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态势范文

时间:2023-08-28 16:30:16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态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发展态势

第1篇

1.山西省县域人均GDP变化趋势山西省县域人均GDP变化趋势见如2所示。根据图2所示,在2002—2011年的10年间,山西省11个市辖区县域人均GDP变化趋势,总体上波动上涨,且涨幅较大。尤其是晋城市县域人均GDP涨势最为迅猛,逐渐远超同类城市,成为人均GDP最高的地区。

2.山西省县域GDP增长率山西省县域GDP增长率,如图3所示。根据图3所示,在2002年—2011年的10年间,山西省县域GDP增长率变化出现波动上涨的趋势,其中2009年增长率为3.69%,成为十年间最低增长值,而2003年出现这个阶段的最大增长值,增长率达到41.31%。总体而言,山西省县域GDP增长率总态势较好。

通过以上对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县域经济在近来十年间的发展态势良好,虽个别年间GDP出现急剧下滑现象,但总体上仍然是微弱增长,同时在急剧下滑后又迅速回升,出现赶超现象。

二、山西县域经济在省内的地位

深入探究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必须对其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有所了解。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GDP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指标,二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本文分别采取县域GDP、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两项指标,计算它们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从而了解县域经济在省内的地位。表2反映出2002—2011年的10年间,山西省县域GDP总量,山西省全省GDP总量及其所占比重的关系。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县域GDP占到全省GDP总量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县域GDP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表2)。

就县域GDP所占比重的发展态势看,除了2004年和2010年所占比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各年份都呈稳步上涨的趋势。从2002年所占比值为48.57%到2011年所占比为58.89%,十年间增长率为10.32%,涨幅较大。由此也可看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地位不断增强,影响力日趋加大。

表3反映了2002—2011年的10年间山西省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以及二者的比重。从表中可以看到,山西省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十年内都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且涨幅较大。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微弱上涨,但是在个别年间也出现了缓慢下降(见表3)。通过分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知,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较省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来说增长缓慢,但是它在全省的财政预算收入中依然不可忽视。一般预算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代表着政府可直接支配的资金,所以尽管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总体上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30%左右,但是它的地位却是不容低估的。

第2篇

关键词:低炭经济 现状 趋势

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实现物质享受与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消费模式,成为世界的风向标,引令各国竞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时至今日,由于人类过度的生产与消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措施进行补救和改善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顾环保和发展的低碳发展观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潮流。从个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从国家法律到国际公约,低碳发展影子到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本代人都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但如果只顾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类终于找到了低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一、低炭经济发端

低碳经济发端于地球能源战略调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热点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未来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定义及内涵

(一)国内外相关定义

国内外历年来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众多。最早,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长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长早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提出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大趋势。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体制上的。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有希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估计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

在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对”低碳经济“ 的定义,目前广泛引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真个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

1、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即单位产出低排放;

2、能源转化高效率,即单位电量高行驶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中占较大比重;

4、交通领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办公、生活领域的能源节约;

6、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车和不行;

8、最为核心的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政策驱动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储备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从起源来看,低碳经济发段端于能源战略调整;从分布领域来看,低碳经济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方面;从概念的提出和行程背景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3篇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dominatingtrait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intheyear2004andthefirstseasonof2005.Then,itplaysimportanceonthestrengtheningonthemarketincreasebydeepeningreformation.Lastly,itdemonstrateshowtoregulationeconomybythegovernmentfromthreeaspects.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销售经济结构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增速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30%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7和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是1996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31355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0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50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616亿元,增长13.6%;餐饮业2063亿元,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增长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24亿元,增长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93.1亿美元,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23.8个百分点;出口1558.9亿美元,增长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165.8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415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3%;轻工业增长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13.0%、9.1%和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57.5%、23.9%和34.1%。汽车生产增长1.6%,其中轿车下降2.8%。

5).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1%,居住价格上涨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款余额为26.9万亿元,增长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3.汪祥春.宏观调控与价格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

作为煤炭大国,煤炭产业是支撑我国发展的主要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非常重视煤炭经济的发展,在煤炭经济的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煤炭经济能够达到预期的发展情况,从而牵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行业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其发展并不是会这样一直顺利,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在控制开采量的同时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煤炭经济发展的态势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而且发展速度也很快,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得煤炭的质量越来越高,还带动了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为我国煤炭产业的生机勃勃打下了基础。

(一)煤炭收益大幅度上升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近几年煤炭行业的水平要比前几年进步了很多,逐渐的向着盈利时代迈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的提高,对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煤炭的价格也在逐年的增加,这就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很不错的收益。

(二)煤炭产量不断的增加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着我国煤炭的开采量不断地增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的煤炭产量大幅度的增加。当下社会,各个大小煤炭企业都在争相的研究开采煤炭的新技术,都在为尽快的提高煤炭开采量做努力,这样不仅仅是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对煤炭的需求,为人们的煤炭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在间接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起到了实质性作用,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三)煤炭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在煤炭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对煤炭企业的经济调控,造成煤炭企业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健全的产业结构系统。再加上国家对煤炭生产的管理工作很少参与,使得众多的煤炭企业发展较为缓慢,几乎算得上是停滞不前。煤炭本身就属于是粗放型产业,不仅再开采时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在使用时给大气也带来了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又导致了水资源的污染,这使得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的注意。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要求煤炭企业的发展,很多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在要求下不断地优化,更加提高了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

(四)煤炭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不断升级

近年来,我国投资建设了许多高效能的矿井,这对增加煤炭的产量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煤炭开采的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小心煤矿,我国加大了对其的打击力度,从而促进我国煤炭的生产情况。除此之外,在我国国有制的煤炭企业中,逐渐的形成了有效的创新性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了煤炭生产的效率,促进经济效率的增长。

二、煤炭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煤炭行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首先就要对煤炭行业的发展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煤炭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在规划煤炭行业的发展计划时,煤炭企业必须站在市场的角度,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确立出一套适合煤炭企业的发展计划,确保煤炭产业以最优的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另外,有些违背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要求,把大量的资源肆意浪费的煤炭企业,要注意到自己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的同时,促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要积极倡导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并逐渐的形成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经济的特点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的利用率高,废弃物的排放量低,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还可以建立起电力和煤炭相结合共同发展的产业链,这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煤炭企业内部的机制

当下社会,如果煤炭企业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改革企业内部的相关机制。煤炭企业要尽最大努力,制定出一套质量高、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以此来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时,煤炭企业要充分的考虑到各项因素,例如,法人结构、管理决策等,最佳程度就是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将传统的分散性产业格局转变成新式的集散型产业格局,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另外,还要尽可能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吸取更多的投资主体,从而使煤炭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加强煤炭行业的宏观调控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我国也应该加强对煤炭企业的宏观调控,确保我国煤炭的产业和经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首先,我国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规定,将中国梦作为目标,有效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不断更新加强对我国煤炭企业的宏观调控。利用法律的手段对不按照规定生产的煤矿进行撤销,从而减少对煤炭资源的浪费。其次,我国要制定出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力度,帮助大型的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成功转型,更好发展。

(五)根据需求良好定位煤炭企业

国家参与到煤炭经济的发展当中后,煤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勇敢的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时代给予煤炭企业的挑战,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和法律制度,做好企业的良好定位,调整好企业的生产计划,只有煤炭企业形成了完整的运营流程,才能够促进煤炭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要在工作中建立起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员工给予奖励,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展现和提升机会,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煤炭企业还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同时也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通过这些方式,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第5篇

所我们分析:全年生产总值增长率有望达到19%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将达到10%以上,第二产业增速基本与去年持平达到28%左右,第三产业增速为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将达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将达18%左右。

一、经济高速增长态势不减

(一)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强力拉动

1.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良好。1-7月全区城乡规模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0亿元,同比增长62.4%;受宏观调控影响,增幅比上半年同期回落了6.7 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不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行业投资增势强劲,1-7月份农林牧渔业扭转上年同期增速下降的局面,同比增长35.4%,增幅达到4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继续保持三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15.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加明显,同比增长6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2.8个百分点。但受前几年全国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影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开始回落,1-7月份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6.4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1-5月全区共争取到国家建设资金近23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780项,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20亿元,同比增长93.5%,其中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55项,到位资金61.6%。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加快。1-5月份新开工项目2189个,累计施工项目3982个,总投资3761.1亿元,同比增长30.2%。全区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6.36亿元,开工建设里程达4617公里。

下半年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一是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更趋明显。尤其是重化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加大。如,包铝集团三大对外合作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预计在下半年正式进行投产;鄂尔多斯投资30亿元开工建设全区首家汽车生产企业;呼伦贝尔市投产年产2万吨乙醇汽油生产线;霍煤鸿骏投产煤电铝联产项目;中电投霍林河坑口电厂;乌兰水泥在奈曼旗实施的生态水泥项目等,将带动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保持增长态势。临河至策克、集宁至张家口等铁路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2.消费需求将稳步攀升

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69.5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为4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餐饮业为82.24亿元,同比增长19.5亿元。

从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看,一是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增加。1-7月份城镇可支配性收入为5449.75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41.72元;1-6月份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30.9元,同比增长29.6%,比上年同期增幅高0.7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报酬增加。1-7月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报酬为164.2亿元,同比增长17.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16亿元。此外,2004年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了18.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4.9%,也为今年消费增长创造了积极条件。

从下半年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看,一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支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农业政策的继续落实,将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而国家出台的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措施将会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预期;另一方面,城镇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增加城镇职工的收入预期和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二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增长将更加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油价的上涨,对汽车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在国家物业税等政策未出台前,对住房需求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总体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平衡增长。

同时,净出口因素也不容忽视。随着我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口岸通关能力不断提高。1-7月份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27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34%,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二)产业支撑更加强劲

1.农牧业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从去年起,我区第一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低速增长状态,增长率首次突破了10%,达到11.7%,显示出较强的活力。今年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1-6月份达8.6%。从气候和生产条件看,整体情况良好,牲畜出栏和接羔保育情况顺利,饲草料供应充足;从农业耕种条件看,与去年相比,耕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上升。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作用下,农牧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这些都为第一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保障。

2.工业经济强劲增长

近年来我区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迅猛增长。今年以来工业的产品结构、质量和竞争力均有了显著改善,利润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此外一批大中型建设项目将进入投产期,增长后劲较为充足。电力、煤炭、钢材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达到了很高的增长速度;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等情况也较为理想。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3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49%,增长0.56个百分点。

3.服务业增长更加活跃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去年自治区出台了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及60条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全区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热情,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氛围逐步形成。一季度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11.1%,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在旅游业和煤炭物流业。全区共实施第三产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4个,引进区外资金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倍。今年以来全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消费较快上升。1-7月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067.28元,同比增长14.2%,比去年同期增加504.46元;1-6月份农牧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为1028.1元,同比增长29.7%,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6.1个百分点,这都对第三产业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1-7月份各盟市经济呈现良好的势头,优势地区对全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呼、包、鄂三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2.6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7.8%,呼包鄂三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比重为50.8%。东部五盟市经济发展有了新起色。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9.07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29.5%。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其中通辽市增长42.8%,居全区第一位。随着蒙东地区与东三省的“三个对接”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将得以改善,并推动全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六大问题

(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慢的迹象。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1.2和11.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区经济可能处于一个调整和整合期,对全区经济增长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回落了5.7个百分点。投资是推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现阶段只有使投资保持在高位,才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现投资平稳快速增长。同时,要积极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防止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2.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9.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9.26亿元,同比增长35.6%,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前几年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导致行业利润开始下降,其结果开始显现。如TCL公司手机生产线几乎没有生产。二是年初制定的重点项目未按计划及时开工建设,导致生产经营期推后,影响正常实现利润。三是受基础原材料供给变化形势影响,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开始下滑。如受煤炭涨价的影响,北方电力公司今年一季度已经出现亏损。四是受销售价格下降和成本上涨因素影响,部分高载能行业处于保本经营状态。下半年应积极推进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对已开工项目要抢抓进度,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工。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项目的技术门槛,积极吸引大企业的研发部门随投资项目一同迁入我区,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规避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三)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第三产业增长呈加快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但是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扩大开放和对内搞活仍是第三产业的“软肋”。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的重点,加快产业开放,促进国内外市场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联合、参股等形式参与第三产业经营,使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区外投资的主要领域。改变第三产业中大部分行业由政府包办的现状,逐步在服务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要进一步落实自治区关于第三产业发展的60条政策措施。

(四)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

虽然1-5月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较快,但下半年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受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1-5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其中化肥类平均价格上涨16.3%,成品油上涨10.8%,种子价格上涨8%。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势必增加农牧业生产成本,影响农牧民增收;二是进入5月中下旬以来,许多盟市相继发生苗期害虫;三是部分盟市旱情严重。全区受旱农田面积2700万亩,受旱草场34万平方公里;四是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已经基本到位,政策效应对今年农牧民收入增长影响不大。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农牧民非生产性收入,狠抓各类补贴资金的落实工作,并保证农牧民进城务工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

(五)努力做好就业工作

今年3月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38.7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5万人。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全区下半年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是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大。2005年我区毕业学生将达3.09万人,同比增长24.1%。今年适逢事业单位改革,对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将产生不利影响;二是随着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扩大,以及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今后一段时期,一是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到农村牧区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二是建立农牧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其就业能力。

(六)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区地区之间存着在差距。1-3月份,呼、包、鄂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6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7%,比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表明呼包鄂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1-7月份,锡林郭勒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到126.2%,显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而兴安盟和乌海市投资仅达到12.8%和14.6%。在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如何做好与东三省的“三个对接”、如何更好接受京津冀的辐射和带动,实现区域快速协调发展进而缩小发展差距,仍是今后我区工作的着力点。因此,必须加快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区东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课题组顾问:杨臣华

组 长:朱晓俊

第6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经济;发展态势;对策分析

在当前道路运输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并不是非常乐观,而且,道路运输发展中还存在自身的缺陷,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从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经济发展态势出发,逐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道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身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道路运输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道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道路运输产业在以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更是显而易见的,上升趋势大幅度提升同时道路运输产业急速扩张。而这不仅提升道路运输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使得道路运输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不断提高,促使中国道路运输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道路运输产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道路运输经济快速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国民人均水平GDP上升的同时,道路运输经济的攀升幅度也尤为惊人。而在道路运输经济快速上升状态中最突出的一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道路运输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好道路运输资源是政府必须要科学规划的事情。

(二)道路运输产业的不断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道路运输产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道路运输发展方式虽然成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越发严重,而这主要是道路运输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所导致的。随着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引入,道路运输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道路运输产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瓶颈。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加快中国传统道路运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中国道路运输产业形成了更加高效、环保的一整套的道路运输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三)国家控制,道路运输产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

道路运输是我国基础性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能源的道路运输所拥有的战略性价值将不断攀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运输产业也将越来越被国家所注重。而国家所引起的重视必将体现在政府对道路运输产业的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上。拥有政府的支持,毫无疑问将使得道路运输产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而政府的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以“节能”为主的引导式的调控,让道路运输企业接受更为科学性、理性化的先进理念。并配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给予我国道路运输经济更加稳定合理的发展基础。

二、道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道路运输经济发展至今有过很多的成就,也相伴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而在不断科技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之中,道路运输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以下将从道路运输的自身条件、市场条件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道路运输资源枯竭问题

就道路运输自身条件而言,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中最为需要克服的是道路运输产量有限这一自然资源本身。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极大的提高对于道路运输资源的需求,而对于这种自然储备本身我们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就需要转变思路从“低碳概念”入手,将有限的资源以最高的利用率进行提取利用。而这对于习惯了粗放式的传统道路运输生产方式的道路运输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们必须考虑到我国绝大部分的道路运输企业的目前科技水平。并对于道路运输利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以便政府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方案来引导道路运输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

(二)道路运输产业没有形成高度统一性

市场条件对于道路运输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路运输价格的变化浮动,对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道路运输企业。一个变化无常的道路运输价格显然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很可能会让一些小的道路运输企业因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而转型失败。最终被行业所淘汰,而在我国道路运输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的价格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主要是道路运输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的性的统一价格体系,这在一定程度是限制了道路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可能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使得局部道路运输产业的价格进一步扭曲变形,而这些因市场经济所引起的道路运输经济的局域差异。将直接阻碍我国整体道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新能源对道路运输经济的冲击

环境因素对于道路运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道路运输这种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并且近些年出现的温室效应,更加让道路运输产业发展受限。一低碳经济的方式发展道路运输经济必然要降低道路运输经济之前的发展速度,以便求得一种经济收益与自然环境的双赢。然而道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道路运输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区周边环境的破坏,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道路运输的加工阶段产生的废水、废渣的处理。不仅污染空气、污染地面,对于道路运输废水的处理更为重要。在我国已有部分道路运输产业集聚地区因为道路运输废水的排放而污染了居民用水,导致大量的疾病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道路运输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道路运输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道路运输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加强科技化水平。在道路运输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道路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需要不断提高道路运输企业对于道路运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跟进社会先进水平。才能更好的在优化道路运输企业结构的同时兼顾好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为道路运输企业注入“低碳经济”概念,以保证道路运输企业原本的活力与创造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道路运输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其提供足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

(二)加强对道路运输产业的调控

国家需要加强对道路运输产业的宏观调控,以稳定道路运输价格为道路运输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足够稳定、安全的环境。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产业的自我优化升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区域实情进行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落实到道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道路运输企业之间要进行统一合作,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以求进一步巩固全国道路运输经济的上升势头,一方面强化政府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在全国建立一个道路运输生态经济圈。形成一个道路运输产业集群的完整的统一的道路运输经济发展体,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加方便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集中控制。更是为了给道路运输产业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具有源动力的可持续性推助力。

(三)促进道路运输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环境因素方面,我国的道路运输企业呈现的是一种高污染特性的状态。然而需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人们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最初的引导。要深入认识低碳式的道路运输生产方式具有的优越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辅助企业完成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身也要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按照适合自身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自身的优化升级。企业在贯彻低碳经济生产方式中,要综合区域各方面条件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员工切实的以生态型道路运输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作业,企业还需要注重设备的更新与道路运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强化。同时人民要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的监督,用好权利尽好义务。

四、结束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道路运输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道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上升,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又阻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道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分析,将我国道路运输经济的成就与问题表现出来。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剖析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的阐述着在全球温室效应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深刻说明了,要在我国处理好道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的生态、健康发展。就必须搞好道路运输企业、政府以及人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道路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道路运输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20-38

第7篇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分析

0前言

在当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行业并不是非常乐观,而且,煤炭行业发展中还存在自身的缺陷,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从当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出发,逐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身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稳健发展。

1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煤炭产业在以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煤炭行业的发展更是显而易见,上升趋势大幅度提升同时煤炭产业急速扩张。而这不仅提升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使得煤炭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煤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1煤炭产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国民人均水平GDP上升的同时,煤炭经济的攀升幅度也尤为惊人。而在煤炭经济快速上升状态中最突出的一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煤炭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煤炭资源是政府必须要科学规划的事情。

1.2煤炭产业的不断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煤炭发展方式虽然成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越发严重,而这主要是煤炭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所导致。随着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引入,煤炭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瓶颈。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加快中国传统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中国煤炭产业形成了更加高效、环保的一整套的煤炭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1.3国家控制,煤炭产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

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能源的煤炭所拥有的战略性价值将不断攀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产业也将越来越被国家所注重。而国家所引起的重视必将体现在政府对煤炭产业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上。拥有政府的支持,毫无疑问将使得煤炭产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而政府的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以“节能”为主的引导式的调控,让煤炭企业接受更为科学性、理性化的先进理念。并配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给予我国煤炭经济更加稳定合理的发展基础。

2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经济发展至今有过很多的成就,也相伴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而在不断科技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之中,煤炭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以下将从煤炭的自身条件、市场条件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2.1煤炭产业没有形成高度统一性

市场条件对于煤炭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炭价格的变化浮动,对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煤炭企业。一个变化无常的煤炭价格显然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很可能会让一些小的煤炭企业因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而转型失败。最终被行业所淘汰,而在我国煤炭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的价格差异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煤炭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煤炭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可能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使得局部煤炭产业的价格进一步扭曲变形,而这些因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煤炭经济的局域差异。将直接阻碍我国整体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2.2新能源对煤炭经济的冲击

环境因素对于煤炭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煤炭这种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并且近些年出现的温室效应,更加让煤炭产业发展受限。低碳经济的方式发展煤炭经济必然要降低煤炭经济之前的发展速度,以便求得一种经济收益与自然环境的双赢。然而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区周边环境的破坏,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煤炭的加工阶段产生的废水、废渣的处理。不仅污染空气、污染地面,对于煤炭废水的处理更为重要。在我国已有部分煤炭产业集聚地区因为煤炭废水的排放而污染了居民用水,导致大量的疾病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煤炭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3.1煤炭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煤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加强科技化水平。在煤炭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需要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跟进社会先进水平。才能更好的在优化煤炭企业结构的同时兼顾好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为煤炭企业注入“低碳经济”概念,以保证煤炭企业原本的活力与创造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其提供足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

3.2加强对煤炭产业的调控

国家需要加强对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以稳定煤炭价格为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足够稳定、安全的环境。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的自我优化升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区域实情进行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落实到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煤炭企业之间要进行统一合作,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以求进一步巩固全国煤炭经济的上升势头,一方面强化政府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在全国建立一个煤炭生态经济圈。形成一个煤炭产业集群的完整而统一的煤炭经济发展体,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加方便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控制,更是为了给煤炭产业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具有源动力的可持续性推助力。

3.3促进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环境因素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呈现的是一种高污染特性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人们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最初的引导。要深入认识低碳式的煤炭生产方式具有的优越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辅助企业完成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身也要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按照适合自身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自身的优化升级。企业在贯彻低碳经济生产方式中,要综合区域各方面条件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员工切实的以生态型煤炭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作业,企业还需要注重设备的更新与煤炭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强化。同时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用好权利尽好义务。

4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上升,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又阻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本文通过对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分析,将我国煤炭经济的成就与问题表现出来。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剖析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地阐述着在全球温室效应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深刻说明了,要在我国处理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的生态、健康发展,就必须搞好煤炭企业、政府以及人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20-38.

[2]王显政.关注发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J].中国煤炭工业.2011,(8):8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