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范文

时间:2023-08-28 16:30:18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课堂游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课堂游戏

第1篇

2、善用ppt教学。

3、讲故事,当然故事是与课文相关的,从故事中回答问题。

4、每堂课故意讲错一些地方,可以是成语用法、单词读音、历史典故错用等等,让同学找出来,下节课提问。

第2篇

关键字 初中语文 游戏

中国分类号:G633.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爱好语文,乐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语文课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们讲得津津有味、唾沫横飞,学生们面无表情、反映冷淡。课堂上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惨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的提升还在不断的升级、严重。

语文是一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是什么让本该丰富多彩,妙语连珠的课堂,成了一潭死水?面对时常冷场的语文课,面对一群对语文提不起兴趣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拿什么来吸引学生,靠什么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没有一种相对轻松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的桑新民教授这样说:“游戏天地可能是孩子们生长的最好环境。游戏里面有很多很多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要是能把这种东西拿来,放到我们教育里面,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协作、学习的规范、学习的能力都可能自然的培养起来。”卢梭也认为,儿童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游戏,这样的学习有趣、易懂,对生活有用。

是的,相对轻松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引进游戏,寓教于乐,用游戏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讲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课堂中引进游戏的方式,改变“你讲我听,你说我写”的老套教学模式,让学生听、说、读、写中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其实就是对这条要求的践行。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常上紧扣教学目标,采用游戏的方式学习语文,不仅是激活课堂的有效方式,也是践行《课程标准》的需要。

一、用游戏的方式教学初中语文是否幼稚

也许会有人说,游戏不是小学课堂的专利吗?初中课堂上用游戏的方式来学语文会不会显得幼稚了呢?对此我想说,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用游戏方式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七八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十三四岁,逐渐成长懂事,但是童心玩念依旧旺盛,游戏依然是他们的最爱。而且乍进初中,他们还不能很快的适应新的生活。如果这时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活动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滋生厌学情绪。所以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考虑,在语文课堂中设计游戏环节也有“用武之地”。

二、用游戏的方式学习语文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1、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我们要时刻明白,游戏只是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所以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必须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游戏时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

2、寓教于乐,发展学生智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游戏可以发展想象力,尤其是针对我们的初中生,在游戏中,常用图片、实物、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上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们不再死板的坐着、听着、记着,而是说起来,动起来,站起来,做起来。在说话、交流、探索、展示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又能在对比、想象、创造中获得理性知识,而且自由、轻松的游戏环境也能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释放与发展。

3、激活课堂,提升教学效率,推动教改

课堂上开展适当的小游戏,不仅能够活跃气氛,使学生保持上课的热情,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集体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游戏活动的课堂是立体、生动、鲜活的课堂,容易激起教学的火花。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中引用游戏的方式教学语文,也是对自身教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促使学习,推动教改,可谓一举两得。

三、采用怎样的游戏方式来学习初中语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采用哪些游戏方式比较合适,这确是比较头痛的问题。因为网络上和现实中很多人采用的不外乎成语接龙、用词组句、讲故事、猜字谜等等,这些游戏不说它方式老旧,泛滥成灾了,就是光听听名字就觉得无趣、幼稚。我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采用的游戏方式须要讲究趣度,难度和效度。既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有一定难度,需“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又能为课堂教学目标所用。所以这样的游戏方式能马上能拿来用的不多,事先需要教师搜集积累,甚至创造,同时还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实验、调整,这样才会找到合乎学情的游戏类型,同时还要给这些游戏配个新异的名字,来吸引学生。如“黄金矿工”、“碰碰车”、“XX寻找之旅”、“XX大冒险”等等。

下面我以美文美句赏析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我把我的美文美句的赏析叫做“我的句子我做主”。

活动目的:赏析文句与语段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但是几乎每张试卷上都有此类题型。通过游戏比拼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轻松又激烈的活动中掌握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操作背景:学生要知晓几种常见的语句赏析方法。

操作手段:讨论、展示、比赛

操作过程:

1、 分组并出示竞赛表格。

2、 明确要求赏析的课文,交代做好预习。

①教师布置赏析任务,即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课文或语段中寻找自己要赏析的句子;

②学生分别从“炼”字、修辞、情感、句式这四个角度去找典型句,然后在预习本上进行赏析。

③课堂中大胆讨论,与同学对比,展示自我的赏析成就。教师评点、归纳学生的赏析方法技巧。这是这个游戏的最重要部分。

④由每组代表组成的评委负责评比,选出优秀,张贴到教室的“我的句子我的美”栏目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游戏活动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正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它使语文课堂不再沉默,不再压抑,它更使学生们的积累落实变得轻松而有趣。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只要善用、巧用游戏活动,定会让课堂妙趣横生,收获意料不到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86-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落实以上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 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

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师生互动起来。在教学中,经常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老师和你们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有没有敢向老师挑战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活跃、和谐了。让我们真正走过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有效教学实施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方向的和提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信息论看,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依据教材输出信息,学生从教师和教材输入信息,并交换、储存、输出信息,教师对学生输出信息作出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敏捷地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就更具有积极意义。毫无疑问,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正确处理来自学生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

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遵循分层次教学原则。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很主动;有的学生不会自己学习,接受能力差,也就是所谓的“差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第4篇

初中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情境一、有效利用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提问应该具有教学价值,并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考习惯,同时符合教材重点。从实质上来说,语文教学提问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细心了解和观察,从而在提问时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提问的方式挖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目的。

由于语文课堂提问需要具有教学价值,因此若要想充分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与教学水平,在提问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立即说出答案,要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只有教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发扬民主作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好课堂环节

良好的课堂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每次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都应设计出良好的开端,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进入正题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探究心理,因为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找出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后,在课程进入尾声时,教师要巧妙地突出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深化主题,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从实践中总结了创设情境的如下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利用名言警句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各种故事创设问题情境;(6)借助各种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一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用暗示激励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并允许学生提出无价值的问题,不轻易否定。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提出问题。(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讲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对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四、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学习,便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更偏向于“授之以鱼”,老师要做的便是通过对于课文的讲述,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一)必须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动的听和背诵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学生很难自主的思考,培养自身的能力,师生之间也难以进行平等的交流,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真正平等,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也愿意学习这门科目,并且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并且主动的发言。

(二)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课堂上讲完一段之后,可以让学生多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并且尽量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什么地方进行思考解答问题,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应该加以适当的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的思路走到极端,和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

对于学生自己思索出来的答案,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来,思路正确的和有一定创新意识的答案,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表扬,若是思路不正确的,老师也应该进行一定的鼓励,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欢乐,而不是在学生回答思路不对的时候就说学生笨,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不喜欢语文课,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

(四)教师要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除了让学生思索问题,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比如说,你觉得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有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述。这样的问题都有着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若想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语文是母语课程,实践与练习的机会无所不在,教师只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学生;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76-01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并使之切实收到成效。”此成效是“有效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它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核心,要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如何让语文课堂有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进步与发展,在此谈谈浅显的看法。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一堂课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进步、发展,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或挤占挪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其它学科教学时间等损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取得的,而是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那么教师对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改进就是必须的。

改革备课思路。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灵活授课方式。“新课改”的到来要求教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灵活授课方式,打破以往一节课单纯的“提问――回答――讲解”的传统模式,追求授课方式的丰富性、多样性。或者长文短教,或者浅文深教,或者以读带讲,或者精雕细刻、层层剥笋,或者提问质疑、评点渗入,或者讲练结合、直观演示等等,并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之下,当前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乐于表达了,他们敢想、敢说,乐想、乐说,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着、学习着,学生变得自信了。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事实上,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自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尝试解决问题。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有效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角色。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当家做主,充分地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让每一个学生深切地感受语文学习已不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紧张。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紧张,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有效,学生的学才会有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这也应该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起点。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从师生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挖掘,变革,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进行有效性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老师为赶时髦,为表现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无论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是否必要,每节课都要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面对如此简单的事情,教师竟然也能安排一个简直不必要的“合作”。听起来好像是玩笑,却真实地发生在初中的课堂上。这样的合作,除了形式还是形式之外,毫无意义,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有些老师在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仅笼统地说,请大家几人一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相互之间不会交流,不知道该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不会倾听,往往会毫不礼貌地打断同学的发言,抢着说话;不会评判,甚至发生人身攻击。由于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规范的要求,容易造成课堂的失控。

(三)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准备

老师把问题提出来后,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马上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与探究,头脑当中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没有发现问题,因此,他们不知如何去交流,也不知交流什么。

(四)小组合作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有时可能是问题太难,有时候也可能是为了赶进度,老师在组织进行小组合作时,表面上看好像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他们霸占了话语权,学习困难的学生插不上嘴,长此以往,也就成为“看客”、“听客”,成为“不合群”的人,再进行合作时,他们也就自觉地靠边了。

(五)小组合作缺乏深度

目前,学生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数简单,稍微用心思考一下,自己就能做出回答。由于问题浅显,使学生的合作失去了其必要性。还有些合作,仅仅是学生之间相互对一下答案,只交流结果,不谈为什么,更谈不上深层次的的碰撞。

二、有效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规范操作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使小组合作有效,必须把学生进行合理编组,并不是随意地自由结合,散漫组合。要规范学生合作的要领,即如何做,谁负责组织,谁负责整理答案,谁负责展示,如何去倾听,如何去完善,碰到不同见解如何去说服对方等,都要有一套“章法”、“套路”,而非闹闹哄哄。

(二)正确设问、有序推进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

这里要清楚,合作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面对新的发现,一致解决面对的困难,消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这样,教师或学生提供的问题就至关重要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同时问题难易要适度,因为问题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都会使小组合作事倍功半。

(三)画龙点睛、及时点拨是小组有效合作的着力点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的作用,不能做旁观者、局外人。要深入学生当中、小组当中,指导他们开展好小组合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制止或引导,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点拨,排除障碍。总之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中,老师要发挥好“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小组合作锦上添花。

(四)科学评价、良性制约,促进小组合作良性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对合作小组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效率。评价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成员之间的交流效果等。还可进行捆绑式评价,引导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也可以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奖勤罚懒,形成良性制约机制。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只有把这种学习方式做真、做实、做好,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价值,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1.

[2]刘浩.追求精致课堂:例说语文课堂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总是忙着备自己上课的内容,却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只是笼统的一句“今天预习第几课”就算是布置预习了,这就导致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只是把课文读一遍就算是预习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即使你备课再精心、再细致,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配合,那还不是唱独角戏?同时,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预习纯属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观念里,语文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可有可无。但是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贻害无穷,最直接的就是会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最严重的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自学语文的能力。

二、预习之法

预习,并非让学生自己任意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除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预习问题外,还应重视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一般的文章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预习。

步骤一: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借助辅导用书或网络资源等)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什么要了解作者呢?因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其作者一般都是文学史上比较很分量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相关经历、相关作品等,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步骤二:通过阅读三遍课文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遍读解决生字词。教材上虽然也有注音和注释,但并不全面。这时候就要借助字典和词典,不放过任何一个生字和生词,查到以后在书上进行注明。有时候碰到易混淆的字还要学会归纳、整理,碰到好的词语、成语要积累。

第二遍读把握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体会作者情感。因为读第一遍的时候,主要把精力放在生字词上,所以对文章内容还只是知道了一个大概,所以第二遍读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来,把自己放置到文本中,读完一段就归纳一下本段内容,这样把文章全部读完后,再综合起来,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围绕什么写的,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第三遍读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可以是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可以是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可以是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也可以是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

步骤三:通过思考发现疑难,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预习时一方面要围绕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预习,一方面自己也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问题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三、预习之果

预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文本的过程,那么预习会有哪些效果呢?

第一、预习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上课时,又因为很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老师对自己的答案是否满意,所以这种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同时,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解决的问题、没理解的内容到底如何,这又会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不放松每一个知识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可以借由预习来充分表现、发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