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31 16:23:12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物科学的研究生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2篇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7]研究了γ刀内囊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焦虑症后病人双侧内囊正常组织接受单次γ线照射后的神经放射性表现。最大靶点剂量为200Gy。照射后3~44个月系列CT扫描和MRI被用于随访观察。结果提示高剂量时观察到的组织反应、体积变化和时间过程比小的照射体积中观察到的更不易预测。因此,建议在将来应使用低的放射剂量和较小的体积。另外在用CT及MRI评价γ刀引起的损伤时应考虑时间因素。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分割照射是否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多次分割代替单次照射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可能有放射生物学的优势,但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比单次照射需要较大的靶体积。如果降低几何精确度和增加摆位的不确定性与多次分割照射有关,通过这样即可部分补偿放射生物学增益。Lo等[8]为估计分割照射脑肿瘤的潜在治疗增益,评价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潜在增益方面的效应,采用生物有效剂量(BED)、依据LQ模式对不同治疗计划的治疗效果定性分析。其中治疗增益(TG)被定义为肿瘤的BED与同一正常脑BED在多次分割及单次治疗的比值,结果分割治疗的TG随分割次数增多而增加,随单次剂量增大而减小。在1~10的分割次数中,TG在单次剂量点为20Gy、30Gy、40Gy时分别为1.40、1.32、1.27。另外,TG在最初的几次分割中更明显。如果体积增大,则分割的增益减弱。从单次剂量的靶体积2cm增加到分割治疗的2.3cm时,TG从1.19、1.11降到1.06。研究认为,分析分割放射的治疗增益时应考虑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分割治疗中的影响。

Simonov等[1,9]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和Leksellγ刀以分割方式(2~6天)治疗48例初治病人,研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的可行性。研究中应用LQ模式分析等剂量效应关系,并考虑肿瘤的放射生物学、肿瘤体积、周围重要脏器的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提示Leksellγ刀进行立体定向分割照射是一种非常准确可行的治疗方法。在另一项38例各类病人的研究中,总的分割剂量20Gy~60Gy,肿瘤周围剂量为12Gy~30Gy。病人可耐受Leksell头架接受2~5天的治疗,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并且肿瘤周围脑组织受量最小。

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研究的进展,X线刀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于肿瘤治疗。Luxton等[10]研究认为最终X线刀可照射>30mm的病灶,但其精确度较γ刀略差。

第3篇

健美操传统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均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任务式教学在改善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上更加有效。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任务式教学;女大学生;改善应付方式

“任务式”教学模式是当今许多学者提倡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倡导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避免了“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弊端,是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行为协调进行研究,以应付方式为指标,探讨在健美操选修课中实施“任务式”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有何影响,意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本文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选修健美操专项的女生班为研究对象,对几个女生班进行指标的前测,在前测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实施“任务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起指导、咨询作用,所有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式教学。十八周后进行指标的后测,比较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应付方式指标水平。

二、实验结果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应付方式的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一)健美操选修课中实施任务式教学对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任务式教学班实验后的应付方式和实验前相比有了积极的改善,在解决问题和退避两个因子上达到显著性差异;而传统式教学班实验后的应付方式在求助、幻想、退避因子上虽然有所改善,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任务式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改善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降低学生的应激反应,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应付[1]是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它是对情境变量、时间因素、影响适应结果等一系列事件得来反馈的反应。它处于应激情境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适宜的应付对缓解和调节环境对个体的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任务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心理品质的提高。任务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设定的各项教学任务。根据任务的内容和目标,学生首先要独立思考,个人要先有一个对所完成任务的想法,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任务的完成。在单人实践的活动中,学生必须动脑动手、亲身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设想,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擦出创新的火花。

任务式教学通常还采取小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与认知风格,学生们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学习方法、个人观点得以交流,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达到集思广益、拓宽思路、深化认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使学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任务成果,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在任务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师提供给学生大胆思考、创新的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观念,从而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是不可能被这样好的开发。

正是在学生的个人努力、小组的协助、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综合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提高必然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有研究指出[2][3]:自我效能感影响应付方式,自我效能感越强,应付方式会越成熟、理智,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学生在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许此时就会感到可以解决,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不是退避、幻想、自责,这应该是任务式教学班学生应付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任务式教学本身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应对和解决问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开始会很不习惯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积极的习惯逐级养成,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会在习惯的驱使下自觉地解决问题和挫折。这是任务式教学班女大学生应付方式转变的一部分原因。

四、结论

健美操传统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均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任务式教学在改善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上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娴.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河海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第5篇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如何让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更好的服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把握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如何通过前沿知识向学生传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务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课改背景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了解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科学习的脉络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分子神经解剖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等,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作为生命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和作为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神经活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但是今天,这两门学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与分子生物学一起发展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课改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构成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开始之初就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脉络。而生物学科学习的方向可结合生命系统板块的教学展开,即紧贴课本有拓展知识范围。

二、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使学生熟悉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课本的设置也体现这样的亮点,模型构建、归纳演绎法、假说推理法、数理统计、原来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纷纷引入中学课本。

前沿知识纷纷引入中学课本,课堂上接触的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发展,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前沿知识,还能了解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历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无限接近,不断修正,自然学习起来兴趣高涨。

三、让生物课程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关于什么是科学素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异的定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为简明的定义,即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不仅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且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生物科学前沿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的更新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发展的关系,更好的把握教学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

第7篇

一、什么是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史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科学家研究生物科学时所采用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演进过程,涵盖着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看法与观点.生物科学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生物科学在过去如何发生与发展,也表示人们当前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观点,揭示今后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另外,科学家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索中所展现的高贵品质与精神,也同样蕴含于生物科学史,时刻教育和警醒着后人.

二、生物科学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生物科学史包含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片段及真实的材料,这些生动鲜活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中生物课程的趣味性,使教师和学生均能提高对生物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继而能更积极参与到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将教授的内容与生物科学史中的相关史料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以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史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如何发展的.这些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生物知识提供了所需产生、发展的背景,并说明了科学家探索和研究这些知识的过程.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知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对知识的研究切勿仅限于一点,而要着眼于发展全局.生物科学史能够提供科学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确保人类研究得到正确结果、把握真实规律的重要工具.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引领着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生物科学史反映了科学家探究生物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生物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总结出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记载科学家研究生物科学历程的同时,体现了科学家宝贵的科学精神.学生所需要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都包含在这些科学精神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应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当前高中教育的需求.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根据实际调查,多数高中都认可生物科学史具有教育价值,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严重,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很难在课堂上增加新颖的内容,忽视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没有随着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改变,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生物科学史教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2.对生物科学史的了解程度不够

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接受教育阶段,对生物科学史没有充分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扎实,另外,高中生物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教材以外相关的生物科学史,导致无法顺利展开生物科学史的教学.

3.学生偏重于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学生对生物科学史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学生对生物科学史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学生更不愿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这些对于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课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不积极配合与教师的互动.另外,学生在课堂中体现的被动心理,也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十分不利.

4.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的授课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在考试与作业中都有规定答案,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此类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致使高中生物课程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举步维艰.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标教育理念与传统的理念有着诸多不同,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观念,要结合教学目标,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继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学生要重视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学生要逐步意识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学生进入学校参与课堂,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考虑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在生物科学史中,学习到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为今后自身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