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海洋文化调研范文

时间:2023-08-27 14:56:25

序论:在您撰写海洋文化调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海洋文化调研

第1篇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品、设计

引言: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海洋孕育这里众多文化的母体,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连云港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连云港的海洋文化既有其它地区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连云港海洋文化产品现状

连云港是一个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如今旅游已成为连云港经济的新增长点,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亿元。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连云港的海洋文化产品也呼之欲来,当笔者进行实地调研一番后发现,连云港海洋文化产品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化产品存在四方面问题和不足。第一,海洋文化产品种类单一,工艺粗糙的低端海洋文化产品;第二,连云港海洋产品文化内涵承载不足,未能将连云港悠久的历史和海洋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设计中。第三,海洋文化产品无特色,所售商品与其它沿海城市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第四,以人为本的需求文化产品开发欠缺,海洋文化产品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差。

二、挖掘海洋文化精髓和内涵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东夷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以海洋为母体逐渐直接催生连云港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如在诸多"开洋、""谢洋"等鱼事活动中,形成的"船灯庙会"、 "鱼市节"、"船文化"、"请盐神"、"祭海神"等;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连云港有种类繁多的海洋饮食文化,自古海州湾自古就是天然渔港,品种超千种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海洋食物,其当地就有"煮豆丹" 、"烧海参"、"蒸鲍鱼"等名菜达200种之多。作为欧洲贸易、出口日、韩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东方出海口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欧亚路桥文化。另外还有间接演变而来的如徐福东渡文化、孔子文化、海州湾文化、淮盐文化等诸多文化载体,也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的各个方面。这些不论是间接文化还是直接文化都在哺育着、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引领着、改变着这片土地的人民走向文明和未来。这是浩瀚的大海赐予这里生活着的人民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思路

1、嫁接式的海洋文化产品开发

连云港的海洋文化大多为自然遗存且大多沉寂于山坳或海角之间,这些遗存有些是刻在石头上的一段铭文或图腾符号、有些是一处山涧残破的建筑、有些是一个断崖上开凿的山洞、有些是一件考古出土的老物件、有些是一个散言碎语的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也有些是一个不知何年开始流传至今的乡间民俗……。不过这些文化遗存与现代的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根本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如今这样的海洋文化遗存处于如此窘境,怎么去传承和发扬光大呢?把它们一一搬到城市中,这显然不可取。将它们请进博物馆,也仅限于保护和封存。笔者认为要传承和发扬连云港海洋文化,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这些本土悠久的海洋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炼,重新创意出代表连云特海洋文化的图形语言和文化符号。然后将这些图案和文化符号嫁接到人们日常使用的产品中,这样海洋文化就会搭上现代产品的"顺风车",通过产品买卖、流通进入寻常百姓家,在生活中海洋文化又会与人们朝夕相处,从而渐渐地传承下去。例如孔望山上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古代佛教文化从西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主要佐证,讲述了释迦牟尼"乘象投胎"的佛本生故事,"舍身饲虎"、"涅图"等佛本生故事和佛教故事所组成的一幅幅早期佛教从海上传入、佛道和谐的社会生活画面和造像场景。通过研究将这些石刻造像进行现代语言的提炼,使其形象、场景更为生动鲜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然后将这些图案、符号精心绘制到造型美观的一套茶具胎体上,通过高温烧制,一套品质精美的茶具展现到人们眼前。此时的这套茶具已经不是一套普通的喝茶器物,而是通过其表面装饰精美的图案符号,向人们传达着2000多年前佛教从印度经过海路由连云港登陆到达中国的佛教故事。这套茶具在发挥它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在发扬和传承着连云港的海洋文化。当然,茶具上的纹饰图案也为茶具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性和温情性,从而唤醒消费者的情感记忆,这也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必然趋势。如法炮制,将代表连云港海洋文化纹饰图案和文化符号应用到日常生活必需品上,如户外用的太阳伞、手包,吃饭用的锅碗、瓢盆等载体上,会对连云港海洋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就有非常重要的促进。

2、以人为本的海洋文化产品开发

设计的目的是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设计。李砚祖先生说过:"出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判断什么是好的设计的永恒标准。但是只有一项是不变的,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到第一位。"人在生活中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对于文化产品开发设计业也是如此。例如追求浪漫是年轻男女的专利,而大海是缔造和传达浪漫的地方。海边的阳光、沙滩、海浪、卵石、微风总能给人们带来温馨、浪漫的情怀。尽情享受浪忙情怀的同时总想用某种富有魔力的信物将两人紧紧绑定,去见证爱的甜蜜和幸福。根据这种需求,再利用连云港本地特有的水晶、贝瓷、黑陶、石头、贝类等材质,采用象征和仿生的O计手法,创意出各种极富海洋文化特色的情侣小首饰,在大海的见证下,根据首饰大小或挂于胸前或戴在胳膊。这时的海洋文化首饰已经变成一枚极富文化内涵、极富纪念意义、极富地域特色的爱情见证体。

总之,连云港本土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必须做好对海洋文化遗存的挖掘、归纳并将其提炼成能充分体现当地海洋文化的地域、历史文脉。借助现代产品让海洋文化重新回到老百姓生活中,使得海洋文化真正做到健康科学的传承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 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美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4](美)诺曼(Norman,D.A)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

[5]郭昊龙,《科学、人文及其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第2篇

【摘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口号下。青岛提出了加快向“蓝色经济”、“智慧城市”迈进的发展目标,21世纪也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文化的意义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海洋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海洋文化理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它具有资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海洋开发的砥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关键词】青岛;蓝色经济;海洋文化;产业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一)对海洋文化产业缺乏战略性思考与规划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海洋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青岛是海洋科研强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岛城还算不上强市,主要在于“缺乏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且传统产业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远远大于海洋新兴产值,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达到了瓶颈。”

(三)海洋科技应用人才和科研发展相对滞后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人才供应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据了解,山东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前列,单在青岛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盖海洋科研的全部领域。然而,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三、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文化产业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沿海城市应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掘青岛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青岛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三)要坚持科技兴海,人才战略,增强推动力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关键,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经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将进一步完善对引进人才的鼓励政策,在科研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户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其创造优良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做到高级人才高级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镭.保障综合资源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

[2]杨凤华.陆海统筹与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3]杜军,任景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13(01)

第3篇

>> 山东省无棣县侯家村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山东省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无棣县物流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山东无棣县制定落实对残疾人的税费减免政策 无棣县现代农场设计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山东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趋势与比较 金融创新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浅议无棣县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浅析无棣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 山东省齐河县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 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借鉴日本经验探究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策略 1971―2010年无棣县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山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2.梁晨.北海市海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齐勇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88-195.

第4篇

“蓝色”是海洋文化的特质和本色。“蓝色大学”理念则是大连海洋大学在认真梳理60年的办学实践,科学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方位一级国家对海洋高等教育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海洋大学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哲学思考与理性认识。蓝色大学理念是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实践工作中,大连海洋大学用“蓝色教育思想”培养人才,用“蓝色行动计划”推进工作,用“蓝色校园文化”营造氛围;并将以打造“百年学府”和“蓝色大学”为主题,全方位塑造学校的品牌和形象,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高校党建与海洋文化发展延伸的有效契合

(一)高校党建与海洋文化发展有效契合,依托思想性,有利于增强海洋文化建设的创新力

大连海洋大学探索把党建工作融入区域海洋文化建设之中,以大连海洋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为契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创新党建工作的形式和载体,培育党建文化品牌,以高扬的党旗塑海洋文化之魂,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促进校园文化与区域海洋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一是解放思想看实效。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带头解放思想、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更新观念。以新校区建设、校庆筹备、校友会筹备、师资招聘、参加会议等为内容,领导班子成员全年近百次外出调研学习或考察,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地级市和全国23省,考察高校近50所。尤其是围绕校庆,各单位与校友、兄弟院校和政府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各种资讯、信息、观点、理念形成了广泛的聚集和交流。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了办学眼界,丰富了办学思想。二是理论武装有实绩。校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通过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开办学习专栏,通过组织开展专项研究课题,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推动全校兴起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的热潮。充分发挥学院的积极作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了十精神学习、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廉政文化教育等学习内容,推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我们的思政教师队伍培养效果明显,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在省内100多所参赛高校中名列前茅。三是师德建设出实招。我校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的教师队伍。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贯彻实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方案》、《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暂行办法》,在职称评审中,加强了师德考核工作。以弘扬“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教风为引领,开展了“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主题教育活动。修改完善《大连海洋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向教职工发出《大连海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倡议书》,加强对教职工的师德师风教育。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靠实践。开展实施了“红色教育工程”、“青年者培养工程”、“励志成才工程”、“感恩教育工程”和“蓝色理想工程”,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切实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等。努力构建惠及每一个学生的第二课堂,继续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二)高校党建与海洋文化发展有效契合,立足社会性,有利于增加海洋文化服务的贡献力

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以开展纪念建校60周年工作为平台,举办校友恳谈会,凝聚师生力量,汇聚校友社会资源,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创先争优活动四个百工程百个支部建立百个科教服务基地过程中,与大连海昌旅游集团、大连海事法院等涉海企业和单位合作共建科教服务基地。在校内成立大连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大连市海洋经济学会大连海洋大学分会、成立獐子岛商学院。已初步形成高校与社会合作的项目化和规模化管理

(三)高校党建与海洋文化发展有效契合,着眼宣传性,增强海洋文化传播的辐射力

第5篇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特点

    1.浓厚的民族特色广西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疋旦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在与内陆文化的交流中,它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又融合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在吸纳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广西海洋文化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这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均有反映,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共存共生的现象。如这里长期是多神崇拜,包括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其中伏波神崇拜与伏波将军南征有关,孟尝神崇拜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京族文化等文化的内容特征,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2.浓郁的南疆特色首先体现为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在古代社会,广西沿海因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人们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由此形成了勤劳、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了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其次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各地流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3]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现在,南珠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北海成为国内海水珍珠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广西沿海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近年来,虽然珍珠养殖业走向萎缩,但“南珠”的文化影响却使之成为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之一。再次,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这包括: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湾海鸟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此外,疋旦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3.商贸性强广西北部湾沿海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4]。古代合浦郡沿海盛产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奇珍异宝,它们是地方政府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珍品,也吸引了大批商人来岭南贸易。由于珍珠贸易的兴旺,当地居民以采珠贩珠为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自西汉元鼎年间起,合浦就是当时中国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隋唐时期,钦州陶瓷文化发展成熟;宋代,钦州是对外贸易的一大港口。至近代,北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合浦汉墓群、潭蓬运河、宋代钦州博易场遗址、合浦上窑明窑遗址、明代瓷烟斗和压槌,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喧闹;现代北部湾三大港正在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5]以上这些都反映了航海文化与海洋商贸文化所构成的丰富内涵。4.忠于国家、勇敢善战的海疆文化特质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是中国南部的海防要地,有“古来征战第一线”之说。历经千年,这里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和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活动遗址、伏波庙会遗址、白龙古炮台、水师营遗址、刘永福和冯子材故居及其英雄故事,展现了可歌可泣的守边卫国、抗击外侮的海疆文化。5.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先秦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古合浦郡(包括今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以及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和三娘湾的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沿海地区厚重的历史。北海中山路骑桥商业老街及西洋建筑群成为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得到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老街已得到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北海的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申报并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此外,白龙炮台、海上胡志明小道、刘冯故居、陈济棠故居、胡志明故居、伏波庙等遗迹也是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广西沿海至今仍没有出现知名的海洋品牌产品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如曾风光一时的“南珠文化”品牌已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已到亟待抢救的地步。产业界限不明确。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就急于投资上项目,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从事展示性开发,或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即使是开发相对成熟的海洋休闲体育运动仍显项目单一,限于海上跳伞、沙滩球类运动、摩托艇冲浪等,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需求。对海洋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开发水平较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涉海民俗文化、涉海艺术业等产业开发较少。不少庆典活动经济味太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滨海旅游业是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沿海地区对滨海旅游的深度开发还不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全国闻名的重点旅游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不多。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广西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大规模的海涂围垦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沿海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海洋民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地减少、弱化或消隐。一批涉海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海歌、海舞、水上木偶戏等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海洋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小如涉海会展庆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等大型会展庆典对提升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响、带动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第6篇

构筑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出发点

我国在海洋、利益和发展方面目前面临三大问题和挑战:一是我国南海、东海、黄海的部分岛屿遭遇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占有企图和争执;二是我国在南海、东海、黄海的海洋专属经济区遭遇东盟、日本等国家的开发争夺和管辖权争议;三是我国的海洋开发热潮持续升温,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制定了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和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安全为目标的国家海洋战略。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国家战略,国家海洋战略需要构筑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实施平台,通过实施平台的协同、配合和支持,应对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战略问题,形成平台交互支持,促进国家海洋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形态上看,我国海洋战略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国家政治舆论、权益主张方面的纷争、冲突;从性质上看,海洋方面的纷争和冲突属于文化冲突――或者是对历史与现实环境的认知差异,或者是对各自权益主张的行为模式差异,或者是对海洋法律法规的解读差异。虽然个别国家的局部行为具有一定的武力成分,而且不能完全排除其引发冲突扩大和发展为军事冲突的可能,但从争议各国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角度考量,尽可能避免矛盾冲突的扩大和军事冲突的发生,采用对话、磋商、合作等文化方式,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共识。多年以来,所有海洋国家都尽其所能,按照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大陆架勘察,并在2009年5月31日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延伸大陆架界线申请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所采取的解决争端的手段,和政治平台中的外交宣言、军事威慑手段不同,和经济平台中的经济制裁、贸易摩擦手段也不同。文化平台所采取的手段基于柔性策略,以对话、交流、互动为主要形式,以共识、融通、认同为主要结果。比较而言,文化平台可以充分缓释、消解外交、军事、经济手段的矛盾张力,为国际问题的解决争取更大的缓冲空间。这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符合国际社会的价值原则,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

从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战略要求出发,对我国海洋战略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在应对策略上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采用积极的、非军事冲突的手段去解决冲突;二是不能主动将这些尚属于文化冲突的问题上升为军事冲突。这就是构筑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出发点。

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基因”分析

文化是人们基于生存环境、实际利益、机会选择而建构的知识系统、行为模式、群体认同。

依据这一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基因”,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主要“构件”应该分为基础、要素两个层面。基础层面的构件包括生存环境、实际利益、机会选择3个部分,要素层面的构件包括知识系统、行为模式、群体认同3个部分。

生存环境构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流环境3个单元。海洋无阻隔的生态环境,海洋邻国、邻区互相依存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海洋国家、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环境,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营造了共处、依存、交融的文化生存环境。

实际利益构件包括生存利益、社会利益、价值利益3个单元。海洋国家、地区共同的环境和资源空间,海洋邻国、地区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的共同应对需求,亚太海洋、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的价值追求,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奠定了互利、互惠、共赢的文化利益基石。

机会选择构件包括时空机遇、文化代表、选择偏好3个单元。海洋国家、地区面临合作发展的关联机遇,海洋国家、地区对21世纪和平利用海洋的共同抉择,海洋利益攸关国家在战略博弈过程中的智慧积累,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设定了明确、一致、理性的文化机会选择方向。

知识系统构件包括经验系统、发现系统、科学系统3个单元。国际海洋面临的武装冲突和军事危机、生态环境危机以及非传统危机现实表明,海洋国家、地区的利益攸关性越来越强,在面临海洋问题和冲突时,各方应策动创意,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建构全面、系统、可持续的海洋关系。

行为模式构件包括经验模式、制度模式、象征模式3个单元。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武力手段、经济制裁等刚性手段,只能加剧海洋国家、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损害有关各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各方只有依据《联合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原则作为基本准则,用更广泛的人文互动,才能推动海洋关系根本改善。

群体认同构件包括思维模式、集体互信、文化自觉3个单元。海洋各国、地区只有转变国家利益、地方利益至上的孤立主义思维模式,确立海洋利益攸关的新价值思维模式,在透明、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形成用和平方式解决海洋争议和冲突的文化自觉,才能在21世纪共同发展蓝色的未来。

透过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基因”分析,我们可以破译更多的海洋问题“基因密码”,并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具体行动计划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构筑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行动建议

第一,提升中国海洋文化节和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的承载力和影响力。

构筑国家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需要实施一系列切实的行动计划,并结合到沿海省市、海洋城市的海洋战略实施过程中。目前,”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具有承担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行动计划的基础条件,但尚需在整合国内、国际海洋文化节事资源,提升节事的产业化运作能力和国际化传播效果方面作积极的努力。

“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应与国内、国际海洋文化节事进行联动,通过建立“黄海-东海-南海中国海洋文化联系轴”、“日本海-中国海-爪哇海-安达曼海东南亚海洋文化联系轴”、“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世界海洋文化交流圈”的节事交流机制,扩大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节事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国际海洋、岛屿国家和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交流的平台,满足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的承载需求。

“中国海洋文化论坛”需要系统拓展论坛议题,将论坛议题与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结合。要从目前“单一议题”、“主题+专题”的节事附属论坛格局向“关键议题+多元表达”的国际论坛格局转型,将论坛发展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具有战略承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舟山论坛”。以论坛的系统传播为切入点,推动以国民海洋教育为主旨的“蔚蓝工程”。

第二,推进沿海省市、海洋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为国家海洋战略文化平台提业支撑。

目前,沿海省市、海洋城市都在积极探讨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战略路径。但是,如何“以海定位”?如何通过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整合培育出“海洋经济增长点”?如何制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许多困惑。一些沿海省市和海洋城市依据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战略层面追求“全、大、空”,在业态层面陷于“泛、散、粗”,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第7篇

关键词:海洋文化;遗产;浙江;保护

一、前言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沿海发展、港口建设、船舶建造、航海技术、航路开辟、政治联结、文化传播、商品生产、贸易互利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空间而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和蕴藏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对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遗产调查与发展理论,缺乏对于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同时,近30年来沿海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导致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大量遗迹不复存在,而且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因此,在推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合理保护沿海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已刻不容缓。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临近东海,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沿海人民与海洋朝夕相处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但是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本文即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将直观可靠的现状与学科前沿理论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建议,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

二、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数量的47%。浙江的海洋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使得浙江在漫长的海洋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与嘉兴(按分布数量多寡排序)这五个城市。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如海防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军事遗址)、妈祖文化遗存(诸如浙江沿海渔村及岛屿上分布的天妃宫),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涉及中日交往的海洋文化交流遗产(如舟山、宁波一线的市舶司遗址、寺庙日本友人题词与绘画等)、涉及浙江先民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塘文化遗产(如嘉兴海塘)。就浙江本省而言,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地域色彩,如舟山涉海博物馆、宁波远古文化遗址、温州沿海炮楼遗址、台州章安港遗址、嘉兴海塘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不仅呈现出面上的空间分布,还是区域海洋文明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宁波至温州一线的海防遗址就包含自明代抗倭烽火台直至民国抗日工事近500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而温州至宁波、嘉兴一线的天妃宫遗址也是随着沿海渔村妈祖信仰自南向北扩张而不断累积的下来的。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海洋远古文化遗产、海洋商业文化遗产、海洋港口文化遗产、海洋军事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等五个部分,其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分布状况如下表。

表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资料来源:据互联网统计与实地调查整理。

相比其他浙江沿海城市,舟山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为成熟,这里建立了12家涉海类博物馆,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开发,如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国字头的博物馆。除此之外,舟山沿海村落与摩崖石刻的广泛分布也体现了这一区域海洋文化历史的悠久。而作为中国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其海洋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如远古河姆渡遗址、东汉越窑青瓷遗址、唐代天封塔、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元代高丽使馆遗址等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存明清时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仅海防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20处(其中明代87处,清代33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不仅分布大量明代抗倭遗址,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防范海匪的炮楼,这一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仅在乐清就有22处。除此之外,温州还有郑成功的遗址,如洞头郑成功校场遗址、平阳郑成功摩崖石刻等。另外,除信仰妈祖的天妃宫外,沿海渔村还大量分布信仰温州海神杨府爷的杨府庙,这种庙宇仅温州洞头县就有39座。相比前三个沿海城市,台州和嘉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洋军事与信仰物质文化遗产。与温州相类似的是,台州的海神庙宇既有天妃宫,也有杨府庙,另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是仙居下汤文化遗址与东吴时期章安港遗址。嘉兴乍浦的水仙庙、天妃宫、普照庵、城隍庙,海宁的海神庙,海盐的云岫庵等众多庙宇则祭祀着形形的海神。除此之外,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海塘遗址。

三、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个沿海大省,它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其对当代浙江“两富”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后,发现现存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1.缺乏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基础数据

尽管自2008年以来浙江文物保护部门与各地旅游部门都发起过大规模的文物遗址普查工作,但是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偏僻与难以准确鉴别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积累基础数据的重视。而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动也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如我们在平湖市博物馆网站上查到嘉兴有一个“龙湫”摩崖石刻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陈山北麓的九龙山森林公园内,但在实地考察中却没有找到此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人对此也一无所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缺乏,不仅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得我们现有涉海文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2.沿海城市发展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三十年来,浙江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城改造工程使得原有城市格局荡然无存,宁波历史上的码头、商埠、渔港等建筑、街区、场地、标志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而宁波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江码头如今只剩下一片现代化景象。与此同时,工业化建设也导致浙江大量海岛物质文化遗址消失。如在舟山市马岙镇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当地很多海岛先民建造的土墩都被工厂取代。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浙江沿海有多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消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我们在几十年后将很难找到一个沿海城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

3.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导向性不足

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浙江现行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2005年制定。就地方相关立法而言,只有1994年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01年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舟山市,还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旧空缺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得浙江沿海各级政府缺乏对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缺乏足够政策导向的后果就是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如在舟山嵊泗列岛上的金平天后宫、沙帽礁沉船遗址、白节山灯塔、各类摩崖石刻等有专人负责管理,而定海马岙镇的凉帽篷墩遗址和洋坦墩遗址却一片荒凉。如果任凭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大量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成为必然。

4.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就没有自觉。政府政策导向性是大方向,但具体到基层还要看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在涉及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门旅游景区,游客还基本了解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但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具体到乡镇,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淡漠更加严重。我们在对舟山马岙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17%的居民知道当地有哪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达53.33%的居民仅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才会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还表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有不少工厂和企业在不经批准的情况下建造厂房,破坏海洋物质文化遗址。同时,趋利性的海底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在浙江沿海也时有发生。

四、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

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去。针对实际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常态化普查与研究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成立由省市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最后,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居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1.常态化的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研究

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分布的准确把握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前提,而普查工作需要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保护状况。与此同时,省政府应适时引导高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

2.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要改善现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缺失的现状,就需要成立由省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统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实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更加合理有效的强化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该委员会作为省级及地方政府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前瞻性政策研究。

3.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及广泛分布的态势增加了我们管理与保护的难度,这就需要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模式,将本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可开发程度的高低及其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将符合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交由专业旅游机构进行保护性开发,而其余不适合进行市场性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价值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4.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通过支持地方海洋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提高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媒介,加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增强其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宏,李强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张亚红,徐炯明编著.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丛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3]杨宁主编.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第三十九辑),2011(2).

[5]陈爱琴.洞头杨府爷信仰调查[J].苍南文化,2011.

[6]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7]李加林,王杰.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8]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9]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0]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温政令第49号),2001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