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08-29 16:28:33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第1篇

在当今背景下,我国产品的设计除了对技术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传达。当下人们的物质需要越来越多的转化成一种文化的需要。若想要我们产品能够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呈现出一种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姿态。

而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笔墨,它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承载着我国古老的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这无疑促使设计师将其作为一种特有的符号,把传统艺术的触角深入到现代设计中,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语言与价值取向。

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必然性

自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至今,明显地感觉到文化艺术成为新的焦点,思想文化成为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敲门砖,设计师努力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使产品由外而内,以其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 强调设计的思想性,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

产品在第一时间能否打动消费者,首先取决于形象与情感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也许不同的人对产品的形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形象与情感的相契合,能够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所传达的内容,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 走向文化的最深渊,是产品设计的立足点

文化的传达至关重要,但也值的深思。思想的表露,并不是直观再现,应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风格的复杂化容易令人费解,不会存在太多令人回味的东西。可见,将传统文化间接地融入形象中,让大众“品”其神韵。

3.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实现产品设计长久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为哲学思想的延伸,可以说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有力方式,而这种表现也不是单一的形式,而通过多种途径来传达思想观念,这与产品的功能性能产生互补,使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可能性

同时应注意到,不同的国度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中国正是因为传统笔墨艺术所特有的意象性特征,为当代产品文化理念的树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运用传统表现增强现代产品民族韵味,使之更具吸引力

产品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真实物象,创造出特有的审美趣味。此外,古人与现代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审美意识也具共同点。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与新媒介相结合,既蕴含民族意味,又容易唤起大众对于古老文化的怀念。

2. 发扬民族思维方式,增加产品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若想要我国的产品设计能与世界接轨,那不能仅停留于视觉语言,应从根本上触及民族文化的精髓。笔墨的意象性特征可以说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升华,与西方人“人物分立”的思维趋向不同,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得到特别的关注。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的应用原则

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产品设计,它们都在追求一种沟通:作品与大众的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而这种古老的笔墨在经历了各个时期后,所创造的意象性特征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有效沟通。可以说,对产品理念而言,最传统的精神是不朽的。因此,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恰当地蕴含于产品设计中,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1. 随象运思的创作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回归中国的美学文化

笔墨艺术特定物象的表现具有特定象征,可以将这种特殊的意象性精神运用于设计中,毕竟这种特殊的符号既具有古典的情愫又含有情感的抒发,是传统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有力衔接。但值得注意,这种符号语言的运用要和产品具有吻合性,根据产品的功能以及消费对象,选取相关联的物象以及媒介来构造造型,追求一种“量身定做”的产品设计模式。

2. 尚简的艺术形态,营造具有中国审美文化的产品设计

简洁生动的线条、单纯丰富的水墨形成一种简约但却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将简约的风格融汇进去,既产生一种隽永清新的意念,也具有东方文化的意蕴,形成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艺术之美。既符合当今人们所倡导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也展现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淡泊的智慧。

3. 含蓄的表现手法,在产品设计中形式美感、文化美感相融合

毛笔是形象、情感、哲理的融汇,这种含蓄的表现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都影响至深。当今的设计,外形美观不一定就是成功,文化理念必不可少,但理念的树立并不代表于直接昭示,应像笔墨中留白的空间一样,产品设计也应留给消费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文化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将形式美与文化美真正做到相契合,这样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令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

笔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墨挥洒笔触的背后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对于古人和现代人而言都存在着能够理解的共同内涵,能够引发大众的亲切感。此外,清新、简洁的水墨与当今都市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高雅的文人情怀与中国的美学智慧,这种特质为我国产品文化的树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2篇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对中国现代建筑有着相似的启示。比如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与中国的农耕文化;赖特活的有机理论和中国的堪舆学说;赖特提出的建筑形式追随功能与中国得地域气候文化对各地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赖特;有机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四位现在建筑大师中,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都在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格罗皮乌斯,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赖特的建筑和思想,长久以来都自顾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机建筑理论,与当时轰轰烈烈的机械化大生产没有紧密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发展到今天,现代建筑已经从萌发走到成熟,再到人们开始反思批判。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国的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却有着一道鸿沟。自之后,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东西拿来照抄学习,不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国际风格,我们甚至用西方人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

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在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们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在精神层面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建筑?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他活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一次给我们以启示。

1.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现相似的文化史屡见不鲜的,赖特的有机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理论)与农耕文化(堪舆学说)

赖特出生于1867年。从小他的叔叔们教育他如何在农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赖特学会了预测天气,学会了跟自然打交道。赖特后来总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应当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在赖特的书本、文章、讲话中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有机就是自然(Nature),他还说:“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发展都是由‘内部自然’所决定,自然这个词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赋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着”。赖特的有机理论强调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筑与其使用者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国传统文化即强调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则。如中国的农学思想“三才”理论,即是“天人合一”的总结,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组成,天人相参,天人相辅,是其中的灵魂和精髓。 具体到建筑,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堪舆理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一部分风水学就是分析建筑、环境、人三者如何和谐相处的学说。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论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构造的居住环境在本质上与自然相顺应。

1.2建筑功能追随形式

赖特的有机理论中讲到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统一性(entity)、整体性(integral)。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赖特曾表示过建筑应该是由内而外建造的整体,从功能需求发展出建筑形式。赖特一直强调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观念,这种“活”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形式的束缚,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跟自然的结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断的强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各种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之下,人们“有机”的结合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民族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楼,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云南一颗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气以及山地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的变体。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气候等条件下根据生活的需要诞生的形式。

2当代建筑的反思

在现代主义这种统一的建筑语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们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国近几年的建筑,很多都背离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有为了现代而现代的,也有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样才是中国的,当代的,适宜的呢?赖特的活动有机,在今天中国的建筑中有多少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延续,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民族的风采?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附楼在被烧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主楼的结构,仍然不能拆除,这看起来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戏称为“水煮蛋”,的国家大剧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建筑是美的,可是从它与周围的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来看,它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与故宫相对而建是不真实的,它跟这里毫不相干。为什么当年贝聿铭先生面对这样一块基地的时候决定另选一处,并最后设计了香山饭店,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贝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深知这块基地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这些年,为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条街”。无论是仿照明清、唐宋还是秦汉,都用斗拱、彩画、棂格窗、描红贴金。传统是针对历史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只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成不变的永恒延续,却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将是明天的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传统固定不变,停滞不前,则欧洲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式就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西方现代国际式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当然,与此相对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2007年为家乡良身定做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中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这个作品展现给大家的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建筑奇葩。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在设计中贝聿铭尊重了苏州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它勇于在传统中创新,虽然他强调博物馆只属于苏州,强调的是它和苏州的关系,和藏品的关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时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运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饰的时代浓墨。

齐康先生的武夷山庄,是一个注重本国传统和地域特点的并令人振奋的作品。齐康先生一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遗留下来的形式语言,通过重新的创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张毓峰先生主持设计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主楼也是一个很好的将历史、现代、地域、自然有机结合的的作品。

结语

建筑从古典走到现代,又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求进步。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受到物质上的约束越来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机根源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赖特的有机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当代建筑无疑是有着指导意义的,并且,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机结合的元素之一。

注释:

1. 项秉仁《赖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页

2. 周荷初 农耕文化研究的一部开拓性论著 湖南 长沙大学学报 2005.19

第3篇

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增强,且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社会信用问题。90年代末,信用中介机构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步入了发展阶段。本世纪初,信息披露系统和信用联合征集体系出现,标志着我国信用体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纵观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全局,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领下,不少省市都在信用理论研究和管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对而言,我国信用体系起步晚、发展速度滞后,导致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跟不上经济建设步伐。甚至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群众监管,导致信用秩序混乱。加之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与管理条例加强对信用市场的管理,导致信用缺失现象泛滥。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也会导致危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1]。因此,现阶段,在“一带一路”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应加快与国际信用市场的接轨,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发展情况健全和完善信用机构,促使我国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劣势分析

(一)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优势

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方面。

第一,个人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在传统信用文化中,追求日常五伦。无所谓五伦是指五大基本素养,其一,仁。其二,义。其三,智。其四,信。其五,礼。而传统信用文化追求的是诚信,也是个人的基本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它要求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做到诚实守信,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且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能够引导社会公民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可以通过诚信修养做到责任的明确,进而最终实现“平天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社会信用市场还是日常生活中,诚信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奠基石[2]。

第二,社会层面。传统信用文化是促使人与人之间沟通与联系的纽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诚信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一个人没有诚信,会丧失他人的信任,会在社会交际中遇到各种矛盾与问题。诚信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具体体现在《论语》中。由此可见,诚信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际与合作的基础,也是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准则。

第三,国家层面。站在国家角度,传统信用文化是帮助国家实现“平天下”和“长治久安”的关键点。社会公民需要诚信,国家同样需要诚信。在国家和政府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取信于民”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假设各项活动执行与管理过程中,没有诚信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无法谈论富强民国。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中,诚信思想尤为显著,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诚信也是构建诚信体系的基础。

(二)我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劣势

传统信用文化劣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对自律性过于依赖。在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和水平较低。社会关系主要以土地和血缘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信用体系。由于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因此更加稳固了这种社会信用关系的约束性和自律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步走向转型时期。无论是信用文化依赖的社会关系还是经济基础,都逐步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社会分工,都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就导致社会成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关系依赖的自律性缺失。如此一来,无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

其二,存在狭隘性和等级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文化宣扬“五德”,虽然提倡社会的道德礼仪,但是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封建思想、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因此,传统信用文化中主张的“诚信”思想带有浓厚的等级性色彩。在儒家思想中,“信”是确立君臣父子上下等级关系。因此,信用关系也带有等级性。在此思想背景下,如果再去追求平等与公平,就显得毫无意义。与此同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要以家庭和个人为主,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血缘及熟人关系,因此对于亲近的人给予更多的信用。加之信用文化具有局限性,追求的诚信思想范围主要局限于社会伦理秩序,因此较为单一化,不够全面。因此信用文化具有狭隘性。在此种思想环境下,整个社会成员更加亲近自己熟悉的亲人或者朋友,且信任他们、依赖他们。这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规模较小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

(一)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知,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长期时间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传统信用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既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种民族意识形态,更是一种价值取向[3]。因此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并站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和探索民族文化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民族习惯、社会信用文化价值观。进而借助信用文化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合理继承。对于不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应选择摒弃,弘扬和普及适合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的文化思想,比如商德。传统商德包含的思想内涵较为丰富,其主体思想是诚信。具体体现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另外,和气生财也是传统商德的思想内涵。这些流传下来的话,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宣扬的诚信文化,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对信用文化的需求。

在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推崇传统信用文化,不能照搬传统信用文化和西方契约信用文化,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应站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角度展开探讨与思考,进而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加强文化创新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信用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信用文化的创新研究,并加强传统与现代信用文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国家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并引入现代信用文化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状,促使信用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4]。首先,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应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理念,并树立创新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推陈出新。其次,要站在世界角度,树立发展眼光,面向未来。在创新与发展中总结和借鉴国外国家相关信用文化精华,并结合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制定最为合适的发展目标,进而赋予信用文化体系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三)个人信用的构建

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开展个人信用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社会诚信奖惩信息平台:建立信用约束监督机制和过错追究制度、责任补偿制度、违规警示制度。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我国正在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试点项目,为全社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引导人们保持诚信形象。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素质的宣传教育。我们应该从孩子做起,从孩子的智慧出发,以简单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和宣传教育。

第4篇

为提高学生书写技能,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传统艺术,***中学举行主题为“传承经典文化 献礼百年华诞”学生书法大赛。

一、活动主题

传承经典文化献礼百年华诞

二、活动时间

2021年4月29日至2021年5月7日

三、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

四、活动要求:

书法作品要求:

(1)软笔书法作品规格为四尺三裁至六尺整张宣纸(46厘米×69厘米至95厘米×180厘米)一律为竖式。硬笔书法作品规格为A4或A3彩色书法纸,学生自行准备。

(2)作品内容要求: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诗文、成语、警句或古今名人名言,歌颂建党百年光辉历程,展现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经典作品。

(3)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写清班级、姓名。

(4)每班选送5幅软笔书法作品和5幅硬笔书法作品。

(5)5月6日课间操之前各年级组收齐,七年级交**老师,八年级交**老师,高一交**老师,高二交**老师。

(6)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交稿数量和获奖成绩由德育处纳入班级量化考核。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41—01

随着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浪潮的席卷, 流行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汹涌的潮流,流行时尚文化在校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学生对流行时尚的追逐越来越狂热,流行时尚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文化教学的命运与传承,时尚文化摒弃与吸收面前,要正确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认识流行时尚文化,形成正确的判断力、是非观,做一个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新型的现代化少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正视流行时尚文化的存在,并使其良性发展

小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性,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他们是追求流行时尚文化的主力军。正因如此,流行时尚文化在小学内盛行,给传统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应当正视校园文化中时尚潮流的存在,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通过比较和感受两者,取良去莠,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学校可以引进传统的有意义的体育游戏,如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与弊。对于流行时尚文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洪水猛兽”、歪风邪气,但也绝不能听之任之,而要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尽可能地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使其自觉地分辨善与恶、美与丑,跟着主流文化走,创造健康活泼的时尚文化。

二、以有益的流行时尚热点为载体,打造时尚魅力课堂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新词语层出不穷。教师有责任将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新生词语引进我们的课堂,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外阅读中因为某个词语而遇到阅读障碍,显得滞后于时代潮流。

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捕捉教育契机,如“神舟十号”升空是举世瞩目的事,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利用这样的契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写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会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明星”,了解他们的奋斗史,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引领校园健康时尚风

新时期,流行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相互碰撞、渗透、融合,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吸收流行时尚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而流行时尚文化本身,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深植于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以交融、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流行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营造优良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文化有机融合的氛围,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审美观。

第6篇

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未来衣服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看他年纪不过二十来岁,脸色苍白,像没有睡好觉似的皮泡脸肿。他老是皱着眉头,不大说话。笑纹几乎在他的脸上是绝了迹似的。他穿着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个一样。清瘦的下巴壳,亮耸的肩膀,显得很没生气。信,草船借箭缩写,“感恩父母

第7篇

关键词:选好角度 问题诊断 应对策略

近年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新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高考出题专家的青睐。2014年新材料作文一统江湖的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选好角度”(“自选角度”)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的确,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为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写作水平。有些同学由此就轻视作文立意,天马行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打了个“球”,难以切题;但也有一些同学畏首畏尾,仍停留在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水平上,放不开手脚。针对这种上述情况,我收集了班上同学们在这方面常犯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

一.断章取义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有位作家讲了一段大学时的经历:有年冬天滴水成冰,同学们冷得受不住就想办法弄来一些煤球,在宿舍里做了个简易煤炉。

深更半夜,我被浓重的煤气味儿憋醒,一时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马上意识到有可能煤气中毒,但发现同学们都在沉沉睡着,又觉得不好叫醒他们,就挣扎着从上铺爬下来,打开紧闭的窗户,然后才出门上卫生间。刚到门口,再也支撑不住,软绵绵坠倒在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在凛冽的空气中睁开眼睛,慢慢爬起,回到宿舍。

第二天早晨,我说了晚上的事,七个同学一起笑我梦游。我极力争辩,复述着事情的细节,但都没用。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

很多同学立意为“事实胜于雄辩”。很明显,这个观点是从“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这一句提炼得出的,他们认为“选好角度”就是随便选上一个,况且这一句也是材料的尾句,按常理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总结句,似乎符合老师所讲的“抓关键句”来立意这一审题技法。认真审视分析全材料,不难发现主要人物为“我”,事件的经过是“我”深夜开窗救室友,早晨将此事告诉室友,室友们笑我梦游,但大开的窗户可证明其真实。稍作归纳,材料的主旨即为要坚守本心(善良、仁爱、奉献等),不因外界而失去自己的本心。可见“事实胜于雄辩”已游离于整个材料的内涵之外了,属于“沾边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属于切合题意)。

因此,题目中所说的角度,决不能孤立地存在,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之内,在驾驭材料内涵的前提下选角度,抓关键句。

二.观点杂糅

例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有一部分同学立意为“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乍一看,切合题意,没有丝毫问题。一旦提笔构思行文,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按照这种立意,选材就既要紧扣“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又要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绞尽脑汁,可发现这样的材料真是少之又少!难道是自己储存的素料过于贫乏?否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观点杂糅。“甩掉多余的顾虑”是站在整篇材料的角度立意的,而“做事要专注”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立意的。如果以“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立意,就只能取两者的交集。这样就无形中大大“缩小”了选材范围,写起文章来如茧自缚,当然材料就难找了。

因此,立意角度必需单一。怎样才能做到单一呢?

首先,找主旨(中心)。要从整体把握材料入手,读懂整个材料,认真分析归纳,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找主旨的方法很多,可抓材料的题眼(关键词句);可抓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行为;可概括主要事件;可挖本质,由果溯因;可化喻求本;可分层剖析,提炼观点;可异向求同,同向求异……

然后,立足全篇,细分角度。可从对象的角度立意,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为物,为景;也可从事件情节的角度立意……只要立足全篇言之成理,角度清晰单一即可。以上述材料为例,细分角度立意如下:从“儿子”的角度可立意为“放下心理包袱”“相信自己,发挥潜能”“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做事要专注”“虚心接受意见”“实践出真知”等;从“妈妈”的角度可立意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教育的真谛在于鼓励”;从“母子沟通”的角度可立意为“善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重“意”轻“我”

例如2012年湖北卷作文材料: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对高考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重要环节,此招不慎,全文皆溃。很多考生害怕偏题,重在求稳。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归纳主旨,非主旨不敢下笔;如不能分析归纳主旨,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句。走题伤不起啊!这些考生这样做看似是赢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用上述材料的立意来进行比较便一目了然了。

该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始,以学生的扩展终,由个别到一般,话题的中心句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可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话题中心的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来写即可,这样立意绝对无可挑剔;

其实还可以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也是切合题意的。

1.老师:不要让传统文化(家书)退隐。

2.生甲:传统文化(家书)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3.生乙:可以改变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顺应潮流对传统进行改造;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

4.生丙: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生丁: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6.选取其中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立意: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书信)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进步不能漠视人文关怀。

有人戏言考场作文是考生“戴着镣铐在跳舞”,“选好角度”就是在减少这种限制的“镣铐”。过于重视审题立意虽稳,但明显缩小了自己的发挥空间,过于保守,不利于考生获得高分。

学生每个个体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对于很有思想,逻辑思维严密,喜写议论文,但文采稍逊一筹的同学来说,写“改变”“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喜抒情,文采飞扬的同学来说,“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抒情散文的同学来写“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恐怕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少多了!

在构思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缺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男同学多喜欢科技方面的知识,如选“科技”这方面的材料应会扑面而来。女同学多喜古典诗词,“传统文化(书信)”的材料即可信手拈来。

即使同样写“传统文化”,有的同学的确认为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可选生甲衍生出的观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就可选生乙衍生出的观点。只有这样,文章才能道理通透,独具性灵,情蕴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