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29 16:28:26

序论:在您撰写骨质疏松预防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骨质疏松预防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6(a)-0044-0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YUAN Shi-pu

Changning Hospital of TCM,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o conclude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e factors. Results ①Affect older people suffer from osteoporotic fractures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accidental falls, accounting for 95% (95/100). ② Vertebral 35.0% (35/100), 61.0% of the femoral neck (61/100) and 4.0% of the distal radius (4/100) was the most prone to osteoporotic fracture site, and the old age group suffer from osteoporosis probabilit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lder group, women suff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probabilit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par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fluence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骨病,其特征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多半骨质疏松症中的骨组织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旨在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于该院就诊的1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8~88岁,平均年龄(72.3±11.5)岁。根据年龄将该组患者进行分为两组,老年组38例,年龄62~70岁;高龄组62例,年龄71~88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慢性肝病以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检测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主要按照X光片来对诊断结果进行判断。

②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1999年制定的中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若T>-1.0,则骨密度为正常值;若T>于-2.0且≤-1.0,则为骨量减少;若T≤-2.0,则为骨质疏松。

③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进行对照研究,详细记录各项数据资料,并统一填写调查表。

1.3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95例,占总诱因的95%(95/100)。其中,包括运动跌倒36例、室内滑倒46例以及登高13例。

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P=0.0068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的骨病,其骨组织主要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或驼背、骨折以及呼吸功能下降。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于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且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骨质疏松并发症。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大。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女性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5岁的人群为30%,>80岁的人群为50%,且有5%~10%的摔倒可导致骨折;女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在60~69岁之间时为67.32%,在70岁以上的为85.41%;男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在60~69岁时为41.41%,在70岁以上时为70.46%。与该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意外跌倒、年龄以及性别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因此,针对上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骨质疏松性患者应坚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按照自己本身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户外活动或锻炼方式,如慢跑、做老年操以及步行等。同时,老年人还应多到户外接受阳光的照射。②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由于骨质疏松性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骨组织明显减少,因此,患者应多吃含蛋白质、钙比较高的食物,如,豆制品、蛋类、乳类以及海米等。同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还应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③药物预防。骨质疏松性患者还可以服用维生素D或钙剂,以此来减少骨组织的流失。同时,已经绝经的女性患者可以适量补充雌性激素来对其进行预防,以此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④健康教育。由于许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并不了解,导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对骨质疏松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⑤安全防护指导。由于意外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骨质疏松性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安全防护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创建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玉环,何斌,张苇,等.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3):247-249.

[2] 张苇,王玉环,陆宁,等.社区老年女性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088-5092.

[3] 王丽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4] 曾高峰,张志勇,鲁力,等.黄精多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谢因子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3):6199-6202.

[5] 王玉环,陆宁,张苇,等.石河子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22):38-39,53.

[6] 何斌,王玉环,张苇,等.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4):2513-2515.

[7] 郝定均,贺宝荣,郭华,等.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及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8):730-733.

[8] 杨涛涛,吕晓红,任凤华,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56-2757,2760.

[9] 陈文远,张寿,丁晓莉,等.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24-826.

第2篇

关键词 老年 骨质疏松 骨折 诱发因素 预防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6月收治老年OP性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47例,女89例;年龄60~92岁,平均76.5岁。纳入标准:①年龄 >60岁,②骨密度测定:T值 ≤-2.5SD,③根据X线片确诊为骨折。排除标准:排除继发骨肿瘤、软骨病、骨炎症病变及暴力所致骨折。

方法: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骨折的诱因,根据骨折诱因分为:滑倒(地板、冰、雪),行走跌倒(障碍物、绞绊物、碰撞等),登高性跌倒(上下车辆及楼梯、骑自行车等),重力因素,无明确原因。

结 果

骨折患者的年龄分布:60~69岁32例(24%),70岁以上104例(76%)。性别分布:男47例(35%),女89例(65%)。骨折诱发因素:滑倒53例(39%),行走跌倒46例(34%),登高性跌倒20例(15%),重力因素15例(11%),无明确原因2例(1%)。

预防措施

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对有家族遗传史、大量饮酒、过量饮咖啡、缺乏运动、过量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人群、中老年人、绝经后妇女、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其他疾病、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及早根据骨量丢失量及速度给予防治。

开展预防骨质疏松健康教育:骨质疏松症重在早期预防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OP[1]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2]。

合理膳食:老年人应进食低盐及含钙高的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虾米、低盐和适量蛋白质、鱼类、蘑菇、木耳、绿叶蔬菜等饮食。还可以吃鱼肝油、蛋、肝等一些维生素D3强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注重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每日10~30分钟,可生产一定量的维生素D3。

适当体力锻炼:老年人只要无严重的慢性病、行动障碍,可适当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过量吸烟、大量饮酒、过量饮咖啡及碳酸饮料均能促使尿钙排泄增加,骨钙溶出,骨量降低,发生OP[2]。指导老年人戒烟限酒,适量饮茶及咖啡,减少碳酸饮料、保持适中体重,积极预防OP。

协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政府部门要设立便于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社区组织要协调老年人与家属的关系,让子女多关怀陪伴老人;老年人外出运动最好结伴而行,如遇有跌倒的危险要互相提醒,互相搀扶。

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避免居住环境因素引起老年人跌倒。对老年人进行安全防护指导,告诉老年人跌倒的不良后果,指导老年人起床、洗澡、上厕所等要站稳后再移步,上下楼梯、乘公交车要扶着扶手。

积极治疗OP: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适量钙和维生素D、抑制骨吸收药物、刺激骨形成药物;绝经后妇女可行雌激素替代治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预防;症状;诊疗难点

随着老年人口的明显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6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该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由于合并脑卒中等躯体疾病往往患者行走不便,易摔倒,很容易出现骨折。老年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具有外伤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愈合慢、致畸率高等特点。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及组织愈合能力差导致骨折后预后慢且差,再加上骨折的刺激及患者长期卧床易并发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患肢深静脉炎等[1]。因此,对于如何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症尽管早在上一世纪就被提出,但对其病因病机的明确认识也是近几年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深入研究的结果,其研究结果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上,尚未看到特别的效果。由于骨质疏松起病的隐匿性,治疗起效的缓慢性和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对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难题。

1 骨质疏松症预防难

1.1 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运动,多从事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促进体内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有利于维生素D的转化和钙质的吸收,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元素,使骨矿含量增加。因此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如蛋黄、鱼肝油等。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能锻炼,如老人体操、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量循序渐进,以无不适为宜,使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骼肌收缩,增加其骨内血流量,有利于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指导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以减少骨钙的溶出,导致骨矿含量减少[2];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把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1.2 减缓骨量丢失

对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妇女,在绝经后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防止摔倒、服用维生素D、钙剂等,对于绝经后期妇女,可予补肾中药或中成药,可起到雌激素替代治疗作用,缓解因雌激素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不适及骨量的快速丢失;对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

2 制定适合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难

国内现在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WHO标准,由于地区、种族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其标准可能只适用于西方人而不适合于国人,有效诊断骨质疏松是治疗及判断疗效的前提。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骨密度的测定应成为最直接、最明确以及最终的判定手段,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广性能先进、价值昂贵的双能骨密度仪尚有困难,因此,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诊断标准很有必要。

2.1 生理年龄预诊法

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理论及骨骼生长发育衰老规律,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生理年龄预诊法,可以从患者的生理年龄及个体状况对骨质疏松症做出初步诊断。

2.2 综合诊断法

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2000年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 :必须具备全身疼痛,多以腰背部疼痛为明显,轻微外伤可致骨折;或脊柱后凸畸形;或骨密度减少两个标准差(2SD)以上[3],认为是适合国人的诊断方法。

3 骨质疏松症止痛难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多因骨转换过快或骨折所致,以腰背痛最为多见。有限而快速的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以及进一步的治疗具有现实的意义。采用局部和整体兼顾的综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服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加用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三七、蜈蚣、乌梢蛇等活血、通络、止痛之品,临床研究发现此类药大多数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威灵仙、防己、秦艽、乌梢蛇、独活等祛风通络类有抗炎、镇痛作用,能够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与关节疼痛。土鳖虫、苏木、自然铜、骨碎补、续断、丹参等能够促进骨痂生长,骨折愈合作用。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灵活运用,有效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医的推拿手法、理疗、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都有效,但以降钙素的起效较快,鲑鱼降钙素有鼻吸剂,使用简单、方便,其他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止痛药亦可以选择使用[4]。

4 骨质疏松骨折治疗难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发生时将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又会进一步加速骨丢失,严重者会并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合并症。对骨质疏松的患者,首先做好心理上的治疗,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外固定采用夹板或石膏托为主,这有利于复位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质疏松,需长期牵引的骨折病人,条件许可的尽快作内固定治疗,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指导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内科并发症及减少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只要针对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就会得到大大的缓解或恢复体能,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5 讨论

骨质疏松症病理过程是进行性且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便不能再恢复正常结构,发病机制是骨形成速度小于骨吸收速度,骨形成减少,骨量降低,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不能控制其发生和痊愈,只能从提高骨量峰值及减缓骨量丢失方面来减少发生几率和缩短进程,缓解症状。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的系统性、代谢性骨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概括为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因素的异常,以及与某些药物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机理可为骨合成作用减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肠对钙的吸收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多,回吸收减少;或是引起破骨细胞数量增多且其活性增强,溶骨过程占优势,或是引起骨细胞的活性减弱,骨基质形成减少。另外因各种原因导致肌肉活动减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结果骨母细胞活动减少也可引起骨质疏松。而老年妇女在绝经期后因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更容易并发骨质疏松症并较男性为多的首要原因[5]。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骨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由于骨量减少,钙化过程基本正常,使骨变脆而易发生骨折。

参考文献

[1]宁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03:33

[2]王启群.关于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及康复指导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第九卷第一期中,2011.12:93.

[3]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4]邓晋丰等主编.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422-424.

[5]李新建.筋伤内伤与骨病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0:390-391.

第4篇

关键词:髋部再发骨折 视力障碍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2]。与此同时,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沧州地区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髋部再发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伴有内科疾病、术后康复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沧州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4.22±8.53)岁。髋部再发骨折患者16例为观察组,未再发髋部骨折患者184例为对照组。初始骨折类型中,股骨颈骨折83例,行半髋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7例,行股骨PFNA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术后2年的系统随访,以同侧或对侧再发髋部骨折为结局终点事件。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引起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0岁),诊断经X线片或CT检查证实。(2)髋部为初次且单侧髋部骨折。(3)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患者或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因肿瘤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骨折。(2)围手术期内死亡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3)不同意参加术后随访者。

1.3 观察指标

临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指导性康复锻炼等;患者术后是否谵妄,伴有内科疾病情况如高血压、脑卒中、视力障碍(白内障,高度近视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膝骨性关节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髋部再发骨折率为8.00%。两组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功能锻炼及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后谵妄、高血压、冠心病、膝骨性关节炎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相关因素比较

2.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锻炼和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加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但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前国内针对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公认骨质疏松是再发骨折的强预测因素[5]。而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其最终的治疗目的是避免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明确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再发骨折的高危人群,制定相应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沧州地区就诊我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随访2年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8.00%。有学者研究报道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在4.4%~15.1%[3],亦有学者报道髋部再发骨折率在5.7%~8.4%[4-5]。本地区髋部再发骨折发病率与上述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合并内科等疾病是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尤其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科视力损害[6]。在本研究中,结果统计分析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等疾病在两组间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是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等在两组间差异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学者安雪军等[7]发现,糖尿病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无相关性,但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并发症,与视神经病变,视力减弱,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有关。研究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类型与初发髋部骨折类型基本相似,尤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中。相关研究发现,这与患者本身内在因素有关,长股骨颈(>5.4 cm)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短股骨颈更易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8]。本研究分析认为这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数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粗隆部骨量较股骨颈部骨量丢失严重相关。一旦轻微外力或跌倒,容易引起粗隆间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早期行髋关节置换,能够尽早下地活动,降低了因卧床引起的骨量进一步丢失。

本课题研究中注意到伴有脑卒中的老年患者往往认知能力下降,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行走平衡能力障碍,行走不稳,容易发生跌倒,增加髋部骨折的风险。本文诊治患者多为沧州地区农村老年患者,卫生医疗条件较发达地区差。在农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同时此类患者往往伴有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行动协调能力欠佳,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再发髋部骨折。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护理康复锻炼,随访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0]。本研究中发现,术后予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会降低。另外,本研究发现骨折术后患者在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较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发生比例降低,说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骨量丢失减少能够降低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不仅仅关注髋部骨折本身,更应全方面关注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和基础疾病治疗,给患者及家庭个性化指导性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骨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训,许庭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围术期处理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0,9(6):401-403.

[2]唐佩福.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3):197-199.

[3]来红,徐灿达,汤样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原因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18):1965-1967,1972.

[4]陈晓斌,张建政,赵建文,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7):813-816.

[5]吴迎春,刘丽丽,杨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5):75-79.

[6]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陈亚萍,佟冰渡,等.老年髋部骨折综合管理与二次骨折预防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6):461-469.

[7]安雪军,徐宝山,王小健,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发生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1):60-66.

[8]吴晓天,潘福根,付文芹,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149-154.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及预防;方法:回顾我病区收治的2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对其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通过运动、饮食、药物指导落实预防措施;结论:科学的预防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很重要,增加防治意识,积极预防骨折,对于已发生骨折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护理;预防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较严重的临床并发症。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严重时非暴力或轻微外伤即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折后活动受限及长时间卧床,既加重了全身骨质疏松的程度,更易产生其他并发症,影响疾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病区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2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61-93岁,平均年龄77岁,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13例,平均住院11天。均行X线拍片及骨密度检查确诊,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1]。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卧床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担心疾病能否治愈等,易产生焦虑、情绪不稳定、消极、孤独感等不良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护士应多关心病人,安慰病人,做好其生活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令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专科护理: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卧硬板床,取绝对平卧位,腰背部可予腰托带固定,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卧床期间进行四肢及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肌力,避免因缺乏运动造成骨量减少,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

2.3 常见并发症护理

2.3.1 预防呼吸系统感染:老年病人肺功能减退,长期卧床易并发坠积性肺炎[2],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护士应指导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每日拍背数次,可配合使用雾化吸入,促进排痰。

2.3.2 预防压疮:老年病人对皮肤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皮肤容易受损,易发生压疮。避免局部长时间组织受压是预防压疮的重点。每日检查病人皮肤,协助病人定时翻身,保护骨隆突处,支持身体空隙处。协助病人更换床单时避免拖拉推动作,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避免局部皮肤潮湿,使用便器时防止擦伤。

2.3.3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排尿,预防尿结石及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留置导尿管病人每日1-2次予消毒液擦拭会及尿道口,每周更换集尿袋两次,观察尿液情况,如有沉淀、结晶时,做膀胱冲洗,每周检查尿常规一次。

2.3.4 预防深静脉血栓:卧床病人每日对可活动的关节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ROM)[3],穿弹力袜,使用SCD压力泵行双下肢气压治疗,每日两次,每次30min。

3 预防措施

3.1 运动指导: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骨量,减少骨丢失,增加骨骼强度,同时还可以锻炼肌力和身体平衡感,加强身体协调性,从而降低跌倒的发生。每天应进行0.5—1h的锻炼:如站立、步行、体操、打太极拳、慢跑等中低强度的运动,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很有益处。

3.2 饮食指导:老年人要多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海带、虾皮、芝麻、坚果等。适量食用含优质蛋白的瘦肉、鱼肉、蛋类等。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戒除高盐、高糖、高脂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忌烟酒。

3.3 药物指导:我国老年人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mg,在通过饮食摄入的基础上,每日应补充钙剂500-600mg。鼓励老年人适量户外运动,通过晒太阳,令紫外线作用于皮肤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4]。

4 讨论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骨质疏松导致全身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使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科学的预防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很重要,应增加防治意识,积极预防骨折。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01):20-22.

[2] 邱晶.坠积性肺炎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09,8:713-714.

第6篇

【关键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诊治;预防措施

【中国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86-01

骨质琉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由于人体低骨量,骨细微结构破坏从而造成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早在我国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达近9千万人次。又据2009年相关统计,我国已有6000~8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中老年人患病率达80%以上。这是何等高的比例,可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大敌。此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症状。病人多需卧床,不仅给个人身体带来负担,对其家庭以及社会也造成较大影响。此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未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社会及社区近早的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并对其患者普及较好的社区健康教育知识,对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质量以及生活质量起到较大的现实社会意义。本文就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社区诊治以及预防措施作一简单分析讨论。

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

1.1 遗传有关因素:跟其它各种疾病一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会受到遗传方面的影响。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人体雌性激素受体和维生素D受体对于骨质疏松及骨折等的发病率起着一定的影响。两种受体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型都会有差异,导致了在同样外界因素下,此病患者会产生不同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发病率,治疗期间的药物敏感性等,都有所不同。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示,骨密度峰值的决定因素就是遗传基因。所以遗传基因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有着决定性作用。

1.2 自身与外界有关因素:除了遗传外,自身和外界的有关因素也是造成此疾病的主要原因。如各人的自身年龄,性别差异和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营养等。又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50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而男性相对较低。这和人体自身的内分泌代谢改变有关,女性在绝经期后表现尤为明显。生活习惯方面,每人生活中都有一些相对不正确的行为,如吸烟,饮酒,身体锻炼不足等。饮食方面,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每个人因为摄取量不同,导致了骨骼发育生长的差异。以上这些都成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社区诊断

通常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以下几种社区诊断办法:

2.1 骨密度的测量,通常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下,结合本国现状,将种族、地区、性别、年龄等不同人群的骨量蜂值作为参考依据,对比患者病历数据。

2.2 骨定量超声检测,一般使用宽幅超声衰减(BAND) 和速度改变 ( SOS)参数作对比检测。

2.3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一般使用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标做对比检测。

2.4 X线吸收法,一般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其中包括了定量 (TIQCT)、单能 X线骨密度仪 ( SXA)和周围定量CT( POCT)。

以上四种诊断法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比较适合的社区诊断办法。骨密度的测量一般示为最直接,明确也是最终的判断方法。其它一些检查也可以作为此病的辅助鉴别手段。

3. 社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3.1 药物治疗:在临床上,此病没有特效药物。通常使用常用骨质疏松症药物,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中药等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原则以骨折阈值为核心,当骨密质高于骨折阈值时,采用抑制骨吸收类药物,起到防止骨量缺失;当骨密质低于骨折阈值时,则采用刺激骨形成类药物,起到降低骨折率和提高骨量的作用。

3.2 预防及治疗手段:

3.2.1 有效的认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通过推广此病的发病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等各方面知识从而使病患能进一步了解此病。起到对未发病者合理预防,发病者积极治疗的良好效果。

3.2.2 改善饮食从而有效的营养骨骼,老年人因为肠胃消化道能力下降,代谢率降低等因素,容易产生代谢的负平衡。所以要特别重视合理的饮食习惯。建议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钙摄取量在800~1000mg/d为最嘉。多吃钙类食品,如奶类制品,豆类等,同时配合维生素D的适当摄取。各种动物内脏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正确的饮食计划和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途径。

3.2.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照顾骨骼。人体骨骼的损害,往往因为不良的生活作风造成,过量饮酒,吸烟,刻意减肥等。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对此病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莫大的好处。

3.3.4 合理有效的运动,通常人体在30至35岁间达到骨蜂期,之后骨强度,骨量逐渐下降。又据专家表示,决定骨强度的首要因素是肌肉的质量。合理有效的运动更能加强肌肉的质量及骨骼的质量。积极合理的运动对预防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运动中应该特别注意跌倒,摔伤,避免意外的骨折,骨伤等。

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适当的使用预防性药物,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持久的健康教育能为此疾病带来最长远有效的社会,经济意义。而对此病患者则应该进一步重视改善生活质量,饮食习惯,合理加强运动等方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预防意义比治疗意义更为现实重要。

参考文献

[1]元建华,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护理指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0) :1238~1239.

[2]刘素彩,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预防 [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2) : 931

[3]黄明炜,张俊,朱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5):42-44

[4]倪姗姗,林梅 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指导[ J ],中外医疗,2009,30:165

第7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风险因素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及骨密度下降,骨组织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破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后导致患者行动不便或被迫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还会继发性引起栓塞性疾病,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高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就诊的46例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骨质疏松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以及有效预防措施,为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情况的发生率以及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前来就诊的46例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临床分析,按照发生骨折与再骨折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即骨折组患者26例、再骨折组患者20例。骨折组26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16例,年龄在52~82岁,平均年龄为(67.3±0.9)岁,再骨折组20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性患者为4例,女性患者为l6例,年龄在64~84岁,平均年龄为(76.9±0.8)岁。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骨质疏松骨折或再骨折患者年龄均不小于50周岁;②所有骨质疏松骨折或再骨折患者发生骨折部位均位于人体桡骨远端、椎体、肱骨近端、髋臼以及股骨近端;③患者致伤原因以摔伤为主,排除发生严重暴力导致骨折现象,如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撞击伤等;④患者排除患有与骨代谢相关疾病情况;⑤排除患者具有放疗或化疗史;⑥排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或其他与骨折有关的药物或食物史;⑦患者体内骨密度值BMD-T不大于2.5SD。

1.2.2临床风险分析方法 对骨折组与再骨折组骨质疏松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并检测两组患者BMD-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平卧位到站立位的转换间隔时间等,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骨折组与再骨折组骨质疏松患者经上述临床分析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质疏松患者为女性、年龄较大、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间隔时间较长、患者前次发生骨折部位位于椎体或股骨等因素均为其发生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简称OP[1],临床特征为患者身体骨量低下,破坏骨微细结构,从而增加患者体内骨骼脆性[2],患者易发生相关骨折症状,属于全身性质的骨病,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之一[3]。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包括饮酒、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比值、基础代谢率、吸烟、合并症以及使用相关药物等,而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患者除上述危险因素外,还与患者自身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社区卫生建设、生活方式、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

本文研究可知,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为: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现象;②患者年龄越大,则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现象概率越大;③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间隔时间越长,则发生再次骨折概率越大;④骨质疏松患者前次骨折部位位于椎体或股骨,则发生再次骨折概率较大。

综上所述,对于符合上述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从而尽量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临床特点[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