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6:41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关键字: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
一、农业与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知识欠缺,市场信息闭塞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五)农业科技推广难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
关键词 农业发展;成效;问题;对策;安徽界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1-01
近年来,界首市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培育、龙头带动、特色引领等措施,实现了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界首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是当前界首市农业发展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为此,就界首市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取得的成效
1.1 农业连续增收,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粮食生产一直是界首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2013年界首市小麦收获面积3.5万hm2,平均单产7 560 kg/hm2;玉米收获面积2.64万hm2,平均单产8 680 kg/hm2,继续稳居阜阳市粮食单产第1位,实现了“十连丰、九连增”。近几年来,界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460元,突破8 000元大关,超过了预期目标,较2012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连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界首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1.2 农村土地流转率大幅增加
截至2013年底,界首市耕地面积共有3.87万hm2,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72万hm2,其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2万hm2,已流转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3%,远远高于全省28.7%的平均流转水平。土地流转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面积规模化、形式多样化、时间长期化的特点。
1.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界首市现已形成以葡萄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的邴集乡蔬菜种植基地、芦村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新马集镇经济林基地;以光武镇、大黄镇为中心的绿化苗木种植基地;以东城、颍南街道、陶庙镇为中心的蔬菜、马铃薯种植基地;以代桥镇、顾集镇为中心的草莓种植基地;以砖集镇、王集镇为中心的大棚西瓜种植等基地。种植专业化基地的建成发展,实现了界首市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的目标。
1.4 农产品加工发展突显
界首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1家,粮食商品转化率达70%,肉类加工转化率达53%。2013年完成销售收入3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14亿元。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2.3万hm2,通过认证无公害蔬菜、甘薯、大豆、马铃薯6个、绿色食品2个。市级园区农产品加工园被批准为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界首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不齐全,利用率较低,且保养不够,有一定程度损坏。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配套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全市的高标准示范化农田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尽管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界首市在农业发展上的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够,与周边县区相比较,还留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同时,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也缺乏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2.2 农民生产技术薄弱,组织化程度偏低
界首市农业人口63.3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7万人,外出务工人口约1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严重,新技术、新农机推广应用存在较大困难。尽管近几年界首市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但因生产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不足,农业新技术难以落实,农民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仍较低。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对农民高效生产的带动能力差。在农业生产协调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限[2-3]。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界首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市场化需要提升,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滞后。而且农业产业链联系不紧,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与农民联系互动较少,没有形成龙头企业进市场、带基地、联农户、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尽管加大了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发扶持不到位,从而造成没能形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导致农业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2.4 土地流转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土地流转面积的快速增加,对界首市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转的双方主体存在一定的水平限制,但政府对风险控制的关注度不够、相关政策制定和宣传工作不足,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满足不了土地流转的需要,造成土地流转存在较大风险。
3 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制订相应的惠农促农政策。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划拨专项的财政资金来保障农田的持续生产。在项目引进开发、技术引进方面的工作加大力度[4]。有计划地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但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融资能力较低。政府可通过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公司或农业担保公司,开展在地作物、经营权抵押试点,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拓宽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合作社的放贷渠道。
3.2 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型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升级,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是关键,而新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主体。可以对农民进行统一、定期的农业知识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与厂家合作引进技术员驻点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政策、税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新型农业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新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竞争力。
3.3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农业产出的附加值越高,农业才能够良好的持续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通过农业生产项目的计划实施,可以控制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农业特色产品的培育,来提升优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5]。
3.4 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经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自愿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村级审核同意,乡镇登记备案并依法鉴定3个环节;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要使用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保证合同条款清晰、手续完备、内容齐全、权责明确;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农民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流转收益必须归农民所有,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相关机构同时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活跃土地流转市场。
4 参考文献
[1] 王慧.界首市农业规模经营现状、成效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5-57.
[2] 毛孟毓,邓德平,张尚豪.浅析安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2-34.
[3] 李庆江,冯忠泽.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成效及问题和对策[J].中国蔬菜,2007(12):1-3.
关键词 低碳农业;特征;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1-02
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刀耕火种农业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阶段、现代化的农业阶段。高碳农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1],但低碳农业是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并把资源节约、减少能耗排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着气候变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为全球所认同。农业也不例外,随着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农业生产更加紧密。既有农业自身活动的投入品,又有工业品,如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因此只有发展低碳农业,农业生产才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对中国来说,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1 低碳农业的特征
1.1 低碳农业是低排、少取、偱环的农业
低碳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能源消耗最少、排放最少,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3]。高碳农业是对农业生产废弃物没有合理充分利用,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浪费。
1.2 低碳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
低碳农业不仅追求低碳,更追求高效,低碳农业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
1.3 低碳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低碳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以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证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既要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成本,又要实现农业的最大产出。
1.4 低碳农业是安全性农业
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既是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碳农业恰恰相反,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又大大地威胁了全球的生态安全。
2 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较大,占世界第3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的1/3,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较低[4],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石油燃料的燃烧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日益严重。二是农业施肥方式不合理。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土壤中有机质减少,农田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造成了整个生态系统脆弱。化肥的不当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三是农业灌溉方式不当。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多数并未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一部分水资源被污染。地下水的不合理使用和过度开采,不仅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加重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
2.2 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循环利用率低
农业废弃物包括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在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中把养殖业和种植业分割开来,生产环节单一。农业秸秆除一部分还田外,还有一部分被当作废弃物焚烧,一方面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大大浪费了资源。据安徽省有关资料记载,全省逾4 000万t秸秆中,秸秆的15%被还田,29%被用于燃料,10%用作堆肥、饲料或工业原料,还有近45%的秸秆资源没有被利用,被田间燃烧或丢弃[5]。另外,农业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加以处理需要增加成本,任意排放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因此,农业废弃物的不加处理的排放,一方面破坏了土壤结构,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增加了水体污染和碳排放。
2.3 农业生产废气的任意排放
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方面,在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收和机耕超过了80%,基本上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在大气中甲烷含量中农业排放甲烷占80%以上,水稻和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由于农用机械的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辆,油品质量较差,因此农机气体的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4 农村缺乏固碳减排技术支撑.
对于秸秆还田及资源化利用[6]、沼气技术、堆肥技术、稻田生态养殖、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制、农业节水节能技术、化肥的高效利用、农作物的改良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固碳减排、节能减排的技术力量仍然薄弱,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普及任重道远,关键性技术仍未得到突破,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2.5 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中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政府的职能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执行,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积极发展相关见效快的产业,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对农业的资金扶持、科技支持、政策支持远远不能满足低碳农业的项目建设和开发的需要,在低碳农业发展中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3 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网络,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技术、扶持政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宣传。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调动全民参与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体制,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尽快出台低碳农业发展相关地方法规和条例,从而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融资优惠、税收优惠,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农业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对于高碳农业发展在税收上加以限制,如征收垃圾税、生态税、资源税等,用于低碳农业发展和生态补偿。
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低碳农业相关政策时,应超前谋划,积极应对,适时行动,逐步完善低碳农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协调能力,引领相关部门联动共同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使低碳农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3.2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低碳农业是一种始终贯彻生态理念的农业,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从开垦、种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全过程等[7]。如合理利用农家发酵肥,农家肥肥效长、无公害,既减少了猪粪、鸡粪对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又满足了实现低碳耕作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产品产量和改善了产品品质,改良了土壤的结构;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应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能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投入最小、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8]、污染最少,形成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大力推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农业技术,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废弃物、秸秆、用过的农用薄膜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如在畜牧区推进畜禽粪便利用沼气工程;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利用秸秆发电、秸秆还田、秸秆经过处理后喂牲畜等;在稻米加工区推广稻壳碳化后制造高效燃料。二是发展节能农业。宣传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推广高效、集约、生态畜禽养殖技术,使饲料的投入产出比得以提高,能源消耗降低;利用太阳能建造温室大棚和种植反季节蔬菜;开展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少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建立节能、生态、高效的耕作制度;利用地热资源和太阳能来调节畜舍温度,降低能耗;加快秸秆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的利用。三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传统农业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模式粗放,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推广节水、低碳的农业种植技术,改变大面积传统的灌溉方式,开展滴灌灌溉方式,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推行深松、深施肥等施肥技术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制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有机肥比例,增强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加大对灌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灌溉中的水分消耗。如玉米推行穴灌和沟灌技术;水稻应大力推行“晒、浅、湿”技术,改变大水漫灌的习惯;小麦推行窄短畦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四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综合运用传统的农艺措施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联系起来,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碳能源的使用,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机农业是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不使用生长调节剂、农药、化学、饲料添加剂,利用物理方法、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有机肥进行土壤培肥,能保持稳定、持续生产的农业。许多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小规模的有机化生产,生命力更为强大。
3.3 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自发的产生、形成[9],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相关行业、部门的协调和惩罚机制的建立,更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标准的统一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低碳农业发展,为发展低碳农业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低碳农业交流合作的资本、人才、科技等平台,打造低碳农业品牌。二是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对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沼气、森林碳汇、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等项目,特别是给予沼气池建设财政奖励。同时,加大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污水处理等投入,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示范指导。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发展低碳农业激励约束体系。如节能法、环境污染法、清洁生产法和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等。并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依法保护草原、农田,控制开垦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10]。
4 参考文献
[1] 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
[2] 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03-106.
[3] 郭煇,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J].农业经济,2011(9):18-19.
[4] 徐庆国,刘红梅,黄丰.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24-226.
[5] 何婷婷,张丽琼.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30-34.
[6] 黄璜.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10,24(4):215-217,223.
[7] 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32-236.
[8] 魏仕腾,余贞备.试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紧迫性及对策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4):1-2,49.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
。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