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6:31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一是传播的内容不但要有传承性,还要有一定的时代性;二是传播形式要多种多样,网站、公益广告、栏目制作、各种层面的合作,以及手机客户端的大力推广等,一切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都应积极提倡。
关键词 :网络;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传播形式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时代,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得知天下事。如何将几千年来汇聚的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从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一勺一勺地舀出来,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再传播,怎样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
黑格尔说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都要在保持其内容传承性的基础上,重视其内容与时代的结合。
1.传承性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直至今日,期间虽然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冲击,但是一直流存于整个中华大地,并未断代。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却有一些人主张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在“断裂”中重新滋生。这种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精神文明。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当今社会也很需要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这些精神。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先秦到现代,这个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重要地位,在万物之间的关系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将道德置于很高的位置上,这在建立中华民族人格、道德制度方面功不可没。“刚健有为”主张坚持独立人格,注重人生气节,是对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和总结。“贵和尚中”思想符合唯物辨正法的内涵。它既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也肯定了不同文化的价值,从而才能取其之长而达到“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应吸收并毫无余力地传承下去。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其内容必须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
2.时代性
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必须是传统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但并不要求我们一成不变地继承。梁漱溟先生曾说:“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说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时代性。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历史证明,闭关锁国的固步自封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新的社会风尚中建立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发展。在现代社会传播传统文化必须在内容上讲究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二、网络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
立足网络这个大的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网络可以加快传统文化传播速度,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景象。
1.相关网站的建立
网站是网络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服务工具,我们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文化必须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建立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很有必要。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等系列网站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很多,“传统文化迷”们提供了交流研究的平台。很多网站在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还会举办一些线下活动,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
2.公益广告的拍摄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越来越多宣传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走入人们的视野。不但一些网站论坛、节目视频中植入含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公益广告,一些公益广告网站的建立,更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例如,由中央文明办指导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建立起来的网络公益广告库,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向我们传播展示传统文化。
3.网络栏目的制作
随着网络受众群的扩大,很多人抛弃传统媒体转向网络。现在很多影视剧作已将网络作为第一推广平台。类似电视节目的一些栏目也采取了网络推广形式。比如,中央电视台很多节目在通过电视播放的同时,也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4.网络游戏的合作
网络游戏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很多的网游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光宇公司的网游《问道》就以《封神榜》人物为背景故事,其中五大角色的设置符合我国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再如,网游《天龙八部》中的“科举题库”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将网游这些娱乐产品很好地利用起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能花样百出。
5.手机平台的推广
据2014年1月份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2013年底整个互联网普及程度达到45.8%,其中手机客户端用户超越计算机客户端用户,一跃成为网络平台的第一大用户。我们应当注重手机平台的推广。比如,在手机游戏中增添一些传统文化因素,让更多年轻的“手机党”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还有很多。比如,QQ等通讯工具的使用,都可以用来作为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信息社会利用网络平台对其进行传播刻不容缓。我们相信,只要在内容上把握其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形式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传播,就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枫.传统节日文化与网络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何炜,韩忠林.传统节日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作用及方式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3(4).
关键词 时尚文化 交融 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Blend of Fashio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Jinglei, ZHU Qinghao
(Tai'an School of 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19)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far-reaching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by the greater fashion culture shock. In both cultures, to explore new work vehicl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fashion culture; blend; carrier
传统文化有着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有着醇厚底蕴和韵致悠远的艺术魅力;而时尚文化却向人们展示了其存在的盎然生机,以万人簇拥、一夜风行的快捷传播着,90后的大学生们正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冲撞与交融中成长和成熟。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开展以文化为主导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掘和发挥两种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1 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谦和、内敛、勤勉、尊敬长辈等优良品质,等都属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继承。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也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例如,在公共场合谈情说爱、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冷漠、低落,缺少基本的社交礼仪,追求以绝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及协调能力。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尚文化已逐步占领了高校这一阵地,由于大学生群体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先锋性、行为的前卫性,时尚则成为他们实践的重要主体。时尚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从时尚事物的性质角度可分为物质时尚和精神时尚;从表现形态可分为语言时尚、学习时尚、交往时尚、休闲时尚、消费时尚等。由于受时尚文化影响,大学生在服饰、发型、语言、甚至于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改变。
2 研究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研究文化交融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时尚的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时尚,这样不仅有利于正确判断日益多元、多层、多样的时尚现象中的利害、善恶、美丑,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而且有利于人们以时尚的形态传递表现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而达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校文化时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阵地,尤其德育教育阵地,必须始终坚持以的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努力使时尚的格调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从而体现文化的高品位、高格调,从艺术性、思想性、理论性反映社会现实的时尚内容和形式。高校德育是主导文化的阵地,精英文化的发源地,理应肩负起为大学生中的时尚提供正确价值导向的神圣职责。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校园中的时尚文化保持高度关注和敏感,透过时尚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并对其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使大学生从娱乐的心态上升到学习的心态,从感观愉悦的层面上升到精神愉悦的层面。
第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文化交融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拓展则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即在学习和活动中学生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地判断、准确地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和张扬,使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交融,更好地提升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主动地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转化为自身独特素养的能力。大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必须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通过培养他们的文化辨别能力、文化审美情怀、文化思维能力和文化传承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导向机制,从根本上抵制低格调的时尚文化或部分腐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对高校德育教育的瓦解,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3 德育教育新途径
第一,找准交叉点,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汲取时尚文化元素。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下,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交叉点,研究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既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传播优势和易接受的特点,又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将传统德育教育资源生活化、具体化,再配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活动形式,进一步增加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第二,发觉德育教育新载体,凝时尚和传统之精华。如今的大学生已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德育教育则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红网阵地或德育教育网站,在网站中充分加入时尚元素,改善人机界面,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做到政治理论的指导与监管和大学生的时尚前沿结合,做到传承传统文化和引导时尚潮流相结合,进而做到贴合学生生活和需要,吸引广大同学参与文化传承和人类进步,并不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达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用流行时尚元素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关键,工作中既要做到投其所好,又要做到高屋建瓴,如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可以在考研答疑、就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开设专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求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总之,德育工作的教育与深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两种文化优势,发展好深化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项目《基于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文汇,2011(2).
[2] 袁洪群.大学生时尚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入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 谭练红.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沧桑,2010(6).
[4] 丁静.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学海,2010(5).
[5] 王平川.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汉语热;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对策方法
21世纪的世界是国际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中国的崛起不仅提升了国际地位,也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热”日趋升温。语言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语言的推广同样需要从文化的融合与良性互动中来实现。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同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重要内容。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理念、墨家的兼爱意识等等,对于促进人的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内化作用。为此,立足当前高职教育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而是要贯穿学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从价值观、情感和职业能力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是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另一方面是专业课,对于普通文化课程的渗透相对较少。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导向功能,对于学生人格的建树意义深远,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审视周围的环境,如何调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际和谐相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中来寻找答案。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其作用有三。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归属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剧,很多学生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迷恋,甚至贬抑中国文化的落后,失去应有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自我民族文化的学习中来客观全面的认识本族文化,破除文化虚无论,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信心。二是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智慧,从当前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分工,更多的需要从个人的判断、分析中来完成特定工作,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文化情境中的演进逻辑,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自我的决断力。三是有助于实现科技与环境的友好相处,科技的发展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环境的变化反而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影响。在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强调对自然界的尊重,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促进和谐共生。
二、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对策与方法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渗透,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特别是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打破常规课程思维,总的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也是需要贯穿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特别是对校园公共环境的营造,要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让学生从耳濡目染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功能。如在校园图书馆、教室、餐厅、实训室及宿舍等公共区域,利用标语、宣传栏、海报、板报等传播媒介来宣传传统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主流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要从不同环境区域上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通过名言警句来宣传,另一方面要结合学习校园环境,注重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如书法作品、人物肖像、绘画作品、文言加注释等方法,来促进传统文化形式的多样,便于学生从中理解和认知;在教室或教学楼环境营造上,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具象化和贴近性,在色彩上、字体上、内涵上进行考究,增进学生修养和职业情操,特别是发挥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学生力量,鼓励他们参与到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与设计中,并给予奖励,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虚拟化
传统文化在特定的表现形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说虚拟化渗透。如利用校园网站、BBs、聊天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从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中,变换形式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Wap网站、App软件应运而生,学校可以通过这些主流的信息获取平台,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如构建手机端APP,让学生从网络数据库中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虚拟平台的文化学习中,积累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投入,还能从平台规划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具形化应用
高职阶段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传统文化的具形化中来渗透和导入。如利用校园文化社团,建立棋社、书画社、茶社、戏曲社、诗词社、民乐社等组织,从社团组织中渗透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让学生从戏曲表演、历史文化挖掘与改编中进行排演活动,创作诗词、欣赏古曲文化、茶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发挥社团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邀请校外传统文化项目,如传统戏曲剧目来校演出,组织学生观看,寓教于乐,丰富课余生活,积累文化常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如诗歌朗诵、民族舞蹈学习,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与现有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从中总结和参与。如定期组织各类书画活动,从书法、字画、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宣传和推广,打造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举办个人作品展,增强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结合当前人文课程资源整合实际,鼓励学生自修和选修传统文化课程,从讲座、专题知识学习中,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营造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知文化的张力,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庆,徐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探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5(01)
关键词:桐庐;“传统节日”;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41—04
借助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深厚历史积淀,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注入地方乡土品牌元素,夯实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们专门组织课题组,以桐庐为样本,通过听取汇报、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对13个乡镇街道、9个社区、15个机关单位以及部分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日益提高,“传统节日”正在农村各地逐步复兴。但从现实情况看,要有效推进“传统节日”发展并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却存在着不少共性以及个性的困难。概括地看,困境主要表现为:
1.认知上出现一定的断层,思想认识有待更新。首先是群众对传统节日的分布构成印象模糊,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传统节日”的分别为93.9%、98.8%、97.6%、86.6%,同时分别有29.3%、17.1%、23.2%、17.1%的人把“元旦”、“春分”、“国庆”、“劳动节”认定为“传统节日”,混淆了节气、政治“节日”。在“传统节日”与历史人物、节日主题的搭配上,除“拜年”和“春节”、“屈原”和“端午”、“祭祖”与“清明”认知度相对较高外,其他认知度显得较为薄弱。其次是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年龄的相关度呈现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即“微笑曲线”,青壮年群体处于塌陷状态。
最后是认知与所处区域密切相关。一些新兴的村镇因聚居地变化、常住人口重新整合,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整体上较薄弱;非新兴村镇由于历史沿袭,常住人口联系度紧密,认知认同情况相对理想。根据走访了解,在元宵、端午、中秋等几个常见的传统节日里,从氛围营造、环境渲染、人员互动、活动参与几个方面看,新兴村镇与非新兴村镇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落差。非新兴村镇更重视整体上的推进,新兴村镇则个体活动有体现,两者在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比较明显。
2.主体上软硬不够平衡,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在目前农村基层,相对于基础设施、经济项目这些刚性需求,“传统节日”属于柔性范畴,在保护发展的操作上缺少动力抓手,仍然摆脱不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弊端,特别是保护发展的操作主体——村镇“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发展”的思想还比较明显,上级职能部门帮助发展“传统节日”的热情经常会受到村镇干部的“冷遇”,“要我发展”还未进到“我要发展”。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围绕下一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大多数人选择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所占比例分别为81.7%、68.3%、50%,而认为应该考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则只占到30.5%、27.2%。发展主体上的软硬不平衡比较明显,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3.把握上略有厚此薄彼,位置地位有待加强。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普及率高,并逐渐由城镇向农村延伸。由于在物化支撑上有《阿凡达》、肯德基等一些强势文化载体的介入,渗透力比较强,有越来越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把“洋节”当做一种时尚。相比之下,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物化支撑显得比较单一,特别是青馃、月饼等节日产品的时效性比较强,节前节后的反差很大,吸引力明显较弱(见中外节日对比略表)。
另根据我们走访了解的情况,近几年来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的确有所提高,但在糅合地方特色的消化吸收以及发扬光大方面,存在不良倾向:首先是重形式轻内容,对“传统节日”内涵理解不深,对其沿袭路径把握不清楚,简单套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走“短、平、快”的路子;其次是内容的淡化甚至异化,比如对于清明怀念先人这个传统,就加入了纸扎“小姐”、纸扎“相公”等庸俗内容。对于这些外在物化的发展,很多时候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使得 “传统节日”的发展“精华不精,糟粕很糟”。
4.人财上储备尚显薄弱,各类保障有待夯实。人力物力和“传统节日”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困扰着其更好更快地传承光大。首先在于人才储备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文化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民间骨干力量的年龄构成序列看,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多在50岁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更在70岁以上,而且很多已经迁居到城镇,农村相对稀少。发展保护“传统节日”的人才青黄不接,未能形成较为合理的梯次,“有人办事”较难。其次是经费来源上,受发展“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受制于社会效应的影响,其财力保障的渠道较为狭窄,而急功近利的心理短视,又制约了村镇争取发展“传统节日”各项活动资金包括社会资金的积极性,要实现“有钱办事”还有一定距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村落 传统体育 湘西地区
写作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的学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写”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听、说、读英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写作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教学质量。课堂写作教学的不同策略是促进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对任何写作能力或技巧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往往都是在课堂交际中与教师互动性协商的结果(兰良平,韩刚,2014)。所以探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从口语表达入手,铺垫课堂写作
口语输出与书面语输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大部分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成正比。在三、四年级时通过看图、挖词、仿写句子的练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的能力。在小学高段,教师依然可以采取看图、说词、造句、写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让学生从口语入手,通过看图进行口语描述表达,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层次,这对大部分仅仅在课堂中接触英语的农村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如在六年级复习课“My weekend plan”中,我制订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Dora的周末计划,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输出Dora的周末计划,以此进行以周末计划为话题的口语输出,为写作做铺垫。
二、灵活提问策略,在交际中输出
Long的交际假设认为,当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障碍时,会对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追问以排除误解,寻求确认,在这种协商中就产生学习,语言学习随之最优化。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内向,在课堂中,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此时,为避免尴尬气氛,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片段式语言输出,因为他们认为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提问,但从长远角度看并不能带给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不会有所提升。相反,教师给学生提供高质量输入时,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学生会多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其实不同提问对象的转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采取集体提问的方式可以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力,却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思想。由于写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些难度,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则可以挖掘单个学生在写作中产生的想法,同时可以给其人做示范。灵活转变提问对象,可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另外,针对不同的提问对象,教师可以转变不同的提问形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形式,如在五年级上册“What can you do?”的读写课中,设计“Can Robin play basketball?”,鼓励学生用“yes or no”的形式回答完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自信心。除简单提问形式外,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呈现设计梯度,给学生更多语言输出机会,还可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如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疑问词询问,自由输出。通过学生自己提问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写作框架概念更清晰明了,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不至于不知所措,通过疑问词what,who,when,how和where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在写作中会出现的要素。
三、支架步步呈现,指导书写方法
支架是指教师给学习者提供的语言支持(Bruner 1990)。教师在设计支架时应设计比学习者水平略高的任务,以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目的在于在学生水平有限时,在支架的设计下来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钟颖,2003)。在英语写作课堂上,支架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语言输出,以此帮助他们运用英语思维,并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在My weekend plan中,我利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写作技巧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制订计划时可用的词句,让学生对制订计划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中文的帮助展示英文写作的技巧,提醒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他们会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能动地掌握新的语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规律。小学阶段除了让学生学会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外,还应该在指导上从句到篇,步步呈现,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结构,使他们对写作的格式、布局及遣词造句加深学习,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看看文章的写作层次,如开宗明义的开头,总结全文的结尾,以及必不可少的题目。
在细致的写作策略指导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在了解同等水平学生的能力水平后,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中运用所学参与课堂并体验成功。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三种不同的语言支架,让学生自行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星级作业,分享他们的周末计划。
四、明确评价标准,发挥学生主体性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评价标准同样重要。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教师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应实现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外语教师在写作反馈中经常不加选择地随意做一些语言改错,教师对写作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也是模糊抽象的(Zamel 1983)。在实际反馈中,大部分教师在写作评价时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与反馈。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忽视,而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确立基本的写作评价反馈标准。
在具体的评语中应做到清晰有效,如在标记语言错误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标记符号;评语不空泛,让学生明确自己写作中哪里应该做到结构清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理解评语等。教师还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反思自己的评价标准并及时更新。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学生自身就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写作评价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使用教师自身形成的写作评价方法,并了解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细则,以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明确他们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互相批改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作品,还能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时养成的,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语言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书写方法,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Long,M.H.Native speaker/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Bruner,J.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 全球化正在改变大学校园 新常态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型、困境与出路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 文化传统下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探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论我国文化战略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浅议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大学校园中的传播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等5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⑧邵东.论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虚拟现实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包装工业,2015,Z2.
参考文献:
[1]盖晓明,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响,任竹凌,韩沛杰.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3]卜彦芳.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4]石云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4.
[5]梅仕士.民间文化元素在电脑游戏创作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崔玉霞.古代侠客文化与现代网络游戏[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
[7]涂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表现与运用[J].东南传播,2009,(2).
[8]贾永腾.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缘由和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15,(6).
[9]薛凯文.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J].现代交际,2014,(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