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6:09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传承;创新;思路
一、播音主持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从现阶段广播电视发展方向角度来看,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近年来,传统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媒体的极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领域发展中应顺应时展潮流,并努力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营建全新的管理与运营模式,为不断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发挥播音主持艺术的功能不容忽视。结合受众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形式优化是构建具有丰富内涵节目的基础[1]。因此,新时期我国在积极发展播音主持艺术的过程中,不仅应迎合时代特点,还应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不断创新播音主持艺术奠定基础。
二、播音主持艺术传承和创新思路
(一)注重传统播音主持艺术优良传统的传承
1.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为人民群众服务是艺术的价值和特点,在我国传统的播音主持领域发展中,播音员通常会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特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播音主持工作,从而提升播音主持节目的感染力。这对于播音主持节目创新、提升二次创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而新时期,播音主持行业飞速进步,在播音主持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同样应注重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进行节目和艺术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为播音主持艺术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2.注重播音主持艺术中“美”的传承
播音主持艺术可以将“美”传递给人民群众。因此新时期在积极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将播音主持艺术中的“美”呈现出来。二次创作中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应从受众特点、需求等角度出发,综合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声、形、情来提升界面质量,为将播音主持界面中的“美”呈现出来奠定基础。
(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思路
1.创新思想观念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转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播音主持节目质量、内容以及形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要想不断提升播音主持节目质量、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内容丰富和形式新颖的节目,与此同时,还应适当调整播音主持风格,以此提升节目吸引力。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应对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还应树立创新思想,从细节入手加大播音主持节目创新力度,为将播音主持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奠定基础。
2.加大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力度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模式,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成为各个领域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我国播音主持领域积极发展中也必须加大对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此进行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至关重要。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应用网络技术,可以给予受众全新的视听体验,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中,播音主持人应积极进行网络技术的学习,在日常工作中紧密结合网络平台与播音主持工作,从而促进播音主持节目吸引力的提升。同时,播音主持人还应结合节目特点有针对性构建相应的反馈渠道,在播音主持节目中同受众进行有效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还能够实现节目优化调整的目标,为全面提升播音节目质量、从多个角度出发满足受众的需求奠定基础。
3.全面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养
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进入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替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发展受到了冲击。要想全面推动播音主持行业领域的进步,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顺应时展需求,积极进行先进技术的学习,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整体上提升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养,这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进行节目制作、不断进行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播音员主持人日常工作中不仅应明确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同时还应从人生阅历、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出发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素养。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一项传统行业艺术,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和质地各不相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艺术元素,这也是现代陶瓷雕塑应吸取的精华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发
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化产品,陶瓷雕塑就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后人对其传承并弘扬发展。然而,目前来看人们常常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将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过多地融入其中,这非常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加强对其保护力度。陶瓷雕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文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进行浅谈。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雕塑传承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
传统的历史文化产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记录与印证,现代社会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对文化产品的重视也多是源自于其背后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多传统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和过度盲目改造导致的,使传统文化产品本来的韵味消失殆尽。陶瓷雕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学科,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但受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陶瓷雕塑传承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植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使其本质发生改变。
(二)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断代
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是当时历史年代艺术思想凝结而成的,和时代的发展融合异常艰难,这就要求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淘洗”。但是当时的手工艺人们忽视了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手工作坊是家庭生产模式,技术传播范围狭窄,导致了手工家庭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却文化水平有限、不懂手工制作技术重要性的传承人认为是“没价值”的破烂东西,而在生产制作中,忽视了传统技术的传承,导致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制作工艺在今天断代失传,使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陷入了困境。
(三)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机制不完善
从思想层面来说,对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强大的思想意识,撑不起健全的保护机制,没有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导致了保护工作异常艰难,众多种类的陶瓷艺术品被损坏,甚至是消失,这是艺术品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最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所在地区陶瓷艺术品保护的重视,正确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做到千古文化在今天的有效传承。
二、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良好的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舆论氛围
艺术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思想便是创作性思维。这就要求今天的传承者们在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时,不仅仅要基于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发挥创作性思维,将陶瓷雕塑艺术品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不仅是当时历史时期文化的凝结,同时不同地区的艺术品也蕴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的传承过程中,大量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仅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加会制约商业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当地将目光放长远,在创作性发展艺术品的同时,分一部分资金用于传统经典艺术品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建立艺术节等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延长商业线,吸引文化投资。这样共赢的举措,既能够保证当地陶瓷雕塑艺术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够为当地带来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建立共赢模式。
(二)加强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和传承发展
各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上,政府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提供帮助,加强对传统工艺制作人的保护力度,完善保o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将这些代表文化遗产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有效保护。注重特色性和区域性,将特色陶瓷雕塑艺术品保存下来,收集带有当地特色文化及本土知识的艺术品,使得文化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流传。同时保持创新性,在传统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上,融合加入当代的时代元素,丰富艺术品的文化内容。只有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将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使优秀的艺术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想要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必须以吸收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髓为基础,将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文化;保护传承
1 前言
戏剧的分类通常取决于地域性,所以从中可折射出某个地区的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甚至经济发展状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戏剧的剧种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消亡。“抢救”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保护并传承戏剧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的大势所趋。
2 从现状看戏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21世纪初期,我国实现了从思想较为保守的农业国到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的工业国的转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这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这就让戏剧这种传统艺术的“市场”不断缩水。戏曲不仅在城市中销声匿迹,在乡村中都比较少见,许多剧种濒临绝迹。相关调查的结果表明,即使在山西这个“戏剧大省”,据统计,在1983年共有49个剧种。到2003年的时候,仅剩28个剧种。并且从2012年5月的最新调查结果来看,剧种数量又减少了13个。仅仅一个省在二十几年间就有三十多个剧种消亡,全国的情况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保护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确迫在眉睫。
3 传统戏剧的传承保护
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充满了历史沉淀感和文化气息,地域性非常明显,可谓百家争鸣、丰富多彩。近年来,随着古琴、昆曲等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传统戏剧的保护工作也渐渐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然而正是由于戏剧艺术本身受到其多样性以及地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的局限,保护工作变得艰难而复杂。如何留住这些精髓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人死艺亡”的现象,是戏剧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3.1抓重点式的拨款予以匡扶
在我国众多剧中,其中不乏富有文化和历史双重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举重,例如川剧、秦腔、木偶戏、藏戏、梨园戏、昆曲、京剧等等,这些剧种无疑是代表性和典型性极强的主流剧目,一旦消亡,会造成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损失。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政府,都应将这些剧目作为保护和传承的侧重点,并提升剧院本身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剧院不应只作为演出的场地存在于世,而更应该是相应的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和此剧种的研究基地。只有这样,此剧种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展、壮大,才能得到源头活水一般的新动力。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保障资金量。国家和政府在“匡扶”时应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宽松,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将其看作一个重点资助项目。它代表的是对所有艺术家和吸取热爱者的鼓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3.2做好“备份”工作
除外刚才所提到的“主流剧种”,还有一些剧种本身虽有一些艺术特点,或能折射出某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失价值,然而演出剧目少之又少。例如赛戏、目连戏、队戏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它们已很难被现代观众所接受,无法在观众里引起共鸣,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支撑,故而被自然淘汰。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现代观众不肯定其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就一并否定其的精神价值和研究价值。即使它们不能再被搬上舞台,国家和当地政府也应该下拨专款,将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剧种的经典剧目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并收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中,以供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这种“备份”能折射出此剧种曾经的辉煌。
3.3锦上添花,未雨绸缪
在众多剧种里,拔得头筹,最受现代观众欣赏甚至热爱的无疑是秀若无骨、婉转灵动的越剧、通俗诙谐、自然纯朴的黄梅戏、大鼓、以及铿锵有力,颇有气势的豫剧、晋剧等等。这些剧目有着观众多、演出繁荣的优势,有着蓬勃的生机和光明锦绣的发展前景,消逝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都较小,然而国家和政府更应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助其不断发展壮大。故而,国家和当地政府要不断开辟道路,使其走入演出市场。换而言之,就是多为其宣传造势,创造并不断优化演出条件。在给予适当补贴的条件下,让其“独立”,即让其用演出所得来做为自身完善的主要资金来源。推广优秀剧目,并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剧院和剧团,对其授予“艺术传承、艺术创作的示范单位”,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4多排演经典剧目
要让一个剧种在受尽岁月洗礼之后还能被观众所接受、喜爱,使其经久不衰,则一定要让其和观众多“见面”。可见,多排烟经典的、代表性强的剧目非常重要。传统戏剧的保护单位一般都是剧团。所以,应该多排演经典剧目,并且重用传承人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兴趣盎然,取得艺术影响的最大化。然而,一出经典剧目是否能恢复上演,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多少,并且一般都会花费大量资金。所以上级部门在拨款时,应考虑到实际情况,所拨下的资金量最少也要能够支撑一出戏以上的费用,从而做到有备无患。并且地方部门也应予以支持,不能认为拨款只是中央财政的任务。毕竟,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文化底蕴。并且,在恢复上演经典剧目之外,还应做好后续工作,即要将其整理并拍摄成影像资料,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地留存并不断普及。
3.5重视并保护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它如云一般飘忽,无依据可寻。戏曲能否被传承下去,演员是核心。因为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靠艺人的口传身教,此后才能取得“名师出高徒”的效果。虽然如今戏剧学校林立而存,然而也需要良好的师资。许多戏曲艺术家本身,也是优秀的教育家。例如元杂剧的奠基人珠帘秀培养出的赛帘秀、燕山秀等著名演员。她德艺双馨,后人为表钦佩和敬畏,将其称为“朱娘娘”。又如昆曲大家魏良辅、秦腔大家魏长生以及赫赫有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谭鑫培等等。他们继承先人衣钵,将戏曲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活生生的资源。
政府自身也看到了传承人对于保护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务院公布了两批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共777人。他们不仅“归属”于秦腔、豫剧、京剧、昆曲、越剧、评剧这样的“大剧种”,其中也不乏藏戏、傣剧、侗剧等少数民族剧种的传承人以及花灯、花鼓、秧歌这些民间小调的继承人,他们为保护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应重视并保护他们。给予可观补贴,敦促他们多收弟子,并且可将其派往相对应的剧团,担任总指导工作,做到“人尽其用”。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精神生活越发充实、娱乐活动也越发多样化。这种趋势从根本上加速了戏剧,尤其是一些“偏门”剧种的消亡,所以保护工作变得越发重要。文章提出了五点“保护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总之,欲让一个剧种经久不衰,其核心为“拨款”、“多排演”、“保护传承人”。毕竟,保护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政府或艺人单方面的努力,而应齐心携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海波.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存在状态浅析――以甘肃省会宁县南门村徐川社眉户戏10年来演出情况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3):9-10
[2]刘新阳.京剧“唐派”艺术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思考[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王廷信.昆曲的雅俗、昆曲遗产的保护与昆曲生存空间的拓展[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0
关键词:民间音乐;继承与发展;人才培养
一、我国民间音乐继承与发展现状
在新潮流、新艺术形式主宰时尚的今天,民族的艺术精华反而被我们冷落和忽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只能在少部分地区或者人群中继续流传,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历史意义。社会的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音乐简单直观的艺术特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许多原生态民歌、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已经逐渐失传和消逝,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而一些音乐院校虽有开设民间音乐相关教学,但课程并未涉及其精髓,学习中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了解不多,学校重视度不够。
二、加大学校民间音乐教学强度,继承民间音乐精髓
学校是民间音乐最好的传播者,学校的音乐教学是民间音乐的传承介质,做好学校的音乐教学,对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传统民间音乐展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在学校进行民间音乐传播,向学生展示民间音乐的精髓,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更好地传承民间音乐,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要求学校更加重视民间音乐的教学,为其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提供更多的硬软件支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行挖掘和发现,才能发展和继承其文化的艺术价值,高校只有鼓励学生从事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发展,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做更多的保障工作,才能不断推动文化艺术的进步。
三、加强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加大民间艺人培养力度
因为民间音乐的逐渐失传,很多人无法接触到音乐的精神,很难享受其艺术价值。因此,加强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鼓励人们接触和了解民间音乐,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民间音乐,钻研民间音乐,是继承和发展民间音乐的有利途径。因此,首先要加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培养力度,做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此外,也要在民间寻找各民族精通音乐艺术的工作者和继承者,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和保护,使他们在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要注重各级文艺工作者对民间音乐的科学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做好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在民间,应该建立艺术人才库,以有效的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民间艺术工作者,倡导和弘扬、发掘传统民间艺术;另外,还要为民间工艺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硬件措施,如:建立专业博物馆、陈列馆等,并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接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认识民间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拓展更多的空间。
加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民族精神不被现代潮流所淹没;不断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创新音乐,才能维护我国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保障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能够引发人们对音乐文化的探究,不断探索和发掘音乐的多种形式,不断拓展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空间,实现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地域文化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关键词:傣族;德宏瑞丽迦楼罗舞;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宗教舞蹈是宗教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与求雨、抗旱、驱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种人类精神生命需求的紧密配合的舞蹈,宗教舞蹈采用的是舞蹈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汇,包含的却是宗教的内核,渲染的是神费的威慑力量。它以舞蹈的语言,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宗教舞蹈既具有宗教文化艺术的象征意义,又包含着各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受佛教影响的德宏瑞丽迦楼罗为例,迦楼罗在各地各有特点。而迦楼罗舞在德宏瑞丽表象形态,表演形式又有自己的特点,舞蹈动作和其他傣龙地方迦楼罗舞比起来,大同小异。以及现在在瑞丽对迦楼罗的传承和保护又有自己传承保护意识。文化氛围表演场合和古代又有不一样,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它又有另外一种形象代表傣龙文化表象傣龙或德宏瑞丽迦楼舞风格和各种文化交流,展演。传承迦楼罗对于傣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自信,迦楼罗的表演欣赏,对于外族又是多元文化交流共享。迦楼罗舞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丰富文艺形式。
二、简述迦楼罗舞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什么是迦楼罗
迦楼罗,汉译为金翅乌,又称大鹏金翅鸟。源自古印度神话传说,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形象,“八部天龙”又称天龙八部、八部众,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魔呼罗迦。是神鸟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据佛经讲,迦楼罗本是一种凶恶的鸟,体积大,两翅膀伸展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居于须弥山北方。迦楼罗是祗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还有妙翼、神速者等等美名。
(二) 傣族与迦楼罗舞
迦楼罗舞,瑞丽傣话叫嘎罗弄或嘎伦,罗马音Ka Nok。现按中文翻译通称大鹏鸟舞。瑞丽傣族迦楼罗舞同缅甸掸邦地区蠢话一样是受佛教影响的舞蹈,随着佛教传入以后而产生的舞蹈。迦楼罗表演特点也差不多是一脉的。其中傣龙主要居住在缅甸东北部掸邦,中国的德宏、普洱、临沧地区,以及泰国的夜丰颂府。清迈府。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和普洱,临池地区。
三、德宏瑞丽傣族对迦楼罗舞保护与传承
舞蹈天生具有使人们得到心情的愉悦,带有宗教礼仪性质更使人精神愉悦上的享受。迦楼罗舞作为受宗教影响的舞蹈,具有迎神的文化内涵,是巧取豪夺祭祀舞蹈,通过上面资料云南其他地方表演迦楼罗除了在宗教仪式上表演还有延伸到地方上层婚礼也有表演,瑞丽地区还专门以跳迦楼罗舞为职业的艺人。而历史性舞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宗教性舞蹈,一种是非宗教性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化舞蹈逐渐向世俗化转变,迦楼罗在瑞丽现状也是如此,迦楼罗舞作为族群文艺特征,现在掸邦瑞丽地区一年的节庆或非节庆活动都会有表演。瑞丽地工傣族近年来开始注意理视传统文艺保护与传承,开始有大量年轻人的空闲时间通过对异国同胞掸邦人保留下来的传统迦楼罗舞进行学习,除了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也是对自己传统文化守护的义务感慢慢在瑞丽傣族人心中形成。
四、迦楼罗与多元文化
在现代社会,不忘传统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显得很重要,中国境内的傣族对自己传统文艺的传承,一来对自己文化持以正确对待也丰富自己文化多样性,二来对云南文艺也是呈现了文化多样性。就以傣龙与傣龙迦楼罗舞,迦楼罗舞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对它保护与传承于掸邦人德宏人是一种文艺多样性的呈现有益。于云南境内有迦楼罗舞的傣族地区也是有益,云南境内迦楼罗舞交流对于傣族也当今尊重、理解、和谐,是多元文化的宗旨。
五、当代舞蹈院校大学生对学习和传承学习民族传统舞蹈意义
对于现代舞蹈院校学生的我们,学习和传承自己或其他民族的传统舞蹈对于我们静下心来了解舞蹈文化内涵无疑是有益的。学习传统舞蹈也是一种享受先人留下的文化路痴,有历史厚重感。学习本民族舞蹈,其他民族舞蹈,现代舞,当代舞也 好,学什么像什么,了解舞蹈文化内涵是作为一位舞者该有的。目前通过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各个区域傣泰民族交流也开始频繁。交流延伸出来的很多值得研究,学习和传承传统舞蹈对于我们是一种文化享受也是通过肢体传达传统舞蹈之美。
【关键词】潮剧;传承;保护;重要;具体;实效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59-02
潮剧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和台湾、东南亚各国。其历史悠久,艺术积淀深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潮剧的传承与保护,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艺术课题。然而,对潮剧的传承与保护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为此,本文将这一复杂系统工程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解读。
一、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对潮剧传承与保护的第一个层面,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更改认知系统,但又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与动力之源系统。因为只有在理性上充分认识到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才会在正确的理性指导下做好传承与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才能在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出色地完成传承与保护的历史重任。
潮剧是全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素有“南国奇葩”的美誉。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明中叶已形成,当时称‘潮调’,也叫‘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嘉靖年间已有剧本流传,现尚存有嘉靖刻本《荔镜记》,以及稍后出版的《摘锦潮调金花女》和《苏六娘》等剧本。潮剧属宋元南戏遗音,其声腔受弋、昆、汉等剧种的影响。音乐唱腔以联曲体为主,也吸收板胡腔体的上下句式,有一唱众和及帮腔的形式;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当地的大锣古音乐、庙堂音乐和民歌小调,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伴奏乐器中的低音‘深波’(一种独特的大锣),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1]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大戏,各行当表演细腻生动、程式规范、技巧娴熟。其中,尤以旦、丑两行更为丰富。正旦又称“青衣”,潮剧俗称“乌衫”。潮谚有云:“小生拿折扇,花旦抛目箭,乌衫同汁嗒嗒滴。”
潮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存活于舞台上的生动例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还是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的文化纽带。民族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潮剧的传承与保护,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潮剧以其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含量与深厚的艺术积淀,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对潮剧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勿须赘述了。
二、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性
对潮剧传承与保护的第二个层面,是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性。
理性认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做好潮剧传承与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也就是把传承与保护工作抓牢、抓全、抓细、抓紧、抓到底、抓到实处。要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指导,重在行动。
具体而言,潮剧的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剧目的传承与保护
剧目是潮剧的载体和中心,也是潮剧的凭借和依托,没有剧目就没有潮剧。因此对剧目的传承与保护,是潮剧传承与保护的第一要务。潮剧剧目数百出,经过甄别筛选,传统的经典剧目与保留剧目也有数十出。例如《荔镜记》《苏六娘》《扫窗会》《芦林会》《辨木》《闹钗》《刺梁冀》《闹开封》《陈三五娘》等。这些剧目情节紧凑,立意高远、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唱腔优美动人、感人至深;人物形象丰满;表演艺术细腻典雅,程式规范。另有一些新编历史剧目,如《袁崇焕》《辞郎州》《文天祥》《大义状元》《月莲救母》《梅花公主》等。还有整理改编的一批剧目,如《石榴花》《节义夫妻》《钦差无旨》《乱世鸳鸯》《唐伯虎》《程咬金救薛仁贵》等。上述剧目均在传承与保护之列。
(二)剧本的传承与保护
剧本乃一剧之本,是剧目的“设计图纸”,即表演与导演的文本依据和基础。因此,对上述剧目的文学剧本,要收集整理齐全完备,并一律记录存档,录入电脑。
(三)音乐唱腔的传承与保护
音乐唱腔是潮剧的重要艺术元素,戏曲戏曲,无曲不成为戏。因此,要千方百计将所有传承与保护剧目的唱腔音乐收集整理齐全完备,一要以文字符号形式形成文本资料与曲谱;二要以音频与视频资料为参照,并一律录入电脑。
(四)对传承人的保护
潮剧有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的“潮剧”词条中,就提到谢大目、洪妙、姚璇秋、李有存四位;而在戏曲演员的人物词条中,又收入潮剧演员洪妙、郭石梅、姚璇秋三位名家。洪妙擅演老旦、女丑,唱腔圆润优美,做功细腻生动,自成一家,代表剧目有《辨本》《老少配》《包公会李后》《香罗帕》等,因在《辨本》中饰杨令婆尤为出色,故有“活令婆”之称。郭石梅擅演丑和老生,代表剧目有《程咬金》《李晤直》《金来清》《清官艳史》《秦德避雨》《荔镜记》《苏六娘》《辞郎州》《奸商马文明》等。姚璇秋擅演青衣,唱腔圆润清晰,做派稳重大方,代表剧目有《荔镜记》《苏六娘》《扫窗会》《辞郎州》《江姐》等。其中《荔镜记》《苏六娘》已摄成影片。如今她已八十岁高龄,仍健康矍铄。
三、传承与保护的实效性
对潮剧传承与保护的第三个层面,是传承与保护的实效性。
实效性即注重实际效果,不搞花架子,不玩花拳绣腿。以实际效果为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通过剧目排演进行人才培养
先后投入排练并演出的传统经典剧目有《陈三五娘》《苏六娘》《刘明珠》《换偶记》《王茂生进酒》《续荔镜记》等,由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和国家级传承人姚璇秋、方殿荣等对青年演员言传身授,使传承工作与剧目生产相结合、新老相结合,收到良好的实效。
(二)成立专门的传承保护机构
为了做到组织落实,汕头市成立了专门的潮剧传承与保护机构,将原广东潮剧院院部及三个演出团体划转设立“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继续保留“广东潮剧院”的牌子,专门承担潮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三)加大演出力度
演出是传承与保护的最佳方式。潮剧工作者先后举办“潮剧节”、“潮韵流行风”、“潮起粤东”、“潮剧优秀剧目展演”、“潮剧经典唱段民族交响音乐会”、“广东省青年潮剧演艺大赛”、“潮剧票友演唱大赛”等10项重点演出活动,助推了潮剧的传承与保护,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重要性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
一、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传承”
具有可探究性的中国画起源,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不难发现,这些悠久的绘画变革过程,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杰出艺术家对既已形成的中国画体系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相比,其发展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至少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画的发展都是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同步的,这种封闭环境下,若没有有效的传承,中国画显然走不到今天,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由此可看出,电子商务论文传承二字,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这种传承,是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极具中国本土特色。
二、“传承”在当今中国画发展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目前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并且有所收获。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必然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那种要彻底地摒弃传统,主张要完全不包含传统因素的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思想,就目前来看是很难成立的,也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现实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画家正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掘现代意识的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画家最具现代意识的新观念之一。大陆画坛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谓“新文人画”之风。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传统的文人品味,很讲究传统笔墨的画风,正说明中国画画家已经从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困扰中醒悟过来,又重新考虑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点,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展的因素。
换个角度分析,当今的中国美术界,已然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纯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正确的判断。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势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结语
总结来看,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锟.对中国画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