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30:35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经济飞快发展的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架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第三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被公认为第三利润来源的物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已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增速和增幅都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在物流产业发展势头正猛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当下最热的焦点议题。
什么是物流信息化?其实就是指物流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门别类、运输、传送、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全程的处理环节,用来有效管控货物的流动过程,从而减少成本投放、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第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依托;第二,以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第三,物流信息化辐射物流活动的所有方面;第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第五,物流信息化可被视作一个发展过程。
2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
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电子信息应用,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近些年大量物流企业不断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互联网系统,完成对物流业务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导航定位监控、物联网产品定位等。在这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中,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2.1 打造企业宏观环境
指的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网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洞察期进行详实规划;国家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章程条例;形成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升企业内部对电脑技术的使用能力等。
2.2 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
主要指是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物流企业获取数据且对数据进行精密解析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包含有3个核心内容。第一,对外部实施物流产品管理的业务,获得订单,利用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实时调用和安排物流车辆。第二,面向外围的企业官网。这部分内容主要根据详实的物流企业需求,创设一个门户网站,有助于客户确定单子、查找物流到哪了等功能。第三,面向企业内部的重要功能。这部分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财会核算、库存和运输等业务管理。
2.3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逐渐走向一个封闭和开发不相伯仲的行为。为彻底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系统用于防御。安全系统包括互联网安全、信息安全。其中使用安全方面可通过设置多个用户权限来完成,集中统一管理用户的全部信息和操作权限并给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这时操作人员就能运用账户和密码来进入系统并开始操作。互联网安全可以通过防火墙解决,可以在新建系统时,保障系统在运行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信息安全可以借助重新连接来完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线路不流畅或切断,则可以在顺利解决安全问题后再次连接,这样一来用户对信息的安全访问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3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流程
3.1 企业全体总动员
这也是物流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第一步。企业想要顺利完成一件事,首先,要做好员工的动员。其中,领导作为核心,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实际操作。在优化互联网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夸奖员工参与的积极性,配合系统研发的调研工作。其次,探究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想法。
3.2 确定物流企业信息化未来前景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属于企业整体发展中的核心组成,所以一定要同企业的宏观目标相协调,才能令企业在竞争中经久不衰。因此,在研究和解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前提上,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宏观规划相适宜,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树立企业信息化进步的宏观目标、规划、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与计划的详细步骤。
3.3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目标明确标后,坚持且一丝不苟地去执行。在建设期间,还需要深入掌控系统的延展性和提升空间,严格遵循制定的目的和规划,分步骤、分环节地执行,按时验收建设的效果。
3.4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和维护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成,并不代表工程就结束了,想要使系统能稳定正常且高效地运转,还有诸多后续的配套工作需要执行和完善。比如,判断建设完成的信息化系统,评估其是否已符合企业设置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加强对平台系统的定时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不断完成对系统的更新,添加新的职能和职责,使系统能够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给企业指出一条最新的信息化服务之路。
4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物流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4.1 健全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
从当下情形看,众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尚未得到全部且合理的配置,极易导致大量浪费。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还应该改进和调配其资源的共享。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减少对物流资源的莫名浪费,使企业的机器和人员都发挥出最大效用。同时,还能在电子信息化建设阶段,搭建出一个形式上的物流模型,方便指导企业的全部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的利用率。
4.2 完善供应链管理
在网络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物流企业陆续运用供应链模式的管理方式。所谓供应链模式,就是指从产品或材料的选购、传输、储存、派发、到达客户手里这整个流程中关于卖家、生产方、服务企业、客户之间的整个上下产业链。这个过程的效率将对企业的运营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调整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运用局域网、数据分析、B2B等电商等技术,完成上下游中多方信息的实时分享,把企业的对外业务和内部业务恰当地统一,有效提升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果更为显著。
4.3 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近些年,大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形成了深刻认知,把物流信息化当成一项关键的发展目标列入企业的长远规划中。但由于我国开始运用电子信息化的时间相对较晚,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底子比较薄。想要建设好物流企业的互联网信息系统,还需要我国其他相关部门给予该项工作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制定和颁发相关政策,一起协作配合。一方面发挥出必要的执行作用,一方面起到表扬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加快物流行业中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4.4 保护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
物流企业要经常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众多电子信息化方面的活动,让员工之间能够顺利实现有效沟通。员工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方法。保障企业在使用这一系统时能够符合足够的信息操控要求,进而促进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集成化。对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包括企业档案)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实质是将企业内其他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等)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无缝衔接,建立起企业内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知识平台。
一、引言
19世纪末,工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铁公机”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体系,包括大生产、大零售、大品牌和大物流。如今,信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计算、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其平台、服务业和商业生态等,正在催生和改造出属于信息时代的新经济体系。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进入了DT(Data Technology)时代。新的基础设施、要素与结构,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旅游服务的迅猛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推动分不开。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信息传播和信息技术具有根本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也是旅游业的基础性资源,更是支撑整个旅游产业正常运转的“血脉”。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这造成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对象不是商品,而是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旅行社企业为旅游者提品服务的过程,全都依赖于信息或信息渠道。充分依托或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和新服务方式,使现代旅游业区别于传统旅游服务的界限性标志,更是使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根本性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旅行社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业务拓展也将进入智慧化时代。对于现代旅游业来讲,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应用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它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以更加准确、及时和智能的方式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智慧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服务泛在化、业务管理职能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四个方面。具体来讲,智慧旅游是基于高科技的基础设施,通过数据统计与智能分析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决策,为旅游者提供任何时间、地点和人的泛在化服务,提高旅游产业链效率,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1]。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者已经由过去的追求旅游目的地数量转向追求旅游体验的品质,在旅游资讯获取、旅游产品选择、旅游产品购买、旅游在途服务、旅游经历分享等领域产生了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智慧旅游建设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应用
服务是智慧旅游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旅游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以统一的旅游线系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各种应用系统向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智慧服务。更确切地讲,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智慧旅游应该是智能旅游服务平台。它借助云计算平台,实现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集约建设和按需服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更有助于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推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催生出OTS(Online Travel Service),即在线资源型旅行社,就是具备互联网思维、融在线旅游与传统旅游及旅途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
三、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OTS模式的实施与运行需要良好的运营基础环境,也就是需要较好的旅行社信息化基础。旅行社信息化是旅行社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旅行社的运行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重新定位在价值链中角色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旅行社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旅游者,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形成了以旅行社为核心、服务于旅游者的综合性系统[2]。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一度被边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旅游业分配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部分旅游产品供应商撇开旅行社直接为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信息技术赋能改变了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削弱了旅行社的信息垄断,而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面对市场变化,旅行社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服务来重新定位自己在旅游业价值链中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旅游产业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分工模式已经变成了以共享和消费者为主导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消费者的旅游观念日益成熟,传统旅行社企业的电话咨询、店面定购、团体旅游的运作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因此,旅行社企业必须实施转型升级,改变才能发展。研究表明,旅行社企业未来的业务应该着重于凭借自身的专业化优势,通过旅游信息搜集与加工,为旅游者提供高知识含量的信息咨询,并不断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三)争夺在线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在线旅游行业快速成长,在线旅游市场已经正式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参与模式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3]。根据艾瑞网的监测数据,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为30779亿元,在线渗透率达92%。到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达42372亿元,同比增长3767%,在线渗透率突破10%。2015携程与去哪“联姻”更加强了在线旅游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和成熟度。激烈的市场争夺要求传统旅行社企业不断加快与时俱进的脚步。信息化无疑是旅行社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在线旅游市场的透明度高、购买便捷、价格低廉等特性始终冲击着整个旅游行业,传统旅行社企业由此受到一定挤压。市场需求变化要求旅行社企业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尽快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而传统旅行社向OTS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旅行社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发利用,从而拓展销售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信息化建设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企业领导者要将信息化管理等科学方法与成果应用于旅行社的业务管理中,结合企业文化与思维方式,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等方面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旅行社企业应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保持软硬件投资比例协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4]。
(二)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同步
提高旅行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旅行社的转型升级,必须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模式调整相结合。其中,旅行社业务流程改造是旅行社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陈旧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无法适应先进技术,并且会限制信息化发展进程。旅行社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最终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组织灵活性,增强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增加对在线业务的投入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不断成熟,在线旅游网站的竞争已经开始往深层次、差异化方向发展。目前,携程(Ctrip)正在谋求从OTA转型升级为OTP(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深入到采购和服务等环节,做全产业链,营造封闭生态系统。面对日益激烈的在线领域竞争,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大投资来发展在线业务。不仅包括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有对于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的投入。在线业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调整与维护。
(四)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
在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旅行社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时刻关注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并持续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是旅行社企业产品与服务开发的方向。旅行社企业必须充分关注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所需所想,关注市场变化,找到顾客所关心的,而不是旅行社企业自身认为重要的信息。旅行社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采购优势,在网络上提供尽量准确而详尽的信息,包括与旅游行程相关的旅游吸引物、时间安排、住宿以及费用标准等各方面信息供旅游者选择。旅行社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产品原创性强的优势,利用企业网站与客户建立直接的交流机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在线咨询服务和出行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在线调查表以及旅游反馈意见表,及时获得旅游者的出行反馈信息,与旅游者保持售后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五)谋求多方合作与共赢
由于产业链的不断融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细分的层面上展开,旅游行业中各大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中心,将同行定位为直接竞争对手,采用“价格战”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无疑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在线旅游产业链中,旅游企业的经营优势既来源于其竞争实力,也来源于合作能力。通过企业间的横向关联或者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可使得产业链的各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1+1>2”的整体效应。为实现在线旅游业务的不断拓展,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强与旅游服务企业,甚至是与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方合作。通过跨区域合作使中小型旅行社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及相互支撑的能力,最终实现共赢。跨行业合作包括旅行社企业与大型旅游景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由于在线旅游业务的安全问题,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有利于确保支付环境安全,维护旅游产品交易的正常秩序。
1.1ERP的内涵及对企业的作用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是由美国的GartnerGroup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的[1]。ERP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顶峰和成熟阶段,通过确定适合企业个性化特点的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思路、方法来整体优化、组织、控制、调整企业的人、财、物、技术、设备、信息、时间等各项资源,从而达到企业内、外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整合。因此,该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及服务的重新设计;还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行业内外各种动态,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奠定基础。ERP系统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起重要作用。
1.2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战略的总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由区域经济走向全球经济,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即采用先进成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分析与改进,重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运用和革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全新的管理革命。
中小企业是这个时代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他们发展迅速且迫切地渴望成长,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有着行业分布广、IT需求千差万别、IT水平低、投入少、缺乏专业人员维护等特点,所以它们需要最实用的高品质信息化产品、最可信赖的销售管道和最完备的专业服务。而现在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却很少是专为中小企业需求定制,且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IT需求,使中小企业信息化陷入尴尬境地。
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外部来讲,融资环境不公平,行业准入条件不公平,缺乏充裕、优质的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供给。从内部来讲,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很多企业的组织形式都是“直线职能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粗放、不规范,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等状态,而且管理人才奇缺,很少有人受过管理专业的训练。外部环境的改善要依赖于政府,而内部条件的改善则应来自于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保障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其实质在于我国中小企业应用ERP的必然性,通过求新求异整合管理资源,促使管理活动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整体竞争力。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使企业真正发挥其小而精、适应性强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对于以客户管理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合同为主线、以绩效为目标、以网络为平台的客户资源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需求最为强烈。中小企业希望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进行IT投资。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站式解决方案、SAAS服务、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概念伴随着这些需求,在国内悄然兴起。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投资一般占投资总额的8%,而我国仅仅占0.3%!采用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国外一般达到60%以上,但在我国也就是13%左右。信息化程度相当低。
三、目前ERP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几乎都配备了电脑和网络,进行电子化或网络化的操作和管理,可以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许多企业已经着手ERP建设。但是在目前,在全企业范围内实施ERP应用的仅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3.8%,其中实施ERP建设成功率不到10%,这使很多企业陷入两难的困境。
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的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拉出阴线。金融海啸蔓延全球,国内各行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遭遇到了困难,尤其是中小规模的制造型企业,而ERP的应用主要以制造型企业为主。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3.1企业业务不规范,信息化需求柔性大。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其业务的随意性比较大,职能分工比较粗放,决定了信息化应用必须能够满足业务变动的节奏,有效匹配新的业务模式。信息系统要做到有高度,且必须要便捷、灵活。这是一对矛盾,对于信息化基础并不好的中小企业,其挑战性更加大。
3.2企业发展快,信息化需求变动大。作为中小企业其业务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整个业务发展形态甚至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信息化需求刚刚提出来不久,还没有等信息应用进行推广实施,常常会马上出现彻底推翻原先需求的困境。
3.3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压力大。中小企业的关键在于发展,由于企业间竞争压力大,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研发和市场上,信息化常常处在一种“零投入”的情况下开展的,许多中小企业凭借可怜的人力成本,进行信息系统研发,以支持业务需求的实现。
3.4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最缺乏的是人才,对于信息化人才更是如此。往往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对于信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并不高,源于其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工作环境差,信息化专业人员得不到发展、提高。虽然目前中小企业面临重重困境,但各大软件厂商仍然将中小企业ERP市場当作了必争之地。他们认为中小企业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相信随着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将不断呈现增长趋势。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信息化是一个中小企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合理的信息化可以完善企业的资源管理,提高研发、生产效率;中小企业自身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降低成本、提高风险控制上增加投入。
(2)信息化市场趋向成熟。国内外信息化方案解决商开始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国情,推出适合这一广大群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小企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低投入,高效率的信息化成为可能。虚拟化与云计算让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化成为可能。企业无需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中国国内企业信息化行业迅猛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方案解决商。他们将直接带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4.2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1)高复杂度。中国复杂的国情,以及中国上千万的形形的中小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千差万别;认识度不足、认可度不够。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了解程度不足,对信息化再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上的认可度不够;资金能力不足。金融危机下,许多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无法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2)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缺少兴趣,表现为:一部分企业消极的抵制信息化;一部分企业担心数据安全问题,拒绝进行信息化建设。
五、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不断的推动广大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从而激励信息化方案解决商不断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中国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把握住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本人认为,中小企业想要成功、快捷的推行ERP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全员参与,企业负责人是关键。
ERP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软件培训,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模式和业务架构转变、岗位职能调整等许多方面。由于损害到部分人的长期或短期利益,ERP的实施常常会遇到或明或暗的阻力。只有得到企业负责人的坚决支持,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地实施ERP。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扮演着局部目标和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管理政策执行者的双重角色;企业的基层员工是业务流程的日常参与者,软件的日常操作者;必须让他们理解如何利用ERP提高日常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应当注重对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的培训,让他们理解在ERP的实施过程中,自己应当如何配合项目小组、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厂商的工作,调整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才能使为ERP实施付出的时间、金钱得到切实的收益。
5.2夯实管理基础
企业管理基础涉及多个方面:第一,制度基础。特指企业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企业基本制度。良好的制度基础是企业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动力源泉,也是突破实施障碍的关键。第二,业务流程基础。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该较为固定而且固化成为管理制度。即使业务流程经常发生变化,企业各个部门也应该根据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各种调整。第三,数据基础。不知道有多少项目因为数据问题而失败。第四,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包括了企业员工素质、能力、责任心以及各种人力资源政策。ERP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企业员工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员工的操作能力、岗位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管理基础工作,才能有效实施ERP。
5.3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地推进
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量力而行,分阶段、目标、有层次的推进执行。理论上完整的ERP系统,业务流程覆盖广泛,功能繁杂。实现企业信息化应该是财务-物流-生产和成本电子商务-全面信息化的全面信息化得过程。随着投入使用的ERP子系统逐渐增多,企业信息集成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在优化资源运用,缩短采购提前期和生产周期,降低库存资金占用、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的收益也日益显著。企业领导者应该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中长期的ERP应用所应该覆盖的业务流程领域,并对业务流程优化提出明确、可量化的目标。由于时间、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约束,企业实施ERP应当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从那些“瓶颈”业务流程入手,对于业务流程内的功能需求,优选考虑哪些对改进关键增值活动有明显收益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既有效、控制ERP项目的时间、成本,又能切实看到收益,这样后续的ERP项目才能进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实现了应用财务软件对资金流的管理。而CRM(客户资源管理)、SCM(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情况则不容乐观。电子商务更是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仰望的概念。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近幾年发展迅猛,在国内外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带动下,未来会很光明。B2C、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从淘宝的营业额就可见一斑,淘宝更是提出了下一部计划:在2014年实现10万亿的年营业额。电子商务是一个潜力如此巨大的平台,可惜国内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程度非常低,这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走上国际舞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电子商务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
5.4选择合适的ERP软件供应商
各个企业实施的ERP项目中所覆盖流程、流程中要求的功能点不尽相同。不同的ERP供应商在所适应的行业范围、覆盖的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的全面性、与第三方软件的集成性、可扩展性、二次开发难易程度等方面各有千秋。目前国内的ERP厂商,有些是从财务软件转型做ERP,在财务模块上的功能相对较弱。国外的ERP厂商水平相对较高,但在本地化支持和价格缺乏优势。企业应该根据需要和承受能力量体裁衣,在考核了ERP软件商的公司资信、ERP软件产品演示、样板客户调查结果、合同费用、实施人员和实施计划、各个模块的功能需求后再选择合适的ERP软件供应商低成本的虚拟化、云计算方案让中小企业投入较少的资金,即可得到高效率、高效益的双效回报。软件、硬件企业对虚拟化、云计算的投入逐步提升,从戴尔等国内PC巨头,Oracle、Microsoft等软件巨头的虚拟化发展战略中就可以知道。中小企业信息化再稳步前进、逐步执行的同时,也要敢于使用高效率的新技术,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新鲜动力。软硬结合的信息化解決方案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现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软硬服务商的完美合作,必然会成功的引导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5.5加强项目监控
ERP实施是一项风险很高的工程,需要进行严谨认真的项目监控。第一,应该规范项目例会和阶段性评审制度。如,定期召开由企业的项目领导、各业务部门的领导以及实施咨询人员参加的项目实施例会,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部门协调、人员沟通、技术支持、时间和成本控制等问题;分阶段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估,如果出现偏差,研究是否需要更新计划及资源,同时落实所需的更新措施,如果达到需求,就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第二,应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文档管理工作。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文档记录,有利于企业、ERP软件厂商、管理咨询公司之间的交流,对于ERP项目的后期维护和持续改进都是重要的基础资料。
六、结语
中国企业要想通国际接轨,信息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初露端倪的虚拟化、云计算必将刺激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小企业如何把握住这一机遇,掌控信息化的浪潮,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资源分配能力、生产效率,是当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的一个重大课题。相信功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方案解决商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将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送进千千万万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国际化过程提供强劲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许肇元.DELL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戴尔中国区副总裁).
[2]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调研》畅享网(bbs.vsharing.com).
[3]王茂林,赵涛.国内钢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和调查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5]《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调研》畅享网(bbs.vsharing.com).
【关键词】信息化 内部控制 调整
强化内部控制是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的主要依靠手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愈发的重视起来,从直接的指导到法律的硬性规定,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不断的自我完善。然而,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给我国企业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程度提升一方面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的方便、迅捷,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给予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做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和监控的主要手段,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随着信息化的提升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具体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许多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认为仅仅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实并不尽然。企业信息化具体来说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对信息网络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整理,生成有用的、利于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实现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使得信息在企业间流通更加迅速、便捷,进而改变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构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遵循相关法律、可靠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别为:监控、沟通和信息、监控活动、风险评估和控制环境等。控制环境做为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不仅能够影响和制约到其他要素能否发挥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不断提高,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和信息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监控指的是对企业内部的结构框架运行进行实时的调节、检测和跟踪,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稳定。
(三)信息化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当前运用十分广泛,国家也十分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并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要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将人工操作和人工智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少人为操作为企业带来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中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化要求企业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改造自己的业务和流程。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来实现内部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也包括基础的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单个内容的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精简企业业务流程,简化企业组织结构,转变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使得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做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信息化能够很好的融合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运行,实现企业长远的利益。
二、当前信息时代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一)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能够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经营方式、管理理念、责任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实施和相关政策等的综合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做出适宜发展形势的改良。首先,组织结构要进行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是人力的组成,所有的工作也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新时期,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精简人员,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扩大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影响力,并促使组织向着扁平化发展,方便执行人员与决策人员进行沟通,随着控制程度的降低,责任自然而然的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这样就减少了企业人浮于事的局面,提高企业的效率。传统的内部控制以控制和命令的形式维护企业日常经营的稳定,这种控制方式是划分不同的工作等级和过程,然后分解为各个命令并将这些命令下达到相关部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控制方式向着协调、集中的方式转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保证沟通的流畅。同时将企业员工做为平台中的基本点和关键点,使得对于员工的控制和管理相对集中,这样也便于协调,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理念和方式要进行转变。信息化管理容易拉近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对组织进行简化,便于企业的控制,增加企业的透明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管理方式上来,可以转变传统的机械式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动态的虚拟的组织模式,管理人员可以在动态环境中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样使得管理更具时效性,不至于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最后,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信息化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减少导致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人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价值,重视人力资源的额开发和利用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有效的规避财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使得财务管理能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在完成主要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这两样主要工作以外,还能够将工作延续到企业外部,实现国家和企业之间、客户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比如,利用网络支付、催账、理财、查询等,如此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控制观念的创新,借助信息技术这股东风,促使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将风险防范和业务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避免产生财务上的问题,使得企业活动合理合法。
(三)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信息沟通过程。企业和客户进行生意上的往来会产生很多财务上的信息资料,将这种资料进行输机处理后,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通过分析来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实现企业业务和会计工作的一体化,转变会计传统的静态核算方式为高动态的核算方式。在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和制造人员工作过程中同样采取这种动态核算方式,便于企业在生产上做出战略选择,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沟通流畅提供了保障。
(四)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监控。信息技术促使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操作的结合,应用程序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如果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失误,再加之使用者对程序重复使用,导致控制失效在很长时间内不容易被发现,系统累计的错误越来越多最终不可弥补。因此,要加强内部控制中的监控,监督工作分为,分工、保卫、记录和授权等。控制程序、控制环境应该按相容职务融合的观点,将责任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在工作中建立制约、协调的工作机制,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风险评估通过分解、确定目标,对多种风险进行辨识,避免产生信息失真等现象,通过自我评估等方式,实现监督,同时,建立高效合理的方法机制,在适宜时刻对运行水平和设计水平进行评估,保证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
三、解决好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项隐患以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信息时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这是市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虽然较国外一些成功企业发展状况,我国企业发展还有所欠缺,但可以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正是这些成功地经验,可以使得我国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能够少走许多弯路。在建立过程中,不仅要借鉴成功经验,也要集思广益、统筹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控制体系。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主要以内部审计做为监督和评价方法,为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切实实施,就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进行监督。确立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监督,事中转变的标准,从而使监督具有时效性与控制性。在监督过程中将信息实时的反馈到审计部门,便于企业制定一些列的策略。企业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等方式,借助外部监督力量,确保监督制度的实施。
(三)将内部控制理论深化到企业各个部门,深入到职员的心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职工后续的内部控制相关的实务知识、理论知识的培训过程中,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成果进行及时的推广,务必使职工们对于内部控制有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四、结语
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不会更改其最终目标,只是在控制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信息时代企业当遵循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合理的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权力和义务,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以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昕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及特点分析.北方经济,2010年5期.
【关键词】机旁库;信息化;ERP
1系统来源
随着重庆钢铁股份公司环保搬迁建设工作的结束,公司生产经营正式成为企业首要任务,设备备件管理水平是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手段,是体现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公司设备备件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效率、降低资金占用、设备利用率的根本保障。
钢铁企业作为高投入、超大规模、流程复杂的企业,设备备件品种规格多、价值差异大、消耗周期多变、资金占用大,要管好设备备件的采购、消耗、储备、修复等工作必须以信息化方式管理规范信息流和工作流,以实现全局共享。对股份公司设备备件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2系统目标
建立重钢股份公司备品备件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备件计划申请、审批、采购、到货入库、库房、领用、机旁库、消耗的闭环管理,纵向数据、信息流互联互通。实现一定权限范围内各单位备件库存(一级库和机房库)信息共享,横向数据畅通。规范备件编码体系管理,分别按通用件和专用件管理编码的申报、审批、启用、停用流程管理,确保通用件和专用件唯一性,按新编码体系实施备件库存管理,以利于有效监控库存资金占用和积压备件利用。实现严格控制重复提报计划,对未执行完成的计划,重复申请加以控制。计划要按资金性质和使用性质分流,核算到产线和主机设备消耗。增加计划定额,采购定额,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的管理控制流程,分单位定额执行情况及相关统计报表。修复合同审批相关功能完善。零库存计划提示功能完善等。
系统基于公司骨干网统一系统平台,打破信息孤岛。规范信息源和工作流程,以实现全局共享。并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管理模型。实现“数出一家”的管理目标,实现采购部门、备件管理部门、仓储部门、使用单位的结算数据完全一致。根据业务流程及功能的需求所有数据传输都在骨干网上进行,有利于系统的运行速度以及数据安全。局部和总体以及各业务处理间高度协调和一致;并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管理模型。并为财务子系统、成本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系统实现
系统按公司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开发和部署,系统采用单点登录和终端管理模式的C/S方式,既减少了C/S模式的客户端维护工作量,又有效的降低开发、维护难度。服务器端采用:中间服务器操作系统win2000server+OracleDeveloper6iRuntimes,数据库服务器:UnixWare+ORACLE10g。开发端:Windows9x/2000/XP+OracleDeveloper2000Release2.0。
3.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包括需求计划、修复计划、追加或急件计划管理,由使用单位收集细化到产线、主机、用途的设备备件需求计划进入系统,对备件已经有未审批完成需求计划的不能再次提出需求,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计划,减少资金占用。对必须要追加的计划走追加或急件流程。需求计划的审批通过必须根据消耗定额和审批定额控制审批量,对公司降本增效起到促进作用。需求计划管理包括机动科输入、机动科长审核、设备厂长审核、机动处接收分配、专业科分配、专业员审核、专业科长审核、机动处确认、计划变更处理、计划变更审核、计划执行查询、计划执行分类统计等功能。
紧急计划管理是采购需求计划的追加控制流程,包括追加计划和急件计划。对急件计划不受定额控制。包括:紧急计划输入,急件计划分配、紧急计划确认、紧急计划执行查询等。
3.2修复管理
修复管理是对具有修复价值的设备备件提出修复需求,经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后,与修复商签订合同后修复并重新进入机旁库使用的管理流程。修复计划必须核算到产线、主机,可以按备件不同性质单列核算。包括修复计划输入、修复计划审核、修复计划修改、修复合同签订、修复合同确认、合同评议输入、合同评议确认、修复合同修改、修复合同修改确认、修复计划执行查询、修复统计等。
3.3供方及质量管理
包括新增供方申请流程、合格供方审批流程、合格供方质量评价管理、供方质量异议管理、供应商有效期加锁与解锁管理、供方供应情况统计管理等。
3.4库房管理(机旁库管理)
针对采购需求计划的到货领用、修复回收件、修复完成的备件等要在机旁库入库处理,上机安装要办理出库处理等。机旁库备件以设备管理码识别到产线、主机设备。包括一级库(采购库)库存明细查询、配送申请处理、配送申请确认、入库单填写、确认入库、出库单输入、退库、内转、循环件上机、入库查询、出库查询、动态收发存统计等。
3.5定额管理
制定计划定额、采购定额、储备定额、消耗定额、零库存或关键备件的管理控制流程。包括定额消耗定额输入、消耗定额确认、消耗定额跟踪查询、计划定额输入、计划定额确认、计划定额跟踪查询、采购定额输入、采购定额确认、采购定额跟踪统计查询、零库存及关键备件定额处理、关键备件定额执行情况统计等。
3.6系统维护
对用户权限、主机编码、产线工序编码、设备备件编码、备件等级编码、用途性质编码、部门等相关内容的定义。
4系统特点
系统操作方便简洁,具有人性化的界面。实现全局数据共享和流程控制。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根据公司备件管理资金使用性质和核算方式,对备件性质从计划到消耗闭环控制和核算。每一个备件都必须按产线、主机核算,对控制各产线主机的单耗和定额提供信息支撑。严格控制备件编码管理,保证备件唯一性。严格定额控制管理,计划审批超月定额10%,超过年定额不能继续追加审批量,确保定额计划执行完成。
实现了备件从计划申请、审批、采购、到货入库、库房、领用、机旁库、消耗的闭环管理,达到了信息流和工作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