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3:01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74-02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随着经济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也在全球企业界展开,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今年来中小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社会责任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人们对企业责任的思考,政府、企业、学界也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通过对抚州市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分析,影响中小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以期为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提出建议。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基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社会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基于环境关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国内对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国外比较零碎,侧重点不同,未形成系统性眼看就。大都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出发,并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之中。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整合,利用企业资源与企业经济、法律、道德等责任,达到社会、经济双赢的管理过程。
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三、抚州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9.6% ,2009年,抚州市中小企业总户数为69721个,占抚州地区企业总数的约95%。从客观现实来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已取得一定的进步。尽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但社会责任意识已有所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重视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但在中小型企业中还存在意识薄弱现象,企业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在社会责任管理中如何处理经济、社会、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不清。
(一)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造成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不但关系到当代人类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一种典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对环境和资源的直接影响者,应当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要承担治理企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的环境污染的费用。据国家环保局统计,我国中小企业中,80%以上的工业生产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占我国污染资源的60%。
在调查的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问题,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5%的企业,特别是工业生产企业存在环保设备简陋,这些企业环境保护水平低下,缺乏专门环保人才。一些企业不光消耗大量资源,而且在生产中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如被调查的一个水泥厂,其污染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已经使用了除尘设备,但企业门前的马路上还是覆满了灰尘。
(二)企业缺失诚信,忽略消费者责任
企业对消费者责任是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品种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其各种不同的需求,并重视消费者与社会期福利,致力于社会效率的提高。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利益应,唯有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中小企业中存在欺诈消费者和客户、合同履行率等现象,期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是中小企业责任缺失的典型代表。
在调查的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多数企业产品销售辐射面都较为小,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各地区,以及抚州周边县乡,产品影响力较小,市场都有待扩展。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建立时间较短,没有更强的影响力,而更多企业建立时间虽然比较长,但生产设备老化,长期未能引进新型技术,导致产品性能落后,未能带动更打的消费需求。还有小部分企业因缺乏对产品应有的检验程序,未按国家的质检要求履行质量承保,导致因为质量问题与客户发送纠纷和安全事故。
(三)履行员工权益不完全,效果缺乏保障
许多中小企业以追求企业低成本来追求企业发展,而这种企业发展大都建立在损害员工权益的基础上。在被调查的抚州中小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且签订集体合同的现象就更少;企业缺乏安全文化意识培养,生产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造成很大程度的安全隐患;80%的企业中员工工作时间长,拖欠工作现象严重;许多企业违反劳动法等法律跪地要求相当严重,社会保险覆盖率很低。
(四)社会责任理念易树立,员工思想易转变
虽然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但作为中小型企业本身具有一些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一系列优势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组织关系和机构相对简单,企业内部的人员关系相对简单,因此在企业容易中容易树立相关理念并得以实施。在调查的抚州中小型企业中,大多是为民营企业,企业产权相对清晰。企业家一旦清楚认识并在企业中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很容易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实践。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管理的效果也会体现较快,效果较好,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和向心力亦较快得到实现。
四、抚州地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利益的关系认识不清
中小型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然而,中小型企业的一大特点是淘汰率偏高,据调查,我国中小型企业淘汰率近70%。因此,面临生存问题,许多中小型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缺乏主动性。
此外,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企业利益的减少,把在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所支出的成本和资源与追求企业利润看做两种对立的行为,也就无法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为企业带来的长远效应。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由于对自己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不清楚,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不够,就形成了企业在日常的管理经营中忽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问题。
(二)政府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指标往往多停留在经济层面,同时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因经济利益诱惑而放松对企业的监督和管制。地方的GDP指标是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许多中小型企业不惜牺牲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压榨员工的权益来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维护和推动企业生产为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条件,也给企业的这些做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致于企业忽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管理的主体地位
企业社会责任种种不良现象出现的根源之一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主体的混乱或缺失。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中担负着第一角色,必须清楚认识到企业是社会责任管理的主体,特别要理解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其本质是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双赢。管理者要超越传统企业目标的边界,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利润的取得以及自身的发展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要努力服务于社会,通过实现其社会价值而取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着眼于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在内的各项社会责任,并最求各责任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保障机制
调查中笔者发现,在中小型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中多停留于形式,即使有些企业有相关管理部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相关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应在一定的企业自身机制中得以实现,即在一定的框架下进行,也就是企业要提供实行社会责任管理的保障机制,也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一企业管理机制为保障,包括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企业文化、企业家思想等。
(三)政府要加大指导和规范,提供有效的监督机制
近几年我国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在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政府工作不应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政府应依据这些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规范和指导作用,通过强制性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使之履行社会责任。
除法律规范外,也要利用相关政策激励企业,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政府应采取诱导的方式,如实行税收优惠和实行企业诚信记录等。正如一些地方通过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六、结语
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社会良知的呼唤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实际上,更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外包形成的全球生产体系催生的必然结果。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不承担社会责任就会付出很大代价。同时也认识到不仅要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中小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社会形象,才能够更多地赢得顾客的青睐和消费者的满意。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维文.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诸说及评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刊.2007,155-158.
[2]侯俊军,张冬梅.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本位解释[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48-52.
[3]张国建,朱立龙.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72-79.
[4]张晨.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沙漠种土豆环境和原料一箭双雕[J].WTO经济导刊.2006,15-16.
[5]邱明星.从企业自身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盈利目标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8,120-124.
[6]朱瑞雪,郭京福.社会责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28-30.
[7]王富华,杨东.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角度之思考[J].改革探索.2008,9-11.
[8]SimonZadek.责任竞争力:使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市场中具有重大意义.省略 ,2007.
[9]邓子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2008,87-90.
[10]雷杰,李蕾蕾,何存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M].2008,104-108.
根据《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安排,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经历了“宣传发动”和“制定方案”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攻坚的“实施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
弥补“短腿”――让管理不再落后实践
前不久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责任管理和责任实践(包括市场、社会和环境三项绩效)的调查结果表明,“责任实践”的综合得分要高于“责任管理”的得分。其结论是:中国企业的“责任管理”落后于“责任实践”。
而山东省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作为试点的两大目标之一,正好弥补了中国企业的这一“短腿”。
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工作的目标,是“两个建立”、“两个促进”,即基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的可持续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协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紧密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从而促进试点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促进全省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管理实践。其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难点和创新点。
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会长王天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建立领导机构、识别利益相关方、开展履责现状评估、制定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起草相关配套文件、正式任命人员、颁布实施等。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责任管理手册》,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文字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操作工具,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的控制体系和持续进步的保障系统,也是对外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主要证明。
重点突破――把握五个重要环节
山东省提出,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手册》编制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出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或领导小组组长,一名企业副总为副主任或副组长,或任命一名“社会责任总监”或“高层管理代表”主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部门(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或成立一个社会责任管理部门,作为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要具体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责。这是企业试点工作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是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细化对利益相关方的具体责任。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员工、伙伴、消费者、环境、政府、社区、竞争者、弱势群体、行业组织等十个方面。要从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出发,按重要程度进行识别、确认并排出顺序。在此基础上,逐个分解确定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从而形成一套指标体系。聊城百货将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确定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就是根据商业企业的特点制定的。济南阳光大姐增加了“家政服务员”这一利益相关方,也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确定的。
三是进行社会责任现状评估,制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估,也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弄清现状、找准方位,为下一步制定目标措施奠定基础。
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承诺)与目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利益相关方期望,并符合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人、财、物等资源保障能力,可分阶段制定目标,但一般不应低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道义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确定,可自愿裁量,优秀、卓越企业应有更高的追求。
四是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确保社会责任政策和目标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指标的控制措施,二是重要环节的控制程序,这两方面都需要用文件体现出来,并落实责任部门和岗位,以保证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行为处于稳定可控状态,并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全面管理,应包括原有的管理体系,不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样,既符合企业管理实际,也可以减少工作量。
五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正式颁布实施。《手册》由牵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颁布实施,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发放、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手册》颁布令、社会责任管理领导机构名单、社会责任总监(管理者代表、总责任师)任命书、企业简介、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社会责任主要指标控制措施和重要环节控制程序、相关文件等。
整改完善――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是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手册》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在一系列程序文件的控制下,不断整改、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持续改善。山东省希望这项工作是不断整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宣传发动,对全体员工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起来、运行下去,主要取决于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对这件事是否认可,是否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要切实搞好宣传发动,抓好自上而下的全员教育培训。要从企业负责人和领导层抓起,带头讲道德、尽责任,为员工做出表率。同时,要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社会责任教育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内容和本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并付诸行动。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1 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管理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机构和学者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设置了专门的CSR管理部门,或者明确了CSR管理职能归属外,更多的国有企业正在改革发展中承担着并且履行着社会责任,但还没有对CSR进行科学管理的状态,CSR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或完整建立,没有或难以融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距离实现CSR管理的正规化、体系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对国有企业CSR的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仍然有待完善,在政策制定、立法研究和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旨在针对上述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围绕CSR的基本要素,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国际上关于CSR的相关标准与指南,以及国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从顶层设计和搭建一个面向市场、社会和环境全方位责任,涵盖社会责任治理、推进、维护全过程,涉及股东、伙伴、用户、政府、员工等众多利益相关方,融入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支持信息化开发实现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提出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2 CSR的主要理论模型比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同时获取战略利益或经济价值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主流思想。以Archie B. Carroll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金字塔模型、同心圆模型和三重底线模型等,并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为了便于研究其特点,我们用表格的方式对以上模型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基于上述表格内容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同心圆模型和金字塔模型所讨论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或维度,三重底线模型所讨论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与维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模型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应将这些模型结合起来,所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应能够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与维度,同时还要能够反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关系和问题,同时能够支持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3 CSR的主要标准指南和法规政策比较
3.1 国际上主要的标准和指南 在西方社会责任运动兴起的过程中,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相继涌现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并逐渐演化为世界性的法则和规定,国际上主要的社会责任标准和指南的主要内容比较分析情况如表2所示。
3.2 国内主要的法规和政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和实践加快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指导意见,如表3所示。
4 结语
企业管理没有“范式”,任何管理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搭建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思维的成果,国有企业在推动社会责任管理正规化、体系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应用时,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调查评估,并在后续发展中逐步改进完善,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社会责任履行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进才,黄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经论丛,2011(1).
[2] Carroll A.B. 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 ( 4).
[3]尹倩. 基于约翰・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理论”浅谈CSR对企业永续发展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4] Pose, James E., Willian C. Frederick,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Etheics[M]. McGraw-Hill,1996.
[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大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4(9).
课题项目:
本文受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级课题(项目批准号:MY201503)资助。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是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目标、将社会责任要素渗透到战略管理全过程以及各管理层级的体系。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确立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第二,识别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各自的利益诉求,分析组织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资源与能力;第三,确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第四,确立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结构,确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文化,通过预算控制等方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第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做出评价,并根据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确定战略的调整方案。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要求:战略分析是基于企业使命与目标,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是战略选择的基础;战略选择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战略方案,是战略实施的依据;战略实施或执行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决策,即采取具体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最后,战略评价和调整是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察战略实施结果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
企业使命的确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企业使命与目标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认为,营利组织的使命是为所有者带来经济价值,企业目标体系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构建。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企业使命体现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组织的战略目标体系应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要求。因此,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及战略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础。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析
在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以及内部环境分析。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以及产业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组织的资源与能力分析。在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的内容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的识别以及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资源与能力条件分析。
企业组织是以一定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经营活动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经营活动是通过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或价值链活动来完成的,如图所示。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企业内部运营或价值链活动实现,其履行结果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资源基础或能力。因此,在企业资源基础或能力分析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根据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考察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体情况;第二,在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对企业目标影响的不同,确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排序。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选择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体现为企业制定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总体层次上确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职责;第二,根据企业的运营特征确定不同部门的责任。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企业发展体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但是,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利益期望不同,必然会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是企业战略选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制定利益协调战略时,企业可根据美国的约瑟夫・W・韦斯构造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进行属性与优先度分析,确定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交换与依存关系,选择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方式,进行相应治理,即企业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利益诉求确定不同的战略。应注意的是,企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了满足某一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不同部门的责任
为了实现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应在内部构建包括总部、业务层以及职能层等各层级部门在内的分工协作机制,并确定各自的职责。对一般企业而言,研发设计、供应、生产、销售、服务、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公关等内部组织应根据各自职能特征,确定对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责任。例如,研发设计和生产部门应特别考虑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特别关注员工对工作回报的要求,并创造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环境等等。此外,不同职能部门还应相互配合,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首先,基于社会责任的组织结构不再以股东为核心,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亦不再是股东大会,而是利益相关者大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共同决定组织的战略方针;第二,构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战略实施的基础,实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目标应成为渗透到组织各层级的核心价值观;第三,企业计划,特别是预算安排应围绕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最后,在控制环节,应注意企业不应仅仅出于增加利润或成本控制的要求而损害员工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应特别关注组织运营可能带来的环境及社会影响。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评价
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可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组织战略密切相关。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组织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反映组织战略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施战略方案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评价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有效性的工具,同时,也是评价战略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并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适应;共同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5-0028-06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作为讨论企业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对商人社会责任的讨论,60、70年代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争论,到80年代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再到90年代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趋于复杂。
很多学者发现当代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较之以往更为广泛、更为具体也更为复杂。这主要体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相关权力更加广泛;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的数量和多样性都大大增加,更为具体;加上现在政府作用的降低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角色更为复杂。同时,从企业实践角度来讲,很多企业也认识到,要想获得持续成长,其所关注的问题就不应单单限于自身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需不断树立社会角色,紧密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使内部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也即是说,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
的巨大压力和发展动力。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一次演讲中就曾指出,企业越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就越有能力永续经营并持续成长[1]。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承担社会责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争论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讨论企业是否应该对社会责任做出充分承诺,而是讨论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承诺、如何实施社会责任、如何将社会责任要求与组织实践结合起来的问题[3]。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同社会责任的趋势下,如果其愿意承担社会责任,那么需要承担多少社会责任才是足够的,如何从企业角度去管理社会责任,如何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限度。对于这些微观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以往停留在道德角度考虑的企业社会责任讨论很难给予企业以实践的指导[4-5],劝导性的社会责任描述如果不能转化成为组织行为,或进入产品和服务设计及运营之中,企业也会对社会责任无所适从。所以,如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框架和相关实践,即在管理视角下去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焦点,又是现实实践的要求。
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管理观点下,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社会责任视为一个综合体系动态地纳入企业实践中,如何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成本转化为资源,如何提高自身外部危机的处理能力,总结起来就是如何建立社会责任体系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视企业社会责任为一综合和动态发展的体系,侧重于从动态战略研究角度,尝试将社会责任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之中,构建基于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选择。
二、文献回顾及相关评价
有些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上的多层次性,并呈现出整合和动态化的研究趋势。Zenisek就曾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微观行为联系起来,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从不负责任到承担责任的连续统一体[6]。Sethi在30年前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操作含义非常模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应建立在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的三个维度上,最终要体现在组织内部管理过程和战略设计上[7]。Carroll拓展了Sethi的研究思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四种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他认为,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太过模糊,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独立责任,而是一个体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四种期望[8],其中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社会要求的(required),道德责任是社会期望的(expected),慈善责任是社会愿望的(desired)。Epstein从动态综合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视为企业社会政策过程,它是由商业伦理、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响应三方面演化整合而成[9]。Schwartz和Carroll尝试将经济责任、公共责任和社会响应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10]。这些整合和动态化的研究趋势正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研究的基础和铺垫。
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现代面向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管理研究则更加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的联系[11]。企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即通过组织分工生产和知识的积累,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活动以创造财富。企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有的经济价值,而且体现在与外界广泛联系的社会价值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正是通过建立 “双赢”(Win-Win)的环境关系发展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同时保护了企业的经济价值,而成为企业价值活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2]。还有很多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联系,发展了社会责任绩效模型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实现过程。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大大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进展,使我们明晰了社会责任在企业组织微观层面的关键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多数文献还未将企业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地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仅仅讨论社会责任的外在压力而不阐释社会责任如何上升到企业战略层次,是无法推动企业去制定和执行社会责任战略的。本文将在以下部分系统探讨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的匹配过程,并对概念框架做出措施性实践建议。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的共同演化框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等都历经了很大的变化,关于企业战略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在学术界就有数十种之多[13]。在众多的战略研究文献之中,“适应”或“匹配”是战略规划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获得战略适应已成为提高战略绩效的重要途径[14-15]。它立足于动态的、过程的、演进的视角,强调通过战略调整或战略变革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更好地把握和预测战略的发展趋势。而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观念和行为不断发生转变――企业社会责任从最初的外在环境变量逐渐演变成为企业内部的活动――这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战略适应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形式大为增加,而且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这也进一步导致战略管理中的核心――适应模式的转变。下面笔者将构建一个概括性共同演化框架来分析如何将社会责任体系动态地融入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见图1)。
如图1,战略适应模式的演化代表了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推动了企业从新兴不成熟状态跃升至持续成长的成熟状态。一般而言,战略适应有四种:防御性战略适应、反应性战略适应、常规性战略适应和预应性战略适应。所谓防御性战略适应是以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外部环境压力和变化,当危机扩大时才采取相应策略去应对;而反应性战略适应与防御性战略适应比较,前者在态度上要更为积极一些,在问题出现时就能够予以重视,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果断有力;所谓常规性战略适应是企业能够将对外部环境应对活动作为一种惯例纳入自身的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中,企业能够从内部资源和能力入手对外部环境变化给予支持;预应性战略适应不仅构建了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内部结构系统,而且从高层管理到中层、基层形成了良性的适应文化,从而得以对外部环境变化预先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和社会产生互动,甚至推动了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本文所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基于两个角度:(1)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形式,主要借鉴了Carroll的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8]。(2)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体系,涉及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三个层次。社会义务是企业参与社会的最低限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立足于股东利益,仅限于该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社会责任在这里具有狭义涵义,它超越了经济和法律的界限,能够从道德伦理角度去考虑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要求,能够将公平、诚信、正义等伦理价值观体现在社会责任中;社会响应是能够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认识社会问题和趋势,通过捐款、救助等慈善行为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相联系,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倘若将社会责任体系与企业战略适应动态地整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其共同演化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1)企业战略管理从防御性适应过渡到反应性适应的演化过程中,企业对待社会责任承担从消极被动转向了较为积极重视的层次,企业不只是单纯追求利润,而且能够将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协调起来,能够“遵纪守法”地经营企业,符合了社会义务的要求。譬如企业诚信对待消费者,化工行业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污染控制标准生产,高危行业企业能够善待员工、保障员工安全,等等。
(2)当企业战略管理从反应性适应演化到常规性适应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将相对完善,并逐步开始采用一些科学战略规划方法对环境进行分析,其较为系统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也渐进形成。此外,企业开始倾向于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考察其经营绩效,主动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也即是说企业除了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外,伦理责任也融入到其战略管理活动中,并不断将其“制度化”。譬如企业除了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外,对产品的原料和包装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这种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基础上增加伦理责任并形成惯例的管理模式,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超出一般经营水平的“社会责任”层次。
(3)企业战略管理从常规性适应向预应性适应模式的跃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企业的巨型化发展使得企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价值创造和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时企业的边界已很难界定,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具有直接利益关系或契约关系的群体(股东、供应商、员工等),还包括各种间接关系的群体(社会团体、媒介等)。企业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甚至引导着社会发展趋势,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众多领域,有时成为中心和焦点,某些微小的负面影响也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自身战略管理中将捐款、救助等慈善行为融入责任体系,使自身行为和社会环境产生良性互动,用更长远的眼光对社会发展状况做出响应。例如,一些大公司创办大学、在年度报告中加入了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审计等行为,都是企业前瞻地战略适应的表现。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层次是不能脱离企业战略而孤立存在。社会责任同企业战略一样,都是关于企业应当怎样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和获得利润的问题,二者的共同进步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社会责任不断融入企业战略之中并成为战略内容,才能有助于企业可持续成长。
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战略选择
前文所构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共同演化仅是一个概括性框架,企业如何在具体策略上实施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还需进一步分析。具体而言,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的战略管理可以从战略价值创造、战略类型选择、战略导向转变以及战略过程渗透等四个方面入手(见图2)。
1.战略价值创造的提升:从成本到资源和能力
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按照资源基础观点和核心能力观点,这些超额价值(或经济租金/超常利润)是从企业独特的资源或能力中获得的,这种资源或能力具有价值创造的本质,正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才能称之为战略资源/能力。一般而言,战略资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性(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还要耐久)、优越性(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强)、稀缺性(难以转移和难以复制)、专属性(为企业所享有)。
依循以上逻辑,如果企业仅仅将社会责任视为成本和负担,就显得十分狭隘和短见。实际上,社会责任也能够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或能力。Reinhard曾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三个方面的战略价值:(1)消费者愿意为所带来的环境性收益支付更多的价值。(2)相关重要信息的获取。(3)抵御竞争者的模仿[16]。进一步讲,如果按照波特教授的价值链方法,企业是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从创造价值和可以管理操作的角度,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分为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两大类。视社会责任为成本的看法只是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外部活动的负担来看待,并没有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之中。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具有远见的企业家管理者的眼里不只是外部投入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社会责任会为企业生产、品牌、服务等其他活动增加价值,社会责任就会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成为辅助活动及基础活动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项主要的管理任务。在这种情形下,社会责任的承担演化为一种价值创造的能力,就具有了价值性、优越性等独特特征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复制,从而实现从成本到战略资源/能力的转变。
2.战略类型的选择:使社会责任融入差异化战略
传统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增加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如果奉行成本领先战略,势必对承担社会责任产生抵触。但如果企业转向差异化战略,使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企业独特的形象、品牌等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声誉等价值增值,以致这些增值大于其成本,则企业才能使社会责任成为战略管理的内容。
西方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社会责任承担具有增加企业声誉进而成为更高层次的多样化的无形资产的巨大功能。单靠广告投入和研发很难长时间地维持这些无形资源的持久性,有的企业品牌声誉等无形资源之所以能持续兴盛几十年进而构筑百年基业,就在于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承担实现了与品牌等无形资源的持续匹配,使企业产品及品牌超出了单纯商品的含义,而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比如,像可口可乐、强生、迪斯尼等企业就是善于将社会责任承担融入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中,而赋予品牌更深刻的社会内涵,加之广告研发的有效匹配,使企业品牌具有了社会精神象征,这些企业最终才得以实现长盛不衰,基业常青。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并使之成为差异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规避“公众事件”诱发的信任危机带给企业的巨大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建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公众对该企业的认可和拥护,最终获得更高的利润。
3.战略导向的转变:从单一导向到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导向
公司社会责任实质上是构建在对利益相关者治理关注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公司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导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从单一导向(管理者导向、股东导向)向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转化,代表着企业对不断拓展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协调和重视,这种导向的成功转化也同时意味着战略管理的成熟和改善。西方学者Freeman就认为,如果能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则企业的战略管理会更有效率,效果也会更好。他还提出,“给相关者利益团体以最充分的考虑是压倒一切的要求”,并倡导要建立一种“道德战略管理”系统来形成和应用有关的政策,以便对各方相关者的利益作出灵敏的反应[17]。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其利益相关者的状态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时间而有所改变,其利害关系则取决于企业所考虑的战略问题。企业要想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就不能只关注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战略,还应强调战略的可接受性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逐渐认识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大影响,在战略中要设计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方法。同时要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整个战略管理联系起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持续成长。
4.战略过程的管理演进:从应急措施到系统管理
很多管理实践在被组织采用之后,未能形成制度并最终在组织内部确立下来,而仅仅是一种“时尚”,很快被组织所舍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实践并没有融入企业日常的系统管理之中。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模式,即“出了问题再解决”的末端处理模式,是一种法律强制下的被动反应。这种模式,只重视末端治理,忽视了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社会责任问题,缺乏整体规划;企业管理者们疲于应付,极易陷入“危机公关”;整个社会责任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要想将社会责任的承担制度化,并在企业组织内部确立下来,就必须使社会责任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实现从应急措施到系统管理的转变,建立相应的支撑机制和确立机制,构建相应的机构和形成管理制度。同时,在绩效标准中增添社会责任内容,并通过分配责任、执行实施绩效评价来指导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管理。
五、结论及启示
毋庸置疑,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从一种学术问题的争论转变成为每个企业持续成长所难以回避的实践问题。强调整合地和动态地去审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强调将社会责任视为一个综合体系动态地纳入企业实践中,强调建立于社会责任体系基础上的战略管理,这些正是管理观点的关注重点。本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整合地和动态地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和层次与企业战略的共同演化过程,这一框架充分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演化和企业的战略适应模式的演化是协同发展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而且,可以看出,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战略管理使之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从战略价值创造、战略类型选择、战略导向转变以及战略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大量细致的基础性管理实践,才能实现对社会责任的消极适应转变为主动适应。
同时,从管理观点来看,我们应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一个多样化的活动或过程,它是环境背景压力的“外在性”需要和企业战略等社会行为过程中的“内生性”需要的综合结果,并且,这种多样化的综合结果在时间轨道上表现出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从中国转轨进程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社会责任问题,应尽可能从中国环境和企业战略视角考虑,应尽可能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通过构建基本性原则而不是一些时髦标准来促使企业走向最佳实践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藏岩.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成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4,(4):9.
[2] Miles, R .A.Manag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Environment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76.
[3] Smith, N.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ther or How?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4):52.
[4] Gioia, D.A.Practicability,Paradigms, and Problems in Stakeholder Theorizing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228-232.
[5] Wood, D.Theory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Business & Society, 2000, 39(4):359-378.
[6] Zenisek,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359-368.
[7] Sethi, S.P.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is Sues and Evaluation of Business Response Patte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8] Archie B.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1991, (July-August).
[9] Edwin M.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
[10] Mark S.Schwartz and Archie B.Carrol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in Approach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3,13(10):503-530.
[11] Kay, J.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12] Rugman, A.M.and A.Verbeke.Glob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 [M].Routledge, London, 1990.
[13] 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14] Ginsberg, A.and N.Venkatraman.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
[15] Zajac, EJ, MS Kraatz, and RKF 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4).
[16] Reinhardt, F.L.Environme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43-73.
[17] 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 1984.
[18] 张玲,徐天祥.行为经济学述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5).
Archie B. Carroll,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 (July-August).
[2] Donaldson,T.& Dunfee, T.W.,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 19(2)
[3] Edwin M. 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
[4 ] Gioia, D.A., Practicability, paradigms, and problems in stakeholder theoriz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 228-232.
[5] Ginsberg, A.and N.Venkatraman.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
[6] Kay, J..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7] Miles, R .A..Manag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environment[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
[8] R. Edward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Englewood Cliff s, NJ: Prentice - Hall, 1984.
[9] Reinhardt, F.L., Environme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 (Summer), 43-73.
[10] Rugman, A.M.and A.Verbeke.Glob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M].Routledge, London, 1990.
[11] Sethi, S.P.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issues and evaluation of business response patte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12] Smith, N.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ther or how?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4), 52-76.
[13 ] Zajac, EJ, MS Kraatz, and RKF 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4)
[14] Zenisek,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359-368
[15] Wood, D., Theory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 Business & Society, 2000, 39(4), 359-378.
[16] 姜启军,贺卫.SA8000认证与中国企业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0)
[17] 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18] 乔治・斯蒂纳等.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Tang-Fe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Dalian, 116025)
关键词:系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110-04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自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这一概念起,理论界对其有着不同的阐述,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伯文在1953年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1]。美国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既包括股东又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2]。台湾学者刘连煜将企业社会责任认定为,营利企业的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对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性之后,该企业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导向不计较营利之义务[3]。国内学者刘俊海博士认为,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赢利赚钱为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4]。卢代富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5]。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界定。但共通之处在于:企业在其营利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企业社会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旨在追求股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应当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社会责任属于企业治理机制的范畴,有关社会责任的理念应体现在企业治理上。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在于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第二,社会责任理念是对企业绝对营利性的修正,但它与企业的营利性并不矛盾。基于此认识,本人认同前面所述刘俊海博士的观点。
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目前,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除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其他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善待自己的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①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首要责任;②在招聘、报酬、培训、升迁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③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尊重员工民主管理的权利,重视员工的意见和要求。
1.2.2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需要依赖消费者的认同来实现。因此,企业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①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②企业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消费者有权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信息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多种商品中做出选择。企业应当通过广告、宣传材料和说明书等,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产品信息。③以人为本、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应得到强化。这种理念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消费者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以消费者作为整个进程的起点。
1.2.3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社区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与社区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企业只有得到社区支持,才能如鱼得水、畅游自如。企业不仅要扮演好“居民”的一般角色,还要力争充当主要角色。通过了解社区的具体需求以及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源,选择能够使社区的需求与企业拥有的资源相匹配的社区活动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区活动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4 企业对公益活动的责任。企业对公益活动的社会责任是最为广泛的。作为企业来讲,所谓的公益活动是指对不确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进行帮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捐赠。如捐赠教育事业、医疗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贫困地区、特殊困难人群等等。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这也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充分体现。
1.2.5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对企业债权人的保护应该始于企业设立之际,贯穿于企业营运之中,终于企业清算结算之时。①要做到及时披露企业信息,不编造、隐瞒,这是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最高表现,企业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决定了交易相对方是否与其进行交易,以期防范风险;②诚实信用,不滥用企业人格,积极主动偿还债务;③企业对作为整体的债权人负有谨慎的注意义务从事经营活动并保证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责任。
1.2.6 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是各种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为了环境和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①企业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企业必须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②企业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和绿色回收。③企业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检查。
1.2.7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企业的供应商参与了企业价值链的形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①企业应该恪守信誉,严格执行合同;②企业应当建立对供应商的核查和评估机制。企业可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由专人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定期召开供应商会议,定期公布核查结果,以促进供应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确保形成与供应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体化战略。
1.2.8 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平竞争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它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最终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福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当采用合理合法的竞争手段,杜绝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发生。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引入我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得到加快,以跨国企业为载体的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或审核守则在我国的推行,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的环境保护、劳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企业生产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能源现象严重
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11%,占发展中国家34%;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破坏臭氧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荒漠化之湿地破坏严重。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76起突发环境事故报告,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故4起,重大环境事故13起,较大事故18起,一般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伤)。按事故起因分类,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环境事故26起(占34.2%),企业违法排污19起(占25%);按污染类型分类,水污染事故41起,大气污染事故24起,土壤污染事故13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4起,分别占总数的53.9%、 31.6%、17.1%、5.3%(有些事故同时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6]。
能源资源消耗过重。目前我国钢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氧化铝约占四分之一、水泥约占二分之一、煤炭约占三分之一、发电量约占八分之一,而GDP总值却不足全世界的三十分之一。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再生率不高、循环经济比较落后,目前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30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上千亿元[7]。
2.2 企业损害职工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2006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贯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活动。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9.9万件,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0万件。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为1 243万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770万劳动者补发工资待遇等58亿元,督促19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56亿元,督促11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9 067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1.6亿元[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损害劳工权益的情况相当严峻。从全国的现实情况看,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现象突出的行业包括:出口加工业、采煤业、纺织业、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安全事故依然不断、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超长加班司空见惯、拖欠工资屡禁不止以及工伤与职业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势头,等等。
2.3 企业危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触目惊心
近年来,我国安徽、山东、重庆、山西相继发生的劣质奶粉伤害儿童生命事件,已经造成了数百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还有广州的假酒案、龙口粉丝案、金华火腿案,等等。一件件产品质量事件,可谓触目惊心。2006年3月15日的《中国工商报》第1版报道了国家工商总局公布2005年工商机关查处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河北省霸州市工商局查处制售假烟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厢体不合格汽车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假冒电视机案、福建省龙岩市工商局查处销售伪造进网许可标志手机案、河南省南阳市工商局查处经销不合格柴油案、山东省荣成市工商局查处销售不合格农药案、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工商局查处销售伪劣钢材案、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假冒涂料案、重庆市武隆县工商局查处制售掺假煤炭案、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工商局查处无照销售英语教材案。2005年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只是窥见一斑,折射出部分企业在对待消费者时的急功近利和道德泯灭。
2.4 企业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经济秩序混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用关系紊乱造成的。企业信用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赖逃废债现象屡见不鲜并有扩大趋势,许多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赖逃废债;第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活动猖獗;第三,假广告、假合同、假招标、假统计、假发票、假信息、假验资报告等充斥市场;第四,个人失信现象严重。如恶意贷款、住房不还款、手机欠费、恶意透支等;第五,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作假问题。特别是一些公证机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牟取私利而作伪证、作假账,极大损害了社会信用,等等。
3.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又包括微观的,既包括企业外部的又包括企业内部的,既包括法律范畴的又包括道德范畴的,既包括政府行为的又包括企业行为的,等等。鉴于此,有必要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当然,系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我国实际,本文以为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
随着2006年1月1日我国新《公司法》的实施,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终于宣告结束。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五条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意味着对传统企业的角色或目标定位的突破,无疑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新《公司法》使企业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尚有许多难点。因为新《公司法》第五条毕竟是一个原则性条款,旨在宣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内容,以及企业不履行其社会责任或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等并没有明确地予以规定。因此,如何将新《公司法》第五条的立法精神具体化,赋子其确切的、可操作的内容,如何通过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构建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仍然是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鉴于此,必须充分理解、领会和贯彻新《公司法》第五条的精神,挖掘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资源,对现行法律中体现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法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分散在诸多法律法规之中,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自然资源法、税法等等),进行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解释,进而从执法和司法等多个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机制和监督机制;在非常必要的领域继续进行个别法律条款的修改和完善;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企业经营者资格、法律责任等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纳入具体规范之中,并使规范具有制度设计所必需的统一性;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成果和经验。
3.2 借鉴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AI: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企业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由于SA8000重点保护劳工利益,而且把非经营性、非技术性的抽象道德、精神、理念层面的内容标准化,具有标准严格、范围广泛、适用面广的特点,因而受到西方社会各界的欢迎。是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9]我国应借鉴SA8000的合理成分,制定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而且,据悉,国际标准组织(ISO)也将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正式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SA8000,尤其是借鉴其保护劳工利益的科学标准,通过研究和探索,制定出中国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从而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能力,为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3.3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监督和制约功能。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衡量企业状况和未来的唯一指标。为了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传达相关信息:如企业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等。通过信息披露机制,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赞扬和传颂,打响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地发展壮大。相反,使那些利欲熏心、怠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曝光。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使其降低乃至丧失市场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传统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以“股东利益本位”为基本理念,其设计模式是以维护股东权益并保证股东的权益得以实现为目标的。[10]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治理结构不仅仅要解决成本问题,更要求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要使企业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就需要企业具备有效的治理模式,即,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重塑,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来,使企业的经营真正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性,一旦企业发生社会责任事故,其受到损害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社会群体。例如:企业污染环境,社区周围的居民健康都受到了影响;商品质量不合格,广大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侵害;生产条件不达标,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得不到保护等等。因此,在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机制设计上,应该设立职工董事、环境董事、消费者董事和债权人董事等,即由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作为董事成员加入到企业的董事会中,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并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体制设计,有助于更大限度地减少诉讼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更有力地保护社会整体的利益;有助于更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5 将道德管理纳入到企业经营观念及行为中
企业的经营活动――生产与销售、创造与交换,是一种社会过程。既然是社会过程,那就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其实质是企业要承担好社会责任。而决定、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要承担好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摒弃以生产为中心、以推销为中心和以过度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经营观念,顺应世界和时展潮流,积极容纳、吸收和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以重视和维护社会长远利益,并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的现代经营观念。现代经营观念就是现代经营哲学,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形成的具有明显特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经营战略思想;它规定、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动机,规范着企业经营行为;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塑造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企业经营道德水平,对企业很好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将道德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经营观念中,纳入到企业营销行为中,使企业的4P组合――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从而使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承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3.6 加大处罚力度
如果一个企业怠于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支出远远低于其所获得的收益,那么,该企业一定不会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维持和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要究。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其相应的法律义务,则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我们目前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在事故发生以后,直接追究企业责任,对企业进行罚款,而造成事故的相关决策者和责任人却往往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企业受到处罚,损害的是股东的利益,而真正的肇事者却依然逍遥法外,损害企业利益、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制约,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依然难以建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法律制约,使真正损害企业和社会利益的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基金项目:本文属2006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0607-07)――《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俊海. 企业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
[2]王俊.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 黑河学刊,2006,(4):30.
[3]刘连煜. 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66-67.
[4]刘俊海. 企业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7.
[5]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6.
[6]国家环保总局. 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zhb.省略/plan/zkgb, 2006-07-27.
[7]李碧珍.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J]. 企业经济,2006,(6):13.
[8]国家统计局. 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省略, 2007-5-18.
[9]刘瑛华. 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6,(6):159.
[10]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0.
徐帅军(挪威船级社副总裁)
就如何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话题,深田静夫先生给我们介绍了ISO26000发展的情况,我们期待这个标准能够尽快早日实现。来自国家电网、中远集团和巴斯夫的嘉宾给我们生动展示了他们独创地实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模式和模型,尽管他们的模式和模型不见得完全一样,但是都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根植在企业中,以求获得持续发展。
正确解读ISO26000
深田静夫(CBCC执行会长)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ISO26000的特点。首先要明确ISO26000是一个组织,它是市场的利益相关方制订的一个标准,由产业界、政府、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劳工、以及SSRO六方共同组成,这六个利益相关方会提出他们在社会责任方面要做的工作,所以在任何国家、任何机构,一定要符合ISO26000的标准,要无条件地接受。
其次,ISO26000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适用于所有机构,它不仅能给发达国家带来好处,发展中国家也能从遵守ISO26000标准过程中获得好处,不仅大企业要使用该标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要遵守该标准。ISO26000并不是一个管理系统,也不是为了第三方认证出具的标准。它只是给企业等机构提供方法和实践上的借鉴,让企业从中找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管理系统。犹如我们吃自助餐一样,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总之,能够为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借鉴,这也是ISO26000标准出台的初衷。
明确责任,建立体系,把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李伟阳(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社会责任处处长)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一个覆盖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服务人口超过十亿,员工将近150万,主营业务和生产总额均超过人民币一万亿元的全球最大公用事业单位,其利益相关方众多,也就是责任众多,我们对社会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只有公司与利益相关方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保证公司的使命顺利完成。
公司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基础是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观。一个企业只有先定义责任才能定义完成责任的方式。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观一定是根植于所在国家的国情和所在企业的实际,国情和企业实际是关于个性的问题,但首先要有共性,即大家对“企业”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要一致起来。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函数,它是一个公民,这个公民的基本使命是要完成产品和服务,有效管理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所谓“有效管理”就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责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仅仅是品牌效应,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我们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是全面改进企业运营的方式,有效管理公司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此,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个:“安全、高效、绿色、和谐”,这也是公司的社会责任模型。
在明确公司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企业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建立了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该体系共包括7个部分:公司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业绩考核、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过这个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求把公司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中远集团的有序发展能力
马欣迎(中远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及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
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证社会责任本身是可持续和全面的,可以把利益相关者所有的利益综合考虑和兼顾。另外,要保证公司政策的畅达性,能够让每个员工执行公司社会责任战略,并且反映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里,所以中远集团所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要开发成我们的管理信息平台,让它固定化,让每一个员工都按照要求来做,公司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指标都落实到职责里面去,落实到他整个业务流程中去,而且每一个数据也是在业务流程里产生的,最终能够有效地通过信息平台把它总结出来并得到有效实施,最后写到报告里去,这样我们提交的报告就是可靠的。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请第三方来审核报告的可靠性,向各个利益相关方负责。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平衡各个相关方利益的期望、增加相关方对企业未来的信心、充分保障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靠性,所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方面,我们从四个角度、四个体系来构建。首先是组织体系,其次,要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体系、第三,有目标地测评,第四就是必须开发IT系统,目前,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已经给中远集团带来了诸多好处。正如魏家福总裁所讲“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不是企业家一时的行为,是企业持续的理”。
可持续发展塑造未来
李锦绣(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
巴斯夫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网络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是巴斯夫得的战略方针之一,它已被融入公司整个业务运营之中,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管理,早在2002年,巴斯夫就建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并且在北美、南美、亚太地区建立地区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也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团队,全球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内外代言、政府与国际组织的沟通、策略的制订、工具的实施。地区指导委员会负责地区的沟通、并把重要议题向全球管理委员会进行汇报,同时扮演可持续发展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