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问题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31 16:23:03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问题的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问题的本质

第1篇

其实环保的经济影响非常广泛。从治理的角度来讲,一个重要的命题是怎么把消费者拉进来一起改善环境。绿色消费的意识非常重要,因为拥有这样的意识可能让我们会克服一点太贵了、太费事了这样的想法,而乐意去多买几个节能灯泡、少用几个塑料袋。当我们没有办法让大家在短期内都有钱到不在乎产品的环保成本时,普通人能做的就只能是改变小习惯,然后聚沙成塔。

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环保问题早已经媒体的不断曝光,给公众以极为恶劣的形象。这造成一种负面影响:公众对于现代工业的反感增强。全球范围内都有一股力量固执认为现代工业体系与环境是天然矛盾的,不可调和。但这种想法的反面似乎更不能让大家接受。如果所有人现在一律茹毛饮血,恢复一万年前的人类生存状态,大家会更舒服一些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我国工业体系的环保后果,更多是由于其不够现代导致的。一家大火电站的排污量低于相同功率输出总量的一堆小火电站,电价也更低。上规模的生产不仅能够降低物价,还能由于集中处理、便于监督而增加产品环保性。对于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无数小钢厂有明显的责任。

但相比之下,这种否认大工业环保价值的危害还要小于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环保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危害所有人吃的米面蔬菜,湿地污染影响全国作为生态系统的自我代谢能力,温室效应还会影响到全球。但这些事儿的视觉冲击点在农田里、河湖中、头顶上,都远没有城市里那横在眼前的雾霾招人注意。但如果如此肤浅地以此作为环保治理资源的调配依据,就会出现大麻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政府环保预算出现巨额赤字。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环保要比所有事情都重要吗?

第2篇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

由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进步,和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并且构成了各种观点、学说。不管是我国的法学界或者是经济学界均对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展开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在长期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将效率与公平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结论进行普及和推广,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J可。效率和公平作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除了满足普通法价值的需求外,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相关观点分析

(一)社会公平论

我们通常所讲的社会公平论即为主张社会公平作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具体而言,公平正义作为国内社会所追求的根本价值,而经济法的根本特性即为社会性。所以说,公平必须作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不少专家提出,中国经济早已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更加需要公平,而不是效率。一些专家认为,经济法包括各种各样的价值,例如:秩序、效率、自由和公平等等。在诸多价值之中,公平是其余价值的基础条件,也是根本价值。必须保证经济的公平性,才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

(二)社会秩序论

这一论点提出“秩序”乃是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通常情况下,秩序才是保障社会经济迅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所以,秩序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提出这一论点的专家人士觉得在经济法律关系当中存在有国家干预,而这肯定会涉及国家政权,公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联系能否有机结合起来,便逐渐成为了经济法最为注重的话题之一。所以说,秩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此外,将秩序作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在某种意义上抹杀了公平效率的价值功效。缺乏公平与效率的人类社会,人民是没有安全及自由的,这样的秩序也不是我们需要的。

(三)社会整体效益论

这一观点提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应为社会整体效益,绝非某个人、某一集体或者地域的效益。部分专家觉得经济法将社会整体效益当做根本价值取向有别于民商法学的根本属性。另外,很多学者提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具备鲜明的经济本位以及社会本位的法律特点。

第一,将社会整体效益当做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犯了严重的逻辑失误。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对于人类需求满足的积极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但是,社会整体效益严格意义上归类于客观方面,若把社会整体效益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则在逻辑方面是无法说通的。第二,社会整体效益的定义并不清晰,具体涵盖哪些内容也是不够清楚的。所以,把其当做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是不严谨的。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概论

顾名思义,这一论点把效率当做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效率优先论的出发点为市场失灵,提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在于保障经济效益,避免市场失灵情况的发生,或者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当怎样进行干预。所以,效率因素才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然而,由法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社会公平同样是法律的基本保障。经济法作为法体系当中的部门法,需要具备一般法律的共性,当然,社会公平也是不可或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论点仅仅关注效率和公平的对立性,却忽略了两者间的统一性,因此,此观点是不全面的。效率是市场经济必需的,而公平同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项。在构建和谐社会、奔向小康的整体环境下,效率和公平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

(五)和谐价值观

持有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秩序的有机统一。和谐价值观把一切法律价值有机结合在一起,令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具体针对性不足。因此,此观点并不是十分合理的。

二、对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评析

通过上述关于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结论或者观点不难发现,在对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的环节中,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借助“拆分”的手段,片面地把某一经济分词孤立来看,并且以此来论证自身认为的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性。所以,不管是以上哪一种观点,均不够完善,都应当进行补充,具体评析如下:

(一)社会公平的经济法价值取向难以充分展现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公平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形态,在我们生存发展的各种意识形态领域中均存在对其的渴望,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由于它特有的属性令其具备更加明显的基本特征。但是,因国内公平涉及的领域太过宽泛,不仅是经济公平,中国的公平还体现于权利平等以及社会平等等一系列方面中,经济法的公平通常也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同时将社会大众集体利益的维护作为根本着眼点,所以,纯粹的把公平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不够全面、不够严谨科学的;另外,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任何组织和部门共同寻求的目标,国内法律均依靠公平作为制定、执行的前提基础。所以说,公平不具有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所需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特点,比如说:教育法同样追求以公平为前提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等。经济民主重点突出的是民主,主张政府在行使经济管控职能的过程中,尽量不去干预社会经济发展,而是尊重人们的核心地位,这仅仅是国家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的具体方式,并非价值取向。

(二)把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作为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观点有待考究

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在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发展的,并且是在历经多次实践最终被确定的具有重大作用的法律价值观,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类的发展,而利益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出现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特征,和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特征具有鲜明不同,首先,;两者在性质以及特点上就截然不同;其次,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范畴不清晰,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经济因素,并且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也是依托个人利益这种构成基础的。所以说,个人经济利益包括在社会整体利益当中,由此可见,在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中怎样把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行有效的区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再加上社会整体利益的保证也仅仅是经济法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可以将其和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混为一谈。

(三)单纯提倡效益为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也是不够全面的

在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最关键的作用就在于它很好地弥补了以往工商法中效益优先的缺陷性,进一步把保证社会经济公平、提升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了社会整体效益。所以,从法律价值角度出发,一味主张社会经济效益,把经济效益的增强和实现经济公平分离开的论点是极为不合理的。除此之外,由现有经济法调整的状况来讲,经济管理关系已经渐渐成为经济法进行调整、优化的最关键部分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展现公平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必须有效解决公平和效率两者的统一性问题。

(四)市场经济秩序下的经济自由仅为经济发展途径,并非价值取向

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针主要可以归结为,我们提倡在政府对国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展现市场的自我协调能力,并且在特定范围内实现经济的自由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经济自由作为我国推行以市场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为推动国内外贸易的进展而实行的一种经济策略,所以其并非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把其作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是不正确的。

(五)把“和谐”当做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针对性不足

众所周知,和谐作为各个时代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均起到关键影响。但是,和谐的种类繁多,像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等等。经济法的“和谐”是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的,具备明显的社会和谐特点,尽管和谐也是中国经济法寻求的价值取向之一,然而却并非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同样不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基本特征,同时它的时代性特征也较为缺乏,所以说,把和谐作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也是错误的。

三、公平和效率是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在经济法的整体价值当中,公平和效率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两个价值取向,两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在各种各样的经济法价值取向之中,唯独经由经济法的立法与执行能够有效地保障社会整体效率,更好地体现出社会公平,也能够确保经济的自由性、有序性以及安全性。若缺失了公平及效率中的任何一项,另外的一切价值均不会具有任何意义。

(一)从国内经济法的法律属性来看,公平和效率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家,满足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彻底消灭剥削,并且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性涵盖了公平与效率,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一定会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统一起来。

(二)从公平和效率的联系上来看,两者均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一,公平和效率两者都是十分关键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具备效率的公平或者缺少公平的效率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处的。第二,公平和效率具有对立统一的基本特点。尽管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然而它们并不是无法调和的,尤其是对于经济法的社会整体效率和社会公平来讲更是如此。由于既然称之为社会整体效率,而非个人效率或者局部效率,那就一定会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第三,从“法尚公平”的角度出发,公平必须作为法的基本价值,经济法也是如此。此外,从对经济法带来的根源考察当中,正是因为发生了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引发了社会不公平,也才促进了经济法的出现。所以说,由公平和效率的联系上看来,公平和效率两者均应当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结语

总之,即便中国经济法界对于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论点,然而这些观点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当前,只有公平和效率才是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才可以真正体现经济法的价值,更有效地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曹平.中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2)

[2]李晓巍.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

[3]娄伟伟.中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0)

[4]郑 .经济法价值理念研究二十年: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法论坛,2014(01)

[5]漆多俊.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及其同实践的反差[J].汉江讨论,2015(07)

第3篇

询问个人状况类

这类试题几乎在每一个招聘中都会出现,内容主要围绕你个人的志趣、职业、生活经历进行发问,试图了解你的求职动机、工作经验、能力特长,同时考察你的思维逻辑性、语言表达力等等。对待这类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尽力猜测对方发问的意图,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回答有较高的命中率。

举例:

1、How would your colleagues/classmates describe you in five words On what evidence would they base this assessment你的同事/同学会如何用5个单词来描绘你?他们以何为依据作出如此评价?)

2、你奉行的格言是什么?

谁一直对你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为什么?

情景设置类

这类试题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内容主要是设置一个与你应聘工作内容相关联的场景,让你处理或做出判断。发问者主要想考察你的处事能力、综合素质还有专业素养。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抓住场景中的主要矛盾,并时刻注意与自己应聘的工作联系起来。

举例:

一名新闻记者,原定当天下午1:30开始采访,2:00他必须去执行另一项采访任务。可是前一名从1:00起采访的媒体记者已经拖延了时间。1:35,这名记者决定要求前一位记者暂停下来,让自己先进行采访。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达到目的?

趣味智力题

这类题目多在笔试时出现,内容多种多样,如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等等,题目本身可能并不难,主要是考察你的思维能力。这类题目有时候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关键是你在回答中体现出来的思路。从这点来说,可能解答的过程更加重要。

举例:

10个人排队戴帽子,10个黄帽子,9个蓝帽子,戴好后,后面的人可以看见前面所有人的帽子,然后从后面问起,问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结果一直问了9个人都说不知道,而最前面的人却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的颜色。问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逻辑推理题

这类题目最不好讨巧,要看各人的能力了。

举例:

李和小王、小张3人玩猜数字游戏,小张在两张纸片上各写一个正整数,两数差一,一张贴在李额头上,一张贴在王额头上,则二人只能对视对方数字,小张不停地问:“知道是什么数字了吗?”

第一次,二人都不知;第二次,……同上;

第三次,……同上;

第四次,小王说,我知道了,小李也说,我知道了。请问是什么数字

写作能力题

这类题目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有时一些大段的英语描述类题目也可归于此类。写作题目主要是看应聘职位与这一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决定写作时分量的分配。

第4篇

(一)未能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现今大部分企业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知识成本的较量,更谈不上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因此,导致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约束弱化,企业隐形的成本增加。另外,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由于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而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最终走进了只重“产量”不重“销量”、重视有形成本、忽视无形成本的思维误区。

(二)成本管理理念滞后,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

许多企业未能站在战略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对广义成本进行管理,片面强调狭义的成本控制。在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仍以生产制造过程的耗费为主,停留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上,导致成本核算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企业成本核算中只重视物质资料而轻视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我国有大量学者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仍然以物质资料为重点,而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物化劳动消耗成本、知识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的总和。笔者认为,成本补偿只有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消耗与支出,才能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企业发生的许多成本是获取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必要手段,管理层应将“成本观”转换为“投资观”,平衡人本和成本的关系,提升成本管理绩效。

(三)传统会计成本的分类及核算方法陈旧,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产的导向已悄然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导向型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单件化和知识化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生产的单一化、批量化和物质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传统工业中成本分配的品种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由于企业中知识因素的运用随处可见,但企业自身并未把知识因素的耗用加入成本核算的行列,导致企业资产价值流失情况加剧,价值补偿严重不足。也没有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种种因素,使得企业成本计算不足,导致盈利虚高,从而最终产生信息失真的后果。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与时俱进地树立人本财务观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习惯于只重视成本,忽视人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增大。富士康“跳楼门”、三鹿企业的破产就是片面节约成本、忽视对劳动者、消费者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所引发的悲剧,企业管理者应引以为戒。知识经济也是人本经济,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及管理,体现了对知识资本和人的尊重。人是创造知识资本和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本财务打破了现行财务成本管理物是人非、财务成本核算见物不见人的格局,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新资本纳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层树立人本财务观,对企业整体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改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应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核心技术的成本效益,不断地开发核心新技术,不能因为一项新技术在初始发展阶段的成本费用很高而放弃投入。其次,在新形势下,企业应重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尤其重视由知识资产转化为固定成本的那部分,从而促进企业在知识成本方面效益的提高。最后,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局限于着重企业内部、着重于变动成本,不适应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因而应该逐步被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所取代,如成本分析法、目标成本法等,这些方法不仅着眼于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甚至超出企业可能的存在时限,从源头到源尾对企业的长期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将知识资本纳入成本核算及管理的范畴

首先,知识资产的计价。企业知识资产按获得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自创、外购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自创的知识资产,可按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主要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对于外购的知识资产,可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主要有如外购的专利、版权、设计等;对于接受投资的知识资产,则按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入账。其次,知识资产的摊销。对某些减值速度快的知识资产,为了提高知识资产的更新能力,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中,以弥补企业价值补偿严重不足。再次,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即按照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各项知识成本,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从而使知识成本的分配与实际使用情况大致相符。徐国君、赵书东(2009)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思想在人本价值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作业成本法可以核算出每一员工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每一员工分享的价值,这为降低委托成本、选择员工、激励员工等价值管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并且利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核算出增值流程、不增值流程以及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为企业流程以及作业改进提供了方向。最后,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分配。无论是高级劳动者提供的高级知识资本,还是普通劳动者提供的普通知识资本,均应享有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短时期来看,企业分配给劳动者的这部分收益构成企业的社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但长期看来,对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和对象会激发劳动效能,改善劳资关系,提升企业商誉,最终会促进企业组织资本和结构资本等其他知识资本的提升。

(三)加强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第5篇

【关键词】垒球;竞技水平;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79-02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垒球运动在我国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喜爱垒球运动的人们越来越多,垒球人口和场地设施也在逐年地快速增长。特别近两年,随着中国女子垒球队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多次登上领奖台的表现来看,中国垒球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垒球的竞技水平和世界垒球的竞技实力仍有相当的差距,而中国男垒的水平则相差更远。因此,对影响我国垒球竞技水平发展因素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1影响我国垒球竞技水平提高的基本问题

1.1垒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发展问题。一项运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它的群众性,社会对垒球运动的认可程度、人们对垒球运动的认识深度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与提高。综观我国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1垒球人口的增长结构失调。近些年,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垒球教学普及普通高校、业余垒球联赛举办频率的上升等方面都体现了我国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但是垒球人口的增长结构失调,其增长结构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从中国垒球网上我们可以查到代表着我国垒球竞技水平的垒球专业球员仅有800多人,这一数字就连主管垒球运动的管理部门也捉襟见肘;而作为后备队伍的青少年的发展空间更是狭窄,少儿从事垒球运动多数是受家庭、环境、经济等方面影响,他们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增长速度较慢。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集中于一般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从事垒球主要用在工作之余的娱乐与消遣,却无法代表我国垒球的竞技水平。

1.1.2场地设施仍然不足。场地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垒球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其每几千人就拥有一片场地,而我国的垒球场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高校和体工大队的训练基地,平均每几万名喜爱垒球的人才能拥有一片场地。由于目前这种状况,给我国垒球运动的普及带来较大的难度。

1.2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的问题

1.2.1青少年垒球运动员的培养选材面过小。后备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是竞技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成长模式都是呈金字塔型的,其塔底宏大,基础深厚,塔顶就会伸展更高,竞技成绩就会更突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的培养主要以国家培养为主,兼顾集体培养。作为主体部分的业余体校一直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环节,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塔基。我国业余体校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却从选材阶段起就无缘涉足,对垒球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也不了解,这和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选材普及程度有着很大的差距。

1.2.2训练缺乏科学性。由于我国优秀垒球教练员不多,且大多数的是从事专业队的训练工作。而担任青少年第一线的教练员多是老运动员退役后开始从事青少年训练的,不可否认,这些教练员具有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讲,文化水平较低,对当代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认识。由于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学手段日益落后,这也是我国垒球后备力量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1.3职业运动员问题

1.3.1职业化水平不高。与世界垒球强国相比,我国垒球运动员还处在向职业化转变的过程中,这也是制约我国垒球运动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依然采取以训练为主来提高水平的今天,世界网球强国则依靠自己国内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在以赛代练,在实战中锻炼,使运动员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职业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网球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的次数,没有参加高水平大赛的机会,运动水平的提高就会步伐缓慢。

1.3.2训练方法不够科学、全面。科学的训练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通过研究,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队的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3.2.1训练内容不够全面。现阶段我国高水平垒球运动员的训练重点主要放在了技、战术和体能训练上,缺少了在比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训练。心理素质在当今世界网坛的比赛中越来越呈现它的重要性。技战术是有形训练,而“无形训练”则是心理训练。有些教练员更重视“有形训练”而忽视“无形训练”,而当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时,往往决定胜负的主要方面是心理因素。

1.3.2.2注重数量,忽视质量。过分地追求训练时间、次数的多少,而忽视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效果,又是我国许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弊病。当今世界上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更注重训练的针对性、细致性,在训练中着重去完善和解决某一动作的质量、某一技术环节的稳定性,而不是盲目追求训练的时间和次数。

1.3教练员问题。随着现代高水平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在理论知识方面,在技战术训练方面,在吸取新鲜理念方面,教练员本人掌握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水平。只有全面地掌握到这些知识,才能够洞察和把握现代垒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中国垒球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教练员体制虽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特定的体制环境下,中国教练员水平与国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相比仍有相当差距。首先,我国的教练员主要来源于退役的球员,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学历以及业务能力普遍偏低,高水平的教练很少,而且缺乏全面进修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其次,我国垒球的大环境仍是以省市专业队的模式存在,教练员的选拔、聘用由当地的体育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责和待遇与职业垒球教练员也相差甚远。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大多数在当地有一个不错的生活空间,生活的很安逸,因此许多教练员对垒球的激情已经消退,没有很高的追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垒球的竞技水平,因此,教练员水平的提高同样是中国垒球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力度,优化选材机制,建立众多的垒球俱乐部,加强有关部门对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了解垒球运动、参与垒球运动,多元化、多途径、高质量地提高垒球人口。

2.2完善垒球竞赛体制,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数量合理、级别适当以及周期安排合理的联赛制度,通过比赛来提高我国垒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3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的培养,要送出去,请进来,与世界高水平教练员的学习和交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建立教练员竞争上岗的机制。

2.4加大垒球市场力度的开发,进一步利用我国现有的契机和资源,广开财路,寻求社会广泛资金的支持,促进中国垒球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3).

第6篇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 网络组织 竞争情报 基本问题

[分类号] G350

作为新兴的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与基于单一企业组织的竞争情报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也昭示了研究网络组织竞争情报的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竞争情报理论。而要研究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其基本理论。在其基本理论中,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生的原因、作用和流程模式等又是三个重要的问题。在此,笔者不辞浅陋,把前一个阶段对此问题的思考和想法提出来,目的是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和同人。

1、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生的原因

具体来看,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企业网络组织具有竞争性

在市场上,作为一个整体,企业网络组织是一个竞争性“组织”(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竞争性的“中间性组织”),是一种赢利性“组织”,这决定了它会与其它商业生态系统和网络组织展开竞争。这是网络组织外部取向的竞争情报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网络组织内部,在共享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竞争,这种竞争往往表现为网络成员核心知识让渡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关系;另外,在网络成员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各成员都力图学习对方的知识,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因此网络组织中的学习是一种你追我赶式的学习,学习中隐含了竞争的关系。

网络组织中还存在成员的“成长性竞争”,即大家在互动中总是向拥有核心能力、竞争力强、收益好的伙伴看齐,于是不免暗中较劲,以争取有更好的现实成长,争取有一个更有利的发展前景,或者努力成为网络组织中处于控制地位的成员,这也会造成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竞争。

合作并不能消除竞争,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法则,是推动自然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尔文揭示了物种的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合作的作用在于减弱竞争的强度,使竞争从原始的你死我活式的单纯对抗竞争转变为双赢、多赢和共赢式的合作竞争。但是合作并不能消除竞争,因为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源在一定的时空中总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企业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然要通过竞争来夺取;从目标的实现、计划的完成来看,企业往往通过制定赶超对手的竞争战略,采取针对性竞争行动来达到。在有些情况下,本身就是直接竞争对手的企业结成网络合作组织,在这种网络组织中,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更是无法隐藏的。有的网络组织是一种交易性网络,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议价方面的竞争,目的是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从网络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来看,有的体现为直接竞争关系,而有的体现为间接竞争关系;从网络组织成员的行为来看,存在贡献不足、搭便车等不良行为,这实际上是个别网络成员采取不正当手段在网络组织内展开的竞争。

网络成员通常又称为“网络结点”,“网络结点”是构成网络组织的一个基本要素。从性质上看,有所谓“同质结点”和“异质结点”之分。同质结点在功能上相同或接近,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同质结点之间的合作往往是竞争性合作,即表现为竞合关系。

网络组织合作具有非全面性,即网络组织成员之间常常在某些职能上合作,而在另一些职能上竞争。网络组织中时常存在成员“左手挥拳,右手握手”的情形,如通用与丰田、福特与马自达、克莱斯勒与三菱之间建立的战略联盟型网络组织实际上一直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适当的竞争可使网络组织保持竞争优势。在网络组织中过分强调合作的一面,或者说忽视竞争的重要性是危险的,因为网络组织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乏正式的契约、严格的约束条款和准确并可度量的回报,网络成员都拥有相对的独立性,成员之间的松散关系仅通过信任、信心和对于未来的期望而维持着,合作竞争的结果可能偏离原来的设计,甚至陷入某种误区。首先,忽视竞争有可能导致自身优势丧失;其次,强调合作可能培养出比自己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竞争对手在合作中掌握了对方的核心技术,从而弥补了自身原来的不足,可能会全面提升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第三,忽视竞争可能会窒息企业的发展活力,过分追求合作,往往会形成依赖心理,总想借助别人的力量,使企业不再专心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关键资源的建设与积累,或者使企业不再努力巩固、提升核心能力,也使企业对培养新的核心能力不再热心。

当然,过分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过度的竞争会损害网络组织的整体利益,降低网络组织的凝聚力,使资源趋于分散,收益降低,最终可能导致网络组织的瓦解。

总之,合作与竞争是网络组织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两者必须取得平衡,只有这样,网络组织才能既保持凝聚力,又具有必要的活力。“合作造饼,竞争分饼”恰当地概括了网络组织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基础上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意思是说,在市场开拓、创造价值的时候,企业之间最好进行合作,企业要与对手、顾客、供应商结成网络合作伙伴,展开紧密的合作;但在分配价值,切割市场份额的时候,网络合作伙伴之间要展开必要的竞争。

1.2 成员合作为网络组织竞争情报的产生提供便利条件

竞争是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生的根本原因,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只有竞争并不一定就必然产生竞争情报,它还需要具有开展竞争情报的便利条件。有了便利条件,网络成员在开展竞争情报时才能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多获得竞争情报收益,这对网络组织中的一般成员尤其重要,因为网络组织的一般成员所拥有的资源、能力非常有限,在不便于开展竞争情报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竞争情报活动的开展。在网络组织中,却恰恰具有开展竞争情报的便利条件,这就是网络成员基于合作而产生的联系和互动。大家在频繁的联系、接触和互动中实现密切、有效的合作,加强了信任,相互之间的戒备心理都有所降低,从而为网络成员之间的竞争情报开展创造了条件,打开了方便之门。此外,由于网络组织的情报共享和知识共享功能,客观上促使网络成员,尤其是网络盟主在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活动中相互协作,合力开展竞争情报活动。

2、网络组织竞争情报的主要作用

网络组织竞争情报的作用和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生的原因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生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选择网络合作伙伴,进行前期风险防范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寻求合作伙伴,组建网络组织,不是随便进行的,它需要对所选择的合作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看对方是否适合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弄清以下一些问题:对方是否面临比较大的经营不确定性,如卷入战争、财务危机、破产倒闭等;对方为什么要与自己合作并有意建立网络组织合作关系,它的意图或目的是出于长期考虑还是出于短期考虑;它的市场状况或者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它有无自己的核心能力,突出的优势在哪里,其资源状况能否与自己形成互补性合作;它在以往的合作经历中履行承诺的状况如何,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是否顺畅、融洽,与之合作过的企业对它的信任状况以及对它的评价如何;对方的战略是否可以与自己形成协同,对方的目标是否与自己一致,对方的组织结构是否胜任未来的合作和网络管理协调,对方的企业文化是否与自己的企业文化有明显冲突;对方想要合作的项目是其的核心业务还是边缘业务;对方愿意投入多大的时间和精力与自己合作;对方乐于接受的未来网络组织的退出门槛是高还是低,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竞争情报作用的发挥来弄清,具体来说就是发挥情报审计在网络组织合作伙伴选择中先期风险控制的作用,即进行全面的资讯调查,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资源、能力与信誉度等进行综合评估、甄选,找出合作的基础与切入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网络合作伙伴。这种竞争情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前网络组织风险防范”。有了这种情报审计,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组建网络组织时就不会盲目进行,错选对象,从而先期控制了未来网络组织的一些风险。

2.2 不良行为监测,控制恶意侵害

在网络组织正式组建并开始运行以后,就存在一个如何保证其稳定、健康和有效运行的问题,存在一个各成员有效合作、共同创造价值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各成员的贡献与收益的问题。如果有的成员只想收益,不想贡献,只想获得,不想付出,或者乘机攫取网络资源,搞一锤子买卖,就会对其他伙伴不公,就会对整个网络组织造成损害,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对这种不良行为加以控制。控制不良行为的前提是发现,特别是及时发现,在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发现。做到这一点,网络组织就可以根据网络协议灵活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纠正,避免给网络组织带来损害,或者把损害降到最低。那么如何才能发现网络成员的不良行为,特别是及时发现其不良行为呢?竞争情报是一个有利的选择。通过竞争情报活动可以对每一个网络成员的行为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有不良行为,就及时向其他网络成员通报,依后果的严重性而对之进行相应处罚,或责令其限期改正,或立即逐出网络组织。

2.3 掌握伙伴经营状况,规避运行风险

在网络组织正式组建以后,网络成员对于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仍然要持续加以掌握,不能因为双方是合作关系就掉以轻心,因为对方的经营状况往往会影响到与己方合作的质量,影响它对于整个网络组织的贡献。如果对对方的经营状况一无所知,则万一出现经营上的重大,会让自己和整个网络组织措手不及,从而给自身和整个网络组织带来冲击和震荡。如何规避或降低所带来的风险呢?仍然可以通过竞争情报来实现,即对网络合作伙伴进行严密的情报监测,全面、及时地掌握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有了这种情报监测,就可以对那些有可能出现重大(苗头)的伙伴有所警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减少或者切断业务往来,有效地规避网络组织运行中出现的这种风险。从联系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报监测可以看作是网络组织正式组建前的竞争情报审计的延续。从情报活动执行的角度看,这种风险防范情报活动与网络组织内部的不良行为情报监测可以一体化地开展,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为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界限,我们仍然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2.4 了解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

企业组建网络组织或者加入网络组织以后,它仍存在外部竞争者,存在着来自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这种竞争并不因为企业加入了网络组织而消失,相反有可能意味着竞争的恶化。原因在于这些竞争对手有可能把你建立网络合作关系看成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竞争行为,从而会采取一些新的加强竞争的策略,会有一些相应的反应行为。因此,对于网络成员来说,不能因为自己建立了网络合作关系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放松对网络组织外部竞争对手的警惕,而是要时刻留意网络组织外部竞争对手的行为。在网络组织内部开展竞争情报的同时,还要对网络外部的竞争对手开展情报监测,观察它们近期的竞争行为,掌握它(们)的一举一动,弄清它们的竞争策略,判断它们的竞争强度,进而了解它(们)的优势和劣势有无发生明显变化,等等,从而为自身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情报支持。

2.5 了解网络外部的环境变化,把握机会,避免威胁

对于网络成员来说,睁开警惕的眼睛观察外部的世界,不仅仅需要监测网络外部的竞争对手,也需要掌握网络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因为环境的变化意味着可能带来机会或威胁。网络组织组建后,形成了内部合作的“小环境”,但是内部合作的“小环境”不能成为减弱对外部大环境关注的理由。网络成员要时刻留意网络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明确各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这些变化对自己有何影响,自己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等等。为此,网络成员或网络组织整体(式)需要对外部环境开展情报监测活动。持续的情报监测能够让网络成员或网络组织整体敏锐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帮助自己抓住机遇,特别是利用自己的网络合作关系抓住机遇,促成自己的成长,也可以帮助自己避免威胁,特别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网络组织资源,与自己的网络合作伙伴一道,共同避免这种来自外部的威胁。

此外,网络组织竞争情报还有支持网络组织学习和消除网络组织知识转移障碍的作用,关于这两方面,笔者将另撰文论述。

3、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流程模式与基于单一企业组织的竞争情报流程模式的比较

3.1 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流程模式

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流程贯穿于网络组织建立的整个过程和网络组织运行的各项活动中,根据网络组织建立的酝酿、选择合作伙伴、正式组建、有效运行与风险防范等环节及各环节的活动,我们可以把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流程分解为6个步骤:

确定企业的合作和建立网络组织的情报需求。其主要任务和内容是根据企业战略,定义企业的情报需求,明确情报需求的范围和重点。

为选择合适的网络合作伙伴而对潜在合作对象进行情报审计。

网络盟主出面协调或各成员平等协商对网络组织竞争情报进行总体规划。

依据上述规划展开信息搜集。其中包括对网络组织的新申请加入者的资信信息搜集。

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形成网络组织竞争情报产品。其中包括对网络组织的新申请加入者的资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依据各网络组织成员的具体需求分报,共享情报。

据此,简要构建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流程模式(见图1),并指出各步骤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

3.2 两种竞争情报流程模式的简要比较

要对两种竞争情报流程模式进行比较,就需要确定单一企业组织的竞争情报流程模式。综合霍忠文先生和阎旭军的情报过程链模型、王琦提出的四步骤流程模型、Jan Herring的竞争情报周期模型(CI Cycle)、包昌火五环节竞争情报过程模型、中央情报局情报分析与预测程序模型、Gates.B的竞争情报三环节模型、Kahaner.L的竞争情报四步骤模型、Calof和Breakspear(1999)的六环节情报流程模型、Calof(1997)和Kahaner(1996)的“竞争情报循环”模型等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专家的观点和理论,我们综合出一个基于单一企业组织的竞争情报流程模型(模式),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与非网络组织框架下的基于单一企业组织的竞争情报流程模式相比,网络组织竞争情报的流程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第二环节“网络组织竞争情报审计”和最后一个环节“网络组织竞争情报共享”。后者基本上对应于过去基于单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竞争情报活动过程的“竞争情报利用”或者“竞争情报扩散”环节,还说不上是网络组织竞争情报的基本流程环节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网络组织竞争情报审计”环节的出现,并且是作为第二个环节出现,则标志着网络组织竞争情报基本流程环节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为这是网络组织竞争情报流程模式新增加的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环节,这一环节不同于非网络组织框架下单一企业组织的内部情报审计,而是外向型的针对“他人”――潜在合作对象――的情报审计,而且非网络组织框架下的单一企业组织的内部情报审计也不是发生在其竞争情报流程的第二环节中,并且学术界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环节来对待。两个流程模式的其它几个环节从名称上看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由于所立足的“组织”背景的差别,导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一些相应的变化,由于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4结语

本文针对Deep Web资源的信息抽取,总结了信息抽取过程中处理查询接口和抽取结构化数据这两个主要步骤所使用的技术,并实证基于模板的抽取方法的可行性。基于模板的抽取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模板结构使得抽取程序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但它在模板生成和抽取准确率上过于依赖网页结构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Deep Web众多结构的网络资源抽取工作中的进一步应用。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抛弃了信息载体的结构特征而基于信息内部联系的抽取技术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