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28 16:30:13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第1篇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结构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23-02

实施新课改之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崭新局面,但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新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失当、滥用多媒体,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明显下降,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势在必行。教师要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引导、优化教学训练着手,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实践探索,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优化教学目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轴线,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行为,因此必须注重提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适切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预想结果。

(一)创新教学情境。现在,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多媒体、白板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变化。由于多媒体、白板等辅助工具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主动探索意识。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通过生动讲解、故事导入、课堂演绎、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触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适度性,过度使用多媒体势必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三维性”,这是目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共识,但在具体操作时,很多教师常常是照搬照抄现成的目标设计,忽视了教学目标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教材学习内容,更要观照学生接受实际,学生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还有自身特点,这些都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参数因子。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学情调查,给出多种思考判断,这样才能形成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学目标需要体现三维性,但教学目标不能贪大求全,最好能够从小角度展开教学突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一些学习收获,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在上课之初,利用大屏幕展示教学目标:了解文本写作背景;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意识;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鲁迅的文章有特定的写作历史背景,从了解写作背景展开学习,可以顺利切入文本内容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为解读文本思想做好铺垫,学习比喻等论证方法自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课堂教学正式启动,学生学习顺利展开。

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并对相关目标内容进行解释,为学生规划了学习路线,因为清晰明了,学生自然掌握了学习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操作是常规思维做法,目标设计范围、难度适当,其教学效果便值得期待。如果教学目标过多,教师急于赶目标,教学过程难免会仓促,课堂教学自然难言高效。

二、优化教学引导,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优化教学引导是指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整合,以及对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以期获得教学最优化配置。

(一)精选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多重教学引导,因而要对众多教学方法展开优化选择。自主阅读、教师讲解、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课堂演绎、自由讨论、集体对话等,都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展开个性化设计,以提升教学方法应用的高效性。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展开多重优化调整,以满足课堂教学实践需要。

(二)调控教学节奏。课堂教学由众多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属于一个节奏点,因此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传承契合,使教学节奏合理顺畅,从而避免课堂拖沓、窝工、散乱情况发生。课堂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对各个环节衔接做好充分预设,对学生学习进度有正确预计,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实现有序化、高效化。

例如,在学习《宝玉挨打》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没有进行细致讲解,而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给出质疑问题: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宝玉挨打片段中也有偶然性情节,这些情节出现有什么作用?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宝玉挨打是孤立事件吗?为什么会引起轩然大波呢?然后教师筛选相关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课堂合作学习快速展开。课堂教学互动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教师发动学生进行质疑活动,然后整合质疑问}引导学生集体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环节安排紧凑,张弛有序,动静结合,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依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控课堂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训练,提升语文素质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减少重复性作业、避免机械化操作是课堂训练设计优化的重要诉求点。

(一)注重实践训练。设计课堂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实践方面的强化训练,多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性训练内容,督促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学习认知。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不妨从文本朗读、课文复述、段落赏析、质疑释疑、课堂演绎、信息搜集、社会调查、习作训练等方面进行设计,给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主体意识相一致,也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吻合。

(二)升级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改革点,升级课堂评价体系,有利于创造课堂教学主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导者,学生难有参与评价的机会。新课改之后,为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会给学生更多鼓励性评价,却让课堂教学评价陷入新的思维窠臼之中。课堂评价是一种教学激励手段,但不可走向极端。一味批评和一味表扬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而是要对学生学习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是科学的、高效的。

第3篇

关键词:文化视角;课堂现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包括一切认知活动,行为方式和物质创造,以及潜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内籍此引导行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其他观念形态。文化体现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对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文化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产生一整套解释、理解和描述人类行为或社会特性的理论和原则。

本文试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课堂中几种常见的现象,从课堂中一些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挖掘背后隐藏的真正文化本质,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 几种常见的课堂现象及分析

(一)课堂上,教师喜欢高高站在讲台上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喜欢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居高临下,审视着下面的学生。

分析:这一现象是与我国古代传统一直推崇的重师道尊严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师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事业出?无君师恶治?”[3]家庭本位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证,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为家长的最大的家-国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各小家的期望。作为教学活动具体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其主体方位感会消散在家庭中,主体自我意识淡泊,一切听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为指向,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沟通,即便有的话,在宏观上也要以家庭为基准线,而不是以师生为出发点。在家庭本位的笼罩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又存在教师本位现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根据社会,家庭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学生则惟命是从。[4]

(二)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倾向于鼓励学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国,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个问题,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自已的时间取向,对时间的态度和解释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也曾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已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已的“时间语言”。“时间语言”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习得的”。时间取向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产生的,是无意识,不为人所察觉的。[5]根据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的观点,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者为特征的国家里,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后者,人们习惯于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做好几件事,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性较大。我国就是属于后者,多向记时制。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读课文,自已却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自已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是学生却不愿意表达自已的看法。

当教师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宁愿低下头,放弃自已的发言权,不愿表达自已的意见。

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与 天”、“地”、“君”、“亲”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礼仪的化身。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伦理等级的影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习”,这种“惯习”的产生从学生接受教育时便开始得到培养,当此种惯习完全融入到传统课堂中,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构的法律制度赋予教师以权威的一种形一样”。[6]历朝统治者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宗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古语云:“人有师而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者,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7]

三、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学改革对我们的教师、学生和课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以下笔者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种课堂现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过程的一部分。”[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变高中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9]

高中课堂应该打破师生之间单向、一维的知识授受关系,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象征着权威的讲台,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中国教师喜欢课堂气氛“和谐”,其实过于和谐的气氛不利于双方的交流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要专注倾听学生的“声音”

高中学生是有主见、有思想、有表现力的群体,他们期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已的声音,希望得到尊重。课堂气氛活跃是我们课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活跃”有可能是假活跃,这种热闹的气氛没有产生预想的学习效果。课堂气氛的过于“活跃”让学生失去了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教师也失去了倾听学生声音的机会,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面前,同一个问题,可以多听取几个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师生之间多一点对话与眼神的交流,多给他们一点话语权,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10]中国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把持话语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占领着话语的制高点,控制着整个话语空间和话语情境的展现,学生的话语受到教师话语的指令,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师有时也刻意在课堂中制造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热闹场面,看似学生有了话语权,而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

而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发表观点,学生总是宁可低下头,保持沉默。

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同时伴随全球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绿化已经成为了高速公路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与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相比,我国高速公路的绿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常见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分析相应的防治措施,论述如下:

一、绿化用地整理不到位

杂草多土质差,栽植后就会出现苗木生长缓慢且成活率较低的现象。形成原因往往是建筑垃圾未清理干净、杂草未完全拔掉、或是种植土厚度不够。

防治措施:规范整理绿化用地。建筑垃圾必须清理干净,杂草完全拔除,确保种植土适合植物生长,种植土厚度要达标。一般地被植物根域层的最低厚度为15cm;小灌木为30cm;大灌木为45cm;浅根性乔木深度为60cm;深根性乔木为90cm。并且注意保持好种植土的排水性和透水性,必要时可设置暗渠等排水设施。

二、边坡排水沟排水不畅

如果每逢下雨时沟内积水,下大雨时雨水会沿公路路面横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边沟排水情况不畅。边沟沟底纵坡设置过长、纵坡坡度过小、沟底不平顺,边沟堵塞严重都可能是造成此类情况的原因。

防护措施:按实际排水需要设置边沟纵坡长度和坡度; 及时清理边沟中的杂物,保持边沟排水通畅;边沟沟底要砌筑平顺,防治局部凹凸不平。

三、喷播草籽植被地段出现秃顶现象

有些高速路段草籽播种发芽后长势不好、疏密不均匀,甚至有成片土皮暴露在外,形成秃顶现象。此类现象形成主要是因为坡面较陡,部分漏洒草籽或草籽被雨水冲走;草籽质量差,发芽率低;坡面土质不适合草籽生长;播草籽后养护不及时,没及时进行补种。

防治措施:按施工规范施工,采用机械播撒,防治漏洒,喷播时混合料须拌合均匀,选择适地适生的草种;土壤面层换填一层适合草籽生长的种植土层;坡面有渗水的地方适当设置导水管(软式透水管)引排地下水至坡外;及时进行养护和管护。大雨过后要及时补种被冲走区域,注意坡面湿度,直至植草成坪。在种植地被植物和乔灌木时,注意成片成丛种植,没有种植的坡面尽量不要人为破坏坡面草坪。

四、苗木叶片发黄或打蔫,出现枯死现象

苗木栽植不久后叶子卷曲,叶片叶柄下垂,出现萎蔫现象,植株幼叶开始枯焦。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施工单位多,交叉施工严重、苗木到场后没有及时栽种到位,造成苗木脱水;栽植时节日照太强,气候干燥,浇水不足,造成植株缺水所致;反季节栽种;起挖运输苗木不规范造成植物裸根;土质不良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苗木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作好协调工作,确保将到场苗木第一时间栽种到位。注意选择适生树种,规范运输和栽植,及时进行养护,对土质较差的坑穴提前进行换土。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固定好苗木应在24小时内浇上第一遍透水,如发现树杆四周泥土下沉或干裂,应加土踩实封坑。封坑后,新植苗木再浇够2-3遍透水,才能确保成活率。

五、乔木坑穴积水

树坑积水会导致苗木根系腐烂而死亡。形成原因大多是因为夏季雨水较多,若树坑排水不畅,树木易遭涝害。

防治措施:对施工当时发现排水不良的坑穴,在穴底铺10-15cm砂砾或铺设渗水管、盲沟;对施工后才发现排水不良的种植穴,及时排水是挽救受涝树木的首要之举。因为树木长期处于浸水状态,土壤中含水量过高,缺少氧气,树木根系不能进行正常呼吸,必然导致根系腐烂而死亡。排水的顺序要根据树木栽植的环境来确定。注意栽植在低洼处的应先排,地势较高的可以晚些。栽植在黏土或粘壤土中的树木应先排水,栽植在素砂土或砂壤土中的也可较晚些进行。排水时对受涝程度不太严重的树木可人工排水,大面积受涝或受涝较重则应用水泵或挖排水沟等方法排水。并注意排水后加大修剪量,因为受涝树木根系已经受损,影响了对水分的吸收,而此时地上部分的蒸腾并未停止,修剪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树体水分的消耗。修剪以疏枝、疏叶或短截为主,可视受涝后的情况确定修剪量。

七、乔木移栽后抗风吹能力差

乔木移栽后易被风刮倒,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树坑深度不够或者是乔木栽植后没有及时支撑。

防治措施:挖树坑时必须按照标准执行,坑穴的挖掘以放线定出的灰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穴之大小依土球规格及根系情况而定。穴的直径应比土球大20cm左右,穴的深度一般比土球深15cm左右。树穴必须垂直下挖,上下口径统一。大型乔木栽植后,必须立即支撑。支撑可用人字形、三角形或单柱支撑,支撑要牢固。支撑下埋深度可按树种规格和土质而定,支撑物基部应埋入地下不少于30cm,支撑物严禁打穿土球或损伤根系。支撑的高度应按植株高度定,一般应支撑在株高1/2以上。支撑与树木扎缚处可用软质物衬垫,不可磨损树干,扎缚后树干必须保持正直,并且注意斜立的单干支撑设在迎风面。高度在5m以下需支撑的树木,可采用定杆支撑,5m以上的树木宜结合使用定杆支撑和牵引固定。

八、苗木抗寒性差

高速公路绿化苗木在冬季死亡率大,春季发芽率低。是因为冬季路面散热快,公路路基温度下降,低于附近土壤的同期温度。公路两边地形开阔,空气对流快,高速行驶的车辆带动风速,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导致其根系受到损伤,并加快树木的水分损耗,降低树木御冻抗寒的能力。

防治措施:做好冬灌工作保证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合理的冬灌既能保证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护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一般地温高于5°C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低于5°C时则不能吸水。所以,在地温低于5°C前浇一次透水。地温低于0°C,土壤会因含水而结冰,这时也要浇一次水以保持根系不被风抽干。同时加强防冻保温措施,如培土、盖地膜、树干涂白等。春季对苗木管理时,切忌防寒材料过早或突然完全撤除,要采取逐渐过渡的办法,防治苗木不适应和倒春寒的危害。春季管理还应注意使植物地上部分生长与根系发育的同步进行。采取的办法是适时浇返青水和增施有机肥,利用有机肥使局部低温升高尤为重要,是春季苗木管理的关键。

高速公路是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意识的加强,绿化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层次多功能的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模式,将成为现代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成功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对行车安全、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都会带来实效,但首先要保证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希望经过我们每一位高速公路工作者们不断的探索和钻研,能让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参考文献:

陈艳梅.浅谈高速公路绿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3期

尹吉光.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第5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第6篇

一、文本推动

1.纵向延伸

例一:高中语文的开篇课文是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气势雄浑,场面壮阔,尤其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染、透、争、击、翔、竞”等字用字精准,极大地增强了该词的表现力,也看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超卓性格与“炼字”功夫。要学好这一段,仅凭调动学生有限的中学积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增加有关“炼字”的知识。

告诉学生在“百度”中键入“炼字”一词,访问: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炼字炼句的例子》,有“一字师”等生动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诗炼字法》,有很多具体的“炼字”技巧,使学生大开眼界。

有这两篇文章的知识作铺垫,纵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学生懂得“炼字”是前人吟诗作文时非常注重的事情,不仅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积累,也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过头来教师再对前面的加点词进行讲解,也会更生动更有内蕴。

2.横向拓展

例二: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中的“染”字时,为了说明拟人化动词的妙用,我们先让学生去网页上找杨万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曲词及鉴赏,从“西风尽有东风手”、“乌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头,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境界中去体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比较阅读

例三: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时,涉及到“现代格律诗”的概念,而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师在黑板上抄写要花费很多工夫。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我们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说在“百度”中键入“格律诗”一词,“百度・百科”中就会把一些格律常识介绍得简洁明了。键入“现代格律诗欣赏”,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容量,如果学生的兴趣足够,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延伸到课下,他们的生活也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多媒体支持

1.图片

例四:在讲述《沁园春・长沙》时,为了使北方的学生对创作地点,也就是年轻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带学生欣赏了很多关于湖南长沙的新闻图片,碧水青天间领略产生伟人之地的风物人情,对的英风豪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书《沁园春・长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处而且残缺不全,因而我们又精心选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学生能在了解宽广胸怀的同时领略其豪放的书法风格。

2.音频

例五: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欣赏名家朗读名作,可以体味一种再创作过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在学习《雨巷》时,我们给学生欣赏乔榛先生的配乐朗诵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视频

例六:由文雅作词、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别康桥》是一件独特的作品,曲调优美,而词作又似乎对徐志摩的原作进行着婉转的解读,网上流传的视频制作精美流畅,在给学生播放时稍加点评,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列表归纳

高中语文①一、二单元信息任务矩阵图

严格地说,以上所归纳的信息任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触类旁通有意应用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备课前有目的搜罗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单元结束后补入;单元学习告一段落后,我们觉得它们中很多东西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更完满进行这两个单元学习的有力“支架”,有了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实,单元问题随之变得极富张力和厚重,以此为标志,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了信息时代――尽管我们的尝试还非常肤浅和幼稚。

在应用和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已经广泛开展,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何将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英特尔?未来教育”应该对我们的现实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而新课改给它的实践带来了最好的契机――实践起来,才是认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尔?未来教育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典范。它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贬损,而是推动;不是灭亡,而是丰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吐故纳新的进化。

第7篇

[关键词] 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公共文化服务;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38-4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College Art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uan Ziyi

(SIAS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451150)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students with school as the carrier.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art talents training mode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rt talents and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cultivation of art talents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irst, then analyzed the function and omission of college art talents training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discussed it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finally from multiple levels gave the innovation mode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art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on mode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新是艺术的生命。在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才能与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相符合[1]。而如何按照艺术学科的本体发展属性,在既定的学制内培养能够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成为目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满足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条件,并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2]。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可见,在经济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有必要以此为契机,在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做出重大创新,探索适应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路径。基于这样的思考,文章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功能、缺位以及创新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本文工作为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制度设计,它以公民为中心提供文化服务,意在以普遍均等、公平公正为原则,向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了社会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其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文化服务作为政府的支撑行为,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活动。也就是说,文化服务属于社会契约或经济契约的范畴,集有偿性和无偿性于一身。而对公共文化服务来说,它具有典型的政府性质,借助政府这一组织或者平台,向社会提供能够丰富与完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产品和设施[3]。比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对政府而言,它们提供的这些具有公共属性的产品隶属于国家的层面,无论是资金的提供还是技术的保障亦或是人员的配置等,都经过国家层面进行安排。其目的都在于保障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权利,为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基础性支撑。

1.2 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因此,消费的非竞争性与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其两个最为主要的特征。而对这种“产品”而言,是通过社会各经济主体提供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诉求。此外,除上述两个特征之外,公共文化服务还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特征[4]。这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塑造人的品格,而这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保持以及社会准则的构建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提升人力资本,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处的理想气氛,引领经济社会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并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1.3 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基于供给的视角

经验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与供给,都需要政府必要的干预。因此,以供给为视角,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制度、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重视程度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具体表现为:

1.3.1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地方政府更希望投资那些政治压力大的领域,或者能够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项目[5]。这样一来,公共文化服务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就相对较低,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也会引起一定的政治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显著低于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事I缺位所引起的政治压力。

1.3.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水平对区域的财政收支水平、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等都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与上述因素之间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同向变动)。同时,如果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越高,就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更大的需求,而政府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会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给予更多投入。

1.3.3 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制度。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讲,公共文化服务是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一种,提供方为地方政府,因此,在中央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地方财政自给率会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2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与缺位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服务的提供还是体系的建设较之以往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因为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6]。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输送就显得相对滞后,与之相关的教育与社会对接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并未展现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1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2.1.1 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文化形式种类繁多,尤其是一些有形或者无形的文化遗产正处在濒危的边缘,甚至到了消失和失传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能够为此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帮助,尤其在非物质文化传播、保护和传承等方面,更是能够发挥不可多得的作用。比如,高校可以借助自身对区域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对本区域的文化加以挖掘、抢救与保护;再如,可以借助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让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得到传承和普及。

2.1.2 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层面上还未能取得显著进步。加强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能够让更多的艺术人才活跃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这些人才不但熟悉文化发展规律,还可以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智力支持[7]。比如,在我国中部地区,很多城市都在强化对文化活动的科学合理策划,与之相关的人才也在培养之中,高校的艺术专业在其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角色。

2.1.3 促进区域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是其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高校艺术教育本身就包含着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尤其在当前乃至以后,我国文化类第三部门的发展会进一步完善,高校艺术教育或者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会因此而承担更多的演出和服务等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能够直指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层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借此能够实现良好的显著性文化效应,这对促进区域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大有裨益的。

2.2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公共文化服务缺位

2.2.1 对艺术的研究态度缺位。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无论是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是借助多种多样的艺术表演形式,都要通过升华与加工,使之在表现生活的同时,对公众的灵魂形成启迪,并借此产生震撼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在艺术人才工作中,将其视为“稀缺商品”进行打造和推崇,使得公众想像中艺术或者技艺已经不再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样。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艺术人才对利益进行了强烈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的灵魂。比如,对很多艺术人才来说,他们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被社会所侵蚀,艺术成为其获取利润的工具,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贡献力量,成为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阻碍。

2.2.2 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相脱节。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为了迎合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不但要对专业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研究,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和模拟机会,在演绎一些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难以将其生活经历或者生活阅历展现出来[8]。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在于,我国很多高校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只专注于对专业技艺的学习,而学习过程却和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相脱离,使得艺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更好地为公共文化服务。

2.2.3 人才评价模式缺位。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更多的是艺术技艺的专业水平。甚至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艺术本身就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不可逾越。也就是说,在一些人眼中,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为“高端”的目的,而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而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结果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反之却与商业和功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社会公众的审美与艺术人才的专业素养出现了脱节的情况,而这也必然影响到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3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公共文化服务导向

当前,面对更新和更高的社会要求,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要与时俱进,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场域,实现回归中的嬗变和继承中的创新。为此,需要在矫正技术至上偏向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公共文化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高度重视艺术人才培养的公共文化导向,以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主导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3.1 深入践行文化育人理念

高等院校作为传承和发展公共文化成果的关键载体,在塑造大学生独立人格与综合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的成长能够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实践中,应注重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公共文化的教学与传播,通过深化文化育人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社会功效[9]。比如,在高校内部应最大限度地营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通过吸收全国各地公共文化艺术中的精华,提升学生借助艺术手法表述公共文化价值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能够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公共文化艺术。

3.2 确定人文价值导向

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艺术类高校要从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关注与保障全社会成员的无差别文化权利,尤其是要以满腔的爱心与诚心去同情和扶持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以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态度,体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和担当,并将其视作自身的社会文化使命。同时,艺术人才培养应尽量克服技术至上和自我中心的价值导向,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在人文导向的前提下,把培养重心放到以人为本和关注公民文化权利方面,然后围绕社会公众的文化诉求开展服务,不断促进公共文化的发展。

3.3 优化人才素质结构

对高校的艺术专业来说,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拥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应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和倡导者。为此,应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优化人才素质结构,形成完善的艺术人才服务公共文化的知识体系:①强化艺术人才的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实践和思考不断发现与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水平,通过创意与设计工作,更好地展现多种文化的功能;②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在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社会认识等层面上进行知识的传播与积累,提升其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③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内容的实践、实训与实习工作,通过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不断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

4 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4.1 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让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融入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中,要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禀赋、素质和能力等,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艺术教育和教学活动,充分营造民主、和谐与富有创新激情的艺术教学环境,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达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10]。比如,要加强对艺术专业的研究与学习,并注重跟踪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最新学术和实践动态,以便借此完善与更新属于自身的艺术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为公共文化提供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推广适合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成果,并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丰富和创新。

4.2 创新评价模式

为了体现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看是否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相契合,需要对艺术人才的培养结果加以评价。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搭建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评价机制,让更多的有公共文化服务意愿和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以此彰显综合评价的导向功能;二是全部评价指标都要准确对应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体现对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综合把握;三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特质差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借此构建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4.3 创新管理模式

在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管理者需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让更多的艺术人才能够具备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素质。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一是不断创新艺术教学管理机制。按照自身情况,构建和完善艺术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创造自由、宽松与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二是通过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不断将外部经验引入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之中,让更多公共文化要素融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道路之上,以便能够不断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三是构建和完善激励制度。通过政策的引导,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持续创新管理模式。

5 结语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还是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等层面上,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将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结合在一起,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以保证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明显提升。文章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尚需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⒖嘉南祝

[1] 刘杰.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新常态与新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98-100.

[2] 刘菁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创新实践[J].艺术研究,2015(7):157-159.

[3] 钟宏桃.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54-156.

[4] 安彦林,马静.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供求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2-46.

[5] 方东.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技术至上倾向的矫正――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人文导向[J].图书馆论坛,2015(3):27-29.

[6] 路远.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6(4):188-190.

[7] 王晨,米如群.国家文化战略与艺术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美术与设计,2014(6):56-59.

[8] 赵尤楠.浅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16(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