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27 14:56:23

序论:在您撰写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一地理教学任务和要求

第1篇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一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二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综合素质 教学效率

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中学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比较熟悉但不够全面,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山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显著。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问题变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学生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到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周边小饭馆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明确,具体意义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形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我国近代教育家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好表现,对地理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综合开展多种多样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地理素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第4篇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 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 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 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在初一、初二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寒冷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第5篇

一、 高中地理初期教学的背景及现状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个普遍问题,地理教学尤其属“重灾区”。对于既不参加统考,又不属中考科目的地理来说,学生普遍不重视。初一、初二所学的那些本不扎实的地理知识,在经历初三仅对付中考科目的强化复习后,更是所剩无几。到了高中,地理的要求显然不同,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统考科目,又属会考科目,还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往往经常“卡壳”,特别是学生在地图知识方面的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本人对我校高一年级10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多的学生认为该部分知识难度太大,难以理解;55%左右的认为自身基础较差,空间想象不够,对所学知识只知表象,难解实质。所以,在高中教学的初期,如何帮助学生回忆已学地理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使学生尽快树立地理意识,是摆在高一地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有不少学校都采用了相应的对策,比较普遍的是用若干课时,先进行初中地理的复习,为高中地理教学做准备。但在教学中发现,上册地理教学任务本身较重,因为复习使教学时数更紧张。那么如何既不耽误教学又能扎实有效地回顾初中知识呢?我们教研组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尝试,感觉把“课前识图”作为课堂结构的一部分效果不错。

二、“课前识图”法的运用策略

高一阶段课程多、学生负担重,若想把复习的任务放在课外是不现实的。我们地理课的主阵地还是课堂。通过了解发现,地理基础优劣的分水岭就是读图能力的高低。然而不少学生连一些十分著名的地理位置也不清楚其分布在哪里,更不用说会利用事物分布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其所表现的地理特征。“课前识图”就适应这个要求。所谓“课前识图”就是在每节课之前进行初中地理的识图练习,也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或前奏。希望通过短频率、快节奏有的放矢地持续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中地理正常教学与初中地理复习相得益彰。下面就其运用推荐如下:

1.“课前识图”运用的前期准备。

1.1思想动员。通过对一些事例分析,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地图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白之所以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就是脑中缺图所致。领悟到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拐杖,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对地图有一种渴望,营造读图的狂热氛围。

1.2地图准备。地图的准备要“三位一体”,就是说学校、教师和学生齐动,希望学校给每个教室至少张贴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希望每位学生(至少两个学生)准备好初中地理的配套地图册;教师除了要准备学生应备的之外还要尽可能搜集一些电子版的地图。此外,教师还要练好板图基本功,不光为了授课需要,它还是提高教师魅力的“推进器”。

2.识图内容的选择。(1)要坚持相关性原则。读图的地理事物应与本节课出现的地理名称相同或相关,这样既复习知识又可服务教学。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遇到一些地理名称能够形成空间联想,培养空间想象能力。(2)坚持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内容选择坚持低起点、慢上坡,不急不躁,以培养学生兴趣和成就感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已有的资料中能够找到相应的地理事物。

3.“课前识图”的课堂操作。(1)读图内容应坚持预报,教师一定要提前备课,把下节课的识图内容提前公布,让学生能够充分准备,达到复习的效果,又使课堂显得紧凑,充满活力。(2)课前读图的出现方式可根据学校情况而定,可以多媒体显示,也可以板图展示。不过我倾向后者,一是它灵活省时,二是便于学生填写和修改,更容易操作。当然多媒体有它的优势,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地交叉利用两种方式。(3)识图检测的形式可以演板,也可以书面检测,或者同时使用。为调动学生情绪也可以采用抢答、分组挑战等形式。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及时评价,这既是教学纠错的需要,更是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的最佳时机。

4.要经常做好回顾和复习。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对于课前识图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回顾。一般情况下每两周要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对两周来的读图内容进行复习考

评,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前识图的操作运用可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授课风格而定,但无论如何我们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建立地图思维,学会去借助地图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地图的使用贯穿于地理复习的始终,用地图串联初高中地理教学,遵循地理的学习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顺畅;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地理教学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地理课堂在应试教育中是一门“副科”,学校不够重视以及教师片面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影响着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一堂初三地理课,组织课堂的老师正在复习等高线地形图,老师给学生印发了导学案,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已过去了约15分钟,老师在巡查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学生一题都没有动,只是用笔在草稿纸上凌乱的画着一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他的草稿本撕毁并批评其“不学无术”。学生也很生气顶撞着老师并威胁道“从今以后,你的课我再也不听了”。

没有人在意这个孩子的一句“戏言”,直到这个学生在中考时考上了县上最好的高中后,所有的任课老师才关注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堂课上,最不认真听讲的总是这个让老师深恶痛绝的“家伙”,每次考试都不如人意的他最后却考了全班第一。

这个故事是同年级的地理老师讲述出来的,也许我们会说这个孩子本来就十分聪明,但是我们又得反思这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事情是否不合理?老师的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让这个孩子从那以后没有再听过一次课,也失去了对课堂的兴趣。即使地理考了满分但怎么也不能让老师高兴起来,总觉着这孩子失去了什么。我沉思着,40分钟的教学是为了什么?难道让所有孩子完成我们的要求这就是教育吗?

“考高分”并不一定就是好学生,“高升学率”并不一定是好学校。片面的追求分数和升学,孩子们失去了多方面提高的机会,往往导致学无所用。教学质量的评价并不是单纯的看孩子考了多少分,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包括了品德、学业、身心、兴趣特长等多方面发展。

第一,地理教学中品德发展水平的评价。

地理是一门需要结合生活的学科,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学习海洋环境的时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海洋的意识;学习粤教版八年级地理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则需要教育孩子们既要为祖国的不断强大而自豪,又需要不断向外国学习,不可盲目排外。日常的教学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并及时作出评。对地理课堂的品德评价应该刨除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尊敬、对祖国的自豪等等思想方面。有的学生思想放得很开,不需要老师典型就能产生积极的思想;而有的学生则会受到环境及自我主观性的影响产生片面、偏激的思想,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同时在学期末对这一部分学生必须做出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的结果也应该及时的反馈给家长。

第二,地理教学中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察,获得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首先,对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评价可以采用检测的方式获得。检测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我的做法是按月检测。检测的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不是单一的完成试卷,可以采用辩论、开卷、绘图等。其次,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价通常采用课堂讨论、实践考察、课外活动的方式,例如:初一地理地图教学和初二地理我国交通方式的选择,采用了给定情景,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地图讨论选择合适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009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日全食,通过学生假期的观察,在开学的时候通过学生的汇报发言,让学生将地理的书本知识转化为了生活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价不论对错,只要学生有意识能发言,有见解即可。

第三,地理教学中身心发展水平的评价。

评价一个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这一方面我的评价方式更多集中在情绪的控制上。地理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十多万个城市、两千多个名族,我们有喜欢的,有厌恶的,例如:日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许多同学提到日本便咬牙切齿,老师需要善于疏导,让我们的同学向日本劳动者废寝忘食工作的精神学习、向日本这一个国土尚不及四川的小国却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学习,身心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可以在学期末问卷调查中体 现,老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例如:要求部分对日本、美国存在偏激思想的同学,我安排他们课余寻找生活中哪些产品来自于这两个国家,寻找两个国家经济和劳动者勤劳工作的资料,让学生转变思维。

第四,地理教学中兴趣特长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