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众文化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08-31 16:23:09

序论:在您撰写大众文化的性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众文化的性质

第1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业性质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可是由于本世纪发生的大事实在太多了,特别是在知识界和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轻视是非常普遍的。只要看看大学里的学科建制,再看一下人文领域中有关的大学教材,我们就能很容易明白,大众文化这事不仅和当代大学教育没什么关系,而且完全没有能够进入大学课堂的意思。换句话说,以大学体制为象征的现代知识体系,根本上拒绝大众文化成为人们认识当今社会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对象,更不必说把大众文化研究看作是现代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凡对今天大学生的生活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痴迷不是简单的课余爱好,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而是另一种不见于课程表却更重要的课程。这里显示了知识界对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的根深蒂固的轻视。

许多人顾名思义,把“大众文化”等同于以往历史上出现的通俗文化或是民间文化,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大众文化研究所分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生产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不要要强调的是,它说是“文化形式”,并不能从我们过去习惯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因为这种文化形式除了必然地与大工业结成一体之外,还包括着创造和开辟文化市场,以公司规模的行为去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尽快获取最大利润等经济行为。这使得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营利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不仅构成大众文化的主要成分,而且成为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普通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不仅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达后的产物,而且是当代资本注意在文化上的一大发明,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文化和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与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裸的商品性,它也不打算掩盖自己和资本的关系――通过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它不但想多赚钱,还要像其他商品生产一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样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两者之间的分界变得含糊不清,人们已经很难辨别哪些是纯粹的文化行为,哪些是纯粹的经济活动。但正是这种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性能的特殊品格,使得大众文化比起传统的文化,就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买一双“耐克”球鞋和买一张王菲的CD有很大区别吗?恐怕没有。卢卡奇曾说,一旦商品形式在一个社会取得了支配地位,它就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自大众文化在二站之后大兴于资本注意社会以来,应该说商品形式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大规模地入侵文化领域的办法,同时对这个领域“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相当彻底的改造。

我们完全有把握地说,这个“改造”不仅是20世纪一件大事,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比起今天人们认为将要影响人类未来的一些大事,例如网络时代的来临或“壳隆”技术的突破,大众文化究竟意义如何,是否比这些公认的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更重要,这当然都可以讨论。但它对今天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影响,并且使得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比起半个世纪前已经面目全非,这恐怕是个事实。大众文化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也许,我们应该惊讶的是,那些最早从事这一研究的思想家们,无论是英国的威廉姆斯、霍加特,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马尔库塞,其理论嗅觉是何其敏锐。早在本世纪50年代,他们就把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认识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相联系,从而把这一研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理论层面。何况,由于他们以及很多后来人的不懈努力,大众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的发展几乎一直是同步的。时至今日,这一研究在许多国家成了一门显学,成为在跨越多种学科的一个空间里进行非常活跃的理论探索的知识领域。

在近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文化的商品化始终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世纪90年代,作为文化商品必然结果的大众文化,不但被催生出世,而且惊人的成长,各种大众文化的产品突然覆盖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其势有如燎原大火。实际上,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一历史发展已经使中国的文化景观全然改观。在这种情势下,理论界和批评界应该如何反应?做什么样的阐释?又怎样在这样一个新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发展新的知识?这类问题已经不容回避。特别是一直在观察、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人,恐怕再不能对此无动于衷,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研究势在必行。但是,着手做大众文化研究同样不能顾名思义,把它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文化讨论”,只把讨论的对象来一个转移,变成对过去死看不上眼的广告和电视剧的关注。

总之,虽然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文化,但它不是过去广泛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讨论”中所针对的那个文化,而是与今天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商品文化,特别是与工业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大众文化。雷蒙德・威廉姆斯曾一再强调,文化作为一个意义系统不只存在于艺术和知识这类东西当中,而且还存在于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当中,因此,对制度和日常行为进行批判分析乃是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如果说文化从来都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生活和各种制度有内在联系,那么本世纪后50年发达并泛滥于全世界的大众文化,就更深入地楔入了日常生活。它们代表精英文化,成为今日意识形态得以建构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机制。棉队大众文化正在中国取得主流地位的新形式,中国的文化研究者当然也要高度重视对与大众文化相关的各种制度和日常生活的研究,这必然使“文化”这一范畴被大大拓展。何况,90年代兴起的大众文化 正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的,因此,它又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我们不能不问:伴随着经济的“转型”,是不是必然会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如果这个“转型”已经是个事实,那么其结果是什么?该如何评价?促进这一“转型”的机制又是什么?大众文化在这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此类问题的追索,也不能不使我们的文化视野愈加开阔。与此相关的是,如前所述,这些基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和理论追索,必然要和对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批判与“挪用”的过程同时进行。我们希望,这两者的结合不仅使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者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能比较快地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语言,更重要的是,是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情况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大众文化自我构建的问题与状况

民主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象征,但是这种现象是受历史与其他客观因素所限制。不过这种说法只是对于被束缚的人们想要冲出这种局限性才更为有意义,这里面是有时代界限的,谁也不可逾越自己所处时代的法则。这种时代法则在现代以前,是更为侧重德性的。这似乎让我们难以忽略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传承性,而且对于人的内在建构中,我们的确不可忽视康德的那些思想,例如,“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令人感动地说,天地间有两个最崇高、最令人敬畏的、严肃的东西,就是‘上有日月星辰,内有天理良心’”。德性与实践是同一条河流,没有哪种制度想完全将其引出一条支流作为社会需要,因此,在这之前是传统文化或古典政治哲学引导人们去看待人类的生存状态,这样的文化更愿意将人们的视线从内到外周转一圈,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都是更为相容的。我们不可否认以这样的文化现象来影射的社会伦理更符合生命规律,毕竟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具有生物性的,不可能一味地使用机械化管理方式去安排社会的生存状态。

相对而言,现代性的文化积淀更多的来自人类过渡使用“实用性”这个词汇,这导致了我们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大众文化就此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炮制出来的文化,也是一种与对科技的无限追崇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缺乏调和所产生的生存状态。尽管我们现在依然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可是,在这种现代性的局限下人们难以抑制自身那种强烈的追求与浮躁的情绪。我们当然不可否认现代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各种便利,以及民主制度的确立促使我们在个人发展中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我们的时代同样促使全球性局面的无限宽广,人们的交流与物质文明的开创比现代之前更能产生激动人心的产物。

大众文化的产生有其进步的一面,也就是说它本身对于古典理念中极端思想具有批判性,特别是对于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实践,更是往昔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这是现代人值得称赞的。然而,在这种胜利的引导下,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崇拜,因此蔑视德性作为一切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在自我崇拜的激情下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思维逆差,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差别。与此同时,也会引起我们对于一种普遍性含义的反思,其过程就像是施米特所说的“普遍正确的东西似乎决定 每个个体的内在生活到这样的一个程度,以至于个体甚至没有考虑要违背它”。同样,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是属于一个正确的体系吗?这或许接近于一种这样的解释:其存在就是代表了某种感知与兴趣相结合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自我崇拜本身的那种缺陷存在,并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这种崇拜比较容易产生一种盲目性。自我崇拜是一种过激的自我认可,是整个国家与个人这种有机体的失衡,当大多数人将这种自身的失衡归结为一个集体时,就诞生了大众文化的激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个人对于文化层面的误解将影响到国家的文化趋势,特别是国家的政治行为。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政治文化本身对于社会构建的有效功能,以便更深入地去理解我们的政治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二、政治文化的内外建构

政治文化如果有所上升,那么就对其有了更高的内涵要求,这就是政治哲学所要引导的,那么这就不能避免政治哲学的古典性会直接介入国家的政治文化设计;因为“人既是政治动物,又是理性动物,这种不可思议的结合是贯通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全部论述的线索”,不仅如此,这就为我们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我们关于政治秩序有了一种目标。而且政治秩序在我们的现代社会来看,就是引导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不断趋于一种完善性。另一方面,就现代所提倡的民主与自由,以及政治体的有机性来看,这也是从政治哲学的源头所派生出来的。从某种社会功能来看,政治文化应该引导大众文化的走向,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极力提倡的这种民主性当中,人们的政治行为更为明显,比起历史之中的那些专制时代,现代的民主才是被拓展了的民主,符合民主的本意,因此,现代人的政治行为的实施范围要比专制时代的人们宽泛的多,而且也更为具体化。

现代社会积极倡导的民主与法治,是一种对于古典性政治的实现与超越,并非代表我们今天的政治文化是孤立于古典性,而且民主与法治的身影早已在古典政治哲学中出现了,正如同我们确信亚里士多德认为的人治的弊病可以致使政治腐化,所以,现代社会重视法治也是遵循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向往。然而,这种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仍然属于一种价值取向,而不是侧重于对国家与政治的意义追求,这只是私人意志与国家意志的一种契合,而并非是纯粹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个人意志的集合体就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而并非是说国家意志才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也因此,大众文化的不稳定性就会时刻影响国家文化,我们既可以将其视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将大众文化转变为国家文化,除非大众文化已经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上升到与国家意志等同的地步。因此,对于大众文化的引导表现在双重意义下,一方面就是让其在法治社会的土壤中得到生存的保障,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这种文化的生存状态是稳定的;另一方面,就是政治文化引导大众文化趋于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单一地向社会宣扬意识形态,因为在真善美的德性中,包括了国情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国情教育的范围既涵盖了个人领域对德性的向往,也起到了将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链接的作用,国情教育在现代社会应该是继承了传统文化与超越传统的相结合,这也体现了现代人的智慧。因此,这引出了政治文化内外建构的意义,在大众文化与国家意志的调和中我们需要自己拥有完善的政治文化。然而,在政治文化的建构中有内外的区别,下面就以这两种区别作为分析。

关于政治文化的内向化建构,这主要表现在以国家意志为理念基础的概念的衍生,其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其政治身份的确定却是以政治行为作为保障,因此,这是一个类似于身体的有机系统,并非是将某部分作为完全独立的方式而存在。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内部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不能机械地用政治制度去代替政治文化。虽然制度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保障,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人治的劣根性做出了充分肯定,但是,履行政治行为的毕竟是人自身,所以,政治文化的建构更符合人性的需要,这样,政治制度也才可能更为合理,成为政治有机体的有机制度,而绝非机械化的。

政治文化的外向化建构主要是指将其内向化建构的成果付诸社会实践,也就是为社会的有效服务。例如我们所倡导的群众路线,就是检验我们党与群众紧密度的有效标准。但是如果政治文化的内向化的种种建构不协调,可能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脱节。另外,当产生政治文化外向性建构的同时,特别是面对现代性民主这样的现实,势必就出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平衡性要求。

三、避免政治文化的僵化

以上是对政治文化在建构中对于大众文化的协调与平衡性的探究,但是,在政治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导向功能来看,我们应该注重保持政治文化自身的进步性,从而避免其发生质变现象。也就是说我们不可忽略在建构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僵化状态,即失去它本有的目标性以及先进性。

其实,政治文化在外向性构建中之所以出现了僵化模式,主要是背离了政治文化内向性建构的本意,也就是背离了它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一些形式主义的出现以及腐化现象,而这种表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政治文化外向性建构出现了僵化局面,而这种僵化性也受大众文化中的浮躁情绪所牵制。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的需要注意调和大众文化的浮躁与单一性,就是要拓展大众文化的领域。

第3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人再途之泰》;属性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西艺术学院重点项目“文化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研究――以影视艺术畅销流行作品为例”(项目编号:ZD201401)。

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后现代主义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它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并“进一步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极朝着更为激进的方向迈进,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体现出对传统文艺和现代经典的彻底反叛;另一极端则面对整个被商业化了的社会,朝着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迈进,追求大众性、平面性、游戏性、娱乐性。”①因此,大众文化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文化艺术潮流,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中,为普通民众所参与和消费的、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生活方式及其体验过程。例如: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青春偶像崇拜等。大众文化体现出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等属性。

《人再途之泰》主要讲述了徐朗、王宝、高博三人在泰国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事。徐峥所饰演的徐朗和黄渤所饰演的高博都是同一家公司的精英人才,既是老同学又是“死对头”。其中,徐朗发明了“油霸”,即每次汽车加油只需加到三分之二,再滴入2滴“油霸”,油箱的汽油就会变成满满一箱。但是,在“油霸”推广方面,两人意见发生分歧,所以两人从老同学变成了“死对头”。由于两人股份相同,意见相左,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东先生的授权书,方可达到各自目的。在寻找的途中,徐朗遇到了王宝强饰演的王宝,三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人再途之泰》所体现出其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属性有商品性、流行性、类型性、娱乐性、日常性等方面。

一、《人再途之泰》的商品性体现

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性是指“由文化产业制作生产、供公众消费的商业属性,往往做好商品的支出与回报的预算,进而进行商品营销”②。电影《人再途之泰》的商业性特征表现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商业化,一切围绕商业性为中心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却无从释放。他们希望通过日常的感性愉悦(如:“笑”)来暂时摆脱现实的苦恼,希望通过影片制造的“白日梦”释放内心的压力。但是,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很难克服的问题,例如:电影的融资、选景、营销,而《人再途之泰》都克服了这一系列难题。

1.从影片融资方面看,虽然融资曾屡遭碰壁和夭折,但导演和制片人仍旧坚持不懈,最终得到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金的大力支持,投资近3 600万,影片在上映首日获得3 900万元票房,在放映10日内日突破6亿多票房。由此可见,这是一部小投资、大回报的贺岁片。

2.从影片的选景方面看,《人再途之泰》延用《人在途》的演员们的事,但不同的是,第二部拍摄地点选择在国外的泰国,既给观众带来异国情调的泰国风景,又强化了影片的品牌效益和口碑营销。

3.从影片的营销来看,它的高票房收入足以证明营销手段之高超。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的销售手段抛弃了相对传统的销售渠道,以小成本的创新式新媒体为主要营销策略,如手机杂志、网络视频、漫画、微博等。

二、《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大众文化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③电影《人再途之泰》圆了观众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梦想。

影片《人再途之泰》作为2012年向2013年奔进的贺岁档期中惟一一部喜剧片,它的娱乐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演员的滑稽表演,还是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还是情节设置上的误会和巧合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

(一)从演员的滑稽表演看《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从演员方面看,演员徐峥、黄渤和王宝强组成的“谐星”化组合,无疑给电影带来了明星品牌宣传的效益,同时,也带来无以言表的“笑果”。“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④而影片中的三位演员都以不同幽默风格的滑稽表演、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情节设置上的误会和巧合而闻名。其中,徐峥表演《春光灿烂猪八戒》的猪八戒而被人们所熟知,王宝强表演《天下无贼》的傻根而被人们所认知,黄渤表演《疯狂的石头》的黑皮被人们所喜爱。徐峥的“呆”和“傻”,王宝强的单纯和善良,黄渤的诙谐和“搞笑”,这几位通过不同喜剧效果而出名的“笑星”,他们幽默、风趣和诙谐的风格已经深入人心,这无疑与当今观影者所需的日常感性的愉悦不谋而合。三位“笑星”的强强联手,更加刺激了观影者的观影欲望,进而使票房持续增加,更加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二)从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看《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不仅增添了喜剧电影的效果,而且反映人物的性格。例如:王宝和徐朗在飞机上的对话,徐朗拿着范冰冰的照片问:“这是人妖吗”,王宝答:“这个不是,这是我女朋友”,徐朗疑惑说:“这是你女朋友?”王宝很肯定地说:“是啊”,徐朗再说:“这是范冰冰哎”,王宝很自豪地说:“对啊,范冰冰就是我女朋友”。通过这段对话体现了王宝和徐朗不同的人物性格,更添加了电影的笑料。又如,王宝和徐朗从森林里的高处滑落至低处时,王宝恰巧把徐朗心仪的授权书砸落在水中,并且,在只有脚腕深的河水里,挣扎着大叫“救我,救我,快,救我,救我,救我,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徐朗很无奈地看着王宝问:“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是观世音派来折磨我的吗”,王宝很认真地答:“我,我做葱油饼的”。这些幽默化的语言让电影中的人物变得风趣、搞笑、诙谐。在这令人狂笑的背后更令人深思,不仅反映了两人不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影射出徐朗的焦躁不安、无奈,而王宝则单纯善良,达到了娱乐的效果。

(三)从情节设置上的误会和巧合看《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喜剧电影除了惯用演员的滑稽表演、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之外,还习惯性地运用情节设置上的巧合和误会制造“笑”果,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是推动喜剧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具有凸显人物性格的作用。观众在观看喜剧电影时因审美习惯而产生审美期待,观众有意地等待巧合的出现。影片也往往因情节的峰回路转而充满戏剧性,以充分满足观众内心娱乐的需求,使观众情感找到发泄的地方。误会的设置是喜剧电影快乐的调料品。例如,高博打电话质疑他老婆小曼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还是徐朗的,同时,高博被扮演泰国人的王宝打了脖子,高博气愤地说“操,靠”等骂人的字眼,而在电话另一边的小曼误会高博是在骂自己,小曼说:“你骂谁呢”,高博答:“没骂你”。当高博再次发现车钥匙不见的时候,又骂“我靠”,小曼又误认为高博在骂自己,小曼再次生气问:“你是不是不服,那你骂谁呢?你敢不敢再骂我一次”,当高博看到车钥匙是被扮演成泰国人的徐朗和王宝合伙偷走时,再次骂道“我靠”,小曼又误认为高博是在骂自己。通过这些误会和巧合的设置,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笑,而且也加深了王宝、徐朗和高博之间的矛盾冲突,并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无疑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

三、《人再途之泰》的流行性和类型性体现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属性往往表现为“一开始创造出原创性的新模式,随即迅速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形成时尚潮流”⑤。但是,流行的最后结果是模式化、类型化,甚至“老化”“僵化”,这就迫使大众文化产业不断谋求新的创造,打造新的流行时尚,显而易见,《人再途之泰》也迎合了“文化”的特征。

当代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出现了流行性的类型化特征,比如:文化、草根文化、恶搞文化等。网络流行文化中的“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字本意“光明、希望”的意思,现已被赋予“苦恼、无奈”之意,可能是与“窘”字同音的缘故。文化即发生祸不单行的窘人窘事,一般具有无奈、郁闷、尴尬等特征。“文化”充斥在影片中,通过影片的播放,“文化”已成为时尚性的词汇,甚至于商业联手,如,“李宁鞋”热销,英特尔建立网站和话剧。在影片中,“”文化在演员王宝、徐朗和高博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之王宝,首先惊人的造型,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混搭式的搞笑,一头夸张的黄色蘑菇头,红色热带旅游裤以及刺猬式造型的背包,无疑给人呈现出“”的形象造型。与此同时,他的“事”也突出了他的人物形象,即下层式打工仔。

演员之徐朗的造型更符合正常的上层奸商造型,与王宝的非正常式造型形成对比,而徐朗的“”更体现在事方面,并且味十足。

演员之高博的造型,自然爽朗的衣着打扮,夸张的“猫舔式”发型,以及他的道具“绿帽子”,形成了艺术与生活的相结合,他的在于人生遭遇的祸不单行。

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演员,通过他们的人事向观众展现了不同职业的无奈、郁闷、尴尬、苦恼等,影片中的文化与当今的流行文化不谋而合,而这些人生遭遇正是现实社会中人们事的折射,与观众的审美期待交相呼应。

四、结语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流行性属性满足了观众对日常愉悦的需求,使其情感和压力得到释放,充分符合了观众内心对娱乐渴求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平面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不良文化的传播,例如,电影中体现的入室行窃等,在这娱乐误会的背后,没有使观众产生深思,更没有使观众产生反思,反而落入电影中描写的雷同化,肤浅的娱乐平面化,缺乏社会的深度。大众文化的日常性使艺术打破神圣或神秘性而与公众亲近,但是在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同时,会使大众文化出现一些庸俗、低俗,甚至恶俗。

注释:

①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③⑤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 姚峥:《评述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观点》,《新闻传播》,2011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陶东风,徐燕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勇,杨玲.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组织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的意识观念也随之转变,三餐温饱的生活状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工作之外的文体活动,可以娱乐身心,还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其中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便成为重中之重。

一、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家对群众文化素质变得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在我国实现群众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观看或参与大型文体活动。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构建还不是很成熟,一直处于不断摸索和发展的阶段,自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

大众生活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存在较大差异,接受程度和层次不尽相同,导致众口难调,很多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无法成行,难以开展,即便如期举办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文化歧视严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汉族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故此大部分汉族的群众不重视或很难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内涵,从而导致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群众问题活动无法开展,常常被扼杀在摇篮里。

(三)人员缺少沟通

文化是彼此融合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而目前很多大型群众活动的组织成员却故步自封,不愿意沟通与交流,不能精髓分享出去,更无法吸纳他人的光芒所在,难以突破传统的表演模式,使其无法得到进步和成长。

二、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上面阐述的问题,只有在妥善解决目前的窘境才可以使大型群众问题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提升群众整体文化素养

1.定期开展培训课程

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是大型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根基之所在,因此在大型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群众活动大多以自发的形式组织开展,每个人的身份背景和受教育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进行分组训练,可按照区域划分也可根据文化水平的不同分别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保证实施,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测评。培训之后也可以开展小型的分享交流会,各成员之间可以彼此沟通和交流,展示成果。一方面可以让文艺活动的各成员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其创造更多展现自我与团队风采的机会。

2.重视榜样的隐形功效

团队中“领头羊”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注重培养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核心人物和专业队伍。每一台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都需要具有专业过硬的团队来指导和带领,它不仅仅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还需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传递给每一个人,负责监督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和活动开展的每一个细节。他们是舞台的灵魂所在,能抓住观众的视线和眼球,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能把全场气氛推向最。无论舞台有多大,灯光有多华丽,任何的文艺活动形式都是通过人的形体来演绎。因此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团队是每一个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组织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形式

1.突出品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造就了我们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我们要保持融合发展的眼光,尊重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突出其独特性,创造别具一格的品牌效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在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之前,首先做好调查,观看对象的民族及其特性,了解他们的关注点,找寻他们所渴望获得的情感共鸣。根据信息编排活动,力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能够走到群众的内心。做到每每提到这个团队就会让人们想到对应的作品,这样才具有了品牌效应。

2.多出作品

有效展开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与群众的文化利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主要任务。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有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促进生活的安定和谐。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主要依靠群众的文化活动来填充,因此只有组织开展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型文化活动才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向往。虽然大众渴望欣赏到更多的作品,但也一定要严把质量的关卡,以优取胜。

(三)加大交流使其获得提升

1.加强宣传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取长补短,获得成长,文化亦然。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也无法在故步自封的状态下获得提高,只有不断加强交流,在了解自身不足和与他人差距的前提下,才会找寻办法学习和弥补。其中加大宣传,增加演出机会,获得更多的批评和指正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现在的新媒体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和手段,让更多的群众可以获悉活动的消息和动态,做好演出的前期准备,确保活动的如期顺利举行。

2.加强交流

一个团体或组织无法只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华丽的转身,就像人无法独自成长一样。彼此之间需要沟通,获得共鸣,因此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也要通过各种交流的机会获得成长,不仅包括内部之间的联系,还需要通过对外交流提升自身的境界和内涵。在追寻与追逐的过程中要学会不断开拓视野,让更加新鲜的意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和稳固团队的力量。国内外的各组织团体可以彼此邀请观看演出,相互交流心得与经验,让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升华。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回馈大众的关心和期待。

三、结语

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增加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但是作为活动主办单位的工作者,要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合理有效开展,将群众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都考虑全面,确保活动的开展能够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而非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

总而言之,群众活动的开展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和相关部门都要积极配合,群众自身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将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组织好,丰富群众内心世界,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霖.试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J].神州,2013(02).

第5篇

文化产业应该走娱乐路线。这里并不是说严肃的高尚的文化不能成为商业,而是说如果要上升到大商业、产业层面,它就应该走娱乐路线的。“阳春白雪”类的艺术作品,例如芭蕾舞剧、歌剧等,虽然能卖票能赚钱,但却很难规模化,也就很难产业化。纵观全球做文化产业出色的,几乎全部是“娱乐帝国”。盛大以网络游戏起家,走的也是娱乐路线。

产业运作需要产品版权工具。利用版权衍生出各种文化产品后,可以促进商业变现。没有版权,产业整合很难。变形金刚的实质就是版权变着花样的重复变现。变形金刚玩具刚刚问世时,乏人问津。制造者做了一部用于宣传的动画片连续剧,没想到这个动画片大为火爆,直接带动了玩具的销售。时至今日,变形金刚连续三部真人电影更是票房大卖,推动了新一代变形金刚玩具的销售。

文化产品符号的反复运作。文化作品通常很难复制,但如果一个文化作品有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符号”特征时,就可以对这个文化产品符号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运作。文化产业,说到底是表面上创意不断,实际是符号复制的混合体。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迪斯尼的百年米老鼠,从一个小小的玩偶到动画片到电影直到主题公园甚至到食品,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米老鼠的影子。

整合不是文化产业商业运作的唯一方式,但对于有意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和商业运作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在当下走整合文化产业中诸环节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之路的国内商业组织,盛大应该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盛大发家于网络游戏业,和当时的投资者中华网谈崩了以后,用账上仅有的50万人民币豪赌了一把《传奇》,一击成功,从此踏上了日进斗金的道路。但也许是因为网络游戏颇有些舆论上的负评,又或者是对单纯搞游戏并不热衷而只是当成盈利手段,盛大很早就开始了它的转型之路。而从网游企业转成什么呢?盛大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文化产业的整合巨头。

前三次转型,突袭新浪属于闪电战,但准备工作不足,故而也闪电撤退,并未太多动及盛大之根本。Ezmini游戏机铺开不多,想必对盛大造成的损失也有限。盛大盒子前后运作一年,成本高昂,最终也失败了。

比较有名的一次是05年3月盛大突然购入新浪,意图控制新浪,但遭到新浪的毒丸计划而失败。毒丸计划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在其最常见的形式中,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这种工具。

起源于05年年底的“盛大盒子”(后来变为盛大易宝),风风火火地走了一年,两句广告词“用遥控器上网”和“任何电脑+盛大易宝=宽带娱乐中心”在06年的央视和湖南卫视上频频出现。这可以视为盛大第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及产业整合之路。盛大盒子的企图是占领消费者的客厅(也就是所谓的客厅战略),同时去掉究竟是电视机还是电脑的概念之分。在盛大盒子上,可以承载包括盛大或者第三方的游戏,以及各种视频类节目。这个套路和微软的“维纳斯计划”非常类似,同样的,也和维纳斯计划一样无疾而终,根子原因在于政策因素以及缺少视频内容商的配合。

而不太有名的一次则是盛大06年做了一款掌上游戏机Ezmini,盛大意图通过这个硬件整合更多的游戏企业资源。不过由于PSP的横空出世使得它很快销声匿迹。这次行动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盛大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后续的步骤就嘎然而止。

运作模式:以盛大文学为核心的版权运营

与前三次只是略具野心的布局不同的是,盛大以并购酷6开始了其第四次大的文化产业运作,从并购的成本来看,盛大只付出了3700万美元,在业内被公认为捡了一个大便宜。酷6做为一个热门的视频网站,俨然可以视为网络中的一个收视较高的电视台,有助于盛大某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播放。但这只是个愿景。2011年5月的一次“暴力裁员”事件(盛大突然宣布将酷6整个销售团队几乎全部裁去),可以说,这个并购已经失败了。随后,酷6宣布不再参与影视剧版权竞购。

尽管盛大对酷6的收购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盛大的文化产业运作并未因此而如之前的三次运作那样停止,纵观盛大的运作表现,可以看到,这次的布局是:以盛大文学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整合”。

首先来看盛大文学委托果壳电子代工的锦书这个路线。在锦书这个硬件中,承载的均是以盛大文学名义发售的电子书。锦书的模式类似于亚马逊的kindle。如同有人计算出kindle fire是亏本销售通过电子书赚回利润一样的是,市场传闻说锦书每卖出一台盛大都要亏钱。但盛大的算盘是让用户在阅读上买单:每一本电子书都让读者掏出些许银子。锦书的底气在于盛大文学旗下包括起点中文网这样的七家网络文学站点,有足够的内容储备——这和当时的盛大盒子非常不同,盛大盒子里由于计划中的那些第三方的观望,几无实质性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整合思路,最主要的是因为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决定的。盛大文学掌门人侯小强虽然出身数字媒体新浪,但他个人的资源更多的在传统媒体(也就是出版社)。盛大文学在版权的持续交易中已经囤积了大量版权,可供未来的其它媒介改编。通过和出版社的谈判获取作品,再通过锦书变现,这是商业逻辑之一。再加上它旗下七家文学站点,盛大文学号称储备了800亿字的作品,内容看来是不缺的。

但如果只是一个阅读服务提供,可以说盛大文学是没有任何想像力的。在5月它向美国SEC提供的IPO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出版这一块它的毛利率连续三年分别是11.6%、19.7%和16.5%。无论线上出版还是线下出版,它的成本都在7成以上。而且,盛大文学目前已经占据了7成以上的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份额提升在未来变得相当有限,以这样的毛利率水平,不是一个动听的资本故事。从这个意义出发,盛大文学绝不会仅仅甘心于做阅读市场。

盛大还希图通过“文学”这个入口,涉足到游戏、电影电视剧改编,将一部网络小说挖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来:游戏运营收入、影视剧版权交易收入、贴片广告收入。因此,盛大文学应该是此次盛大文化产业整合中的核心发动机,确切地说,盛大是一个版权运营商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是基于文化作品的衍生著作权的运营。

文学网站上动辄百万千万字的长篇作品,本身已经经过无数网友的一次海选判断,再在这些经过残酷历练脱颖而出的作品上改编游戏、影视剧,风险会小很多。而且,其实改编难度不大。我曾经看过《斗破苍穹》和《步步生莲》两部长篇,我个人的体会是:前者象极了你在看一个人在打网游:不断地升级、打怪、再升级,顺带练练装备,要改编成网游一点都不难。而后者,人物关系相对繁复,故事比较跌宕起伏,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当然,步步生莲的后半段过于荒诞不经,就算了吧)。

很明显的,盛大文学的商业方向并无多大的错误,和迪斯尼的模式如出一辙。长久以来,其实盛大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种“持有版权的内容供应商”。陈天桥念念不忘的是,在这个内容供应商的基础上,做成一个数字世界的迪斯尼,这一次整合,是下了血本的,而不是只是玩玩概念。来自易观的数据表明,盛大本身在网络游戏市场的份额屡创新低,2010年占份额13.6%,从当年的老大到了今天的第三,(前两位分别是腾讯29%、网易15%),似乎也在说明,盛大对游戏的热衷程度远远低于对文化产业整合。如果有哪一天,盛大说它不做游戏运营了(研发还是做的),全部交给他人去,我是一点不会奇怪的。

最后,还是要顺便提一下“盛大无线”这个试图在手机或者说移动领域发力的内容供应商。这也是盛大诸多版权作品的另外一条变现之路:手机阅读。但这条路面临着中移动、中电信和中联通三大手机运营商各自的阅读基地的竞争,并没有太大起色。

运作弱点:文化产业整合能力不足

既然走的是文化产业整合之路,整合能力不足,就是要命的弱点。

盛大的布局极大,自2006年至今年初,盛大直接或间接收购的公司近200家,故而所需整合的地方就极多。盛大盒子的失败并非客厅战略的失败,而是整合的失败。盛大彼时准备不足,缺少了视频内容供应商(比如各地方电视台)的积极配合,是重要的原因。

一个很好的整合能力欠佳的例子就是酷6。酷6作为一个视频网站,盛大一度对之寄予厚望:希望能成为未来文学视频作品的重要播放和广告变现平台。当酷6借壳华友世纪,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独立视频网站时,易凯资本的王冉就认为,它取得了一个很好的位置。如果酷6股价表现不佳,那么会对当时尚未上市的优酷、土豆产生压力。而如果表现很好,那么酷6后期融资及并购能力就会变得更强。但很显然,酷6今天已经退出了视频第一阵营,在今年的“暴力裁员”事件中,它的人才整合能力之弱,暴露无遗。酷6原来做为一个媒体,它的销售文化是很强的,很善于去拉各种各样的客户投放广告并一切以客户为尊。而一直定位“握有版权的内容商”的盛大,则比较自视甚高而居高临下。两种文化短时间内很难融合,最终导致了创始人李善友离去、销售团队分崩离析、酷6元气大伤的结局。

曾几何时,陈天桥拥有一个豪华的人才团队,李善友、许朝军、徐蕾蕾、龙丹妮,都是一方翘楚,但又都离盛大而去。陈天桥的并购手法是,当购入一家公司后,会尽可能地将创始人持股比例迅速稀释,比如李善友在酷6上的份额从10%跌落到5.54%,徐蕾蕾在盛世骄阳上的份额从70%跌落到5%。此举想必是陈氏希望这些并购来的公司能够尽快融入盛大系中,牢牢把控住这些公司的走向,形成整合之力。但通却事与愿违,反倒是把人才给整合出去了。而失去了人才的公司,不过一个空壳而已。

盛大文学的道路也并不通畅,上市之路已经嘎然而止。不过从它提交的IPO文件里可以发现,它尚处亏损状态。而它旗下的文学网站们,则未必都是亏损的主,比如起点就已经盈利了。一个读者通过锦书购买了一本起点的小说,所支付的款项还要经手盛大文学,起点中文未必乐见其成。于是一个很诡异的情况出现了:在android市场上,既有盛大文学出品的云中书城(通过这个app能够购买到起点的小说)这个应用,也有起点中文出品的起点读书。国内IT评论人林军在他的《十亿美金的教训》一书中如是写道:“锦书本来应该在起点层面之下启动的项目,现在反而变成在起点之上,但是其现有资源和用户群体,并没有超越起点。这种战略布局,依然令人担忧”——十分精到的观点。

双方所争的,无非就是消费者款项第一手花落何处罢了。至于侯小强本人,一向和靠线下书籍获利的大牌作者(比如韩寒、当年明月)走得很近,但和文学网站上那些们却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要说起点中文这样的“旗下”网站,对盛大文学和侯小强没有些微词,我是不信的。

运作提升:找准文化产业整合的着力点

从盛大文化产业整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商业布局战略上是可行的,但在战术层面的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

整合是需要自己拥有一定的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空麻袋背米,手上光有一个概念——乃至一个产品——都是不可能完成整合的。我这里所谓的资源,包括内容储备、市场资源、品牌形象。纵观盛大前几次为了转型而做的整合之路,其实都是败在资源不足上。盛大盒子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IT评论界有一种观点是盒子死在了国家对IPTV的政策管制上,但我却恰恰以为,这个政策管制成了盛大体面撤退的理由。如果有足够的资源,盛大还是有能力让政策向它做倾斜一二的。不过,最近的这次整合之路,盛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资源准备都还尚可,它更缺的是:人件。

整合需要人才团队。所谓整合能力,说到底是人才团队的建设,也就是人件。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团队建设,但搞整合的,对这点要求特别高。既然是整合,就是不同圈子的跨界,这些不同圈子中的人才,他们的个性、惯习、运营手法、利益诉求,极有可能大相径庭。从这个角度出发,它远远比单一业务性质的公司,复杂得多。

整合需要组织文化多元化。虽然企业在走一个收拢整合的商业路线,但企业文化,怕是得走多元开放的路线。企业通过并购以获得大量的公司,但要让这些买来的公司与自己一起形成合力来整合外部文化产业,首先就得整合自己内部的企业文化。文中举到的若干盛大旗下买来的公司的人事动荡例子,说明它这方面做得并不成功。盛大出了名的家族管理以及陈天桥个人的强势管理手法,在我看来,是不利于一个开放多元的企业文化产生的。

整合需要一个核心的具象物品。迪斯尼的成功,在于它有足够强大的作品号召力,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但盛大布局虽大,其实并没有这样的符号产品。产业整合并非是让产业上的诸多公司将利润全部输送到某一个环节上,而是会同这些公司共同将既有的市场做得更大。但仅仅是透过酷6案、盛世骄阳案,以及诸多文学网站,就可以看到,这个共同做大,并没有达成,反倒是更像在转移利润。

整合需要两个工具。一个是属于人们意识占有率的符号工具,比如某个人物形象;一个则是交易工具。在数字文化产业中,这一点尤其重要。产业链到最末一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个体消费者来买单,这类单又通常不会是动辄万千的大单。小额支付是我们看到文化产业整合中无法绕过的一个环节。手上缺一个交易工具,整合之路会变得艰难很多。盛大在这两个工具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故而产业整合之路,还相当漫长。

第6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诗性文化;高职

一、前言:

在二维平面空间中构建纵深感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平面设计,其画面一定要突破平面限制,绵延至无限并和世界本质进行连通,具有丰富的内涵的意蕴。平面设计的禁忌就是想象被固定在平面上,没有深度和内涵,仅仅是设计元素的排列组合,虽然整体也较为精巧,甚至能够给人以感官冲击,但是却很难让人产生回味的意蕴。也就是说,这样的平面设计仅仅是符号的堆砌,缺乏应用的灵魂和生气。如果将诗词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就会让设计产生一种悠远的意境。当然平面设计和诗词显然没有等式关系,平面设计不仅要将意义和内涵展现在平面上,同时也要凸显在二维空间中,所以对于形象的处理则需要变得更加精心。

二、诗性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共性

(一)对视觉形象的应用。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形象来传递情感和反映社会本质。视觉形象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象的色彩、形态和远近、高低。视觉的感官体验相对直接,而且也有助于表现和观察,因此在诗歌创造中常常将视觉形象应用其中。比如王维在《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就将两种物象进行高地远近的呈现,进而产生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平面设计从本质上就是视觉上的设计,所展现的元素也是各类视觉形象。比如由“三生无形”团队所创作的《半轮•壶》,就将“半月罩孤峰,独酌酿乡愁”这个意蕴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给观众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意。在这幅作品中,壶身相对平直,而壶盖则以山的形状来进行设计,壶把则以刚浮出水面的明月来进行造型,于是又能够产生“海上生明月”的艺术效果。这些设计都十分注重细节的研究,壶身上的釉色则由景德镇釉色研究专家精心调制而成,而把手则由民间铁艺艺人进行制作。这幅作品不仅包含了精益求精的技术,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并结合当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展现出一副具有诗意的作品,也再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本质的“道”境。

(二)对节奏感的把握。除了之外的文学体裁,大多采用日常语言来进行展现,诗歌则需要将日常语言进行诗意的转换,进而产生显著的节奏感。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是诗歌的重要语言特点,也是区别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存在着显著差异,它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综合。设计师需要将构成视觉的元素进行创新,进而使之产生相应的情感和创意。视觉元素主要为面、点、线,而在平面设计中,除了这三个基本元素之外还有颜色和形状等。将这些元素进行有节奏的变化,就能够产生良好的设计效果。比如点和面之间的构成关系,有的作品注重齐整,构建一种秩序之美。有的通过散点设计,产生一种错综复杂的视觉效果。有的则通过群化形式进行设计,基于统一的背景下产生一种韵律之美。视觉元素之间的排列模式,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运动的方向性,就能够形成设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对形式美的追求。诗歌不仅具备美化功用,更具有传递思想内涵的作用。因此诗歌创作和鉴赏都极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诗歌中的意境之美,诗人极为注重采用相对独特的诗歌形式。通常诗歌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听觉和视觉这两个环节。对于后者而言,能够展现出对称和错综复杂之美。因为诗歌从文体方面来说,能够很好的展现出这种视觉的形式之美,所以能够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从视觉角度来看,诗歌不仅包含了对称和整齐的视觉美,同时还包括了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整齐让观众可产生秩序和和谐的体验。而对称则能够让观众产生稳定和均衡的体验,错落有致则能够让观众产生活泼和灵动的体验。诗歌中的视觉形式主要包括诗行长短、数量和排列等,这些元素不仅能够展现它的形式之美,同时也能够展现它的意境之美。而平面设计同样需要遵循和谐、韵律以及灵动的原则进行设计,从形式美来看,这两者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当然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同样也需要注意发挥其表意的功能。

三、平面设计教学中渗透诗性文化的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将诗意内涵植入至平面设计课程中,这为学生指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方向。我国诗歌文化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现,追求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的飘逸、灵动、浪漫的境界。而且这些内涵和我国传统的文人画也有着典型的一致性,在我国传统美术观中,也十分注重“传神”、“写意”。而且这些观念也对西方的抽象派和现代派的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对于今天的政治、生活和艺术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将以一定的引导,还能够更好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特征,进而为提升他们的技能提供重要的基础。而且通过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揣摩,进行艺术鉴赏等活动,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增强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并在后续的专业技能练习中,更好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群众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无论何人都难以避免这种冲击。在社会诸多群体中,高职学生的重要性无疑更加显著,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渠道。尤其是我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则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现,这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很好的丰富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平面设计教学时,要注重设计主题的意境展现。比如可以提出一个展现要求,让学生自由的呈现。因为学生理解和观察角度的差异,所产生的意境必然具有多元化,有的注重感情的传递,有的注重细节的设计,有的注重灵动的设计等。通过这种引导,就可以有效的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诗词、美术的内涵,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模式,不仅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创造性的平面设计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进传统文化通过平面设计教学的传承发展。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用户需求,将相关的元素进行分析、重组和组织所得到的最终结果,而这个结果也会对现实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平面设计艺术不仅要映射现实,同时还需要丰富现实。而且这个设计创作和现实之间本身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将现实的基础和上层建筑加以统一认识,抓住核心的现实矛盾。从这点延伸出去可知,平面设计中的所谓创造实际上就是现实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无疑是艺术的皇冠。然而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和古人有着显著差异,但是从文化精髓中却有着一脉的联系。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可以将诗歌文化中的“意蕴”、“形式”和“神韵”等植入其中,进而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新。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模式,可以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当他们的理论和审美都能够达到某个高度之后,在运用现代的创作原则进行设计时,就会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外媒统一,进而构建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设计。

四、深化平面设计教学中对中国诗性文化的整合和运用

(一)明确诗性文化教学内容,加强诗性文化的设计应用。为了更好的将传统诗歌文化融入到平面设计教学中,老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诗歌文化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重点阐述诗歌文化和平面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鉴赏诗歌艺术时能够更好的领悟诗歌中的艺术内涵,进而将这个内涵融入到平面设计创作中,也就是说,通过发展和运用传统诗歌文化中的诗性来深入理解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大多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其中诗歌是其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和诗歌文化,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虽然在教学中引入了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很容易忘记诗性的传统文化,这说明这方面的教学并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就变得浅薄,在平面设计中也很难将这些诗性的文化融入其中。当前这些方面的诗性文化的教学整体较为枯燥,而且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在上课时,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对于这种现状,就需要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对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进行革新,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作用,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加以创新,比如采用讨论时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内涵融入到平面设计创作中。

(三)加强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深人挖掘诗性文化的内涵。注重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推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作用显著。在具体教学时,老师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多元化的讲解。例如在设计主体教学过程中,课题需要结合相应图片进行层层递进时展开,进而将其中的诗性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和挖掘。如果涉及到诗歌文化中的意境教学,就需要通过其中的字面意思进行延伸和启发,将这些意境充分的挖掘出来,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让学生在挖掘这些诗性文化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性内涵,进而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另外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收集相关的影像和图文资料,也能够提升他们主动学习能力,这种有意识的素材收集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书翠.诗性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4)

[2]方芳.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09)

[3]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02)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语言;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81-02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文化与语言的教学被割裂开来。在涉及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时往往避重就轻,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虽然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与语法知识,甚至超越了大纲规定的要求,但在语言写作与表达中他们常常从既有的国语文化思维中立足,语言表达与写作始终得不到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这是对异国文化无法理解与运用的结果。

一、背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在日常英语阅读与写作交际中发现虽然没有不认识的词汇与不懂的语法,但是在理解上始终不到位,这其实是对异国文化知识缺乏的结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如果对背景了解不清楚,就很难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因此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1.文化背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背景知识带给学生崭新的认识体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兴趣激发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欲望。而英语学习热情的调动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课本选材对知识文化背景教学日益关注,在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与感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氛围,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与水平提升。

2.文化背景的学习了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英语的日常运用与表达,但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也使得中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忽视对背景文化差异的关注则往往在日常交往中出现尴尬。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日常的英语表达交流中不误用与误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见面交谈话题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追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及收入,而这些正是西方所忌讳的,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很容易侵犯别人的隐私,导致话题矛盾的产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大学英语教学背景文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元。例如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称谓,正确地使用问候与告别语,熟悉英语交际中的体态用语,学会选择不同性别的亲昵称呼,了解英语国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表达,学会正确地表扬赞美别人,理解英语国家中的日常缩略用语,了解不同节假日的表达与庆祝方式等,这些都是背景文化知识的细微层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关注,才能真正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灵活切换与表达自如。

1.以社交礼仪的学习促进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日常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检验英语学习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语言表达。而在与外族人进行语言表达时则需要掌握他们的基本社交礼仪,相较于语法表达的错误,社交礼仪的错误表达往往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带动文化背景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应以专题方式开展礼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真正置身于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通过练习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升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词汇开展文化背景学习。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要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特定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是其宗教文化与历史文艺的综合折射。对于英语与汉语来说,其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只是大体相对的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针对常见的文化差异可以借助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学生在自由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我们日常汉语表达中常常有很多含有狗并带有贬义的词,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是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却被看作是人类最为忠实的朋友,除了一小部分带有贬义外,其余的都被认为是幸运的代表: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这种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是基于词汇的特定意义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