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8-30 16:26:42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的分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教育的分类

第1篇

1.1数据选择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某中职学校2011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得到的数据,发出问卷413份,其中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1.3%。

1.2数据预处理

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日常业务数据中抽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但实际的数据库太大,极易受噪声数据、空缺数据和不一致性数据的侵扰,这就给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有必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前期细致的数据准备工作,才能在数据挖掘过程中节省挖掘的时间,提高挖掘的效率,得到高质量的挖掘结果。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多种,包括数据抽取、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变换等。

1)数据抽取

在数据挖掘过程中一般并不需要使用所有的数据,有些数据对构建数据模型干扰不大,有些数据会降低挖掘计算的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谬误,并且这些数据对最终的数据分析没有任何益处,也不会影响正确结论的获得。因此,根据所定义的项目任务,确定所需的数据源,并从中收集和提取数据,查找数据属性特征,减少数据规模,使得在不影响数据分析基础上最大可能地精简数据量,方便挖掘出数据之间隐含的规律和内在的联系。在收集到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中有很多属性,其中有一些属性与挖掘任务之间没有太大关系,或数据本身没有挖掘的意义。如学生的学号、姓名、ID号等属性,这些属性值都是唯一性的,而且数据量又很大,只会增加挖掘计算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直接删除。另外,像民族、出生年月、学生类别之类的属性,由于选取的数据中有八成以上为汉族学生,全部是2011级,类别过于集中,没有分类的意义,对挖掘的结果影响不大,因此在数据提取时也需要清除这部分属性值,使得数据规模得以降低。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的特点,经过数据抽取,确定了与挖掘任务相关的学生基本属性是性别、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分别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十个心理症状进行挖掘。

2)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目的是通过检测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来清理数据,包括空值处理、噪声处理及不一致数据的处理等。该文所使用的数据集在收回症状自评量表时已经对数据的有效性做了初步的筛选,剔除了存在较大缺失的测试数据。因此,在数据清理这个环节主要针对数据中的不完整性、不一致性进一步筛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在心理测试过程中,由于学生填涂不规范、错填或者其他因素干扰等原因,导致数据不完整,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数据。这些错误数据和空值数据、重复数据需要通过预处理方法进行数据清洗。经过对数据空值及不一致性的清理后,所得到的数据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数据挖掘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的基本原则是连续型数据离散化,离散型数据类别化。源数据中有些数据是连续型的,还有些数据虽是离散型,但其分类太多,如家庭所在地属性值分散较广,专业属性值有多个等,不利于进行数据挖掘,必须转换。另外,为了提高挖掘的效率,必须规范数据格式,中文属性值可用一些英文字符或数字编号替代。

2数据分类规则挖掘方法-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方法

数据分类是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采用KDD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它能找出描述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以便能使用模型预测类来标记未知的对象类。在众多的分类挖掘技术中,决策树方法以其算法容易理解,易生成分类规则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2.1决策树概述

决策树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分类模型,生成决策树,利用生成的分类规则对新数据进行分析。本质上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决策树是一个可以自动对数据进行分类的倒置树形结构,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对它的每个内部节点进行一个属性上的测试,对每个节点上问题的不同回答引出两个或多个分支,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决策树中最顶层的节点称为根节点,是整个决策树的开始。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属性,并根据属性值的不同判断该节点向下的分支,最终会到达叶节点。其中每个分支代表它所连接的上节点在其属性上的可能取值,每个叶节点对应一个类别。根据类别属性建立一个类似流程图的树形结构,从根结点到叶结点的一条路径就形成了一个分类规则,整个决策树就相应形成一组析取规则,这样就很容易转换成IF-THEN形式的分类规则,根据这个分类规则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对新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和预测。

2.2ID3算法

生成决策树的一个著名算法是ID3算法,是由Quinlan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递归地搜索训练样本集,在每个节点处测试每一个属性,从而构成决策树。ID3算法在每个非叶节点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ID3算法的核心是确定分支准则,即如何从众多的属性变量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分裂属性。通常,在树的每个非叶节点选择具有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使得对结果划分中的样本分类所需的信息量最小,并确保找到一棵相对简单的树。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选作给定集合的根节点,然后依次比对节点和训练样本中的其他属性值,完成对训练样本的划分。

3基于决策树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发现

将汽车制造与检修、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三个专业学生的数据抽出,共有242条记录作为训练数据集进行决策树挖掘。具体包含了中职学生相关属性(性别、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和症状自评量表10个维度(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4个字段。这里,将挖掘任务具体为分析焦虑症状与中职学生的哪些属性相关,其相关程度如何。因此,选择性别、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焦虑作为决策树挖掘字段,生成如图1所示决策树。其中用JL1和JL2分别代表学生有焦虑症状和无焦虑症状。采用决策树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方便地提取分类规则,并使用IF...THEN形式表示对应的分类规则。IF...THEN规则就是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每条路径生成一个规则,据此可以得到如下判定学生是否焦虑的规则:IF独生子女=“是”and专业=“机电技术应用”and性别=“男”and家庭所在地=“农村”THEN有焦虑症状;IF独生子女=“是”and专业=“机电技术应用”and性别=“男”and家庭所在地=“中小城市”THEN无焦虑症状;IF独生子女=“是”and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and性别=“男”THEN有焦虑症状;IF独生子女=“是”and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and性别=“女”THEN无焦虑症状;IF独生子女=“否”and专业=“汽车制造与检修”and性别=“男”and家庭所在地=“农村”THEN无焦虑症状;IF独生子女=“否”and专业=“汽车制造与检修”and性别=“女”and家庭所在地=“农村”THEN有焦虑症状;……从生成的决策树可以看出,与焦虑症状最为相关的学生属性是是否独生子女,其次是专业。从图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独生子女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生中为独生子女、专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且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焦虑症状比较普遍。根据分析的结果,在进行与焦虑症状相关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中,应对独生子女、农村或小村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男生等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予以适当的引导、帮助,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决策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458-0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升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导致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新的变化。通过数据统计与挖掘内在关系,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测试和人格测试,分析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只能得到基本的结论。为了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规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模型,并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就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在已经得到的数据基础上针对性挖掘,因此本文尝试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中引入数据挖掘分类技术,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鼓励学生。通过真实的数据,让学生能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

2)数据的说服力。它能够帮助班主任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班主任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模式的发现。通过分类技术准确分析学生的心理测试数据,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数据中学生各属性之间的信息和平常难以发现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说服班主任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

1 数据准备

第3篇

关键词 分组教学 体育 少数民族

由于民族地区受地域特点、民族文化、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民族信仰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特性,在民族地区开展体育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民族特性,特别是在开展组织教学时,能利用合理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分组教学中不但要根据教材的实际要求,还要结合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采用简单实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1民族学生个性特点的简要分析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受民族地区地域特点、文化素养、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特性。如藏族地区的藏族是全面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中学生他们的个性特点与其它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有所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要顺利地开展藏族中学学生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藏族学生多数豪爽,为人正直,讲团结互助意识强,尊敬师长,男生冒险意识强,女生责任感强。但自主锻炼方面,主动意识差,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善于自我展示等等。

2民族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分组教学的意义

(1)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教室进行接受传授知识的活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和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当重,他们缺少自我展现的机会与空间,分组教学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个性发展的需求,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高。

(2)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体育多数学校没有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更何况都是自然班上课,人数较多,在有限的环境下通过分组教学,能有效地缓解运动场地运动器材不足而带来的压力。

(3)分组教学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次数,增大了课的密度与运动量,学生生理负荷也会明显上升,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

3通过研究与教学实践,发现适宜于民族地区体育课分组的形式如下

(1)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我们目前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男女自然班上课,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在素质课练习时,男生一般情况下练习引体向上,女生练习仰卧起坐。这时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分组后按照男女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运动量,达到完成课的教学任务。

(2)按照集合队形分组。在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中,我们时常会按照学生身高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成几路纵队或几列横了队进行集合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有些练习内容就可以按照自然队一排或列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活动中,运球接力是同学们喜欢的游戏形式,这是根据队形自然分组,能够尽快地组织教学活动,防止因分组形式的复杂而浪费时间。这种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自由组合分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每个同学基本都有自己关系比较友好的同学,他们或许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兴趣,且在活动过程中且常往一起走,因此,在有些教材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亲近,相互友爱的关系,分组教学时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给他们自己有了选择的余地,满足了个人心理学的需求。如,中长跑教学是一项较为枯燥的运动项目,通过采用自由组合练习的形式,那么性格相投,关系密切的同学自由组合起来,从而相互鼓励,相互带动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任务。

(4)按技术水平或运动能力进行分组。一个班级体里,个体身体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势必在体力,运动能力上存在着差别。对于有些教学内容,若不区别对待,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快速跑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常采用让距离追逐跑,如果不按照学生实际的运动水平进行分组,对优秀学生而言胜责优势,败责自然,因为自己让距离了。对于其他同学而言,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如果根据学生的快速跑的成绩及水平相近的分成不同组进行活动,这样大家在同一水平线上差距不大,也就避免差距太大造成的羞愧感,这次你追我,下次我追你,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彼此的荣誉感和拼搏精神。

第4篇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研究属于个体对象层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因此,心理健康范畴是介于中观与微观之间的研究。大学生有很多共同点,而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又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心理,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某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能进行教育效果的检验。

一、调查对象特点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学生构成分析

(一)性别特点

在调查的500份问卷中,男生占83%。

通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设H0:P=0.5 H0:P>0.5

Z=(0.83-0.5)/√[0.5(1-0.5)/500]=14.85

α=0.05,Z0.05=1.96 14.85>1.96 否定原假设,即可认为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统计结果表明该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差异较大,男生多于女生。

(二)生源来源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源为75%,经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

Z=(0.75-0.5)/√[0.5(1-0.5)/500]=11.25

Z0.05=1.96 Z> Z0.05,即可认为农村生源多于城镇生源。

(三)择校(或专业)原因分析

学生选择建筑院校或建筑专业就读的原因中,选择“家中有从事建筑行业的,能够安排工作”的占22%,选择“父母或重要亲属拥有建筑产业,日后继承家族产业的”占16%,选择“建筑业每年的用工需求量大,易于找到工作”的占54%,选择“单纯喜欢建筑类相关专业,填报志愿时未考虑其它因素”的占7%,选择“随便填报志愿” 的占1%。其中前三项选择均与日后的工作相关联。

将前三项合并为“与工作相关”,所占比例为92%,将后两项合并为“与工作选择无关”,经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

Z=(0.92-0.5)/√[0.5(1-0.5)/500]=18.92 Z0.05=1.96 Z> Z0.05

即可认为地方建筑类高校的生源在选择学校或专业时均与工作相关。

二、心理问题分析

在调查的500名学生当中,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有31%。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学生具有男生多、家庭收入低、考虑现实问题等特点。在该类特征影响下,其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较少。

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中,只有5%与学业有关。换句话说,50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8个人存在学业的困扰。

(二)情绪问题比较普遍。

500名调查者中,超过4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绪问题,当然其中一些并不认为这属于心理问题。然而我们知道,情绪对心情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心理也存在着间接地影响。长期的情绪激动、低落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敏感。

大学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并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在众多人际关系中,又数宿舍人际关系最为重要。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中最为密切、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最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中,宿舍生活至少占到1/3的时空,因此也是事故最为频发的敏感地带。

(四)情感问题。

大学阶段学生性心理趋向于成熟而又远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性意识,对异性兴趣增大,情感生活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是一种浓烈的感情,具有唯一性与排他性,最炙热也最容易带来伤害。在大学中,因为恋爱、失恋、单恋等引起的自伤、自杀、伤人、杀人、抑郁等现象层出不穷。

(五)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性问题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如不能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因此,这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六)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较高的就业率,就业引起的焦虑问题在建筑类高校中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心理问题可以被忽视。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层次较低引起的挫败感、从业流动率大引起的不安全感以及女生就业困难引起的不公平感。

(七)调查中集中体现的不健康心理。

第一、自卑心理

异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考试型学习方面,大学更强调全面综合的发展。而在地方建筑类高校中,农村生源、中低收入水平生源较多,高中阶段参加课余活动少,其它文艺、体育技能也较少,知识面不宽。当进入到五彩缤纷的大学中来,这部分生源的挫败感会增强,自卑失落的心理较为常见。

第二、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自卑心理的延伸。冷漠即不关心,不关心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不参与,不参与很大程度上由于胆怯与自卑。外表的冷漠往往是内心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用外表的冷漠来掩饰自我的自卑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坚强。

第三、孤独感受

孤独感受又与自卑心理和冷漠心理息息相关。其实很多时候,有些学生看见他人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心中无限向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分学生总感觉自己被大学的世界拒之门外,主动的或被动的,必然的或偶然的。但无论原因如何,缺乏了集体生活的个人,孤独的感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导致情绪失落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心理健康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汇。

从心理学讲座的上座率上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心理学本来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科,科学、神秘而又令人着迷。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猎奇心理,以趣味性为切入点,以知识性为目的,二者相融合,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

第二、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治疗性相结合。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预防心理问题为次要任务。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也是大学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起来总是事倍功半的原因所在。健康教育应首先做到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发现问题越早,解决问题越容易,而不能当没出现危机事件时放任自流,一旦出事再积极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预防性与治疗性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并通过研究总结不同心理问题初期的表现,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第三、教育开展的课堂性与生活性相贯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收效绝非几次课堂教学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只有有意识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知识才算了学会了学懂了,不然再多的理论也起不到好的作用。

第四、教育者的专业性与业余性相辅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实施者主要包括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业余实施者主要包括辅导员、社会工作者、教师、党团干部、学生干部等。专业的开展方式包括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业务的开展方式主要包括其他人员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但业余的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为存在了其中一种就认为另一种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五、教育过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协调。

不同年级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学生学习的专业课是一样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性问题,例如对大一的学生没有必要开展过多关于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所以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是一样的,都需要规划,需要整体性与阶段性的协调。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社会工作相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基本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代替。虽然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有重合的部分,然而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理念与方式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学生工作注重全面细致,面对同样的问题所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主体是相同的。有效的整合学校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可以从积极构建系统预防、合理完善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及时介入危机事件四方面入手。

(三)通过高校党团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肩负着为党输入高素质的新鲜血液的使命,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高校基层党建水平,从学生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积极融入大学,应从改变形式主义的党员发展程序、改善僵化枯燥的基层党建活动、改良作用单一的学生党建功能、改革动力不足的党建创新机制几个方面入手,拓展高校党建思路,切实提高党建水平。

(四)避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尚未形成自己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易被社会思潮所影响。例如散漫的新自由主义、功利的实用主义、虚伪的民主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虚荣的拜金主义以及猎奇的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均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形成了颓废型行为、功利型行为、冷漠型行为、冲动型行为和享乐型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抵御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可以从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媒介手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控制正确舆论导向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四、小结

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在有些情况下,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所以在高校中才会频频出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行为。例如大学生跳楼、马加爵碎尸、药家鑫杀人、以及在大学校园中各种各样的非主流个性张扬等现象,让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饱受争议,无数次因为各种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还是反映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大部分学生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地方建筑类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性强、抗压性好的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巴伦著,杨中芳译.《社会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陆士桢,王,《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

[5]张明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今日科苑,2003年4月

第5篇

【关键词】音乐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其艺术的专业性及群体和特殊性,较之其他学科大学生有所不同。

一、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1、性格活泼开朗,自我表现欲望强

音乐类大学生多数都是从事表演专业,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外向、活泼开朗。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此展示自我。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对人性格的熏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五,六岁就开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音乐的动感,音乐的活泼,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经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地影响,也就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洒脱开朗的性格。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正是他们对专业的自信和满足自身成就感的需要。

2、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音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过程。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因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人际关系不融洽,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3、自信与自卑心里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于音乐类大学生来说,能否站到舞台上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了他们的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的学习和生活。

4、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类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开朗乐观,从情绪和行为表现上不容易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征兆。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点。如果不尽早发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二、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由于上面提到的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显得活泼开朗,以至于容易时一部分人认为音乐类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容易受到限制

由于音乐专业多是采取“一对一”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可授课模式,因此,能够在年级或是某个系范围内把学生安排到一起上大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现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实行的选课制度,使得学生仅有的公共时间也被各种公共选修课占用,学生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和课程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如果安排不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实践在高校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要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根本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的加强,不但能避免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而且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扭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认识的误区,起到较好的督导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是培养雪很深形成健康心理的一项重要途径。要发挥音乐类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2)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音乐类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容易收到限制,因此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各年级中分别逐渐若干团体,组织在固定时间内没有课程的学生参加,由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负责领导,就大学生们共有的某个成长课题或心理困惑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改善人及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儿科学版)》,2006(4).

[2]总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下发.

第6篇

关键词:DBL项目教学法;LBL;公选课;病原生物与人类健康

公选课是高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大量出现,很多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较差,团队合作能力和人格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LBL教学是以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达到学习目的的传统授课方法。这种教学虽然可以系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新。而且教学过程全程灌输,且集中于教室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动手和实践应用能力。PBL目教学法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通过设计性、综合性的项目,贯通整合知识结构,针对性实践教学。学生获取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进行认真思考,在教学中引入了医学课程上常用的LBL教学法和PBL项目教学法,经过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两个学期选修《病原生物与人类健康》的26个不同专业的220名学生,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3±1.1)岁,男生105人,女生115人,其中116人采用LBL教学法,104人采用PBL项目教学法。研究中所有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与观察指标

课程共包括9个知识专题,总学时数为24学时。LBL法采用传统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方法,理论授课24学时。PBL项目教学法除了理论授课18个学时,还包括6个学时的基于项目教学的课外合作实践教学。对两种不同方法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理论教学进行评价。理论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知识结构体系、自学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结果

应用PBL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学生成绩优秀率为85.6%,明显高于LBL教学法的优秀率5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述评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模式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本文对近几年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梳理、概括,并提出了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

(一)从学科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

从学科角度出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

1、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指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目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少数已患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消除其心理疾患。

2、社会学模式

社会模式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国家群体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扎根于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道路和调节运行机制的式样。制定适应于本国国情的、适应现实状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心理学模式

心理模式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对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1]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心理宣传周活动等各种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4、教育学模式

教育学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张冲、孟万金等[2]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教育辅导式、四结合式、五结合式、六结合式、系统式。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包括发展性辅导式、辅导一的式、辅导一心理教育式、辅导一全员服务式。

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从学科角度出发,宏观上把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立体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也可归类为以上模式。

(二)从研究对象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

有些研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根据年龄提出了大学生、中小学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被试特征提出了特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高校贫困生、高职残疾学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出发点是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的,其中加入了对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的理解和考虑,更加极有针对性。但其基本模式是与基于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似的。

(三)从媒介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

目前可分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人与人在真实的世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是在虚拟网络中建构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型。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它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让更多的师生受益,而且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更有助于学生心灵上的开放。如,“教师-学生-家庭”有机结合与开发模式包括教师、学生、家庭三大心理健康系统[5]。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健康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与展望

以上不同角度分类的模式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最初的心理矫治发展为心理预防,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心理发展。目前的模式都是以心理发展为中心,兼顾心理矫治与预防。这反映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就是,在基本的模式上,重视了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和关注。如,对贫困生、学困生单独的有针对的辅导。

其次,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单一向多模式逐渐融合发展。在日常的教育途径上,大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内个人、宿舍、班级、院系组成系统。学校外个人、学校、家庭、社区组成系统。心育、德育、学科教育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心理实践活动三种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切实组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最后,为了符合实际的需要,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中会进行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和本土化心理教育模式的探索。这将大大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发扬中国的优良文化,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结合前人研究整理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心理咨询与治疗层、心理健康知识层、心理潜能开发层、心理健康研究层。心理咨询与治疗层主要是医学与社会模式,针对的是个体心理疾病的治疗和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面向的是已存在问题的小部分群体。心理健康知识层主要是心理学和教育学模式,主要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面向的是全体,是一种知识的普及。心理潜能开发层主要是心理模式,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面向全体学生,也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心理健康研究层不能脱离以上三层存在,它是在以上三层的基础上存在的。它通过对以上三层的研究,形成相关理论成果;以上三层则通过实践检验并修改研究,从而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P18

[2]张冲,孟万金. 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34-37

[3]贺欣荣.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傅君芳,林建君.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