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6:26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地下,农业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深加工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不够,大部分地区还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没有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引导,但是“资金断链、技术锻炼”等问题严重,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农村经济效益低、见效慢,使得农村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员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所以农村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农村经济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且,当今社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经济要实现腾飞,必须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工厂的规划不合理、三污随便排放问题严重,并且对污染治理远远落后于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有所转变,但是“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由于长期历来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使农民更愿意存钱养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活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而且农业经济效益不高,这就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对劳动的积极性。所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既存在资源短缺的现象,又受资源浪费的严重影响,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一些基层政府完全忽视这一矛盾的存在,不断扩大市政建设用地,大搞政绩,使农村逐步工业化,大大加剧了人地矛盾,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减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村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种植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腾飞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也不断按照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方向不断推进。目前,中国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矛盾,从而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开辟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加强城乡发展方式的互动,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互动局面,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而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困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显著,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以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把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通过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也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第二、三产业,吸引城市相关产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村居民解决就业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机构要大力拓宽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各项权利,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相等的公共服务。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找到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在推动经济增长,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村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借鉴吸收创造出属于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也要求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和科技发创新的制度建设,不断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进一步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重庆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表示, “ 我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首先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分配运动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
1、经济发展的二重性思想。
二重性思想既是马克思的方法论,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客观反映。“ 马克思方法的精髓是应用唯物辩证法揭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学说” , “ 矛盾二重性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而且存在于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之中”。具体来说, 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属性, 同时也决定了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例性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并论证了“ 资本主义不协调发展” 的命题, 不协调发展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即资本积累和资本增值的矛盾、资本生产手段和资本生产目的的矛盾,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规律的问题。从整体上看, 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规律,并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3、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
马克思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是指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劳动的有效率使用问题, 按照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方法论, 在商品经济中, 能体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只能是人们付出的抽象劳动, 因此,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效率性针对的对象只能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 劳动的有效率使用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 减少非生产性劳动。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是辩证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内在矛盾的推动下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替出现, 但最终的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会趋于崩溃。
5、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是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贡献。迄今为止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分析都以强调静态均衡为特征, 反映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的、静态的和封闭的世界观a。而马克思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 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二、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西部重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而省级政府的投资也用于同中央政府的大中型项目的配套,农村小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靠县和乡政府来承担,而县和乡镇政府靠财政吃饭,连国家投资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很少对农村小型设施进行投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格局。
2、生产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具体抓好的工作,但是许多村庄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性、重点性不突出。面对持续发展变化的市场,农民群众难以判断认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把自身的生产发展优势很好地挖掘出来,生产定位不清,导致了生产带有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3、重庆农村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少,优势农产品种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传统框架农业并没完全突破,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的困难仍然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4、重庆订单农业发展滞后,企业与农民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诚信关系,双方时有违约事件发生,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同时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跟不上,导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重庆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分配体系。县、乡镇政府每年应从财政分配的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靠农民群众自己投资投劳来修建的办法,逐步把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基本投资的范畴。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种养殖产销对路的产品,农村要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政府必须充当好企业、市场和农民之间的中介服务角色,转化政府工作方式,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培养他们能够自觉产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目的。
3、进一步规范农村经营市场的行为,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诚信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应当组织一定的资金积极扶持产业农户,在技术及生产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规范的管理机制,达到农村产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农村经济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4、建立低碳消费导向机制。要更新消费理念,提倡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推行理性消费、节能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浪费消费、奢华消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的评比和推荐活动,使相应的产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消协也制定了《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评比、推荐办法》,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和行业的推荐,组织专家和消费者进行评议,鼓励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品的研发,为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更多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引领消费者理性消费、安全消费、科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将直接影响西部重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最终也必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实现。克服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江晶晶:《关于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J]2011年第7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贯彻低碳理念。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贯彻低碳理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经济不健康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给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低碳经济,愿意主动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比如说,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融入低碳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另外,还可以运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尤其对于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将低碳消费与环保理念进行深入的推广,以达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而且农村经济具有高材耗与高能耗的缺点,此外农村人民在经济生产过程中非常不注重环境保护问题,使得农村当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对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当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融入新技术与新方法,加快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能源浪费与环境破坏问题,从低碳视角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这样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国家农业人口众多,而耕地逐渐减少,农村经济普遍存在污染严重和生产效率低下的性质。此时如果想应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养活这么多农业人口,可知难度是非常大的。针对此问题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变革,改变当前农业的现有发展方式,以绿色农业为指导,以循环发展为理念,创设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而应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在现有资源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环保绿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根据资源化、再应用与减量化原则,能够快速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节材、节水、节能与节地的目的,快速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应用效率,可以完善农村地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回收体系,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率、低能耗与低排放的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农村目前比较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考虑到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与资源压力各方面问题,可以仿照和遵循从基础农业资源到农产品,最后再到废物利用的这种可循环发展机制,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和谐发展,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实现低能耗与零排放的农业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
2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中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农业经济的产出率,而提升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提高投入,其次是增加效率。在当前农村的生产过中,必须要注重资源供应量与投入量两者的均衡性,而且要求投入量必须要在环境的承受范围内。以低碳经济视角来看,当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把增加效率当成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农业资源的应用率,尽可能的降低农业高产出对投入量的依赖度,这不仅是后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最大程度摆脱资源依赖性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农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而为了繁荣现代农业,把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当前的战略高度,将发展后现代农业当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最终实现摆脱对资源和环境的束缚性的问题,有效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
3生态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农业是当前先进的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其融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并且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吸收进来,注重对农村当地环境的保护,可以将多种科学的生产方式有机的结合到一块,最终能够创设出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伴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问题已经困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推进农业健康、绿色的发展,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低碳生产方式,对农村当前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应用与开发。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方仅仅注重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尤其是人口基数大对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压力,无形之中会让农业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此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就需要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的途径来逐渐改变这一现状,并且要做好农村广大村民的思想工作,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思想教育工作。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的问题各种各样,需要坚持有序开发和优先保护,防止在个别地区出现违规开发。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的提升农村每种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极大地降低沙尘暴,提高农村当地环境治理效率,减少土地的沙漠化与水土流失,在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预防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断提升农村土地和各种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生产力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率。以低碳经济视角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农村能够生产出更受欢迎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结语
在提倡绿色农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条件下,促进当前农村经济向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是时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如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背景下以低碳经济为方向来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据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分析当前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更新自身的理念将最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理论活学活用,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能耗、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模式,促使农村经济走出一条绿色、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何开红.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J].南方农业,2016(21)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当前相较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较上年增长12.4%,但由于基数低,依旧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农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还对对外贸易具有联动效应,能够减少外贸中的摩擦,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产品出口,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仅是依靠规模取胜,获得的经济效益极其有限。且农业产品不具竞争力,容易被他国的产品所取代。由此,通过寻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依靠先进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其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响应十中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永续、健康前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资源紧缺,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硬伤,但当前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由此,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收入等,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能忽视了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矛盾显现出日益上升的尴尬局面。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于产业比例失衡、竞争动力不足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三产结构失衡,表现于第三产业占据比例过低,且仅局限于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而新兴行业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农村工业化,形成了非农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另外,科技型产业比例低,技术装备落后,员工基本不具专业素养,从而造成第二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具竞争优势。
2.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均衡,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并未得到缓解。尽管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有所转变。但由于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主要体现于:农村基础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严重影响购买能力,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钱也不敢消费。另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资源缺乏,造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当前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创新与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农业产品已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于:农业产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且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业产品优势竞争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农村人才资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转变途径: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科学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各类社会经济差别,从而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平等发展。其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以发展工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项目审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进程,从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民营企业兴办现代专业市场,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2.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中央曾经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由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既使农村居民获得就业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其消费;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农村消费的社会经济价值。
国家之所以不断推进农民组织化进程,就是因为农村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第一,为了经济转型与市场的需求,要求实行农民组织化。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主要实行的是,然而市场不断在变化,农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在的基础上,要对农民进行组织,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加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第二,我国的惠农农业政策众多,近些年三农问题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有很多政策到了地方开展实行的并不是很好,农民各有各的难处,国家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农民出台一项政策,所以要实行农民组织化。根据其实际情况将一个地区的农民组织起来,目标、利益都集中起来。农民组织化,有助于千我国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农业政策,并且在实践中实时反馈信息,纠正政策制定以及应用时所有可能的偏差,使得政策可以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第三,要想做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科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还处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散乱的农村经济,就无法普及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将农民组织起来,由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科技培训和指导。除了科技技术方面之外,在合作中农民也可以培养出集体意识和市场意识,更好地提升了其竞争力。
2、如何以农民组织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以合作承包进行土地流转,组织主体规模化运营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农村开始实行,在当时的情况下,联产承包的确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土地政策也要随之与时俱进。健全合作承包,以此来进行土地的流转,将分散细碎的土地统一起来,为规模化经营提供前决条件。
2.2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农业结构
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单一的粮食为主已经不能够满足农业的发展。要真正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就要在粮食的基础上,扩大其他优质农产品的种植,例如:药材、高档水果、有机蔬菜、花卉等等。另外,还要将粗放农业转变农产品深加工,通过农民组织化以及科技的支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益。
2.3国家宣传引导,地方试点先行
农民组织化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业,因此国家在引导扶持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进行宣传,与此同时操作不可操之过急。要在几个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先展开试点工作,政府在试点地区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农民组织化这一概念,看到其效果,然后再逐步地将农民组织化扩大到全国。
2.4政府方面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 农村经济 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就是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变,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经营作为先进生产力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业经营方式更为丰富、更具竞争力,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处于人多地少、离散经营的模式,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仍需坚持以为主要地位。是指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行使权限,独立经营决策。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结晶。自1978年党的以来到1983年初,我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够极大地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但是,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市场竞争力提升困难等矛盾影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生命力与活力。农户经营需要联合、协作、社会化,需要在“统”和“分”两个层次并行推进,需要明确分工、联合合作,精耕细作,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延伸产业链条,既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也适应发展规律推动农业现代化。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能够有效推进农地制度由“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并行分置向“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权能和权益关系,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经营率,发展现代化农村经济。
因此,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第一,要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关键是要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的问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定居,农业产业人员逐步下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初步具备。当前要解决农业规模经济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我国土地资源极度分散经营的问题。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 自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实体。家庭农场既具备符合市场要求的现有生产力水平进行专业化生产,又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
第二,只有从制度上改革才能真正发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赋予农民对其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的权能,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其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可以降低失地农民的风险承担,从而为农民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三,同时政府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社,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经营化的现代种养业,大力支持工商资本进入有利于农业增效、土地产出率高、农民增收的领域,投资发展规模养殖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在农村兴办各种事业,扩大农村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现代化农业。
第四,要在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倡导龙头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增收的骨干作用。
第五,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制,构建村级服务站点,创新管理机制,充实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最后,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障碍,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激发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深度挖掘农场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农民总量仍占总人口70%,且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农业规模经营形式不能“一刀切”,而要多样经营,稳步推进。在实行家庭农场、种田大户、资本下乡建立的农业企业模式时,也要预防土地过渡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大量失地农民难以安排就业、滞留城市中造成社会动荡,以及可能会引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彻底瓦解。因此在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道路上,应当循序渐进,向新农村集体流转集中,实行集体合作经营、分工合作与企业化民主化管理,真正做到制度改革,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