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6:24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文化 变革管理
一、引言
信息系统建设是借助于信息系统,企业能及时、全面地提供信息和数据,以支持达到系统目标的决策;能够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特点,完成各种不同要求的功能,从而达到各层次的沟通;能够根据历史信息和数据,在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并选择最优决策与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与中间费用,还能在深层次上改变员工的传统思维方式、改变组织结构、革新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甚至会对原有的企业文化带来冲击。
可见,企业文化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然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反作用。我们在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文化乃至本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一个适合本企业具体状况的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走向成功。
二、信息系统建设的六个阶段
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个信息系统或采用一项新技术,而是包括从组织开始引入和采用信息系统开始到信息系统为企业成员所接受并在整个企业内扩散在内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发起阶段(Initiation):由于技术创新和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决定采用IT解决方案来谋求新的发展,并收集相关的信息。
采用阶段(Adoption):为实施新的系统分配必要的资源。
适应阶段(Adaptation):开发、安装和维护信息系统,并修改和重新设计组织流程。同时,培训组织内员工以适应新的流程和系统。
接受阶段(Acceptance):引导组织成员逐步融入信息系统的使用中。
例行化阶段(Routinization):信息系统的使用成为组织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扩散阶段(Infusion):信息系统的功能被进一步开发,并以更全面、更集成的方式来支持组织更高层次上的运作。
由此可知,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企业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运作质量和效用,并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进行。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特性、企业环境、系统用户背景、系统复杂程度等等。而这些因素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信息系统建设的顺畅程度肯定大不相同。在分析企业文化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关系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指导着每个员工的价值理念,是对企业员工的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说,虽然它不像法律制度那样具有外在的强制性,但是它却是一个隐含的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企业的员工都会认同它、遵守它。
四、信息系统建设与组织文化
1.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组织的很多层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跟信息系统建设最密切相关的是对变革的影响。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管理变革,会影响到组织中诸如流程再设计、工作再设计、权力再分配等等方面。变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变革的抵制或接受程度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抵制或接受程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体所处的组织文化所决定的。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大都讲究情、理、法,把人情放在首位,企业员工之所以会对西方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产生抵制,从“人制式”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种(见下表):
表不同阶层对信息系统的抵制原因和程度(“√”表示对该阶层有影响)
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哪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最适合信息系统建设。因为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分阶段的复杂过程,企业文化对于每一阶段的顺利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反作用
信息系统的引入意味着给组织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规范。这些新的工作方式、工作规范势必会给现有的组织文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并有可能引起组织文化的变革。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引入和采用阶段,组织收集信息系统引入所需的信息,并为系统建设分配需要的资源。在这两个阶段,组织必须对组织文化变革进行引导,通过舆论宣传,全员教育等形式使组织成员清楚地认识到变革的必然性,并减少组织成员可能产生的抵制心理,从而保证文化变革的顺利进行。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适应和接受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安装。组织成员也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使用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两个阶段,组织必须对文化变革进行有效管理,重新定义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即人为事物和创造物,支持性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潜意识假定,并用树立模范等方式大力提倡,使新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所接受,并逐步取代现有的组织文化。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最后两个阶段,即例行化和扩散阶段,组织文化必须得到强化,并使之定型。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制度,实施奖惩,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实践新的文化,在实践中转变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一旦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变成了多数员工自觉的行为,一种适应信息系统实施的新的企业文化就建立起来了,从而最终完成了组织文化的变革全过程。
五、结论
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种管理变革。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参与程度和支持程度。而员工可能采取的行为是由他们所在的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更透彻地研究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的作用方式,必然能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提供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H.詹姆斯哈林顿等著,唐宁玉等译:项目变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牡丹: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组织文化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
[3]张福学:国家的文化对信息系统的影响[J].情报学报,2002(1)
[4]张洁: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文化[J].现代管理科学,2001(1)
[关键词] 信息系统;信息化;标准化;集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2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49- 02
0 引 言
从“十一五”开始到“十二五”期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集成”的不同阶段,这使得企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独岛”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或者忽视信息标准化工作。由于信息系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问题,影响了信息处理工作的不规范,给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标准的必要性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因此,标准化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息息相关。
(1)管理提升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升管理,帮助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把握市场脉搏,必须确保企业信息系统指标的规范和标准统一。
(2)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需要。“十一五”期间,一些企业实现了ERP系统各应用功能,实现了ERP与FMIS的财务融合,随着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仍然无法按照单项产品查找实际成本;系统综合性页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核算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缺乏统一的集成和展示平台;存在错码、重码和非标编码等等。[1]为此,全面提升ERP系统应用功能,建设规范、统一、高效、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数据移植和功能提升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软硬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为了确保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移植和功能升级,避免重复开发工作,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数据与信息的标准和规范。
(4)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需要。为了避免数据和信息重复采集与录入,促进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必须依赖标准化工作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5)信息系统开发质量和运行维护的需要。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易维护性。必须遵守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标准制定是必需的,标准执行是重要的。
2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建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化认识不足。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者或者信息系统的参与者虽然知道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软硬件采购的技术要求以及信息化或信息系统实施中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点,不知道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从而导致不能正确的执行标准。
(2)传统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因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相应与之有关的标准的生命周期也缩短,因此,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标准化工作必须改变方法和策略,并不断扩大标准化领域。
(3)标准的制定不统一。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商,导致标准的实施和执行中困难重重。
(4)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不完善。标准化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导致标准的执行者减少了标准的参照。
(5)标准的宣贯不到位。由于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又不经常学习和宣贯,从而导致标准的执行者对标准忽视。如果加强学习,领会标准的实质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的运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从项目启动实施开始就要着手,并且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甚至有时候要先于要实施的内容。
3.1 高度重视信息系统标准制定
要重视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和工作程序标准等信息系统标准化基础工作。
3.2 按规范合理编制信息系统文档
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运行现状、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按软件工程设计的规范化要求编制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详细设计报告和业务蓝图等一系列程序运行标准文档。
3.3 实现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数据管理就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导入、日常维护、数据清理等,并且贯穿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业务蓝图设计、系统测试、系统上线准备、系统上线切换及上线后系统推广应用等各阶段。因此,必须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数据管理标准与规范,这样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标准中注重系统开放性与可扩充性
在制定企业信息系统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充性进行充分的考虑。[2]通过标准让企业信息系统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能够进行系统的扩充调整。标准要能够提供开放性的数据接口保障。
3.5 选择具有良好开发资质的软件开发商
软件开发商应具有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的CMM认证。具有高水平的实施团队,具有同行业成功的实施案例。能够提供运维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保障。同时,软件实施方应具有非常完善的系统实施规范,对企业流程清晰,设计的软件合理,应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结 语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并利用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这样才使建成的信息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家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5]。
3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完成。首先就是从本企业战略研究开始,通过分析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确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关键战略问题;接着,对企业信息系统现状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公司信息系统将要发展的阶段,从而得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然后,在分解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后,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并且结合企业信息系统现状得到了企业的信息需求,再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规划。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从而提高了信息系统规划的针对性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宫伟建,吴洪波.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6,(1):45-47.
[2]杨焕春,施晓秋.温州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信息导报,2006,(6)
[3]张哲.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中小企业[J].中国软科学,2000,(6):94-96.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逐步从数据电子化向大数据阶段发展,大数据技术对于建立智慧化的企业信息系统
>> 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综合利用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中的流程变革问题分析 基于Oracle数据库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维护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数据交互 印刷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供电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技术分析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以决策支持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研究 以智慧为聚焦点的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浅析企业信息系统主数据及数据元梳理 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探讨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 能源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研究 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论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方向 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段云峰,秦晓飞.大数据的互联网思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02).
[3]王理达,王芳,张少彤.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J].电子政务,2013(4):18-23.
[4]陈兵兵,刘慧.大数据对采购与供应链的影响[J].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00).
[5]Andrea De Mauro,Marco Greco, Michele Grimaldi.A formal definition of Big Data based on itsessentialfeatures[J].Library Review,Vol.65:122-135.
作者简介
王t雯(1985-),女,北京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工程师,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
王岳(1972-),男,现为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物资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
1.1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新闻社网站2000年6月1日报道,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和蓝田市场研究公司双方合作进行了首次全国范围的信息产业大型调查活动,获得了全面的基础数据报告(简称ITD2000)。调查结果显示,我国80%以上国家重点企业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入互联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在日常管理和决策环节上应用了信息技术。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金融行业(包括证券)发展较快,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依赖是百分之百的,我国数据通讯网络中60%~70%的信息量是金融电子化信息。中国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企业上网是该工程的组成部分。根据2001年9月初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551家国家重点企业及试点企业集团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当前这些企业“触网”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大部分企业已“触网”,74%的企业已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或设有主页;二是不同地区的企业网站建设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企业相对薄弱;三是网站质量良莠不齐。从上述内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要看到,这个最具升值潜力的信息行业,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相当低的层次。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世界二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信息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之列。测算和比较是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四个方面,选取了二十九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来测算信息能力大小。结果第一是美国,信息能力评分是71.76,日本第二69.97,澳大利亚65.59居第三。中国只有6.17,是韩国的15.3%,是巴西的40.2%。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诺兰(RichardNolan)教授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六个阶段划分理论,即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统一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该理论通称“诺兰模型”。按此理论,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前三个阶段。从上述的数据和国内外的比较,从诺兰模型理论,从到处都可以看到的全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得出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处在初级阶段的结论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1.2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数据基础薄弱问题按照诺兰模型,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可见,数据基础建设已经是国际上衡量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是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脱离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一步。数据基础薄弱是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为了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数据问题的严重性,特举《羊城晚报》2000年10月16日报导的一个例子。今年“五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出奇地火爆,以致一些景区人满为患,一些地方住宿、餐饮、交通全面紧张。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十一”黄金周开始,国务院实行旅游预警制,也就是建立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制度和预报体系,通过媒体向全社会重点旅游城市住宿、旅游社接待、交通客运和景区等环节上的饱和情况,让消费者更加明智地安排旅游行程。旅游预警制本来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全国性问题的非常好的措施,但结果是:三大“致命伤”制约旅游预警。信息预报不够准确是此次旅游预警制的首个要害。一些景区在节前就已“饱和”、“客满”的信息,让想去那里游玩的游客都打了“退堂鼓”。而实际上,许多景区的实际进场游客只有其接待能力的一半甚至更少,生意反落得不如平常。如九寨沟、峨眉山、武夷山、黄山等。今年国庆,九寨沟就过高估计自己的游客量,在9月20日就提出“四限”游客的措施,广东的一些大旅行社闻讯立即抢订了九寨沟宾馆3000多间客房,但实际报名人数只达到预期中的1/10。下了订金的旅行社因此叫苦不迭,而九寨沟也唱起了“空城计”,从而造成了“有人唱戏,无人看戏”的局面。旅游预报信息的滞后性是此次旅游预警制的第二个要害。信息未赶上游客行程,夜间活动未列入统计数据。第一次预报到9月21日晚才公布,但很多打算出远门的人早在预报公布之前就已定好了计划和车票;旅行社方面其收客也已近尾声,他们都不会因为信息预报而取消行程。在“十一”期间,每天的信息都在下午5时之前统计出来了,对一些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的景区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来讲,这些信息就无法计算在内了。我国信息传送缺乏科学、准确,容易失真无法跟进是此次旅游预警制的第三个要害。据悉,旅游预警制并不是中国首创的,在一些欧洲国家,还有日本,早有类似的预警制度。他们在节假日中往各地派驻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并通过媒体不断地播放关于预订机票和住宿等旅游资源的信息,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们一般都是发达国家,信息传送作到科学、准确、快速,游客往往能够根据预报的信息做出最佳决定。而中国的旅游信息预报因为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无法随时随地进行传送、及时跟进,因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建立旅游预警制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的一个非常好的措施,但由于数据基础问题,当前预警制在我国没有取得成功。旅游数据问题并非是个别例子,即使全国经济数据也存在数据基础问题。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刘力主任讲,国家重点企业向国家经贸委上报数据的工作迄今已有四年。在国家经贸委上报中办、国办的各项信息中,重点企业信息采用率是最高的。但由于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常有一些企业上报数据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重点企业情况的及时掌握。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基础建设薄弱。其后果集中表现为:企业的基本数据和主要数据不全面、不准确,造成基础决策数据贫乏,影响各层机构的管理和决策。其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和建设者们,对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缺乏认识和重视,往往是好高务远;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技术因素,更存在着非技术因素,但对技术因素考虑得过多,对非技术因素估计不足,这里面非技术的因素却在起着主要作用。(2)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数据管理混乱。其后果集中表现为:需要数据时难于检索,急用时查不到,只好重复向下面索要数据,反复编制报表。(3)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和标准严重缺乏或者有而没有执行。其后果集中表现为:信息交流过程中,内部的数据不统一,交换的数据不能用,报表的数据格式不符合标准,影响企业、行业、地区直到全国信息统计的准确性。(4)缺乏企业内、企业间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其后果集中表现为:企业信息化各自为政,造成本来统一和一致的信息人为分割,数据共享程度很低,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无法开展电子商务。可见,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普遍性的、严重的、不下大力气难于解决的数据基础问题,这是一个明显的不争的事实。
2数据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信息系统水平很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数据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因此,首先应该从理论上、认识上解决问题。
2.1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原料、食粮、内容,是信息系统应用的前提,是信息系统价值之所在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和发展信息技术,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快速、高效地处理和获取信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信息来自被信息技术处理了的数据。数据经过信息加工厂的加工,变成可以排序、可以统计、可以帮助决策的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这便是信息化的作用,使其真正地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数据是所有信息产生的基础,同样也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更是内容产业的基础。
2.2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中心、核心从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处理流程可以明显看到,以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库是构成信息系统诸要素的核心,信息系统都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实现的;在系统的处理过程中,由各种数据组成的数据流,贯穿于整个处理流程的始终,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基于数据的这种特殊地位,美国学者马丁提出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开发思想和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系统结构。数据平台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也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数据处于信息系统中心地位的另一原因是数据的稳定性,具有一个稳定的数据基础是建设信息系统最本质的问题。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由于设备的升级被更换,企业的数据处理过程在变化,工作人员不断流动,系统所开发的功能也会由于管理工作的变化而更换,但是其基本的数据却是稳定不变的。例如,对于电厂来说,无论管理方式如何变化,汽机、锅炉、人事、燃料、物资等部门的基础数据类型却是稳定不变的。稳定的数据基础对一个企业来讲还具备行业共性,对同行业的其它企业有参考和数据共享的作用。数据平台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也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运维;模式
一、当前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综观国际信息化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以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二是从20世纪80到90年代,以公司级层面为主体,以互联网和跨平台技术为依托,建立公司ERP基本应用的平台;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深化集团层面的ERP核心功能和扩展应用,逐步建立从生产现场到管理决策的纵向集成的信息体系;四是进入本世纪,结合战略重组/流程改造和新信息技术的流程创新,加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转型。客观来看,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部分都处在国际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三阶段,与主要国际同类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内大型企业信息化处在的位置,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重要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横跨3~5年,即由企业内部ERP平台的建设转变为集成统一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由ERP基本功能的应用转变为ERP持续深化和扩展应用;由以信息系统实施为主转变为信息系统实施和业务管理咨询并重;由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转变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和运行维护并重。这些都标志着现阶段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中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企业监管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企业快速扩张和增强集团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薄弱,难以适应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迫切需要等等。
二、企业信息系统运维模式
当前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的组织机构一般来说管理部门是由公司的信息部来主持,其具体执行一般由三种模式组成:
一般来说的信息系统运维组织由企业信息部、信息系统运维支持中心、各分子公司运维技术团队、外部系统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组成,其中以下运维支持中心采用内部人员编制来进行描述。
采用内部人员编制的信息系统运维支持中心各岗位的职责说明和相关的角色要求如下表所示:
摘要: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本文的重点探讨了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以及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适应国际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1]。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比率以及应用范围远远的落后于大企业。
并非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对企业的重要价值,而是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让它们望而却步。这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上马信息系统。这样盲目上马的结果导致了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些先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案例也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让许多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
1信息系统规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家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