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3:11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理论;转变性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探索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最终掌握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推行理论,素质教育开展以来,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理论的转变研究。本文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理论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内容。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1.传道
“传道”的教学理论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也就是思想教育。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能成才的,这种观点是符合教育基本目标和要求的,能够利用文学知识的传授实现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良好传递,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教学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也有着较强的德育内容。但是,传道的思想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价值观的德育渗透不应该过于直接。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不管是有意无意,向学生兜售自己的价值观,都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作为教师,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你的学生也是正确的。包括你的经验,也不一定都能适合你的学生。但是很明显,面对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根据课文的内容随意地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想,这些往往会对中学生有极强的引导性,如果学生认同教师的价值观,他们往往会出现偏颇的行为,例如,忽视数理化学习,一门心思地进行文学创作,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发展。其次,传道的过程不应该有过多的德育教学目标,基础教育确实有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但是,把“立人”的千钧重担都放在或主要放在中学教师的身上,显然缺乏合理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应该是以简单的渗透为主,应该以长远目标为主,而不应该期望短期内见成效。
2.授业
“授业”就是指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这个技能是指能够使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和理论知识。可以说,授业的教学理论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才使得教学活动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针对语文学科而言,传授的是语言的基础知识,传授的是运用语言、分析语言的基本技能。但是,授业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授”,分明是一副以教师为中心,使教师呈现居高临下的姿态,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明显的灌输色彩。这种教育姿态,无论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中,都是落后的。这就是以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角度来主导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观。这种教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结果:学生对语文知识没有兴趣,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让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工具,教师则是变成了讲工具的机器。其实,授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应该转变教师卫道者的形象,转变教师主观交流的不平等态度。
3.解惑
惑,是指困顿、迷惑。“解惑”就是要在学生面临未知事物之时,由教师帮助,运用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解惑体现了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也展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解惑环节处理不当,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只是一种高压态势,一味的训斥,学生遇到问题,不会想到给教师打电话,也不敢进行细致的询问。这种情况说明,教师不够重视“解惑”的重要性。其实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服务,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解惑的途径仍然是以教师解决问题为主的,这样的途径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班集体力量的运用,应该及时转变。另外,解惑的内容除了语文课堂上的知识问题,也要包括许多生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能够与学生谈天论地,并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帮助。
二、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内容
1.“传道”审美化
为了解决“传道”过程中对学生硬性地植入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语文教学中可以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传道”审美化避免了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思想发展,而是借助文学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高尚思想的美、高尚情操的美,同时也体会了文学创作的艺术美、韵律美和精神美,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教育理论上曾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用文章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才是切实可行的“传道”手段。例如,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又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多种多样的“石拱桥”,欣赏建筑美。接下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深入研究作者茅以升对桥梁的研究,并结合作者介绍使得学生对课文之外的知识有更深刻地认识,从而明确:知识带动积极向上的人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之,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赏心悦目,或使人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只要教师去开发利用,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视野的开拓,情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授业”创造化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因材施教”,他还反复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学而思”,应该“举一反三”。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著名教育学者林崇德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由此可见,创造能力是人才的重要品质。首先,传统授业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在教学理论转变后,应该是教师听,学生想。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要提供作者背景、词语注释、朗读指导等材料,然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注释想“这首词的含义”“表达的感情”等。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这样的教学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其次,初中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运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了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然后请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这首诗的特点?从杜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再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对比更深刻地理解到“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他人”,这更能体现出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时为了拓展思维,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还有哪些?搜集其中的名句,加以整理。创造化的“授业”过程,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及时的训练。
3.“解惑”合作化
“解惑”不应该单纯依靠教师的力量,要善于运用“合作”力量。教师可以明确进行小组分工,在分析课文、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都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面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学习了《背影》之后,许多学生都认为作者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过于苍老、无能,也没有直接地、深沉有效地表现出对父亲的爱,这种表达方式不太合理。针对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员查阅资料,分析当时作家的写作风格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方法比由教师直接“解惑”要好得多。学生围绕需要解惑的问题去自学,从语言文字中去找解答中心话题的依据,并对找出的依据进行分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上文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分析和总结。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必须要从实际学情出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识规律,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从审美渗透、合作教学和创造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拥有分析文本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辉.浅谈初中语文的创新性教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2]曾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理论
1.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角度和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在理解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例如,在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于同一个观点,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对于写作,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更加突出。对于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理解出的内涵角度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不同思路去理解学生对同一段文字的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能够区分多元的思维与偏离主题的区别。由于某些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对文字的理解过于偏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
2.语文作为对母语的研究学习,需要语文教师从“听、说、读、写”多个度角度进行多元化教学,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锻炼学生的听力;可开展辩论赛,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可通过对佳作的赏析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作文能力。
3.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学生按照对语文的内在修养分成小组,要求在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个可以称为“学生结构多元化教学”。课堂上,以此种小组展开讨论,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成绩较差的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询问,解答的学生在向其讲解过程中又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发现新的问题,以此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多元化教学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面对没有生机的文字,而是更加注重文字的多元性,学生的多元性,让文字变活,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语文,系统的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27).
一、制订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教研员作为代课老师的指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和老师共同合作,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研员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把握了解,从而制订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必须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首先,教研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将课程目标主体定位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老套教学理念;其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合理、具体、可评等特征,保证教学目标的价值不被落空;最后,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尽量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教研员和普通代课老师职责不同,他们需要对学习规律和各类教学理论做以研究,旨在挖掘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案,因此可以利用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不单只注重成绩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从而在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机制。
二、变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大胆取舍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十分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量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员应该切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职能,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大胆舍弃一些学科中重复、繁杂且意义疏浅的内容,争取筛选出代表性强、深入层次够、通透贯彻的知识内容,这样既能够减少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也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清晰、透彻、深入。
2.选定合适合理的教学方式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于各方面机能不成熟的层次,致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略显吃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努力合作并探讨,力求寻找出适合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效教学的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方式中。教研员可以将初中语文学科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将《紫藤萝瀑布》《珍珠鸟》《春》此类描写性文章规整到一起,采纳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自然和生命之美;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之类状物文章归纳到一起,采纳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之美;将《桃花源记》《马说》《五柳先生传》此类文言文规整到一起,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洞悉文章深意和古文字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领会到学习的和欣喜,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老师个人的任务,也是教研员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指导语文代课老师,让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让学生渴望并期待着自己能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研员应该根据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方表现,给老师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劝诫老师上课尽量表现得幽默、平和一点,积极主动地走到学生的周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真情的课堂氛围;再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互动,在欢乐宽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教研员必须明确民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在给学生民主、自由且平等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4.适当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杜威,是每位教师都不会陌生的一个名字。他所提出的教学理论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杜威整体的理念都看重学生的实践,这与当下的教育改革方向基本一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也将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总结自身教学与研究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反思自身教学,以杜威的四项重大理论作为依据,纠正现有教学中的错漏,努力为学生带来丰富灵活的实践教学。本文将浅谈杜威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在杜威的教育视角中,教师应当为教育教学做些什么,实践究竟如何有效运用于教学当中。
【关键词】
杜威教学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运用
在杜威的教学理论中,主要体现了4个比较科学系统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生接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所培养的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一定程度上来看,也都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做准备。“教育即生长”,该观点中希望学生能够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获得成长。其中关于激励学生的本能成长的内容,与当下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殊途同归。“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里涉及到经验的基础作用,将经验不断地改造或重组,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延伸出来了“儿童中心论”的理念,与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所以杜威的教学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
一、回归生活经验,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教学即是对母语的培养与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初中语文的教学需要回归生活经验,教师将为学生构建更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可以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对某个人、某句话的情感,你与他人的交流,都是运用语文的生活过程。再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效利用这些过程,能够是语文能力更快地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羚羊木雕》时,这篇文章讲的是“我”未经父母同意便将贵重的礼物赠送给了好友,没想到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甚至要“我”将礼物要回。“我”内心看重友情,却不得不要回礼物,最终虽然被朋友原谅,内心却依然十分痛苦。这样的内容相信很多的初中学生都会有所感触,友情与亲情的“较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些被父母误解、被朋友误解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互相交流与沟通,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如此,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气氛也会和谐有趣。
二、践行“从做中学”,落实阅读与写作
“从做中学”也是杜威非常著名且重要的一项教育理论,他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化,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实践型课堂,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思考,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当中,学生的思考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从这两方面重点入手,落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的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语文课堂也将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师的指导,得到更多经验的积累,获得迅速地提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分析主要人物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并找出依据;找出描写人物的所有手法;体会文章的深意等等。通过讨论得出小组的总结,组间还可以进行比拼与交流,让学生在引导与合作下落实阅读。阅读完成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该课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比较多,很适合让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杜威的想法一致,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需求下安排教学活动,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才更符合自身发展,得到的提升才更有针对性,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高。杜威的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希望通过压制强迫学生开展学习。任何不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都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残害。这进一步表明了当下学生需要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是得到尊重的教学,是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教学。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动态地调整教W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课前为学生安排前置作业,以学生完成的效果以及学生课上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依据。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很多学生表示鲁迅先生的某些句子不通顺,自己也读不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些“不通顺”的句子,加以讲解也能让学生明白句子含义。
【结 语】
杜威作为影响极大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见解与观点,到今日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更新还在摸索与探究当中。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的改变更加受到家长与学生的关注。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能够使家长与学生信任学校教育,语文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拿出有效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持续钻研学科特点、了解当下学生需要,“以学定教”,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吸取杜威教学理论中值得运用的精华,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展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理论;转变观念;改变课堂;优化反馈
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依然是以中考为指向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依然是以“灌输法”与“题海战术”为主。这些问题都让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面临重大挑战,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对初中语文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优化课后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理论。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师所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课改所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主导者,学生由“被统治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其次,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情境。很多教师虽然嘴里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习惯“控制”学生,课堂氛围依然严肃、乏味,这不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觉树立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良师”,初中生真正成为“益友”,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教学。再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以及真实需求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表明,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才能够让他们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且愿意在离开校园之后依然自愿学习语文。最后,教师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使其能够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实语文课堂。
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改革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重新树立自信心,真正喜欢上语文。在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人文
关怀。
三、优化课后反馈体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课堂小结的作用。还有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默默接受与自己的认知体系不相符的语文教育。这些问题都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优化反馈体系,使学生与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改正,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主要是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尤其是初中生直接面临中考,使得中考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加重了全体师生的教学负担,忽视了语文在培养师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要及时收集课堂的反馈意见之外,还要放弃“唯分论”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以教师讲的课好不好,指导方法是否正确等为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有所增强等。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迎接改革为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全体学生带来的挑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以生为本”的新型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改变“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涨”的局面,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氛围;优化反馈体系,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语文课堂真正满足学生所需,建立以师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指导方式。它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从而解决实际中的教学问题。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扩展思维的重要角色,因此,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指导。本文笔者在分析新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指导作用
所谓教学理论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深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体系的理论基础。初中语文理论也是一样,它也是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初中语文理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理论设计去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其着重于如何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学习。
一、对现代初中教学理论分析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而不断变化的。它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上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注重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积累、运用。整体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中,首先是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要求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属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这段时间,就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所以,初中教学理论就分析了如何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进行知识积累。
课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它更要求从课本上获得语文知识。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学生需求而精心编著的,其上面精选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也是具有新颖的特质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好预习与复习功课。做好课前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一堂课学习质量的好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应该熟悉新课文的内容,对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勾画,与此同时,做好记录,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积累,从而这样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找到着重点,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复习要求在保证良好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及时巩固工作,并做好纠错记录,尤其是在考试前,把积累的错误知识点进行温习,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覆盖面最广的科学,是一切学科的综合,并包罗万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魅力的感悟,全心感受语文的心灵,从让学生能够在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怀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集合。它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能够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有效,通过文字,通过进行精神的传承。初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魅力感悟的一小步,但,仅仅是这一小步,就能够使初中学生更加贴近语文;通过这一小步,能够带动学生向文学踏入更进一步,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丝丝关怀,能够让初中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之中,感受语文的温馨情怀,畅古游今。
3.明确学习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任务型语文学习理论就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广泛接受。任务型的学习就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教学的效益,提升学习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独立思考,使思维更加富有逻辑性。
任务型教学就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少干预。在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少的错误产生。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少的对错误进行提示,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最大化效益学习。不少学生完成作业总是没效率,不用心,家长担心,就会为学生请家教,上辅导班等,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还浪费金钱,所以,应该有效率的进行任务型教学。
二、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由于语文教学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语文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所以,社会意识对社会活动有一种反作用。下面就谈论一下初中语文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1.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观念
初中语文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由于语文理论对语文教学实践观念有指导作用,因此,随着初中语文理论的多元化,教学实践观念也更加多样性。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观念转变为学生学习主体观念,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2.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式
正因为意识具有反作用,所以,语文理论也对教学实践方式起着引导。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运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更加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讲课中,添加了游戏型教学模式,通过游戏,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教师放低姿态,站在学生朋友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3.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
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得好,还要求会能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初中语文理论指导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首先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管理环节,也就是要对各个学习效果、学习任务、学习质量进行考察。其次,总结了许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最后,进行知识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坚持知识的学校效果,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打下初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理论是语文学习经验、知识的总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长期对语文探索的结晶。在悠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的初中语文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让语文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徜徉自然之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作文 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写作技巧等等。
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加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有效的锻炼,提升自我的笔下功夫。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初中作文教学理论分析
1.国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启示
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
其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抛开传统教学模式。
其三,引入自然写真教学情境。
其四,注重情感教育,及时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其五,发展低年级启蒙教育制度。
其六,重质量,轻过程。
2.国内作文教学理论总结
其一,培养实际写作能力,注重生活写真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其二,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以教师的模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其三,尊重学生的创作,处理好学生、学生作品、接受者的关系,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而不是从研究者、教育者的角度进行评析。
其四,应用综合性教学模式进行作文训练。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得学生更早意识到作文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单纯地应对考试。
其五,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对学生作文的“量”和“质”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影响学生的信心为目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初中作文教学实践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首要学习对象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案例和最容易模仿的教学榜样。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的体现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的组织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为策划、编剧、导演等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的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整个语文作文的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某老师在进行主题为“我们学校”的作文训练教学中的开场是让学生齐唱校歌,让学生对自己的母校进行谏言,使得整个课堂都充满了趣味,也使得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人文观念、学校的发展状况有了很好的理解。在为学生奠定了相应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榜样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学生的首要学习对象,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自“下水”不仅会提升教学的可信度,也会给学生榜样,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变,产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心理上的负担。
3.教师评鉴作用的发挥
教师除了是课堂的主导者之外也是学生作品的评鉴者。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以情感为基础,重视文章的情感效应。对于真情实感的文章要大力倡导,既使文章的结构、语言有欠佳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学生的个人人格、个性、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发展,使得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有所改变,从而使得写作是一种轻松、自在、愉快的过程,又是一种寻得成就感和归宿感的途径。教师负责任的认真批语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变,敷衍只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表现。要真正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效果,教师的个人实践必不可少,平等的待遇才能使11—13岁的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初中作文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是观察、阅读、讨论、训练的结合,最有价值的作文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是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初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打好材料基础,使其有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准。只有做好作文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进步,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旭启 灵性之门写真善文章——以课本为例进行作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