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范文

时间:2023-08-29 16:28:19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第1篇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s the feedback of industry to agriculture, and improves the scientification, and imformatio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rn intensive agriculture is a systematical work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vides suppor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heir combination will improve the value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集约型农业;物联网技术;探索;研究

Key words: intensive agriculture;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exploration;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06-02

0 引言

“集约型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模式,是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生产力技术先进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管理,形成规模化集中生产经营,使较少的土地产生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从而解决我国原始的、分散的农业生产,最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良农业、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力和活力。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对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实时、高效的监控,是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实现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发展,从空间、组织、产业上完成农业基础设施、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的重新组合,使农业发展进一步“高效、聪明、智慧、精细”,促使“三农”和谐发展。

1 我国集约型农业发展及其应用物联网技术现状

1.1 集约化农业发展现状

①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

②平原与山部地区差异明显;

③传统思想观念决定着农业集约化发展进程;

④粗放型农业发展观念根深蒂固。

1.2 集约型农业发展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现状

1.2.1 西部地区 目前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我国第一个农业示范区杨凌为龙头的高新农业发展模式,其覆盖整个关中地区,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结合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特点、农业种植特点等,利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高新技术推动“三农”产业向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从空间、组织、产业上整合现有通信设备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杨凌的发展“聪明、智慧”,探索我国“三农”信息化、城市智慧化和谐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实施西部大发展战略。

1.2.2 东部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的集约化农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进入推广期实用期,主要表现在:

长三角地区的集约型水稻生产区,通过农业机械导航控制技术研制而成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使农机驾驶员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显著提高作业精度,避免重复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通过实时采集大棚内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并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我国集约型农业发展及其应用物联网技术意义

2.1 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概念

何为现代农业?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到销售过程进行优化,让农业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使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现代化的科技引入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应用备受注目。如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让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为各国所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热潮息息相关。智慧农业的到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将来更进一步的科技化推进做好了准备。

2智慧农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农业,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对农作的生长周期进行测控,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农业作业进行指导,以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低的风险使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智慧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现代农业更进一步发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分析指导无疑都将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智能农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成分带入农业之中,推进了农业的更新变革,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3智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1智慧农业推动高科技发展,推进新技术运用于农业

科技的兴起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种类非常多,如电子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是当今时代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智慧农业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之中,使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得到更新。它改变了以往劳动作业中繁杂的人力劳动以及经验判断,采用更加科学的实时监测与实时状况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够随时随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给以农作物生长过程最好的照料。通过传感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农业作业的检测力度。大数据的收集,改善了农田作业制度,将高科技的数据化管理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联网的建立使得农业的产业模式更加丰富,加深了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这些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无不推动农业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些应用的推进同时也扩展了高科技的应用范围,使这些高科技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进一退推动其在农业中的作用。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的技术革新,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作业的手段变化,使农业作业管理

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的革新,更使的农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智慧农业对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智慧农业是通过传感器反馈,然后经过大数据处理得到的农业实时数据,这一点在老的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非常强的突破。老的传统农业对农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管理,主要通过勘查、观测,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后对农业进行管理,缺乏实际评测的准确性,往往在管理中人为因素比较强。而智慧农业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度、湿度及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的问题的发现,对于各指标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控,同时对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分析为主,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作物阶段性的成长数据反馈到数据库,经过一系列审核,评测之后,有专家综合各种数据资料对作物整体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进一步指导农民农业的作业方向,从而使农业作业更具科学性与预见性。这种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判断,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

3.3智慧农业要求农民的作业更加科学化,职业技能更加专业化

智慧农业发展带动了高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的职业素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农业中运用的高科技比较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从业者有更高的知识含量。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必须能够熟悉善用,能够对农业作业的各项数据的进行读取分析。其次,农业从业者要善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农业操作、农业作业进行把控。再次,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符合农业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备了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技术发展,更要求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得到提高,符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来说,智慧农业的应用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推进。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当中,将传统农业进行转变,使农业的生产、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使得农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的进步来拉动农业的发展,让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让从业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加专业化、高素质化。不管从生产、管理、还是人的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智慧农业的出现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因智慧农业的到来更加迅捷。

4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农业的高科技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更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农业,我们应当推动农业的智慧化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智能农业的高科技应用,来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特征,让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农业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能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应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到智能农业的发展中来。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规划、激励与引导是智慧农业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4.3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第3篇

“十三五”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力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农业部门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一个目标”,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一个中心”,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六个全面提升”是指:

一是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时期,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根据供需情况,年度产量可以有增减,但必须巩固和提升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把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多下功夫,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重点突破一批世界领先、能够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力争到2020年,完成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这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务农种粮收入、从而稳定农业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农业分享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4篇

关键词: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2.原始农业发展策略——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来。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制”阶段,进入了所谓“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二、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传统农业发展历程水平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

2.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策略——精耕细作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三、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于19世纪40年代结束。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于 20世纪初期结束。其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

2.近代农业发展策略——机械化、自动化

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四、现代农业及其发展策略

1.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吉林农业;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财产损失。探索建立符合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体系。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

当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信息化浪潮不断高涨,正在演变为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分析信息化发展指数入手,研究如何提高丽水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而提高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1 丽水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丽水、衢州两市属信息化发展指数第三类地区,即信息化发展较低水平地区。这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低于0.740,平均达到0.725,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4.1%和第一类地区的74.5%。

1.1 全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智慧政务”试点项目,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年活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经测算,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为0.731,比2011年提高0.045(见表1),其中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五项分类指数分别达到0.663、0.914、0.702、0.866和0.493,比2011年分别提高0.022、0.029、0.074、0.007和0.098。

表1 丽水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与分类指数比较

基础设施指数 产业技术指数 应用消费指数 知识支撑指数 发展效果指数 总指数

2011年 0.641 0.885 0.628 0.859 0.395 0.686

2012年 0.663 0.914 0.702 0.866 0.493 0.731

1.2 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1)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支撑作用增强。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宏观环境及技术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产业技术指数达0.885,在五个分类指数中最高;(2)信息发展效果良好,应用消费日趋广泛。随着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3)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三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已建成了广播电视并重,农村城市并举,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2012年,全市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663;(4)民生项目加快建设,群众体验渠道增多。近年来,丽水各家通信运营商紧紧围绕丽水市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了网络的宽带化、光纤化和智能化,形成覆盖全市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的立体型、智慧型通信网络。

2 当前信息化指数显示的问题

2.1 全市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测度结果显示,我市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各地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2.2 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从信息化综合评价看,目前还存在部分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过低,县(市、区)之间差距过大,部分县(市、区)信息化水平排名比上年有所下降等问题。2012年,9个县(市、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62。

2.3 信息化“短板”值得重视

通过对2012年信息化五个分类指数进行县(市、区)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从五个分类指数来看,发展效果指数差距最大。2012年最低发展效果指数仅相当于该分类指数最高值的39.8%,其次为应用消费指数,最低应用消费指数相当于最高值的74.2%.

2.4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弱

从统计路径分析,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统计原始资料来自电信、移动、联通等主要信息化运营商。各县(市、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所属的信息化队伍普遍偏弱,部分县尚未完善组织机构的建立,缺乏更加可靠和全面、综合的统计分析队伍。

2.5 信息化统计范畴未全覆盖

近年来,丽水网络和电子产品、移动互联网终端逐渐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生活用品的技术与信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终端。互联网普及率、数字有线电视普及率、手机普及率、宽带普及率、家用电脑普及率、“市民公交卡”覆盖率等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生活工具数字化的实现程度。

3 提高丽水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对策和建议

3.1 以“全省指数”为标杆,提高各类信息化指数

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指数计算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再采用简单线性加权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个分类指数;最后通过各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出总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DI为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数值。

n为信息化发展指数分类的个数。

m表示信息化应用水平第i类指数的指标个数。

Wi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且 。

Pij为第i类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Wij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的权重,且 。

我省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引导各地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信息化应用和效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统计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问题;

3.2 以“智慧政务”为抓手,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政务”试点建设,着力完善和优化政务云平台建设,做好“智慧政务”推广和应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向公众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政府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智慧型,提高政府工作的精准度、敏捷度。加快“云”迁移力度,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03-2007年是丽水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峰期,按照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周期测算,今后几年内,各部门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将需要更新换代。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要加快“云”迁移的力度,实现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的项目数量有明显增加。强化“政务云”优先、公共服务优先理念,重点支持涉及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的“政务云”优先发展。推出智慧丽水微信、科技项目申报、教育资源共享等一批“智慧政务”体验项目,依托“智慧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让广大市民真切感受到“智慧政务”服务的优越性;

3.3 以“无线城市”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部署新一代宽带网络,全面开通市区182个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站点。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建设宽带应用网络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4G的推广应用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大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息化水平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3.4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化社会普及水平分别从电信、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选择代表性指标。“两化融合”基础上的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新型工业化,更多的体现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含量、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加快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加快推动我市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3.5 以“农业信息”为抓手,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大农村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要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农业发展的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渠道,让地方的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形成互动的局面。让农民在信息化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收获急需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信委,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

[2]张瑜.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CSSCI来源期刊),2011(08).

[3]张新红,于凤霞,刘厉兵.信息化城市发展水平测评[J].电子政务,2012(Z1).

[4]张新,马建华,刘培德.域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2012(03).

第7篇

《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最明显的差别,是粮、棉、油产量到产能的变化: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2650万吨,棉花产能30万吨,油菜籽产能260万吨。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产量这个硬指标,但仍然要保证具备达到一定产量的生产能力。

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61%,意味着4000万人口将住在城镇,这也意味着食物消费刚性增加。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基于此,《规划》提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围绕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增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规划》要求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提质增效。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科技与人才支撑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搭“互联网+”快车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规划》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互联网+”生产、市场、服务、管理、创业等五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000816,股吧)、精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推动农业大数据创新发展。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农业智能服务及行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强农村电商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大产业融合打造10条优势产业链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提出,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以地理标志农产品(000061,股吧)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将其作为农村“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的重头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与价值链。在全省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柑橘、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10条优势产业链。

发展农业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打造全省融合发展样板。

实施绿色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规划》提出,大力实施“绿色兴农”发展战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强化耕地资源和野生植物(药材)、畜禽、水生物等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做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全力帮困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规划》提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资金、项目、技术、要素覆盖,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