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28 16:30:24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政治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政治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措施

一、引言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隐性教育的教育主体体现为“宏观性主导”,或者说隐性教育的“操作者”是“宏观性主导”。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当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成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新型教育方式。

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措施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生活设备、校园环境等校园硬件条件建设。学校的物质环境在某些方面反映着学校的文化气息,这里面积淀着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传统,能够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包括班风、校风、校训等,能够以强大精神力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状态造成影响。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整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学校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创建优良的校风。此外,还可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育人与无形的效果。最后,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计划和教学课程;约定俗成的仪式典礼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不仅能约束、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还具有传导价值规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此外,在制定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扬校园民主精神,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1]

2、开发网络资源,拓展隐性思想教育的发展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在带给中学生娱乐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隐患。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开发相应的网站,为中学生提供安全上网的环境,避免不良信息内容的传播。其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平台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不良观念进行及时劝导。最后,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使学生接受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

3、加强非德育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程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在其他的非德育课程中也蕴含着与德育教育有关的丰富资源。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有很多关于古代人物的课文、诗篇,而在这些课文、诗篇中往往蕴含着勤劳、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这些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非德育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

4、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还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理论修养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政治老师必须办事公道,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在教学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要给学生造成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设各种兴趣小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和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补,更好的发挥中学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不同。同时,加强中学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海霞.谈中学教学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2009(4)

第2篇

一、市场经济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等内部动机和争取表扬、奖励等外部动机这两类驱动力,激发学习动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克服浮躁心理,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格,培养学习的韧劲。再次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心理特征,对学生的体力、智力、性格等特长有所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指导。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人际关系和谐化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在民主的集体氛围中,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倾听教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学生和生活的感受,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价值观等,同时要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进行人格自我教育,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勇于选择挑战性任务,显露特长,施展才华,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从而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并了解他人,完善人格特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客观形势要求新时期思想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开展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人新生入第一学期抓起,把有问题的学生找出来,跟踪辅导,力求避免学生出现问题,其次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和咨询信箱,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优化思想教育的环境

教育环境不仅是一项校园的基本建设,也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的目的。学校要精心营造校园精神,校风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着学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表现在校园文化上,所以要活跃校园文化,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精心设计载体,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的文化阵地,坚决抵制腐朽、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为思想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市场经济下高中生的思想特点

1.学习方面的特点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烈的求知欲、成才欲,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共识,但是少数人对人才竞争和知识竞争的大趋势缺乏认识,抱着混学历思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钻研的内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韧劲,缺乏吃苦精神,缺乏战胜惰性和抵制诱惑的意志力,不能约束自己,遇到几次失败就灰心丧气,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2.人际关系方面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际关系,高中生的人际关系趋向复杂化,一方面本身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学生在各方面展开了暗暗较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为共同度过的三年“和平共处”,明争暗斗的情况使人际关系更加扑朔迷离,表面上“相亲相爱”,可是为了争优胜,争老师的宠爱等相互竞争不择手段,甚至损人利己。

3.心理方面的特点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对整个社会形成了巨大冲击,高中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等,同时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不懂得去尊重别人,久而久之在心理上会与周围的人产生距离,内向的学生会逐渐走向孤僻、刚愎自用、缺乏与同学、家长的交流好走极端,一部分学生娇生惯养,平时缺乏挫折训练,一旦在学习,人际关系中受到挫折,往往产生了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有的甚至受不了打直,自暴自弃。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74-03[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德育课程国际比较研究”(JG14CB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邴竹(1991―),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级在读硕士;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仅仅加强高中生的智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传授其理论知识,培养其政治素养,又要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由于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在教学方式上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导致了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发展不平衡和“三观”扭曲的不良结果。

(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也只是仅仅注意到了课堂的教育作用,却忽视了其他的隐性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对显性教育的有效补充,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把学校课程教学和隐性教育融合起来,那么我们就把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隐性教育也会因此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1]由此可见,学校忽视了教师、家庭、学校规章、社会实践等思想品德教育隐性资源的利用。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目的来看,都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培养政治素养,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中生不久便要走入社会,单凭书本上的知识,可能会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人际,会使他们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高中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需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外化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内化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加上学校和社会对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他们的实践行为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发展不平衡

德育是重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德育也一直摆在学校教育甚至社会教育的第一位,在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也非常明确地把“德”放在了首位。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的学校还是“重智轻德”。应该说,学校对德育的重视度不可谓不高,投入也不可谓不大,但学校德育却不尽如人意。显然,造成学校德育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知识时代的到来,“学历社会”的影响等都将德育与智育刻意地分割开来,或者认为知识丰富了,品德自然会好起来,这些都是片面的观点。学生的智力是发展了,但却忽视了品德的发展,造成了智育和德育发展的不平衡。

(四)学生的“三观”扭曲

学校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但实际上,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是有偏差的。他们对一些辱骂、打架、盗窃等不良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是拉帮结派孤立其他同学等,这些都反映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扭曲的“三观”。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学校方面体现为教育观念腐朽、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社会方面体现为不良风气盛行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家长和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教学观念腐朽

学校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传授者的角色。虽然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高中的课堂上,面对“高考”的压力,这种想法很难实现。其次,教学效果评估不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估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应该基于学生的综合表现。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仅仅依据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评估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书本化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三观”方面的教育。由于很少有专门的活动机构或者组织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渗透和解析,因此,学生可能会对书本的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要作为考试的内容,更要让学校和学生自身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会从内心接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3.教学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为达到认识和改造受教育者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或者说,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对受教育者采用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2]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传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社会方面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的风气和环境对高中生影响很大。例如,高中生模仿大人抽烟、打架、喝酒,盲目追星,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还有一些学生有崇洋的心理等。社会的大环境对高中生影响很大,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难判断对与错、是与非,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问题。

(三)家长方面

在生活中,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鲜有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现在的高中生整日被各种考试和培训班所包围,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学生的活动大都是父母和教师安排好的,例如,周末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的补习班,还有书法班和奥数班等,表面上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很重要的一点却被忽略了,那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家庭教育里,家长强制孩子学习理论知识,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却不代表他们认同这些知识。

(四)教师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存在问题。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所以思想政治课总是轻易地被一些“主科”所替代,正因为教师本身没有重视思想政治课,所以学生也就在潜意识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被忽视的。就现在的高中课堂来说,这种“替课”的情况比比皆是,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展开。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相应地可以提出在学校部分加强校园环境熏陶、丰富拓展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社会方面整顿不良风气、加强媒体的舆论导向、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以及在家长和教师方面的解决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是主要实施教育的场所,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都在这里进行,因此校园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要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可以从学校建设的细节入手。例如,在学校食堂里贴上有关节约粮食的标语,这样每次学生去食堂吃饭,都会在无形中加深对节约粮食的认识。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如果看到学校每个角落都是干净整洁的,即使欲图方便,也会不好意思随手乱扔垃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自然也心情愉悦,可以轻松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优化。

2.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状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延续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高中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除了书本上的内容,我们还要重视对高中生情感、理想、态度、审美情绪以及行为的引导。这样,高中生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发展。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必须根据高中生自身特点的变化而调整方式方法。在新的思想政治课堂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也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方面

1.整顿不良社会风气

“社会环境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好坏。”[3]高中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时期,是人生的成长阶段,也是性格的形成阶段,如果不对社会环境加以正确引导,高中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社会大方向的引导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政府部门要对大环境的构造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引导高中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例如,取缔学校旁边的网吧、歌舞厅,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让他们了解这些场所的弊端,从思想上解决这一问题。

2.加强媒体的舆论导向

我国的媒体有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和热情,深入体会新闻所传递的正能量,使学生将法律、道德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真正地完善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3.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模仿行为阶段,因此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这样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榜样的力量加以具体化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这些具体生活的准则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三)家庭方面

加强家庭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和生活老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家长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作用,才能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里,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刻意要求孩子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要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这些知识,做到知行意合一。

(四)教师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自身的形象气质、知识层次、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等,都在无形中引导和熏陶着学生。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其他一切教科书都无法企及、无法代替的教育力量。所以,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具有的隐性教育资源十分必要。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展现个人魅力,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学生便能在无形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帅.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马克思学院,2013:5.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有效提问 整体性 思考性 明晰性 评价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知识较为抽象,概念众多,而学生的社会经验又很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讲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认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能力。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坚持哪些有效的提问原则呢?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这就要求我们讲课要有目标,有计划,要坚持整体性原则。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心中一定要目标明确,让自己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一位高中政治教师设计的问题杂乱而琐碎,思路是混乱的,虽然问题也是一个接一个地提出,学生也是积极主动地一个一个来回答,但是学生的思维一直会处无序而杂乱的状态,最终无法形成对所教授内容的整体感知,从而达到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注重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问题的设计,避免问得多而杂,力求做到问题环环相扣,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比如本者在进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一节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金钱是什么,如何演变而来的?(2)金钱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3)金钱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获得?不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4)金钱应该怎样使用?有的人把钱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你怎样看?如此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从理论到实际,由课内到课外,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整体认知。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要坚持思考性原则

学起于思,笔者认为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思维训练,开动脑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自由思考,刨根问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把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置悬疑,由真正地思考引发出一种持久的的教学吸引力,这不正是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吗?

教师要善于把有认知冲突观点放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肯定会经过碰撞,再经过激烈辩论,真理肯定是越辩越明的,最后由教师引回到教材的核心观点中,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要坚持明晰性原则

高中问题的提出要遵行明晰性原则,让学生听到问题之后要能迅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一定要避免问题含糊不清,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内涵或外延,最终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使其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更无法实现提出问题的初衷。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提明晰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对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明晰教学的流程,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沿着具体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切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思维。

4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要坚持全员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一定要遵循全员性原则,一个学。生决定一个家族的未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问题讨论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一定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我们的政治课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课堂的主体。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克服偏爱现象,对于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如抢答、辩答、讨论等。这样的高中政治课堂可以促使全体学生进行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政治的自信心。

5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要坚持适中性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使命,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提问时,一定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努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千万不能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让学生听起来无所适从,从而就会大大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课堂中也不能没有提问,这样学生整个过程就只会被动地听,而不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学生积极性大大减少,影响整体课堂效果。另外,教师问题的设置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能过于拔高也不能过于简单,要注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6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提问要坚持评价性原则

第5篇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内呈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学校体育与学校文化相互渗透于融合的结晶,它主要是指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2]。根据包含要素及表现形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文化、意识文化与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实物,比如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服装,体育雕塑等,意识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等,而行为文化则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制度化的或是约定俗成的,比如体育制度、体育传统、体育教学等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通过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道德规范等,对全体成员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使其行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要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社会组织进行的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大学生从事一切学习、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之一,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心理倾向等方面合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重视拓宽教育渠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育形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克服传统“填鸭式”式的弊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教育效果。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体育发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其综合性的教育功能,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体育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培养体格健壮的个体,而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的价值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舟,而寓道德之舍也。对体育的思想教育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交融所塑造的特定文化形态,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现在愈发显现出其蓬勃的发展势头,从气势恢宏的奥林匹克到红红火火的全民健身,还有与学校教育如影相随的学校体育。体育早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也空前的提高。体育所特有的功能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加。中美交往的先行者———乒乓外交,激励几代人拼搏奋进的女排三连冠,申奥成功时的举国欢腾等等,都让经历过的或者是间接了解的人激动万分。体育活动在学校的普及与盛行也无形之中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学校运动会上的加油助威、班级体育活动的欢呼雀跃、集体比赛项目的团队配合等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荣誉感与责任感,对于形成无私奉献、互帮互助与团队配合等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另外,体育特有的增进身心健康的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引导其关注健康、关注生命,促进科学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

人格是指人的心理和行为特质,它主要包含政治、道德、情感、智慧等内容[4]。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人格健全的个体,使其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学校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体育道德风尚,“和平、友谊、进步”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体育比赛中竞争在所难免,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竞争会尤为残酷。但是针对运动员倡导的“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尊重观众”,以及对裁判员要求的“公正、公平、准确”则让体育比赛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与制度约束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尤其在体育比赛开始之前的宣誓环节,让比赛规则变得庄严,让道德约束变得神圣,全体运动员与观众都会接受心灵上的洗礼,另外,“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设立,对于运动员的体育道德则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第二,锻炼意志品质,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程中的困难与艰辛则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来支撑,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判断力与执行力,考验着关键时刻的及时果断与勇于担当,这都是其他教育形式做很难做到的。第三,提高审美情趣,体育是“健与美”的体现,许多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都以追求形体美为目标,而观众也在观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速度之美、力量之美与形体之美。校园体育文化在引导学生关注身体之美的同时关注心灵之美,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相对较少,参与积极性也相对偏低,各种压力如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宣泄,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不合群、内向、自卑等等。而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学校教育的不足,从而有效的调试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体育活动往往以群体的形式进行,参与其中的个体需要通过语言、动作等配合才能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频率,团队成员之间成功时的共同欢呼、失败时的相互鼓励,提高了成员的集体感与荣誉感,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开朗性格的塑造。另外,当有内心感觉委屈、压力或者是愤怒时,体育锻炼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想政治功能的优化策略

(一)加大学校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参与程度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是,当前学校教育中“重文轻武”的现象还很普遍,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专职老师,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应当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层面要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与支持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打造出浓郁校园体育文化,并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给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二)提炼体育精神,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体育来源于实践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实践活动,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系列的价值与精神。体育精神来源于体育活动却又不同于体育活动本身,它彰显的是人们对某种品质的渴望与追求。因此,要结合体育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炼出具体的体育精神,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比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遵规守纪、尊重他人、不断创新等。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主题,使学生在直接或者间接过程中,接受精神熏陶与心灵洗礼。

(三)丰富学校体育形式,注重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第6篇

1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

1.1重视专业技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现如今的高等院校,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对职业技能的教学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严重失衡,前者所占的比例过大,后者几乎是形同虚设。而且高等院校对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的解读是,高等院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让学生们多多学习专业知识,强化自己在专业技术上的能力。学生们的毕业标准是由他们专业技能学习的程度以及职业的资格证书决定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样的解读是不太正确的,需要赶紧纠正。毕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弥补严重的失衡问题。

1.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些古板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对于老师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不仅要控制课程的进行节奏,还要保持住自身的教学热情以及内容的熟悉度。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这个课程就会变得相当枯燥,不光学生的知识获取度不高,老师的情绪也会受到极大打击。所以,应该从教学方法着手,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1.3西方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融合一般都会产生冲突,特别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西方功利主义的融合,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就对学生们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使学生这个未来发展的动力回到正确轨道,我们要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2改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及方法

2.1平衡教育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在教育中的地位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为了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拥护党和国家以及专业技术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不是一个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需要长久的坚持的工程。并且高等院校的领导阶层也要加强思想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领导好教学的队伍,确保思想政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在真正意义上的素质化。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理论上可行的措施,在实际中不一定能做到,所以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如果能联系生活中一些实际现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触动,得到精神上的共鸣,还能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特别是,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了,对于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了,所以老师们的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的范畴,可以有所创新了。适当的引入一些新闻时事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对课堂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从浅层次来看,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知识传授效率。从深一点的层次来看,这些时事新闻又何尝不可作为政治的教学实例呢,而且还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书上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有帮助。

2.3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情感的联系

高等教育?c初等教育的区别就是,学习知识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到的。课堂的教学大多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校园的文化建设活动则不是这样的。校园的文化建设活动的出发点就是根据同学们的喜好进行选择的,这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形式。对比于单调的课堂教学,这样更有意思,也使教育达到了深入性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的教育不能只依靠课堂,还要依靠校园的文化化建设活动作为辅助,以活动的形式将大学生们聚集起来,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应该会比传统的课堂模式更有效果吧。现在的学生们几乎离不开手机,而且现在的手机功能十分强大,所以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性,使这些观念渗入到人们的头脑中,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和对于社会的使命感,成为国家的栋梁以及未来发展的原动力。

第7篇

【关键词】问题切入;有效提问

Classroom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art of

Tan Xing-yao,Liang Jia-hui

【Abstract】Questioning is one of the main classroom exchanges, is also to enhanc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teachers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ers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entry point to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 caus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explored 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thinking, continue to find problems, solve problems, to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Cut into the problem; Effective questioning

新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弘扬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新课标下,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而是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形成及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心理学的研究指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因而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唯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而构建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是以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标准,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不同。“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出发提供问题,引起学生对答案迫切获得的欲望,通过观察人、尝试及独立思考,以及学生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同时通过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如何构建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1.关键在于找到“问题切入”

“问题切入”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切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懂得思想政治的价值,提高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得到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训练,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用怎样的问题切入,如何找准切入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1.1 抓住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切入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学习方法,把引发学生兴趣和增强学生达到目标的自信心作为重要任务。因此,学习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背景学生是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学过的,特别是“初始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认知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现象到本质,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方式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紧密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将问题恰当地切入和转化,因为思想政治课的联系不只是外在的,要提示隐含在事物内部的联系,就必须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分析。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社攻广度,把握知识的内涵,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思想政治的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动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2 怎样才能抓住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切入”中的问题除了包括教科书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除了那些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非常规问题,而那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抽象概括,总结求解,最终解决问题。

老师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老师的讲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在于让学生参与者可以获得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去。这种设计不能只是认识过程的“还原”,而是要有思维的飞跃。并且创造一个好的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曾经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与简缩。无论设计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起点,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必思维。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而学生兴趣是学习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实践中进行。

因此,问题切入在具备科学性和关联性的前提下,注重趣味性和新颖性,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师的意图,而又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遍启迪学生的思维。

除了抓住问题的切入点之外,教师的提问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坚持的原则 

2.1 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回答来掌握所学知识;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如果离开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提问,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

教师的提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该是让绝大部分学生在认真看书、深入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问题过难,或脱离书本,学生无法回答,就会望而却步,这样就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的问题数量要适度,在有限的40分钟的堂课时间内,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控制提问问题的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问过多,学生应接不暇,不利于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问过少,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缺少参与教学课堂的机会,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严格控制提问的问题的数量。适当提问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知识,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学习。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型、思考性的问题,要求朝不同的方向思考,有大量的不同答案,或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样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之中,等大家思考一番,再让学生回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面向全体,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来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广泛性同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尖子生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的,要耐心诱导,启发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切不要厉声指责,讽刺挖苦,特别是有些教师让一些学习、纪律表现不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就给予惩罚,以此来维持班级纪律,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信心。

2.3 有效激励原则。

教师给予的评价应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均从提问中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经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组织引导,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难题,感受体验团队的力量。评价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走向更大成功。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教师评价应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对优生评价应客观,防止他们滋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进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保护和促进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欲求,继而使学生有疑而问、有疑就问、敢于诘问、善于提问,我们最终才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高中政治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