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6:29:34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绘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绘画的好处多如牛毛,儿童绘画时可以发挥想象力,并可以把闹钟所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除此之外,绘画也可以提高观察能力,他们可以根据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精堪地绘画下来。
绘画也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培养有耐心的美德,这可以提升提高的社交能力。当儿童画出丰富色彩的画的同时,也可以画出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爱好绘画的儿童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为主题来作画,从自己的笔下绘画出自己缤纷色彩的世界。
但是,现今社会的儿童认为绘画枯燥烦闷,也没有心情去绘画,绘画可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的呢!从今天起开始培养绘画的兴趣吧!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中组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4浅谈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4.1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4.2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关键词:儿童绘画;原生态;专业性
一、原生态儿童绘画与专业儿童绘画的界定
儿童画主要是指儿童在12岁以前的绘画,体现出稚拙性、符号性、夸张性和模仿性等特点。
专业儿童绘画体现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上。技术性是指绘画的技能,包括造型能力、表现力等。艺术性则是指绘画创作中反映出来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效果。专业儿童绘画作品表现出线条流畅、颜色搭配和谐、画面饱满、装饰性强等特点。
原生态儿童绘画简单来讲就是指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儿童绘画。画面完全是儿童心灵的写照,没有名利功欲,运笔顺其自然,充满感性。所以落笔大胆、用线随意、造型夸张、联想丰富、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成为原生态儿童绘画的闪光点。
二、儿童绘画心理概述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画是儿童内心潜意识的一种流露,是充满特定意义的。儿童的绘画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如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的圆或迷宫,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讯号。儿童的性格特点会通过绘画作品的色彩传达给我们。心理学中把人的性格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气质类型。兴奋型和活泼型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的富有激情,色彩鲜亮,构图饱满,但往往容易激动,缺少耐心。而安静型和抑制型的儿童,绘画时表现得比较认真,有始有终,但作画略显拘谨,动作有些迟缓。这种构图、色彩上的差异昭示着儿童性格类型的不同。通过儿童绘画作品对画面中意象的觉察、体验、调整,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对儿童心理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原生态儿童绘画与专业儿童绘画的比较
1.线条造型语言的比较
专业儿童绘画注重造型,更多运用几何线条造型,如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事实上,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他们作画时,一旦外界给予他一种语言符号后,他们便能轻易地借助这种“概念”把事物表达出来。比如,儿童模仿一棵树、太阳、小鸟后,在另一件作品中,将不加选择地应用这些知识,直到每一个物体的位置、每一个形状的画法都印在脑子里。
没有接受美术训练的儿童,画面线条显得比较凌乱,不圆润,画面形象有着奇异的想象,绘画符号随意夸张,自由奔放,凭着自己纯真稚拙的天性表现自己心中“美”的概念。
2.色彩语言的比较
原生态儿童画的色彩体现出主观性、随意性和装饰性的特点。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童,其色彩感觉受到了成人化视觉观点的影响,画面中脸永远是肉色,树就是绿色,白云总是蓝色。这种固定概念形成后,会大大限制儿童视觉感受的发展,造成儿童色彩表达的单一和感觉的迟钝,对儿童美感的培养造成反作用。
3.绘画作品构图的比较
专业儿童的绘画表现出良好的比例、体积和空间关系,体现出模仿成人绘画的痕迹,虽然在技能方面画得很好,但严格来说,这种受成人思想禁锢过的画并不能称之为儿童画。
原生态儿童画的构图别具一格,在绘画布局时根本不讲究什么透视关系,通常采用能有足够空间去表现更多物体的平面构图。为了表示道路的遥远,把道路画到天上去;为表现树在前面,他们把人画到树的上面,显得既不合理而又合理。构图形式自由、奔放、大胆,强调形体固有概念的形象特征,并传达出一种稚拙美的儿童绘画创作才是儿童的原创作品。
四、对当今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
1.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自我认识并不断完善其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不要束缚儿童的思想,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儿童胆子大、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培养儿童善于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
2.解读儿童本性,发现原生态、原创造
儿童绘画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发现儿童所传达出的信息。比如他们会把生气的人脸涂成黑色,把要拿东西的手画得比身子还长等,这就是儿童自己思维创造的表现。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儿童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儿童的想法,要鼓励儿童大胆动脑,并在画面上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喜欢的、讨厌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儿童纯真而又稚拙的绘画天性。
3.创造愉悦宽松的绘画氛围,提高儿童自信心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与实物不符,甚至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这种做法会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甚至对美术产生反感。生活是儿童绘画创作的摇篮,大人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以保护其独特的“原生态”状态。
儿童天生具有稚拙、率直的特点,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决不能压抑他们的创造性,损害他们的童真。要从儿的思维出发,遵从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快乐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月梅,张乱.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谢丽芳.湘西原生态儿童画考察[J].美术天地.2003,(08).
一、儿童画的特点分析
儿童绘画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局限,必然会存在着自身的基本特征,即画为心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幼稚可爱、自由浪漫、随心所欲的特点,是儿童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儿童们都有天生的真情和未被世俗污染的心灵,面对这个世界拿起画笔,用这种“天真无邪”的心态所画出的画,往往不合常理而通画理,更为纯真可爱,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他们的绘画大胆、夸张、变形、充满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这就构成了儿童画的基本特点。
二、运用多种方法教学生画画
(一)看看
1、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间房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往外取东西,总有一天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就如同不断地向房间中装东西。辅导孩子画画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科技培养孩子有目的地看。
2、再现的美主要是指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绘生活的美。因为只要对面对周围世界去有意识地观察,他们才可能从平时视而不见的细节中去发现美,从而进一步去表现美。开始时,主要是鼓励孩子运用现代科技制作的课件去观察细节,观察色彩,逐渐地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养成自己发现喜爱的细节与色彩的习惯,当一个人可以用全部精力去表现自己所喜爱的内容和情节时,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就提高了。
3、欣赏绘画作品感受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运用课件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二)想想
表现的美主要是指艺术创造者将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它是在再现的美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孩子来讲,画自己喜欢的画是充分发挥表现美的最好方法。在画意愿画时,一要让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二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所思所想。对于前者,要求辅导者不以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要求孩子,或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作品,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的意愿表达得越充分,他们的表现美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对于后者,要求辅导者不做旁观者,而应主动参与孩子的创作,这时的参与不是要求与命令,而是在满足孩子意愿的基础上,从知识方面,从技巧方面加以启发与指导,使孩子的意愿不断地充实提高,这将有助于提高孩子表现美的能力。
(三)画画
1、首先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你不难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2、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对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3、任何人学习画画都必须从简单到复杂,儿童画画当然也不会例外。首先是形状,先启发孩子看一些比较简单的事物都类似什么形状,让孩子先把握住这些形状,从这儿入手让孩子开始画画。 例如画一棵树,就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基本形状,如果孩子看出了树冠大致是由一个三角形构成的,可一下手画,却没画出三角形,而是更接近真实树冠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辅导者应该大大表扬和鼓励,而不应该批评和指责。
中国近现代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艺术的技能是一定要教的,倘使不教,让儿童自己去瞎摸,那是太不经济了。让孩子们放松心态自由自在地作画。但以学生为“主体”,也不能忽略老师的“主导”。离开老师的引导作用,放羊式的教学,就会失控。美在儿童觉得有意思而技术不及不能表达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点拨,正是解除儿童痛苦的做法,并不是干涉,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还应就绘画的内容、节奏、顺序等做必要的启发式的指导。
儿童绘画让我们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应该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正确欣赏、评价儿童绘画,对孩子绘画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关键词:儿童绘画;关联性;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6-01
一、儿童绘画的概念
儿童画没有十分严格的年龄限制,只要是儿童自己创作的发自内心的绘画,不论内容是想象的、写生的或是命题的都属于儿童画。这种画往往都带有儿童独特的心理和审美特征。相反,儿童作画中有过多老师和家长的参与指导,那么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技法等都可能会发生偏离,即使由儿童完成,这些画也不是典型的儿童画。
二、儿童绘画的特征
(一)关联性
1、大与小体积的关联
通过观察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发现儿童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体量来处理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他们处理物体大小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是受年龄认知的限制,儿童还不能够清楚的区分事物大小比例关系。在儿童绘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他们画中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差不多大小,人同房子、汽车的比例也差不多大,这些都属于儿童绘画特征关联性在大小方面的表现。
另一方面,儿童在绘画时,会赋予事物主观的认识而忽略事物的客观大小,他们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物体上,把这类物体或物体局部放在画面中间,并且画的很大,对那些不关注的物体或局部则画的很小甚至直接忽略。客观来讲,因为儿童年龄、认知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在造型能力上有较大的局限,但并不会因此感到可笑,相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童趣。
2、远与近距离的关联
儿童绘画作品中在表现画面事物的位置关系时会呈现出一种远与近距离的关联,他们在处理画面中物置关系时大概会采用分离、透明化两种方法。
分离就是画面中的物体出现遮挡时将他们分开来画的一种方法,可以说这是儿童在表现物体与物体的空间关系时的一种消极策略,这也是儿童认知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在没有掌握透视关系之前,他们不知道物体与物体遮挡时应该怎样去表现,只好给每个物体一个独立的空间。
儿童在处理物置空间关系时的另一种方法是透明化,有时因为纸张大小或物体形状的限制不能用分离的方法时,儿童会用透明的画法来表现空间关系。
3、时间与空间的关联
儿童的绘画作品在表现时间和空间上也呈现出关联性的特征,儿童习惯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或物组织概括在一个画面中。他们不会在意空间和时间的间隔,可以将不同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事统统放在一个画面中,这种对事物的概括性往往会以认知能力为前提,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儿童绘画中会存在很多非真实的趣味性。例如儿童在画正侧面的人脸时,往往会把另一侧的眼睛也画出来,因为在儿童的认知范围里,人就是有两只眼睛。
(二)情感性
1、物我同一的情感
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相信太阳、汽车甚至一块糖等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儿童用物我同一的意识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整个世界,他们无视人类以外的事物与人类的差别。在这种情感认知下儿童与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万事万物都可以进行丰富的语言交流。儿童会把这种物我同一的情感充分的体现在绘画中,画中布娃娃同自己一样要吃饭睡觉;太阳是公公,月亮是婆婆;汽车的前车灯就是眼睛;下雨是因为天空哭了。
2、情感色彩专家
在成人眼中很多事物的色彩是固定不可变的,如:绿色的树叶,红色的太阳,蓝色的天空和大海等,这些概念化、公式化的色彩导致成人的画中往往缺少儿童画特有的生动灵活的气质。对色彩独特的见解与感知是儿童特有的,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可能不会如实的描绘眼睛看到的颜色,甚至不在乎事物的固有颜色,他们大多会依照自己的喜欢倾向来选择用色。儿童还常会把心情投射到绘画作品的颜色上,如果画面比较沉闷、暗淡,则基本会说明儿童心中可能有令其不高兴的事情,所以儿童绘画成了我们了解儿童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儿童的绘画在内容的形、色、意上呈现出关联性、情感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天真,幼稚的,有的时候还可能会脱离现实,但是这个时期的绘画不受外界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任意的描绘,这种创造性的绘画活动,正是成人缺少的,我们研究儿童绘画的特征,要学习他们自由创作的能力,保持一颗童心,放开思想不受束缚。
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艺术特点的剖析,揭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吸收和借鉴儿童艺术造型符号之后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率真、稚拙和清新的品质,并结合艺术家的具体作品分析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本质上有别于儿童稚拙艺术,张扬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艺术境界。
一、引言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崔庆忠.现代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儿童 绘画 符号期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一、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少年儿童绘画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其历程是没有截然割裂的阶段。人们为了研究少年儿童绘画心理和指导美术教育的需要,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命名,依照他们大多数孩子绘画发展的相似点,划分如下几个阶段:(1)涂鸦期(1.5―3岁);(2)符号期(3―9岁);(3)写实期(9―15岁);(4)理性期(15―18岁)。
二、儿童绘画符号期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这是儿童绘画发展、变化较大也是儿童绘画发展中分歧最大、问题最多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绘画又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第一,词的符号期(3―5岁)。3岁儿童对手的小肌肉群运动能力能够控制,开始产生表现物象的意识。与“造词现象”相关,幼儿会自发地在简单的形状上加若干辅助线(初期),但形象极其简单,甚至看不出眉目。但由于幼儿对所画的形状所说出名称或赋予意义,与无意识涂鸦有了本质区别。后期,儿童能画出组合的形状,开始有意识地去表示某种物体,即先说出要画什么东西然后去画,或者边画边说。形象散乱、拼凑,相互之间毫无联系,互不遮挡,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太注意颜色的使用,只有“词”的意义,故称为“词的符号期”。
第二,句的符号期(5―7岁)。这时儿童开始画自己心中喜欢的、稍复杂的形象,已经能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多用“线”和简化的二维轮廓来造形,不注意事物之前的比例关系,图形很简单也不准确,常常缺少这个缺少那个,而且在内容或者形式上都会形成一个概念化的定势。5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了最初的空间意识,出现了“地平线”,或使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物体的空间和前后层次关系,使整个画面更加的整体。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选择不同颜色的笔来描绘不同的事物,或在勾勒好的形象中涂上不同的色彩,此时,大多使用的是主观颜色。有时候他们的画面能表现出简单的情节,想象丰富、形象夸张、表现大胆、充满情绪。这个时期的儿童,画面略有陈述性,仅“只言片语”,类似于语言中的“句子”的意义。
第三,陈述的符号期(7―9岁)。这个时期,他们的画仍然有概念化的倾向,重复地画着自己多喜爱的事物,但在形象特征上已经比较完整,比例大体正确,还能画出一定的细节;在空间方面,能表现出基本的“透明画”现象。画面的颜色更加鲜艳、丰富,绘画的表现力也强了很多。大约9岁左右,有的学生开始追求客观色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此时儿童具有典型的“童话式梦幻心理”,致使此时儿童的记忆画、想象画最具特点,能体现较明显的情节或表达某一事件,有很强的陈述性,常能表现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者场面。所以,我们称之为“陈述的符号时期”。
三、关于儿童绘画在符号期的特点
第一,荒诞性现象。儿童画中会出现种种荒诞可笑的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构思的荒诞性;(2)构图的荒诞性;(3)造形的荒诞性;(4)色彩的荒诞性;(5)空间的荒诞性;(6)设计的荒诞性。
第二,儿童画与大师的作品。儿童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艺术家乃至艺术大师的青睐,也被认为是儿童“创造力”,甚至有人把儿童画与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其实,所谓的“艺术魅力”,“创造力”大多是指上述的“荒诞现象”,是儿童无知的表现,儿童画与艺术大师的作品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简单来说,儿童在画中的“艺术魅力”因心理水平的限制,其本人是意识不要到的,是“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他们的天赋”。而且儿童自己也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认识到儿童画中不合理性而放弃这种表现方式。
第三,“重过程而轻结果”的现象。儿童作画十分专注,但对画好的作品却随手乱扔。因为儿童把绘画看成一种言语过程,画中人知识“人”的符号,犹如写“人”字一样,未必是特指的某人,无所谓美不美、像不像。画完后,记录言语的过程的图画也就无意义了,此时儿童尚未意识到图画的审美价值。
第四,“小学生天性喜欢美术”。由于对语言的积极态度,致使此时儿童普遍地对其书面言语形式―绘画抱有积极、主动的热情,而且容易画出相当好的效果,这是其他作品阶段都不具备的儿童画优势时期。
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符号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学生的中小学期间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能帮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建立儿童初步的审美观念以及一定基础等等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其良好的个人气质和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绘画教育不仅能够对儿童进行“全面治理启蒙”,还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这个时期的教育正确与否将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艺术,甚至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