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6:09
序论:在您撰写智能制造技术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2-0102-01
自动化生产是新时期工业经济的先进理念,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均是工业自动化的具体表现。积极推广智能制造技术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传统制造模式的缺陷
不可否认,传统手工制作对当时的工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倡导科技创新的今天,传统制造技术却显现了多方面的缺陷。
①生产质量低。我国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等两大类别,重工业指的是采掘业、原材料加工等,轻工业则指化工等行业。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依赖于手工操作,许多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如:机械制造行业靠手工打造金属物件,产品的尺寸、形状等指标很难达到高水平。
②生产时间长。传统工业制造因缺乏先进的工艺流程,制造人员几乎凭借个人经验制造产品。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工艺未能及时采用,如:采煤行业中煤矿开采工艺落后,造成矿工每天的煤矿开采量量少,且矿工需持续工作12 h以上才能保证足够的产量,作业时间超出预期范围。
③生产效益少。企业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工业制造,但由于生产产品质量不达标,成批产品无法走向市场销售,这造成企业出现货物囤积现象。此外,由于质量问题引起的各种补偿问题均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阻碍。早期我国工业呈现出生产投资大,回收效益少的状况。
④生产设备缺。根据我国工业发展历程可知,早期工业产品的制造生产70%以上均依赖于手工操作。这不仅是国内工业技术落后的表现,也是工业生产设备不足的象征。由于缺乏机械设备从事相关生产,手工制造才会一直占据工业产品加工的主流,制约了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
2 智能制造技术的工业运用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全国各地开始积极开展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过近30年的技术改革,我国的工业制造生产已经掌握了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等多项技术。有了先进技术为支撑,我国的工业经济效益开始翻倍增长,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更加普遍。工业生产自动化中引进智能制造技术的优点如下:
①人机操作。智能制造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人机操作”,企业在制造高精度、高要求、高质量的产品时,必须要使用智能化操控系统保证自动化生产的质量。如:机械制造行业中,对于金属产品的精度要求十分严格,若依旧安排人工制造加工时无法达到精度指标的。企业可利用计算机与数控设备建立连接,用计算机编程后输入程序指令,机械自动化生产可保证产品精度符合要求。
②自动设计。智能机器具有强大的推理、预测、判断等功能,制造设备可参照接收到的数字信号或程序代码设计工业产品。产品研发人员把某个产品的重点参数及程序代码输入智能机器中,则可通过自动设计将产品模型显示在计算机上,让企业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投入生产。如:许多企业采用CAD、proE UG等自动化设计软件,获得的产品模型更加精准。
③虚拟生产。虚拟技术依旧以计算机为核心控制,并结合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数据预测、模拟仿真等功能,对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虚拟化模拟生产可及时发现设计产品存在的问题,对生产制造工艺做进一步改学原料比例调整提供依据。
3 结 语
总之,随着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企业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制造产品的数量相比之前更多。面对这种状况若依旧采用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则难以满足生产效率指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孟俊焕,孙汝军,姚俊红,张秀英.智能制造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5,(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机电一体化在工业制造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谓机电一体化,通俗讲就是机械电子学,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说机械化程度的强弱,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实力强弱的体现之一。因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不断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进,是企业长久发展直观重要的推动因素。
1机电一体化的意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主要强调的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之间的结合,在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再加上网络技术的辅作用,使得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从客观上来看,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集中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制。在未来,C电一体化会朝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发展。
2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时间比较常,在发展的初期人们并没有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融合,还将其视为分裂的个体,主要是靠电子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来提高机械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但是,在当时的发展阶段,机械工业与电子没有融合,还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机械生产中,使得其发展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和目标,应用范围也并不十分广泛,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如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涵盖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学技术、光学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依赖众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是为了适合生产的实际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加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高度的模拟人脑,对整个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出各种操作指令,完成复杂的生产,对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智能控制,整个生产的过程也十分的人性化,电脑代替人脑进行控制大大的减轻了人们工作的负担。当前,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作用之下,工业生产已经并不单纯局限于某一个单独的领域当中,而是就地取材,遍布世界的诸多角落。所以,关于机电一体化的含义也被融入了新理念,因此,在现代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我们不难看到远程控制技术和远程监视技术的存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未来,势必会突破原有的生产模式,从而对于机电产品的部分标准进行统一与规范。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3.1在自动生产和自动机械中的应用
当前,机电一体化在企业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了自动生产线在实际生产当中的运用,也体现了自动机械在实际生产当中的运用。无论是现代传感技术,还是电子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都有着一定的运用。我们将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成为柔性制造系统技术,对于这一技术来说,将数控机床、计算机、工业机器人等进行连接,从而成为一个生产网络整体当中的生产技术。其存在着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满足于生产部门所提出了相应问题[3]。
3.2计算机的集成化体制
基于当前的战略发展理念,借助于全局动态的形势,能够帮助促进整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完善与优化。在这一体系当中,其建立与组合,并不单纯是子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立足于当前地系统,将各个部门之间的界线得以突破,在这一系统当中,制造系统是主干系统。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在其具有一定的集成性特征时,就能够对于生产因素当中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保证生产开发水准的提升,使得企业当中所蕴含的潜力和发展潜力被激发出来。
3.3在工程建设当中的使用
机电一体化在工程建设当中的使用,能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建筑物照明系统的应用,在@一功能当中,主要能够通过通信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联合实现的,因此,对于不同时段的照明系统,应当进行有效控制。在这一照明体系当中,对于照明时间的自动控制,能够帮助减少电能损耗,实现智能化控制。其次,在建筑内部空调系统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智能化特征,利用比例积分调节器闭环的形势,从而对于不同季节的空调使用模式进行设置,这样能够实现空调的智能化调节,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室内空气的优化,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能量的损耗。
4机电一体化未来使用的方向
首先,在当前机电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之下,其已经开始逐渐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而就微型化发展本身而言,体现出来的是对于高新科技产品的发展与完善。就现有状况来看,由于卫星机电一体化产品在题记方面相对比较小,所以损耗的能量也不是很大,能够完成很多任务。
其次,从智能化角度上来看,工业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程度上来,其中不仅涉及到机器人智能应用,也涉及到相应的数控智能应用。虽然当前的数控机床领域,并不能够与人类一样实现完全地智能化,但是,拥有部分人类智能的性能对于提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有着极强的帮助作用。
再次,无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其最终目的始终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在实际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保存人性化的设计,在色彩和造型方面起到一致性,在满足上述条件之后,可以融入艺术性色彩。
5结语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设计对于人类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也是当前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多重高新技术的集合体。因此,在未来研究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在智能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深化改革,保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契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140-03
[作者简介] 叶志斌,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杭州 310004)
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中,超过2/3的企业为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台州、温州、宁波和萧山等地。其中,台州玉环和温州瑞安两地已分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专业分工配套完善的大型产业集群,并分别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中国汽摩配之都”,涌现出了吉利集团、钱江摩托、瑞立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整体上与国际水平甚至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此作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
1. 新产品开发不足
从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这一反映企业新产品开况的指标看,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一比重只有17.10%,特别是其中的汽车制造、自行车制造这一比重分别仅为15.04和14.13%(见表1),这表明浙江汽车和自行车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2.企业盈利能力较弱
从表2明显可以看出,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全行业单位销售产值利润率仅有5.89%,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的单位销售产值利润率稍高,分别为7.61%和6.84%,而摩托车制造和自行车制造等的单位销售利润率还不到5%,航空航天器制造则为亏损。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产业内竞争过度。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家通常“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竞争意识强而合作精神则较弱,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有限,强强合并非常困难,竞争异常激烈。产业内的过度竞争致使市场秩序混乱,多数企业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度匮乏。表3的数据表明,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其匮乏。从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看,2075家企业总共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9891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4.77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40人。从汽车制造业看,1323家规模以上企业总共拥有科技活动人员7214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5.45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63人。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的匮乏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瓶颈。
其次,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投入规模是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投入规模不仅对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的实力。从国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常建坤,2006)。2004年末,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5.11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0.57%(见表4),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值。R&D经费投入过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多渠道大幅增加交通运输设备运输业的研发投入刻不容缓。
表5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浙江交通运输制造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浙江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项目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支出分别为19.04亿元、11.75亿元、5.11亿元和7.54亿元,每个企业平均只有91.77万元、56.63万元、24.63万元和36.32万元。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种需要高强度技术创新投入的行业来说,这样的投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科技人员极其匮乏,再加上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浙江交通运输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不是帮助它们如何“长大”,而是帮其如何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融入整个创新分工体系。为此,要完善包括科技成果评估认定机构、技术交易经纪机构、风险投资管理顾问机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构等在内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要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税收政策,可考虑制定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决定其税收优惠的政策;可考虑制定对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实行补贴的政策。
2.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
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有重点地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合作兴建技术开发机构或联合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撑;要通过有计划地制定一些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合作创新计划,组织行业内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要通过加强对集群式创新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行业内企业的合作意识,培育区域集群式创新文化,通过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促使行业内企业建立员工学习机制;要建立开放性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要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手协作;要通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配置科技资源效率和科技转化动力强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通过对企业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的设定来平衡企业间的利益,以达到合作中的互惠互利。
3.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明确企业的科技创新主导地位,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缓解R&D活动资金压力,改善科研条件;要形成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技术改造;要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利用外方技术注入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
4.建立多渠道、多种办法培养、引进和利用人才的机制
要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同时鼓励专门人才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适用的高级技术工人;要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及适用技术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和智能复合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贸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浙江装备制造业[J].经贸实践,2003,(2).
[2]胡际春.关于浙江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考察与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周顺卿.民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成长方式转型[J].浙江经济,2006,(1).
关键词: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问题;必要性
制浆造纸工业与国民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紧缺,制浆造纸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关键。在当今的潮流下,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制浆造纸业发展的趋势,追求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环境的协调相处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原材料的缺口制约着制浆造纸企业的发展
制浆造纸业属于原料密集型产业,不仅对原料的数量需求巨大,同时对原料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制浆造纸业发展过程中,纸浆的原料结构十分的不合理。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造纸工业的纸浆消耗情况中废纸浆、非木浆的综合比重占到了80%,其中木浆的所占比重是很低的,仅为22%,并且其中的一多半还要依赖于外国进口,这些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纸浆中非木浆的资源利用率偏低,造成环境的污染较大。根据检测报告分析,其中的主要污染源是进行纸张漂白之后的废液,尤其是在草类纸浆中所含有的草浆黑液,含有元素硅的量超标,而且难以被提取和过滤,造成资源的可重复利用率较低,影响了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的质量和长远的发展。
1.2设备较为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差
与造纸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制浆造纸业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体的制造水平还是偏低。众所周知,造纸业是污染较大的工业之一,需要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提取率,但是从目前我国的造纸业来看,水平较低。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产学研的衔接较差。在现阶段,我国的自主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造纸业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办法保证先进的设备在工业中的及时应用,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大型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在国内无法制造,只能依赖于国外的进口,制约了我国制浆造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技术不达标。造纸业的资源消耗较大,但是重复利用率和资源的提取率较低,我国目前在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技术革新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实现造纸业的循环发展,必须要加强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提高设备和科研的能力。
1.3高消耗低效率,环境污染严重
制浆造纸业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因为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排放废气和污水。尤其是在制浆的阶段,需要投入许多的原料和化学药品进行去杂质,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根据数据显示,仅2005年,中国造纸业排放污水量达到36.7亿吨,在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中占到五分之一左右,废气的排放量约为159.7万吨,约占全国企业废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从数据中就可以反映出制浆造纸工业的排污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巨大,对我国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另外,造纸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需求量十分大。虽然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属于可再生的资源,但是对我国来说,资源的总量较少,分布也不均匀,所以造纸业的发展对国家的环境造成重要的影响。另外,森林系统和水系统对环境的维系作用十分重大,因此,大量的砍伐和消耗,对我国的环境系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制浆造纸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技术创新,改善了传统制浆造纸技术的缺点和不足。就绿色技术的本质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更加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引导技术创新向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去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对于制浆造纸企业来说,其行业特点属于生物制品产业,相比于其他的非生物制造业来说,具有更加良好的优势,能够实现原料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同时制浆造纸产业又属于高污染的行业,所以在污染控制和预防技术方面,需要加强改进和革新,严格控制废物的排放,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中国制浆造纸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环境保护和增长持续相协调的战略,建立循环的现代化造纸企业。但是在目前看来,原料结构不合理,非木浆和草浆的比重较大;技术设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难以保证制浆造纸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实现节能减排,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技术,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加快技术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另一方面,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的降低制浆造纸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减轻环境的污染问题,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的文化,增强大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可程度,实现经济的大幅度增值。因此,在制浆造纸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3绿色创新技术推动制浆造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有利于提升设备的水平
在目前来看我国的制浆造纸设备与造纸业发达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的许多制浆造纸设备还依赖于国外的进口。通过实行绿色创新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浆造纸设备方面的突破,解决传统技术中消耗过大、运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由此,制浆造纸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设备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同时也实现了制浆造纸企业长远的、良好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制浆造纸企业中实施绿色技术创新,不只是在某一个环节中进行改进,也不是在某一个阶段注重技术的革新和应用,而是从全局出发,在全部的过程之中融入绿色技术创新的理念。原材料的选取、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都涉及到绿色技术创新,具体的来说,造纸系统的循环使用要用到技术的创新,浆料的重复利用要用到技术的创新,纸张的漂白工程要用到技术的创新,废弃物的排放也要用到技术的创新等。所以说绿色技术的创新贯穿整个制浆造纸过程的始终,对于提高制浆造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3使得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技术的创新,包括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生产技术等,这些都在制浆造纸企业中等到充分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竞争不断地加大。在生产中利用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走出高能耗、低效率的困境,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环境的保护,可以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更好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另外,也可以为企业建立完善的产品营销的网络,将产品更好的向社会推广,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力的地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的制浆造纸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且由于造纸设备的落后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导致在制浆造纸的过程中出现了能耗较大、效率较低的情况,严中的阻碍和制约了我国的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因此,加强对制浆造纸业问题的研究,融入绿色技术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制浆造纸业中实施绿色技术创新,能够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保证造纸业的长久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做到绿色生态、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吴云波,焦涛,王惠中,黄娟,谢卫平,于涛.废纸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比较及绩效评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8)
[2]胡宗渊.推进我国造纸工业“十一五”持续健康发展《关于我国造纸工业“十一五”发展意见》解读[J].天津造纸.2008(01)
[3]邱晓兰.知识经济时代制浆造纸企业的文化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2)
[4]李杰中.制浆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8)
[5]秦书生.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理论导刊.2010(10)
(1 国网武汉市东西湖区供电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40
2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窃电是一种非法使用电能和盗窃供电企业的犯罪行为,国网公司提出“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发展战略,主动防范,实时监控,即窃即抓,智能防窃电终端系统等先进技术得到极大限度的推广运用。文章利用调研挖掘的技术改造数据进行分析,对技术改造开展定性评价,从而论证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窃电;防窃电;智能化;技术改造;经济性评价;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M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38
收稿日期:2014-10-17
1 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依据湖北省目前破获案件的情况来看,当前窃电案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窃电主体越来越复杂化。从当前实施窃电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构成情况来看,窃电行为人分别为:居民占51%,中小企业占49%。在中小企业中,其中尤以私企窃电案件居多,高能耗企业更是窃电的主力军。
(2)窃电手段多样化和智能化。窃电方式由过去原始的私拉乱接、私自揭开电表的接线盒封印、损坏电表、损坏计量互感器和绕越电表等形式,发展到运用高科技智能型窃电形式,如运用电能表自身的物理原理,通过改变电压、电流、相位等参数,分别采用失压、欠流及欠压、移相的方式,造成电表少计或不计,达到违法窃电的目的。
(3)窃电案值不断创出新高。近年来,破获的窃电个案价值从几千元到数百万元,窃电记录不断刷新,窃电金额居高不下,应当引起电力公司的高度重视。
(4)窃电危害性越来越大。窃电引发的民事纠纷、治安案件、火灾案件及刑事案件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由此看,窃电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电力经营秩序问题,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2 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内容
湖北省电力公司营销部根据计量装置适用对象和应用特点,将智能防窃电计量装置技术改造方案分为以下三类:
(1)改造方案安装智能防窃电终端系统。包括:①适用对象—重要专变用户(高供高计或高供低计);②对象特点—用电量大,特大窃电嫌疑户;③具体做法—高压三相三线或三相四线的专变用户在高压侧加装智能防窃电终端系统,监测用户的用电情况。
(2)计量箱封改装RFID智能芯片封。包括:①适用对象为一般专变户(高供高计或高供低计);②对象特点是用电量较大,有窃电记录;③具体做法是高压三相三线或三相四线的专变用户计量箱普通封改造为RFID智能芯片封。
(3)计量箱普通封改造为二维码数字封。包括:①适用对象为低压用户(低压单相、三相四线直通表、三相四线带TA用户);②对象特点是用电量较大,有窃电嫌疑;③具体做法是低压用户的计量箱普通封改造为二维码数字封。
公司营销部对每一种改造类别分别制定了明确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标准,以保证改造的效果。
3 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经济性分析
从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的用户用电量变化角度入手,借助统计学原理,对其用电量变化趋势做定性分析,进而达到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经济性分析的目的。
(1)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对追查用户违约用电能起到直接的效果,经济效益显著。公司自2010年开始全面试点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2010年至今通过技术改造,发现和追查的违约用电情况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开始改造至今,通过安装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设备,共发现违约用电用户334户,追补电量达880.5万KW·h,追补电费总额为522.5万元,由此可见,技术改造通过追查违约用电,可直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2)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能直接发现用户计量装置故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开始改造至今,通过安装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设备,共发现计量装置故障用户150户,追退补电量总额达1 072.88KW·h,追退补电费总额为488.89万元。
(3)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对窃电用户产生震慑作用,直至不敢或放弃窃电。按智能防窃电技术对用户窃电行为的防范作用及用户可能的反应特点,作定性分析时,对用户的用电量变化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把用户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用电量持续增加的用户;第二类为用电量先增后减或持续减少的用户;第三类为用电量波动不大或忽增忽减的用户。并通过计算各自所占比例,以反映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的效果(见表2)。
笔者把全省各地市公司自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以来,按照用电特征把用户使用电量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类,并逐一加以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
三类用户在总用户中的占比情况见图1。
根据界定用户窃电嫌疑判断标准,第一类和第二类用户属于窃电嫌疑户,从图1可以看出,全省2 587个试点用户中,近86.2%的用户有窃电嫌疑,表明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很有必要,同时也说明地市公司在试点改造时改造对象选择很合理。第三类用户,基本可认定为非窃电用户,占比为13.8%。
第一类用户分析过程如图2。以武汉某纸塑彩印有限公司为例,该用户技术改造时间为2009年6月(图2中红圆点标识处),从图2可以看出,该用户改造设备安装后用电量突增,从每月均值4 000 KW·h左右,突增到7月26 397 KW·h,说明该技术改造对于窃电户有着直接的电量影响,尽管没有抓获窃电行为,但抄表电量直接上升,进而反映企业真实的用电水平, 公司效益增加明显。
第二类用户(1 038户)通过安装智能防窃电设备,导致电量持续减少,主要原因在于防窃电设备的投放,从源头遏制用户窃电动机,无电可偷,只好逐步减产,直至放弃生产,说明技术改造对于窃电户有着强烈的震慑效果。
第二类用户分析过程如图3。以荆州某制品厂为例,该用户技术改造时间为2011年3月(图3中圆点标识处),从图3可以看出,改造前用户电量基本保持高位用电情况,且电量波动有一定幅度,但总体用电平稳。自技术改造后,电量突减,说明用户在正常用电生产前提下无利可图,只好大幅度缩减规模直至放弃生产,直到2012年4月份才慢慢恢复小规模生产。由此可见,技术改造具有很强的隐性经济效益,即减少窃电量,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三类用户(357户)通过安装智能防窃电设备,电量波动不大或呈现出忽增忽减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说明该类用户的技术改造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该类用户属于正常用电情况,很少或不存在窃电现象。说明技术改造要注意选点,选择必要的改造对象,才能真正地达到改造目的。
第三类用户分析过程如图4。以襄阳某纺织有限公司为例,该用户技术改造时间为2009年7月(图4中红圆点标识处),从图4可以看出,该用户用电量在技术改造后没有太大明显变化,尽管在2010年1月份电量有小幅下滑,但在2011年2月份电量突然增加,并在以后一直维持高位运转,主要归结于该用户业务规模扩大的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湖北全省改造用户进行定性分析,可以发现技术改造既可以实现效果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说明智能防窃电技术改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只有继续坚持“依法治电,打防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防窃电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防窃电工作规范化、有效化和科学化。全面推广“线入管,管进箱,箱上锁,锁加封,封编号,号入机”的管理措施,科学应用新型的智能防窃电终端技术,如主动式防窃电装置,全面提高计量装置的防窃电性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窃电现象。
参考文献
1 叶明海.电力工业技术改造与经济效益评估实用手册[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10
2 张文泉.电力技术经济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 贾春霖.技术经济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5 杨志荣,劳德容.需求方管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 张世英,张文全.技术经济预测与决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技术溢出与吸收;技术扩散
一、引言
技术扩散是一项技术创新在首次得到商业利用后,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渠道扩散至不同的顾客、国家、地区、部门、市场和企业,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技术吸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技术溢出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最大化的实现过程。因此在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转移和获取是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成果、提高自身研发能力、最大化实现技术创新价值的主要方式。只有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地扩散,才能产生经济的宏观增长效应。企业从来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的技术创新扩散源。关于我国制造业技术吸收与溢出能力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尹静、平新乔[1]运用回归分析验证了行业间技术溢出会使该行业的研发投入及专利申请量得到提高。陈子凤等[2]利用投入产出法从扩散系统的结构、动态演化和扩散表现对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朱平芳[3]利用投入产出矩阵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内在含义构造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了本土工业行业间研发资本要素对研发产出的溢出效应;吕新军等[4]基于投入产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模式进行了分析;孙晓华等[5]通过产业间R&D溢出效应测算方法的比较,选择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我国制造业间的R&D溢出效应。上述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借鉴。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自主创新方针,确立了制造业等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增强了对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经费投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受到了很大激励。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对其技术创新吸收能力与溢出能力值得进行细致考察与深入分析。本文结合投入产出法,以制造业各部门研发活动经费为主要指标,分析对比我国制造业各部门技术获取方式及其技术吸收和溢出能力,探索整个技术创新系统在2005年、2007年以及2012年的技术扩散运行情况。
二、方法
投入产出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于1936年提出,它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通过一个线性方程组(矩阵)来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6]。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首先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相互耗用产品的数量关系,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这一数量关系。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i,j=1,2,…,n),它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通过研究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增减变化即可分析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横向和纵向平衡关系可以建立总的平衡关系:
三、研究数据
(一)研究范围本研究的对象是制造业各部门,由于投入产出表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上的部门分类有些许不同,本文根据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对数据进行了对应调整,得到16个制造业部门,具体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由于国家投入产出表逢二逢七,故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投入产出学会网站公开的2007年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以及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数据。其他数据来自2005年、2007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二)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变化趋势1.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技术扩散和转移的基础。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水平不仅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也体现着其技术扩散的潜力。R&D人员全时当量与R&D经费内部支出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的指标。如图1所示,从投入数量来看,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个制造部门,无论是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还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都远远高于其他10个制造业部门。2.贸易化指数贸易化指数反映一个地区/行业商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贸易化指数越大,该地区/行业商品的技术含量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贸易化指数为正,则说明该地区/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商品和技术出口量大,反之,则缺乏竞争优势,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如表1所示,我国制造业各部门中,贸易化指数相对较高的部门有纺织业(2007年为0.8188,2012年为0.8065)、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005年为0.7716,2007年为0.7993,2012年为0.7074)、金属制品业(2007年为0.7178,2012年为0.6558)。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与出口国,2013年我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532.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5亿美元,但从全球价值链构成来看,我国纺织品加工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还比较低,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不足,大部分产品依靠国外来样加工,另一部分则来自对国外品牌的仿制。巨大的商品出口量,仅来自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然而这一优势也在逐渐失去。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较高的贸易化指数并不意味着强大的技术含量,恰恰相反,它折射出了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有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贸易化指数往往都大于0,而欠发达国家,特别是技术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其贸易化指数通常小于0。我国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技术引进期,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从表1可以看出,研发投入量相对较高的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等5个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化指数很低,甚至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贸易化指数为负。我国自提出自主创新方针政策以来,正在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研发经费与人力的投入,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正处于加大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期,但到目前为止技术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国际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价值的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从时间上来看,16个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化指数都有所增长,呈现出逐步增强的态势,也反映了其技术扩散强度在不断加大。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投入产出法以及刘起运[8]对投入产出法中影响度与感应度的改进方法,构造了2005年、2007年与2012年技术创新扩散矩阵,并对比这3年我国制造业16个部门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五、结论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1引言
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的重视,智能建筑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技术下对增强安防措施、改善居住体验、节约能耗等方面进行改善。物联网是通过多种信息传感器实时采集各类信息,在终端设备、边缘域或云中心通过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分析。智能建筑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建筑内暖通空调、供水、发电、照明系统、网络等通过人工智能处理器对于建筑的整体分析和优化,可以大大节省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智能建筑的核心是5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通讯自动化系统(CA)、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A)、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FA)、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通过5A系统使建筑具有安全、便捷、高效、节能的特点。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物联网连接量在45.7亿,到2025年将增至199亿,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对于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技术下成本控制和造价分析,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2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建筑进行工程预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系统提高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对于智能建筑项目进行成本预算和控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特点,一般通过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结合,以及定性控制与定量控制的结合的采用多模态控制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帮人们处理大量的系统问题,通过大数据收集资料和人工智能的科学推理,可以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进行感知模拟,对智能建筑中5A系统的精准控制。物联网通常使用射频设备、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设备和红外感应器设备等信息通讯传感器,通过网络把所有设备都连接起来,来使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在物联网技术下智能识别、智能定位、智能跟踪、智能监控的管理体系,可以对智能建筑中的各种设备进行有效管理,让设备和系统进行信息互通和远程共享,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构建一个参量体系,通过参量系统优化智能建筑使用成本,给人们提供绿色环保、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工程造价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参量体系可以得到大量信息,通过信息的处理计算得到成本数据和工程量,根据国家规定定额标准得到工程造价的目标函数。运用BIM智能建筑模型,合理的博弈控制函数设计进行智能建筑的造价预测。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工程造价分析模型主要有三种,(1)通过对建筑的主要参数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通过物联网技术模糊控制和逻辑控制来构建模型。(3)通过物联网技术下拟自然随机最小二乘拟合来构建模型。这种方法由于计算量较大,计算复杂程度较高,无法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约束参量和工程造价预测模型的方法来提高智能建筑成本控制进度和工程造价预测准确性。
4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参量体系
在智能建筑中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设中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主要包括前期的投资估算、项目过程中的工程结算、完工后的竣工决算。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第一,合理分析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约束函数和参量体系;第二,为了构建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参量体系和约束模型,需要对建筑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实现工程造价合理评估和预测。通过参量体系和约束模型进行智能管理控制,保证智能建筑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品质。通过构建物联网技术参数模型,保证了智能建筑材料合理选择和建筑施工成本的精准预测。在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成本控制预算中,往往忽视交叉因子对成本的影响。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网络控制,利用智能建筑自动控制网络中的三种通信协议实现效益评估,可以有效地计算出智能建筑控制成本,在构建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参量体系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工程造价模型设计,实现对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有效控制和精准预测。由此可见,在物联网技术下构建智能建筑参量体系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
5智能建筑目标模型构建及设计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建筑目标模型,通常是采用均衡博弈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智能建筑的工程和造价,这种方法是用预测函数以及最小方差来进行成本的预测和造价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智能建筑造价计算精度。但是由于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在没有足够数据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造价预测精度是不准确的。本文为了提高控制精度采用了一种在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约束参量。通过约束参量贡献度加权的方法建立工程造价预测和成本控制模型,在参量分析基础上设计工程造价预测和成本控制模型,构建物联网下成本控制系统得到最佳的博弈函数,得到工程造价施工优化参数。在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在施工成本,还需要对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通过智能建筑成本分析建立工程成本预测模型。为了合理地评估智能建筑的性能,可以采用一种分数阶差分函数的公式对评价进行有效分析,用函数公式得出智能建筑成本和建筑质量的关系。在智能建筑模型构建时,利用分析方法实现成本投入的时间序列的采集,通过智能建筑施工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线性二乘拟合计算构建约束关系模型,可以实现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量化评价参数模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包括固定成本和非固定成本,非固定成本是由很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为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应该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量化控制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控制必须满足非线性方程的连续性条件,通过连续性条件构建一个模型,由此可以得出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生产效益最大化,并且在物联网技术下实现成本与效益最优匹配,通过以上决策,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效益值和带量值可以有效均衡。此外,为了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构建模型,通过累计方差的公式对建筑成本的参量贡献度进行自适应加权处理。通过上述介绍的参数模型,可以在物联网技术下对施工成本、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进行优化,不但提高了施工质量还降低了施工成本。
6物联网技术下仿真实验和分析
为了对上述模型和参数进行检验,以及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分析的可行性,通常需要采用一种仿真软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国家预算定额可以设计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参量数据表。通过成本参量数据表进行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仿真建模,对物联网技术下预测数值仿真,通过仿真可以得到不同的成本控制数据,为了要论证结果,可以把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仿真结果和传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成功的对智能建筑成本控制进行了优化。由此可见,通过仿真实验模拟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是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
7物联网下智能建筑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业、工业、电子行业、交通行业、汽车行业都有了深入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在物联网的发展下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跟用户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智能建筑不仅可以提高舒适的环境,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建筑成本,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智能建筑主要体现在系统设备自动化和通信系统信息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建筑会采用系统信息综合管理,对智能建筑内所有的设备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和处理,在物联网下智能建筑可以实现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通过云计算收集处理和人工智能逻辑分析决策,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