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6:15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成功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迎来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场迎来了更强烈的竞争,而在这样的竞争面前,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并取得发展,除了要对市场行情信息、发展信息有相关了解外,对于竞争对手的信息,更要做到心中有数。企业要想得到发展,要使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对企业采取信息化管理显得很有必要,而这也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1 从企业信息化涵义的角度。
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现代技术在企业管理机制各个模式和环节中的应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加速企业信息之间的加工、传递和处理的效率还有速度,进而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最终使得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运营模式更好地相结合,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营造企业良好的管理氛围。
1.2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表现的角度。
信息化管理就是在原始的输入、记录、输出网络系统以外,剩下的工作流程比如资料存储、数据分类、信息计算等工作全都交给计算机系统去处理并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强度,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既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明确、精准,还能及时、有效、快速地提供决策信息。同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大大加快了企业各部门业务办理的速度,同时也密切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极大的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快速运转,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创造最大效益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对数据的存在格式及相关来源都提出了较为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在商务链接方面创建了有利的平台,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统筹经营。
2 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企业的管理需要面对以下问题:如何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如何才能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怎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生的提高;怎样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尽管企业发展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要得到提高,最为关键的在于信息的采集、交换、反馈以及处理等等,同时,信息的运用对企业整体的运营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最关键的因素。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已经有90%以上的世界五百强建立起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统一了先进的管理软件。因此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尽早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才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和国外企业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企业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国内很多企业在激励机制、产品科研、资金等方面都远远无法达到国外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企业的管理基础等各方面也远远及不上西方先进国家。
3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3.1 决策正确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的企业信息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由单纯的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为主导,而技术人员又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不了解;同时,施工企业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判断力,在与信息化技术提供方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导致盲目听从技术提供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陷入“信息化黑洞”,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纯技术问题,造成技术含量很高,但不适用的结果。这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聘请既懂施工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降低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概率。
3.2 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不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或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纳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盘考虑,否则信息化建设就与实际的项目管理分离,成了“两张皮”。
3.3 成功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构建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分解、项目管理工作流程、项目管理信息流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规范化、科学化。
3.4 施工企业总经理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企业的总经理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那么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成功。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实行“—把手”负责制,由企业的总经理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并设立信息主管,由专门、专人具体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能在每年的企业预算中规划出专项资金,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需要。
3.5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和标准化工作,重视技术和管理资源的积累以及规范化,重点要将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件编码、价格库、文档结构、文档分发矩阵、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系统有关键影响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
3.6 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投入。如果企业关键数据和信息泄露出去,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无疑会是致命打击。另外,还要注意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使工作瘫痪,特别是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及项目会对信息系统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如果初期信息安全设计不充分,将会留下许多后患。
3.7 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最好找一家大的、有信誉、负责任并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升级。这就要求软件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期地为企业提供维护及升级服务。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与培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用户的使用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训企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员工对系统的认同感。
4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实施周期、专业跨度、管理级次、影响范围,还是管理理念的革命、工作习惯的改变、管理规范性的提高,都当之无愧称得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成功实施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加强很多方面的工作。从另一方面讲,对企业也是一项修炼,其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将得到巨大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安全保卫;信息化;内容;方法
企业的保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保证企业财产人员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等,是企业发展中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保卫工作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在信息化作为大势所趋,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企业保卫向信息化方向提速已是大势所趋。本文拟从企业保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下手,就此项工作中转变思想、职能转变与平台建设、技术能力提升等改革思路进行研讨。
一、信息化建设目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保卫的执行效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全面提升企业内保能力,统一安全保卫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保卫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保卫应急管理,实现企业重大火灾事故为零、重大盗窃案件为零、重特大交通事故为零的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内容
一是厂区治安防范信息化。治安防范工作,要通过制定落实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措施,维护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秩序,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案件的目的。信息化技防手段是目前企业创建“平安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即建立覆盖全校的安防系统。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一)门禁管理系统:又称出人管理控制系统,是一种管理进出人员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二)电子门证系统:周界防盗报警作为安防系统的第一道防范,它具有威慑、阻挡、报警三重功能,可实现入厂人员身份识别等。(三)监控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以透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一切情况。二是企业生产物资保卫。通过建立信息化监控中心及视频监控点的布置,实现对厂内主要路段、贵重物资存储库、重点要害部位的全覆盖。同时,依托定位系统与传感器系统的建设,实现厂区车辆卫星定位、时时视频监控,入厂物资自动检斤计量。三是企业消防管理。建立信息化装备管理系统,对企业消防装备的采购、仓储、配备、使用、维护、报废等进行进行网络数据化管理,实现消防装备配备科学化、装备管理规范化、消防机制可视化、消防队伍在线化。四是职工安全教育。改变传统“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培训模式,利用二维码技术进行“以考促学”改革。开发“微机考试系统”,并将学员个人信息、考试成绩、上岗资格以及学习培训情况等信息生成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真实地了解每位职工安全知识掌握和上岗资格等情况,依托信息化管理打造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升级版。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安保人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已经实现信息化改造的企业,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企业的保卫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利用现代化的技术。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改革,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题,不仅需要安保工作人员掌握电子监控技术和安全预警技术,还要充分了解自动化办公软件和硬件操作技术,更高难度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技术。
(二)平台化建设尚未重视。目前,各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中的监控报警与台账管理两个方面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而整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水平仍较低。但从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降低运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获利和持续经营的能力的目标来看,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连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片面的理解。只有实现信息集中管理、内部用户信息共享的平台化建设,才能发挥信息化的最大作用。
四、解决途径
(一)明确安保部门职能转换。信息化改革要求保卫部门转变职能,这一点与从前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保卫部门主要执行企业的日常维护工作,而现在则转变为企业预防阻止犯罪与预防危险。信息化改革要求保卫工作应做到快速及时地反应,为此必须首先从思想转变与职能重新明确上下手。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工作模式。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安全保卫设备与器材装备,重视装备配备的优化;另一方面,要从便于日常管理,拓展革新思路出发,建立数字化的网路管理模式,将各种涉及安全保卫的数据引导入数据库中(平台),如数量、各类、状态、位置、人员等。
(三)增加安保人员技术培训。不少人包括部分调查研究都认为是由于保卫干部自身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尤其是信息化使用技能的培训,对扎实做好与提升企业安保水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组织协调其它部门联动。企业的保卫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应对突发事件还是日常工作处理,都需要其它部门的大力支持。信息化联动是一种长效机制,其优势在执行的策略上,即以事件为中心、以企业利益核心、以预防为重心三大点,组织协调其它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可以说,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保卫工作的联动化成为保卫工作的必然选择。
(五)以信息化推动全员参与。企业保卫工作人员在搞好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和执行工作的同时,要把企业所有工作人员联合起来共同维护企业安全秩序。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四步法 审计 金融企业
一、信息化及信息化建设定义
(一)定义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安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及以确认审计风险、评价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运营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信息化建设是指以围绕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审计项目及审计工作全过程开发、运行、应用、记录、维护的实践探索过程。
(二)金融类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特征
审计可以被表述为“人”、“法”、“技”的集合综合作用于审计客体的评价、建设、增值活动。“人”,指的是审计主体,审计队伍;“法”,指的是审计规范;“技”指的是审计技术、手段、能力。而“人”、“法”、“技”和审计客体等审计要素均表现为信息化特征。
(1)审计对象(审计客体)表现为信息化的数据集合。金融类企业业务表现为标准的信息化特征,机构、客户、交易、流程、员工、操作、账户、资金流向等业务和行为要素均表现为数据和信息的记载。而作为审计对象的机构、业务、事项、内容均表现为一定集合的数据和信息。各个业务系统、程序、环节、流程、内容、交易形成不同的数据信息表单,数据信息表单的集合构成业务、交易、经营管理事项等微、中观经济活动,也即审计的客体。
(2)审计活动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化特征。审计主体、审计队伍表现为掌握一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否则,目前就无法从事审计工作。审计规范表现为系列的程序与标准,是典型的信息化工作。审计技术、手段、能力均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非现场、现场审计技术均借助和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跟踪评价等阶段的安排布置、程序、记录、分析、底稿、报告、传导、档案、考核等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即审计工作的对象、成果、传导、工具、方法、过程、结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开发数据库工具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点
一方面,现代金融类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表现为信息数据的汇集、传导、加工、输出的处理过程。内部审计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基本审计对象,必须建立能够储存、处理、分析表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类信息、数据的数据库工具,为信息化审计搭建基础工作平台。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也需要信息数据工具和系统,来储存、运行、承载审计工作的程序、过程、运转、档案、分析、成果、报告、反馈、考核等活动。
三、利用四步法促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步法:由美国人最先在商务谈判中运用的占有资料、核实资料、排列资料、评估资料的调查方法,后被扩展到多个领域应用。
(一)审计客体的信息化建设
所有的调查咨询机构形成的共识---未来的“软金”是信息和数据。因为我们处在信息化社会的大海中,没有数据开发利用工具,我们只能成为信息数据的茫然者或泅渡者。
从广义的审计建设职能来说,一切与审计对象有关的信息、数据均可纳入审计数据信息需求范围。但从审计的一般性监督职能来说,审计客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为针对审计对象的数据信息收集、获取、挖掘、分析、利用过程的建设和创新,内部审计主要围绕审计对象业务数据、经营管理行为开展信息化建设。
(1)充分占有数据、信息。金融类企业业务种类繁多,业务系统庞杂,流程性、管理性、交易性、客户类、机构类、产品类、行为类、过程类等信息种类多样庞杂,数据海量,只有充分挖掘和扩展可利用数据和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整合,进行标准化定义,才可能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与内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信息数据获取渠道是充分占有步骤的主要方法和渠道。
外部公开信息、数据也是可利用的资源,但因其非为内部标准化定义信息数据,其利用规则尚难以被内审机构明确规范。
(2)核实、分析数据、信息。主要是对要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性、规范性核实,对非规范、孤岛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整合,进行数据、信息连接,进行标准化定义。只有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性、规范性核实和标准化定义,数据才可被内部审计数据库系统接纳,被接纳的数据、信息才可以进行关联、计算、组合、加工、分析,收集来的信息、数据的可利用程度才能得到保证。
(3)排列信息、数据。不同的数据、信息本身在体系中重要性不同,获取渠道、利用规则不同,有必要在数据管理中列出重要性、优先级,并以此建立核心数据、信息数据源体系,进而延伸数据信息扩充渠道和接纳规则。分析工具、分析模型的创建对数据和信息提出方向性、规范性要求。排列信息、数据工作就是根据工作需要对数据、信息获取、收集的优先次序、加载频次、利用规则进行效益和效率性排序,并根据排序进行针对审计客户的数据、信息的收集、获取、加工等工作安排。
(4)评估信息、数据。评估信息、数据是指对信息、数据系统、信息、数据性质、作用,获取渠道、利用效果等进行评价判断。如,对实物的平面信息对事物的反映程度,有关联的平面信息聚合成为网络蜂窝型信息单元对事物的反映程度和逻辑关联规则,都是评价判断的内容,基于评估步骤,数据、信息质量效果、系统数据、信息生成规范、信息数据获取、连接渠道规则、审计机构数据库工具利用效果等都能得到评价和持续改进。
(二)审计主体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高
人是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中最活跃能动因素。技术为人创造,也为人使用。作为“人”的审计主体在审计活动中居于的主导地位。审计主体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高主要指的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智能化工具即信息化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生产力即以利用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审计工作的运转和内外部交互。包括对审计客体的信息化和审计主体的信息化,审计主体的信息化包括审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审计工作技能的信息化和审计工作组织的信息化。
(1)创建围绕审计客体的信息数据处理工具。典型的如SAS系统,包括统计分析、预测、建模和模拟抽样等,可以实现对审计客体信息数据的分析、计算、模拟,利用四步法可以促进此工具的开发、运行、优化。还有业务预警系统、稽核系统、业务、财务分析系统等,也是围绕审计客体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其数据、信息载入SAS系统进行再加工利用。
(2)创建围绕审计成果的信息化数据处理工具。典型的如项目管理工具,主要围绕审计项目管理、流程、组织、分工、底稿、质量、成果、档案、考核、报告、反馈、跟踪等工作内容与需求开发创建管理系统,相应形成管理类信息数据和成果类信息数据。同样,根据管理需要,可以开发诸如组织管理、流程控制等方面信息管理工具,利用四步法可以促进审计自身信息化能力与效果的提升。
除了信息数据管理工具外,对其他的审计分析工具、审计方法也可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运载、存储、分析、维护和共享。如,风险管理工具、内部控制评价工具、监管资本管理工具等,同样,利用四步法可以提升审计信息数据和管理工具的建设质量和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物实务标准[Z].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999.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不可避免的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为此,需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产品的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
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此,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发展,而网络信息系统也呈现多样化。此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多处风险,进而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找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风险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16):89-91,101.
[2]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供应商“绑架”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12):72-73,74.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Abstract: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s goal is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produc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fficiencies, the level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powe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s actual content and the questions,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问题 对策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question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李丹祥,男,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0502班。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它包含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企业信息化是把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科研与经营,并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产生冲击,带来了变革。所以,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发展相融合,会不断提升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念的创新,加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具体上讲企业信息化应包括:市场营销信息化,办公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事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从信息化深度来讲有这样几个层面:事物处理、分析处理、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
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方向不同,所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企业都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概括上讲企业信息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建设企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原有的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这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4、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文化素质。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断层难补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断层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断层、信息对接断层和复合人才断层3个方面。首先,山于企业信息化投入和运用不均衡,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企业在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得较好,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薄弱,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基本空白;其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分头建设造成软件对接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再次,现有的企业信息化人员中,大多并不懂得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埋头于数据库、JAVA等计算机技术,无视企业需要,而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人才又缺乏IT知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民效
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自身发展战略缺乏长远通盘考虑,从而很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整体规划,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造就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小、时效短的现状。另一方面,局限于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急功近利,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
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的效益,但一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这样显然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凡此种种,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3、企业信息化建设脱离实际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使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以后成效甚微,反而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来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进程,对于信息化技术照搬套用,缺少系统的需求分析,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影响和阻碍其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理念、人才问题、购买能力、基础条件和企业等几个方面。这里除人才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外,其他问题都能在短期内解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日可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它涉及很多企业,甚至很多行业,是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道路上,企业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步骤进行操作,又要根据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这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再次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信息化教育,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要搞好企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增强企业决策者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人才
企业各层领导要深入了解信息化的实质,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去,并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对于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持续的调整。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信息化建设上来。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创新和变革,首先需要决策层带头深化信息意识,然后才能带动员工参与其中,这样企业信息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为更好适应发展,企业应广招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市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
2、改革机构,保证资金投入
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由于不同企业成立的特殊背景,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总是缺乏科学性,因而改革企业随意性强的机构,理顺其业务流程,保证信息化系统数据能通畅传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投资。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或微观的,但都不能及时得到效益回报。企业活动不断,信息流动与产生也不断,要使其能正常运行,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后续投入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太大,是无底洞;二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只要购买技术设备,安装使用就可以了,不必再做其他投资。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如果企业不愿在信息化建设上作必要的投资的话,必将会被经济社会淘汰。
3、建立企业信息主管制度
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企业应当设有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职位,把他当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保证CIO有充分的行政权力,能负责信息技术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直接领导企业的网络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与信息化有关的部门。
4、组建专职机构,进行总体规划
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组建专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总体规划。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只有具有高层次的综合职能,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因此,这个部门不能简单地由某个科技或规划部门兼管,应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独立的部门,要懂技术、能管理、会规划三者合一,否则将很难开展工作。
5、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消除“信息孤岛”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有企业反映“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子网建设基本完成,但子网间仍未互通,信息孤岛仍存在”,还有企业反映“公司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数据难以共享,存在信息孤岛,浪费资源,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发展”。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并列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要纠正重网络建设、轻信息资源开发,即“硬件硬,软件软”的倾向。重点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少以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雅娟,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 太原科技, 2004,(05)
[2] 朱瑞萍,王伟东.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J].. 河南科技, 2005,(10)
[3] 杨敏,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J].. 太原科技, 2004,(05)
[4] 司青燕, 许涛, 李进霞.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成果纵横, 2008,(04)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内蒙古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当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从而加快信息化建设也成了全国各地企业的共同目标和抉择。内蒙古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省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内蒙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要因地制宜根据内蒙古企业的特色进行信息化建设。
一、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内蒙古根据国家的政策积极着手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快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社会各领域的实施运用,使全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现阶段我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基础性设施方面
截至2012年底,所有乡镇和95%的村庄已被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主干光缆线路总长度已达9万公里;局用话交换机的总容量633.4万门;盟市间,中心城市建立的宽带骨干网络达2.5G,全面提供语音通讯依据,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在此基础上,电信基础服务的快速发展的势头迅猛,该地区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324.4万户。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的调频广播发射台的联盟,共742座,大于1kw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共80座,共有14家电视台,微波站132座,卫星地面站1座。达到2.5G SDH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的东西主干环网已逐步建立,东西主干环光缆干线总长度已超过13300公里。连接各盟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已基本完成,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9.76%。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蒙牛和伊利集团是内蒙古的优秀企业,并且以进入我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名单。通辽、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呼伦贝尔四个市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行点,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包头是我区典型的以工业化发展的城市,曾在2009年内蒙古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得包头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大了建设的改革力度,所以包头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该地区的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随着包头市企业将工业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相融合,信息化为新的产业化机制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产业发展方面
我区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包头市现今已经成为我区有名的软件园区,已获得了国家批准,是我区唯一国家认可的软件园区,代表着内蒙古的软件园,截至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50家之多。2012年销售软件的这部分收入增加到22.5亿元,比去年增长64%。在包头软件园积极引导,到目前为止,软件企业已接近250家,软件行业员工4800多人,已登记的软件产品认证数已达到123项, 25家软件企业获得了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集成资质证书。特别是蒙古文的应用系统软件产品的开发,填补了蒙古文软件开发制造领域的空缺,并为该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类软件产业,首次突破了软件出口零的大关。
二、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能看出,我区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有的还是停在初级层面即信息化建设外部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不够充分
一些企业管理者满足于企业现在的情况,觉得不搞信息化建设也能够把企业建设好,所以这些企业管理者不会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而有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以为信息化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抱的期望过大,结果发现初期建设资金投入较多,收益不明显而放弃企业信息化建设。这种态度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用长远看待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益,这种态度很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觉得自己经验足,过分重视自己的主观认识,不愿意或者排斥接受新的知识和管理方法,觉得信息化建设会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威胁,所以不愿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局面只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最终影响企业发展。
(二)对软件应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现在内蒙古多数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过分重视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建设,而对于核心的软件应用存在轻视的现象,软件应用的投入只是对网络建设,而这部分投入只是占到总投入的百分之十几的比例,乃至是百分之几的比例;对软件应用投入的比重远远跟不上对硬件设施建设的比重,这就是使得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应用的现象十分突出。尽管企业投入了很多资金进行硬件网络平台建设,但是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企业忽视了软件应用建设,从而影响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信心。
(三)企业战略与信息化建设不一致
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信息化建设是具有风险性、它涵盖的内容也很广且是个使用的时间较多的一个工程。内蒙古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财务和人力资源,但是却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级技术人员,这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具体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
1.企业无法发挥出引进的信息系统的功能
企业购买信息系统是一个单方面的需求,因为企业觉得自身需要购买功能较多的系统,但是企业在购买时忽略了自身是否能够驾驭该系统的能力,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购买信息系统后造成系统闲置,无法发挥出系统的功能。这就是一项双向浪费,既浪费企业的资金又浪费信息系统,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比较为难的问题。
2.企业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融合到企业的管理当中
企业出于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去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融合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当中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和物力,却忽视了这种新模式会对企业已有的管理造成的改变,无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这就会阻碍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是说这种信息化建设是不够成功的。
3.企业信息资源不够充足
企业信息化建设会为企业带来效益但同时它具有风险性的,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很广且是个使用的时间较多的一个工程。涵盖的内容广就需要很多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够的话就会导致信息阻碍无法成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也会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发挥它的效应。
三、对于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把它同企业的战略、组织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作用。
(一)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来支撑
我们从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来支撑,而政府就不可避免的担当了这一重任。当地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同时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政府对信息化建设外部环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几点,首先是基本的网络设施建设还有其配套的系统建设;其次就是对网络安全的保证以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因此政府能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保证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优秀的服务。
(二)积极推进网络设施基础建设
企业信息化推广网络设施基础建设的前提下,网络设施基础建设是网络设备的基本结构,它主要包含:传输各种信息的网络建设、研制传输信息的设备、开发新的信息技术等设施的基础性建设。因此内蒙古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大投入企业内部投入比例,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缩小企业间因为信息化建设而拉开的距离。
(三)要加强和完善网络安全认证体系
企业信息化建设只要依靠的就是网上交易。网上交易存在很多风险的,如用户信息被盗用、信息丢失、在结算交易时账号被盗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努力就是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政府通过出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网络安全认证体系,保证交易双方在进行网络交易时交易的有效性,防止因为系统原因造成的故障、计算机病毒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障碍,要确保交易双方内容的安全、账号的安全及用户密码的安全。为了确保网上交易的安全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企业内部营造与信息化相适应的运转机制
内蒙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应该全力建设良好的内部信息化运转机制,及时的解决面对的困难,解决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运行。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建立内部交易网络,通过内部交易网络使员工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处,并且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如对每次交易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要真实地反映交易中的情况,这样做可以及时了解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机制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是个使用的时间较多的一个工程,内蒙古企业应建立包括管理、规划、物流专家、系统分析师和决策成员。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通过机制的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其他相关部门分析讨论,明确的业务目标,认真听取各方,并增进加了决策的透明度,完善了民主、科学决策。
(六)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团队来支撑
人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懂管理、懂技术,合理否认只是结构,硬件技术的“复合型”信息技术团队,这将对内蒙古企业通过培训需求,技术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建立专业知识一些熟练的,还必须有专业人才时间能力的记录,内部信息对企业建设得到充分的发展。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要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逐渐推进。因此,内蒙古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整体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原则,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促进内蒙古中小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晓晖.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
[2]施雄锋.论县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3]姜泽民.浅论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情,2010
[4]张莉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06
[5]祖刚.内蒙古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J].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