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6:33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行业信息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金融创新 需求 电子银行 手机银行 技术 发展 分析
1 概述
很多国内的行业银行都加快了现代金融业企业的进程,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支有生力量也纷纷提出了进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目前,转型产品研发的方向和核心内容就是个人零售业务,而银行零售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差异性和零距离的服务,此外,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倒灶致命品牌的主要工具,也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手机金融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手机银行服务,还能够通过结合金融创新业务、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商业银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为客户提供移动营销、移动支付、移动咨询和移动商城等贴身的金融服务。目前,以客户端方式结合WAP方式实现整合的手机金融平台,在服务端除了通过分模块实现手机银行、移动咨询、移动营销和移动商城以及移动支付等功能外,还可以在主流智能机上实现客户端的应用。由于安全性是所有金融系统最重要的要素,因此,本文对如何保证移动金融平台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客户通过手机金融平台,实现了随时随地办理银行各项业务的愿望,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快捷方便、贴身以及时尚的优势。通过手机客户端办理银行的各种业务,已经成为目前一种最便利以及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方式,相对其他方式而言,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金融客户的需求。随着手机终端不断的普及以及渠道的不断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营业部的压力外,更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不仅是客户和银行在高科技背景下共同需要发展手机金融业务,这也是对未来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2 嵌入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现代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凸显了以IT服务为主线的软件产业。虽然现代化的信息产业极大的丰富并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移动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平台,也随之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即移动服务市场的一大弊病就是新服务平台的管理和整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手机用户通过基于嵌入B2C的软件系统平台注册后,就可以享受到系统提供的基于银行业务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各种服务,并且服务提供商如银行、酒店和机场等也可通过系统进行服务信息的和销售,同时,通过该系统,整个过程中的现金流都能够自动的进行转账等操作处理。因此,它除了是一个简单的M-Business应用外,它还能够有效的协同从服务到销售再到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由于此系统涵盖了服务行业产业链流程的大部分过程,因此,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此系统无疑是给他们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实现,集网络运营商、银行业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商和产品服务提供商为一体,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了服务商的产品从到收益整个过程。同时对移动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和随处可得的各种服务,并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来进行理财和消费,成为一个真正销售服务的商城和服务进行投资的商城。
3 互联网推动移动金融信息化迅速发展
近年来,除了“大家长”网上银行外,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型业态、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目前,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过70%。其中,依托移动终端的“指尖”金融发展尤为迅猛。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的增幅和增速远大于其它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要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习惯和需求,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电子银行业务必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我们知道,网上银行的服务是不间断,电子银行的突飞猛进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不无关系。现在,无论何时何地,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成员组成的电子银行“家族”都可以不间断地为人们提供银行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已经超过了台式电脑,不仅扩速最快,并且已经成为第一上网终端,其规模达到了4.2亿人。近两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以及云计算等的发展,移动金融和手机支付也随之迅速崛起。很多对市场反映敏锐的银行,纷纷开始在该领域跑马圈地,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目前,有50多家银行如招商、浦发、工行以及民生等都先后推出了手机银行客户端服务,并且,有的银行针对不同的手机系统还推出了多个版本的银行客户端,如招行有iPhone版、Android版、JAVA版等5个版本。
从今年银行的半年报来看,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均较2012年有大幅提升。从有披露手机银行业务的9家银行半年报来看,手机银行累计用户数量已超过3.4亿人。以招行为例,截至2013年6月30日,其手机银行累计交易金额达4208.00亿元,同比增长228.49%。手机支付累计交易金额为127.19亿元,同比增长248.85%。其中,手机银行及手机支付累计交易笔数及交易金额均已超过2012年全年水平。此外,继手机银行、iPad银行后,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业态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下半年以来,招行、工行、交行、中信、光大等均开通了微信银行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包括业务咨询、自助查询、转账汇款、预约办理等银行服务外,不少银行还试图结合微信的特点推出特色服务,例如二维码支付、“摇一摇”付款等。
“近五亿人的微信用户,有需求、有市场,微信银行便应运而生了。”招行零售银行部人士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银行肯定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型业态和创新业务,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4 移动金融信息化风险监管
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而互联网金融一直深受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互联网进军网上银行是否可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是否齐全?很多专家对小微金融的现实环境、环境大变革、多样化发展路径的重点话题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对话与探讨。以阿里巴巴为例,互联网金融对阿里来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海量的小微客户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就很自然的向互联网金融延伸了,但是建立网上银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在没有实体网点的情况下怎样对其风险评估,怎样做监管的定位,这是最大的难度。如果阿里真的被批准成立网络银行的话,那就可以有吸纳存款的权利,而至今为止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确切的监管边界,这样就很容易失控,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有专家认为,没有监管边界,所以互联网金融不能漫无边界的延伸,以后在经营发展上应该做一些收敛,把业务集中放在它最强项的方面去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应该注重去提升其服务的效率及业务质量,包括降低风险,网络理财等方面,将这些基础做好了才能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静.手机银行:全球流行的贴身金融管家[J].计算机与网络,2005(08).
[2]麦志文.肖群.打造金融服务新渠道――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7(06).
[3]林野.浅谈新一代手机银行的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5(02).
[4]任化莉,吕敏.当银行遇到手机[J].卓越理财,2006(09).
[5]邓华锋.3G时代的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6(09).
[6]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7]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研究部课题组.沈佩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关键词] 银行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信息化战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8
[中图分类号] F832.3;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51- 03
进入 “十二五”以来,中国银行业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把发展银行业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的战略举措,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业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进行银行创新、参与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础。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能够支撑其发展战略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种应用系统,但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为了缩短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差距,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快发展步伐。
1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信息化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经历了单机和分散联网的第一次“IT革命”及数据大集中的第二次“IT革命”后,当前,国际银行业呈现出零售化演进、一体化扩张、信息化生存、综合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发展六大趋势[1],在这六大变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变化,来自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银行业体制的改革进程而不断深化发展,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银行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规范、方便、高效、安全的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总体来说,目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正处于从第二次“IT革命”向第三次“IT革命”的过渡阶段。
依照麦肯锡公司推出的M1-M2-M3理论,银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2]。M1层指银行如何使用技术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M2层包括应用软件和人机交互操作,主要是实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集成化及信息共享的目标;M3层是指银行业务和管理方面的需求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的阶段,其特点是对银行的营销及金融创新提供深度支持。与麦肯锡公司提出的模型对照可知,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信息化已完成了M1层,正全面进入M2层,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在某些领域已开始了对M3层的探索。如图1所示,以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建行、中行)为代表的10家上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M2与M3之间的阶段,而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乡镇银行则处于M1向M2的过渡阶段。
1.2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状况
不同类型银行的IT 投入差别较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IT 系统所占投入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正加紧建设自己的IT 系统。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信息化起步较晚,当前两者都在加快业务系统建设。农村银行和信用社IT 建设极其薄弱,随着乡镇新型商业银行的逐步建立,这类银行即将成为银行IT 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银行业改革形势的影响下,中国银行业机构的IT投资趋于理性、应用不断深入、主体间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投资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国内银行业就总体而言已经跨越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除部分中小银行外,大都具备了完备的业务信息系统。
据市场研究机构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新金融市场信息化投资额接近200亿元,其中农商行、信用社占37.5%。易观国际《中国中小银行信息化趋势预测2007-2011》研究表明,2011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IT投入达到47.7亿元人民币,从2007年到201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5%。然而,从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看仍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3]目前,国内银行业软件与服务的市场空间巨大。
1.3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成果
当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热点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信息安全、IT 外包等。从2008年到2012年初,数据大集中工程、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及灾备中心建设依旧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网上支付客户数量3.96亿户,2011年发生业务151亿笔、金额695万亿元。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综合业务系统的推广,初步建立了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电子银行技术逐步完善,满足了金融市场创新需求,推出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形成了新的业务优势,创建了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产品功能完善的电子银行体系。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表现为:稳步推进和实现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面向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科技管理体制迅速发展;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依托信息科技,进行了持续的银行业服务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
2 目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历史发展及其演进
回首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金融电子化阶段、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以及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金融电子化阶段
中国金融电子化阶段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将原来的手工工作电子化,实现柜台服务自动化,进而升级为基于服务器的中型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当时,国内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之路。首先在各行网点安装计算机设备,在网点实现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经过第一次大联机,中国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当时,银行业务网络局限在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中各营业网点的信息孤岛问题初步解决,但是对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仍然停留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原始的柜台电子化状态,运作慢、数据散、可控度差的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此外,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无法进行业务整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即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约到2005年前后结束。主要特点就是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省外扩张,实现省际互通互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中国金融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而金融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成为支持改革深入发展的动力。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的电子联行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原有的省级集中的IT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数据大集中就是把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和处理。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从而实现了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和IT基础架构集中,使得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整个银行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中国银行业IT水平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从2001~2005年,中国国内银行业着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包括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网络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实现业务创新,走向混业经营,进而改变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这离不开新一代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当前,金融领域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时期即将结束,如何结合IT技术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为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银行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在积极、稳步的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同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层次多样性、经营品种多样化以及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的要求,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也正在加快速度。
中国工商银行将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统一到了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全功能银行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国银行不仅启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工程,同时还完成了缺口信息分析系统、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国内授信审批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另外,在原来各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规范,实现了统一的本外币清算平台。交通银行国际结算处理系统已推广应用,全行统一开发的以分行为中心的电话银行系统也已在全行全面推广,目前在分行层面上,基本完成了系统上线工作,实现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即ATM)的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了随业务需求变更的中间业务、业务标准化处理平台。招商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已完成基础平台主体、公共支持模块、核心柜台业务及新旧系统客户信息对接。在继续推出新产品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同时,也全面启动和加快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个阶段,IT技术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体系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机房达标改造、网络资源优化整合、灾备系统建设部署等“十一五”金融信息规划确定的目标,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信息化高速公路基本铺设完成。
二是数据大集中工程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完成上下级数据(即总行与分支行之间数据关系)中心技术框架搭建和业务平台整合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后集中时代”的科技管理探索与研究工作,以集约型信息化建设助推金融业升级转型。
三是大批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上线应用并平稳运行,在持续提升金融业务工作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区域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前进的步伐。
四是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成型并壮大发展,在金融业务运营与科技应用不断加深融合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加快速度实现由单一型IT执行者向复合型IT决策者的转变,成为推动金融业务与信息业务有效融合的主要力量。
信息化已成为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重要手段。2010年9月,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简称“SAFTI”) 在北京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SAFTI由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炬新联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7家金融信息化知名企业发起,并汇集行业领军企业日本NTTDATA中国有限公司、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东南融通(中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通邮集团等企业组成,联合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启明星、上海微创、成都中联信通、VMWARE公司、重庆沙海信息等行业精英组成产学研核心团队,旨在提高中国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增强金融信息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可预见的将来,SAFTI将对行业形成四轮驱动的变革局面:
一是围绕金融信息化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保证知识产权共享;
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SAFTI建立将打破过去金融信息技术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产、学、研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形成健康、良性的配合、协作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SAFTI目标是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国际同行比较,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而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硬件和技术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和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和平台尚未有效形成。
其三,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金融信息系统和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因此,中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至今悬而未决。
其四,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直面的一个关键问题。
软件服务建设和投资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速度。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投资相对于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比较而言,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这种投资结构错位反映了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定位不准确,网络建设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价值潜能。
第二,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需要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核心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同时,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也主要采用国外技术方案,既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也不利于国内金融信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在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正在进行以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即集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增值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与国际同步水平。但是,在这些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中,用于数据交换、存贮硬件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IBM系列设备,核心和骨干路由器基本上是思科(CISCO)和IBM对分,而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的是IBM、甲骨文(Oracle)等大型数据库系统系列。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主要厂商包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安永(Ernst&Young)以及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等机构。
第四,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这种明显的对比差异说明中国金融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准确。伴随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0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为465.3亿元,2011年预计为480亿元。在经历了2009年的适度紧缩后,增长率由2009年的-0.4%上升到2010年的3.3%。金融行业IT投入恢复增长,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0.4%,成为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发展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运用IT技术来单纯地保存和处理数据转向直接面对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二是信息技术采用托管,软件开发采用外包;三是银行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要变化,按照就近原则,这些数据中心互为备份中心,即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各中心的信息完全共享,一个中心发生业务,其它各中心都同时进行了备份;四是信息中心建设越来越强化,金融机构诸如生产运营中心、开发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建设和管理都得到高度重视。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仍然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第一,制定和完善发展战略规划,重组管理架构和流程。从中国金融系统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整体的IT策略、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协同关系、建设步骤、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部署。同时,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和改造,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第二,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化不仅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的标准化相对容易,我们可以先期推进。而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则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
第三,注重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建设。随着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但是,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在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第四,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社会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在发达国家,IT行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行业都高度发达。这为它们之间合作提供了技术和物资基础。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正是符合社会化分工和协作的趋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而且使得银行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第五,注重客户及业务需求分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中国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业在开发层面和设备技术投入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金融信息化建设重点,并进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
第六,注重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银行业通常模式是业务部门提出业务目标和业务流程,再和IT人员进行沟通,但这不符合金融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从业务、管理到决策的所有环节,从渠道、核算到设计所有领域,无论是设计业务产品、客户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还是现有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都需要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高效完成。
[关键词]银行;金融体系;信息化;监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3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银行金融领域也逐步地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可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金融监管得到了飞速增长。银行金融属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我国来说,做好银行金融监管方面的管理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作用尤为突出,其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能否健康的顺利发展。金融监管是金融各项政策中的关键组成内容,能够有效地改善银行金融行业管理运转的方式,为了确保银行金融的快速发展,解决好银行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做到银行金融监管方面的高效化、规范化,这也是符合现代化银行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逐步发挥出广大银行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当前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时常出现一些局部金融系统秩序失控的严重问题。在面对外界和内部金融体系的影响和冲击时,我国金融银行业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稳健秩序,并整体上体现了较为良好的运行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信息科技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在银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1 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银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银行金融监管系统的信息化有利于促使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分开。一般来说,银行金融的非现场监管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公开性,它是在后台进行全部银行业网点等机构的金融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处理,然后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数据进行审核、检查和公开披露。这样有利于实现对银行业机构数据的汇总分析,大大地降低了银行金融监管的成本,保证了一种持续性的监管方式,实现了银行金融监管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而对于现场检查来说,银行金融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凸显了现场检查的针对性。这可以在很多方面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形成一定的数据信息共享,大大地提高了对违规问题以及专项风险的分析深度,全面地监管了整个银行的业务流程。
1.2 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
对于银行建立的客户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来说,这有利于银行实现对大额贷款客户的全面分析和掌控,同时也实现了跨行的数据汇总及分析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的联网,能够定期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给出警告和提醒,有利于银行及时掌握个人客户信贷不良的信用信息服务。这种方式显著地降低了银行对客户的盲目性,有效地改善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风险控制以及预警一体化。各类系统综合应用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同时信息共享系统也能及时地发现企业在银行监管部门和国税管理部门的数据信息差异,加强了不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实现了数据支持服务。
1.3 有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一般来说,银行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均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的设计理念以及思路开展的,这也符合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的风险管理目标,而银行金融监管体系监控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信息的掌控,能够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银行金融现场检查系统信息化可以跟踪整个业务流程,及时发现银行流程的疏漏,为内部的流程管理提供了依据。且银行金融监管系统信息化能够随时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重点改造和升级,显著提高银行金融自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 在落后地区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部分比较落后的地区仍然没有实现银行金融监管方面的信息化,忽视了信息化的重要性,没有积极利用信息化开展实际的银行金融监管方面工作。目前一些地区银行金融监管管理并没有实现明显的信息化,长期以来,从事银行金融监管管理工作的人员存在一些个别缺乏专业知识的现象,一些银行是通过干部银行金融监管工作,没有专业的监管人员从事银行金融监管管理工作,使现今仍有很多地方的信息化普及程度有待提高,银行金融监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很多地区的银行金融监管方面仍然采用人工查账的方式,这样不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对后续的监管工作也带来了很多不便,不利于统一的监管和处理。由于人工监管和信息化监管的方式及内容不同,因而不利于银行金融监管方面的统一发展。
2.1 银行金融监管流程不规范
在银行金融监管管理中,现场检查是基础,是银行金融规范管理的保证。然而现在银行金融监管管理存在一些现场检查问题,很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现场检查不够重视,把关不严,造成许多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出现。比如,现在部分地区的银行存在违规的形式化检查以及不合规定的招待支出,这些都是不符合规定的流程,长此以往,将会在银行金融监管管理中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银行金融监管管理中,必须要加大内部现场检查的管理力度。
2.2 银行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
银行金融监管管理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监管制度不透明,未能实现民主全民监管。很多设置的自主监管委员会大多形同虚设,银行金融监管只是由部分人T安排决定,监管制度的公开化、规范化没能得到落实。还有部分地区的银行金融监管方式落后,仍然采用人工查证的方式,经常出现账目混乱、账务丢失的情况,给监管报表统计、计算等带来不便,使监管工作效率低下,资金管理不便利,人力资源浪费,给银行金融监管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规范银行金融监管制度,可以避免一些突况的发生,且完善银行金融监管制度,对促进金融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缺少专业银行金融监管人才和软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银行金融管理的重视,逐渐将银行金融问题的解决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代银行金融发展中,专业监管人才缺失始终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银行的监管人员都是都由部分领导的,对专业知识比较匮乏。此外,银行金融内部的自主监管缺乏专业软件,监管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突况。针对这些问题,基层的金融管理部门必须要争取各级支持,吸引银行金融监管人才,增加银行金融监管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3 推进信息化在银行金融监管中应用的策略
3.1 加强金融管理部门的引导,大力支持
在银行金融件管理中推进信息化就需要加大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基层金融管理部门必须要争取各级支持,增加银行金融监管新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地方金融管理必须要全权负责本地区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的发展推进工作,要注意加强信息化的日常宣传工作,做好信息化的落实工作。银行金融机构要采取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负责本机构监管信息化工作从无到有的改革,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提高银行金融工作的效率。
3.2 加大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
银行金融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对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监管人员要懂得基本的信息化设备使用原则,尤其是与账目处理相关的操作,此外基本的信息化知识也是必须要有的。这就需要加大对专业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各基层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统一招聘优秀的信息化人员,对员工进行专业信息化培训,明确金融监管人才信息化培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符合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信息化人才,且不能让这一类型的监管人才从事其他工作,而是从事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的推进工作,着眼于在实际的监管,解决信息化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这些监管人才除了具有信息化的实践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信息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创新。因此,加强监管信息化人才培养符合银行未来发展的需求。
3.3 完善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制度
为了促进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的相关制度,确保基层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信息化监管职能。除此之外,金融监管部门也应该在政策上给予银行金融监管工作一定的支持,及时对银行金融监管进行调控,加强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其他基层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其能够协调发展。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也必须要全权负责本地区银行金融监管的推进工作,加强银行金融监管信息化的宣传,并成立领导小组,使其负责本银行金融监管的信息化工作,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保证银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4 结 语
我国部分地区银行金融监管管理没有实现明显的信息化,没有专业的信息化监管人员从事银行金融监管管理工作,导致现今仍有很多地方银行的信息化普及程度有待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业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在银行金融监管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信息化方面的创新,支持了业务的发展,也不断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水平,加强了不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全面监管了整个银行的业务流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建清.数据化、信息化时代的银行业变革[J].市场观察,2016(9).
[2]屠春枝.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1).
[3]方智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实践与相关政策建议[J].金融监管研究,2016(6).
[4]潘静,柴振国.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运用市场约束优化政府监管[J].现代法学,2013(5).
[5]马勇.社会自律文化、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J].当代经济科学,2013(4).
(一)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和全国集中的数据中心,建成涵盖边界防护、网络服务、身份鉴别、外联互动、入侵检测、审计监控、终端管理等技术内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制。在服务方式上,使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管理,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支付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在管理方式上,信息科技发挥组织架构创新和流程再造的优势,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和管理。在金融渠道上,电子银行依托信息科技的泛在性、高效率、方便快捷等优势,对金融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应用领域上,信息技术已经从初期的会计核算逐步发展到内部审计,风险建模,决策支持等各个领域。银行业的实践证明,信息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为了促进金融服务民生、构建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民银行按照国家规划编制的要求,在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金融业“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为了减少银行卡的欺诈,保证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也为了更好的与行业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结合,人民银行2011年年初正式启动我国银行卡芯片化的迁移工作。也明确安排了金融IC卡推进工作的计划时间表,目前看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全国累计发卡已经到了170万张,将近3/4的POS终端完成改造,银联的直联POS已全部完成改造。
(二)金融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现代金融是高科技的金融,金融创新需要科技先行,金融科技在鼓励金融创新、保障金融安全、拓展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银行业的高度金融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二是金融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金融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三是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金融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银行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美欧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一)美欧发达国家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发展主要特点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银行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53-02
一般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结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输数据、语言、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进程深刻改变着金融活动与管理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金融信息化发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银行业务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四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银行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业务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三、中国银行业务创新策略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在很多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统称为银行业务。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成为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积极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全面开展有以下策略:
1.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应在表外业务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在信息、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抢占市场份额。一是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2.进一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开办的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与再利用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和业务竞争的热点。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努力提高支付方式的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试办小额融资业务,积极开展个人信用的评估、资信审查和信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私人汽车、住房抵押贷款等)。三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诸如开办综合理财贩户、电话银行、投资信息咨询、保管箱等业务。
3.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限制和政策支持范围的前提下开展该项业务,一是开展融资安排业务,包括安排债务重组,本外币项目融资,特许权项目融资业务等。二是为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提供资金融通、购并贷款。三是以财务顾问角色开展或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境内改制上市业务,但不介入发行、承销和交易工作。
4.鼓励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这是中国商业银行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是适应金融全球化而创新的业务活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经营离岸业务的实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跻身世界1 000家大银行之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着坚实的基础。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立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有效途径。中国商业银行应根据现实国情,选择以分离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为基础的方式,在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的前提下,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资金流入,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敖四林.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6).
[2] 陆金如.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2,(9).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制定了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2012年以由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对外。即:《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JR/T 0071-2012)、《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JR/T 0072-2012)、《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安全指引》(JR/T 0073-2012)。其中:
第一,《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JR/T 0071-2012)依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涉及技术要求标准》,结合金融行业特点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需要,对金融行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采用分区分域设计、对不同等级的应用系统进行具体要求,以保障将国家等级保护要求行业化、具体化,提高金融机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第二,《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JR/T 0072-2012)规定了金融行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评估的要求,包括对第二级信息系统、第三级信息系统和第四级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评估的单元测评要求和信息系统整体测评要求等。根据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定级情况,不存在五级系统,而一级系统不需要去公安机关备案,不作为测评重点。
第三,《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安全指引》(JR/T 0073-2012)总结了金融行业应用系统多年的安全需求和业务特点,并参考国际、国内相关信息安全标准及行业标准,明确等级保护测评服务机构安全、人员安全、过程安全、测评对象安全、工具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系列管理标准应用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在金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技术和方法,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规范》(简称《规范》),作为落实等级保护管理要求的检查标准。
(一)以标准化方法细化检查依据
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与内容复杂庞大,研究表明,金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规范涵盖金融机构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基本管理要求和基本技术要求,应以信息安全等保制度作为检查依据。目前,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和公安部的统一部署,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定级、评审、备案、测评和整改工作。
(二)以标准化技术明确检查内容
以金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要求为基础,同时,从实际工作出发,需要增加以下内容:
1.增加信息安全概况的内容。按照统一的标准化方式统计各银行机构信息化发展规划、人员资金投入、开发建设、专项治理、安全保障等情况。便于检查人员掌握了解被查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层面。
2.增加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管理的内容。当前,银行卡犯罪呈上升趋势,人民银行总行高度重视银行卡联网联合及其带来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规范》中应增加相关检查内容。
3.增加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的内容。金融机构代码在我国实施的金融标准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人民银行通过检查金融机构代码证申领、年检、变更和撤销,确保金融机构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因此,在《规范》中应增加相关检查内容。
(三)以标准化手段细化检查流程
一是标准化的检查方案。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分为法人和非法人机构,金融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省、市、县、营业网点金融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制定的《规范》作为通用工作规范,并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分别标注出来。检查单位要根据被检查银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情况,在通用规范的基础上定制检查方案。
二是标准化的检查内容。由于各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投入、核心系统等不同,导致各行信息安全管理具有独立性,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资料名称、归聚存在差异。检查单位应关注被检查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质内容,忽略具体表现形式。
三是标准化的机房核查流程。网络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是业务开展的基础,机房属于银行核心区域。因此,检查人员进入机房应注意按照相应管理制度执行。
四是标准化的协查规定。信息安全涵盖机房、网络、系统、安全、银行卡、机构信息等,检查人员需要与不同的技术人员交流,被检查单位应指定专人全程陪同,负责协调。
五是标准化的禁止规定。为了避免检查人员登陆被查单位信息系统出现误操作,造成重大损失,检查人员应与联络人进行充分的沟通,由被查单位人员具体上机操作,严禁检查人员直接登陆被查单位信息系统操作。
六是标准化的通报格式。检查人员应分析查出问题的性质,标识风险隐患的类别(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分别以限期整改、风险提示、暂停服务进行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时限。
三、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系列管理标准实践
(一)首次实施统一的监管标准
2013年5月,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制定并对全省《规范》(昆银发〔2013〕139号),首次统一了金融信息安全检查标准。全省16个地区人民银行各级机构依据《规范》,组织了综合执法检查金融业信息安全调查,对机房及基础设施管理、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管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管理、网上银行信息安全管理7个大类254个调查项,204个检查项实施了信息安全检查。
1.2013年依据《规范》开展检查发现问题统计。
2.2013年依据《规范》开展检查结果处理情况统计。
3.2013年依据《规范》开展检查整改情况统计。
全省首次实施上下统一的监管标准、统一的检查尺度,首次在一个标准下实现全省检查发现问题数、检查结果处理方式的统计、对比分析,使上级行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辖区信息安全状况。
(二)首次统一各类金融信息安全检查
目前,人民银行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信息安全类检查工作,包括执法检查、信息安全调查、新设机构准入审批、新业务系统开通审批及银行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自查。各类金融信息安全检查都将《规范》作为一个基础性规范,在使用《规范》时,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检查内容。如:信息安全调查内容可酌情增加,新设机构准入审批和新业务系统开通审批的检查内容可酌情减少。专项信息安全检查同时遵守专项信息安全检查要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具有统一性,连续性,有效提升了人民银行对全省地方法人机构监管的透明度、程序的公开化,对促进全省地方性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管理向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首次集中解决检查中的难点
基层人民银行对于检查结果整改及处理一直是金融信息安全检查中的难点,与现金管理、征信、国库等人民银行传统监管业务相比,梳理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后会发现相关处罚规定模糊且操作性不强。对于屡查屡犯、造成城市金融网严重安全风险等行为,缺乏处罚措施。《规范》首次提出检查人员应分析查出问题的性质,标识风险隐患的类别(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按照限期整改、风险提示、暂停接入人民银行网络和信息系统服务、暂停新设机构准入审批及新业务系统开通审批等方式分别处理,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解决了金融信息安全检查中的难点。
《规范》的实施是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应用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贯彻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规范的实践,也是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应用金融标准化方法构建金融信息安全体系的初步探索。这一模式,对于金融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