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6:50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农业的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泰兴市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平原综合农业区。多年来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久负盛誉。当农业进入新时期后,如何进一步加快泰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引导发展集约规模农业、挖掘发展传统产业农业、推进发展现代标准化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策;泰兴
泰兴市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平原综合农业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裕,雨水充沛,严寒酷暑不长,霜期较短,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衍。土壤为长江冲积母质发育而成,有砂土、壤土和粘土等,因此,农作物和林木种类繁多,农田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多年来泰兴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久负盛誉,但对照江苏省“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农业进入新时期后,要想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任务重、压力大。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泰兴现代农业发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开发田园风光欣赏、农业实践体验、农产品现采现卖等形式的农业旅游项目,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好途径。泰兴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除了交通通讯便捷、社会服务先进等物质基础条件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源储备和突出优势:
1.1农耕文化深厚、物种资源丰富泰兴人多地少,畜牧业发达,有高沙土、沿江和沿靖圩田三大农业生态区。因此猪油酒特产诱人,旱粮杂谷特色鲜明。新时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弱筋小麦已成为省内面积最大、质量最优、产业化程度最好的产业。此外,优质稻米、双低油菜、高效设施园艺种植产业以及生态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可圈可点之处名目繁多,鉴赏观光之地不胜枚举。几十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深水岸线3.4km,浅水岸线6km,江滩、江心洲风貌独特。全国湿地专家、江苏省林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宝生考察后认为,泰兴长江湿地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各方面条件最好的湿地,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开发潜力和无限美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我市江堤沿线除了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外,还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江滩农场、度假村、垂钓休闲中心等。这里还是一个候鸟纷至沓来、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在沿江驻足的候鸟数不胜数。江边采风不失为高朋雅客减轻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的游乐方式。
1.2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泰兴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江浙泰兴独立支部”、“根思陵园”以及苏中“七战七捷”、“黄桥决战”等,向人们昭示着英雄的家乡、英勇的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辉煌。“生在苏杭,住在泰兴”意指出生在人间天堂的苏杭,居住在房屋高而宽敞的泰兴,则为人生美事。泰兴特色民居—穿堂三进的“七架梁”与周庄民居、徽州民居毫不逊色,堪与北京“四合院”媲美。泰兴朱东润(当代教育家)纪念馆、黄桥丁文江(当代地质学家、戏剧家)故居、黄桥何氏宗祠作为泰兴民居的杰出代表,使在泰兴居留过的外地客人流连忘返。泰兴“仗头戏”、鼓书说唱、草台班戏、琴棋书画、古玩收藏等,展现了泰兴人高尚、高雅的娱乐享受。季三、三妃墩、三井巷、挖尺沟、失迷等名人传说、民间掌故和趣闻轶事,又是游客必不可少的闲暇谈资。无顶宝塔、庆云寺、禅慧寺理佛等,更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增添了古代文明色彩。江鲜餐、全鱼宴、全羊席,黄桥烧饼、刘陈“猪四宝”、宣堡小锟饨、毗芦“猪手”、新市“覆烧饼”等,体现了泰兴人精巧的烹调技艺,足以让游客一次享受,终身难忘。
1.3众多农业旅游景点已经建成目前,泰兴已建成的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四种模式。济川街道办在原有农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城郊新的休闲旅游场所。位于新街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宣堡镇的古银杏森林公园已成为广受热捧的旅游热点。黄桥镇的文明古镇建设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姚王镇桑木村和黄桥镇祁巷村的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异军突起。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江滩湿地和江心洲的开发红红火火。这些都为我市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综上所述,建设泰兴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高地,有基础、有前途。对提升泰兴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和致富农民等,将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打造旅游强市为目标,以增效增收为方向。重点以古银杏森林公园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系列休闲食品,建设一批集特色农产品、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经济旅游区。在城郊建设现采现卖草莓园、葡萄园等。利用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开发垂钓休闲园等。
2实行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20世纪90年代起,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市开始实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起初的调整方向是“压粮扩经”,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高效农业;经营模式是政府牵头引导,在重点村建立示范区或示范点,土地或流转或不流转,流转的给地租,不流转的给予政策性以奖代补。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山东省寿光等地种植蔬菜获利不凡的利益诱惑下,有部分人也纷纷在我市投资租地从事蔬菜种植为主体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加上市场行情较好,绝大多数业主有利可图,一时间以蔬菜为代表的高效设施农业迅猛发展,面积迅速扩大,到2015年全市高效农业园区(业主)186个,种植面积已达1.33多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2%。各业主在自身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加快我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根据不同生态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高沙土生态区要对业已形成的沿如皋、海安家禽产业带,以如泰运河为轴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及以黄桥片、城为主的生猪产业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化解环境污染,提升养殖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围绕黄桥镇的优势产业,以良种生猪养殖及猪产品综合开发为龙头,带动种、养、加三业的联动发展,建设无公害养殖业基地。中北部乡镇积极发展林果间作,加大银杏、花生、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节水农业和水土保持等规划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沿靖圩田生态区要利用较优越的土壤环境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优质无公害(或绿色)稻麦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深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一体的链式经济。沿江生态区要建设以市水产良种场为龙头的温哥华水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江滩资源,发展长江特种水产品养殖,利用江滩和江心洲建设长江湿地公园。以湿地保护为中心,以沿江公路为基线,以江滩为前沿,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郊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性高效农业产业。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快优质米开发。
3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型经营模式,引导发展集约规模农业
近年来,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于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的家庭农场纷纷兴起。2012年,建成家庭农场14个,面积704.53hm2,至2015年,全市已建成家庭农场223个,面积9135.45hm2。将我市目前已建成的家庭农场运作模式分类,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即:土地集中型农场、合作经营型农场和统一服务型农场。其中,以土地集中型农场为主体模式。从规模看,每个农场的面积以20hm2以下的为多。其中,13.33hm2以下的占已建家庭农场数的59.4%;13.33~20hm2的占已建家庭农场数的20.3%。据对不同生态区的7个典型农场2012年运作效益调查,均表现为或多或少的盈利。调查面积301.73hm2,年稻麦两熟实现产值2677.93元/667m2,扣除生产性成本和土地租赁费外,实现纯收益变幅在208.10~426.12元/667m2,平均336.34元。7户中纯收益400元/667m2以上的2户,300~400元/667m2的3户,300元/667m2以下的2户。加上政府以奖代补扶持,因而,农场业主都从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
发展家庭农场为新一轮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提高农业产业生产力。家庭农场不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田,而且大多数农场具备一定的投入条件。因此,可以有效地实施生产专业化、种植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等措施。众多农场业主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都有长期长远经营获得长期收益的心理预期,这样就使得他们会选择更加适合实际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在投入上更讲究技术先进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单化,功能多元化,从而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二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能。家庭农场具有小户经营和规模经济的双重特点。小户经营的特点体现在“船小好调头”、“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样有利于调动土地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农场主长远规划,增加投入,把此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由于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一的一家一户技术实施的难度、资源利用上的浪费等问题。如农场主可以有效地调整种植区域布局,采用既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又适应市场的种养结合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等,优化和整合所有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畜禽粪便、生活废水等可经过沼气池和土堆发酵处理后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既可通过牲畜过腹还田,促进农场种、养业节本增效,废料又可下沼气池发酵,沼渣用作农田基肥;耕作机械、植保机械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平整和改良得到有效实现等。所有这些都是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能。三是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家庭农场的建立,使得农产品的产地权益更加明晰,产地环境质量保护的责任人更加明确和具体,更利于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安全控制。首先家庭农场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产品质量好,市场价格和销路才好。其次家庭农场具备一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水平,生产过程有利于实施标准化、高智能化和可控化,产品质量远远比一家一户容易控制。再者家庭农场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农产品生产量,农场主可以自主生产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特色农产品,申报优质品牌农产品,带动当地的生态农庄、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适当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扩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传播和应用,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家庭农场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将土地流转集中,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4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挖掘发展传统产业农业
泰兴是知名的“银杏之乡”和“生猪之乡”。全市年产白果500万kg左右,约占全国白果总产量的1/3。泰兴大佛指白果具有果大、壳薄、仁饱、浆足、营养好、耐贮藏、无公害等优点,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授予惟一“无公害白果”,并享有永久冠名权;2003年,“泰兴白果”商标通过注册,成为全国惟一的白果证明商标;2004年,“泰兴白果”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成为继洞庭碧螺春、阳山水蜜桃之后的全国第三个以地名命名的农副产品证明标识。全市常年生产优质商品猪100万头左右,因对全国的贡献大,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高沙土农业生态区的传统特产小籽花生、梅岱山药、香荷芋、胡萝卜、泰兴黑豆、泰兴米豆(粥豇豆)、泰兴赤豆、泰兴绿豆、泰兴荞麦、泰兴黑芝麻、“泰半夏”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名闻遐迩。尤其是泰兴小籽花生因其品质佳、产量高,早在1964年就受到国务院嘉奖。泰兴元麦(裸大麦)糁子粥更是誉满天下,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盛赞泰兴元麦糁子粥为“泰兴咖啡”。弱筋小麦已成为近年来泰兴农业生产上又一新兴亮点产业。长江和内河盛产各种水产品,“江中四鲜”、“内河特水”珍鲜颇多。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有国家级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场,年供种苗3000万尾。泰兴特定的地理区域位置,为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弱筋小麦、优质稻米、地下农产品及银杏产业;养殖业上要大力发展生猪及长江和内河特种水产品产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职能作用,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寻求突破。
5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作用,推进发展现代标准化农业
近年来,泰兴市农业部门加强技术研究,制定了各类农业技术标准近100个,全市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并初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全市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各类标准化示范区1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宣贯、推广和普及。但我市的农、畜、水产品生产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种植业生产而言,由于目前主要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为主,导致难以按照标准来统一组织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难以控制。至目前,全市种植业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1个,面积2.03万hm2次;认定绿色食品产地3个,面积0.3万hm2次。认定产量不足全社会产量的30%。农业标准化要求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它包含着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建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制定适合泰兴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一系列标准,并通过分层次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作用,能人带头,典型引路,加快标准应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推进全市标准化农业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使泰兴百万人民真正看到:现代农业给泰兴人民带来的不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环境生态增量(生态文明)和璀璨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 金桂根,吉学春,任斌.泰兴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3(,8):49.
1.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65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0.5%;全省专业种养大户3.54万户,其中种粮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1.32万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57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上)1.28万户、水产养殖户(精养池塘面积50亩以上)3621户。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2.51万家,新增6100家,成员1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全省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6000家,经营耕地面积36.7万亩;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70家;全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形成。在全国首创“综合建站”模式,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正由自发的起步阶段向有序的壮大阶段转变,全省各类经营组织达到7万个,成员数65万人。四是农业内部改革快速推进。顺利完成了鄱阳湖区渔政管理体制由“省级垂直管理”调整为“县级属地管理”,湖区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厅属农业场所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垦系统改革成果继续巩固,农垦危房改造成为全国农垦系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江西农垦样板”,全年农垦生产总值182亿元,增长25%。
2.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快。
一是生产向标准化转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6%,提高0.4个百分点,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100个,新增413个。二是经营向产业化转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269.2亿元,增长21.1%;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4%;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取得进展,在保企业85家,在保余额6.37亿元。三是支撑向科技化转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6%,基本实现了关键技术全覆盖;早稻集中育秧面积24万亩,增加16.3万亩;“12316”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四是销售向市场化转变。在上海、深圳、南宁、武汉等地成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全省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增长31.6%,争取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07.2亿元,农业招商实际进资145.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新增休闲农庄1500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5个。
3.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创新开展了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持续深化“十百千万”活动,转变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农业发展;全面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关渔业专题的深化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创造了条件和经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日趋完善,依法行政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场所和国有垦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危房改造资金14.55亿元。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今年农业工作
今年是农业农村改革年。结合我省实际,今年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为目标,始终坚持“一个统领”,抓住“三个关键”,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早日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证和有力支撑。一个统领:就是用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统领农业工作全局,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三个关键:一是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二是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办法,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以铁的手腕,着力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为现代农业建设搞好服务,确保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革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粮食总产42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油料120万吨、蔬菜1250万吨、水果430万吨、茶叶5万吨、肉类354万吨、禽蛋59.5万吨、鲜奶14万吨、水产品249万吨,均保持一定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00亿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努力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围绕上述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1.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每个设区市至少要选择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推广,逐步推开,力争年内全省完成大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二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力争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90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8.3%。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力争达到4.1万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力争家庭农场达到2万家;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力争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万家,成员160万户。四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各类经营组织,力争经营组织达到10万个,同时切实抓好全省10个县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2.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二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棉花四大主导产业;扩大城郊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以及优质水果、特色水果、名优茶叶生产规模;统筹抓好花卉、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三要提升发展畜牧业。提升生猪发展质量,扩大家禽产业规模,突破草食家畜发展;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畜禽屠宰加工水平,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四要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强化渔政管理和执法,推动现代渔业建设。
3.着力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二要推动农业园区发展升级。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整合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重点支持示范园区建设。三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力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2%;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50家,并新增1~2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抓好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千亿目标计划”及四特酒公司“超百亿目标计划”的跟踪服务。四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升级。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以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能源生态村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斤石灰一斤粮”、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等适用技术;推进畜禽规模清洁生产、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测水投料、查菌配药”渔业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推动休闲农业升级,引导休闲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
4.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动植物保护、标准化养殖场等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水稻、茶叶、生猪、大宗淡水鱼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力争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三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力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四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装备总动力超过470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以上。五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好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本)监管、农业政务、农业行政执法监察等电子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六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5000人以上。
5.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300个,新增300个。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确保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三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和统防统治,有效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屠宰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6.积极推进市场开拓和农业对外开放。
一要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会场经济(如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系列展销会等);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如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如电子商务、连锁直销、农超对接等)。二要强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围绕“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主题,逐步培育一批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牌农产品。三要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招大引强,力争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10亿元,农业招商引资额150亿元以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力争农产品出口10.6亿美元。
7.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物流;物流运输能力;电子商务;标准体系
一、引言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产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发展,同时对于保障社会稳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物流发展则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服务功能、提高农业效率与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相对较为落后,现代农业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并不具有较大的规模,同时配套的现代农业物流也并没有趋于完善,从而导致现代农业的服务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1]。因此,从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物流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对应的解决策略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现代化农业物流运输能力增长较为缓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运输总额已经达到了102.45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工业生产原料以及工业商品的物流运输总额为89.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物流占物流运输总额的87.1%。同比增长了1.6%[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阶段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当中,但是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促进了物流运输产业发展,农业物流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小,2015年只增长了3.2%,与工业物流增长速度相比根本无法同年而语。自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组成形式,在改革初期,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这种生产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单个农户家庭的发展已经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在传统农业时期,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农民只需要关注生产问题,而并不需要对市场给与高度的关注。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前进,传统农业已经逐渐转向现代农业,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就要求农民必须要直面市场变化。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还是以传统渠道为主,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的推广获取相关的农业市场资讯,这种信息渠道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也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都是依赖于过去的市场价格以及之前的经验来确定商品价格,这必然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不仅会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出现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农产品的积压,这也对农业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使得许多企业也并不愿意投入到农产品物流运输中去,最终导致农业物流运输能力增长较为缓慢。
(二)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现代农业物流的市场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目前对农业物流发展的资金投入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不论是设施设备还是技术都无法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在我国现阶段生鲜农产品运输当中,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几乎每年都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由于冷链运输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大量的蔬菜水果在运输过程当中腐烂,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了900亿元[3]。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在冷链运输方面则较为规范,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当中所造成的损失只占到5%以内。从软件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都是搭载在大型C2C、B2C以及O2O网站当中,例如天猫生鲜、顺风优选等电子商务平台,但是这些综合类的电子商务网站对于农产品销售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热情,只是将其作为业务发展中的一个补充,并不是其核心业务,因此,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当中,并不会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目前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新农村电商网,但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并不大,用户体验不高,用户数量也不多[4]。此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但是这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信息更新滞后、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因此,从总体上来讲,现阶段我国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也严重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三)农业物流配送标准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对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不仅针对不同的农产品规定了对应的运输设备与操作规范,同时还将物流运输的标准融入到政府的各个监督部门当中,要求有关部门结合在一起加大对农产品物流运输的监管力度。而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物流配送状况来看,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首先政府部门并没有制定严格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标准体系,物流企业在进行农产品运输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因此,许多物流企业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根本无法达标[5]。此外,目前农产品物流市场运行机制也并不标准,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统一性,农产品物流在运输衔接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例如多式联运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同时物流运输与设施标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业物流发展提升策略
(一)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农业物流发展,多渠道入手,拓展农业物流发展渠道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农业物流在产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此种情况,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物流的重视程度,为农业物流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物流的全面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从政策上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物流的流入,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投入到农村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从而构建起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机制。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工业物流企业从事农业物流运输。其次,政府部门还需要为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完善现代农业物流运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例如,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建设。
(二)发展第三方现代农业物流
根据工业物流的发展经验,第三方物流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有效实现物流配送的规划,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由于部分农产品对于运输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发展第三方现代农业物流是提高农业物流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第三方物流首先需要培养一批专门以农产品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专业化的农产品运输服务,并促使其成为现代农业运输的示范者。其次,在第三方物流运输企业成立之初,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让利降费等方式让更多的农业生产用户选择第三方物流作为农产品物流运输的主要渠道。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对新成立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渡过发展前期的难关。最后,促进传统的农业系统向第三方物流的转变,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壮大第三方农业物流的实力与规模,例如,传统的农村供销社、粮食部门等都可以参与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过程当中。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物流最重要的任务。首先,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农业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信息共享。其次,鼓励农业物流运输企业实施信息引导以及技术创新策略,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电子商务体系以及农产品消费服务体系[6]。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逐渐成型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市场信息与销售信息的有效反馈,从而为现代农业物流企业与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实现物流运力的有效规划,同时也允许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对自己的种植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引导信息技术企业投入到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当中,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中的应用,在农业物流运输信息系统当中为消费者提供物流信息、商品信息等内容,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消费信息以及物流配送信息进行有效搜集与分析。
(四)加强现代农业物流运输标准体系建构
农产品物流运输是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内容,只有提高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速度与质量才能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推进,而农产品物流运输标准体系的建构则是提供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成立全国性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标准化管理组织,从体制上确保物流标准化运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从整个现代农业物流系统的宏观角度出发对现代农业物流运输体系的不同环节进行组织协调与标准化对接,从而确保所有环节的畅通运行[7]。其次,还需要加强对物流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明确现代农业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基本方向,避免整体计划的盲目性与重复性。最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物流标准化工作推广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我国在进行现代农业物流运输标准体系的建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社会经验,在建构国内现代农业物流运输体系的过程当中,同时实现与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标准的有效接轨,为跨境农业物流运输与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局势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一、锦州市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说的农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水产养殖)。比较普遍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实际上大农业是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内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我认为,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管理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的,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锦州市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我市农业结构分布是: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其中种植业:92.08亿元;林业:12377万元;畜牧:1150427万元;渔业:250328万元;服务业:26951万元。种植业总面积635.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97.1万亩,其中,玉米:407.6万亩、小麦:1.23万亩、水稻:63万亩;经济作物:60.2万亩;菜田:13万亩;水果:116.4万亩;设施农业:130.58万亩。
从以上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是显著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按照建设我市现代农业的总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性、潜在性把握不够,产销脱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盲目性较大问题依然存在
2008锦州市粮食总产量210.62万吨,其中玉米:171.65万吨,小麦3.68万吨,水稻:35万吨;经济作物:11.25万吨;蔬菜:683.16万吨;设施农业:529.37万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从事。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农民跟风现象严重,从而盲目发展多种经营,弃粮转产,一些本来适宜种粮的也转了产,却不在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当前不少地方的多种经营,依然停留在“小而全”上。多种经营不等于经营多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经营项目。
2.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锦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农业品牌的创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通;锦州市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产业化、规模化载体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带动能力弱。
3.二、三产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安置渠道不畅通,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
锦州市农产品开发后劲不足,初级产品、普通产品依然占多,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蔬菜产值71.12亿元,水果产值13亿元;设施农业产值63.87亿元。但是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高端产品少,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二、三产发展缓慢。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平台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新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致使农民盲目赶行情,造成农产品滞销、低价现象严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调整完善,政府引导型产品的生产鼓励政策欠缺;“形象”,“面子”工程依然存在。
三、对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农业结构调整应树立战略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
一是树立战略意识。根据当前市场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去考虑,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决定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解决当前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四是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方面作文章,树立新的全面的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好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整合锦州市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一是要整合我市丰富的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大打科技牌,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加大科技示范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支持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我市龙头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用率,推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国内,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工业化发展中如何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其说中国当下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如说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更准确。但是在工业大国的背景之下,怎样保护我国农业资源,怎样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这个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大言我国农业过关,供给充裕。1996年说过粮食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担心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的矛盾。2003年判断改变,总量平衡,长期紧平衡,结构性短缺,现在则是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所以,如何在工业化背景下,保证13.54亿人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对此认识必须清晰。我们正在经历人类社会上最大规模的农民变市民的城镇化过程。是农业要素转变为非农要素的一个过程,更是农民变市民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非常透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之下,将“三农”问题讲了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实现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健康的城镇化体制机制。农民的财产权利特别是土地权益、劳动权益、资本权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体现,也是面临的新的形势。
二、国际,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大于挑战。但在农业发展方面,在WTO框架之下,受到的冲击和挑战远远大于我们所获得的利益。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来说,如何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基本特征是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四个定位。市场竞争力强如何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同美国、加拿大甚至南美一些国家在资源性产品竞争中,确实是没有绝对竞争力,粮食、棉花、大豆无论从劳动生产效率还是土地资源配置上绝对竞争力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与北美南美这样的资源性国家相比,我们的绝对竞争力是欠缺的,那么与东亚的日本韩国相比,我们不仅具有相对竞争力,还应该具有绝对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东亚、南亚这样的资源短缺性国家,无论是粮棉油这样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抑或是园艺蔬菜、畜牧水产这样的产业产品生产,我们都应该保持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面对全球一体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注意到,怎么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的供给能力,除了我们自给以外,怎么样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这就存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问题。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到2004年,我们的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异常,贸易逆差40亿美元,到2012年,农产品贸易总额1757亿美元,在整个进出口贸易量里面微不足道。中国去年前11个月进出口贸易量3.8万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只占3%多;农产品出口633亿美元,进口1125亿美元,逆差492亿美元。从产品角度来讲,全世界大豆贸易量大概9000万-1亿吨,我国前年进口5838万吨,需求量的80%都是靠进口来支撑;我国棉花总需求量大概1100万吨,2012年进口540万吨,占到我们需求量的一半;我国糖的常年需求量是1100万吨,2012年进口375万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玉米、水稻、小麦三种谷物净进口1196万吨,加上计算到粮食口径里面的大豆,我们进口量超过7100万吨,2012年我们的粮食自给率跌到了88%。事实上我们已经利用了海外7亿亩播种面积,来生产我们的棉花大豆油料。在这种态势下,出现两个问题:第一,稳定的大宗农产品供给资源,稳定的国家是哪些,稳定的渠道如何;第二,在新的态势之下,走出去的方式,走出去的技术路线,这两个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