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8:18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主动性 优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我们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辅助生物教学创造了条件,更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生物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课件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中要经常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素材,创设情境,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教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可以首先播放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生活的录像片段,展示它那笨拙可爱、憨态可鞠的形态,把大熊猫的可爱可亲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知,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比如在讲《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美妙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让学生的思绪情不自禁地走进那美丽的大自然,领略大自然那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要,这样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导人了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形形的生物,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探索,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视频展示,加强直观,优化教学。
视频演示仪在教学中使用,可起到优化实物、标本、模型和图片等的演示。生物学教学中,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物、模型能体现“直观性原则”的作用。但学生离得远,这样,实物、模型就显得太少。而运用视频演示仪能够由远化近,由小化大,可以更好地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下删的《植物的生殖》中“植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视频演示仪上对“桃花模型”进行展示示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很快地让学生掌握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又比如教师在进行“观察鸟卵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在视频演示仪上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这样,学生就很好地认识了鸟卵的结构及其卵黄上的胚盘。视频演示仪真实直观地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如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用具的操作要领等,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因学生多、课时有限等原因而导致的个别指导难的问题,使教师指导到位、学生操作得法。
3.音像播放,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使信息传递形象化、色彩化、动态化,有利于强化概念、揭示原理、突出重点、分散和突破难点。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教学中涉及大量新成果,而且常常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生物上册中《动物与人类生物的关系》关于“生物反应器”的教学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它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媒体视频播放《生物反应器》录像,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边观看边思考,这样学生很好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计算机以其丰富的功能,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老师可以经常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配置功能,运用扫描仪扫描相关图片,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教学中所需要的相关图片,还可以将图片、动画资料、声音、文字等资料运用到制作课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强化了直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画面与文字有机地结合,教学环节以过程化衔接,课堂分析简洁明了,使教学过程实现了条理、层次和序列的更优化。在生物教学中,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如环保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更自主地探讨知识,学习更主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由于生物种类丰繁多样,很多生物形态我们并未见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只能简单的以挂图、模型等呆板的教具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得生物学原本的生动有趣被埋没。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逐步走进课堂将转变这种教学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通过合理利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下面结合我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话很有道理。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教师讲解,学生只能靠想象来理解。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想象直观地展示一些生理过程,这样可以减少在描述上所花的时间,从而能够增大课堂容量。例如:在讲解七年级(苏教版)《血液循环》一节时,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要先讲清心脏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仅仅靠语言描述,就是讲一节课也解决不了它的收缩和舒张问题。我们可以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用鼠标指示心肌、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使学生视听并用更易于掌握,而且花时不多。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超越了课本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节约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二、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改变复习课的教学方式
在复习课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课的容量本来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容易混淆学生的视听,我在复习课中尝试使用多媒体,对于一些需要展示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看,不但节省时间,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复习课变得丰富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例如:高二生物DNA的复制,转录及基因表达的过程,在教授新课时为了突破重点采取的是板图讲述的方法,花时较多,适用于新课教学。在复习课中,我采取的方法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过程一一展示出来再结合一定的讲述,这样花时较少,但能够将一个生理过程完整的展示,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到复习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生物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微观的生理过程转化为宏观的生理过程,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看到,不但能够帮助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例如:七年级生物(苏教版)“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氧气分子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在组织里最终交换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又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果拿文字进行描述或展示静态的挂图,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但利用SWF格式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氧气分子在体内的旅行过程,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良好。
四、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互惠互利
多媒体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有一些需要严密推理讲解的内容不适于运用多媒体,否则,学生就会有一个看无情节电影的感觉,留不下任何印象。例“自由组合规律”实验的讲解,运用多媒体似乎可以避免繁杂的推演,可恰恰这推演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一个关键。应该是在详尽的推演结束后再采用多媒体信息化手段,在屏幕上形象地显示豌豆的高茎、矮茎、圆粒、皱粒、黄色、绿色;果蝇的灰色、黑色、长翅、残翅等形态,用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的杂交类型。通过实验得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然后再用子表一代与隐性亲本杂交,验证遗传规律的正确性。这样,使本来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深入浅出,学生感到简明易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但他自身也有一些弊端。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在于他是否让学生接受,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可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定结合实际情况不要滥用多媒体。
六、纯理论的内容不适合于用多媒体
用多媒体讲课,应该展示的是一些无法直观看到的生理过程,或者是一些珍奇的图片、视频,纯理论的内容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上不要出现成页的字,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如果把板书以电子讲稿的形式制成所谓的课件,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这样的课件是浪费资源,影响教学效果。
七、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观察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应用
在高中阶段,生物课的课堂设置定位于集专业性、社会实践性以及实验性与一体的综合学科,广大授课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具体阶段,通过积极地转变教学思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他们今后在生物学科上有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兴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与语文、历史、政治之类高度人文化的学科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种种自然现象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的通过语言讲解以及死记硬背式的填鸭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更为灾难性的后果是,传统的利用模型以及教师现场的作画展现课堂内容,不仅仅对生物教学中应有的动态传递造成了忽略,更使学生将生物学科定义为枯燥、无味、死板的一门抽象性科目,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毫无关系。通过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师不仅仅能够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动态展示,更能够有效地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组合为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课堂内容,从而降低相关知识的学习门槛,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微观生物的相关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因为见不到真实可感的画面以及动态演示而无法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感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教学难”的问题可以得到十分有效的解决。举例来说,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癌变》的教学上,笔者通过使用网络引擎,搜索到大量的细胞生长、分化、癌变以及分化和衰老的图片以及动态演示影像资料,在进行具体筛选后,使用科学组合的方式将其合理安排在授课过程中所具体使用的教学课件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动态演示以及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将细胞分化、癌变以及衰老的不同阶段的形态以及特征进行了重点讲解,有效地化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原有的枯燥无味抵制感,创设出使他们乐于学习、积极探索的课堂情境,促进了整个课堂的高效开展。
(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将课堂难点逐一突破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理论、概念、原理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重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缺乏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辅助,这一部分授课教师通常会采用让学生直接背诵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对概念内容理解不全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理解,这导致他们在实际背诵过程中,无法精确的对概念进行重现。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了。举例来说,在对免疫部分的授课过程中,涉及到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与定义,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对这一部分的准确理解,从而降低学习具体知识的学习门槛,笔者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通过使用具体的图像展示,将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特点以及形成过程做出了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前期学习与直接感知,对于特异性免疫的具体过程获得了十分形象的概念,开展教学中的巨大拦路虎被有效解决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便得到了十分有力的保障。
(三)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将教学内容积极地拓展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便是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使用者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到诸多传统教学中无法获知的图片信息、科研成果以及理论动态进行及时的课堂讲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在有效拓展视野的同时,增加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笔者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讲解到《动物细胞工程》这一部分时,不仅仅对学生进行必要原理讲解、细胞工程意义的常规课堂内容的讲解,更通过网络搜索,使学生了解到现今世界上的动物细胞工程研究情况以及我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成果,学生更为全面的获得了关于该部分学习内容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素养不仅仅在理论知识上得到了提高,实际运用的具体知识也有效地得到了拓展。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学生能够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知识量,这对于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助作用。教师应当抓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辅助教学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深感兴趣,从而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探索,通过调用多种思维方式,不仅仅会在学习成绩上得到快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将明显改善,这对于新时代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的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对课堂效率进行有效地改善,从而创建出更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生物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不能够只重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便利而忽略试验的开展,更不能够将所有的知识不加选择的全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保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
参考资料:
[1] 李明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新疆教育.2013(06):414-415.
[2]张彬.谈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9):125-126.
[3]王敏利.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01):152-15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单一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原则
1.主体性构建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开放性构建原则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生物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
3.实用性构建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生物课程和生物教学之间的桥梁。
4.探究性构建原则
生物教学中通过情境―探究―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生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多样性构建原则
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应是唯一的、固定的,可根据生物课的课型、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元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1.基于课件的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鼓起勇气,发挥长处,稳步前进;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发挥优势,突飞猛进;使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在课件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在课件结构上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流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用。同时,考虑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重视反馈练习的安排,使学生所学内容及时得到巩固。
(1)研究方法
恰到好处地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一,强调设计的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自然的。第二,情境的设置必须有可探究性。一方面,情境设置的复杂程度应适度,另一方面,设置的情境应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创设的探究情境应具有发散性,即学生由此生成的问题或解答时具有多元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自主生成居于探究式教学中心位置,教师应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生成问题,进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施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件形式整合于教学,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善教学。
(3)评价
采用课件媒体配合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容量和速度,而且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以问题为核心是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教师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制作的,程序性强,课堂上不能做到即时修改。
因此,要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必须结合必要的板书,对一些重、难点突出并解释。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即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因此在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善于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优点,以提高教学效益。
2.基于资源库的导学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个体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如在传统班集体教学中,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着相当的差距。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性化的探索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开放的平台,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目标,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组合起来,链接成一个网状结构,实现对同一内容的多种描述,这样许多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就可以以文字、插图、音像资料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哪种形式感兴趣,就利用哪种形式去整体感知、进入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提供一个平台,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学兼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并能兼顾每个学生客观上存在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差异,分层教学,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终身行为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83-86.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有效整合 适量适时 探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提出,传统的生物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许多生物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及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困惑,本人在实践中也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生物学作为本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速度、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而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1、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切忌做表面工作
在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被使用,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了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重要手段。
2、过于追求课件的完美,忽视课件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3、选择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媒体
选择要表现的教学内容,这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建立在把教材钻透的基础上,只有钻透了教材,才能找出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4、适量适时的使用信息技术,切忌过多过滥和喧宾夺主
媒体辅助教学中应把握好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的合理使用,切忌过多过滥。必须恰到好处地、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1、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尝试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景,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科学动态模拟等,演示微观或宏观的生理变化,加强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辅助实验教学。
2、与教学过程整合的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授,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在学生人数很多的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很难做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3、与教学方式整合的实践
从教学方式的变革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自主性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探究
传统生物教学偏重知识系统教学,现代生物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生物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生物教学整合中的收获与体会
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生物学教学,在制作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选题
多媒体技术,是生物学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对生物学教学起辅助作用,不是所有课程或某一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生物学教学而言,选题一般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难点。
2、精心编排设计
课题选定后,要使生物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精心设计,即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设计。
3、多收集素材
生物学教学所需素材极为广泛,包括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各种动态信息等。因此,生物教师在平时要特别注意收集信息,积累丰富的素材。
4、多次修改
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一方面根据课堂使用情况,收集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广泛征求同行的意见,集思广益。对课件进行反复修改,使之更符合远程课堂教学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不论进行什么样的尝试,都应该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而非教师的演示,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我们进行各种教学尝试的评价首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改革制定的总目标,才能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
2.施良方主编: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师大出版社
3.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整合 与时俱进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以前我的多媒体教学只停留在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上,平常的教学主要借助的工具就是几幅挂图、几个静态的模型,很多内容靠枯燥的语言很难表达,尽管我努力徒手画出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图片,效果还是不好。如何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简单易懂呢 ?一次次尝试中,现代信息技术凭借着“声、色、光、电”俱全的优势成为了我的最佳选择。它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素材,这不仅使生物中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宏观化、具体化,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更易于学生掌握,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免疫》,我先引导同学们将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想象成敌人要进入一座城堡要通过的三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士兵把守,当病原体入侵时,驻守防线的成员就开始了坚决抵抗,他们展开殊死搏斗。当第一道关卡出现了问题,皮肤、黏膜受损,人体就会虚弱,免疫力下降,第一道关卡被攻破后,第二道关卡必须上阵了。把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设计成动画片中反面的卡通形象,防线上的士兵个个英勇威武。同学们就如看喜爱的抗战片轻松掌握了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还有在讲《珍爱生命》这一章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图片和音像材料,大多与青少年有关,结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剖析原因,还有一些人因为不良生活习惯遭受病痛的折磨。让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要震撼,然后反思,就如《学记》中所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也正是生物课程目标的体现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成果时,还要注意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中存在着现实的问题。以多媒体教学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手段,而有些老师却失去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对多媒体缺乏驾驭能力,一味地追求花样,过度使用视频图像,却忽视了强调教学重难点,还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连教材内容都不熟悉。师生共同关注于眼花缭乱的图片,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信息化教育技术凭借着“交互高强度、信息高密度和反馈高效率”等特点已经走进我们的生物课堂,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还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来说,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利用恰当的媒体适度使用。
三、做与时俱进的老师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验证所学的知识、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生物实验常受多方面的限制,制约了生物实验的开展,如有的实验因周期过长无法在课堂上或实验室进行,有的实因验观察对象太微观难看清等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笔者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生物实验教学中,优化了实验过程、拓宽了信息渠道、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1 利用信息技术装备积累信息,建立教学资源库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寻找分类网上的相关信息,二是整合各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信息资料库。
1)图片资料可以从生物报刊杂志上选中后,再用扫描仪引入计算机;一些实物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引入;也可抓图软件从视频资料或Flash中获取,如超级解霸3000、Flashsnap。
2)文本资料也可以当作图片一样,用扫描仪引入,当然最基本是直接录入。
3)购买素材库光盘,在软件商店和音像店都有很多类型的素材光盘,例如自然风光、动物类、植物类,图标类、Gif、Flash等,可以根据需要挑选。
4)各种资料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比较常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还可以直接访问一些教育教学网站和生物专业网站查找,如生物教学资源网()、中学生物教学资料网(http://)等。
5)为了节省时间减少工作量也可以直接下载一些课件,并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最后把所需要的拼起来。
2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实验情境,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其良好的交互性能和视听优势,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首先用录像放出自然界五彩缤纷的鲜花和动物世界等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植物花的多样性、美丽和动物的千奇百怪,然后让学生观察几种植物和动物细胞。在愉悦的实验情景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活。
有些生物实验和内容我们根本无法进行,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如Flash等工具软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使许多在正常实验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事实能真实地显示出来。如在讲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画,将实验过程动态模拟出来,直观地显现在眼前,学生的感观被充分激活了,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兴趣。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实验设计,增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巧妙地将一些静态实验变为动态实验,也可以将一些动态实验静态处理。例如,在讲述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时,我们将显微摄影的一些图片用Authorware处理,将染色体的行为过程制作成动画,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活动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动态过程,效果会非常好。又如,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很快的,很难看清楚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慢放和定格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
4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生物科学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和科技信息中的这些隐性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多接受一些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如在网上搜集一些生物学科研实验、科研成果应用等资料,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科研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创新型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设条件。生物实验不仅要达到教材常规实验目的,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要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陆霞.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