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镇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28 16:30:18

序论:在您撰写城镇规划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镇规划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进行,小城镇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开发与发展的时期,规划出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将是其未来发展战略措施。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宏观指导的原则

(1)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和人本主义的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要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规划设计技术要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还要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贯彻完整性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尊重历史和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

(一)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

居住建筑规划应合理选址,注意现状用地的挖潜,先行安排利用建设用地内的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结合住宅翻建进行调整改造,提倡建设水平分户的单元式住宅,提高建筑层数,节约建设用地;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宜加大进深,减少每户面宽,适当增多每幢住宅建筑的单元数和户数,以利于提高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而改进住宅群体的院落组合,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宅的组合型式,以减少道路的用地面积;要搞好旧区的改建与利用,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改造城镇建设用地的“城中村”;提倡住宅与商业服务等公建、无污染不扰民的小型厂房相结合,设计为底商住宅、下宅上厂或下厂上宅等综合性的建筑,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设计为停车、储藏或其他附属设施等;工厂的集体宿舍不宜各厂分散建设,以避免工厂用地的扩大且不利于工厂的管理和职工的休息,而应结合住宅区、公建区成片进行公寓建设,以适应环境优化及人口转化的需求;

(二)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提倡公共建筑的多功能组合设计,性质相近的项目可以建成综合楼,提高建筑层数,统筹安排所属设施场地的综合利用,避免各单位自建小楼、圈小院、附属设施各搞一套的做法。节约用地,减少投资,增大建筑体量;集贸市场选址要合理,避免盲目求大和布点过密,造成“有场无市”的浪费现象,用地的面积也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妥善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地场地或部分次要道路等具体措施;对于部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采用灵活设点、流动经营等方式,不必占地;

(三)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

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必须理顺道路系统,减少过境交通穿越镇区和村庄的内部,避免干扰,提高对外交通的效能;疏导河流,恢复和发挥水系的运输功能,既减轻道路运输压力,又降低运输成本;根据使用需要使之必要的广场、停车场,减少路面停车,以充分利用路面宽度,避免单一地加宽道路路面作为停车的做法;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要做到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省力,便于养护,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种植土壤;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减少铺装,雨水回收利用,采用微喷、滴灌、地膜覆盖;利用废料、废材做假山和铺地,回收枯枝、落叶、树皮做肥料;

(四)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镇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小城镇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所以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小城镇的环境意义性是一种有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其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而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要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需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设计,不仅仅只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目标,规划设计建设能体现土地、能源、用水、材料综合节约型的小城镇,是涉及我国将近13 亿人口生活与生产的大事,亟待我们各行各业同仁共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1 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形成成熟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尚末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没有形成成熟的规划理论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30年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小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实践中,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及村庄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小城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但往往内容及技术标准相互不衔接,不协调,造成工作的被动。小城镇规划理论急需创新。

1.2 缺乏资金,规划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规范,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地处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对东部及沿海地区落后,突出表现在财政困难,是吃饭财政,基本上就是保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政府基本运行,加上按照现行“乡(镇)财县管”的财政体制,很多小城镇没有财力将规划编制、实施及监督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据统计,全国60%的小城镇没有规划管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规划管理混乱,管理缺位,不按规划,无证违法及无序建设的状况非常严重。规划管理要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小城镇的行政领导往往没有按照上述规划和程序进行规划的实施及管理,误认为只要按照总体规划平面图和文字说明或凭经验及长官意志,去确定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即可,且往往无原则的迁就法律意识淡薄的建设业主。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行政长官对《城乡规划法》及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不熟悉,对专业了解甚少,对建设业主放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规划编制单位缺乏职业精神,为了利益,迁就现状、迁就长官意志和业主不合理要求。

1.3 规划体系不完善,规划可操作性差。

很多小城镇只编制了总体规划,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等,还有,小城镇规划的一个规划期限大多为15~20年,,很多小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却没有修改等,这些造成规划体系不完善。以及很多编制规划的单位没有认真研究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内容达不到规定深度,从而导致可操作性差,且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其现实引导控制作用大打折扣,规划难以落地。

1.4,没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很多小城镇,表面上是科学编制规划,而实际上对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大多缺项且缺乏论证说明,更没有仔细研究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没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造成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没有凸显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1. 5 没有统筹协调发展

由于城镇体系规划缺位,加之规划意识不足,没有进行小城镇的职能性质定位,没有对其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区域协调,一些小城镇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分散无序的投资方式既形不成规模,又造成同类产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经济效益低下,造成比较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 宏观指导的原则

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本主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狱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2. 2 规划技术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坚持科学理性。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

完整性原则: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

灵活性原则: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

创新性原则: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

独特性原则: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

集约性原则:节约资源,通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

连续性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

可操作性原则: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 当前开展小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

3.1 进行规划理论创新,建立统筹规划的观念。

(1)制定和实施小城镇规划,必须以建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

(2)必须具备区域全局观念,制订综合性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实施由政府组织、部门协调、专家领衔及公众参入的规划编制体制。要实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统筹协调,避免三个规划内容打架,实现三规合一。

(3)在改革实践中,把一些做的好的,先进的小城镇规划经验理论进行总结,上升到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高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用于指导小城镇规划实践。

3.2 保障经费、建立健全规划机构,引进技术人才,规范管理

小城镇要保障规划经费,要建立健全相应规划管理机构。每个小城镇都要设立规划管理站所,至少要引进2―3名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将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充足的规划经费,做的有机构、有技术人员、有经费,改变规划缺机构,缺技术人才,缺资金的穷迫状况,真正使规划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发挥其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执法,不管是建设业主,是单位或行政领导,只要违反规划规定,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及时编制和修改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想详细规划及必须的专项规划。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科学编制各项规划,要达到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要求,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4 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是小城镇的灵魂。因此,小城镇规划设汁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地方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调查、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5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要把小城镇放到小区域乃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等大区域的视野中来审视,来规划。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定位,要编制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贯彻城乡统筹的规划要求,协调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布局和发展。确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途径和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2)明确区域内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政策。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

(3)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4)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制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实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3.6 强化生态理念,进行生态规划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那种粗放污染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到了应该进行检讨,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了。决不能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必须切实保护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市政建设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城镇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就近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规划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化生态理念、注重生态规划设计是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 结语

第3篇

(1)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当前我国较为推崇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一点也应该体现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发展因素,把眼光放长远,注重小城镇建设的长远利益,尤其是在空间的利用上要进行必要的预留处理,进行合理布局;

(2)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针对当前越来越恶劣的气候环境,在小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尤其是在一些存在污染可能的环节中加强对于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小城镇周围的环境;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小城镇相对于大城市来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其土地资源较少,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切实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使用土地进而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最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加强对于前瞻性的重视,我们还应该关注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避免规划设计的内容在后期的具体执行中出现不可操作的现象。

二、小城镇功能分区

小城镇虽然范围不大,但是我们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区域划分,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能够更好的进行小城镇的管理,也能够是小城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效能,提高小城镇的运转效率。小城镇功能分区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

(1)小城镇中的土地类型、河流状况、环境因素;

(2)当前小城镇中土地的不同使用功能;

(3)未来土地使用类型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4)环境保护重点区特殊对待等。小城镇功能分区的主要构成有居民区、商贸区、工业区、混合区、文教区等,在分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水源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尤其是对于水源来说要使得水源的分布更适合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要尽可能的使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远离人们生活和工作较为频繁的场所,确保小城镇能够正常运转。总的来看,对于整个的小城镇建设功能分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宅区、商贸区、文教区等较为密集的区域,我们把这一较为繁荣的区域统称为镇建成区;另外一部分则是分布在镇建成区周围的一些区域,这些区域较为适合进行耕种、养殖等,并且在这一区域一般都是一些水源保护区或者是重点环境保护区,这一区域我们统称为镇域辖区。

三、小城镇交通规划设计

交通道路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也要加强对于小城镇交通的规划设计,对于小城镇来说,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铁路和公路。对于铁路的建设规划来说主要是结合当地的特色,考虑是否是一些铁路的必经线路,如果存在多条铁路在该小城镇经过的话,就应该在小城镇内建立完善的铁路站,以加快小城镇和外部的交流,使小城镇获得更快的发展,如果不存在铁路经过的话,我们也可以努力在该小城镇和距离其最近的拥有大型铁路站的城市之间构建铁路;对于公路的规划设计来说更为复杂,公路是小城镇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会用到的,对小城镇后期的正常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在公路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公路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小城镇内的正常运输状况以及交通流量的大小来规划设计公路,确保交通后期使用的顺畅。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生活小区是城镇居民居住、生活和从事社会交往的地方,是城市机构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整个城镇用地面积的35%左右。在小区内主要集中分布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及其它公用设施。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划和管理,同时也给生活小区的开发带来了许多违反初衷的问题:环境污染、设施不完善和管理无秩序等。城镇生活小区作为与城镇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相关,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越来越高,不仅仅追求住房的面积,更加注重居住的区域环境、休闲设施、景观建设,甚至人文环境也成为小区整体质量的考察范围。所以,对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就要充分考虑这些综合因素,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 10 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 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需要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建造生态宜居的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出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建设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然而,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出小城镇自己独有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应全面熟悉和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三、现代生态城镇设计理念

在编制生态小城镇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小城镇设计,以真正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小城镇独有的城镇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城镇形象、城镇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应有城镇景观设计、城镇产业设计和城镇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镇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镇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的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镇公园、城镇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四、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从事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几项意识。一是规划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识。经批准的规划方案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部门的技术性报告,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实施,不得随意更改。二是规划创造价值的意识。一个科学的规划本身就具有价值,规划的顺利实施能促使规划价值发挥作用,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规划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规划管理虽然是政府的一种控制手段,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城镇规划中已融入杜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镇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定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镇规划。20世纪20年代,规划是以解决城镇人口疏散为出发点的,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了,诸如城镇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不成熟,譬如定量分析研究等。但它为城镇规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包括如何促进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镇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六、结语

小城镇规划是一项深入调查、科学决策、严格管理和有效实施的过程,广大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协调好各方利益,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为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不断努力,勇于创新。同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把握大局,统筹规划建设。相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一座座环境优美、人民生活福裕、地区经济繁荣的小城镇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5篇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设计;负荷调整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力企业随之得到发展和进步。由于现有电力网络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配电网规划,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改革电力体制,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力要求。配电网在电力系统的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接收来自输电网或电力发电厂的电能,根据各用户的不同需求,按照电压高低等级,通过相应的配电设备逐级将电能分配输送到相应的用户。而城镇配电网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镇配电网负荷分布特点和实时情况,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城镇配电网的规划设计经济合理,保证供应电力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供电电压合格,网络损耗小。

2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

城镇配电网的负荷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前景下不断增加,因此对城镇配电网进行实时改造才能够及时有效保证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旧的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不统一、不科学,导致电力网络零乱,电网结构、布局不合理,设备技术性能落后。对配电网建设的不重视,电力网络在长时间运行后,难以保证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镇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保证配网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以及规划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要求规划设计的配电网是切实可行的,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对所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需要能够保证在今后的长时期使用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广泛的、长期的适用性;(3)城镇配电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灵活设计,不能局限于目前某种固定的规划设计方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改变,针对实际的具体问题,灵活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

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方案

3.1 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

在对城镇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遵照如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具体流程为:(1)为了排除和解决城镇配电网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应当对该地区的用地与建筑密度的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资料;(2)要明确其总目标,根据当地的电网发展状况,进行的配电网设计方案要与低压、高压配电网的发展相协调;(3)随后根据调查的资料对城镇小区进行划分,依据城镇小区的用地进行规划,将其划分出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4)对城镇小区配电网进行负荷预测,它是整个城镇配电网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能够精确地预测城镇的负荷分布情况;(5)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变电站选址定容,在充分考虑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后,根据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利用相关规划软件进行优化与计算,确定高压配电变电站的供电范围;(6)依据高压变电站的供电范围计算结果,对中压配电网进行分区,形成相对比较合适的配电规划方案;(7)将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视为规划设计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运行与投资的费用;(8)方案确定后,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可靠性高、经济性能好、可行性好的方案。

图1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图

3.2城镇配电网设计技术要求

(1)在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对城镇小区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至关重要。城镇小区总负荷是城镇配网规划中的最基础的数据,需要对被规划城镇小区的各种用电负荷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不同性质用电的负荷密度,根据该地区现有电网的负荷、经济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对被规划城镇小区进行负荷预测,综合应用比例系数增长法、回归模型预测法、曲线拟合法等3种总量预测方法及空间负荷预测法对被规划城镇地区进行3a的负荷预测。验证规划负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在进行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需要计算和预测变电站供电能力问题。对规划设计的变电站进行合适的增容与改造,使得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能够达到被规划城镇小区用电的需求,同时要考虑是否应该对变电站近而使其免租小区负荷的发展,使规划设计与实际相结合,保证规划设计方案更加可行。

(3)作为配电站的核心装置,配电变压器的规划设计要求尤为严格。规划设计的变压器应该遵循 “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以现有负荷为基础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城镇配电变压器宜选用室内型和杆架型两种形式。一般容量在315kVA以上时,应选择室内型。而杆架型主要应用在因受场地限制不能建设配电室的特殊地区。

(4)在规划城镇小区用电时,应当建立合适的开关站,缓解负荷分布相对密集的小区的供电密集问题,也为后期进行故障抢修或计划检修提供方便。开关站的设置要尽量要求设置在负荷中心位置,从而减少配电电缆长度以节约投资。

(5)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规划设计城镇配电网。应该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小区负荷的实际要求与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为规划城镇小区配电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在选择时,一定要对操作的安全性、运行费用与供电可靠性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尤其注意网络可靠、运行灵活与投资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实例

选用上述“网格法”进行某城镇10kV 配电网规划设计。首先根据上述方法将整理搜集到的数据资料、相关图纸规划并绘出约20km2供电区图纸。在变电所位置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实地勘察,从而确定并选取能作为主干线与主要分支走廊的路径作为线路。由模拟设计程序对配电网进行模拟运行。先对各主干线方案模拟,并分析比较各项指标,最终确定方案,后模拟大分支线各种T接方案。同时模拟可能的主干线分段点、较大的负荷转移、运行断开点等方案运行时的状态,选择最佳方案。

4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1)大部分用电户直接在电源支线接引线来作为个人可用电源,私自拉线、胡乱进行接线,这种做法将严重危害线路运行安全。而且进线错综混杂,很难进行分辨,给维修与清理的时候带来困难。

(2)过去在规划和设计城镇配电网时,为方便施工,一般采用裸导线高空架线,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工程施工、雷雨等,使线路故障发生率增高,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

(3)虽然部分城市采用地埋线,但缺乏规划,导致配电网分布杂乱,很难经济、可靠地运行。在市政工程或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线路布置图,极易发生挖断线路,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及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4)城镇配电中接线工作处于落后阶段,可靠性与安全性不高,用户直接在干线或支线上接线, 用电户获取的电能未能按相区分。

4.2 解决措施

配电设备作为配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与技术性能直接关系配电网的运行。当前许多城市配电网设备老化且质量不合格,需增加资金投入,对配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使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质量。对城市中低压线路进行优化,保障其运行稳定性和居民的生产正常生活用电。

5 结束语

作为新经济形势下的电力系统的核心,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迫切需要,只有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才能够保证城镇的电力稳定、安全的运行。为城镇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 范俊杰.浅析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J].青年科学,2013,(8):367-368.

第6篇

关键词: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思想原则;清障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处低洼地势,常年遭受台风暴雨的侵袭,一些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长期滞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城镇的防洪排涝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规划设计不到位,则会导致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使得城镇无法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就成为了城镇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部分地段由于坐湾顶冲,深槽迫岸,导致堤脚冲刷严重,削弱了堤身的抗洪能力,需抛石护岸。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 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 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 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各围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故本次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 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3 防洪工程设施规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 排涝工程规划

3.4.1 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 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 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本次分析计算成果。

(2)特征水位的确定

最高内水位:纯农田区或以农田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以农作物耐淹水深0.1~0.2m为控制,作为区内最高控制内水位,并计算10年一遇排涝流量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的水位情况,复核建成区是否满足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成区或以建成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考虑河道内安全超高与地面坡降推算到站前的水位作为区内控制最高内水位。

最低内水位:根据各河道河底情况确定。

起排水位:根据最低内水位和最高内水位确定。

(3)涌容曲线:

此镇内各渠道相对较宽,且排水分区内各渠道相互连通,渠道主要起蓄水作用,规划区内渠道基本维持原宽不变,仅对渠道进行清淤、边坡整治或对阻水建筑物拆除或拆除重建。根据区内河道、水域面积及地面情况,计算各分区的水位—涌容关系曲线。

3.5 清障工程规划

3.5.1 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此镇的经济发展,对通讯、电力、供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管网建设日多,需跨河道建设的工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影响河道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防洪安全。

(1)境内河道部分地段河岸建有违章建筑,侵占了行洪断面;河道断面普遍缩窄,影响行洪,造成水位壅高;

(2)生活和建筑垃圾经常倒入河道内,造成阻水,影响了排水的通畅;

(3)跨河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缺少防洪影响评价,很多建筑不符合防洪要求,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2 清障原则和措施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对影响河道行洪、排水的隔埂、违章建筑、垃圾等按照“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进行限期清理。

(3)对未按照防洪标准设计、阻水严重的桥梁、码头、围墙及其他建筑物,由建设单位按照防洪要求限期改建或拆除。

(4)逾期不予清除的,由水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5)对于低于规划防洪标准水面线的阻水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予拆除。需要重建的,应建于规划洪水水面线以上,并预留安全超高,确保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3 主要河道清障

某镇跨河建筑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河的管线,一种是桥梁,以桥梁为主。桥梁阻水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桥梁宽度严重束窄河道引起壅水,另一种是桥梁梁底高程位于规划的最高内水位之下或虽位于水位之上但不满足超高要求。

根据某镇防洪排涝规划及测量成果,某镇主要河流水系阻水桥梁统计。对于由于高度不够的桥梁应于近期拆除重建,对于由于宽度不够的桥梁可根据财政条件于远期改造。

3.6 非工程措施规划

应该认识到,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防洪工程设施,不可预见因素和超标准洪水的危险性总是存在的。工程措施防洪是改造自然,非工程措施防洪是顺应洪水的自然特性采取其它措施减少损失。如果完全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不仅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而且存在一定的限度,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理。因此某镇防洪不能完全依靠工程措施的建设,还必须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配套建设。

4 结论

通过探讨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可以总结出一些几点结论:①结合城市防洪现状和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防洪排涝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城镇洪涝问题;②加强河涌及排站规模的控制,根据工程重要性分阶段实施,先实施关键性的闸站及主要河道整治等工程;③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与一体,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排涝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山地;生态;小城镇;规划

近年来,我国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开发是越来越迅速。有发展进步是好的,但是很多人们在开发山地生态城镇的同时却违背了自然规律,忽略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不顾地形环境条件,盲目效仿大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做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将原来的生态面貌毫无章法的改变,导致破坏山地自然景观,使城镇失去了地域特色,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各种环境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等。对于这种发展方式,可能短期内能给人类带来微薄利益,但是可能长期下去,带给人类和大自然更多的是伤害和惩罚,山地自然灾害对城市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大,所以对于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1、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发展山地小城镇的过程中,不少地区的人们只注重其建设后的商业性,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反而将各个地区原本的城镇特色进行了改头换面,现在的小城镇发展有的是以大城市为模版,按照大城市的特点制定发展路线,背离了自己原本的生态系统以及吸引人们的地方特色。小城镇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先进元素,但是传统的小镇特色才能更吸引人,所以了解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后才能制定正确的建设方向,从而建设出具有特色的先进山地小城镇。

山地小城镇规划并不是一个模式,山地城镇的特点是突出地域特色、生态集约,资源整合、使生态资源、地域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小城镇的规划不能破坏这些山地城镇的本身特色,而是要将这些传统的山地城镇特色更好的发挥出来。

2、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盲目追随大城市的发展

一些山地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追随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不考虑自身的环境地域还有经济情况。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小城镇要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改造,将大城市的建设照搬到小城镇中,这样只会让小城镇显得更杂乱无章,更会让小城镇失去自身的优势,小城镇的生态系统和大城市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小城镇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大城市不可比拟的,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好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地域景观。人们在忙碌奢侈的大都市生活惯了,简单的城市小镇、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更能增加人们的兴趣,所以在对山地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地理位置、地域特点制定符合它发展进步的方案。

(2)资源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

发展山地小城镇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但是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在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布局的情况下发展山地小城镇,使得小城镇的发展杂乱无章,虽然是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但是却由于不合理的规划使得发展边缘化,投入也远远低于产出,降低了山地小城镇的利用率。还有一些小城镇不考虑自身的地域特点,盲目的建设工业园林还有商业大市场,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就是有投入无产出,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得小城镇资源利用率低也是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比大城市来说,小城镇自然景观奇特、生态资源丰富是一个大的优势,这些是大城市里没有的特色,但是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小城镇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的降低。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各种污染,例如工业上的水污染,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的话,更加会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娱乐,不少城镇在此方面建设的可能是同大城市一样的一些科技化的娱乐设施,例如健身房、KTV、酒吧、舞厅等,但是与此同时山地小城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一些“自然化”的娱乐设施,例如一些登山、游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

(3)建设过程中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山地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发展之后的结果就是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大幅度的破坏,那么发展进步的初衷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以生态为本,构建和谐环保的新型城镇是城镇发展的宗旨,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景观的优美,还应该尽量避免城镇工业化,不要为了发展城镇,盲目的引进工业企业,要对城镇环境的破坏减到最低。

3、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小城镇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的新型城镇应该永远是最好选择和方案。在解决山地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环境破坏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只有在保持了城镇自身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的构建才能实现。在现在已经发展的小城镇中,不难看到因为过度开发而使城镇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的城镇,这些“后遗症”体现在过度的开采资源导致垃圾堆积如山,使水资源污染严重,因为大气污染导致的温室效应等。要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首先就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发展法案,例如在一些矿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对矿物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矿山周围的地形及地质情况,以免由于过度开采对环境产生破环或山体滑坡。因此,在对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达到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4、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规划

小城镇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与大自然更加亲切,所以在山地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更好的以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科学规划是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山地小城镇中有形态优美的山体,良好的空气、清澈的河流、宽广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其实在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保持城镇的这些优势和地域特色,就能吸引更多城市人来观光旅游,这也能很好的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小城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植物,而植物有很多功能,除了美观之外,它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净化空气,所以在城镇可以闻到大都市没有的新鲜空气。

由于小城镇逐渐城市化的原因,很多小城镇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历史特色还有自然特征,所以在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的规划中必须将其地方特色凸显出来,这样才能更加具有自己的个性,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人为改造在构建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在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的规划下合理的进行改造,而人为改造一般最好的对象就是建筑物,而建筑物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古老的城镇中,符合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必要存在的,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建筑物加入一定的现代化元素也不是不可以的,将古老的建筑与现在的时尚结合起来,建设出既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元素又拥有现代时尚因子的建筑物也是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总结

要发展山地生态小城镇,首先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一些误区,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因为发展而一味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好地方自然景观环境,彰显地方特色,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参考文献]

[1]王瑜、隋家旭;小城镇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途径的探讨;北方经贸;2011年01期

[2]姬巧娟;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新西部(理论版)》 ;2013年Z1期

[3]宋洁、安雪;小城镇生态景观系统研究;《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