高压线下建筑的限制,高压线下用地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个盲区。高压线入地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程,在眉山这样一个中小城市,高压线几年之内很难入地,只有游走于城市的上空,贯穿中心城区。所以,近几年随着眉山城市土地利用越来越紧张,城市规划部门把高压线下规划成城市公共绿地。这两年完成了一期和二期高压走廊绿化景观,处理手法上比较简单,多以生态防护为主。随着全国高压线下建造绿地的实践增多,本文在结合眉山市近两年高压走廊绿化建设经验基础之上,以正在实施的高压走廊三期绿化景观设计为例,对将来的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2 项目概况
眉山高压走廊三期绿化位于位于蜀山街(通义路-疏竹街)南侧,高压走廊蜀山街(疏竹街-玉屏街)南侧两个地块,主要建设面积约4.83万m2,其中高压走廊(通义路-疏竹街)绿地面积2.87万m2、高压走廊(疏竹街-玉屏街)绿地面积1.96万m2。其现状是两块城市规划绿地,地块周边都是商住小区,农民安置区,房屋聚集,人流较多,并且与眉山市通惠河二期景观相连。该项目景观设计不仅是要对高压线下的景观进行软化,还要考虑市民休闲、东坡文化的体现,能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 总体设计及构思
通过方案设计初始对该项目的踏勘分析,两个地块是一标准的带状绿地,基本都是农田。在该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从城市特色定位角度对此段高压走廊景观进行特色化处理。设计必须按照设计规范,在高压线安全范围内,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设计理念,为高压走廊绿地发挥更好的景观、生态、休闲和防护功能。
生态自然讲究整体设计以生态优先,自然为主,形成茂密浓厚的城市景观绿带,做到疏密有致、曲径通幽。以人为本应以附近居民的运动、休闲、游戏等基本功能需要为导向,以多样性和参与性为原则布局各种场地及道路;植物自然多样,配置丰富,适当布置景观节点、景观小品,满足人们视野和休憩需求。
4 景观总体布局及设计原则
两块绿地通过景观轴线联为一体,依据轴线布置景观序列。结合周边人居环境及居民需求在高压走廊两侧适当设置出入口,在临近通惠河二期景观亲水平台处设置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使两者融会贯通,形成自然优美,闲暇自然有趣的景观。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高压走廊的两侧,适当设置景观节点,休憩和运动空间。在满足电力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堆坡造型,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感。植物选择多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形成人在林中,林在景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图1、图2)。
4.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地选择此段高压走廊的景观塑造模式,在市政道路边及高压走廊下尽可能营造较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提供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形成坡地、草坪、丛林、密林、疏林等变化有序的绿化景观,创造具有自然形态的绿带,使整个绿化空间有序列,有节奏的变化,既有整体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4.2 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突出节点景观
结合周边居民需求,将主要观景景观节点避开高压线,尽量布置在高压走廊两侧,通过点面结合,形成景观主线,让人们参与其中。
4.3 以自然式布置为主,注重整体景观效果
整体景观布局简洁大气,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地形的堆坡造型,在园路两侧布置疏密有致的多种植物,以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形成高低错落、自然生态的城市景观绿带。主要乔木避开高压线紧临小区或道路,高压线下以低矮灌木和开花小乔为主。临城市道路的绿地景观布置适当考虑以观赏为主,适当结合树阵节点,供人们参与。
4.4 坚持美观、经济及利于管理的原则
高压走廊的景观设计按照生态防护绿廊的线性特征,加入休闲运动功能,以植物和局部区域节点点缀特色花钵和散置景石作为生态元素贯穿其中,将绿带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图3)。
4.5 竖向设计
在高压走廊竖向设计中根据用地周边环境,结合原有农田,进行地形微处理。结合高压线电力设计规范,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堆土造坡,高度主要控制在2.0~2.5m自然放坡,形成疏密有致,空间通透,既让人隐私感,又有通透感,让人一眼望去,似透非透的自然城市景观。园路主要布置在安全范围内,在走廊的两侧,沿谷底布置,贯穿整个绿带。在园路两侧设置卵石沥水沟,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同时,解决园区内自然排水问题(图4)。
4.6 植物配置原则
高压走廊绿化设计以体现自然、生态、环保美观、闲适怡然为主,在园路两侧主要采用疏林地被的设计手段,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丰富的景观变化。沿绿化带两侧远离高压范围内则采用片置,以绿为主,局部布置色叶或开花乔灌木及色彩地被植物。合理配置绿化种植密度,提高绿地含绿量,整个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花,全年常青、季相丰富,步移景异、配置合理”。针对高压线的特殊性质,对高压走廊绿带的植物配置及造景,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安全原则。在高压安全控制范围内,以低矮花灌木为主,原则上不栽植高大乔木。在高压线安全控制范围外,适当堆土栽植栽植适当体量的乔木,创造自然组团形式,做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2)适地适树原则。在植物原则与配置上,注意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与互补性,以乡土树种为主,名贵树种适量点缀其中。
(3)美学与经济相结合原则。高压走廊绿带不仅具有防护功能,还具有美化城市功能。设计师采用美学、艺术手法,布置各个景观节点和植物群落;合理选择大树的位置及数量,既达到景观效果,又节省工作造价。
4.7 园路、景观小品及其他附属设施布置
园路布置与缓坡地形相结合,随地形蜿蜒曲折,面材采用两种色彩的弹街石和烧结砖铺设。园区合理点缀硬质硬质景观,适当满足市政游人休闲需求,临主干道一侧设置景观挡土矮墙,防坡固土,同时增加立面景观情趣。临近交通主要节点区域高压安全控制范围以外,设置观景亭和休闲廊架,沿原路一侧放置景观坐凳,满足游人休憩需求,可为附近小区居民提供临时休闲场所。在绿地草坪中适当布置景石,体现自然、生动有趣。①户外广告。提出绿地内户外广告设置要求。②公用电话亭、指示牌、邮箱。明确相应设施的配置位置、规格、样式、形状等要求。③照明系统。路灯照明和景观照明两种的式样、造型、高度布置等均统一要求,并与电气专业结合,对照进行统一安排与协调,力求达到景观、功能、经济及效益的统一。④草坪喷灌系统。草坪喷灌系统建议,布置方式等。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高压线下用地规划为公共绿地的越来越多,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也任重而道远。结合本文的实例可以看出,城市高压走廊绿带作为城市的公共绿地,不仅具有生态防护功能,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中采用园林艺术手段,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绿化景观。作为一个园林建设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 管利琴,余 进.高压线走廊下建设大型公共绿地的探索[J].上海科技,2003(5):17~18.
[2] 王桂萍.绿水交融的乐章——三林世博家园高压走廊绿带景观设计[J].中外建筑,2008(6):97~99.
【关键词】徽州文化;造园思想;造园要素;造园技法;景观设计
一、徽文化的范畴
徽文化起源于徽州地区,它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雕刻、徽派建筑、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动植物资源等,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加以概括。
二、徽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介绍
徽州园林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有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等。古徽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在这些区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与发展。
1、徽州园林的类型
(1)水口园林
水口园林布局于村落的的入口处,类似于一个村落的公共性“公园”。村民们在闲暇时常聚于此处谈论生活小事。如黟县宏村村口的水口园林。
(2)庭院园林
庭院园林遍布于徽州民居中,设置在建筑主体的前后方或左右两侧的空地中。其中一些庭院因面积有限,需布局精细相当的小品创造幽深的庭院空间。如宏村的碧园。
(3)宅第园林
宅第园林依宅第而建。在徽商兴盛时期,徽商告老还乡,利用大量物力人力在家乡修建住宅以及宅第园林,供自己及家人颐养天年。
(4)书院园林
书院园林建造于书院的,既是书院建筑的景点,又是风水所在地。书院园林主要供书院师生使用,在端庄、肃穆的建筑周围,缓解紧张学习氛围,为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课余娱乐休憩环境,如位于黄山市歙县雄村乡雄村桃花坝上竹山书院。
2、徽州园林的规划思想
(1)风水理论
徽州建筑的选址通常要求前靠水,后依山,左右砂山相拥。在村落的选址上强调“卜居”、“发脉”,整个村落要依山傍水。徽州村落的选址源于风水流派中的理气派,该派术士以“寻龙、察杀、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
“水口”是一个村落的福祉所在,水口园林一般建在村落入口水源充足的地带,在水口建造桥梁“关锁桥”,亭,大树,堤坝等锁住财气。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还会在水口边缘设置文昌阁等建筑,点缀水口景观,震灾避邪。
(2)田园思想
徽州园林的建造特别注重田园思想,村落多选址于自然山水林地中,紧扣“天人合一”的主题,力求营造出怡然自得的居住环境。
三、徽文化在公共绿地景观中的运用现状
1、徽文化融入公共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通过对安徽地区多处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一些以徽文化为特色的景观营造中,在规划思想、造园元素、造园技法等方面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徽文化理念,具体运用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
(1)徽派建筑
采用古徽州建筑设计元素是营建徽文化景观最直接常用的手法。徽派建筑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间以黑、灰、白搭配统一,徽州建筑形式中的典型元素包括粉墙、屋瓦、檐角、兽脊斗拱以及马头墙。
(2)“水口园林”格局
在一些水系丰富的公共绿地中,通常在入口挖湖堆山,塑造水口景观。
(3)徽派造园技法
部分公共绿地在景观节点的设计里使用了雕窗等建筑小品对自然景观加以框景、夹景,增加了景观节点的观赏价值。
(4)徽州园林意境
主要通过对景点名称的定义、精神文化元素的植入等手法赋予景观以徽州园林意境。
2、徽文化融入公共绿地景观中的不足
(1)引入徽文化元素的局限性
徽文化元素融入一座区域文化氛围浓烈的城市绿地中,有可能会与当地区域文化发生冲突,使得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杂乱,失去个性化。
在水资源较为贫乏、地形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为了营造徽州山水田园风光或按照水口园林风水理论对绿地进行规划,有可能增加景观开发成本,同时加大了后期维护费用。
(2)引入徽文化元素过于形式化
一些绿地景观忽略了徽文化元素的功能性以及元素背后的意义,只将徽元素直观的形式抽离出来引入景观中,使徽文化元素成为了一种摆设,有形无意。
四、徽文化在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思路
1、规划思想的指导
徽州园林的规划思想绝大部分基于风水学理论,体现生态学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水口园林”景观规划思想是指基于风水学理论,在村落入口开挖水口,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它是以改善生态,创造一个有利于宗族发展的生态平衡的生活境遇为终极追求。
田园景观规划思想是指将村落选址于自然山水林地中,力求营造出怡然自得的居住环境。
“四水归堂”规划思想是指用建筑、围墙围合出一个中庭空间,雨水从屋檐渗入中庭内,寓意财源滚滚,财气不外漏。
2、景观意境的植入
景观意境是审美的一种状态,意境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主要创作手法有借景、对比、比拟、联想等。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第一,直接模仿,创造出令人熟知的景观空间;第二,将古徽州精神文化元素如道德思想,融入景点设计,赋予空间文化特征。
3、造园技法的使用
徽州造园常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对景、借景、漏景、夹景、添景等造园技法。
4、造园要素的运用
徽州园林的造园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水体、植物、铺装、建筑等。
(1)铺装
铺装以青砖为主要材料,其次多为石材,局部使用鹅卵石、碎石拼花装饰地面,在一些景观精细度要求较高的节点,还采用石雕作为地面铺装。铺装色调以灰色调为主,营造宁静、祥和、内敛的“徽式”景观空间。
(2)植物
植物在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以徽文化为特色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对植物的色彩、质地、高度、冠幅、植物寓意等都需要有严谨而精细的考量。
在植物色彩选择方面,崇尚自然简朴、含蓄淡雅的自然之美, 以绿色系为主,仅以少数色叶植物或开花的乔灌木适当点缀。
植物的质地、高度、冠幅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当植物位于大面积景观节点中,质地可以用粗放和精细相互搭配来选择植物种类;当植物运用于面积较小的景观空间里,植物的质地则要求以精细为主,创造精致典雅的景观空间。而植物的冠幅、高度也要受到一定的约束。
在徽州地区,对植物寓意的选用很有讲究,设计师可以根据景观节点的不同主题定位,选择相应寓意的植物。
(3)建筑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 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的特点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肥梁l柱内天井,粉壁黛瓦马头墙。
结语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类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徽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绿地景观中,既可以体现景观的观赏价值,还可以让游人感受到徽文化独特的魅力。
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为设计师将徽州文化,甚至区域文化融入公共绿地景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蓉等.徽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2(03).146
[2]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8~9
关键词:居住区;以人为本;景观规划
Abstract:This project is a residential green. It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concept ‘peopleoriented’. The starting point is the local needs, e.g. the leisure, excise,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e activity. There are four functional areas which are divided by roads: the experience of plant, natural recrea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e activity area.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this green services public everyday life, and offers the suitable leisure and activity space for locals surrounded.
Keywords:residential area;people oriented; landscap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115-02
1 项目概况
南新小区休闲中心绿地位于北蔡镇南新小区南侧,是老居住区域的一块集中绿地,实施总面积为7140m2 。建设范围为东至南新二路、南至三里路、西至社区中心围墙、北至南新小区围墙。本项目面积虽然不大,但处于居民密集区域,可以有效缓解周边居民休闲、娱乐设施配给不足的矛盾,改善和提升本区域的生活品质(图1)。
2 需求分析
该区块的居民人口密集,大部分为2000年之前的老公房,内部配套绿地标准较低,活动场地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居民正常的健身、休闲需要。根据规范要求,居民出行500m就能到达3000m2以上的公园绿地。小绿地的建设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周边居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室外空间,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要。
3 项目总体构思
3.1设计理念
3.1.1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文化背景。在绿地景观的设计中,如何提炼和表现这种特有的文化,是本次项目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本次设计基于对上海海派文化的挖掘,在面积不大的绿地中,通过铺装的材质和形式、苗木的选择和配置、小品的设计和形态构思,记载和表现海派文化的韵味,表达了人们对上海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3.1.2 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设计理念
绿地景观的设计中不仅要满足正常的视觉审美要求,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根源,切实以周围居住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规划合理绿地布局。尊重游人的休闲、健身、舞乐与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功能要求,使绿地真正做到服务于大众。
3.1.3坚持“生态与景观并重”的设计理念
从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时间结构出发,根据植物品种的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乔、灌、草、藤复合群落结构,充分发挥最大的生态景观效益,把绿地建成融生态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为功能的居住区配套绿地。
3.2 主题定位
俗话说: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正是南新小区中心休闲绿地面临的客观条件,根据上位规划定位,本绿地属于居住区配套绿地,是为周边区域居民提供休憩娱乐服务的社区场所,绿地面积7140m2,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规划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是本次设计的难题所在。设计中根据功能需求种植景观植物、根据游园需求设置道路、依据道路分割休闲场地,在追求文化展现、构图形式、色彩变化、空间对比的基础上,解决周边居民无处休憩的尴尬局面,致力改善和提高居民的户外生活质量(图2)。
3.3 总体设计布局
3.3.1区域功能、明确划分,螺蛳壳里的小道场
居住区周边的集中绿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较好的视觉景观效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周边的居住者使用,为其创造美观、舒适、便捷的社区场所。根据南新小区休闲中心绿地自然地理条件,可规划为:植物观赏区、自然休憩区、休闲娱乐区、人文活动区四个区域(图3)。
植物观赏区位于绿地东南部,在门口设计镂空的高低错落的景墙,采用具有中国元素的月洞门,围合出富有空间层次感的入口区域。景墙后侧种植开花、色叶的观赏植物,运用藏景、对景、借景的造园手法,达到步移景移,精彩缤纷的效果。景观视觉充分考虑人们活动和观景的规律,使景观达到多视角观赏的要求,尤如一幅景观卷轴徐徐拉开(图4)。
自然休憩区位于西侧,景观层次丰富。沿道路一侧空间以郁闭为主,降低道路噪音及粉尘对公园内部的影响。局部留出视线通道,将绿地内部景观隐约透出。
休闲娱乐区位于绿地的中部,为居民提供举行社区文化活动的广场空间,主要设置浅红色花岗岩铺装为主的硬置喷泉广场,中间以不锈钢的喷水隔板为分隔线,勾勒出弧形的场地,简洁、古朴。在广场的西侧,树立一个LED屏幕,一定时间可结合画面和音乐,形成多变而欢快的旱喷广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根源。
人文活动区位于绿地的北部,LED演绎广场的北侧,采用树阵结合现代围椅的简洁设计,创造丰富空间。树种主要选择榉树,种植落叶树种,主要是考虑夏日里能遮阴蔽日,冬日里照耀到和煦的阳光,为周边老年戏曲爱好者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从细节体现人文的关怀。并结合休闲步道设置景观凉亭,隐于林、丘中,创造幽静自然的小空间,同时也是全园的生态景观亮点。
3.3.2落英缤纷、秋林多彩,自然与生态的诠释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是要改善空气质量、满足简单的视觉感观要求,更要贴近于人的需要,提供生活便利。在植物设计上,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植物的色彩季相变化,形成自身的植物特色。乔木为骨架,木本植物为主体,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有机地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突出层次、厚度和色彩的变化。并应用多面观赏布局,采用片植、点植相结合,简洁大方,色彩丰富,疏密有致,满足春景、夏绿、秋色、冬姿的景观效果。为周边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的实现,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植物配置重点选用香花类的桂花、丁香、栀子花、香樟等,木本观花类的樱花、垂丝海棠、紫薇、山茶等,色叶类的银杏、榉树等。
设计主要运用道路分隔绿地空间,自然形成落英缤纷、秋林多彩的绿地植物景观,并利用地形与浓密植物进行隔断,形成西高东低的树林草地,形成优美自然的生态观景区域,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态的诠释。
3.3.3文化小品、海的味道,内涵与景观的展现
南新小区休闲中心绿地的总体布局中考虑了建筑类型及园林小品,以整体的绿色环境为背景,建筑外立面主要是浅红色的面砖,温暖而不失雅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并与整个植物群落相统一。综合管理用房由问询、售货、公园管理、厕所等功能用房组成,为市民游客提供休憩、指引等服务,建筑面积为100m2,层数1层。园林小品包括景观亭、廊,采用防腐木的材质,风格古朴、简洁,景墙采用具有中国元素的月洞门,围合出富有空间层次感的入口区域。小品设计既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上海地域文化,营造具有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突出内涵与景观的并存的社区文化环境。在此中生活,居之安然,陶之自然。
4 结语
南新小区休闲中心绿地的建成,为北蔡地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地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南新小区周边脏、乱、差的环境现状,有利于提高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活质量。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场所,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公共绿地;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 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