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2:58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朗读训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 、 加强朗读训练,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朗读,就是声音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通过熟读、背诵,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语言美。如我们班的个别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如我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为生成美、创造美打下基础。体验了艺术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
实验证明, 朗读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提高儿童理解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并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学生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朗读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 引导学生积极朗读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朗读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很关键的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显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能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得流利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得不流畅的也可以从容地读;有不懂之处,可以回过去重读,也可以与同学交头接耳,议论几句。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再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读,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分别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使朗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 、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可从停顿 、重音、语调 、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入手,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1、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内容的精彩处来探究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抓住文中的精彩处来探究读,草原是美丽的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一、朗读与识字同行
阅读教学就是需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读,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朗读中小学生也能感知字形字音字义,在朗读中渐渐加深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记忆,巩固和理解字意。教师必须知道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相同,声调不同的准确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纠正和巩固,在朗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发音标准化。字不离词,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因此,在读文理解中,只要不打断学生理解文情,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读词的机会,也就给学生多创造了识字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在初读中初步感知生字的音形。然后在反复读中,形成语感。在情境中感悟生字字音字形。再就是在多读之后,加大学生识字的难度,把生字脱离具体语境,增强认识单字的能力。为了解决班额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难题,我让同位合作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卡,一举多得。最后,根据学生检查情况,将有难度的生字重点指导记忆。扎扎实实的巩固识字
二、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相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简短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学生就从抽象的文字化为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进而秋天的美景时而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但教会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的情境,具体形象地理解“秋天的图画”在课文中的含义。多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泛读、品读等方式,让“秋天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事物,而不是从抽象的思维中透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许多文章只有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进而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让小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先用缓慢的语音作泛读,然后引导学生用凝重、低沉的语调来朗读,把当时我国失去圆明园后的悲痛和惋惜的心情读出来。其中,“不可估量”一词要突出重音,一字一顿,像“损失”这个词两个字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随着读到圆明园美丽景观这一段时,基调和语速产生了,用轻松和欢快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叙述了外国侵略者贪婪和无比残忍的强盗行径,又指导小学生用低沉和悲愤的语调来读,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在朗读体验文本时,重视词语训练,突破重难点
朗读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境遇,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把词语朗读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好双音节字。双音节又分为双声,就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崎岖、澎湃、秋千……还有叠韵的,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沙发、玫瑰、马达……另外有双声和叠韵组合的,如蝴蝶、葡萄、玻璃等。这一部分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有机地记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准确读好轻声。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特别弱,如动词中的“进来、下去”;名词中的“的、地、得”等,都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能正确读准变调的词和字。如“一”和“不”的字,在字去声前念平阳,即一夜,不对;在词语中念轻声:如“去不去、想一想”;在非去声中,“一天、一年”等。以上都是指导小学生朗读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易读错词语。
小学语文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又十分丰富、精彩且深厚,不少词语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有一些文章,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并找出表达文中的中心思想的重点句都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讲解,不少学生是很难突破的。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小学生既要优化课堂朗读训练,又要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形成攻克难点的思维,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训练最终领悟中心思想、突破难点。
1.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指导其对字词的规范化读音。遇到读错的字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读的通顺,掌握好断句,停顿的位置。因为在朗读中,增加了与生字接触的机会,熟能生巧地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强化了字词能力,又增加了语感。这些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虽然语文考试中,没有直接考到朗读,但朗读却可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语文课文的选材几乎都是美文佳作,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朗读,渐渐可以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其写作文时,不会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学生们的交流对象多为同龄的孩子,而小学学生的日常对话中,几乎用不到语言修辞和句式,无法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而对课文的朗读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帮助表达情感方式的有效渠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火烧云》一课,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孩子们通过对这节课的朗读,大大加深了对这些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这些不但可以使语文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还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更完美地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美丽事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大兴安岭》、《观潮》、《五彩池》等。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中国汉字音意情结合的画面感等特点,把一个个景物,通过文字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们便会被这些文字引人到文中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感悟。学生们再通过自身朗读,借助文字的力量再次感受到自然美的画面感,培养出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使其感受没得同时,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同时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诗歌等多种诗歌形式,每一首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朗读,进而增加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品味诗歌。从而从诗歌中陶冶情操,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文化积淀,并且被其文化内涵所感染,爱上朗读,爱上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民族自豪感并且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实施朗读训练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身却没有朗读的兴趣,朗读只是源于听从老师,那么学生的朗读,将只流于形式,不具有真情实感,没有进人学生的内心,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朗读,这也是保证朗读训练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1.利用好奇心,引出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引出话题,例如人教版课文《狐狸和乌鸦》之中,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图片。第一个图片里乌鸦叼着肉,狐狸在树下流口水。第二个图片,狐狸开心地拿着肉,乌鸦却没了肉,看起来很伤心。与此同时就引出问题。“狐狸是怎么从乌鸦那里得到肉的呢?那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们都会争抢着举手朗读这篇文章了。在准备进行《雪孩子》课文的朗读时,先对学生发问,雪孩子是什么,是雪的孩子吗?之后拿出图片给学生们展示,起火的时候,小兔子正在睡觉,那小兔子会不会安全渡过吗?如果小兔子没有事,那又是怎么安全渡过的?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势必会积极主动的抢先阅读。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这一天性,便可以顺利地进行朗读训练。
2.角色扮演
除了引出问题,还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训练。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可以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不同的同学分别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和旁边的角色,并让其朗读的时候,带人角色的感情。如松鼠劝小马不要过河时要表现的很激动,说朋友昨天被淹死的时候,还要加人悲伤的语气。老牛说水浅的时候,要加人不屑的态度;老马要有语重心长的慈祥态度;朗读小马的部分时要带有天真浪漫的感情特点等等,同时还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选举出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种如同表演节目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再加上小组评选,可以更激发学生们以更饱满的感情带人到阅读训练之中,从而更能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三、结束语
1、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
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好《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六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通过通读,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课文所描写的景致,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2、尝试朗读,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对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3、咀嚼课文,细品佳句
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这些规律在千古诗人,文豪手中往复交织、精雕细刻、推敲锤烧,构成了文质兼美、千古留传的大文章,成为滋养千百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食粮。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4、反复朗读,激情增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如《桂林山水》一文仅用了300 多字,就描绘出了山的姿态美、山水相应情趣美的仙境。读了这篇课文,使人感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之特点。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带到文中词句运用恰当,生动逼真,使人感到美的享受。把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示范朗读,注重语感
一、指导朗读,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彩;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富有感情的教师范读和录音带示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反复体味和模仿,逐步使他们领略朗读的技巧,懂得发声、读音、轻重、停顿、等要领,闻之“恍如眼前”,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语醉其音”的效果。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效果。至于以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跟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2)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1、生动优美的旁白性描述,也可以设计恰如其分的富有激情的、紧扣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导语,还可以运用合适的精美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精心营造的境界中,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2、巧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幻灯、录像显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画面与课文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
3、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想象画面,加强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语调朗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人或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学生反复练习感情浓的课文,边读边浮想联翩,然后通
过进一步文字分析再造想象,把学生带入作者精心营造得境界中。
三、师生评价,落实朗读训练的效果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不仅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还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可以用评议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集体指导与个人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普遍性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其他的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评议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朗读尖子,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同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让学生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
关键词:朗读 ;情感 ;训练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30-01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二、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先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要体现差异性。复杂层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训练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享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有的放矢, 朗读形式切忌“百花齐放”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四、朗读的重要作用
首先, 朗读能加强理解的深化。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要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提高学生内在知识的质量,仍需要强调朗读中的“大量”和“反复”的传统做法。我以为包括词语、标点、句式的教学中均须植入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由此,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其次,朗读能加深言语的敏化。朗读的动态思维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能不断地被调动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对于感知课文形象,体味文章的节奏韵味,领略作者的风格特点,都能产生敏锐的感受与感悟。如能让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便能触动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而语感敏锐者,更能提高他的朗读水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再则,朗读能带来情感的美化。真正意义上的精彩的朗读,能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通,诱使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种种美的模式化为学生表达感情的模式,才会使课文的声韵节奏与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朗读的训练是一个学生整体联动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记性最好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能熟悉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强化他们大脑对字音和字形的一些记忆,通过不断反复的朗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1]。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以及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并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发音,而是要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添加个人对于文章理解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自我判断理解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应该要先自身理解文章的意义,然后将个人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带学生来进行朗读,培养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确保他们进行全面的发展。
二、朗读对学生的作用影响
(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教师需要仔细的观察学生的朗读过程,要求其要读音准确,不能自行添加或减少文字,必须将句子读通顺。语言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过多重的考量选取,里面所涉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文章,学生学习其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文章中会涉及一些生僻字,小学生在朗读中多少会出现读音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出并正确的教导。语文阅读的朗读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语言能力,通过朗读优秀文章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相关的语文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朗读其实是一个重复持续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断重复文章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语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习惯。尤其在语文教材中会涉及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词。古诗词不同于一般的白话文,需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熟悉的掌握每一个词的正确读音和使用,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对现代诗词的朗读,可以通过不断的朗读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内心想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内涵,有助于学生进行写作。
(二)有助于有效提高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大多是一些描写自然的文章,例如《火烧云》《草原》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利用一些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大自然的美丽。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文章阅读来感受语言的美感,感受文字所描述的一副美丽景象,通过朗读进入作者描述的画面当中,感受自然的美。长期以往的对小学生进行优美文章的朗读训练,从而可以加深他们对美的理解,了解到什么是美,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进行朗读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话,就会在朗读中出现问题。学生如果能够沉浸在朗读中,一边朗读一边对文章进行深度的思考,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认真的对待朗读,了解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自身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在小学朗读训练当中,就是教师提出阅读的目标,要求学生对教材文章进行朗读,并且通过自身的朗读解决课后习题,做好各项朗读任务。例如,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作者的内心变化?或者本文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获取,只要学生仔细的进行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般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训练,这对学生十分重要。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真实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朗读,才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