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8:16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学风险管理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四、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五、结束语
摘 要: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由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首先分别阐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分别分析与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将探讨通过分析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风险管理理论 启示
风险管理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1-2]。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学者针对以股票作为标的资产的买进期权提出了定价公式。该定价公式认为可以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中预测出期权存在的风险,同时标的资产的价格还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预期。这一理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风险价值模型作为风险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模型是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的具体风险进行了考虑。然而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管理范围较窄,主要以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为基础,无法使经济主体的风险得到有效反映。
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3-4]。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6]。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五、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7-8]。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弥补与纠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上,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均作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然而目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仍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与投资决策心理等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立体的理论体系。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栋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探讨[J].商情,2011,(31):6-6,136.
[2]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3,(12): 91-92.
[5]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经济论坛,2013,(5):93-94.
关键词:保险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
2007年初,广西财经学院的保险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审批,成为广西目前惟一的一个保险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的设立,可谓意义重大,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广西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国内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伴随保险业的发展几经起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保险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截止2007年,经过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本科院校有60多所。目前,国内保险本科终于在高校的专业系列中逐步走向成熟,有关学科和专业之争也逐渐平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办学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西南财经大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财经类院校的资源禀赋,成立了保险学院来完成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其办学模式较大,学科区隔比较明显。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教学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南开大学模式。南开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综合类高校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学院架构下设置与金融系平行的保险系,开设了保险专业,本科阶段的保险教育保持相对独立。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武汉大学模式。武汉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借助于综合类高校的力量,将原来的保险与精算学系和金融学系“合署办公”,成为新金融系,保险与金融朝融合方向发展。在整个金融系内开设了保险专业,金融专业,金融工程专业,数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规格比较高,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有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保险专业建设涌现了“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等,但是,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相关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关注到保险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姚学乾注意到了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保险教育跟不上。王康则认为教学思想、教材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陈伟则主要探了保险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
学者张洪涛、徐徐则认为:高校全日制保险学历教育作为各种保险教育形式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应立足广义保险学理论框架,通过保险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加以落实,课程建设应进行课程更新和改进,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此外,一些学者如王健康、刘雪梅、龙玉国(2004)认为:各专业课程间缺乏应有的科学的整合,以至于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政”,互相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制约了保险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
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的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理念的引领下,以市场导向为定位,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从单纯传授知识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把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实验教学贯穿其中,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但是,学校在确定保险人才目标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保险市场需要的是“来即能战且战无不胜”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则经常是“既不能战且战不能胜”,这种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没有得到解决。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国外著名大学的保险专业建设,通过网络调查了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的保险专业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国外大学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第二,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第三,研究领域极为前沿,研究领域集中在风险管理、精算和金融数学等;第四,风格与特色自成,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个人、机构和社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公司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公司的运作及保险产品的设计,其服务对象是公司。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注重保险精算的研究,其保险精算在英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四、广西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选择
目前,全国保险专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可划分为五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外语、计算机及其应用、应用统计、会计等。二是基本理论,如: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等。三是专业基础理论,如:保险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风险管理学、国际金融学等。四是保险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寿险精算、利息理论、健康保险等。五是保险经营管理与监管,如:保险经营、保险管理、保险营销和保险监管等。上述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上是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对于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由于学科属性的要求,既要体现经济学科的内容,也要体现金融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所开设的课程除了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还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
从这些课程体系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高校的保险专业主要是从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出发而进行的,但对于广西财经学院来说,现在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显然这样的课程设计不太合适。所以,对于广西这样一个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对保险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照搬国内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地区差别、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和保险市场的异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仅需要其掌握学科的完整知识结构,更多地需要对地区经济文化的了解和对保险业务相关的知识结构的掌握。为了解决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保险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通过保险学这一核心课程来体现经济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外,还应包括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相关的生命科学、汽车、建筑等工程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开设一些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
所以,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通过通识课程模块来解决保险业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准备,通过学科基础课来解决专业课程的学科归属问题,通过专业主干课来体现金融和保险专业的主要知识结构,通过专业课程来体现保险业务知识,通过地方经济文化的课程来解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保险专业学生从事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双平台、双体系、多模块”的模式,“双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平台”指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核心课平台,“多模块”指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多个模块。除了对学生保险专业的三基知识进行扎实的训练外,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汽车、医学、建筑、广西区情、东盟国情、第二外语(主要以东盟国家语言为主)等地区经济文化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以满足“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聚焦北部湾、服务社会”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忠海:《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黑龙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8。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院校 保险专业 教学
[作者简介](1978- ),男,山东栖霞人,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保险精算。(上海 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23-0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其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该目标。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高校保险人才教育逐渐不适应保险业界的需求。一方面是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是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研究型高校相一致,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保险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造成保险专业学生供需失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保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保险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保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应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保险市场运作规则的“三型一化”保险专业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同时,我国国内保险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财富和居民财富不断积累,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险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其在创新风险管理技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在我国面临“快速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应当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增强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保险人才既要全面、扎实地掌握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承担保险市场开发、保险产品设计、保险营销、保险核保核赔和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
2.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定位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社会人力市场输送新鲜血液的生力军。目前,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事业的基础。全日制保险学历教育是各种保险教育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种,它属于基础性教育,是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教育阶段。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山东财经大学设立了专门的保险学院,成为保险业人才供给的一条重要渠道。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开办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共有142所,每年为保险业输出大约1万人,为保险业发展积蓄了大量的后备力量,其中有很多属于应用型高校。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根据保险的社会需求及自身条件,在切实可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办学机制。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先了解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基本供需情况,以教学计划改革为突破口,使专业培养目标切合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
3.学生自身发展与就业的需要。迅猛发展的我国保险业市场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各高校每年毕业的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最近很多保险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相关的保险工作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保险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由于保险的口碑和影响力不好,导致社会公众对保险有一定的看法,毕业生不愿意到相关的保险行业就业,尤其是从事保险营销的有关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理想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对自身估计过高,动手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不熟悉现有的保险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综合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大学生要取得理想的保险工作岗位,就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自己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找到理想的保险工作岗位。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各类孵化器200多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为400多个,在我国活动的外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大约有40余家。例如最早进入中国、也是迄今国内投资案例最多的VC,成功投资过腾讯、搜狐等公司的IDG技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蒙牛的摩根士丹利;投资过甲骨文,思科等公司的红杉资本;投资哈药集团、国美电器等公司的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已投资项目包括我要钻石网、土豆网、真功夫等中国企业的今日资本等等。目前,浙江省已经出现了如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杭州高新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养生堂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天堂硅谷阳光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0余家。调查发现,2009年,浙江省每个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平均拥有员工13人,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全部员工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67%,其中硕士占23.44%,博士占2.23%,从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要求来说,学历水平偏低。更为重要的是,创业风险投资人才的素质要求不仅仅体现为高学历,资本运作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财务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网络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背景是运营创业风险投资的必备条件。调查表明,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中,具备以上要求的“合格专业人员”非常少,还不到10%。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创业风险投资人才。
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多家专业风险投资研究机构,例如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和华南理工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创业风险投资与创业系列研究报告,并创办《创业投资与创业管理》(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中国风险投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等杂志。并创建了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网、风险投资网、中投风险投资研究院、中国风险投资网、中美风险投资集团网站等多家专业网站。一些机构还着力培养行业内专门的实用人才,例如广州风险投资促进会定期举办广州市风险投资从业人员专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风险投资从业人员专业资格证书》。我国部分重点大学作为自主设置专业,在研究生层次开设了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例如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新设置风险投资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人民大学还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合作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专业博士后培养工作。对外经贸大学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为学科带头人,在2005年开设风险投资方向的在职研究生进修班。中央财经大学也在信息学院设有风险投资专业。为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相关教材也陆续出版,例如:黄用良、商亚铃主编的《风险投资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张元萍主编的《创业投资与风险投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9月版)、谢科范主编的《风险投资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王景涛主编《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张陆洋主编的《风险投资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胡海峰主编的《风险投资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蒲祖河主编的《风险投资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和冯晓琦主编的《风险投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等。
通过研究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该项工程刚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创业风险投资人才的需要。作为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复合型的特点,具备财务管理、经济法、企业经营、项目评估、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等多方面的知识,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国际化”的思路,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悉实务操作、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生,满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对本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外大学的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培养一般依托于商学院、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当前国内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是专业风险投资研究机构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或相关知识普及活动,出版相关杂志或著述。如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等;二是行业协会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进行资格培训。例如广州风险投资促进会等;三是由部分全国重点大学设立相关专业,直接培养相关人才。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这些人才培养机构依托特定的部门,利用固有的师资力量,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商业银行理论与经营、创业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学、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投资学、公司财务、计量金融学、多元统计分析、德益投资与社会责任投资、专业外语等。很少包括商务沟通、项目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创业管理、商业策划、产权转让、增值服务等更能体现创业风险投资特征的课程,在专业基础与特定培养方向上与其他专业特别是金融类人才区别不明显。第二,严重脱离实践。创业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与行业协会的培训、讲座活动都是短期的培训行为,而且一般是由较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来承担教学、培训任务,一般注重理论的讲解,而无暇顾及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且对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也无从入手。大学的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一般集中在研究生层次,如培养创业风险投资专业博士研究生,或在MBA课程中开设创业风险投资课程。这个层次的学生一般关注创业风险投资理论发展,很少去具体实践。国内许多大学设有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等,由共青团或学生会负责运营管理,主要目的是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创业条件和创业指导,适应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但可惜的是,进入该环节进行创业实践的同学一般没有经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学习,只是凭借独特的创意、技术和热情而涉足其中,大都以失败而告终。
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创模式”
创业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一个现实的平台——创业风险投资专业方向。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实现研究生、本科生、短期培训等立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鉴于创业风险投资的特殊性,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遵循“创新——创业——创业风险投资——创业服务——创业风险投资模拟实训”的培养思路和步骤,即“五创模式”。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创新思维
创业风险投资所支持项目的特点就是创新,既包括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与管理的创新。这是创业风险投资获得高额资本增值的保证。作为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时刻想着创新、发现创新、认知创新。当然,创新意味着承担较高风险,正确判断风险、敢于承担风险和能够驾驭风险是创业风险投资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的锻造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参观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来完成。
(二)培养创业能力,学会创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企业管理学、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投资学、公司财务、创业管理、商业策划、公司法、税法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能力。这不仅仅满足于创办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能力,更要具备运营创新型企业即创业企业的能力。通过熟悉创业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增强对创业风险投资支持对象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评估和筛选投资项目,也为未来向被投资的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增值服务打好基础。
(三)掌握如何运作创业风险投资,包括资金筹集、项目筛选、投资方式和退出资本等关键环节的学习
创业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筹集资金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公司、评估并筛选项目、选择投资方式与投资工具、退出资本四个方面。相关知识可以通过计量金融学、多元统计分析、德益投资与社会责任投资、商务沟通、项目评估、企业价值评估、金融投资学、产权转让等课程的学习来获取。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来加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国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咨询、服务、讲学、服务外包、实习指导等方式建立长期的产学合作机制。
(四)提高增值服务水平
学生必须掌握创业活动以及创业风险投资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服务体系,如何为创业企业服务,如何与这些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等知识,以更好地位被投资的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即增值服务。这里的风险资本增值服务特指创业资本家向创业企业提供的除创业资本外的全部要素。美国著名创业风险投资家佛瑞德(Fried)认为,除创业资本外,创业资本家向被投资企业提供的其他投入要素,通常包括经营服务、网络、形象、道义支持、综合服务知识和纪律等六个方面。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亨利•赛史恩茨教授通过调查美国120多家企业表明,创业资本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尤其是在战略决策和资金支持上给创业企业注入了增值潜力;随着创业企业发展壮大,创业资本家的关键地位将愈加突出。创业资本家参与创业企业最多的方式有:组建董事会、策划追加投资、监控财务业绩、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挑选和更换管理层等,而对一些具体管理工作参与较少。增值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体现为学科的交叉性、知识的复合性、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对接性。这种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必须通过宽口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必要的总结才能把握,同时其本身具有积累性。学生应该系统学习财务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商业银行理论与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商务沟通、增值服务等课程,重点培养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银行、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咨询调查机构、政府部门、其他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可以通过产学合作机制和平台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加以强化。
(五)创业风险投资模拟实训
创业风险投资的实践性比较强,只掌握知识体系还远远不够,在临近学业结束时,必须利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创业创新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团委大学生创业中心的资源进行实际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现实社会中的创新企业进行模拟评估和筛选,拟定投资计划和运营方案。同时带领学生到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观摩交流、观察创业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参考公司运作的相关材料、听取负责人的解析等。鼓励学生密切关注由教育部、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以参赛作品为案例进行模拟训练。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可以是商业策划书,也可以是投资运营计划,还可以是投资项目的评价与筛选报告等。
[关键词]合作办学 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王革(1969- ),女,山西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华南(1970- ),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经贸学院重点课题“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与规避措施”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Sjm
20100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3-02
高校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也是WTO确认的一种教育服务贸易形式。近年来,中国高校合作办学势头迅猛,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等。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合作办学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以风险管理体系的理念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关于风险,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学科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认为,风险是发生损失或失败的可能性;金融学家认为,风险是当事物的未来结果不固定或可能发生好或坏的变化时, 以及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合时而产生的;统计学者认为, 事件的状态概率可测时则为风险事件;保险专家认为,当事件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时则该事件为风险事件。在归纳上述理解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风险发生前具有不确定性,发生后既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也可能产生坏的结果。为了避免风险事件发生后的不良结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人们引用了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
风险管理自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领域受到极大的重视,如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全国性学会——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学会(RIMS),英国也有国内工商业风险经理和保险协会,日本于1978年成立了日本风险管理学会包括企业规划的风险管理。这些国家的企业界、金融界,甚至政界和军界都在应用风险管理的知识来进行风险规避。许多跨国大公司均运用国际风险管理来进行营运操作。而我国目前仅仅是保险和银行业较为重视风险管理,许多企业在实施的战略控制中,仍缺少风险管理,没有树立起风险意识和风险成本观念,因而发生危险事故的次数和频率较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在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种风险与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来发现风险,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识别和发现风险,只有发现风险的存在,并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来规避、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应运用风险管理来分析、解决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减少合作办学的不确定性,增加成功的机遇,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教育市场,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需要大量的教育进口。自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62家。从目前的合作状况来看,我国的对外合作办学受发展迅速、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内部管理问题带来的风险
1.教学质量管理问题。教学质量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包含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以及教材等内容。合作办学中,虽然有外教集中授课的环节,但大多数课程都由中方的教师来承担。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大多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比较缺少实践和从业经验,有些教师还存在语言沟通问题或者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外方的教学要求等问题。此外,中方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授课方式有时也会与外方要求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2.教材管理问题。在教材的管理上,许多院校选用的是外方的原版教材,由于版权、费用等问题,并不能实现人手一本,而我国学生习惯于按书本内容来学习,这就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生源质量问题。受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许多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招收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方面都比较弱,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一段时间的过渡和衔接,直接接触大量外文的专业课程,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一时很难适应。许多专业课程涉及外方的行业规定、发展状况或实施细节,这些内容对于未真正接触过外国文化的学生来说,显得空洞而枯燥。同时,由于他们英语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国外的精华知识,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外部管理问题带来的风险
1.合作院校的选择问题。目前很多院校在选择境外合作院校时,多是通过一些中介,而这些中介对双方的办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生源质量等都缺乏了解。有些国外院校本身并没有合作办学资质,而有些院校根本就是“野鸡学校”,并不被承认。这样联系起来的两个学校在合作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冲突或矛盾,而中介在解决矛盾冲突中的作用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不能顺利合作到底的院校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2.合作办学质量的评估问题。我国还缺少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但是,如何检验和评价合作办学的成果,引进的资源是否属于先进的资源,都缺少评判的依据和审核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目前合作办学缺乏监管、各自为政的局面。
3.合作中外方教师的管理问题。外方派什么样的教师来进行授课,所授课程的内容、形式等是否能够与中方课程对接,或者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都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目前外籍教师在中方的时间基本上处于两头不管的状态,外方学校鞭长莫及,中方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制度或部门来管理。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三、解决风险的对策
风险管理理论中列举的解决风险的途径包括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和降低风险。避免风险是指不去从事一些有风险的行为,从而消除不确定性。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或合同等形式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的措施有很多,如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改善实施的过程、改善环境、增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等。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想有效地避免内部和外部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需要从根本做起,从源头做起。在合作的初始阶段,需要精心挑选合作院校,对外如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内容,客观宣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详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政策,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合作办学的质量进行实时跟踪和评定,根据学生的评价、家长的意见、教师的建议以及学校合作办学的时间长短、收入多少、招生数量等进行评估,监督合作办学的过程和效果,充分避免合作办学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二)转移风险的措施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太可能把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或其他什么部门上,但可以通过签订双方都认可的、符合双方利益的合同条款等,把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中外双方的权利义务要清晰地规范在中外合作办学合同文本之中,双方忠实履行合同条款,就能推动合作项目的良性运行。中方应以主人翁的态度,严格遵守合同之约定,自觉对合作项目进行组织协调,保证自己并督促外方忠实履行职责,友好协商处理合同文本未尽事宜,从主体上防范风险。
(三)降低风险的措施
针对前文提到的中外合作中存在的风险,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使之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1.制定详细的、具体到人的制度来管理合作办学的过程,使之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还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如合作办学的专业计划与课程审批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听课制度、教案作业检查与考核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质量奖惩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教学情况通报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制度的缺失, 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漏洞。要有效规避因制度缺失而引起的办学风险,就需要制定周密、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2.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与国外教学接轨的教师队伍。在合作过程中,外方有责任和义务对中方教师进行培训。这个培训应该是有目的的系统性培训,对国外教材、国外授课方式以及国外评估模式等进行一整套的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应该是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同时又能够胜任专业课教学的骨干教师。一支专业性强而又能与国外教学接轨的教师队伍才能胜任国际合作教学的要求,才能胜任双语课程的要求,也才能有效地降低因师资问题引起的合作风险。对于外方教师的管理,同样也因为有了制度的约束和管理的到位,避免了缺乏监管的风险,更好地促进了双方的合作。
3.努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学生。在生源质量无法改变的条件下,高校可以通过后续的教育理念的传输、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等努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学生。例如,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让学生了解他们未来可能进入的学校,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起学习的激情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因生源质量低或学生有不满情绪而产生的合作风险。
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对高校师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要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合作院校必须有预见风险的意识、规避风险的措施和应对风险的决心与实力。只有在发现风险、分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才能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漾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风险及防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江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过半年实习,较好掌握和熟悉电脑储蓄业务和现金出纳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掌握储蓄挂失、托收等较复杂业务的操作要领;掌握现金出纳工作的操作规程,具有现金整点、识别假钞的基本技能。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自荐信范文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参阅。
信一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真诚地感谢你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自荐材料。
我是xx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专业的大专毕业生,现在读xx广播电视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即将毕业。近日悉知贵行招聘工作人员,对于我是一次在金融业发展的机会,希望能应聘贵行储蓄柜面岗位。
我具备应聘柜员岗位的技能,熟练掌握财会基本知识,持有会计上岗证,会计电算化证书,普通话证书和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同时具备半年实习的柜面各项业务操作经验,较好掌握办理储蓄存款、取款、转账业务过程中的接柜、记账、计息、收付现金到日常整理票币、柜台轧帐等业务操作环节和日常业务处理的中间业务收费,现金出纳业务,单位结算业务,单折业务,银行卡业务,贷记卡业务,客户信息管理,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国债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收银行业务以及对公支付结算业务,联行业务中的网内往来业务,大小额支付等业务。
通过半年实习,较好掌握和熟悉电脑储蓄业务和现金出纳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掌握储蓄挂失、托收等较复杂业务的操作要领;掌握现金出纳工作的操作规程,具有现金整点、识别假钞的基本技能。
我为人真诚,谦逊,自信,有着很强的拼博意识,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踏实肯干,有良好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做事认真、谨慎、细心、稳重,个人形象气质佳,品行端正,无不良嗜好和违规违纪行为,在参加工作这一年里,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以一名合格的银行员工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
我希望凭借自身所具有的工作实践经验、银行知识和各项业务操作技能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进取精神,我将会为xx银行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日期
信二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自荐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我是xx金融学院会计系财会专业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三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基础、财务、成本、税务等会计学以及经济法等有关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了会计电算化操作;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参加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达到上海市计算机一级水平。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自学考试,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加税法比赛,并有不错的表现;此外我还利用暑期较宽裕的时间去体验工作生活,当过资料输入员、到会计事务所去见习过;同时还与同学搞过自主社会实践项目,得到了学院的认可。我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三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上海金融学院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坚信,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只要勤奋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感谢您百忙中能够阅读我的自荐信。期待您的反馈!
此致
敬礼
xxx
日期
信三
尊敬的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能够拔冗审阅我的自荐信。
我是XX大学商学院金融学20XX级学生,鄙姓X,名XX,男,为XX大学XX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我非常看重贵行的实力和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有信心,有决心成为贵行的一名好员工。
在校期间,我主修金融学专业,主要方向为银行信贷管理,证券投资以及保险实务等传统金融业方向的学习,主修课程为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财务管理,银行信贷管理,证券投资等,学习成绩良好,组织纪律性好,团队合作意识强烈。本人擅长领域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校期间曾利用信贷管理模拟软件进行实务操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此外,我还考取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一系列证书,如SAC考试成绩合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此外,我还通过了大学四级以及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完全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在社会实践活动上,我曾为惠普电脑某经销商和LG家电做过临时促销员,在省某内知名集团公司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在市内某知名夜总会兼职代驾工作。可以说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
我为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乐于助人,个性严谨,做事认真负责。本人兴趣爱好广泛,例如:篮球、弹吉他、阅读等。
我愿意从事的工作有:柜台工作,会计,信贷业务员等。恳请贵行领导能给我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若无合适岗位,愿意接受贵行的调剂。若贵行赐予我一次面试机会,我将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