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学习范文

时间:2023-08-29 16:28:24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数学学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数学学习

第1篇

下面就“数学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指导进行初步探讨。

一、敲山问虎,激发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充满了想象和自信心,但由于客观上的限制,他们的数学视野还不广阔,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般都处在潜在的隐蔽阶段。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从数学教学的总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根据数学需要和学生智能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的数学问题,用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动机。

二、欲擒故纵,引而不发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目标的各个环节中,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注意力、表情和疑问等)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愤悱”情境,引而不发,可使学生自己在心求通而不得时开其意、口欲言而不能时答其辞,从而强化了思维根据,以退为进,引而不发,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心理学角度和实际效果看都比死盯住问题的某一点不放高妙,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习惯性,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发现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一纵一擒的控制下,得以更多的激发和展开。

三、视之以曲,曲中窥直

掌握知识、增强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在教学中常常有“类型+方法=知识”的错误偏见。真正的知识只有转变成技能,才能成为活的有用的知识,而技能也只有维系在正确的成熟的思维过程中才牢靠灵活。

视之以曲,就是教师根据思维规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途径展示给学生;曲中窥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认知时如何整理知识的简化思维过程,发挥创造性,提示问题的因果之间比较直接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途径和技巧,使学生的认识跃上一个新水平。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消除学生对求知的神秘感和畏难依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是思维分析的结果,增强学生信心,变“学会”为“会学”。

四、培养美感,提高素质

数学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王国,既有性理之中的自然美又有意料之外的奇异美,到处都开放着智慧的奇葩。而数学美又具体地表现为数学的严肃性、正确性、简洁性、新奇性、和谐性等方面,只有对数学美的领悟和感受,才是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的源泉,才是乐此不疲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持久的驱动力。因此,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和思维的合理性、流畅性、灵活性等良好的品质是数学教学的又一策略。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一旦体会到小学数学体系的结构美和方法美,就好象触及到了数学发展的脉搏,必然加快思维活动的节律,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能欣赏数学,对数学美有独特的感受力,才能发展数学美并形成符合数学美的标准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可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这对学好小学数学、提高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对策

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设定好教学目标,掌握与控制好教学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有着抽象性的特点。这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而言,也更是如此。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以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呈现出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储备量较少,思维能力较差,尚未培养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根据此学科抽象性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特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龄较小,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有限,在理解上也很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针对于学生的这一客观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应当合理的设置好教学目标,科学的统筹好教学内容,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形象化的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以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很好的把握数学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三)教学特点

在教学方面,小学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上都有着一定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还要及时的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再次,在教学过程方面,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要求有着较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为分散,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当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的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对策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其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难懂的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合理、形象的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以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学科抽象性的特点,着重注意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当做好知识点的汇集工作,以便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采用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来说,也更是如此。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认知程度不高的特点,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每一个同学理解知识的程度,做好分类教学工作,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针对于学生主体年龄较小的特点,相关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上还要多加变化,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数学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特有的学习特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科、学生、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法

预习

学习

练习

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小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是一个整体,根据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可以把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六部:

(1)数和数的运算;

(2)代数初步认识;

(3)量与计量;

(4)应用题;

(5)几何初步知识;

(6)统计初步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升学考试中很难获得理想的数学成绩。

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学习小学数学学习做了有效探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学习可以从:

预习――学习――联系――复习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就如同砍柴一样,熟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数学学习前首先要“磨刀”,即认真做好准备工作,这也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预习主要是看数学书,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手和脑要先到,要多思考,多斟酌,不要看一遍就完事,不要走过场。

一般来说,数学预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四个过程加以展开:

一划圈;二批注;三尝试;四分类。

以小学五年级“简易方程”一章为例,来说明数学预习方法。

一划圈。就是圈出本章的知识要点,如“未知数”、“方程”、“解方程”等相关基本概念,同时,课本中例题的注意事项也应该圈划出来;

二批注。就是在要求学生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和学习的心得体会批注在书本空白的地方,如果对例题弄不明白,直接将疑问批注在例题旁边;

三尝试。就是要求学生尝试性地做一些最基本的联系,一方面是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为第四步的知识点分类做铺垫;

四分类。即完整地列出本章的知识点,并且进一部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能理解的,这些知识点就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听老师分析和讲解。

二、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坚持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方能把握课堂学习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耳到。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即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倾听老师所讲的知识重、难点,又要善于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特别要认真听自己在预习过程未看懂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批注的知识疑点。

(二)眼到。老师讲课除了声音之外,经常还通过表情和手势向学生传达一些讯息,学生要善于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幻灯片和板书的内容,还要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三)口到。学会提问时学好数学必须的手段,学生应该将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全部归纳出来,在课堂上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融会贯通,

(四)心到。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课堂上要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课堂的新知识。数学课堂学习有时要求掌握例题的解法,有时要求学会运用公式,学生必须灵活使用。

例如,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学生就应该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如何求?这样方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手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看、思的同时,要养成随时做笔记、经常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三、掌握课后练习方法,练就数学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和解题来提高。有人总认为练习有“应试教育”之嫌,或是被扣上“题海战术”的帽子,其实不然,课后练习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熟练解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那么,小学数学课后练习应注意怎样进行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后练习的重要性。不论是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复习练习,告知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找到解题方法,或是简单的得到答案就好,而不动手具体练习一练,学生应避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课后实际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往往常在练习中出现,这样既能巩固知识要点,而且对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最有效地检验;

第二,树立自信,培养毅力。小学数学特别是高年级小学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比较难懂和不易推理的证明,学生对此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做到善始善终;

第三,养成勤思考、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例如遇到一个题,特别是拿起来还没有具体解题思路的题目,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和解答,无效计算只是徒劳无功,特别是在考试中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首先应深入领会题意,分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思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最后再作解答。要切记的是,题目解答完毕后,必须进行反复的检查与验算;

第四,善观察,用技巧。对于一些创新性的题目,学生应该大胆联想,灵活运用公式,寻找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转具体为抽象,则可得巧解,似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求1+2+3+…+99+100的和是多少?学生就必须善于观察,讯杂货哦题目中的规律,发现解题技巧,不难发现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不难发现,此题就是50个101相加的和,即101 x50=5050。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善观察,用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掌握课程复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无论是一次课后复习、单元复习,还是数学总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掌握复习方法,是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

第一,对于一次课的复习,学生应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趁热打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即当天学习的功课当天必须复习,无论当天作业有多少,多难,都要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千万要克服不看书复习就做作业,做不出来再翻书,把数学课本当成工具书查阅的坏毛病;

第二,采用综合复习方法,将小学数学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像华罗庚所说:“找另一条线索把旧东西重新贯穿起来”,学生可以画出小学数学的脉络图,即通过找出知识的左右关系和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提高,这种方法既适用于乎时复习,也适用于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更适用于毕业和升学考试总复习。

以数和数的运算为例,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数的意义,要求弄清楚自然教、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数的读写与改写,要学会读较大的数、带分数、假分数以及各种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三,学会数的大小的比较,特别是小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四,数的整除,掌握整除的概念、合数、质数的概念等;

第五,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小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

1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数学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坚持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方能把握课堂学习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耳到。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即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倾听老师所讲的知识重、难点,又要善于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特别要认真听自己在预习过程未看懂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批注的知识疑点。眼到。老师讲课除了声音之外,经常还通过表情和手势向学生传达一些讯息,学生要善于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幻灯片和板书的内容,还要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口到。学会提问时学好数学必须的手段,学生应该将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全部归纳出来,在课堂上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融会贯通。心到。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课堂上要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课堂的新知识。数学课堂学习有时要求掌握例题的解法,有时要求学会运用公式,学生必须灵活使用。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观看自然现象的天气状况,然后老师体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老师接着说“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人,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然后让学生分析,小明是否应该不高兴呢?最终得出正确的元角分概念,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刨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激发兴趣,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但是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本身首先要管其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你,而不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大体来看,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同时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对其所教的学科能不感兴趣吗?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降低要求逐步提高的方式,并采用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他,每到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心、了解、摸索他的心里,掌握他在数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的加以解决,给他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此时此刻更要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同学中建立一帮一活动,同学的帮助温暖了他的心,使他自己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感,这样逐步由害怕数学,慢慢变成喜欢数学。

4家校共教,提高家长的教育合作意识

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他们送子女读书,诚然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他们却没能在孩子的学习中起到实质上的促进作用。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便完全交付给学校与老师,孩子学习好,他们无话可说,可要是成绩差,他们不是帮孩子找原因想办法,而是轻则骂,重则打,全然不顾幼小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孩子常常感到无助,于是便破罐子破摔,从而更加厌恶学习。数学的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难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应对家长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培训,鼓励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将来主动参与学习,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一股必要的辅导力量。在这样的家校共教的氛围中,才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学好数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更要对学生负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作者:李连娜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百楼乡太保营小学

参考文献:

[1]黎昌权.小议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的方法[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王道叶.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探讨[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3]韩秀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A].2016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4]薛峰.对话———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5]欧小明.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A].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二卷)[C].2006.

[6]杜安祥.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A].2012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激发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他们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谈几点浅显的见解,希望能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人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例如,在教学角的性质时。我同学生:在纸上画一个45'的角,和在黑板上,在操场上同样画一个45'的角。哪个角大呢?有的说是操场上的角大,有的说是黑板上的角大,有的说是纸上的角大,也有的说是一样大。同学们在讨论中,对所画的角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享受解决问题时的愉快。

二、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聚集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容易分神是必然的,但是为了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就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小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不仅表现在他们容易分神,还表现在他们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即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小学生们的目光。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开展趣味竞猜的方式,让小学生们来竞猜答案是什么,或者采用口算比赛等方式,让小学生们比赛谁口算的速度又快又准等等。这样小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就会因为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而无暇东顾西盼,保证学习的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的学习是高效的,三心二意的学习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正确的学习态度,集中的学习注意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严肃对待。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四、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低年级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在训练中,应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五、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概括复习。学生每学完一个小单元或一个大单元,就组织他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单元的主要内容。分类复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比较,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区别复习。把学过的相似的概念、规则等,加以区别、比较,掌握知识的特征。一方面,复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

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学习效果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是行之有效的。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教师要善于掌握生活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育着数学。只有扎根于生活之泥的数学才能开得更鲜活灿烂,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反过来作为系统理论的应用科学,数学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一是实践功能,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而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引进我们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数学将变得多姿多彩。

2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为了让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并且更容易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比较具体、形象,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抽象性极强。此时的小学生处于对抽象思维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时期,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生活实践,将知识进行充分的还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理解就比较简单了。比如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学了这节课后,笔者发现70%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所以笔者想到上一节活动课,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爱护人民币和注意节约的思想教育。自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第7篇

一、利用生活体验,兴趣中启蒙数感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能有效的获得数感。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获得知识的不同方式。同样,数感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获得的,学生在有趣的数学获得感知、发现、分析的能力。学生一旦有兴趣对数的知识产生思维活动,那么数感就会在头脑中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数感意识就开始启蒙。因此,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量一量,这样就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100米、200米、300米等距离究竟有多长。在坐汽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1千米、10千米的路程是多长;到菜市场掂一掂各种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2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是多少等。这样的有趣活动,可以把静态的数学结论转化成动态的,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让学生亲近了数学实际。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思维能力需要从动作开始,没有活动的过程,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开展的数学活动中,让自己的眼、口、手、脑等器官都得到了相互配合。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课前准备好100根小火柴棒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并且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结果有很多种数法: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每10根10根地数。当学生们数完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数火柴活动,你们都发现什么规律?有的学生马上说:每10根10根地数最快,并且不容易数错。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进一步点拨,那么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呢?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满10根的火柴找个位置,让数量满10根的火柴放在这个位置上,然后给这个位置定性为“十位”。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对数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增强了数感。

三、培养估算意识,估算中诱发数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开展估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数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感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据与思想符号经过大脑的比较、抽象、概括、归纳而内化成一种思维认知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文具盒长约( ),操场长约( ),南京与北京间的距离约( );苹果重约4( ),一个成年人重约60( ),一头水牛重约200( )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可以对数进行量化、加工、概括。不仅如此,良好的数感还表现在对运算过程与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例如:一养殖户养殖鸡与鸭,他一年中养鸡收入为589元,养鸭收入为340元。请估计他的年收入总共多少元?有同学说:“把养鸡的收入500与养鸭的收入300加起来为800元,把89元与28元相加就大于100元,所以,总共比900大一点;有同学说:“把593看成是600,吧328看成是350,那么共计比950少一点”。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估算方法,其结果的科学性都有合理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初步获得估算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

四、巧用生活情境,在运用中领悟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