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6:12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最突出地表现为问题集中、大量爆发,造成环境安全问题。城市环境安全出现风险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存条件。因此,对城市环境安全度的研究势在必行,建立环境污染安全评价分析体系有助于确定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安全隐患,确定城市环境安全度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状态下可以安全生活。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危害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安全的分析,才可以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安全状况更加清晰的了解,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
1 我国城市建设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1 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
1.2 城市建设中的大气环境问题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
1.3 城市建设中的声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提升,汽车数量增加,家庭中的各种电器越来越多,而在这些电器中,在1米的距离内,电风扇的噪声为42~70分贝、电冰箱34~50分贝、电动剃须刀47~60分贝、洗衣机42~50分贝、抽油烟机70~90分贝。如果把电视机、音响等各种电器的声音混在一起,其噪声相当一台拖拉机的轰鸣。
1.4 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也引起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2 城市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应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使得水源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要达到95%以上;地面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达标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
2.2.1 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环境中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雨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2.2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2.2.3 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2.4 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2.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的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的,因此首要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总悬浮颗粒日平均浓度达到国家Ⅲ级标准。
2.3 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有些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 (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 (A)。噪声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带来许多危害。因此对噪声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晓娜.关于城市改造中的绿化问题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5月.
作者简介:
焦琳禹,辽东学院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设施;途径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 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 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 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 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 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 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 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源环境 自主创新 环保法制 环境治理
1.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1.1资源消耗现状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 国内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资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 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量不断攀升。总体看, 我国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总量不足, 人均占有少; 大宗矿产禀赋不佳,开发利用成本高;国内后备资源不足,供应能力增长困难;重要矿产品特别是石油储备不足,难以应付突发事件,资源安全缺乏保障。
1.2环境问题现状
经济的发展是有代价的。能源开采和利用,直接影响环境。百分之八十的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多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百的土壤板结。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 3 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 100 亿元人民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势必成为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2.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1创新能力不足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我们的基础创新能力和制造大国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制约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现实的和长远的挑战。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状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总体落后,国人辛勤劳动却所得无几,一些出口企业甚至只能靠国家出口退税才能维持生存。
2.2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根据我国宪法及自然资源法律的规定,所以自然资源均归国家及集团所有,但由于缺乏具体资源产权主体代表,在制度上没有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所在居民的义务从而导致各种所有者为争夺资源开发权益而不顾资源的持续利用,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我国目前无论是资源的价格还是环境的价格都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从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
2.3环保法律制度不完善、考核监管体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存在不完善之处,甚至有些方面尚有缺失,导致环保部门执行能力不足。政府没有形成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在环保监管上, 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涉及很多部门, 为了顺利开展一个环保项目, 环保部往往需要与其他部委进行不断的协调,以期得到理解与合作。在资源环境审计上,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环境审计体系不健全、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存在对环境审计风险的降低与防范关注度不够等许多现实问题。
3.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战略
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以下4个方面的转变:(1)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模式;(2)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增效的“绿色经济”;(3)从对资源掠夺式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侵略型经济”,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型经济”转变;(4)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
3.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总的来说,必须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完善实现、保护、支持、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提高职工的素质。1、需要尽可能保护知识产权,以激励和保护创新2、健全技术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增强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3、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增大研发投入4、加强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创新能力5、消除垄断和不合理保护,完善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形成竞争压力,改进创新激励机制,给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证。
3.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我们应努力明晰和强化资源所有者及其各级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稳妥地调整水、电、煤、天然气、油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要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另外还要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证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积极实施节能工程,构筑节能产业体系。要着力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并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适当利用国外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3.4加强环保律制建设、逐步完善考核监管体制
要及时修订相关资源环境法律,为环保工作提供更完备的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责任, 把环保问题的长期影响反映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环保监管上要有新的举措 ,以生态特点为主要依据划分管理区域;采用行政监管、市场监管、舆论监管在内的综合监管手段;要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监督。对环境审计于生态建设的有效监督作用要有足够认识, 制定完善环境审计实务提供统一而强有力的审计执业标准。配合,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规范环境审计程序和方法,为宏观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完整的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参考文献:
[1]任勇.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演进[J].环境保护, 2007 , 383.(11A)
[2]刘赣州.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总配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求是学刊,2007 年1 月第34 卷第1 期
[3]银温泉,刘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和平发展的中国[J].新世界出版社,2006 , 1.
[4] 方行明.中国“资源欠账”问题辨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9年第四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地质;地下工程建设;地质问题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将会影响周围建筑物安全以及地层初始应力状态,还会影响到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在向高空发展的同时,亦在积极地开拓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贮库等)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如地下水的污染、邻近建筑物的开裂以及地表塌陷。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1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影响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表现
地面移动变形 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或是竣工后,地面移动变形是经常引起地质环境问题的首要原因。不论是采用盾构、沉井,以及基坑法,都会使施工地点及其附近的土层受到扰动,进而促使软土层移动,引起饱水砂性土的管涌、地面变形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地表环境突变 在影响环境工程地质中,另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洞室围岩失稳,围岩失稳带来的破坏,几乎都是沿原有的结构面产生,并形成新的断裂面。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开挖隧道的施工项目中,经常因为风化裂隙发育带、断裂带、岩脉等多与围岩接触,而导致在开挖过程中引起围岩失稳事故的发生,进而致使地表环境受到地表坡体变形、地表塌陷等突变出现。
地下水环境变异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要采用人工降水的方式,来保证开挖面的稳定。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人工降水“漏斗式”的渗透和混合,会使地下水的动力场和化学场受到影响,进而引起地下水中某些物理化学元素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而且,由于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有“滞后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引起突变,造成诸如地铁与河道相截、隧道与河道相正交等问题,并且其影响范围之大,也会给地下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地质带来威胁。
地质生态环境恶化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将挖出的大量砂石进行堆积处理,会对施工附近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若是弃土超荷,甚至会引起隧道下沉,影响地下工程的建设此外,如果弃土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在开挖或运输过程中,引起扬尘污染,影响城市大气和生活环境。
2 减小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对环境工程地质影响的对策
工程开始前,要经过严谨、周密、科学的论证,充分考虑相关的环境因素,作好环境影响评价。在正式施工前,必须作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要调查附近自然地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赋存条件,是潜水还是承压水,地下水径流路径,化学组分以及受污染情况等,查明附近污染源,可能的污染途径、污染方式、污染范围和污染机制等。
施工时,要进行必要的抽水实验或计算,以正确估计可能的涌水量,施工过程中注意监测地下水变化,及时堵漏,并修建防渗层、防渗墙或防渗帷幕以防止污染物外泄,施工完成后,应保证地下工程的封闭性,在 施工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固体垃圾和液体废物应通过专门的设施及时运出地表,并加强地下空间的通风设施。
在城市中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要与保护城市中有历史意义和经济、社会意义的设施协调起来,根据地表保护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小变形,以使地表房屋、道路、管线等不致造成损害,生态环境不致恶化。
3 解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关键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分区 在城市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分区中,应该注意对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岩土体的隔热、抗震、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等的分区,并对整个地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立体分区。
明确岩土体的结构及区别 要明确城市地下工程的地质构造及其区别,认识城市岩土体的空间变化,从而方便科学合理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场区划分,进而对岩土体立体结构进行分区和规划。
了解区域的稳定性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对于规划选址的问题,需要了解影响区域的稳定性因素,以及该区域是否达到施工的稳定条件。在确认其稳定性后,才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保证技术得到科学实施,从而避免受到地壳剧烈升降、地震、断裂复活等地质构造的影响。
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要随时对工程地质进行勘察,包括在工程的选址上、规划上,以及设计和施工中的不同阶段,通过记录详尽的工程地质资料,及时掌握不同阶段中施工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要素,这也是施工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4 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控制和预防
施工过程进行定时、定期勘察 任务为确保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定时、定期的勘察任务通过掌握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提供制定施工方案、规划和分区的重要参数和数据,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优化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方案 在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对于如何开挖的方案有很多种,当进行基坑开挖时,不但开挖顺序有所不同,而且还有分层开挖法、中心岛式开挖法等不同的开挖方法,通过结合施工地点的具体情况来优化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方案,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保证科学人工降水 采用人工降水的方法,能够保证开挖面的稳定但在采用人工降水时,应该保证科学地进行人工降水,通过对施工场地的勘察和降水水位的预测,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降水方案,以减少因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地下工程建设的事故发生。
5 小结
在整个地下工程建设中,应该注意对施工现场的监测,随时了解施工现场动态,以便有异常情况发生时,能得到及时地控制与处理,同时,要善于运用新科技,创新地下工程建设,从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各个方面,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许,王国权,李晓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01).
[2]钟洛加,周衍龙,沈贵文.等.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效应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04).
[3]徐德兰,赵敏,王丽君.等.浅论城市发展与地质灾害的关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01).
【关键词】输电线路;覆冰;除冰融冰;解决途径
输电线路产生覆冰的原因不同,导致了覆冰出现了多种类型,主要可以对其进行几下划分:①根据冰的变现形式可以分为晶状、粒状雾凇、混合凇和湿雪;②根据成冰的原因可以分为云中、降水、升华三种覆冰;③根据输电线上冰的增长情况可以分为干、湿两种增长过程覆冰;④根据输电线上冰的形状可以分为,新月形覆冰、圆形覆冰、翼形覆冰以及不规则形状的覆冰。其中湿雪以及混合淞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的影响最大。
1 输电线路覆冰的影响
(1)覆冰导致输电线路过载引发事故。主要包括:输电线路表层发生断裂;导线抽出;导线离地面过近,出现闪络,或者导线之间有接触发生起火;悬垂线断裂,拉线线夹断裂;塔体倾斜,出现倒杆现象等。
(2)相邻输电线路覆冰、破冰不均匀引发的事故。相邻的输电线路覆冰或者脱冰的不均匀,会在线路上产生较大的张力差异,导致导线发生滑动,会造成输电线路表层发生破损或是断裂;输电线路上较大的张力差异会传输到直线杆塔上去,改变绝缘子串的位置,使其发生破损或者断裂;如果这种输电线上的张力差达到临界值,将导致横担出现转动现象,拉线和导线之间产生相互撞击,对拉线造成破坏,严重的会导致杆塔的倾斜或倒塌。
(3)绝缘子串位置出现的覆冰,会引发冰闪事故。作为污闪的一种形式,冰闪事故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绝缘子串位置出现覆冰时,使得其绝缘性变弱,减小泄漏的距离。在覆冰融化时,电解质和水的作用,形成了一层导电膜,最终导致该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下降,在低温情况下覆冰的融化,通常都在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这就使得导电膜的导电性增强,引发冰闪事故。
(4)覆冰输电线路的抖动破坏有关的电力设施。输电线路在覆冰不均匀时成扇形或者新月形时,若是风力较大,输电线路发生大幅度抖动,这对输电线路的安全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2 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覆冰问题的解决办法
输电线路覆冰其安全稳定运行产生着很大的危害,因此要解决好输电线路覆冰问题,做好除冰和防冰的工作。
2.1 交流融冰法
交流融冰法指的是,将交流电输入到覆冰的输电线路当中,提高覆冰输电线路的温度,为融冰工作提供必要的热量,使所覆的冰均匀快速的融化。
交流融冰法目前主要由三种,分别是交流短路融冰、零起升流融冰和负荷融冰。
交流短路融冰是指对覆冰输电线路整体三相短路,短路后,利用断路器想短路线路施加电压,电压的增大,会导致电流的迅速增强,对覆冰输电线路就行加热,使其覆冰均匀的进行融化。
零起升流融冰是指对覆冰输电线路的末端进行三相短路,这样就在变压器组与覆冰输电线路之间形成了单独的电气回路,使用变压器组的励磁升压增强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强度,当电流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输电线路的温度达到融冰的条件,冰层开始进行均匀的融化。
负荷融冰是以电网调度的安全正常运行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增强覆冰输电线路的负荷,使得其电流增大,为覆冰的融化提供足够的热量。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尽量在安全使用的输电线路中留有一些电流,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输电线路覆冰的产生。
2.2 直流融冰法
直流融冰法在处理输电线路的覆冰问题时,最为有效和可靠。输电线路中上的交流抗阻十分大,而且输电线路的横截面积也很大,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进行交流短路融冰的难度很大,因此不经常采用交流融冰法。在输电线路上的直流抗阻相比交流抗阻来说相当小,大约为其十分之一。所以,在日常的覆冰输电线路的融冰工作中,常采用直流融冰法,在提供同等的融冰电流进行融冰时,直流法对电源容量的要求较低,更为经济实用。
直流融冰技术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直流融冰技术能够针对实际情况的不同调整电流和电压的值,从而能够更经济有效的完成融冰工作,这些实际情况主要是指输电线路中导线的具体长度和其宽度。
②采用直流法融冰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小,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在直流融冰法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包括:第一,相比其他方法,直流融冰法较为繁琐,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谐波,同时,功率损失情况严重。这就要求在使用直接融冰法时要配备适应的滤波器;第二,采用直流融冰法时,要有相应的保护设备进行系统的保护工作,使得其成本相对较高。
2.3 分裂导线融冰法
在220kV到500kV的输电线路中,较为常用的融冰方法就是分裂导线融冰。由于220kV到500kV输电线路中的分裂导线横截面积较大,对融冰时的电源的容量要求也较大,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增大电流的密集度,有效的增强融冰线路处的电流,更好的完成融冰工作。在利用分裂导线法融冰时,要确保分裂导线之间的绝缘性,安全起见,还要在各个子导线上分别安装可远程操作的断路器,不仅能够简化操作还能更好的做好对融冰工作的监督。这种方法通常应用在较大面积覆冰的输电线路中。
2.4 自然除冰法
借助于自然的条件进行除冰的方法叫做自然除冰法。这种方法广泛的应用了自然的力量,借助于风力、引力以及自然温度的变化进行除冰。在对输电线路进行除冰时,需要在其上安装一些简单的设备,例如,除冰环、平衡锤、阻雪环等等。相比其他方法,自然除冰法操作简单,成本也较低。在自然除冰法中,较为常用的手段是对输电线路涂抹相应的憎水和憎冰涂料,以便防止覆冰的产生。目前使用的憎水和憎冰涂料主要有烷烃、有机硅、有机氟和烯烃等的化合物。自然除冰法的效果不如以上三种方法明显,但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不用对覆冰输电线路进行复杂的处理,可用于降低覆冰带来的影响,在日常中的应用最为普遍。
3 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覆冰问题解决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解决输电线路覆冰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除冰的效果和成本,为了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在未来解决覆冰问题时,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完善除冰融冰的相关规定和准则。使得除冰融冰工作有规可循,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覆冰电路,使其正常工作,化解危险。
(2)加大对防冰涂料的研究工作,开发出性能更好的防冰涂料,使其在进行防冰时,不对输电线路造成危害。
(3)加紧对导线、地线等的研究工作,使其能够适应利用电磁除冰的要求,电磁除冰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效果明显,对资源的消耗较少,但是对相关输电线路的抗损性提出了要求,所以要加大对所用导线等的研究。
(4)利用太阳能进行除冰融冰。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在输电线路上涂抹某种吸热剂,到达高效、简便、低成本除冰的目的。
4 小结
上文就对低温环境下输电线路覆冰解决途径的讨论。首先对输电线路的覆冰种类和原因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最后指出了其发展的方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除冰融冰工作,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晴,王骏.国内外抗病融冰技术研究综述[J].云南电力技术,2008(36):65-66.
[2]牛文娟,蒋春芳,张婧.线路负荷融冰方案研究[J].红河水,2010(29):121-123.
[3]凌平,钱之银,赵文彬.华东电网输电线路覆冰灾害防治体系的研究[J].华东电力,2008(36):1-4.
关键字:围涂工程;道人山;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海岸线绵长,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前缘,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岸线全长18400,岛屿岸线14217.8,海岸带面积34万,滩涂面积约200万[1]。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宁波市象山县作为典型的滨海城市,人均耕地仅为0.6亩,只有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随着象山港大桥建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满足象山乃至宁波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修编)》、《宁波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修编)》(2009)围垦规划的重要项目——象山县道人山涂围涂工程,计划围涂面积2.12万亩。该工程的实施对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和宁波海洋经济强市、实现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海水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道人山涂围涂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考虑到滩涂生态系统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既受到内陆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及海岸的堆积影响,又有潮汐、波浪、海流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围涂养殖、筑坝造堤等海岸工程设备的影响[2],因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土保持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对其他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海域生态的影响
工程改变了原有滩涂的自然属性,表现在堤外海床面的冲淤状况发生变化,局部淤积速度有所加快,使不适应于营埋的潮间带生物发生迁移后死亡,影响局部水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另外,悬浮泥沙大量入海导致水体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
1.2海域冲淤变化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北堤东侧因水道被封淤积明显,经计算预测最终冲淤情况如图1:北堤东侧最终淤积0.6~0.8m,大捕山和四角山之间水道淤积0.6~0.8m;道人山和大捕山之间水道冲刷明显,最终冲刷0.3~0.4m;东堤南端的炮台山闸口外受排水影响产生局部冲刷,最终冲刷0.4~0.6m;东堤的其余部分至大平岗岛间淤积0.4~0.8m;乔木湾岛和炮台山之间水道偏冲,最终冲刷0.2~0.3m;乔木湾岛和大平岗之间水道略偏冲,最终冲刷0.1~0.2m;东方明珠围垦区西侧水道略偏淤,最终淤积0.1~0.2m。在计算区域的其他海区基本呈冲淤平衡态势,工程后达到冲淤基本平衡时间为3~5年。
图1.海域最终冲淤情况
1.3海域流速变化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由于北堤东侧水道被封,该海域流速将发生变化,其具体流速变化情况如图2:一个大潮潮周期内平均流速减小0.1~0.15m/s;大捕山和四角山之间水道一个大潮潮周期平均流速减小0.1~0.15m/s;道人山和大捕山之间水道平均流速增加0.05~0.1m/s;大捕山和大半边山之间水道平均流速略有增加,为0.02~0.05m/s;南堤南端的炮台山和乔木湾岛之间水道平均流速增加0.02~0.05m/s;炮台山闸口外由于排水影响,平均流速增加0.1~0.15m/s;南堤的南半段东侧平均流速变化小于0.02 m/s,而北半段东侧平均流速减小0.02~0.1m/s;饭桶山与大平岗岛之间平均流速减小0.05~0.15m/s;东方明珠围垦区西侧水道工程前后平均流速略有减小,为0.02~0.05m/s。总体而言,流速变化的范围限于大半边岛、大捕山、马鞍山、羊背山四岛的东端连线之内。
图2.海域流速变化
1.4海域无机物含量的影响
围区附近海域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或局部接近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废水排放后,项目附近水域两者浓度均将持续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另外,道人山附近COD浓度本底值较小,养殖废水排放的COD浓度也不高,因此道人山附近COD浓度将不会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综合各种计算条件下N、P和COD浓度预测结果及调查海域的水质现状,本项目养殖污水所增加的COD及N、P排放量对附近海域水质的影响不大,但局部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1.5陆域施工的影响
由于机械施工、车辆运输及爆破等施工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施工污水、船舶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项目区的空气环境、噪声环境、水质环境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大风干燥天气下,由材料运输而引起的扬尘和噪声等将干扰附近居民区的正常生活。
2环境保护措施
2.1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海域生态保护措施
围堤施工应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高生物量期、产卵期以及台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尽量减少施工过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先筑堤再回填土石方,防止因沉积物的扰动而产生的高悬浮物对海域水质的影响。
(2)陆域生态保护措施
陆域生态保护主要指石料场的生态恢复。首先料场选择应以陆域生态保护及景观环境保护为主,避开生态敏感地段。集中地段开挖,同时对开挖断面应进行梯级开挖。其次,将料场开挖的表层土进行集中堆放,采石结束后进行表层土的恢复。如果要进行矿山爆破,应按火攻爆破规范进行,严格控制起爆量,减少因爆破造成的对敏感点的影响。另外,取料区应设有临时洒水实施,对作业场地、运输道路进行及时清扫,避免浮尘产生二次污染。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特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扬尘。产生扬尘的作业有抛筑砂、石,平整土地,材料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其中运输车辆的行驶引起的道路扬尘约占扬尘总量的60%。因此对于施工过程中扬尘的防治,首先应严格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尽量避免在大风日作业。其次对施工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应罐装或袋装,堆料堆放时采取防风防雨措施,用防雨布遮盖,尽量减少临时露天堆放和地面。而对于工程施工所需的堆料场、拌和站应设在空旷地区,施工时应定期洒水防治扬尘。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中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类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及打桩机,为防治噪声污染,对于运送材料汽车、拖拉机等随机移动声源,施工单位应保持运输设备技术性能良好,不见筋骨,无刹车尖叫声,每辆运输设备均需配备完整有效的排气消声器。另外,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施工工序,调度运输时间,在靠近村庄、居民点及其他噪声敏感点的施工地段,严格控制运输车辆车速。并定期对施工用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5)固体废弃物及水污染处理处置措施
在处理固体废弃物与水污染时,应将船工船舶以及陆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期所产生的污水分别收集统一处理,并且尽可能回收利用生产废料。对于施工船舶的排污设备应做好铅封工作,铅封后的船舶油污水排入海事部门制定的岸上接受设施进行处理。
2.2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改善养殖废水水质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像鱼虾贝藻混养模式、套养模式、轮养模式等,利用养殖生物间的代谢互补性来消耗其有害的代谢的产物,减少养殖生物对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其次,优化饵料组成的投喂方式,选择饵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减少饵料中氮的排泄,使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氮量减少。
(2)合理设计纳、排水系统
养殖置换水排放时间的选择与养殖置换水排放所引起的水质影响范围有密切关系。为了防止养殖排放的废水回流对养殖进水水质的影响,养殖进水应安排在涨潮的中后期,而养殖排水应安排在落潮前期,从而使排放的养殖废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稀释和自然净化。此外,根据用海项目规划,在围涂区主排水系统尾端、低洼地带拟建立尾水滞留净化区,并建立水生物圈湿地净化系统来减轻养殖尾水对附近海域所造成的局部富营养化的危害,以减轻养殖尾水对周围海域水质的影响。
(3)合理选择清塘消毒药物
为杀灭水质和底质中的细菌、病毒及原生动物,养殖期间需对养殖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塘及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放养前清塘及水体消毒用药浓度宁大勿小,以达到彻底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放苗前的水体消毒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待药性失效后才能放入苗种。而养殖期间的水体消毒,则要合理掌握药物浓度,既达到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又不致于伤害养殖产品。
(4)清塘底泥处置
由于清塘所产生的污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养分和有机物质,但也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且其盐分含量较高,因此对清塘产生的淤泥应在围区内划出一部分区域用于集中堆放,严禁随意堆弃。
3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为微度水力侵蚀,属南方红壤丘陵区,蚀容许值为500,为象山县人民政府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宁波市水土流失状况分析报告及数据表册》(2007),象山县土地面积为1385.2,水土流失面积为52.78,占土地面积的3.81%。工程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为海积平原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在200左右,水土流失防治登记执行I级标准。
3.2水土保持现状
截止2007年,象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2.78,相比较1997年全省调查结果155.94,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03.16,治理率66.15%。至2007年,全县封山育林400,治理小流域7条,退耕还林还草6.67、种植苜蓿2.4、种植经济林果3.02、营造水土保持林1.98、林木补植43.11、采石复绿0.04、修建挡土墙3.2、修建谷坊6座、开挖排水沟17,投资7308万元。
3.3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项目建设扰动、破坏原地貌和植被面积37.29,损坏水土保持设施34.3。工程挖填方总量2290.7万,其中挖方1092.7万,填方1198万,外借方105.3万。预测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总量37875.43t,原地貌土壤侵蚀量9019.17t,新增水土流失量28856.26t,包括施工期新增28624.45t,自然恢复期新增231.81t,主要发生在海堤和料场,其中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3.4水土流失危害
本工程的兴建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但工程建设期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形、土壤、植被以及施工特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计围区河道及近海海岸
由于工程的建设,可能将导致短期内水土流失量大幅度增加,大部分泥沙将会进入围区河道及项目区附近的近海海岸,造成淤积。
对景观、水质的影响
工程建设以及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其生存的自然条件,降低了本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影响了区内原有的景观;同时在潮汐及雨季的影响下,随着砂石、泥土流失,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将流入海内,使附近海海域水体浑浊度上升,污染物含量增加,水质下降,对附近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在工程建设期间,由于大面积开挖的影响,项目区内的植被将遭到破坏。对植被的破坏将直接导致其涵养水源、拦蓄泥沙的能力下降,降低土壤水的下渗速率及草水根系的网格固土作用,在暴雨情况下,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3]。
3.5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以林草植物为主,通过整地措施拦蓄地表径流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由此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考虑到涂围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堤建设期,重点部位为海堤及料场,在建设过程中,除对这两个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护外,施工结束后料场必须恢复植被;而海堤建设过程中可采用有纺土工布对地基和海堤抛石进行隔离,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另外,在项目区的单体建筑物周边、集中分布的空地以及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对施工便道沿线挖填段的路基边坡则采取植草和固土等措施。
4结语
本文在分析道人山涂围涂工程建设中不同阶段造成的海域、陆域、大气环境等影响的基础上,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实际施工和运营阶段中,避免了只有宏观规划而缺乏具体工程措施的漏洞。相比较同类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工程建议更加细化,将宏观规划落实到各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对类似工程在可行性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等阶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0,4:37-38.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图形变换 问题解决 案例分析
在知识发展过程中,教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最常见的途径,为使教学成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一线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总结经验,寻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频繁出现的“图形变换”的试题,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龙岩初中教育的进步,时代提出了图形研究的方向:由过去的静态图形向现在的动态图形的转变,改变以往学习图形的方式,学习更有用的数学,充分发挥数学基础学科的作用,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要用到变换的方法.图形变换就是几何图形在平面上满足某种条件的运动.运用图形变换将分散的点、线段、角等已知图形转移到恰当的位置,从而使分散的条件都集中在某个基本图形中,建立起某种数量关系,进而使问题得以转化解决.
一、图形变换型问题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图形变换的问题学生早有接触,但是经过问题同属一类专题复习训练后,老师和学生仍然存在很大的困惑,题目千变万化,学生难以突破,原因何在?
教师对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理解不到位:大多数教师只停留在图形变换的定义,性质及简单的图形变换的作图或图形的欣赏层面上.图形变换包含两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这一点为许多教师所忽视.若老师缺乏对图形变换的深入研究,则一批学习尖子对这块知识的思想方法会是一块空白,导致在实践中看不到学生图形变换思想方法的能力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图形变换问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数学阴影.
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理解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图形变换思想方法的学习效果也有差异.在实际教学中要求的梯度较大,导致不同层面的学生理解和应用层次差异明显,有些学生对基本的定义理解很吃力,但有部分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原有扎实的空间与图形论证功底的前提下,很快地实现了图形变换思想方法的突破,具备解决图形变换的综合题的能力.
二、图形变换型问题的解决途径
初中数学里讨论的图形变换包含全等变换和相似变换.全等变换主要有平移、翻折、旋转.相似变换主要研究位似.图形变换型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分析运动的本质,在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找到不变量,建立数量关系然后解决问题.
问题:(1)求ABC的面积;
(2)求矩形DEFG的边DE与EF的长;
(3)若矩形DEFG从点B出发,沿x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平移,设移动时间为t(0≤t≤12)秒,矩形DEFG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t的取值范围.
解决途径分析:
(1)夯实平移变换的基础理论:
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按照某个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平移的性质:
①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②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③平移是由方向和距离决定的。
(2)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想象的方法分析运动的本质:
引导学生制作一个与问题中全等的矩形,最好纸质透明(以便在平移的实验过程中观察),随后让学生自行操作,或同伴合作操作,按题目的要求进行平移,注意观察在平移过程中矩形与ABC重叠的图形形状的变化,分析平移的运动本质:在12秒的运动时间里矩形向左平移了12个单位,G点从B点开始向终点A停止;平移过程中重叠的图形依次为五边形,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
⑶在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找到不变量,建立数量关系然后解决问题:
②难点分析:在x轴上有6个点,共15条线段,将这15条线段的长度一一落实.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了这个模型.从而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排除了心理障碍.在弄清这些线段的前提下,再探究相应线段上的高,可以用三角函数或相似形处理,因此得到了计算各种情况图形面积所需的线段长度.
③问题拓展:在计算重叠面积时进一步确认面积计算的策略:直接计算与间接计算,并比较方法优劣.矩形EFGD在向左平移叠过程中与ABC不重叠的部分面积计算方法?
解题经验告诉我们在几何问题中,当题目给出的条件显得不够或者不明显时,我们可以将图形作一定的变换,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的隐含条件,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使问题得以突破,找到满意的答案.图形变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处理孤立的、离散的问题的思想,很好地领会这种解题的思想实质,并能准确合理地使用,在解题中会收到奇效,也将有效提高思维品质.
总之,平移,旋转,轴对称,位似等图形变换是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体操,运用它思考图形问题会使我们体会到思维的敏捷,感悟到数学的优美.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将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针对一类一类图形变换进行归类研究,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应用好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多元与创新数学思维品质,顺应时代对数学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