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教师的自述范文

时间:2023-08-27 14:56:28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教师的自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教师的自述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数字化

当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的具体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加快农村小数教学改革,数字化教学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小数数字化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引入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化枯燥学习的数学内容为趣味、具体、动态的内容,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习相关内容,让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创新等能力得到提高。

一、农村小数数字化教学的实践取向讨论

1.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取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会更加以他们的兴趣来左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数字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践导,要求教学设计以信息技术方式提供趣味图形、图像、动画、数字、符号等,再辅以精炼的PPT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互动影像来引入新课,生动形象的小猪、小猫、小狗去参加数学比赛,小猴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1.2,1.200,1.200000。小猪第一个回答:“第三个数是最大。”小狗说:“不对,应是第一个数是最大的。”小猫想了想说:“你们都说错了,这三个数一样大。”教师此时如能不失时机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

2.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性为取向。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年龄,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农村地区,因为地域和经济等原因,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数字化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融合性教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学生议论纷纷:“这还不好办!”教师进一步说:“还有一个条件,我不仅要看谁分的最多,而且还要看谁分的方法最独特。”学生们跃跃欲试,很快投入电脑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性知识,也正是在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得到了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时效性为取向。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小学生在年龄和心理上,都具有欠自我控制的特点。教师若能利用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这些问题。事实上,数字化资源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并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后,有这样一组题:(1)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这两道题给学生画图分析,实物操作,有的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由于有了对比与反复演示,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4.以扩充小数课堂教学容量为取向。决定课堂教学容量的多少,其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数字化教学在学生的感官刺激上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进而缩短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时间,因此为整合优质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把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单靠课本上的图例和抽象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电子白板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转、平移和比较的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加快农村小数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思考

数字化教学包括利用BBS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OICQ、NetMeeting等各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运用,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了学科课程教学时空,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小数教学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能用准确、精炼、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由此,数字化教学成为学生思维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培养的有效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落实课标,我提出以下几点农村小数数字化教学实践改进的2点建议:

第3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胶片;摄影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大学校基金项目支助课题(项目编号:2012XJR07)。

摄影技术从诞生以来,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胶片是影像记录的惟一选择。十多年前,相机制造商研发出数字拍摄技术,摄影从胶片时代来到数码与胶片交叠的时代。自从数码相机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提出传统相机是否会被淘汰的问题。有人说胶片已死,数码摄影必将取代胶片摄影,也有人说“胶片始终是摄影的根基,一棵大树无论多么枝繁叶茂,还是要从树根汲取养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止的,数字时代的胶片影像该何去何从?

纵观摄影技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拍摄手法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和变化,从记录媒介来看,摄影从最初达盖尔使用的银版摄影法到卡罗采用的碘化银纸拍摄,从湿版、干板到银盐胶片再到CCD、CMOS,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直到数码相机的大量进入市场,才前所未有地冲击着整个胶片拍摄的摄影系统。数码摄影不再需要冲洗照片,即时查看,方便保存等特性直接针对胶片摄影复杂的后期制作工序,不仅给摄影师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更加速了摄影的普及程度。在刚推出数码相机的前几年,由于画质的原因数码还处在和胶片抗衡的阶段。现在,数码摄影的技术发展早已经超出了当年人们的想象,从最早卡片相机的几十万像素到现在数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数码吞噬胶片的步伐越来越快,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人们揣测,数码摄影必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摄影。难道传统胶片摄影就真的毫无意义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数码摄影的到来虽然使得人人都能够使用照相机拍摄出画面和图片,但是,正如有了笔、会写字不一定就能成为书法家,有了照相机、会拍摄并非一定能拍摄出好的照片一样。无论是传统胶片摄影还是时下流行的数码摄影,无论是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要想拍摄出优秀的专业级别的图片,还是需要认识和掌握摄影的理论基础知识,现代摄影技术的理论支撑体系依然是沿用的传统摄影教学体系。

一、拥有良好的拍摄技巧是摄影艺术创作的前提

胶片拍摄相比数码相机,由于其繁杂化、高成本、交流性差等特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而选择更新更简单的技术――数码摄影。数码摄影与胶片拍摄最大的区别就在与它的直观性,拍摄者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构图、色彩与曝光,可以马上通过相机的液晶显示屏直观查看,并及时加以调整。正是这种可以随意修改并不记成本的拍摄方式,使得拍摄者在按下快门前犯下了一个摄影工作者最不应该犯的错误――不假思索地随意按下快门,这样拍摄的照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反之,一位严谨的摄影工作者的拍摄过程,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根据主题设置对应的光圈、快门等参数后才会按下快门。

拍摄之前的思考是影像作品成功的必经过程,不同光圈,不一样的快门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像是每位摄影者必须考虑的要素,曝光准确是摄影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传统胶片摄影要求拍摄出的照片曝光准确,否则冲洗出的照片连准确的曝光都不具备。所以,只有使用胶片拍摄才会让你切实地关注周边环境,在学习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之间关系的时候,胶片摄影更容易让人理性分析,每拍摄一张照片都需要更加了解周边环境和现场光线,针对不同的表现题材选用不同的快门光圈组合,已达到艺术创作的初衷,让拍摄的影像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然而,数码摄影只会让人变得粗心大意,特别是使用自动模式拍摄时更是勿用思考,数码拍摄的后期加工可以大幅度的调整曝光缺陷,或者一个简单的修补工具就可以让作品变得完美,于是数码摄影让人变得懒惰、随意拍摄的习惯是不利于艺术创作的。大多数人往往是咔嚓咔嚓一顿拍,然后再一顿删,挑一张最满意的就可以了,既不动脑筋也没有乐趣可言,这种依靠删除不好的留下可用的照片来获取图片,必然会导致优秀摄影艺术作品的匮乏,甚至影响摄影艺术的成长步伐,导致摄影时代的倒退。

二、胶片拍摄的独特质感是数码摄影无法比拟的效果

胶片拍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伊士曼先生发明的一层涂有明胶的干胶片,在此之前都使用湿片拍摄,介质诸如铁板、玻璃等。胶片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发展,让更多人方便接触到这门艺术。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别胶片、不同的拍摄技巧以及不同的使用方式,都会在成像后产生各种不同的颗粒和色彩倾向,拍摄者再结合暗房冲洗技术,可以让胶片形成多变的“性格”。暗房冲洗照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照片再次创作的过程,从调配显影、定影药液到到冲洗出照片,整个过程充满着未知的喜悦。现在,对许多年轻的摄影师来说,暗房的整个工作基本属于封存在记忆的脑海中。但是在使用暗房冲洗照片,在显影液里反复搅动胶卷,看到胶卷每一秒钟都在产生的奇妙变化,给人带来的紧张与让无数摄影爱好者无法忘怀,人们通过控制药液的温度和改变搅拌的速度来产生不可预知图片效果,正是胶片摄影的魅力所在。

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诞生,所有的暗房效果都能在电脑上实现,而且,使用电脑特效比暗房来得更方便快捷,于是暗房便渐渐成为一个麻烦的代名词,人们逐渐疏远甚至抛弃了这门技术。于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推广和普及,胶片拍摄逐渐退出主流舞台,导致彩色胶卷已经无处冲卷,绝大部分彩色摄影创作已无可奈何地转向了数码相机或者数码后背,传统胶片摄影无可奈何地逐渐被数字技术赶下了主流舞台。正是数字技术的大幅兴起,迫使大批相机名厂转型的转型,破产的破产,收购的收购,重组的重组,归根结底是数码相机拍摄的成本更廉价化,成像更加直观,携带更加方便,让摄影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都能使用的技术,这也一直是相机发展的趋势和目的。

胶片靠艺术家的感知实现创作目标,而数码靠技术和数字来控制影像。胶片摄影有别于数码拍摄不一样的质感和颗粒,正是由于胶片摄影有着独特的质感,无数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另外,胶片没有像素之说,它完全还原了镜头所瞄准的景色,清晰度高。相反,数字设备则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相机,画面还是由一个一个的像素点组成的,在色彩的表现上,不能像胶片摄影一样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光线变化、影调等各方面都没有胶片拍摄的包容高。归根结底数码拍摄的照片强调后期的再次创作,适合梦一般的超现实题材;胶片拍摄追求原始的创作本质,二者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

三、存储介质制约着传统胶片摄影的发展脚步

胶片独特的质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追捧的主要因素,也正是由于胶片特有的属性制约着传统摄影的发展。胶卷靠卤化银产生化学反应来实现曝光,其感光元素的数量达到分子数量级,成像层次丰富、效果细腻的特点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胶片的感光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对处在远处和近处的光线下具有相同的成像效果。而数码摄影的感光元件属于物理光电变化,随着光线的远近、光压强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数码相机在拍摄场面较大的风光时没有胶片拍摄的效果好,但是在拍近处景物的时候差别较小。

其次,数码相机的感光度调整空间很大,从100~6400的高宽容度ISO值,能给拍摄带来更大的创作空间,使用感光度为800的胶卷拍摄的照片颗粒就相当粗了。如果是室内拍摄,现场光线较差且不能使用辅助闪光灯照明的情况下,数码相机可以通过提高ISO感光度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拍摄效果,胶片就无法拍摄了。数码相机的光敏原件敏感度高,可以自由地设置相应的ISO值,所以,数码摄影具备很弱光线的拍摄优势,因此数码相机在弱光下也能够拍摄出较好的影像。这样就很容易拍到一幅精彩的照片,而胶片相机就一筹莫展了。

胶片拍摄的单个胶卷容量是很有限的,一个胶卷能拍摄的照片数量在36幅左右,一张4G的数码相机存储卡可以存储两千张2M大小的图片,接近100个胶卷的拍摄容量。同时,数码相机存储卡可反复多次使用,而一个胶卷只能使用一次,使用胶卷拍摄要不时的更换胶卷,特别是在抓拍现场时常常会因为更换胶卷而错失机会,影响拍摄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数码摄影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却正以独特的魅力改变传统的摄影观念、摄影技巧和摄影方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码让这个世界拍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影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让一个新的读图时代如期而至。从影像的传播角度来看,摄影已经进入了数字传递的全新时代。无论是作为摄影工作者还是摄影艺术家,都要去面对这个现实,并适应这个不可抗拒的现实,跟上这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摄影的发展速度不可能这么快。现在采用数码技术,拍摄的数码照片立即就可以公布于世,这种技术对图像传播带来的巨大优势,是胶片拍摄无法达到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传统摄影备受冲击,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性和本质,使得胶片拍摄仍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

所以,今后的影像可能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比较普及的、大众的数字技术拍摄,还有一种是比较传统的胶片摄影。数码拍摄与传统胶片摄影的更替正在进行中,在摄影这块领地上它们还要竞争一段时间,就像摄影技术的诞生并未导致绘画表现手法的消亡,它们只是在使用工具上的变革,而不是最终取代。将来,传统胶片摄影的比重会越来越少,采用银盐方式冲洗的照片会逐渐取而代之,但完全被取代是不可能的,胶片拍摄及冲洗工艺一定会保留下来,让人们永远的怀念和研究。

摄影作品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镜头后面拍摄的人,无论数码摄影还是传统胶片拍摄,照片的风格、情感、趣味始终是摄影追求的最终动力,所以,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不要过度追求相机的档次,更不必盲目地追求图像后期处理软件的特效效果,过度使用电脑后期特效处理出来的图片会失去摄影的真谛。摄影的文化价值始终在于作品对人的情感寄托、审美品位以及人类理想和观念的展示。因此,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无数摄影爱好者用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感动世界、启迪人类,在给我们物质文化生活带来愉悦的同时,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措,使人类朝着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这才是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汤力.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比较分析[J].美术大观,2010(07).

[2] 李西莉.新媒体环境下的数码摄影话语[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

[3] 刘冰.最后的守望――数码时代的黑白摄影[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4] 李凌恒.摄影在数字环境下的艺术创作与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6).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点;教育资源;问题;项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国家考虑到教育均衡,为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惠师惠民的项目工程。其目的是针对边远山区教学点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现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而专门实施的一项惠师惠民的项目工程,但该项目在教学点具体运行的过程中从学校管理层面、教师教学观念、设备资源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在教师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为此向教育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学校及教师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以提高项目实施的教育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

一、“全覆盖”项目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临夏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实施以来,通过电教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组织“县乡点”梯次培训教师、强化相关制度建设等多种形式,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的有效运行,不但弥补了临夏县山区教学点教师不足的短板,优化了课堂教育教学的形式,使没有接通互联网的37所教学点全部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实现了全县16个乡镇教学点项目设备达到100%覆盖率和数字教育资源100%的利用率,而且为全县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教育信息建设。

教师培训提升技能,应用资源弥补不足。通过州县、中心校和教学点进行梯次培训的形式,对各教学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项目设备使用和数字资源的教学应用等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了参训教师对设备的操作和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技能,所有设备配置及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于当前农村教学的需要。中心校网络管理人员定期有计划地推送优质资源到各教学点,定期用移动硬盘或U盘将中心校录制或下载的优质教学资源拷贝到教学点使用。经过近年来的学习及实践应用,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时弥补了师资力量不足,开设了一些原来不能开设的音乐、美术课程,扭转了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教学点教师能自觉、正常地使用设备,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为了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建立“教学点全覆盖”项目QQ群,建立了中心校园网与教学点资源库的教学衔接和资源支持共享,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工作平台,弥补了教师信息化知识的不足和教学点分布偏远,交通不便的问题;积极开展针对教学点的中心校与教学点专项联合教研活动,引导、鼓励教师应用资源。

二、“全覆盖”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极大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对促进了教育公平,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和师资力量方面与城市有巨大的差距,该项目在具体的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师资结构不平衡

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普遍趋向于高龄教师,对教学点资源的使用上缺少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不能顺利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优化教师资源,把每年新录用的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多为农村教学点教学考虑,改变教学点缺少年轻教师的现状。

2.教师使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的农村学校(教学点)教师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项目启用“三分钟”热度后又走上了沿用了几十年的“我教你学”“我讲你”的传统教学的老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

3.不能熟练数字资源操作运用

很多农村教师因为没有学习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对数字资源的操作和运用上缺少技能,除了基本的开机、关机等操作,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力不从心,比如下载资源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时经常出现问题。

总之,甘肃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对农村教学点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分享名师的教学成果,实现农村教育均衡、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我相信农村教学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初步得到解决,真正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体育、艺术2+1;“自助餐”式;实践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受周围环境等问题的制约,学生活动场地得不到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同时要让两千多学生都拥有场地和器材进行运动,是一个困扰体育教学的瓶颈问题。那么,如何在场地紧张的条件下合理、有序地安排体育教学和2+1课外活动,如何把体育教学内容和2+1课外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是体育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1~8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自1990~2009年5月期间我国的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涉及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

2.2.2实验对照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时数(30课时)相同。实验时间:2010年9月~2012年6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课教学整堂课按教师安排的内容、意图上课,不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实验组采用“套餐”和“自助餐”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 研究过程

3.1采用的教学方法

我校课外活动时间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自助餐式”教学法,就是指以一个年级或整个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授课体育教师的专业划分成几个固定的项目,按照固定的时间、地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教师进行上课学习。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初中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易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确定“菜谱”。要确定有几个体育自助餐的“菜谱”。体育组有五位老师,分别设立武术、排球、乒乓球、篮球、跳绳五道“菜”,五个教学点。每个学期开设的自助餐的内容、考试标准、教学进度等要在上一个学期就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下一学期进行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

3.2.2编排“自餐式”教学计划。五位老师的课统一规划,以年级或学校的八个班为一单元划分成若干单元,实行“多师活班”的教学方法。所谓“多师活班”教学模式,就是指两个或多个老师任教在同一选项班级内,根据师生课堂状态、模块学习内容等情况灵活、即时地分班、组班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师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分班弥补模块分层教学的不足;通过全新的评价手段推动选项教学进程,以激发师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优化初中2+1活动选项教学。

每个单元五位老师同时上课,固定时间、地点、授课老师,排好课程表。

3.2.3合理“选餐”。学生上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教师进行学习,但不得在本单元的课中自由换项。一个学期必须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以期中考试为基准,前半学期练习项目1,后半学期练习项目2。

学生自助餐选择表

3.2.4及时记录活动情况。这种授课形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个别学生的旷课行为出现,可以让学生持卡上课,老师签字,下课后学生将卡交给本班体育教师进行登记。

课外“2+1”活动学生纪录卡

3.2.5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是课外活动分数评价占整个体育分数的80%,体能测试占20%。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特长的项目进行测试。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表

二是进步加分按进步分值的百分之30%记分。比如一名学生的最高测试成绩80分,初始成绩70分,进步分就是:(80-70)*30%=3(分),学生的项目测试成绩最后得分为:80+3=83(分),比没有进步的仍然考80分的同学分数要高。通过进步分的设置体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特殊加分项目。比如,有些学生本身很努力,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拿不到理想的分数,就由负责该项目的教师视学生表现情况定特殊加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测试结果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学校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从中不难看出,实验组无论优秀率还是良好率都比对照组要好,而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则明显要低。因此,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中应用“自助餐”式教学法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自助餐”形式授课,考试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进行考试项目选择。由于学生考试的内容是自选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虽然考试的标准较高,但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是很高的,这样,优秀率和及格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成绩较为理想,学生老师都会感到比较满意。

4.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课满意度调查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95份,问卷回收率98.3%。数理统计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自助餐”式的体育活动课,学生的各项满意度都大大增加,实验班学生较对照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

4.3“自助餐”式教学的优势

4.3.1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自助餐”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项目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有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其中,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3.2学生的个体技能得以发挥。“自助餐”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在选择上课项目上有了自,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有的是自己擅长的内容,也有的是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这样在一个学期中,他们会接触更多的运动项目,掌握到更全面的体育知识、技术。

4.3.3增加了体育活动的容量。以“自助餐”形式授课,各个“餐点”的内容、学习的深度都会明显增加。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师教同一项目,对自己专业更加熟悉。这种“自助餐”形式给学生带来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的容量就会比大纲上规定的内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同一项目,学习的深度也会增加。

4.3.4更有利教师发挥教学特长。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设“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上课时也会游刃有余。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或专项,教师以自己的专业为“餐”点,教起课来更容易的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上课,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样,上起课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5 提出建议

5.1加强考勤

这种授课形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个别学生的旷课行为出现,可以让学生持卡上课,老师签字,下课后学生将卡交给本班班主任进行登记。有条件的学校,授课体育教师可以网上给学生注册,每个班的班主任通过网上查询,就会很容易查出本班的出勤情况。

5.2加强器材管理

这种组织形式必然会出现每个“餐”点的学生人数不均衡,增减幅度较大,导致教学器材的应用增减。老师在安排场地、器材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5-8.

第6篇

下列几件物品,真实再现了沦陷前后广州民众的生活状况。

一位普通民众的自述

广州沦陷前,随着党、军、政官员出逃广州,出现难民潮,一部分民众逃往港澳投奔亲朋好友避难;一部分民众随政府机构、文化单位迁往韶关等后方,而更多的民众则是拖儿带女徒步避难乡下,或入白鹤洞等地的难民收容所。

一位普通民众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自述(图一),真实记录了广州沦陷前后的社会生活状况。自述共15页,每页横19、纵29.5厘米,毛笔书写。现将与广州沦陷前后社会生活状况有关的内容抄录如下:

一九二五年,我在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家庭出生了,以剥削形式为经济主要来源的培养下我被长大了。在家庭中,我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整个家庭内,除了父母亲外,是有着以九个兄弟姐妹组成的。

当我在一九三三年(八岁)的时候,已经被送进市立第二十三小学校念书了,因为进入学校比较早一点,所以在八岁时已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这样每天还是当当美的没有懂得什么便渡过了初等教育的阶段,直至一九三六年(十一岁)便是一个小学毕业生。在这时间,考进了市立第一中学校。在市一中,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的侵略战争。在这个时候,广州的学校开始停课内迁,我的家迁往河南区的沥蛳纾ㄒ蛭自己的乡村是没有房屋居住,这个地方是我的姊丈亲戚),而我则随着外祖父到香港去了。

由于个性顽皮,主观比较强,居住在外祖父家中,经常与其他小孩打架,于是被亲戚们厌恶了,在一九四年夏天又回到敌伪统治下的广州市。回广州后,又在第一小学念书(因当时无中学开设)。还没有念完,又考进了市立第一中(即现今的市十一中校址)。刚念了一年,又转到了伪省立广东大学附中初中贰年级,至一九四二年(十七岁)毕叶。在这个阶段内,曾经在校受着童子军的训练。在学科方面,除了一般课程之外,还增加了一科日语。在这个时候,亦没有什么其他的组织。

在初中毕叶后,毫不间断的升上(日校)高中部,直至一九四五年(廿岁)高中毕叶。在这一段时间,曾于一九四三年被选为广东青年代表,参加伪国府的还都纪念(当时被选原因是由于军训课中的野战训练成绩较好为原则),一九四四年被选为学生会自治会主席,一九四五年高三期间曾领导鼓励同学拒上日语课(因当时日语教师宣传日本帝国主义思想,遭到同学反对后欲加压制而发生的).一九四四年春参加伪中央青年干部学校广州分校集训(当时全市中学高中学生绝大部分停课,参加是硬性规定的。)为着学习与生活问题,我在一九四五年便考进了广州大学法学院夜班,准备日间便准备找寻工作。

在考进广大不久,由我的表兄沈柏生之同学林梓铭介绍,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广州市修路委员会充临时办事员(林梓铭为总务组长),做那缮校工作。这样每天都是刻板式的在缮校室内抄写公文,除此无其他。

无独有偶,另一名广州市民刘成基在《广州沦陷时的白鹤洞难民收容所》一文里回忆:

作者当时仅系十余龄之童子,随父母渡珠江南逃至白鹤洞学校区,见培英、真光、协和(均系教会中学)三校门前,难民群聚,时铁门仅开一线,逐一审查,只准妇女及16岁以下之男童进入。当时我父是个工人,囊无余资,且前路茫茫,因命母亲携我及弟妹随众人人培英,他自己则往附近乡村暂避。于是我遂开始难民收容所中的两年生活(《广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1980年6月,第247页)。

1940年,汉奸集团上演了所谓“国府还都”丑剧,沦陷区民众有受其蒙骗者,难民所中也有人陆续返回广州。上述两位市民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返回广州的。

两张日文收费单

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后,一方面大肆掠夺当地资料,运走有用机械设备,另一方面控制当地经济,掌控水厂等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同时还让日本公司大量涌进广州,榨取广州人民的钱物。这里展示的两张日文收费单,充分反映了日本侵略者渗透广州经济的事实。

第一张单据为“接管手数料领收证”,横14.2、纵10.7厘米,编号562,是由广州市自来水厂于日本昭和17年(即1942年)2月21日开给广州市西禅区光复业路门牌29号1楼朱励强的单据(图二)。

另一张单据为“保证金领收证”,横14.2、纵10.7厘米,编号550,是同一家水石同一天开给朱励强的保证金领取单据(图三)。

第7篇

我注意到就王旭明所说的“清退”二字,同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一位读者来信说到:“清退”就意味着否定,否定代课教师的贡献,否定代课教师爬过的山路,否定代课教师趟过的河流。在我的记忆中,对犯了错误的人才叫“清退”。激愤之意,不言而明。但公允地说,我并不认为教育部真的是在否认代课教师的贡献,一方面,中国教育要实现发展并提升,需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新的整合,因此“清退”也就在所必然,另一方面,既使是“清退”,也留有余地,这就是王旭明所说的部分教师可能通过参加招聘,取得正式教师资格。

但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否足以消弥“清退”二字所产生的激愤与群体性失落?显然不能。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退出,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转折。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将给予这样一个默默无闻而又这么巨大的群体一种怎样的历史性评价,这却是值得追问并关注的,更是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清醒意识到的。这,关乎中国教育发展的良心。

在王旭明的发言中,关于代课教师群体的说法是,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定和正式批准,是以一种不合法、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这话固然没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如果说,早期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是因为国家整体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那么,今天的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更主要的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也就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必须通过合法而又合规的途径产生教师,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许多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空白。

必须看到,中小学代课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是在中国教育最需要也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他们的学识及才智也许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不足以承继现代教育转型的重任,但他们却是在现代教育阳光无法普惠的地方,在地方财政难以供养正式教师的地方,以单薄的身体为农村子女搭建了知识的殿堂,以全部的心血浇灌着共和国的未来,为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应当被历史所承认的。

更应当看到的是,一直以来,代课教师都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着,他们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连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但这一切都从没让他们失去作为“人师”的尊严。甘肃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所做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显示,渭源县有六百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四十元到八十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四十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且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二十年。李迎新自述:“我在调研中一次又一次地被代课教师的贫困所震惊、执著所感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发愁。”(2005年11月3日《南方周末》)而渭源县的代课教师生态,也基本反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了教育这样一个最朴素的信念,代课教师几乎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全部,这同样应当为历史所铭记。

因此,在中国基础教育面临转型之时,请给那些行将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代课教师一个历史性的评价!也许,对于他们进行经济的补偿的确存在困难,而对于这样一个一直在沉默与艰辛之中手握美德、坚持付出的最可敬的群体来说,他们更希冀得到的,或许也不是物质的补偿,而更是一个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我也在想,我们能否考虑发起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感恩活动,为这样的一个群体授勋或发放荣誉凭证,或给予某种政策关怀?毕竟,我们不光是要给所有代课教师一个交待,更要给历史一个交待,给良知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