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物形象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28 16:30:40

序论:在您撰写人物形象的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人物形象; 美学; 典型性; 情感性; 深刻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11-00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取了很多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存在着各种独特的个性,而这些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这里,笔者就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学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何谓“典型”?“典型”即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包括特征性和充满艺术魅力两方面。

特征性首先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外在所呈现出的独特,生动,形象,其次是其外在形象所表现出的深刻而丰富的本质内涵。

《堂吉诃德》里的主人公整天骑着马,拿着矛,疯疯癫癫,幼稚无知,荒唐可笑,但在他做的种种荒唐事中,我们又可看出他丰富的情感,向往自由,充满爱心,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幻,崇高与滑稽,聪明与愚昧,这些矛盾的交织使得堂吉诃德的性格更加突出,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典型性。《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历经重重磨难,遇到重重危险,虽然最终只是两手空空,疲惫不堪的回到破败的家中,但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不气馁。他的临危不乱与坚毅果断实在让人不得不折服。在文学史上,桑迪亚哥年龄虽已不轻,但依然无损他的英雄本色,他是“硬汉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中所显现的一种生命力。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符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理想,在人物灵魂的深处呈现了生命的丰富与多彩,她聪明过人,柔情万种又敏感多疑,忧伤悲痛,还俊逸高洁,孤高自傲,五彩缤纷的性格和深度的灵魂使其艺术含量不容忽视。她,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经久而不衰。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有利于学生抓准人物的总体特征,体味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懂得用现代观念解读其历史性。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可以说这也是他们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也是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人的情感搏斗最集中地就体现在“爱”与“不得所爱”的挣扎中,如果没有至真,至纯,至深的爱,也就没有人性的深刻,人物形象也就不具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有情人不得相守一生,最终双双殉情,用自己的生命唱响了爱情的赞歌,向拦阻他们的社会发出了生命的呐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因为得不到理想的纯真爱情,最终在绝望,悔恨中自杀。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主人公钟雨和一位有妻室的老干部相爱了,可是他们只能把这种爱情埋在心里。终于因为不能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而只能把笔记本作为他的替身,在上面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郁达夫的《迟桂花》是在升华过程中表现了人性的美,这个过程中是美丑、善恶挣扎的过程。《红与黑》里于连和瑞那夫人也是因为爱与不得爱地搏斗而痛苦。

这些人物在爱的面前展现了善与恶,欢笑与泪水,慈悲和残酷的角逐,他们有时高大,有时卑劣,有时美丽,有时丑恶。以情感性来审视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理解人物的丰富性。

再次,是人物形象的深刻性

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不仅反映在它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上,更多的应该是它的现实意义上。

《孔乙己》里孔乙己热衷于科举功名,一心想往上爬,沦落到行乞的地步也不愿脱去那象征着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袍,宁愿站着喝酒,也不愿“纡尊降贵”的和人民大众坐在一起,受到别人戏弄时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他颓废,麻木不仁,被摧残致死也不知道反抗。《阿Q正传》中的阿Q,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没有工作,没有爱情,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但他却意识不到这些,他盲目自大,欺软怕硬,愚昧无知,明明是自己挨打了,居然还说是“儿子打老子”,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俩个巴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一会说那狗是“名贵的狗”,一会又说是“下流坯子”,对同一事物不断改变态度,彻底暴露了沙皇统治的伪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流浪汉,想方设法的进监狱未果,可当他受到赞美诗的感召,幡然悔悟之时,警察却从天而降,打断了她对未来所有美好的假想。这是时代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第2篇

关键词:人格美、人性美、情感世界的高雅美

孙少平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虽然他的受教育水平低,但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与大学生相当的思想境界。作者路遥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孙少平也不例外。作者正是想通过这些具有优良品质的小人物来展现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路遥编织的世界里,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不平凡的热忱和激情。孙少平正是这种平凡的人铸就不平凡的世界的代表。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格品质,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他无私奉献、推己及人的美好品德,陶冶了读者的情操;他深沉、厚实的情感世界,形象的展示了这位平凡人高雅的美。

一、人性美绽放在逆境

路遥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以孙少平的经历寄托了自己对上个世纪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孙少平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其深爱的人。从其奋斗历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成功的渴求,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亲人甚至是普通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一)自尊、自信、自强的美好人生

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艰难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贫苦与情人的背叛都没有击败他,他以超常的理性思考接受了一切,并坚持学习,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汲取丰富的养料。他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感动了很多人,在学校期间担任重要职位。孙少平高中毕业以后再次回到落后的双水村,成了一名临时教师,但是他不满足于枯燥的生活,他思想活跃,超越了现实社会的发展,他付出艰辛的努力却最终来到黄原成了一名揽工汉。在此期间,他受尽屈辱,体力严重透支。尽管如此,他仍不断进行自我鼓励,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的桎梏。他眼睁睁看着师傅罹难,亲自送别至亲惠英嫂,亲眼目睹了精神导师和自己最爱的人晓霞的离去,这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并没有吓到孙少平。他依然对理想的生活和自我抱有无限的想象与热爱,并敢于大胆追求。他是生活中的胜利者,他战胜了苦难,战胜了自我,是生活和思想的英雄。

(二)顽强不屈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

通观整部小说,孙少平的成长之路一波三折:学生时代生活苦不堪言,毕业后事业不顺,遭受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生活一次次将他推入绝境,他依靠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化险为夷。当与哥哥经营砖厂与独自承受工作的苦难摆在他的面前是,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对生活有其独到的见解:自己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绽放的生命之花,要比随意而开的花绚烂数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那种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沉着应对挫折和苦难的胆识。回顾孙少平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给他带来无数打击。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打击而萎靡不振,相反,他更加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更加坚信自己的思想追求。苦难历练了他,使他拥有刚强的性格和成熟的人生观,也让他明白,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孙少平的一生就是一部与现实生活的斗争史,他顽强不强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读者。

(三)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

路遥匠心独运的安排孙少平离开双水村,体现世俗的明智。在小说中,少平多次提到,他内心有一股无名的力量涌动,并不希求功名利禄,只希望政府能够委以重任,自己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算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无怨无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少平面对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努力将自己变成“公家人”的名利。这种明智像钻石般闪闪发亮。

二、人格美寓之于日常生活中

书对于少平而言,不仅仅是良师益友更是其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因为对于知识共同的渴求,他结识了日后的精神导师田晓霞。在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之后,书籍总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书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对生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也洗礼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笑对人生中的苦难。

(二)对弱者的冒死救助折射出宽厚和坦荡

平凡的孙少平因其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宽广无私的胸怀铸造了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他不计前嫌救助造谣生事的侯玉英,倾尽全力帮助小翠,舍身救助工友,无私无畏帮助惠英嫂。他的举动彰显其善良与无私,他高贵的灵魂像钻石般闪亮夺目,令人折服。

三、高雅的感情世界

(一)亲情:宽厚无私的关怀

孙少平学生时代食不果腹,当意外得到50元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母和外甥;工作时,把自己用生命换来的钱给家人;自己忍饥挨饿,不辞辛苦,只为了给家人新窑洞;妹妹去上大学时,他为妹妹买足生活中所用一切。他这份无私与细致反应了对亲人的责任,和对亲情的无限珍重。对家人这份浓浓的情意震撼了当代读者的心灵,使人们陷入无限思考。

(二)爱情:精神世界的恋情

孙少平的爱情是被动的,但其中无不显示着他的真挚与无悔付出。少平和红梅因为相同的命运靠近,在青春岁月彼此温暖。红梅的背叛让人唏嘘不已,但少平很理智的从这段感情中走出,并能设身处地为红梅着想,这无不显示这他海般博大的胸怀。

《平凡的世界》因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想象的加入而增光添彩,震撼我们的心灵。从孙少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具有特殊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使苦难不让我们感到萎靡、绝望,而从苦难的生活场景中,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温暖与积极心态,令人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这是集体主义的思想的结晶。《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在他们贫苦的表象下隐藏着高尚的灵魂,小说带有一种激励力量,使那些平凡、自卑甚至备受侮辱的人有勇气追逐梦想。

参考文献:

[1]汤思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

第3篇

奥莉加・亚历山德洛夫娜・斯拉夫尼科娃(Ольг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Славникова)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凭借长篇小说《2017》斯拉夫尼科娃获得2006年俄罗斯“布克奖”。

狂欢化理论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以古希腊的狂欢节作为基础,也就是说狂欢节上体现着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加冕与脱冕是狂欢节上重要的仪式,而文学的狂欢是使情节与场景[脱常规,获得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双重性,主人公的加冕与脱冕形成文学中的一种艺术结构。巴赫金将脱冕与加冕看作狂欢的基本仪式,作品中的艺术思维通过加冕与脱冕实现。加冕与脱冕的仪式体现了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同时表现了一种颠覆力和创造力。这种仪式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思维,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中,被作家用以观察周围世界,处理笔下题材。

一、塔尼娅,爱情的加冕与金钱的脱冕

作品中的塔尼娅,原名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作为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到火车站送别丈夫。克雷洛夫作为教授的助手,为前去冰冷的矿山寻宝的教授送去御寒的衣物。于是,火车站成就了塔尼娅与教授的别离,也造就了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相遇。

叶卡捷琳娜是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但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爱的基础。教授在进山寻宝的过程中,得到神谕――娶表妹叶卡捷琳娜为妻,教授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他们进入了无爱的婚姻。教授对妻子置之不理,把她关在房子里,与妻子没有任何交流。教授有许多宝石,但对于妻子却异常吝啬。在与教授安菲洛果夫有名无实的婚姻中,叶卡捷琳娜作为妻子没有得到任何温暖与呵护。

她也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女人,厌倦了循规蹈矩的生活,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火车站一遇,擦出了克雷洛夫与叶卡捷琳娜情感的火花。叶卡捷琳娜告诉克雷洛夫,她的名字是塔尼娅,俄语名字塔尼娅的含义是“组织者、策划者”。她希望能够策划、组织、安排自己的爱情生活。于是,被爱情之火点燃的塔尼娅,头戴“爱情”的冠冕,与克雷洛夫开始了一场“爱的狂欢”。她甘愿与克雷洛夫不停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进行一场“游离式”的爱情。平时,她是小会计师,是安分守己的教授太太,过着自己平静如流水的生活,但一旦到了约定的时间,她立刻戴上“爱情”的王冠,“奋不顾身”地前往约会地点。他们的约会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地点,只是每一次约会都会另行商定下一次约会的具体事宜。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带有刺激性的约会方式,因为一旦下一次约会不成功,他们就再没有见面的可能。这也导致了在他们赴约时,即使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也要抵达约会地点,度过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时间。他们的约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样的生活是“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约会急切、慌张而又寒酸。塔尼娅的“连衣裙上不太顺溜的拉链”,衣服“里子朝外翻过来,能看到歪斜的针脚”,连首饰“显然使用水晶玻璃或精致玻璃仿造的钻石”,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塔尼娅作为爱情的女王,可以说是毫不在意,在这场狂欢的爱情之中,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忽略不计,她渴望的就是一场纯粹的、疯狂的爱情,她得到了她希望的全部。

“属于相当高档的住房”的钥匙却与“她穿的在民间普遍的、好像沾染了蔬菜汁的穷酸衣裳怎么也难与之相匹配”,这为塔尼娅的转变做了铺垫,直到安菲洛果夫教授死亡的消息传回来,塔尼娅继承所有的遗产,她的形象发生了一次颠覆。

作为安菲洛果夫教授的合法妻子,塔尼娅在安菲洛果夫教授死后,继承了教授的全部财产,披着“有钱人”的外衣,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那个其貌不扬、平淡无奇的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在巨额的遗产面前,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爱情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当克雷洛夫向她提出放弃继承财产,两人继续在一起的建议时,她反而嗤笑克雷洛夫不切实际,她的爱情观发生变化,她的幸福不再是单单拥有爱情,而是需要更多的物质享受。在金钱与物质面前,带着“爱情”王冠的塔尼娅完全丧失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转身成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金钱与物质”毫不费力地摘下了“爱情”的冠冕。作品中的“金钱与物质”践踏了严肃崇高的“爱情”,将其贬低化、世俗化。

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爱情狂欢”在“金钱与物质”面前戛然而止。摘下“爱情”王冠的塔尼娅市侩、媚俗,为克雷洛夫所不齿。克雷洛夫深爱的是拥有爱情光环的塔尼娅,而非那个被贴上世俗标签、变了质的叶卡捷琳娜。摘下“爱情”的王冠,塔尼娅又变回了叶卡捷琳娜,她不再是那个自己生活的主导者,然而叶卡捷琳娜的纯真无邪、玉洁冰清在“金钱与物质”面前荡然无存。最终,她没有了塔尼娅的勇敢担当、我行我素、热情如火,同时又失去了叶卡捷琳娜的小鸟依人。她失去了克雷洛夫的爱情,彻底沦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她曾经想极力摒弃“无爱的婚姻”,现在不得不为了可观的遗产而扮演教授未亡人的角色。塔尼娅的“爱情狂欢”结束了,留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塔尼娅和孑然一身的克雷洛夫。

二、克雷洛夫与“同貌人”维克多,地痞令知识分子成功脱冕

第4篇

关键词:歌剧;《卡门》;米卡埃拉;性格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90-02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四幕歌剧《卡门》至今仍是西方歌剧史中最受欢迎的几部歌剧之一①,在剧中,米卡埃拉虽然是次女主角,但是她与剧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性格、世界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有着一定分量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的展现,并且,是表现戏剧情节矛盾、冲突、发展和解决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其他人物角色一并统一于整部歌剧之中。米凯埃拉人物形象是缺一不可、不可取代的,她担负的任务,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对主要角色卡门的衬托和对比作用,为整个歌剧的成功增加了一抹独具一格的动人色彩。

一、《卡门》中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特征

在歌剧《卡门》中,米凯拉角色是由女高音来演绎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身份是男主角唐・何塞的未婚妻。她是一位农村姑娘,单纯、温柔、善良,是美德和忠诚的象征,她的出现给整部歌剧带来的甜美的田园气息和美好的爱情憧憬。

(一)不同情境下的米卡埃拉人物形象

歌剧中对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通过米卡埃拉本人进行展示(有4次出场机会),另一种则是通过剧中的其他人物从侧面进行展示。

1、米卡埃拉本人出场展示及其形象特征

(1)第一次出场:美丽、胆怯、传统、端庄

米卡埃拉的初次亮相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她从故乡来到塞维利亚城找自己的未婚夫――龙骑兵的班长唐・何塞,但士兵告诉米卡埃拉要在下一班卫兵接班时才能见到他,并邀请她在警卫室等待,米卡埃拉有礼貌的拒绝并决定一会再过来找他。“她身穿巴斯克式的蓝色短裙,梳着辫子,显非常整洁,她来时显得迟疑不决,看见士兵时显得有些胆怯”②,从这些外貌性格特征的展现,一方面可以看出她年轻、美丽、胆怯的特质。另一方面,从她有礼貌的拒绝士兵们的调侃和邀请的行为来看,展现了米卡埃拉传统、端庄、有修养的一面。

(2)第二次出场:温柔、含蓄、单纯、天真

米卡埃拉的第二次亮相出现在第一幕第七场中,米卡埃拉找到了唐・何塞,并带来了他母亲的信、口信及一些金钱,接着两人唱起了一段甜蜜感人、互诉爱意的二重唱,最后是恋恋不舍的离别。这段二重唱让我们看到了温柔、含蓄、害羞、对爱情充满幻想的米卡埃拉。接着唐・何塞不小心露出了对卡门的留恋之情,这使得米卡埃拉感到疑惑,有些隐隐不安,但由于她的单纯、天真,一面对唐・何塞的温柔面孔,疑惑之情便顿时消失在这片美丽爱情海里,这也是酿成她爱情悲剧的因素之一。

(3)第三次出场:执着、忠诚、勇敢、坚强

米卡埃拉的第三次亮相出现在第三幕第四场中,米卡埃拉独自来到走私贩所在的深山老林中,她又一次来找唐・何塞,想挽回唐・何塞的感情。在这个场景中,比才给了米卡埃拉一段优美深情的咏叹调《我说,我是什么也不怕》,并将米卡埃拉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咏叹调充满着抒情性、戏剧性,是刻画这个人物最重要的部分。这个场景虽然同样是来找唐・何塞,但情况却与上次截然不同,他已经不是光荣的龙骑兵,而是一位落魄的走私贩;他已不是那个深爱着米卡埃拉的男人,而是卡门的情人。尽管如此,米卡埃拉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独自奔赴荒蛮之地,寻找自己的爱人,从种戏剧化的转变中,我们又认识到了对爱情执着、忠诚、内心敢于挑战、坚强的米卡埃拉形象。

(4)第四次出场:善良、理智、临危不惧、忠贞

米卡埃拉的最后一次亮相出现在第三幕第五场中,米卡埃拉以唐・何塞母亲的名义请求何塞同她一起回去,并冷静的告诉他,他母亲快要死了,并且想在临终前对他表示宽恕③。这次米卡埃拉的出现是在十分紧张的气氛中,对情节冲突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不辞辛苦来到荒野之地通知唐・何塞母亲病危的消息表现了她的善良、勇敢;她没有因为唐・何塞背弃了他们的爱情而发狂,表现了她理智的一面;她没有因为环境恶劣、气氛紧张而退缩,表现了她的临危不惧和对爱情的忠贞。

通过米卡埃拉本人四次的出场,可以看出比才对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布局与刻画是由外到内,有章有序,层层递进的,而通过这些布局与刻画,观众对米卡埃拉的认识和了解是由浅至深,由表至里的。

(二)其他人物出场展示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特征

通过其他人从侧面来展示米卡埃拉人物形象的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少,但也不失为一个途径,对剧情的发展也起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些展现分别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中,龙骑兵班长莫拉莱斯对士兵说:“那边来了一位姑娘,像有话要对我们讲,你们看,她掉转身,犹豫彷徨。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米卡埃拉的腼腆、害羞、胆怯;第一幕第二场中,莫拉莱斯告诉唐・何塞:“有一位小姐,长得很美丽,刚才向我们问起…”“穿着优雅大方,蓝色的裙子,辫子拖到肩上”;第一幕第三场中,中尉苏尼哈:“我的朋友,因为在你心上,只有一位美丽的娇妻,她名叫米卡埃拉”;第一幕第七场中唐・何塞默默说,她多可爱④等等,从这些描述又可以得知米凯埃拉的美丽、得体、端庄,讨人喜欢。

第5篇

关键词:赫哲族 伊玛堪 莫日根 阔力 萨满

中图分类号:I2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在“伊玛堪”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是充实“伊玛堪”的灵魂,而这些看似复杂多变的形象其实可分为三种,即莫日根形象、阔力形象、和萨满形象。其中萨满形象又可以分为好萨满和恶萨满两个独立萨满形象。

一、莫日根形象

“伊玛堪”作品具有史诗性质,有些作品虽是短篇,只能反映某一时代片段,但也具有当时的特征。大多数“伊玛堪”都是围绕着莫日根展开叙述的,很多直接以莫日根命名,显示出赫哲人过去具有英雄崇拜思想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原始文学风格。莫日根形象无疑是“伊玛堪”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莫日根,即赫哲语英雄、好汉的意思。

第一,莫日根具有英雄崇拜思想理想的勇武特征。每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其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赫哲族也一样。地处北方,寒冷的冬季使得渔猎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是,赫哲人选择勇敢的直视自然环境的挑战,他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形成了顽强、好胜、不服输的民族性格,作为这个民族所共同崇拜的英雄,莫日根身上自然以更典型的特征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勇武。

莫日根们不但外貌年轻英俊,身体强健,而且本领高强。每次进山打猎,他们都是狩猎能手,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射箭百发百中,打围弓响见物。每次捕鱼,他们都在惊涛骇浪之间游刃有余,即便是成精的鱼怪也无法逃脱。每次摔跤,他们都以过人的本领,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敌过所有挑战。他们还力大无穷,千斤巨石只要随手一抓就能举过头顶,杀死巨兽,只要往肩上一搭就能扛走。这些在条件婚情节中可见一斑,如阿格弟莫日根一箭射下三只大雁,还捉住江中千年鳇鱼;安徒莫日根捉住正南方树洞里的雕,叉住东南方水里的金鲑鱼,捕得西南山坡上的鹿。

莫日根的勇武并非源于尚武斗狠的勇,而是源于一颗藏有远大抱负的强大内心的果敢,和诚恳待人、有情有义。“伊玛堪”作品中,最直观看到的就是莫日根一次次接受艰险的挑战,以顽强、坚韧、不怕挫折的态度战胜猛兽、妖怪、莫日根对手、阔力对手,赢得一座座霍通的百姓的臣服和爱戴。然而,一次次九死一生的考验,莫日根都不曾后退,更不曾后悔当初出征的选择,只为了他心中最深处隐隐作痛的血亲复仇使命。只有心中有信念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有了信念就能激发莫日根流淌在血液中的智慧与果敢。莫日根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但他不是一个人在前行,身为前往他乡复仇的莫日根,他们总是充分展示出对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失去亲人的百姓的同情和悲悯;对待身边的妻子和兄弟姐妹更是十分诚恳,重情重义;对待诚心归顺的对手,他们也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接纳他们。

第二,莫日根离不开萨满相助,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伊玛堪”作品中,每当故事进行到难解难分的局面时,莫日根往往无法扭转乾坤的时候,总会有萨满前来相助,这些就是神灵,他们的神力大小不等。莫日根的成功,许多关键的步骤都是萨满相助实现的,莫日根对前来助战的萨满是依赖并且信任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具有一定的萨满神性。

萨满相助在前文已有论述,如双方交战之际,当战事胶着、难分高下之际,莫日根可通过默默祈祷,求助萨满神灵附体。而萨满神灵附体,又刚好说明莫日根具备萨满神性,可以被附体,借助萨满神力击败对手。也有的时候莫日根不是让萨满神灵附体,而是直接请萨满前来助阵。如《香叟莫日根》中,香叟在敌手施水火法术时,他请来能致敌于死地的大神灵古大玛发,克敌制胜。还有的情节中,莫日根也可以自己施展萨满法术,如香叟“一踏出家门就非同一般,他能腾云踏水自由往来。”

第三,莫日根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反抗侵略与压迫战争英雄,他们的身上具有觉醒者的特征。莫日根的出身大多是孤儿,或者有兄弟、或者有姐妹,但多逃不掉屡遭厄运的打击,正是童年时代生活的困苦不堪,饱受家破人亡的凄苦折磨,成年或者说遇到萨满点化后的莫日根才会立志复仇、重建家园。如《安徒莫日根》中,安徒的父亲和母亲就是被敌人抓走做奴隶去了。因此,作为虎口余生的苗裔,他们必须要履行血亲复仇的义务。这种不甘默默忍受痛苦与欺压的精神,和毅然坚定信念为血亲复仇选择出征的勇气,正是莫日根超凡脱俗的觉醒者的写照。

出征路上往往战事连连,身为莫日根,他们永远不忘自己的目标――血亲复仇、重建家园。在《香叟莫日根》中,香叟采取了自己的措施对待被征服的部落,他计划把那里全部财产和所有人都用船运回自己的家乡。香叟唱道:

“赫尼哪赫尼哪赫哩赫哩――

四个哈番,

我告诉你们,

我们要在这里,

住上三天。

你们领着人,

赶造一百只船。

要是三天内造不出来,

拿你们脑袋来见。

阿啷……

四个哈番吓得头上冒汗,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们一定照办!’”[1]

终于,香叟命令焚毁屯里的全部房子,乘着满载着重建家园的财物和人口的木帆船,凯旋。

野蛮时代的觉醒者只能这样开创未来,虽然用的是掠夺的方式,但这就是英雄时代迅速整合资源的方式。不过也并非所有的情况都如香叟征服这个部落一样,有许多霍通主会听闻莫日根的事迹而主动开城门请降,并与莫日根结拜为兄弟,共同完成复仇大业;也有的部落百姓不堪忍受当下主人的压迫,而主动要求莫日根成为他们的新主。无论过程如何,结局总是好的,莫日根总能带着满载着俘获的百姓和资源的大船,带着成功的信心和喜悦,凯旋归来,重建家园。

二、阔力形象

“伊玛堪”作品中,女性多以阔力形象出现,在故事的叙述中,阔力的神性也是女性最主要的功能。阔力,在赫哲语中是黑色神鸟的意思,没有哪个赫哲人会将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叫做阔力。有学者认为,阔力是女性幻化出来的神鹰形象,是依据母系氏族社会由女性占统治地位而演化来的。“女神崇拜不仅将史前人类文化成果传承到文明时代,而且将其基本精神――集体英雄主义,通过圣坛与神话传承至近世,对北方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的铸造起到了深刻、持久的影响。”[2]

首先,阔力是贤惠而深明大义的凡人女子。赫哲语中,未嫁女子称为德都,嫁给莫日根的女子都是福晋,无论德都、还是福晋,她们都拥有姣好的容颜和宽阔的胸襟。“伊玛堪”作品中,她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妻制,但当几位德都都嫁给同一位莫日根时,她们互相毫无嫉妒之心,而且在莫日根征服一座霍通的时候,福晋甚至会抓来被征服的德都做莫日根的妻子。作为妻子,她们对丈夫的周到细心,时而像情浓义重的妻子,时而像善解人意的朋友,时而像可助丈夫排忧解难的助手。如《满斗莫日根》中,博尼恩德都本想为两个哥哥报仇,但经过父母的劝解,答应嫁给满斗莫日根。成为满斗莫日根的妻子,博尼恩德都对丈夫关怀备至,在丈夫西行的路上,她化现房屋、为丈夫通风报信,在西征的路上与丈夫形影不离。

其次,阔力是文武双全的忠诚助手,她们不但在和平时期为莫日根准备好衣食、为他们探路,在交战时更是助战巾帼不让须眉。在莫日根同对手交战的危机时刻,她们既可以从莫日根的脚下破土而出迎战对方攻击而来的阔力,又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从高空俯冲而下冲向对手的头颅,将其劈成两半;当莫日根在西征途中疲惫不堪,无力前行之时,她们会用神法化现房屋,并将丰盛的美酒佳肴为莫日根备好;当主人公在征途行进而感到前路茫茫的时候,她们会及时为莫日根探明前路,引导方向,甚至还会将凶吉福祸提前告诉莫日根。值得注意的是,阔力虽时刻出现在莫日根的左右,关系无比亲近,但她们却从未陪同自己的丈夫在征途上行走,或具体谋划某次行动。由此可见,当她们幻化成阔力时,具有空灵飘渺、超自然的神性,与行走在征途上的莫日根也许根本不在同一空间。如果说“伊玛堪”作品中的莫日根具有人格大于神格的特点,那么阔力身上所能看到的却是神格大于人格的特点。

第三,阔力实际上是“伊玛堪”作品中女子的萨满化身。“伊玛堪”作品中的阔力都是敌对双方萨满主人公的妻子姐妹。在真正的萨满信仰中,存在着祭司向保护神现身的关系,而这种现身意味着祭司将成为神的特殊助手,必要的时候亦可幻化成鱼或鸟等形象,而最为典型的现身关系就是“夫妻”。在“伊玛堪”中就表现为阔力向莫日根现身,成为莫日根的得力助手。

确定了阔力是莫日根的萨满保护神地位,就解释了为什么“伊玛堪”作品中莫日根总是要遇到那么多能变成阔力的女子,并收她们为妻。保护神愈多,作为萨满的莫日根神力就愈大,而娶很多妻子意味着莫日根在不断的进行神力增加和壮大保护神队伍。“伊玛堪”作品中显然是以半人半神的莫日根为中心,而不是以单纯的只有人格而没有神格的民族历史英雄莫日根为中心的,所以象征萨满的莫日根同他的保护神的结合过程以及萨满神通增进过程的“多妻”现象,无疑成为作品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萨满是“伊玛堪”作品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形象,尤其在宗教场面里更是必不可少的主持者,“他们把所有类似宗教职能的特点都融于己身,既是天神的代言人,又是精灵的替身;既代表人们许下心愿,又为人们排忧解难。他们中的大多数就是人们中的一员,并不完全脱离生产。他们在萨满世界中是人又是神,是他们在放任癫狂的情绪下,用萨满巫术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3]“伊玛堪”作品中的萨满几乎都是女性,将萨满这种亦人亦神的特色描写得十分生动,而在所有的祭祀场面都可看到女萨满的身影,她们一旦得道,就可变成阔力神鹰,无所不知,出神入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与莫日根如影随形。如《香叟莫日根》中,在最后祭神的过程中,都是香叟和他的嫂子、妻子都穿上神衣,一起跳萨满舞。

三、萨满形象

在“伊玛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无形的形象――萨满,它“是无质、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4]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奋者”、“癫狂者”、“无所不知的人”。萨满不是普通人,具有超自然的特异功能,知晓神仙世界的情况,可直接与神灵沟通。神秘的萨满文化在“伊玛堪”作品中揭开了一角,它向人们展示了虚幻空间中一个个独立、生动、可感知的有生命的形象,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回到无形的独特文化形式,而其最大的特征,就表现在萨满的神性。

赫哲人相信万物有灵,笃信萨满教,在“伊玛堪”的时代,这种信仰根深蒂固,萨满在“伊玛堪”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的神灵也就是屡屡为莫日根施以援手的好萨满、也可以对莫日根灵魂附体助战、也能让阔力们发挥各种神力、还可以成为反面的坏萨满即以妖魔形象出现。

“伊玛堪”作品中的好萨满,独立的萨满形象总是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神通广大又有一颗正义善良的仁心。如《香叟莫日根》中,香叟莫日根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祈求保护神帮助自己。香叟莫日根祈祷,向古大玛发祖先神请求帮助:

“赫哩啦――赫哩啦赫雷

古大玛发,

古大玛发,

快来助我一臂之力,

把独角龙送到赫金家。

古大玛发,

古大玛发,

当我住嘴的时候,

你快来呀!”[5]

果然,东南方刮来了一朵彩云,带着嗖嗖的风声,一眨眼就到了身边。古大玛发真的来了,摘下腰带,拿出皮绳,帮香叟制服了蛟龙。

在《满斗莫日根》中,好萨满库查卡玛发和库查卡玛妈不但将满斗莫日根的妹妹满巾德都收养山中,由神灵教养,而且还将九粒苏古冬神药交给满巾德都,让她去治疗哥哥满斗莫日根的疯癫病,并使其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英雄。

“伊玛堪”作品中,萨满形象体现在半人半神的莫日根身上,莫日根本是凡人,通常经萨满指点迷津之后,就会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神通,当他们使用这些神通的时候,凸显的便是他们半神的萨满特性;萨满还会在莫日根与对手交战的时候,以灵魂附体的方式为莫日根助战。如《安徒莫日根》中,安徒躺下后睡不着觉,拿起一根小棍在自己的头上敲了一下,变成一只小蜂子。安徒在村子里飞,飞到一户人家的窗子上,看到很多年轻女人在说笑,其中一个在说安徒坏话,另一个女人劝她不要说人家的坏话。安徒跟着说他坏话的女人,趁她睡觉的时候刺痛她,第二天,这个女人请了许多萨满前来为她医治刺伤,可是萨满们都医治不了,又去请来远近闻名的都日斗萨满,都日斗看出是安徒做的鬼又不愿意得罪安徒,于是推荐安徒替她医治,果然安徒药到病除。在《香叟莫日根》中,香叟的故事说明香叟莫日根也具有萨满特性。

“伊玛堪”作品中,萨满形象还体现在半人半神的德都、阔力身上。“伊玛堪”作品里的阔力,几乎完全由具有萨满神通的女子变成。在萨满的世界里,并非所有的萨满都是法力无边,而是各自神通高下不一。有的萨满可以传递信息却不一定可以完成追魂等重大萨满活动任务;有的萨满可以使用一些腾云、踏水的法术,却不一定在交战中处于绝对优势;有的又是通灵使者,可以统领众神。如《阿格弟莫日根》中,阿格弟突然死亡,他的护身神萨日卡便去向法力高强的女萨满黑斤报信。黑斤保护好阿格弟的遗体,飞到阴曹地府去找阿格弟的灵魂。她历尽艰难,寻访遍地,终于在一根茅草上把阿格弟的灵魂找到了,让他起死回生。

妖魔,在“伊玛堪”作品中的身份实际上是坏萨满。这些坏萨满时而变鬼,时而变怪,时而变成猛兽,具有“魔”的属性。然而,不管妖魔的本领多大,神术多高,在“伊玛堪”作品中最后总是可以被制服的,表现了赫哲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理念。

《安徒莫日根》中,安徒来到的第一个霍通遇到的就是难题求婚,而构成难题的三个条件恰克陈(雕)、爱新达乌(金鲑鱼)和库玛卡(鹿)就是典型的妖魔形象,他们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有一定的萨满神力的坏萨满,他们会叫阵,比如恰克陈看到安徒伸伸脖子,张张嘴说:

“赫力勒,赫力勒那尼,赫力给格,

小伙子你听着,

咱们无仇无恨,

你来干什么?

是来抓我吗?

咱们就试试吧,

我虽然老了,

也不会白让你治服的。

啊啷……”

善恶观念是在“伊玛堪”作品中普遍存在着的观念,大多数人物都认为应该反抗邪恶、抵御等。作品中正义与邪恶的分别在莫日根西征行动上表现出来:莫日根西征途中交战的对手不乏法力高强的莫日根萨满,但这些对手很多被划归为妖魔即坏萨满。因此,所有在莫日根的前进与成功过程中带来困难的障碍都是邪恶的,“伊玛堪”正是赞扬了莫日根不畏邪恶、不惧艰险,终于代表正义战胜了邪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主编.黑龙江民间文学.第二集、第十二集.黑龙江大学印刷厂.1981年版

[2]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志权.赫哲族民歌、歌曲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第6篇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简化;整体

0 引言

在一次艺术考察中,我在洛阳艺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真实的画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画像石,接触到汉代画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极具动感的夸张表现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体大气,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造型手法及艺术价值两方面对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画像石就是汉代的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产生与西汉,生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

――范迪安[1]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画,用以嵌饰祠堂和墓室,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中不见与之完全相同的艺术品。

――杨泓[1]

通过广泛学习,综合诸多概念我了解到,“画像石”,顾名思义,石上的画像,也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术而言,属于雕刻艺术。但就其整体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而言,又与绘画极为一致,因此称为画像石。画像石艺术在我国汉代时期发展至高峰阶段,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画像石就是指汉代画像石。

2 画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简化

对于造型而言,“简化”是一个被大家公认的造型手法,当“形”简化的不能再“简”,留下的一定是最精彩的部分。这个道理至今仍在艺术教学中被广泛推广。汉代画像砖中人物造型的高度单纯化、高度概括性至今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在汉代画像石的人物造型中,很多形象都是高度概括的轮廓构成,充分体现人物的特征,显得质朴、传神而大气。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形神兼备的形象:迎宾门吏四肢收敛、弯腰、俯首,满身谦恭;斗兽者高扬头颅,张口大吼,手执长矛,双腿长跨,斗志昂扬;很多舞者长袖飘扬,纤细的双腿轻快的跳起,姿势十分的动人。常常是简洁的外形和轮廓,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总能表现到极致的惟妙惟肖。特别是一些侍从和门吏,轮廓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地步,正是这种简洁、生动、清晰的外轮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我们对汉画像石造型特征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抓住描述对象的本质特征,运用概括简化的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再创造,使作品在充分体现客观对象特征的同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正是艺术家们一直追求的创作理念。

2.2 以线造境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造镜”,尤其注重“线”的表现。线的运用是体现情感和整幅画面的气氛的,也就是所谓的“活”。线的表现在汉画像石的人物造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人物造型依靠线本身的变化,完整有效地表现不同体裁,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和画面气氛。同样在石上刻出纵列的粗细线增加画面层次效果,显得画面灵活生动。其独特的线刻刀法方圆兼济,聚散繁简,刚柔曲直,方圆快慢等的运用以对比为主要变化的线条,达到变化而统一的艺术效果,使其呈现“虽出人功,宛若天成”的古拙天真之美。[2]

2.3 大胆夸张动势

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大多通过大胆的夸张其动势,充分传达出形象的运动感与和姿态特征。比如《斗牛》中人物跨着大步,张着大口,充满动感,牛则低头,顶着角,扬尾,四肢充分展开,充满斗志,人和兽的组合在画面中展现了一波三折,起起伏伏,体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这实在不得不令我赞叹,能用最简洁的笔墨,创造出如此夸张、气势浩大的形象和氛围,这才是艺术创作的高超之处。

对于一些舞蹈者或夸张人物形态的“不准确”现象,我在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里,也看到一个典型的例子: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在为《青骑社》所画封面中的奔马是四蹄同时腾空的,汉画像石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精彩地表达出了骏马飞驰的速度感与美感。但其实世界上根本不会有马能这样奔跑,为了那富有美感的速度,马儿就这样“艺术”地飞了起来!这个例子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体现的夸张美学。

3 艺术价值

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农耕艺术对力量、阳刚之美的崇拜。

历史学家称,汉武帝时期,曾组织了强大的骑兵,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这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彼时强盛的国力。成长与这个时代的汉画像石艺术,同样也就携带了粗犷豪放、雄浑博大的阳刚基因,汉画像石中诸多人物造型极度自由浪漫、充满阳刚之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自然的运动是阳刚的,作为人,也应该是阳刚、刚毅的,阳刚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脊梁,是汉代以前中国艺术的主要审美追求。阳刚之美,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伟大艺术价值所在,也是它在中国美术室乃至世界美术史中能够散发奇异魅力的主要原因。鲁迅曾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3]

同r,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体现出一种注重整体的艺术追求。造型艺术家如果仅仅局限于形象的细节刻画则容易失去画面的整体效果,在艺术创作中,不要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把握中因小失大。画者都知道,绘画时拘泥于局部会失去画面的整体关系,画面最为重要的、最打动人的并不是某个精彩的细节,而是协调统一的画面体效果。

在汉画像石作品中,经常可见一些人物形象的面部往往连五官都没有刻画来,有的门吏、侍女等人物躯体塑造的极为简单,几乎只有外轮廓。如上图所示,很多都是没有细节和五官的。其实画像石在制作最后是要着色的,人物的五官或许再着色时会完成,但现在我们很难看到了,因为大部分汉画像石的色彩都因时间与环境关系而剥落殆尽。其次,很多大型画像石上往往人物众多,为了表达人物间的主次关系,减弱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这一手法也体现了整体的美学观点。再者,因为充分简化了细节,才使整体形象更为大气沉稳,鲜活有力,给人一种整体上的磅礴气势。

4 结语

汉代画像石运用极具简练概括的造型手法,充分体现出一种整体、动感、韵律、深沉而雄厚的盛大气势,其整体概括的手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同时,其注重形与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应当长期注意的重要方法。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博大精深绝不是我一朝一夕能完全领会的,我们学习西方和当代艺术的同时,更应注重认真学习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这样我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同时探索出新时代的艺术边界。

参考文献:

[1] 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高雅丽.从中国画浅说画像石和画像砖[J].当代艺术,2008.

[3] 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建中.中国汉画像石全集――河南汉画像石[M].河南美术出版社.

[5] 张道一.古典艺术解读汉画像石研究――画像石鉴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小说中,“完美型的唐僧、力量型的孙悟空、活泼型的猪八戒、和平型的沙和尚” [1]虽然性格迥异,却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构建出了成功而独特的角色。

1、唐僧:《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在大多数场合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他表面的“胆小怕事、听信谗言、人妖不分、缺少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阳刚之气” [2] 等缺点早已为世人所批判。对此,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则是来自胡光舟先生《吴承恩和西游记》中的一段话:“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教训)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 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 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禅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3]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

淮茗在《被误解的唐僧》一文中认为,对唐僧持批判观点的人都是站在俗世的立场上来看唐僧,并指出:“唐僧的人格也许有一些缺陷,但应当承认,这来自他虔诚的信仰,其取经立场是无可动摇的”。[4] 潘全寿对此表示了赞同,他觉得唐僧“是个诚心取经、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酒食美色的高僧”“是取经队伍当之无愧的楷模”。[5]竺洪波在《论唐僧的精神》一文中也认为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统帅,在《西游记》中是真正的、唯一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形象,“佛教之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劝世救主思想,以及为完成取经使命而义无反顾的、不畏生死的牺牲精神是唐僧这一艺术形象最主要、不可或缺的性格特征”。[6] 可见,唐僧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目标的坚定就是取经成功的重要保证。

2、孙悟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也是备受万千观众赞扬和喜爱的人物形象。说“他(孙悟空)是中国文学永不安宁的精灵” [7] 一点也不夸张。他酷爱自由、任性而为,是一个“具有非凡爆发力的反抗者”。[8] 崔小敬在《<西游记>:秩序与自由的悖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孙悟空的出生即是对人伦秩序的突破,对于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天宫来说,孙悟空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秩序化生活的异类’”。[9] 同时“孙悟空也是一个靠自己的基本品质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是一块打不死、烧不化的顽石”。 [10] 潘全寿在其《精当,增减一人废全篇——<西游记>取经人物设置的艺术》一文中指出:“孙悟空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理想主义的英雄化身”。[11]

3、猪八戒:如果说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安宁的精灵,那么猪八戒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退色的笑星。刘耿大认为“猪八戒的幽默,具有喜剧性特征,是典型的‘开心果’”龙国庆在《丑中孕美,借幻传真——猪八戒形象新探》一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猪八戒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神’和‘开心果’”。的确,八戒的幽默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不过就像曾中辉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猪八戒是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物。如爱耍小心眼,自尊,经常在师傅面前搬弄是非,让自己的对手吃尽苦头;善于投机取巧,面对强者退缩,面对弱者逞能;贪吃贪睡,好色好财,动不动就嚷散伙打退堂鼓”。

潘全寿对此说道:“猪八戒仍是一个“功大于过,功劳苦劳都不小的重要人物”他那勤劳勇敢的的优秀品质随着小说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照人的光彩,而他身上存在着的那些庸俗的惰性及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在与妖魔鬼怪及恶劣环境的搏斗中经受锻炼而逐渐克服掉了,正如龙国庆说的那样,八戒是在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典型,是一个随时代浮沉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