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1:00:52
序论:在您撰写蒙汉双语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蒙汉双语远程平台上的案例教学
实践现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网络性、虚拟性特点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作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责任教师,尝试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蒙汉双语案例教学。2012年,内蒙古电大文法学院开始着手构建蒙汉双语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并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自蒙汉双语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以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负责人根据该课程的专业特点并按照现有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资源,如考核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辅导、期末练兵、案例分析等。在考核说明中通过不同的节点明确了相关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进而掌握案例中的知识点及考核点。其次,利用蒙汉双语教学平台上的蒙语讨论区,与学生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案例分析、讨论、点评、回复等。并按照网上教学的设计和安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课程学习。将一些翻译成蒙语的案例传到平台上,要求学生进入讨论区,参加案例讨论。通过点评、回复功能参与和指导学生的案例讨论。远程教学平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网上的学习行为。
(二)网络平台上的蒙汉双语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要与课本内容相吻合。在进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时,各种类型案例的难易程度要循序渐进。案例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实践教学中,蒙汉双语法律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网上案例教学虽然已经启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1.蒙古语案例资料来源匮乏,缺少蒙语案例汇编
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蒙古语也得到了普遍适用,但在法学领域中蒙古语的运用仍然很薄弱。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虽然蒙古语的媒体及远程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媒体有法律方面的专题节目,由蒙古族法学专家们对法律现象进行分析解答。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案例少之又少。《行政诉讼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少数民族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所以,在内蒙古地区尤其蒙古族聚居的各个盟市的公检法机构都有蒙古族工作人员,且实践中也都能够运用蒙古语。如最典型的就是锡林郭勒盟各旗县的法院在审判全过程基本用蒙古语进行。虽然,审判实践中有很多运用蒙古语审判的案件,但这些案件没有能够汇编成典型案例集运用到教学实践上。这是蒙汉双语法律专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挑战。案例教学最主要是要有案情。案情可以由教师编写,也可用法院审判的实例案情。毕竟教师的实践是有限的,法院的审判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案例教学中采用法院的审判实践对法理知识的教学会更有效。
2.学生对蒙语法律术语的掌握不规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皮纯协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教材全面、系统阐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它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也是蒙汉双语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使用的教材。因此,在蒙语平台上进行蒙语案例教学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法律术语的表述不一,按照个人的意思随便翻译。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态度都很积极,但对传上去的案例理解不透彻,进而给分析、探讨和寻找答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蒙语学习评价平台不完善
内蒙古电大远程平台虽然创建了蒙语平台,但由于多种因素仍处于初建阶段,不够完善。目前该平台设立了最基础的一些栏目,如课程大纲、课程考核、讨论区等。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设立学习评价栏目。
4.学生的参与趋于零散
蒙汉双语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各旗县的在职或非在职人员,且基础不一,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多数参与答疑的学生都是切身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有的是不会使用蒙语输入法,无法在线与老师进行交流,只能是通过电话解决问题。
二、在远程网络平台开展蒙汉双语案例教学的可能路进
(一)搜集大量典型案例进行译编
首先,案例教学不可缺少案例事实材料。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搜集有关行政法方面的案例事实材料,将这些案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分出各章节相关案例,最后汇编成案例集。在上传案例时,除了案例事实材料、思考讨论的问题之外,还为学生提供案例涉及的背景资料以及难点提示等。当然也可将一些具有影响的未翻译的经典案例的超链接发给学生供其参考,以获得大量的与案例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
(二)规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出现的法律术语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案例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首先对本课程的法律术语进行熟悉。在熟悉术语之后,根据教师在课程主页中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深入思考,独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直接向教师传送自己的结论,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提出疑问。
(三)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在网络平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评价学生分析案例的逻辑性、完整性之外,还要将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的情况纳入评价范畴来考虑平时成绩,如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与其他同学网上协作讨论的情况、与教师互动的状况等。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对案例教学的全程实现自动记录和监控,为网上案例教学评价提供了评价的客观依据。所以,蒙汉双语远程平台需要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四)设立激励机制促进小组讨论
阿拉善盟,于2001年,几所大、中专学校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电大分校合并组建了现在的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以后,原来各校的蒙汉双语教育专业就随之没有了,也没有撤销蒙汉双语专业之明文规定。没有蒙汉双语教育专业的环境下,有许多曾接受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学员在阿拉善当地接受开放教育只能接受汉语授课教育,从而逐步淡忘了母语蒙古语文。过去从事蒙文蒙语教学的教师,其中一部分只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甚至一部分人丢弃自己的专业从事教学辅助工作。以上这种情况在阿拉善地区或内蒙古其他地区的开放教育而言是对师资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整个内蒙古地区而言,是对蒙语授课基础教育极大的冲击。阿拉善电大课题组,对“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当前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蒙语授课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与各个盟市组建新的电大和高校时蒙汉双语教育环境枯竭有关系,这种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的蒙语授课基础教育。
二、内蒙古远程教育中有利于开办“蒙汉双语专业”
(一)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将推动全国各个省级、自治区级(省级)以及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全国开放教育将迈进新的发展里程。当前这一开放教育形势对的开放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研究的“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这个课题能够充分反映这个发展机遇。如,内蒙古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过程其本身是拓宽开放教育办学思路的大好时机,如果再把《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得到落实,那就更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了解许多类似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办学思路的想法得到了社会的共识。如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重视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以及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达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目的。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也能够达到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的目的。开放大学的组建也有利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地区开放教育的办学思路。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双语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上的蒙汉双语学习者。上所述之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渠道都是开拓办学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在自治区内主要的交流语言文字是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更有必要在开放教育领域内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与其他省市的开放教育比较还有发展民族教育的功能,这就是体现民族特色开放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有利于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提出的能够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的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双语教学是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的表现;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途径;有利于蒙汉双语基础者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并且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开放教育各专业中选择一些专业用蒙语授课,也是办好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需要、同时也能享用《宪法》赋予的有关民族教育方面的权利等等。
(三)更好的为主体民族的学习者服务
开放教育是我国或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内蒙古地区的开放教育,从一个侧面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成分对国民基础教育有不可否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是基础教育者的择校取向。比如说,开放教育中没有蒙语授课教育的情况下,许多蒙古族基础教育接受者为了将来的学历补偿、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等选择了汉语授课学校,出现现在的这种社会现象,说明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影响着基础教育接受者的择校取向。在社会调查中反映了广大“双语基础者”对开放教育的厚望,同时也有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开放教育能够提高双语专业能力;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许多专业都可以双语教学;开放教育也是传承蒙古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广大双语基础者终身学习;为主体民族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于主体民族,从侧面推动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使广大蒙汉双语基础的学习者用母语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有利于使各行各业有蒙汉双语基础的干部职工提高双语专业技能,有利于蒙汉双语学习者传承蒙语;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等等。
三、内蒙古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万事开头难”,立志迎着困难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切事情在尝试的时候都难做。除了内蒙古首府电大以外,其他盟市原本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没有蒙汉双语专业的情况下,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在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关教育资源的事情需要解决,如,需要组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充实师资力量,需要编译教材等等。但是,如果不启动组建蒙汉双语专业这个工程,那就是说这个工程永远是个空白,但是,一旦启动了,那就会在研究、摸索中会得到发展和充实。我们在课题的选择和具体前期、后期的研究过程中,相关人员对有关研究环节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讨论、分析和酝酿。在此基础上做出课题的后期研究决定。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是开展调查了解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情况,在后期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前期阶段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社会调查,就是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以抽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解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后期的的研究工作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涉及到具体操作和操作过程中完成研究,以操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10月份以来尤其2013年上半年的研究表明,在开放教育中可以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和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以下研究过程可以说明。
(二)抓住远程教育发展机遇,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1.开展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就是“实验教学”,应该说教学尝试也是我们课题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认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学班(实验班),是最科学、最理想的尝试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我们此次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没有在开放教育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在现有的汉语授课班中开展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尝试活动。于2012年9月份以来,我们专门安排本课题成员中的蒙语文老师进行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活动,其效果还很好,学生很欢迎的。实验教学活动,严格来讲,从课题研究的思路上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应该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发挥协调工作的作用。经过前一段时期在汉语授课班开展的“学习蒙文蒙语”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后,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中提出了很好的评价,认为有必要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或者在汉语授课班开设一门“蒙语文课”、应该把蒙语文课设置为一门公共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等等建议。
2.社会舆论分析
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阿拉善地区的一所唯一的最高学府,应该设置“蒙语授课班”或设置“蒙语授课专业”,重视对当地有蒙文、蒙语基础的,有蒙文、蒙语条件的成人、干部、职工和求学者的服务。这是社会对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的期望,从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时机,对“蒙汉双语教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在内蒙古地区来说,“筹建开放大学”和在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都是个新课题。虽然筹建开放大学是个新事情,但教育教学模式还属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所以,借此佳机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是全区电大要争取的大事情,是一次大好佳机。这是社会对“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一种反映之一。其实社会的反馈就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基础或具体表现,在内蒙古开发大学的建设中重视“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不仅是体现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途径之一,也是有可能或者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3.对“蒙汉双语教学”含义界定的争议
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含义分析,对“蒙汉双语专业”这个词语的概念界定上有很多模糊的说法,众说云云,各说其道。有人说“一门学科一堂课上,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专业”,也有人说“学习蒙语和汉语的专业”,还有人说“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用汉文汉语授课”,也有人说“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等等。在过去的阿拉善盟师范学校、阿拉善盟卫生学校、阿拉善盟干部学校都有蒙语授课班级和蒙语授课专业,各学科用蒙语授课的同时也都加授一门汉语课,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双语教学”。再有蒙语授课的中小学中,再加学一门汉语课的情况称为“双语教学”,如再学一门英语或日语等外语的称之为“三语教学”等等。按照这种说法分析,认为“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的情况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这个说法比较正确。
4.在实践教育中教材建设
从上所述之认为在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的说法基本符合“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授一门汉语文课的专业”这个说法。因为,目前在开放教育中蒙文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蒙语授课班,把所有学科都用蒙文蒙语授课时,的确困难比较大,所以,实施蒙汉双语授课是最理想的做法。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鼓励有蒙汉双语能力的教师积极的翻译教材,逐步完善蒙文教材,从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质量。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蒙汉双语授课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内蒙古其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蒙汉双语授课情况,所以,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认为在内蒙古开放教育中可以建设蒙汉双语专业,既有必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5.对社会影响的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本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并向有关刊物上投稿待发表,其中由本课题组成员额德孟和、银花等老师撰写的论文《探究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等论文文在中国文化理论综合类核心期刊《大观周刊》语言文学版上发表。对本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中认识到,在内蒙古的开放教育及开放大学建设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也认为这是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也有利于推动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实现,能够通过开放教育的社会层面来影响内蒙古地区蒙语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上所述之,目前因为内蒙古各地区的开放教育中缺少蒙汉双语专业条件和双语教学条件,所以,从将来的发展和出路着想,很多蒙古族家长无耐性的或者被迫让孩子上了汉授学校就读,所以说开放教育不仅是某个地区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它确实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6.探讨制定招生计划
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蒙汉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71-02
一、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访谈法等方法对内蒙古财经大学蒙汉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1.蒙汉双语教师数量不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学校要实施蒙汉双语教学,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兼通的双语教师。①蒙汉双语教师人数不多。蒙汉双语教师,是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但是学校目前缺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蒙汉双语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学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双语教学效果。经调查发现,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解专业知识的老师达不到一半的水平,6.96%;用汉语讲解专业知识,用蒙语组织课堂活动为43.19%;全部用蒙语讲解为3.77%;用蒙语讲解专业知识,用汉语组织课堂活动的为6.09%。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学校缺少优秀的蒙汉双语教师,虽然教师具备一定的蒙汉双语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蒙汉双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不足,例如蒙汉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蒙汉双语教学的目标评价标准等方面认识上的缺陷,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蒙汉双语能力差别显著。①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牧业地区。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的大部分大学生来自于农村、牧业地区。农村地区为51.6%,牧区为26.7%。绝大多数蒙古族大学生来自于偏僻的农牧业地区,由于农村、牧业地区的生活习惯的原因,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母语——蒙语,这就决定了学生交流的工具为蒙语。尤其农村、牧区蒙古族中小学,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汉语发展不平衡,学生汉语能力有显著差别,这给民族高校的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②学生的双语素质不同。首先,学生的汉语基础能力有差距。第一,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有差距。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够全面熟练应用汉语的水平,整个调查人数中占的比例为35.36%,不到一半人数;只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占为4.93%;能进行日常交谈,但听课、阅读、写作业、课堂发言有较大的困难的占10.15%;能听课和阅读,但写作业、课堂发言仍有一些困难的占为15.65%;能听课、阅读、写作业,但课堂发言仍有一些困难的占为33.91%。第二,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通过率低。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整个调查人数占的比例为49.56%,考试通过率为36.81%。说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学校及授课老师必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学生对汉文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对汉文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完全能看懂的人占为38.26%,大部分能看懂的为56.62%,只能看懂少部分的为6.96%,一点也不懂的为1.16%。因此,学校及授课老师,尽量多编写蒙文教材或者订购教材时考虑学生的特殊情况。第四,学生对汉语授课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同。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对汉语授课课程的掌握程度有差别。完全能听懂的人占为38.84%,大部分能听懂的占为53.04%,只能听懂少部分的为7.25%,完全听不懂的为0.87%,学校及授课老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对上课有信心。其次,不同学生专业素质有差别。第一,学生能用蒙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有差别。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用蒙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完全能表述的占为11.89%;大部分可以表述的占为53.04%;几乎不能的为35.07%。学以致用,学了用不了如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内蒙古是特殊地区,也是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学校应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学生能用汉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有差距。经调查发现,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用汉语表述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情况,完全能表述的占为18.55%;大部分可以表述的为66.67%;几乎不能的为14.78%,学以致用,市场是开放的,为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必须向其他民族学习,学习普通话,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3.教学环境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管理上,蒙汉双语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①学校图书馆的蒙文图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经对学生调查发现,图书馆的蒙文图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占为65.51%,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则为34.50%。学生反映,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专业方面的书籍及教材数量太少,尤其复习资料比较少;只有在图书馆五楼半侧才有,显得学校不重视;书籍种类少,不符合现代学生的要求,跟不上时代,太老旧了,涉及的范围少,跟专业有关的书很少,尤其经济类的蒙文书很少;蒙文图书不外借等存在较多问题。②用蒙汉双语授课的课程不多。尽管按有关政策和规定在双语学科、课时方面有所调整,但课程模式大体上还是遵循或照搬国家统一的单语课程标准,缺乏针对性。学生所学过的课程中用蒙汉双语授课的课程太少,经调查发现,用蒙汉双语授课的课程仅有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语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基本原理概论、西方经济学、斯拉夫语、宏观经济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毛概、金融、银行会计等,通过这些可以发现很多课程都是用普通话来讲授的,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学知识的需求。③开展蒙汉双语教学年级没有统一的规定。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适合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年级有选择一年级的为75.36%,二年级的为59.42%,学生由于蒙语授课转化为汉语授课需要一定的过渡期,无论是思维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需要一定时期的适应过程,因此学校及老师应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④教材缺乏实用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双语教材的编定,很少有学科类的蒙语教材,而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编制各学科的蒙语教材。目前学校蒙文教材种类不多,经调查发现,具有蒙文教材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毛概、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金融学、斯拉夫语、财经写作等课程,非常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及老师值得关注。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注重蒙汉双语教学中师资的培训。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蒙汉双语教育观念。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双语教学”,明确蒙汉双语教学的目的。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重视双语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重视蒙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应用蒙汉双语,使认知和交际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其次,学校要重视蒙汉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实施“蒙汉双语教学”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兼通的教师,学校有关负责人必须重视对蒙汉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通过攻读学位或者进修等途径提高其业务水平,以改善蒙汉双语授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再次,教师要改革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在低年级时,应多设置,学生需要过渡适应期;为高年级专业课双语教学打好基础,还要注意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
2.注重蒙汉双语学生的培养。首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要蒙语授课,让学生熟悉新的环境;到二年级开始有些课程可以用蒙汉双语授课,有个过渡期;到了高年级可以直接汉语授课,最终实现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努力创造丰富的双语练习机会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等团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积极学习时间”,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首先,学校应设立蒙文教材建设专项基金、贴补蒙文教材编写,鼓励那些学术造诣深、教学技艺高的教师来编写教材。高质量的蒙文教材是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教材的质量好坏与有无会直接影响到蒙汉双语教育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这方面,增加其投入。其次,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定期召开蒙汉双语教学研讨会。近年来蒙汉双语教学理论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与论文,为发展蒙汉双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蒙汉双语教学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培育我区民族人才和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蒙汉双语教学,为我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民族高等教育中蒙汉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静.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12).
[3]李正元,金宝明.独特的蒙汉双语教学?摇成功的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4]王艳芬.高校双语教学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
关键词:双语教学 蒙汉 教学法 创新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蒙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做到蒙汉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蒙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蒙汉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蒙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蒙汉民族团结,发展蒙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蒙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蒙汉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蒙汉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蒙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蒙汉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蒙汉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蒙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三)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蒙汉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蒙汉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蒙汉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蒙汉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四)增强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蒙汉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蒙汉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蒙汉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蒙汉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红,熊丽萍.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6(4).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法学专业;蒙汉双语;法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6-0075-04
一、内蒙古法院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状况
据高级人民法院统计,自治区现有19个沿边法院,25个牧区法院,这些法院辖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3.6%;辖区总人口608.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法院普遍缺少能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主持诉讼活动的审判人员。全区现有法官5600多人,蒙汉双语兼通的法官421人,占全部法官数的7.5%。[1]阿巴嘎旗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全旗常住人口4.4万人,其中牧业人口2.1万人,蒙古族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60%以上。近些年,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迅速,蒙汉群众之间的草场租赁、牲畜承包、民间借贷等经济往来增加,引发的诉讼也越来越多,诉讼双方使用蒙汉双语诉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阿巴嘎旗人民法院使用蒙语、蒙汉双语、涉及有蒙文证据的案件已经占全部案件的50%以上。而全院的17名法官中,能够熟练使用双语开展诉讼活动、制作双语法律文书的只有2人。[2]2009年该法院试图通过搞法官助理试点来缓解审判压力,但是法官助理不能独立办案、不能参加合议庭、没有表决权又制约了其审判权力。该法院还通过专门配备翻译和在每个苏木聘请1名人民陪审员的方法来缓解双语法官不足的压力,但是都没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更何况还存在着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
内蒙古东部的新巴尔虎左旗人口40143人,其中蒙古族25187人,占全旗总人口的62.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蒙语沟通,一些偏远牧区的牧民依然存在不懂汉语、不识汉字的现象。这就决定了该旗法院需要大量蒙汉兼通的双语法官。该院的一份资料显示:1995年该院有54人,双语人员19人,占全院的35%;1998年该院有49人,双语人员16人,占全院人员的33%;2000年该院有40人,双语人员9人,占全院人员的22%;2003年至今该院有41人,双语人员9人,占全院人员的22%。目前,该院的9名双语人员中,只有1人具有法律专业本科学历,其余都是法律专业专科学历。兴安盟两级法院500余名法官中,少数民族法官占法官总数的近40%,高于全区平均比例,但这些法官中能用少数民族语言主持诉讼活动的不到四分之一,能用少数民族文字制作裁判文书的更不到十分之一。[2]
通辽市库伦旗人民法院的双语审判是该院的一个亮点工程,蒙文庭审已在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中全面推进。库伦旗人民法院内设职能部门13个,派出人民法庭2个,其中一个人民法庭和一个巡回办案法庭专门从事蒙文审判工作。全院共有干警5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警44人;审判员38人,蒙汉兼通的有25人,占审判员总数的66%;书记员共17人,蒙汉兼通的有8人,占书记员总数的47%。近年来年均受理各类一审及执行案件千余件,其中全部使用蒙语的案件为400件左右,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39%。[3]可以说,库伦旗法院双语法官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全自治区各法院中比例最高、优势最强的。
总体来看,蒙汉双语法官奇缺,常常不能组成合议庭,是各地法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内蒙古高校法学专业培养蒙汉双语人才目标定位的意义
法学专业培养蒙汉双语人才关乎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贯彻执行。民族平等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各个领域制定具体实现措施,这样才能将民族平等的政策法规落实到实处,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各民族平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往来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民事关系的种类和范围也日趋复杂。这样一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数量逐年上升,加之普法宣传工作的不断普及,选择到法院诉讼的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案件也在逐年上升。
可见,配备蒙汉双语法官审理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案件是确保少数民族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的保障。内蒙古高校的法学专业,特别是民族高校的法学专业要立足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树立为民族地区服务的理念。所以,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在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1.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是确保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最终保障
《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平等政策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教育领域,通过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的颁布,充分体现各个民族在享受教育权利上的平等。
法学教育在我国始于1904年清末的直隶法政学堂,经过100 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法学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法学教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法学教育体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法治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个,30年来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学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间增长了200多倍。[4]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短缺问题却很严重。不仅内蒙古地区如此,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的缺乏,致使少数民族当事人不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培养大量的蒙汉双语法律人才,是蒙古族群众充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前提和保障。
2.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是维护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的保障
人类使用语言,都是从单语开始,然后向双语乃至多语方向发展的。双语现象是一个民族或个人为了与另一民族交际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蒙汉双语法学专业的构建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传播法律文化,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由于蒙汉双语法律专业人才缺乏,致使蒙古族当事人在进行维权、诉讼时与办案人员沟通不通畅的情况时有发生,易产生误解和冲突,这些误解和冲突解决不好又容易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语言不通给当事人和司法机关之间带来的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障碍极易造成司法机关不能在法定时限内结案,致使诉讼效率大为降低;二是语言障碍使得有些办案人员不能准确理解诉讼当事人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就妨碍了案件事实的查清、诉讼证据的核准,以致于做出了脱离客观实际的不公正的裁判;三是语言障碍使得司法办案人员不能用双语制作法律文书,大量需要翻译的法律文书难以及时翻译并送达,致使司法和法律的权威受到损害;四是语言障碍致使少数民族当事人对侦、控、审整个过程浑然不知,只知结果,听不懂诉讼庭审,被动接受司法审判。所有的这些障碍,必然会让蒙古族当事人对司法机关产生不满和怨气,认为这是汉族强权。如果他们受到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就容易产生反叛思想。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律师在四川甘孜州调查少数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短缺问题时也指出,双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翻译人员严重不足,不仅普法工作任务不能深入到民族地区,难以建立可以发挥长效作用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和制度,司法审判的公正理念也难以为少数民族民众所理解,民族感情容易受到伤害,民族矛盾会越来越突出。[5]可见,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是维护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的保障。
三、内蒙古高校构建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存在的困难
1.师资匮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第二语言教学提出了如下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6]
由此可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然而,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蒙汉双语法学师资的匮乏,尤其是“双师型”人才的匮乏。蒙文司法考试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报考者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方向也比较分散,且语言单一现象(偏重蒙语)还是存在。因此,他们都很难胜任高校蒙汉双语法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材匮乏
目前,蒙文版的法学教材种类十分有限,仅出版了萨日娜、胡春香主编的《刑法学》,萨日娜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和《法学导论》,芒莱夫主编的《宪法学》,宗那生主编的《刑法学》。胡玉荣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还待出版。这些教材,也仅供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语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
蒙文法学书籍也很单一,仅限于“五五”普法学习教材和培养双语法官及司法考试所用的辅助教材和工具书。如:《汉蒙法律名词术语辞典》,各类法律法规汇编5册,《法律工作蒙文丛书》等。另外,还有《人民政府规章汇编》被译成蒙文发到了1000多个以蒙古语为主体语言的牧区嘎查。
3.资金匮乏
在我国,蒙汉双语法学专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之所以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投入资金不足密切相关。资金匮乏的关键就是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双语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我国族际语言——汉语的学习层面上,不注重少数民族双语学生其他方面技能的培养,尤其是法律技能的培养。正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也使得内蒙高校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在兴办过程中就很快夭折了。
4.生源质量不高
蒙汉双语法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内蒙古全区各个蒙古族中学。由于基础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质量远低于汉族学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在370分左右(满分750分)。在法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又存在着现代法律文化与蒙古族法制文化之间的断层因素,即现代法律名词及其术语在蒙古族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内容,这样一来,汉语能力对于法学专业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学生汉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普遍比较低,对于法律名词术语和法条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这就给教师授课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蒙汉双语法学专业的兴办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四、对策
1.结合地区实际,加快法学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蒙汉双语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内蒙古地区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蒙古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制定师资培养方案。首先,在人才选拔方面,要坚持属地原则,在本地区选拔蒙汉双语法律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对于有基层法律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双语人才可在年龄、学历方面适当放宽条件。其次,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是要坚持师资队伍内部的“传、帮、带”传统,将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制度化,这是师资质量快速提升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二是要采取国外留学和国内访学两种形式,开拓双语教师的视野,提高双语师资的整体素质。最后,应注重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与地方司法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让双语教师定期深入基层法律实务部门,可采用带学生实习和挂职锻炼的方式,获得双语法律实践经验,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以培养合格的双语法律人才。
2.立足本土,集中优势,加快蒙文法学教材建设
尽管教育部规定了高校教育要统一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但是在当前缺乏蒙文法学国家规划教材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国家规划的汉文版的法学教材和学校自编的蒙文版法学教材并行使用。首先,借助本地区及本院校蒙族师资的优势,集中双语法学师资力量(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也可请求蒙文师资的适当协助),翻译和撰写蒙文版的法学教材及相关工具书,作为学校的内部教材使用。其次,加强与各个民族院校的联系与沟通,整合优势资源,共同编写蒙文版的法学教材。最后,要向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的相关部门寻求资金等多方面帮助,确保蒙文法学教材的编译工作顺利进行。
3.开拓各种融资渠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双语法学教育的投入,保障该专业的顺利发展
蒙汉双语法学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十分薄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内蒙古的一些高校也曾办过蒙汉双语法学专业(内蒙古大学至今仍在招收蒙汉双语法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大多因为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师资等原因,最后不得不停止招生而夭折。因此,从中央教育部门到地方教育部门,都应设立民族双语法学教育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双语法学专业的扶植力度,推进法学双语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法学人才。
4.做好生源对接工作,确保双语法学专业的生源质量
优良的生源是教育质量的保障,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蒙汉双语法学专业。首先,要深入各类蒙古族中学宣传双语法学专业,使高中毕业生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其次,为优秀生源开辟绿色通道,可以通过免试保送和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本专业。再次,学生入学后,要对其语言程度(汉语和蒙语)进行测试,以此为依据设置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同时,要开设汉语言课程,提高学生对汉语授课的专业课程的接受能力。最后,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斌,史燕龙.内蒙古:三项机制培养双语法官[EB/OL].http:///html,2010-09-12.
[2] 史万森 .西部双语诉讼调查.内蒙古:远眺双语诉讼中的人才困惑[EB/OL].http:// .cn/,2009-04-15.
[3] 伊日乐图.关于双语审判工作的调研报告[EB/OL].http:///public/detail,2009-05-13.
[4]余成刚.论民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广西教育,2009,(10).
关键词:双语教学;民族文化;蒙汉兼通;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96-02
呼伦贝尔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巍巍兴安岭和辽阔的大草原培育了许多创造过辉煌历史的英雄民族,被称之为中国北方天然民族博物馆。随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获得“全国最佳民族风情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大型系列文化旅游片中的《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之一、“最大的生态旅游城市”、“绿色净土,北国碧绿”等令人陶醉的殊荣,以及呼伦贝尔市实施的“美丽与发展共赢”战略,对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研究、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历史使命,是高校职能赋予呼院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呼伦贝尔学院把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重视民族教育,切实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加强技能实训,传承民族文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统一思想,理清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突出特色,服务地方”为办学理念,突出地域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抓好蒙汉双语教学,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呼院)立足学院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鼓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蒙文蒙语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输送“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呼院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功能,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目前,蒙语授课学生有1800多人,约占在校生的16%,分布在以蒙古语言文学学院为主的12个院系中,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法、教育、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学院大力加强了蒙语授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5个;蒙语授课学生采取了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以蒙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现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授课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从蒙语授课过渡为蒙汉双语授课的模式,提高了学生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院面向全院蒙语授课学生,开设了大学蒙古语文、蒙文书法鉴赏等公共课程和蒙语演讲、蒙文书法、民族民间舞蹈等技能训练课程,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蒙汉兼通”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能力。
呼院升本以来不断的强化蒙语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了学院级蒙语授课教学督导组,教务处增设了蒙语教学管理科,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蒙语授课教学管理规程(试行)》和《蒙语教学质量标准》,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要求。同时,学院执行蒙语授课学生学费减免20%,蒙语授课教师课时津贴高10%等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激发了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汉语普通话测试都能够达到三甲或二乙以上的水平,顺利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2007~2011年的五届毕业生中,蒙语授课毕业生1860人,其中本科生1338人,由于毕业生“蒙汉兼通”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受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10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国际母语日活动”开幕式上,呼院作了以《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努力传承民族文化》为题的典型发言,介绍呼院蒙汉双语教学经验,受到高度评价。呼院培养输送的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对祖国边疆安定、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力的竞争,大学文化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因。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精心培育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以艺术节、运动会、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如学生歌手“金马镫组合”的音乐表演、学生蒙古族长调歌曲演唱、蒙语演讲、蒙文书法和民族民间舞蹈等方面的音乐表演,对弘扬高雅艺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呼院把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民间广场舞提升为公共艺术课,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为2学分。如今,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近十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以来,以推广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训练学生公共艺术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使学好民族民间广场舞成为一项集德育、美育、体育于一体的常态活动,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活动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呼伦贝尔,建设呼伦贝尔的思想感情。
三、依托地缘优势,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呼伦贝尔地区拥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4个民族乡。生活在这里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五彩呼伦贝尔的人文景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他们谱写的壮丽篇章令当今呼伦贝尔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呼院依托地理环境的独特和民族特色的浓郁,邀请诸多的国内外专家教授,举办社会名家讲坛,促进了交流与合作,神圣的呼伦贝尔为呼院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走特色办学道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
呼院现有蒙语授课教师124人,占专任教师的18%,其中教授27人、博士8人,其中,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的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呼院蒙语授课教师,在呼伦贝尔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民族教师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三少”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与民族艺术等方面享有盛誉。近年来,蒙语授课教师发表蒙文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正式出版蒙文教材18部,其中,高校蒙文通用教材14部,已列项编写高校通用蒙文教材5部,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蒙兀人》、《古代巴尔虎部族》、《巴尔虎蒙古史》等10多部学术专著,创作草原蒙语歌曲400多首,其中60首被选入呼伦贝尔草原蒙语创作歌选,“牧民的幸福”和“月夜”等歌曲,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蒙语授课教师获准主持国家级社科资助项目6项。分别为:中俄蒙哈穆尼堪鄂温克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世纪蒙古文佛教文献综合研究;鄂温克语与蒙古语语音及语法范畴比较研究;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研究;18~20世纪初北部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游牧经济等6项。
领小园长说,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是第一所以民族语言授课的对外开放的蒙古族幼儿园。园所结合幼教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树立“服务家长,服务幼儿”的办园指导思想,确立了“一切为了孩子”、“培养幼儿自主和谐发展”的办园宗旨,赢得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园里41名专职教师中,有自治区教学能手1名,呼市级教学能手2名,自治区民族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大赛能手5名。区级教学能手3名,教学新秀4名。为了发展民族幼儿教育,蒙幼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和《学具在幼儿园的应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04年、2005年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年会上,园里的论文获两届年会国际论坛一、二等奖,五节课堂实录均获一等奖,三节CAI课件获开发奖,园所教师撰写的论文有2篇获国家级奖励。
新城区蒙幼作为一所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自治区幼教窗口单位,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已成为它的重点,办特色教育成为它永恒的目标。2006年,领小园长提出“科研兴园、特色兴园,创办民族品牌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在实践中以教学科研为先导、以管理为基础、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着力传承蒙古族文化的精髓。对此,蒙幼让懂管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引领、带动年轻教师,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人手,狠抓细节管理,深挖幼儿园一日生活环境中蕴含的教育元素,提高教育质量。他们把区域活动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着眼点,从材料的投放到环境的创设等各个方面充分照顾到了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满足了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收到良好效果,起到了自治区示范园的辐射引领作用;为适应新课改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他们创新教研形式,组织教师钻研教材,共同研讨,集思广益,在探索出好的教学手段后,全体教师资源共享,使所有教师的业务素质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搞好科研工作,她们把科研课题研究与本园实际相结合,与幼儿园现存的问题相结合,体现了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园本特色。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2006年4月,蒙幼小朋友参加了呼和浩特市首届蒙语诗歌朗诵大赛,大一班《我的幼儿园》获一等奖,中一班《蒙古族儿童》获二等奖,小一班《褐色的马驹》获三等奖,还特别为本次活动做开场表演――舞蹈《小博克手》,成为本次活动的唯一一个舞蹈。多彩的活动,为幼儿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使他们亲身体验、感受生活,描绘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