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30 16:26:43

序论:在您撰写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第1篇

摘要:科学和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标志和重要因素,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非常完善、毫无问题的。随着社会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的种类和特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突发卫生事件频发导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生。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不稳定和危机因素逐步增多,更易于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意义

一、引言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第一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阐述后工业社会存在的普遍状况和现实问题,并逐步将“风险社会”加以理论化。随后世界范围内波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欧洲各国发生因二恶英污染传播所致畜禽类、乳制产品污染问题,美国的结核牛和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墨西哥全球性甲流疫情暴发,我国从SARS 蔓延到H7N9 肆虐等等,均向世人说明我们身处危机频发的社会,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风险”与“危机”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因素。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有较为突出的两大特征:一是人类种子技术发展以及工艺革新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制度变革与结构变化导致的风险隐患。这两大特征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现代风险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国际化的纵深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突破国界与区域的界限,传导向强,扩张性加剧。“人造风险”与“传统风险”日趋常态化与集聚化,国内与国际风险、区域性与全球化危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

二、我国进入社会风险以及突卫事件的高发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进入21世纪,从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泛传播到2008年持续性的暴风雪袭击我国南方14 个省(自治区);从2008 年5月四川、甘肃遭受8.0级强烈地震破坏,到2009 年H1N1 流感引起的民众恐慌;从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导致4.8亿人次受灾到2013 年H7N9 病毒的蔓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不止,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人均GDP到达1千到3千美元阶期时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因素处于社会矛盾承载的“瓶颈期”与“约束期”,同时也是处于“经济发展失调期、社会秩序易乱区、心理区间失衡区以及社会伦理重构期”的关键节点。根据这一观点与理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进入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的高发阶段。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重大的社会灾难

从法律层面上,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卫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重要性与权威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实践层面上,自从2003年SARS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其破坏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后果严重性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关应急管理方法与理论解决突发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应对与防范卫生事件,如何运用相关科学化与合理性应急管理机制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与现实困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原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卫事件的发生由于所处环境、产生原因及危害后果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点与形态,但是突卫事件也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1)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这一特征说明:一是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二是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做出分析判断,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2)复杂性与繁冗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种类繁多,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头万绪,千差万别,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3)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对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由于突卫事件的骤然性和突然性,其现场控制与处理、原因分析与调查、善后总结与预防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政策性与协调性较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与紧迫性任务,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布控与系统管理下才能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5)全球化与国际化。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沟通顺畅,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横行肆虐,影响广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卫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处理需要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路径选择,实时依据突卫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资源分配比率等因素,启动与响应相关的应急预案与处理规划。同时公共卫生是一项涉及面广、波及群体宽泛的事业,非政府组织、大众媒体、民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保证突卫事件效率化、效果性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原则。突卫事件是难于避免与直接监测的,对于公共卫生的应急举措首要在于预防,深化危机意识。无论是生物病原体所致流行病还是人为与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可以将欲发生的突卫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可以将难于监控的突卫事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另外突卫事件危及民众生命安全与健康,必然导致财产与物质的损失,各级部门和政府机构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利用所有资源与设备,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对于受灾群众和参与救援的人要竭尽全力做好防护与保障安全工作。

(3)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公共卫生物品消费和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政府在依法办事与履行职能时,要充分保障卫生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当流行传染疾病、重大卫生灾害、食品药品危机等事件发生时,在统筹与优化卫生资源分配时,首先确保受灾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功能;其次,政府必须强调效率性原则,安排组织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救援措施(精干高效的救援队伍、充分及时的救援物品以及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救援措施的精益化运行,确保突卫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公平性救助与效率化救援。

(4)时间性与协同性原则。突卫事件具有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征,事件爆发过程和危机传递由于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容易加剧事态的蔓延,因此突卫事件的先发处理在于时间的有效把握,政府应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局面,及时准确稳控事态的发展。另外突卫事件不断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事件通常会涉及多个领域和机构,除了卫生管理机构以外,交通运输、公安警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保障机构以及通信辅助部门等也将协调参与,如何形成联动配合机制,从而更好地促成多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合作,发挥整体化优势,是政府行政职能履职的重要方面。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结构加剧转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破坏性与影响性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的缺陷与问题,风险增多导致的民众不安情绪与忧患意识亟待政府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本文选题定位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一种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对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物质财产以及降低各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应对的效率性、效果性都会涉及到这一事件的影响程度、辐射范围以及损失程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满意度以及经济发展度,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程度,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2.建立科学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突卫事件对于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众心理的广泛冲击不可小视,特别是我国特大城市上海人口集聚度过高,交往密切程度频繁,受威胁人群剧增,受破坏程度较高,事件一旦大爆发,危害性与损失度必然增大。城市地区现已为突卫事件发生的高危区域;而广大农村由于缺失相应的卫生常识与应对手段,事件发生极易酿成严重灾难,所以建立科学、效能化的应急管理机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锋.360度绩效考核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性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1(09).

[2]袁艳芳,蒋平.政府部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03).

[3]田家林.战略管理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特点、效能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1).

[4]诚然,刘丽.战略管理框架下政府绩效管理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0(10).

[5]韩锋,孙建丽.我国公共行政支出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初探[J].理论导刊, 2010(06).

第2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工程师代表;项目管理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合同结构

孟加拉吉大港多功能泊泣a&b辅助设施工程位于孟加拉国吉大港市。业主为孟加拉吉大港港务局,承包商为总公司,该工程由国际开发联合组织贷款,由英国goodn&partner公司设计并控制管理施工。实行以工程师为主的施工管理。业主与英国goodn&partner公司签署的协议是fidic《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与承包商总公司签署的协议是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合同承包价格为2400万美元,工期36个月。项目合同关系图如下:

1.2工程概况

该工程占地面积20万㎡,建筑面积21720㎡,由基础设施和房建设施两部分组成。基础设施工程包括20万㎡码头后方堆场软土地基加固、后方堆场铺设20×10×8cm小方块面包砖1000万块、门基轨道、开挖各种沟渠管线13680m、码头护岸、沥青混凝土路面等;房建设施工程包括行政办公楼、维修车间、集装箱办公室及车间、加油站、发电机房、变电站,、高架水箱、地下水箱、警卫室、公用卫生间、围墙等。项目结构分解图如下:

房建设施工程中集装箱车间和维修车间是钢结构。其它全部为钢筋砼框架结构,行政办公楼,维修车间和集装箱车间采用预制桩基础其它为钢筋砼独立或条型或板基础。

4、咨询工程师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特点

受业主委托对该工程项目施工实施管理与控制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被称为咨询工程师,由咨询工程师单位派往现场的代表称为咨询工程师代表。本项目实行以咨询工程师为主的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它与国内监理工程师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有重大区别。

4.1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与设施

4.1.1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团队组成

本项目咨询工程师代表是英国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咨询工程师。本项目咨询工程师团队中还设有两名副代表协助咨询工程师,副代表分别负责施工项目管理和团队内部后勤财务等管理。其它雇员分别为驻施工现场结构设计师一名,办公室职只三名,咨询工程师助理六名,驾驶员一名。详细情况见下表。

4.1.2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结构

本项目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组织结构中设有结构工程师专门负责处理设计变更,结构工程师直接接受咨询工程师代表的领导。第二个是组织结构中设有直接归咨询工程师副代表领导的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室。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制,结构简单,效率高,详见下图。

咨询工程师助理被分成两组,一组专门监督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另一组专门监督房建工程施工。

4.1.3 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设施设备及辅助人员

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在本项目使用的设施设备名括:1、在施工现场临时搭设的一幢独立的办公楼及全套办公设备。2、临时设置在施工现场的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室及全套办公设备。3、在吉大港市区内租货的一套生活设施齐全的住房。4、一辆越野吉普车。

为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在本项目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包括一名驾驶中和六名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室的检测人员。设施设备均由本项目承包商提供,费用由承包商承担。同时为咨询工程师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也是由承包商雇用的,费用也由承包商承担。

4.2 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特点

4.2.1以咨询工程师为主的施工现场项目管理

本项目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以咨询工程师为主实现项目的控制与管理。这一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孟加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不介入不监督;对承包商施工安全管理也是不介入不监督。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全部由咨询工程师负责管理与控制。这一点同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完全不同,在国内,除了监理工程师按照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对项目施工质量实行监督管理外,政府的建设质量管理部门也要依法对项目的施工质量实行监督;同样,除了监理工程师对项目施工安全实行监督与管理外,政府的建设安全管理部门也要依法对项目施工安全进行监督。二是项目业主不直接管理承包商而是实行以咨询工程师为主对承包商的管理。孟加拉吉大港港务局在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上自觉遵守合同,本次项目设有业主代表,但仅仅是一种象征,从不对承包商下达任何指令,也不谋求所谓的甲供材与甲供设备的权力。三是咨询工程师受业主委托拥有几乎所有重要的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权限,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四是工程结算由咨询工程师负责,这一点同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不同,国内工程结算通常由业主委托给工程造价公司负责。五是竣工验收是由咨询工程师负责,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不参与、不监督。而我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必须有业主牵头组织,监理工程师等参加,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下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本项目施工现场以咨询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特点。

4.2.2 咨询工程师施工现场项目管理重点

本项目咨询工程师管理重点是施工质量控制与施工成本控制,核心是质量控制。而安全管理与进度控制则处于管理的次要位置。

4.3 咨询工程师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4.3.1 质量控制标准

4.3.1.1 bs规范

该工程是由英国公司设计,因此bs规范是本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依据的一个重要文件。

4.3.1.2spectification

它是由招标人根据本项目特点编制的一个文件。在招标阶段,它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中标签订协议书后,它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除了在投标报价时把它作为重要报价参考文件外,在施工阶段还是本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依据的重要文件。

1999版中文fidic《施工合同文件》中,将spectification翻译成“规范要求”。其实spectification并不等同规范。我国2007版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第七章内容的设置与spectification相似。第七章的标题是“技术标准与要求”。相对而言,将spectification翻译或“技术标准与要求”更接近fidic合同条款的原意。

本项目spectification与bs规范是有很大区别的。spectification是针对该工程对施工材料,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以及与施工相关的有关方面所作的详细、具体的规定。是对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以及合同条款的一种详细补充说明。因此spectification具有针对性。而bs规范却不具有这一特性。比如,bs规范规定了木材的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合格品、不合格品,而spectification则详细规定该工程哪些部位使用优等品木材,哪些部位可以使用合格品木材。

4.3.1.3 工程施工质量必须让咨询工程师满意

这也是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一个标准。

4.3.2 质量控制特点

4.3.2.1 质量控制特别严格

本项目主体结构砼施工过程中出现过以下几件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咨询工程师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严格性。第一个事件是行政办公楼二层楼板砼浇注前隐蔽验收的严格程度超出了项目部管理人员的预料。该楼层在申请咨询工程师隐蔽验收前已经进行了自验,确认模板及支撑系统以及钢筋绑扎质量很好甚至可以与国内精品工程相媲美,即使如此,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该隐蔽工程验收前后总共进行了十四次重复验收都未能通过,几乎是每天抱着希望申请验收,每次都以失望告终,此事不仅使承包商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坐立不安,还震动了承包商公司总部,直至第十五天后的第十五次验收才最终通过。整整耗时半个月,在此期间后续工程全部处于窝工状态,不仅造成工程延误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此事还未结束前,承包商公司总部就预见性地指示项目部要通过此事对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进行教育,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要把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中心任务,要提高对fidic的质量标准与fidic的质量管理的认识。第二个事件是进口水泥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程度始料不及。由于本项目需要使用大量水泥,承包商决定从国际市场进口水泥,但历时一年的时间,才最终找到符合bs规范的水泥品种。第三个事件是对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远远超出国内的正常要求。行政办公楼框架柱砼浇筑过程中模板有少量漏浆的情况发生,咨询工程师发现后立即下令停止浇筑,拆除模板,清走已浇筑的混凝土,打扫干净后重新立模,重新办理申清浇筑砼手续。

4.3.2.2 质量控制不徇私情。本项目工期长达36个月,承包商工程师与咨询工程师在长期工作中,逐步建立了私人友情。但咨询工程师对质量标准的原则要求却自始至终未放公过,甚至出现了施工质量越好,咨询工程师与承包商工程师之间的个人友情基础越牢固的现象。

5结语

fidic合同条件下的国际工程承包实行以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通过与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对比可以看出国际工程承包实行以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的特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不介入不参与项目管理,也不直接实行监督管理;业主方也不直接面对承包商参与项目管理,所有对承包商的的项目管理中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等全部是以工程师为主直接负责完成的。通常以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的重心是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 1 ]fidic.施工合同条件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 母亲养育压力 问题行为 幼儿

分类号 B844

1问题提出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幼儿父母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照顾孩子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而祖辈大多已经退休,大量的闲暇时间加之对子女和孙辈的关爱和担忧,使他们自愿参与到孙辈抚养中来,由此产生了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第三代的育儿模式。这一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的普遍抚养模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2)对全国20083位老人的调查显示,参与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市已达71.9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也显示,祖辈参与幼儿抚养的比例高达84.6%。祖辈一父辈共同养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且短期内不会消失的特有现象,双职工较多的城市家庭中尤为如此,这引起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是在父母共同养育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Van Egeren和Hawkins(2004)认为共同养育关系包括两个或多个看护者共同照看一个孩子的情况,共同养育孩子时,任何可能提高或损害另一个养育者养育效果的行为和想法都属于共同养育的范畴。根据Van Egeren等人的观点,本研究将祖辈一父辈共同养育定义为在新生家庭或原生家庭中,父辈转让部分抚养责任给祖辈,由祖辈与父辈共同养育第三代。这与将所有养育责任都转让给祖辈的隔代抚养是不同的。

随着祖辈参与幼儿养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研究者开始关注这种养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祖辈抚养的幼儿易产生焦虑、安全感缺失等情绪问题,也容易出现社交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比如,Fergusson(2008)等以8752个英国家庭为被试,发现幼儿4岁时表现出的注意力缺陷和同伴交往困难与祖辈参与养育有关。Barnett,Mills-Koonce,Gustafsson和Cox(2012)对美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祖母一母亲共同养育的研究发现,祖母与母亲之间的语言冲突与3岁幼儿的问题行为相关显著。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祖辈参与幼儿养育对幼儿适应并没有消极影响,甚至有积极作用。如,Solo-mon和Marx(1995)的研究发现,除学业成绩外,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与由父母带大的孩子非常相似,这两类孩子相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较少出现问题行为。另一项对902个家庭进行的家庭互动观察发现,支持性的共同养育关系调节了幼儿的努力控制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郭筱琳(2014)也发现,幼儿与父母同住时,祖辈抚养对幼儿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发展无消极影响。可见,关于祖辈参与幼儿养育对幼儿适应的影响,前人的研究结果尚未达成一致结论。这可能与不同研究者对祖辈参与幼儿养育的定义不一致有关,也可能因不同研究中被试群体的家庭经济地位、所在地区和社会文化不同有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共同养育影响幼儿适应的内在机制,认为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可以通过影响家庭中的其他因素影响幼儿适应,这一观念得到了家庭系统理论的支持。该理论提出,在整个家庭系统中,除母亲之外的其他成人养育者(如父亲、祖辈、延伸家庭中的成员等)的参与,使得母子关系拓展为三方关系。当参与养育的双方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使得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儿童能从中获益。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对幼儿适应的影响是基于整个家庭系统中进行的,系统内部各个变量之间存在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其中与幼儿适应关系最为紧密的变量当属母亲的养育观念、情绪与行为等方面。这提示研究者,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可能通过影响母亲养育进而影响幼儿适应。事实上,上述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例如,Majdandzic,Veme,Feinberg,Aktar和Bogels(2012)对国外有关共同养育与家庭成员焦虑情绪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共同养育可能通过影响母亲的焦虑和不当的教养行为进而导致幼儿焦虑的产生,并提出了共同养育与母亲焦虑、幼儿焦虑关系的理论模型。王Z、王争艳等(2015)对北京市270名婴儿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祖辈参与幼儿养育直接影响母亲自我报告的育儿自我效能,亲自养育幼儿的母亲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关于共同养育与幼儿适应的关系,国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国内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文献综述层面,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散见于几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且大多针对隔代抚养。另外,由于国情不同,国内与国外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国外研究中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儿童通常来自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或因服刑、药物滥用等不能或不愿承担抚养义务),而我国祖辈参与幼儿抚养的情况在普通完整家庭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外)祖父母文化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养育观念也不似过去那么陈旧保守。此外,关于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对幼儿适应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尚未有定论,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影响幼儿适应的内在机制也有待实证研究的检验,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家庭中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现状及其对幼儿适应的影响,并探索其影响幼儿适应的内在机制。

综上,考虑到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在双职工较多的城市家庭更为普遍,3-6岁是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初步适应社会的时期,本研究将以城市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了解我国家庭中祖辈-父母共同养育的现状,并以Maidandzic,Veme,Feinberg,Ak-tar和Bogels(2012)提出的共同养育与母亲焦虑、幼儿焦虑关系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在家庭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对该模型进行扩展,将母亲和幼儿的焦虑情绪扩展为母亲养育压力和幼儿的问题行为(包括焦虑情绪和行为问题),探讨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影响幼儿适应的内在机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公立幼儿园的372名3~6岁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其中38名幼儿家长表示祖辈没有参与孙辈养育,17名家长表示祖辈外的其他人(如,保姆、其它亲戚等)照顾孩子,剩余317名幼儿由祖辈-父辈共同养育,所占比例为85.2%。317名参与研究的幼儿中,男孩153名,女孩164名,平均年龄56.78月(SD=6.70);独生子女占81.3%。幼儿的父亲和母亲均参与问卷填写,父亲的年龄在3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5岁(SD=3.80),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及以上水平的占90.3%;母亲的年龄在27~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6岁(SD=3.27),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及以上水平的占88.1%。祖辈年龄在49~83岁之间,平均年龄61.81岁(SD=5.13)。家庭年收入水平中等偏上,收入10万元及以上的家庭占59.6%。

2.2研究工具

2.2.1共同养育关系量表

采用Feinberg(2003)编制的共同养育关系量表(The Coparenting Relationships Sere,CRS)测量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原量表共35个项目,包括养育一致性、养育亲密度、矛盾暴露、养育支持、养育认可、养育破坏和劳动分工七个维度,分别包含4、5、5、6、7、6和2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7分。需要指出的是,CRS最初用于测量父亲与母亲的共同养育,在对项目表达进行仔细核查并修改不适宜的表述后用于测量祖辈一父辈的共同养育。另外,由于原量表中劳动分工维度仅有2个项目,数量过少,因此本研究删除了这一维度。本研究中,母亲报告的6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71,0.75,0.87,0.86,0.84,0.79;父亲报告的6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64,0.73,0.87,0.82,0.82,0.72,均达到了心理学测量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母亲报告的各指标为x2/df=2.12,RMSEA=0.06,NFI=.89,CFI=.91,NNFI=.89,GFI=.89;父亲报告的各指标为x2/df=2.01,RMSEA=0.06,NFI=.88,CFI=.91,NNFI=.89,GFI=.90。表明该问卷信效度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2.2.2母亲养育压力问卷

采用Abidin(1990)编制的简式养育压力问卷(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测量母亲的养育压力。共23个项目,包括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两个维度,分别包含13、1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5分,分值越高,代表母亲养育压力越大。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Cronbachg α系数分别为0.87和0.83,达到了心理学测量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x2/df=2.22,RMSEA=0.06,NFI=.86,CFI=.91,NNFI=.90,GFI=.98,表明该问卷信效度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2.2.3学前行为水平量表

采用学前行为水平量表(Early School BehaviorRating Scale,ESBS)(Caldwell&Pianta,1991)的焦虑问题和行为问题两个维度分别评价幼儿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个维度分别包含18和9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从“从来不”到“经常”分别记为1~4分,分值越高,代表幼儿的问题行为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部分量表的Cronbachg’α系数为0.63和0.73,达到了心理学测量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x2/df=1.56,RMSEA=0.04,NFI=.90,CFI=.92,NNFI=.90,GFI=.91,表明该问卷信效度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2.3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首先,研究人员与幼儿园取得联系后,通过园方向幼儿父母发放知情同意书,父母知情同意后签字。然后,受过专业培训的主试向班主任说明研究目的及施测注意事项。主试和班主任在家长接送孩子时说明问卷填写注意事项,要求幼儿父母双方在一周内填完并交给班主任。最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采用SPSS19.0和Amo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2个,第一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14.28%,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

3.2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特点和类型

3.2.1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特点

第4篇

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外广大学者对其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概况、特点、重要性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

(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概况

农村公共危机,从广义上来讲,是特指一系列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危害农村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和正常活动的社会现象。农村公共危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冲击力很大,破坏力也很强,正因为如此,农村公共危机需要专门的部门或者工作与之对应。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则是指在针对农村公共危机而设定的一项预防、应对以及处理的公共管理事业。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农村地区特殊的交通环境、自然差异而存在着自身的一些独特的特点。首先,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之所以会成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关注,是由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公共服务不足、公共生产下降等相悖。其次,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面对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威胁性、非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征的农村公共危机的发生时,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些突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从而很容易给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引发社会骚动或者动乱。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农村安全的晴雨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好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相比起城镇公共危机管理来说,其差异性很大,这也就造成在农村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生活上,体现为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能得到足够的满足,在休闲上,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娱乐诉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思想文化上,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人民、社会乃至政府的足够重视,这也就直接导致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工作等都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一系列的工作的展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也就造成了在面对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的传播等一些重要的问题时,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工作的及时展开效率相对有限,这也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匮乏上面。

二、人才的引入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人才对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公关危机管理这样一项对人才有着较高要求的公共事业,人才的引入对其的重要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一)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首先,高水平的人才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当在该农村地区发生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高水平人才就能够体现出其重要的影响力。他们能根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影响力做出判断,对其做出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并果断的将其执行下去,力求使得突然出现的公共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其次,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预防者的角色,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结合所在农村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需求,充分的了解掌握当地的公共活动、人们的思想动态,将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料想到,并妥善的预防之。最后,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当有如地震、传播疾病等公共危机出现时,他们不但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安排,还能够发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在第一线,给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关爱和照顾。

(二)如何做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

第5篇

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什么是危机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2003年的SARS病毒可以算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危机,因为危机,我们不能随便出门;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突发性的。它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它的发生有时候是突发性的,让人难以控制,通常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坏、灾难,给人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才能应对它。危机有很多的特点。危机具有很突然的性质,让人难以防备;危机具有紧急性,危机一旦发生,瞬息万变;危机具有不可控性,我们只能防患于未然,尽量去控制它;此外危机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我们只有时刻戒备,永远准备应对危机,我们要学会去管理危机,做危机的管理者。基层政府的危机管理是指,当基层政府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危机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些控制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及时应对危机,将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政府管理行为,控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保证乡村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定。

二、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一些效果

1.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合理。笔者在对基层政府调查研究中发现,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还是相当合理的。每个基层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镇书记、镇长、党委委员、镇医院院长、派出所所长、镇消防队长等成员组成,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急委员会的日常行政机构,应急办公室承担了时刻监测危机、危机信息汇报和汇总、危机调度与协调等多项职能,可谓是身兼数职,发挥着一个交通站的作用。基层政府所管辖的自然村落也均成立村应急委员会,由村两委组成。

2.基层政府的应急制度已经相当灵活且落实到位。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基层政府在制定应急制度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乡俗文化,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的应急规定,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应急制度。同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危机发生时的一些情况,并按照制度的应急制度,一对一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机。

3.基层政府组成了应急团队,且对成员进行多角度的培训。从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小组,到每个村里的应急小组,以及镇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基层政府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在重视,不断培养应急小组的能力,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的实战演练,可谓是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同时,定期开展培训,使得应急人员不论素质、还是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信心。危机来临时,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出一种应对危机的不自信。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应急人员应急能力不足,当出现危机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逃脱责任,比如说曾经发生的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就体现出基层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种不足之处,基层政府应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众第一时间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

2.基层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危机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还记得08年的汶川地震,由全国报名选的灾区志愿者,到达地震灾区后反而成为了困难户,成为被帮助对象,作为志愿者都如此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更何况基层群众。当一些公共危机突然发生时,公民普遍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缺乏常识,导致灾害进一步扩大化。而在基层的乡村中,这种公共危机的基本常识教育基本为零。乡村的应急委员会大多也是村里农民组成的,本身知识素养不高,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也只是皮毛,很难自发的组织危机的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基层政府则缺乏一种忧患的意识,有一些危机管理的经验主义之风存在,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普及教育的耐心、决心,危机常识普及教育危机管理往往成为走过场的趋势。

3.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够健全,体现在,危机信息的收集能力较差。有的时候乡村山上会有失火现象,当去问此类灾害本村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及时通知村应急委员会,村民们普遍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应急委员会。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政府在危机防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显然,防患于未然更重要一些,但是现实危机管理中,基层政府似乎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后才能够完全重视起来,而不能重视危机防范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防范机制不完善,很多潜在的危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危机上则难上加难。

4.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设施落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广播、媒体、电视、网络等广泛地传播应急法律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常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调研中发现,这些多渠道宣传途径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通过一些纸面文件下发下去,其他宣传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笔者仔细观察农村应急委员会,发现很多硬件设施存在问题,有的是危机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广播喇叭坏掉,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本村所有村民,让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危机防范工作。有的农村应急委员会,连最起码的电话都没有安装,应急通讯录也没有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些种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大大降低了基层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四、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提高广大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比较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肯定是由一种意识转化而来,这种意识才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源头。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都爆发在最基础的地方。处于这一基础层上的公务人员、公众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水平去处理和应对危机,对于管理危机,战胜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应当纳入基层政府日常,将这种学习放到平常的在职培训中,形成一种危机理念。再者,注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的培养,普及公共危机常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进行,比如说在乡村中发放一些挂历宣传册,也可以请一些危机治理的专业人员到乡村中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危机治理的电影放映来实现。通过这些实际可行的措施,让公众知道各种危机的应对措施,提高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2.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著名的美国管理学专家戴维奥斯本有这样一句管理名言,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钱预防危害发生,而不是花最多的钱去治理灾害,由此可见最有效率的危机管理就是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危机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现代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前馈控制,避免各种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种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对各种危机做一个预计,提前把灾害的准备工作做好,做好各种应对危机的策略。很多事实性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才可以使得基层政府在面对危机发生时做出的决策才更有效果。在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务必建立一种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平台,对危机进行不间断监测,拓宽危机信息的传送通道,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3.要保障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的财政资金。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于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当前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投入已有改善,但是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投入上还是捉襟见肘。虽然基层政府现在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政策,启用财政应急拨款,来解决比较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但是这相当于一种特殊的行政方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危机治理之中。因此在当前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应将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支出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确保专款专用,建全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机制。我们通过这种国家财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硬实力。

4.建立专业化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队伍。术业有专攻,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职培训的模式,加强危机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实际演练,要参加实地演练,从实战中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基层政府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公共危机管理的职位,让学习这种专业的应届大学生,通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让这种新鲜的血液来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第7篇

>> 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信息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刍议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探究 浅谈信息化时代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的特点与对策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与转机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沟通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研究与探讨 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自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面对的新挑战及对策思考 政府危机管理进程中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知识管理框架下的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模型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困境与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武琳.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11.

[3]钟金玲.新媒体时代政府进行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变化和对策探究—以媒介融合为研究视域[J].东南传播,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