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8:21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因此,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在平时的考试和中考中材料解析题是常见的题型,所占的分值很大,但从大多数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总是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那么,怎样才能作好这一题型,提高得分率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解题方法与技巧。
1 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1.1 阅读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本人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1.2 阅读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1.3 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3)“译文”材料。阅读此类型的材料,阅读者要注意自己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材料制造者的差异,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材料隐藏信息的手段: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的隐蔽性,文件、条约、回忆录文字的外交辞令化,文字表述的反向化等等。阅读者必须对材料进行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
2 根据关键信息,联系储备知识、落实到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最好能落实好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知识的范围,更好的迁移知识解好题。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要注意回顾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3 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4 答案表述: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分点表达
4.1 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4.2 标的明确
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4.3 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4 多角度分点表达
一、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的基础题型。它主要包括最佳选择、否定式选择、概念选择、排序式选择、组合式选择、材料(图表)式选择等几种题型。
最佳选择和否定式选择题型主要通过认真读选项来选择答案。最佳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性,选项都是正确的,但只有一项完全符合要求。在题干中多有“最能反映”“最主要”“最重要”等表示程度的词语。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
否定式选择题在题干中都会含有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不是”“不正确”“没有”等词语。但学生却总习惯性地从肯定的角度去选择,造成丢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此类题型时,可以采取逆向推法。
概念选择、材料(图表)式选择题都要对题干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概念选择题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要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实质”“目的”“标志”“特点”等关键词。
材料式选择题需要从提供的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像等)信息中弄清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与相应的所学知识联系。主要是检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组合式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选项充分运用排除法来选择正确的选项。
二、归纳列举题
这一题型主要就是写出符合某一条件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相应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内容相结合。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材料,它的类型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或漫画材料、数字材料等。第二部分就是设问,利用给出的材料,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回答。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首先要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抓住材料的核心。同时也要注意阅读材料的出处,以及省略号前后的文字,这也可能是抓住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关键。如果是图片或漫画材料,不要只注重图片,更应该把重心放在提供的文字信息上。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与相关知识点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其次,要组织答案。根据每个问题的具体指向,进行组织答案,语言要言简意赅。第三人称、地名、历史事件等专有名词要书写规范。开放性问题,观点要正确,要围绕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答题。
一、牢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助于顺利解题
1.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的数学基础是数学解题的基石,牢固的基础知识是高效解题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图,理清解答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
2.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初中的数学命题不再是单纯地对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整合进行考查.学生要想成功解题就必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合作讨论、反思总结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1.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钥匙,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导入主动、自觉学习之中,引导他们对各种数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适用范围,从而寻求到更好的解题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代数和几何,两者之间是具有联系的.研究代数问题时一般会运用到几何知识;探索几何问题时往往会借助代数知识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灵活解题
方程思想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中遇到未知量往往会利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解方程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初中数学方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如果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就可以针对未知量问题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含有未知量的题目时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能力的把握
数学转化思想就是当遇到复杂、繁琐、未知、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将其转化为容易、已知、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一个个规则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然后将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的面积之和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就将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1.引导学生高效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解答问题的步骤是从审题开始的.题目的大量信息和已知条件会在题目条件和结论中体现,良好的审题能力能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审题能力不佳导致无法解题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复杂的题干条件和题目设问中理清题目的逻辑,排除干扰条件,找到有用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方法
数学建模的意义在于:将题目具体、复杂数量关系通过所学知识抽象化、简单化,建立符合某种规律的数学关系.简而言之,通过题目的所给条件,建立含有变量和参数的等式或者不等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至知识的讲解之中.
四、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解题信心在数学解题中也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数学的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遇到难题沉着、冷静,抱有克服畏难的心态,认真审题理清题意,不忽略任何条件,挖掘题目潜在条件,把握数学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只是巩固知识的训练手段之一.解题完成后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在现实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大量做题缺乏课后总结;有些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进行深层次把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解题技巧,变换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掌握共同规律,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他的智力因素都为思维服务,并为其提供信息资源和活动资源,如果没有思维的运转,信息资源与活动资源将一无是处.另外,大多数的智力因素都受到思维能力的支配,具备高思维能力的学生,其创造力会非常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初中教学工作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中,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智慧传承下去,使学生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更好的认识.初中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感受无限的知识,仅依靠机械地传授难以实现,所以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知识.
二、初中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假设法
初中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中,假设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利用假设法,学生能对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推理与判断,对假设法的恰当运用,还可以将物理题化难为易、化拙为巧.根据内容要素的不同,可将假设法分为过程假设、现象假设与参量假设.
过程假设,主要是避开习题中对物理过程所设的障碍,大胆地假设一个虚拟的物理过程,并将其代替习题中真实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问题的答案.现象假设,主要是对习题中隐去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过程进行设置,为习题中各物理量间设置联系,进行解题.参量假设,主要是在解题中假设一些物理参量,利用这些参量建立方程,然后在运算过程中消去参量得出答案.
例1 将质量为m1、比热容为c1的金属甲与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的金属乙混合制成合金,求这块合金的比热容.
分析与解答 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热量这四个物理量,是在物体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中发生联系的.因此,为了建立起这四个量之间的联系,假设对这块合金加热,设它吸收的热量为Q,升高的温度为Δt,设合金的比热容为c,则从甲、乙两金属各自吸收的热量考虑,得
2.等效法
等效指对于不同的物理现象、过程等在物理意义、物理规律或作用效果方面相同.等效法指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案或者设想,而使效果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而结论不变.
初中物理的解题中,一个物理过程或者一个物理状态,通常由许多因素决定.如果其中某一些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作用相同,那么这两部分的因素就等效,也可以互相替代.在这些因素的互相替代中,对于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的结果并没有影响.这种在等效的前提下,对某些因素进行互相替代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物理上的等效法.例如:“曹冲称象”就运用了等效法巧妙地称出大象的体重.
3.临界值法
物理变化过程中,经常会由某个过程转换成另一过程,或由某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状态.转换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临界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的物理量就是临界值.物体的前后状态由临界值来联系,它可以对两种状态的特点进行同时反映和体现,但是其有较强的隐蔽性.在解答物理习题时,要对前后状态的物理规律与临界状态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得到临界值.运用临界值法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中所给条件,依据相应的物理规律列出正确的临界方程,并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物理量.
例2 如图1所示,一个厚度均匀的薄木板长为2 m,木板左端能绕轴O自由转动,右端用一根绳子悬挂,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 N.现在轴O的正上方放一个重为20 N,大小不计的小木块,并使小木块在F=5 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绳子断裂时拉力F所做的功(木板重力不计).
分析与解答 绳子断裂是一个临界,分析木板受力如图2所示,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为T=10 N, 小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大小等于小球自身的重力,即N=20 N.对于木板来说,此时是一个瞬间杠杆平衡状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即可求出绳子断裂时小木块运动的距离s=OC,再根据公式W=Fs可求出拉力F所做的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N・OC=T・OA,
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是中学物理的常见问题,临界是一个特殊的转化状态,在某个转折点上,物理量达到极值,临界点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和运动过程一般都要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找出临界点是求解这一类问题的关键。
处理临界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极限法:通过对题目中的如“最大”、“最小”、“刚好”等关键词的分析来确定,这些关键词上通常隐含着临界问题,处理的时候一般先将这些物理问题推向极端,使其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1 一根劲度系数为k,质量不计的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块水平木板将物体托住,并使轻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如图所示。现让木板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a<g)匀加速向下移动。求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开始与物体分离。
思路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明确在匀变速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进而分析木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和弹力的变化情况,找出木板与物体分离的条件进行求解。对物体进行动态分析是解决动力学综合问题时寻找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临界条件的重要方法,动态分析的要点是:找出不变量、明确自变量和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解答:设物体与木板一起向下运动的距离为x时,物体受重力mg,弹簧的弹力F=kx和木板的支持力N的作用。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kx-N=ma,整理得N=mg-kx-ma
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时,其加速度a恒定不变,随着物体向下运动的距离x变大,木板对物体的支持力N变小,当N=0时,物体与木板分离。
所以此时x=
由x=at2得,经过t=的时间木板开始与物体分离。
故答案为:t=
2. 假设法:有些题目中的物理过程没有明确的临界状态的线索,但在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问题,也可能不出现,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可用假设法。
例2 一个质量为0.2 kg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θ=53°的斜面顶端(如图)斜面静止时,小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10 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思路分析:该题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应用、分析推理及对有关临界条件的挖掘能力。该题求解过程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在于对物理过程缺乏清醒的认识,无法用极限分析法挖掘题目隐含的临界状态及条件,难以入手解决问题。
解答:当斜面的加速度a较小时,小球与斜面一起运动,此时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绳平行于斜面。当斜面的加速度a足够大时,小球将“飞离”斜面,此时小球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未知,题目中要求a=10 m/s2时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必须先求出小球离开斜面的临界加速度a0。(此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恰好为零)
由mgcotθ=ma0
得a0=gcotθ=7.5m/s
设小球离开斜面时,与斜面的夹角为α
因为a=10m/s2>a0
所以小球离开斜面时,所受斜面对其支持力N=0,小球受力情况如上图所示,则Tcosα=ma,Tsinα=mg
所以T==2.83 N,斜面对小球的弹力N=0。
3.数学方法: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公式,根据数学表达式求解出临界条件。
例3 如图所示,一质量m=500kg的木箱放于质量M=2000kg的平板车的后部,木箱到驾驶室的距离l=1.6m,已知木箱与车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84,平板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是车和箱总重的0.2倍。平板车以v0=22m/s的恒定速率行驶,某时刻驾驶员突然刹车,车子做匀减速运动,为了不让木箱撞击驾驶室,试求:
(1)从刹车开始到平板车完全停止至少要经过多长时间?
(2)驾驶员刹车时的制动力不能超过多大?
思路分析:该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在临界问题中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要通过车子和木箱运动的位移关系找出临界条件——要想不碰撞驾驶室,就必须保证木箱相对于车子的位移小于车长,抓住这一点再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
解答:设从平板车刹车开始到车子停止,它的位移为x1,木箱的位移为x2,要使木箱不撞击驾驶室,必须使
x2≤x1≤l
设刹车后平板车和木箱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和a2,则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0=v0-a1t
-v02=-2a1x1
-v02=-2a2x2
a2=μg
联立以上几个式子,解得
a1≤=5m/s2
t=≥s=4.4s
即,从刹车开始到平板车完全停止至少要经过4.4s。
(2)设刹车的制动力为F,以平板车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F-k(M+m)g=-Ma1
将a1=5m/s2代入上式,得
Fmax=7.42×103N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激发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益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身体都极度活跃的阶段,所以对于古板乏味的事物是不容易接受的,而历史正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所以怎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当前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改进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引入充满情景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欲望去了解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针对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讨论一下,了解并发掘这样做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何影响,对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是否会产生帮助。
一、将历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将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这门需要准确记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枯燥无聊的,所以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本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对于新课程的教授,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一个有趣的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将学生先引入到历史事实当中去,再进一步的介绍历史知识。要知道初中生还处在热血方刚、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时期,所以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是首要任务,用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历史故事要是和讲授知识是相契合的,例如,在学习唐朝盛世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内容时,当介绍它发生的原因时就会提到唐玄宗后期的沉迷酒色同时会说起杨贵妃,自然而然就会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故事讲述的就是杨贵妃钟爱食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的欢心,所以令人一刻不停、快马加鞭的将荔枝从千里之外运到杨贵妃手上。教师利用这样吸引人心的故事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安史之乱”的学习中来,不仅起到了“暖场”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科目在学生心中的趣味程度。
二、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加有画面感的了解历史
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版块,其中一部分是中国历史,另一部分就是世界历史,这对学生的记忆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有可能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流向大致相同,导致学生记忆发生混淆的状况。然而如果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可以帮助同学们将相似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情景的历史内容来区分记忆。比如在教授世界史的“经济危机”时,首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这场经济大风暴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这个故事内容主要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讲的是在美国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一位非常年轻能吃苦的女孩通过千辛万苦得到了一份金饰品店的销售人员这一工作,这几乎解决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难题,可是这天有一位面黄肌瘦的男顾客来到店里挑选饰品,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这位顾客,最终这个男顾客什么也没有买就离开了,可是就在女孩最后做清点的时候发现丢失了一枚金戒指,她明白一定是那位男顾客所为,随后她找到了那位男人并且以真情打动他,最终获得了那个男人的感激和戒指的失而复得。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可以知道当时的美国人民身处于连日常生活都难以满足的状况之中,大量人口失业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混论,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可以提出思考问题,例如引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经济危机的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由于故事的情节煽动,学生们会很乐意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么一来二去的提问与反馈,不仅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了经济危机的实质,还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理解记忆美国经济危机这一历史知识。当然历史故事的引入并非随便插入的,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背景来向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故事,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加以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初中生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做好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让他们建立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杨琼. 浅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6):65-66.
[2] 林琳. 试论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成功(教育版),2012(10):163-163.
[3] 王超、金勇. 从加强史实教育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J]. 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0期.
【关键词】房屋;施工管理;探讨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牵涉到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施工质量的预控、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作为一个房建施工企业,推进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程序化方向的发展,是确保能在建筑房建工程施工中取得优异成就的有效措施之一,下面本人结合实际施工经验,谈谈在房建施工中如何控制施工质量。
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 管理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1.2 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3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越先进, 技术管理要求越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2 房屋建筑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2.1 地基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沉降会造成房屋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原因主要是地基土的质量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不少为不良土和软弱土。在工程建设中常会遇到不良地基,当出现房屋荷载分布严重不均时,会造成房屋开裂、倾斜,严重的还会倒塌。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有一定厚度的、地基容许承载力较高的均质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以减少基底的附加应力;选用合适的基础方案;控制加荷速率和荷载分布等。
2.2地面局部沉陷或空鼓开裂
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按规范规定对地基土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地下管道埋设不合理,在浇筑地面时,混凝土厚度不均匀且未振捣密实,因此,当地面承受较大不均匀荷载或地下水发生变化时,地基土逐步密实而造成沉降不均匀的现象,就容易使地面局部沉陷或空鼓开裂。防治措施主要有:把地基土按规范分层进行夯实;地下管道埋深应合理,不应过浅或过深;使用时,荷载宜均匀分布。
2.3 砖砌体和构造柱之间的裂缝
主要原因是施工工序倒置,先捣好构造柱,然后砌砖墙,在构造柱施工中出现不设置构造柱拉结筋或拉结筋位置设置错误的现象,从而造成墙体和构造柱之间形成垂直裂缝。防治措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切勿出现工序倒置的现象。
2.4 预制钢筋砼板裂缝
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砼与板的灌缝结合不好,施工粗糙,填塞建筑垃圾;没有分层、隔层灌筑细石砼,没设或少设拉结筋;没注意砼的养护以及施工中的活荷载,使构件产生弹性变形,导致接缝砼疲劳。防治措施主要是使用细石砼进行正确灌筑,严格控制砼与板灌缝结合的严密性,注意砼的养护与施工活载荷,避免因接缝砼疲劳引起的构件弹性变形。
2.5 门窗四周部位抹灰开裂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施工时采用先砌墙而后安装门窗框的方法,致使门窗框四周部位出现较大空隙,抹灰难以完全填满,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材料收缩、震动等影响,门窗框四周部位就会出现抹灰开裂现象。防治措施包括:预留门窗洞口要大一些,安装门窗时,应先定位置,然后将窗底墙砌至相应标高并填满防水水泥砂浆,然后再安装门窗;门窗安装好后,两边及窗顶要用防水水泥砂浆填满压实,由于位置较窄,施工较难,必要时可用人手操作。
2.6 屋面漏雨和厨房卫生间的渗漏
主要原因包括:防水材料合格率低下,质量下降,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工艺处理;设计环节不够精细;天沟、平屋面和檐沟的排水坡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排水路径不畅通;防水节点未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外露板檐、女儿墙、窗顶未做滴水线或防水层收头处理不恰当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具有丰富防水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做屋面防水;施工时要选用合格的防水材料,施工前应对建材进行认真的清刷,严格控制沥青温度;檐头、泛水、伸缩缝和女儿墙根部要严格按施工规范规定处理。厨房和卫生间不能选用预制空心板,穿过板的管道一定要加设套管,并确保四周空隙相合然后用膨胀混凝土灌实,上下要做防水地漏。
3房建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构建良好安全文化
构建良好安全文化与经济激励机制及社会法制紧密相连。而政府更应该将安全文化构建用于改善安全状况中。而安全文化手段对安全管理重大作用。安全管理机构也应认识到安全文化能有效实现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应该足够的重视教育培训、现场安全管理计划以及体系,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展安全文化活动,营造工程多方协调合作氛围,从而能够实现通过构建安全文化来推动安全管理的发展。
3.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及为满足伦理道德需求促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产生。我国要实现安全管理发展,应大力推广人本措施,包括职业培训及保险支持等等,主要是通过制定积极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定期教育及培训实现提高。此外,工伤预防基金等有利于员工的政策的构建使工作人员有更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感,且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因此,对建筑业安全状况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3.3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尽管目前我国已先后颁布众多的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完善工作应以职业安全和健康为基础,从而消除法规间重叠或不统一现象,因此,法规层次及功能体系更清晰。且相关安全机构能不经过国家审议而直接进行法规的制定。从而实现立法时间的缩短,法律效力及时的发挥,也就能够有效解决安全问题。法规体系构建通常基于安全基本法框架,因此系统性更强,其实质在综合安全法律体系范畴中。所以,该体系是安全法规体系发展的必然。
3.4安全管理方案的制定
各方都应针对项目安全工作制定合理的相关安全管理方案,切实有效的实现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施工单位更应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对相关问题要足够的重视,同时经过研究和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适宜的、完善的安全防治管理方案。对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也是要明确的,严明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调动所有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
3.5施工流程化
房建施工中,施工流程的规范化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安全管理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应该针对各项目制定符合技术及工艺要求的施工流程,且规范化流程能够有效保证相关人员生命安全。施工单位要规范施工流程,推广新技术及工艺。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陈永辉.最新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丛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